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5: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

篇1

一、熟练掌握地理学科的工具―地图

我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就是地图。地图是将地图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直观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中的地理知识。初一的地理知识是最基本的地理常识。【1】针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高效率的利用地图这个工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将地图的使用与日常上课相联系呢?首先,上课之前,请务必准备地理课程的基本工具,也是一个常用的工具-地图集。然后,在听老师讲课的同时,将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和地方在地图上找出来并标记好。比如,学习亚马孙的热带雨林气候时,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亚马孙,知道他的经纬度和周边的地区环境。接着,学会辨别各种各样的地图,学习将地图进行分类,比如:原理图,日照统计图,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气候图等等。【2】然后,学习利用地图。通过地图所呈现给我们的知识,捕捉地图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反馈,了解信息背后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如看经纬线图时,要学会观察经线和纬线各自有怎样的特征,从所给图中知道他所截的一部分是哪一部分,在整个地球上的大概方位,延伸出在这个方位上具有怎样的地理特征等等。最后,学会看地图时以点概面。做到观看地图的时候,脑子里呈现出与该地有关的所有知识点。比如,学习美国知识点时,要在地图上找到美国的地理位置,同时,脑子里要有美国的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美国的地形地势图、美国的气候、美国的风土人情等等。

二、熟练把握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理解透彻

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依据是初中地理课本,教师教授地理课也是以课本为依托,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理论顺序,知识体系等都是根据课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吃透地理课本非常重要。首先,拿到课本,将目录理解透彻,一本书的目录通常会概括出整本书的编辑内容,并且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整本书的框架体系。根据目录来看书,心中就会形成固定的先后顺序,通过看书的进程,填补心中的框架,最后使得知识体系达到完整。读课本,首先要学会将课本“读厚”,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里面所包含的内容理解透彻,还要将课本知识点有关的其他课外知识进行补充,使得课本不仅涵盖原本的内容,还包括很多与之有关的课外知识,不知不觉中,课本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我们“读厚”了。其次,要学会将课本“读薄”。那怎样将课本“读薄”呢?比如,在期末总复习的时候,由于复习时间有限,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将课本一页一页的仔细的把课本里的所有知识点都过一遍,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将课本“读薄”了。打开课本目录,将整本书的框架体系梳理一遍。可以现在心里构架一个大的支架,然后根据目录的提示,将大支架进行细分,再根据记忆力里的内容,将细分的支架下的知识点也补充完毕。【3】因此,将课本“读薄”,关键在于将课本的理论框架构建起来,梳理架构。

三、善于连接不同的地理事物

在不同的地理对象之间建立联系之前,我们必须先问“为什么将这些地理事物进行联结?”这种提问方式将导致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中国大部分是季风气候,但是,中国为什么是季L气候而不是非季风季候呢?中国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可以寻找有关工具进行查找答案。比如根据地图,根据经纬度的位置分析,首先查询季风气候形成的条件,然后再查询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否符合季风气候形成条件,就可以解答之前的疑问了。其次,我们要学会在理解地理原则的概念上,抓住关键点。学会掌握地理原则和要点,地理学科不像物理,数学那样准确,有唯一的答案。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只要抓住关键,就很容易理解和把握。最后,学习态度非常重要,好的学习态度能够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地理知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相信你会在地理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四、总结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初中地理学科学习方法与策略”展开详细论述。首先,本文强调了要熟练掌握地理学科的工具―地图,学会看地图,捕捉地图给我们提供的信息。然后,学会熟练把握教材,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吃透。学会将书本“读厚”和“读薄”,补充课本中没有涵盖的知识点,并且理顺整本书的框架体系。最后,要学会善于将各个不同的地理事物连接起来,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相信从这三方面出发,学生们能够学好地理学科。

参考文献:

