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31日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毕业生人数为610万人,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高不成”和“低不就”现象共存;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低迷,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招聘岗位没有比往年增加,反而招聘量大大缩水;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据教育部数据,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更加严峻。
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国家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普遍提高,而高校毕业生在学校接受更多的还是理论知识,缺乏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远远不能达到要求,造成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观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严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4、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亟待转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边疆艰苦地方去就业,但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现实中,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不愿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业及边远基层工作,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
5、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教育,但是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学生质量素质明显下降,学生学习风气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成绩很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一)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努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容纳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长;其次,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政府部门应当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并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充分的保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掌握和及时有关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秩序,政府中的人事、教育部门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政府人事部门要对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和户籍,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在户口、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企业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
(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1、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造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市场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一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增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做好就业指导教师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掌握科学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3、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涌现了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发挥创业成功大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及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批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协调,鼓励有志毕业生参军入伍,为国奉献。
5、关注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他们在就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歧视,这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首先我们应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平等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后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自信从容地面对就业。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现在,用人单位不但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的精神。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内功”的修炼,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及早做好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好大学的各门课程,利用大学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写作及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当前,受社会及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还依然存在,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很多毕业生还是把就业方向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上,不愿到中小、私营企业工作,在地域选择上,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及附近城市,不愿到基层、农村、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实践一再证明,许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大多是从基层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大学生要确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策略,把目光放长远些,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三,发掘人脉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要善于利用家人、朋友、校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整合各种人脉资源,寻找合适机会,实现成功就业。
四、家庭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家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个大学生就业,就能解除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我国家庭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依然存在,家长对子女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子女能找到好的工作。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家庭应对子女保持合理的职业期望,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使大学生能如期顺利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受其他方面的影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先锋.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0.15.
下面我先分析就业难的成因,再结合实际,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几年内迅速增长,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高速增长,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5年的338万,每年以近70万的数量在增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净增75万人,就业压力空前。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何如此严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相对落后,当然高新产业更是寥寥无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2.高等学校的教育机制不科学。高校是直接培养和造就大学生的地方,高校的教育机制决定了毕业生的质量,大学生的质量又直接影响自身的就业,落后的不科学的教育机制肯定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在网络游戏逐渐风靡的今天,游戏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首届中国游戏行业人才培训研讨会”上获息,一款开发成本上千万的游戏,绝大部分开销花在人员薪酬上。尤其是游戏开发人才的薪酬,游戏行业面临的大问题是月薪8000元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出现了外国人开发中国游戏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在作怪。传统的教育体制社会化程度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社会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人才供求关系的脱节。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应出了不少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经验”还是一纸空白。其次,当代大学生“怀才不遇”现象尤为普遍。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对于薪酬有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的代表性。由此而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达不到职业的目标,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的走向。
4.用人单位的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2、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前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和,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3、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基金项目]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3456214D; 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编号:SD132002;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GJJG103;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2GL007。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4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更为突出。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资源少,就业路径窄,实现就业的难度大。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发展,又关系到校园的和谐建设,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贫困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己成为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课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迅猛增长,2012年突破670万。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毕业生,目前待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面对着就业难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双重压力,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才能获取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权利。