篇2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倾向于教育工具的使用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这就使得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微课就是在这样得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短时在线教学方式。戴维教授指出:微课其实可以短到仅有1分钟,它将教学中冗长的措辞和细节精简下来,用来突出教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和内容。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功。它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而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将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微课丰富了地理授课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将新旧知识衔接点制作成微课,可以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结合新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设计导入型微课,以便顺利讲解新课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典型例题来制作微课,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2.微课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地开展自主学习。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地理微课时间较短,内容较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自学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差异化水平,对视频快慢进行控制,可以结合需求对视频反复播放,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借助微课,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异步教学得到实现,支持分层教学的开展。

3.微课促进教师的成长。地理教师是微课应用的核心,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制作微课,涵盖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深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教学设计,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微课的一般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2)进行微课设计。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3)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四、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这种导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就是对于教师素质的体现还不够充分,谁都能用的图片和视频不能体现出专业地理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课就截然不同,学生在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后,也能深刻感受到站在他们讲台上一颗专业地理教师的心。“亲其师、信其道”,最起码在情感分上,你已经胜出一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此类型的微课可采用动画制作。比如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讲解起来干巴巴的。如何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一内容,这是专业地理教师要进一步思考的,动画制作的微课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利用微课诠释重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生涩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微课,较易让课堂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微课教学视频的运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要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地球运动”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较难理解,所以可在微课中借助地球运动的Flas,在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逐一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发生的地点、获得光热的多少等知识点。通过微课的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3.利用微课提高解题技巧与答题能力,提高复习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答题体系及掌握解题技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微课对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常见题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型时迅速抓住解题的关键,提高解题速度与解题准确度。其次,利用微课对既往疑难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应题型常见的思维误区并掌握易错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解题错误率。最后,利用微课让学生熟悉中考地理题型,消除学生在临近考试时的紧张心理。

参考文献:

篇3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当行为,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点,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知道一些地理信息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但把地理学习理解成死记硬背知识点就极为错误了。原因是教师对地理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没有树立地理课程理念,造成教学目标不合理,教法单一,片面抓识记这一层面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只背得几个知识点,而理解、运用层面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效率低下。

针对这样的问题:(1)教师要吃透课标和教材,真正认识地理课程是素质教育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地理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同时进行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训练,这样就从思想根源上矫正了片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不当行为;(2)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突出读图分析的引导,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并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3)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识记、理解、应用的情况全面考查,尤其考查读图、用图能力,摒弃死记硬背。

二、重传授课本知识轻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

有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也善于总结知识,将知识系统归纳得很到位,并通过书面练习来促使学生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师很受欢迎,因为学生可以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往往忽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记住书本上的地理知识去应付中考。要想矫正这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就要开展好地理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进行地理观测活动等,确保学生有合理的课堂实践时间,培养初中学生观察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42-01

一、如何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和维护良好的注意力,情绪和动机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达到愿意、乐意、会学、善学的效果,并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学会使用教材。初中地理教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又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学生能够重视教材,在课堂上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做自学笔记,回答问题等不同的途径来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初中地理教材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考虑,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

2、学会使用地图。利用初中地理教材上的地图获取信息,使学生能够有计划的、有步骤地阅读地图,掌握运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了脑中地图,无图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独立获取知识的地理能力。、

3、充分利用地图。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应充分利用地图,把地里知识落实在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的直观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完整的地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经常读图、用图。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更加完善,到需要时,脑子就像放电影一样自然,准确地显示出一幅幅“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图像,由学生自己看图、读图,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后得到正确结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激活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二、用科学的方法记忆知识点

1、对比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的优点是能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前建立联系。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来帮助记忆。比如,中国的河流有长江和黄河,虽然它们的所在地、长度、流经面积都不一样,但由于它们都是中国重要的河流,因此,可以通过对比记忆的方法来记忆它们的相关参数。

2、归纳记忆。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既要系统地学习知识构架,还要背诵它散乱且繁多的知识点,比如:各种时区、经纬度、气候类型等。如果不善于通过归纳来学习地理课程,那么,它会让你耗尽力却依然云里雾里地没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能力的发挥主要是在课堂上,地理知识的获得和巩固也是在课堂上,可以说,课堂是初中地理教师发挥教学水平的的主要阵地,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天地,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堂听课讲究技巧性和实效性。

1、“读”

初中地理教师安排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教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与注记等,使学生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2、“动”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恰当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拨,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