(一)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偏低
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困难更多。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用人标准更加苛刻,本来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他们非本科生不用;本来本科生能够胜任的工作,他们非研究生不用。同时,在性别、特长、爱好、身高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加不公平,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率普遍偏低。
(二)综合能力差,竞争获胜难
贫困大学生大多数生源地在偏远地区农村,家庭收入低,生活条件差。他们上大学前的基础教育环境、条件就落后于非贫困大学生,造成他们知识面窄,见识少、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差,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经济条件造成的个人阅历的差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部分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甘拜下风。这样在就业岗位竞聘过程中,缺乏自信,畏手畏脚,缺乏竞争力难以获胜。
(三)就业门路窄,心仪岗位少
多数贫困大学生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经济条件差,社会关系少,他们就业既不能靠父母也不能等关系,只能靠自己真才实学的本领、勤奋好学的干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没有太多依靠、没有捷径可走,在就业岗位竞争中,由于他们社会资源少,就业路径窄,招聘信息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要比非贫困大学生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
(四)就业投入低,找理想工作难
随着就业竞争不断加剧,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为了节省开支,被迫放弃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甚至放弃了升本、放弃了考研。这些本来是就业的一些资格、条件或路径。贫困学生为了节省开支,而失去了这些竞争的筹码。致使他们就业选择范围更窄,实现理想就业更难。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科学有效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贫困生自己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方面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首先应加大社会媒体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贫困大学生的需要。从而得到社会多方支持,建立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如:设立贫困大学生就业专项奖学金,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募捐,吸引国外企业、慈善机构、教育基金参与贫困生就业资助活动;吸引有名望、有地位的校友帮助母校贫困学生开展募捐活动。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健康有序发展。其次,高校还要积极动员企业对贫困大学生实行对口支援,鼓励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对口工作岗位,与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就签订就业意向书,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社会各界还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岗前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等
(二)政府方面
贫困大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经济条件、专业基础上都无法同普通院校学生相比,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国家在制定政策上,要有所倾斜。首先,政府在经济上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大力资助,使他们不再由于生活贫困而影响学业。其次,在就业政策上给予倾斜。如在公务员考试中,为贫困大学生留有定向名额,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就业。第三,政府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鼓励他们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第四,国家积极鼓励企业聘用贫困大学生,对于聘用贫困大学生的企业,按照用人数量给予减免税费。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大了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2007年,国家出台了为贫困大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政策。2007年8月国家又颁布了贫困学生学费、住宿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这些政策不但为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保证了高校资金的良好周转。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贫困大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和教育者,在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调整专业结构,开设特色专业,满足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多渠道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高校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招聘信息,形成一套多渠道、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其三,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多形式、多渠道、常态化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贫困大学生自身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人才供需匹配问题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是未来长期存在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及偏远农村,他们从小就受农村传统守旧思想影响,希望通过上学这条途径跳出农门,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他们对未来职业期望值都很高,不愿意回农村老家就业,一心期盼留城市就业。这种保守、传统、守旧的就业观念,脱离现实,不能顺应时展要求,只能使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难上加难。贫困大学生应该了解和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紧随时代步伐,转变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专业及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去,敢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解决。贫困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独特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必将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朱理哲,邹超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8-210.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88-01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就逐渐上涨,但全国的整个就业市场是不乐观的,在就业市场越发紧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之下,就业形势也会越发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在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职业流动意识、自我肯定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强,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渴求、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凸显。这些是大学生就业现在的积极方面,但是消极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是服务基层的意识薄弱,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地点总是向“高大上”的地方倾斜,不愿意往西部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工作,大学生们都拥挤处于人才饱和状态的大城市,而对人才紧缺的农村或是基层却无人问津。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盲目性高,目标不明确。大学生从专业的就业统计可以感觉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目标的学生为之甚少。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大多以谋生为目的,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考虑在内,对未来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再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下滑严重,对就业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下一家更好就跳槽的心态,在就业中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学校和招聘单位带来麻烦,还影响着同一届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是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块。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在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扭曲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严重的偏见性和盲目性。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在聘用时明显的向男生倾斜。二是从高校层面来说,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成绩好、专业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差,在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面前,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脱节性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三是从家庭层面的因素,家长对孩子都寄寓了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就业愿望值偏高。
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就是大学生自己。当代大学生多属于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抗打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就业情况。加上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找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与依赖性。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匮乏,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石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性别歧视、区域倾向等各种问题,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协助大学生打破地区壁垒和性别差异,以积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树立典型的宣传活动,促使整个社会对创业的改观,并且积极呼吁用人单位改变就有的招聘观念,在对高学历人才招聘与男女比例招聘方面能够公平、公正,不能有失偏颇。
2.高校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刺激因素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学习观与就业观的教育,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考查考试科目中,从源头上提高就业课程和规划课程的地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系统、个性规范的就业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家庭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力后盾