3、“练”

是指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练习要讲求准确性和创造性,首先落实基础题。在做题时,一般按照以下的思维训练:(1)审题。即明确要求,抓住核心,找出关键字眼;(2)剖析题意,回忆知识点,联想地理图;(3)突破难点、关键、形成思路,明确解题方案,完成答案;(4)对题目进行引申和变换,从而开阔思路,探索规律。设计题目切忌一看就会,似曾相识,初中地理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评”

是指学生或初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的评析、评价、评讲。初中地理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四、如何对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1、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也有师生互动,但是这种互动不过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备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根本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发言,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

篇5

学好地理 要做这些:

1、 要学会阅读地理教科书。它包括了解地理教科书的一般表述层次,会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会运用课本插图、练习题和地图册去理解教材。

2 、会独立地运用地图这个基本的学习工具。它包括会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和地理区域的方位、范围和基本环境状况;会通过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实数据、掌握地理事实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会填绘简单的地图,反映地理事实的分布和联系概况

3 、会阅读和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和统计图,表述一般地理问题。示意图包括生产联系图、模示图和形象示意图;统计图主要有曲线图、柱状图、扇形图等。

4 、会阅读和制作简单表解,表述地理知识及其联系。如单项或多项的地理事物或区域异同的比较表,说明知识系统和概念体系的知识系统表等。

5 、会运用地理知识的逻辑结构去分析地理事实材料和表述地理课题。如根据地理特征的概念内涵概括或表述地理要素特征;根据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地理成因和影响关系的判断和表述;根据生态系统平衡原理对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等。

6 、会在复习中概括知识体系。如编制概念体系、概括章、节、段落教材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等。

篇6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教学;学以致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地理的目的在于更好指导学生认识生活并学会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对书本中地理知识点的讲解,要注重结合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对地理的直观认识,使地理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个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巨大价值和作用的向导。

一、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意义分析。

生活教学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下为在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教学法的意义分析。

1.激发学生地理学科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教学法,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运用到教学的过程当中。这种学生熟悉的事物、体验与内容会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将会使地理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在初中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拿一些北方盛产的玉米、南方盛产的水稻等农作物,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引导学生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之间的气候及地形对比。

2.提升学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地理来源于生活,学生进行物理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生活。通过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生活中地理的存在和价值。例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实生活中视频、图片资料等内容,直观的为学生展现长江三角洲的景象,将地理知识移入生活当中,从而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二、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措施分析。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内容进行结合教学,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引领生活之泉打造高效地理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1.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的直观印象。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或者图片等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当今时代是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来源范围广,内容较为充实,恰好十分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结合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视频或者资料,再现情景画面,在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感的同时,使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变得生动和易于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软件播放一些台湾地区真实的景、风土人情画面等内容,加深学生对台湾地区的直观印象和深入理解,进而了解台湾省的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对岛上森林、农作物分布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爱国意识和国土情感。

2.实践性学习,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全面感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性、目的性的活动,使学生的参与、研究、思考过程中,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获得体验的感受。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协调统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形成一个讨论或者活动小组,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正确思想观念。例如在《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进行实践性教学,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合作讨论分析本地的地形、地势等特点,以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其他地区的荒漠、草原、山脉进行讨论,在不断的讨论和研究中,加深对各地区地势和地形的认识。

3.评价性学习,挖掘学生对地理的潜在能力。

在课堂中注重对生活内容植入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设计。学生的作业任务要尽量接近生活,可以多为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究,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深入掌握地理知识点,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内容学习之后,让学生结合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的把握和理解,说说我们江淮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并调查本地主要作物生产对比验证,从而提升学生对地区自然环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将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应用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的直观感受,挖掘学生的地理潜在能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且将会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雪侠.巧用生活资源.轻盈地理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

篇7

【导读】初中地理课要加强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感到学有所用,学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死知识”,而是生活中的“活知识”。

地理学科是素质学科,不参加中考,只在七八年级学习,作为考查科目。其意义相比较中考科目而言显而易见,因此,学生、家长在思想认识上不能做到足够的重视,思想上的懈怠,在行动上漠不关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使地理课堂成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地理课上愿意学、有所学,学有所用呢?

一.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如果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同时,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二、图片导入、三、歌曲导入、四、视频导入、五、复习导入、六、诗歌导入、七、地图导入、八、设置情景导入。可是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无定法,贵在得发。

二.常言道:有目标才有航向

明确的目标就是知教学目标、知教学重难点,知学生三者相集合,使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课前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难点。我每上一节课前提前2---3分钟进班,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注在黑板的左上角,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课的结构,在课堂进程中,不断的提醒学生,目前我们完成了哪个目标,将要学习哪个目标,进行到重、难点时,更是重复提醒。学生由于了解了课堂的结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在教师的不断提醒下,分神的情况少,其投入课堂的有效时间自然就增多了。教学效果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课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学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死知识”。这些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有重要的应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去海南岛旅游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从学校出发到海南岛旅游的最佳旅游陆上交通线。看谁设计的路线花费最低,观察景点最多,内容最丰富。认识学习那里的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观察民风,了解民俗和特有的建筑风格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机智、可亲可敬的教态等,都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四.常言道:情景教学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讲青藏高原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从而让他们感受到青藏低压缺氧、寒冷干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再讲“世界气候”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

五.常言道:地理就是生活中的一张地图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71

初中地理教学的提问反馈主要存在于理答环节,在传统地理教学提问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问题答案多于问题本身,忽视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且教学提问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提出问题。

有效性提问立足于地理教学目标,增设相关提问类型,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有效性提问还具备教学的反馈与调节功能。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与拓展,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认真倾听,适时点拨,实现有效理答。

传统初中地理教学的提问类型多为记忆型提问,观察型提问以及理解型提问。此三种提问类型均为低层次提问类型,主要考查学生的书面知识记忆,以及学生观察直观材料的能力,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应用型提问、探究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类型,无法锻炼学生分析、解决与评价地理事物的综合性能力,且提问的次数较多,随意性较强,使得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提问普遍缺乏目的性与策略性。

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前,首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做好新课的备课工作,熟读教材,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掌握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以教材为依据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直接讲述知识的教学方式去引入新课,这种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锻炼。以教材为依据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不但能够很好地活跃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氛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带来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给地球自然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许多学生在进行初中地理学习时,往往会认为初中地理知识点过多,而且许多知识记忆性较强,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较远,导致许多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感,缺乏初中地理学习的兴趣。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89-02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取重基础,抓落实;图文结合,重视课本中地图的使用;多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等手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构建了高效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目前,学校领导和学生都不太重视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而教师又面临课时少、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现实。面对这一现状,地理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成绩呢?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我们采取的最佳方法。在课堂上,笔者通常是这样做的:

一 重基础,抓落实

1.注重新授课的复习提问

我把提问这一环节分为以下两步进行:

第一,课前提问,这个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地理小组。每组4~5人,设一名小组长,上课前由小组长提问本组成员,然后把反馈结果交给老师。统计类型包括:掌握熟练的、一般的、不会的,共三种。

第二,课堂提问,上课后教师根据小组长的汇报结果,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做的好处是:(1)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教师很难做到每节课对全班同学进行提问,而分地理小组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2)设地理小组,选组长,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且可以督促学生自觉复习,以便应对小组长和老师的检查。

2.学生记忆

课堂上挤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记忆知识。因为课余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有限,有时候老师要求了学生也不执行,所以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新授课上,我讲完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便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记忆,然后同桌互查,老师抽查,做到当堂掌握,不留“夹生饭”。

3.检测反馈

第一,即时落实。如果本节课内容难度大,较抽象,就讲一个知识点,落实一个知识点。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本人借鉴了兄弟学校的做法,直接利用“同步学习”综合题的空白图,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直接标注在图上,一幅图让学生填注两次。

第二,集中练习。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课,如“世界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等,讲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同步学习”,然后教师给出答案。在题目评价阶段,分三步来处理这些习题:(1)先统计出做错的题目和人数。做法:出错的同学,找成绩较好的同学问出他出错的题目和原因。(2)小组内相互纠错,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3)对于争议较大的,老师讲解。一般来说,经历了前两个环节后,教师大都不需要再说什么了。

二 图文结合,重视课本中地图的使用

一般来说,地理课上,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我通常是这样使用地图的:

1.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看懂图,如在讲授“中国地形地势特征”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通过对这些图形的分析来加深对课本中文字的理解。

2.要求学生学会填图

填图的目的是为了复习巩固。在课前让学生把这节课需要的一些简图先画在黑板上,讲授结束后,让学生趁热打铁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填注在黑板上的图形的相应位置。如我在复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单元时,在梳理完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点后,让学生自愿到黑板前去填图,填完后,邻近的两个人相互纠错。这样涉及面广,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效果非常好。

3.指导学生学会画图

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并且把一些和图形有关的文字信息标注在图形上,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的地形图等。

三 多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1.歌诀记忆法

歌诀的特点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学生对这样的歌诀都很感兴趣,因此比较容易记忆。

2.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法可以更容易了解知识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知识各自的特性,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如讲俄罗斯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它和日本的工业分布有何异同点?

总之,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情,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疑点,这往往也是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可直接由教师集中讲授;要使学生知道怎样阅读、提问、讨论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抓好小组长的培养,明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大胆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学。如此,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习惯,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在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友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我国最早提出“乡土”一词的文字记载。从中可以看到,“乡土”一词含有“家乡”的词义。因此,《辞海》中解释“乡土”一词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地理指的是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它研究的是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的经济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并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我国现行的通用地理教材适合在一个较大地区统一使用,而乡土地理则适合在县市一级范围内使用,以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我校所在的地级市为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

乡土地理的内容包括本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他的地理教学法中指出“凡地理教学,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之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呢?以下是我从教以来的教学实践,愿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

1.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相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能让学生听课的兴趣得到提升。

2.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加容易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能使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能使学生形成真实的地理观念和正确的地理判断。教师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将乡土案例渗透在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加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乡土观得到生动体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一节长江的支流时,告诉学生长江南岸最长的支流就是流经我市的乌江,而穿城而过的我市母亲河——湘江河就是流到乌江去的,最终注入长江,是长江的二级支流。长江南岸的另外一条支流,流经湖南的湘江,学生老是记不住。我一般是把湘江拿来跟我市上面提到的湘江河拿来对比,重点给学生强调,此湘江非彼湘江。湘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而我市的湘江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通过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这个知识点记住了。比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五个部位时,初中学生普遍感觉很难理解,更别说运用了。于是我就结合我市中心的凤凰山,再辅助形体语言,用自己握紧的拳头来讲解。巧用形体语言和地理口诀:等高线地形图并不难,一伸拳头便齐全。结合乡土地理,特别注意运用凤凰山及其周边的地名来让学生理解山脊和山谷这两个部位。我会告诉学生凤凰山上的梅岭就是山脊,就是一个分水岭,而豆芽湾就是一个山谷。同时推及到一般地名叫分水岭的就是山脊,叫某某湾的就是山谷,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了。讲到气候类型及其对应的自然带时,学生往往一头雾水,考试时死记硬背,无法理解性的记忆。于是我就以我市所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例,结合乡土地理来讲解。让学生观察我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树叶的特点及其变化。学生很容易发现公园里的树叶都很大,冬天不掉叶子。于是我告诉学生树叶大就是阔叶,冬天不掉树叶就是常绿。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我市是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进而推及到亚热带地区都是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像这样结合乡土地理讲解课本知识学生既容易记住知识点,又能理解知识点。

二、在地理课堂外渗透乡土地理

1.在地理课堂外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对自然界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野外考察将地理教学所要求的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到我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山脊线和山谷线就会一目了然。同时还就我市所属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给学生进行了介绍。比如关于河流源流概况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学生老是记不住。我便带学生野外徒步考察我市的母亲河——湘江河,从它进入城区到流出城区的这一段。一路走下来,学生对于河流源流概况的学习步骤和方法便了然于胸了。

2.在地理课堂外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