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只有在家里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转变陈旧的、固有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理解。同时,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家长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
4.自我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转变自己身上的惰性,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于就业不能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心和关注的话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有误区。
(1)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以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于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2)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又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于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2.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最后,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就行不通。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热情。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最后,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于关注工资水平与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又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又能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与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是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就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贫困生作为高校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他们的就业情况不仅关系着千万个家庭,还关系着高校与教育的使命和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未来。“不能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教育部多次向中央直属高校和地方政府下达的命令,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就业态度
大多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城镇,由于社会资源短缺或经济落后,在找工作时,他们有2种不同的态度:①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条件不好在求职时会更加积极,在各种招聘活动中努力地推销自己,只要有招聘单位接收,就会立即签约,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②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条件不好而产生了盲目和自卑的心理,他们认为成功就业是很困难的,常常感叹自己没有家庭的帮助,并对高额的就业成本望而却步,进而在长吁短叹中错过了最佳就业时间。
1.2就业条件
1.2.1发展道路的限制
出于对家庭经济情况、家庭负担和报答父母之心的考虑,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想早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他们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上学的人所占比例较小。学历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发展。
1.2.2对单位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非贫困生对就业单位的要求较高,他们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他们大多希望能够到大公司或者事业单位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他们就业时会考虑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对企业不会有太高的要求。他们普遍认为,先找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保证经济来源更重要、更现实。
1.2.3就业区域的选择
大中型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大多数贫困生对在这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的工作没有过高的奢望,而“蚁族”的出现则会对贫困大学生留在大中型城市工作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贫困生求职成功的概率偏低。由于国家“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的支持,在偏远地区等基层就业的贫困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2原因分析
2.1就业心态不佳
2.1.1现实与理想有差距
对于许多贫困生,受“十年寒窗苦读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一方面期盼着能够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在较为偏远的基层单位工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他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求职时常常表现出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等不良的情绪。
2.1.2不自信的就业心理
由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有限,或者部分贫困大学生需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不是很高,进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甚至还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的心理,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使得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从而失去了就业机会。
2.1.3消极的就业心理
因为企业与毕业生是双向选择的,所以,社会关系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使得他们的心理过分敏感,而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求职之路更加困难。此时,部分贫困大学生会怨天尤人,不能正视自身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2综合素质差
就业期望值与综合素质不匹配是大部分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迷失崇高理想,缺乏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退化,知识面较窄……这些是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大学生求职时最大的“硬伤”是综合素质较差,还有一些贫困生没有自信心、视野狭窄,做事唯唯诺诺、急功近利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3就业技能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求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求职技能是指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方式,它能不断丰富自我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部分贫困生忽略了利用自己的个性和职业倾向为自己选择更适合的职业,也有部分同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准备不充分、缺乏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种种原因都限制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了他们在职场的生存。
3对策研究
3.1帮助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
据调查,希望到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和各大用人单位等工作的学生大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而愿意去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因而,农村或偏远地区出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指导贫困大学生从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出发,重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灵活机动的就业策略——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工作,鼓励他们到中小民营企业锻炼,到基层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他们的市场适应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2注重知识积累,提高就业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培养大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能力:①学生应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各种环境的要求;②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以便协调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周琴,吉首大学商学院教师,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64―03
我国高校扩招,这一举措在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妥善处理好200多万贫困生的读书就业问题,决不仅仅关系到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必将是全面而深远的。”某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因为他们背后的家庭早已困顿窘迫,如果高昂的教育投入却不能换得良好回报,那就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挑战。”这说明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教育事业有重大影响,同时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影响高校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及其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3年全国212.3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0%,也即未就业人数超过63万,2004年280万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未就业人数超过75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截止9月1日,就业率为72.6%,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我国高校中,家庭贫困、经济困难的学生总数已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至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有近百万贫困大学生就业,而在目前这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比较,其就业状况就更不容乐观。那么,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全国农村现在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谋生。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原来的“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早已一去不复返,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忧心忡忡的第一要务。
(二)就业时求职费过重。目前,由于就业压力过重,毕业生们为了在竞争中拥有更多的机会,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从而导致就业成本越来越高。据网上对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的调查,可以看出,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毕业生们的花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其主要的花费项目不外乎简历、交通费、招聘会门票、形象包装(穿着、发型等)等,就像一些学生所说,“穿得体面一点是形势所逼”。而这样的一大笔开销,对于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该如何熬过这一关?尤其是那些上顿饱下顿饥的贫困生,到哪去弄这么一大笔钱?因此,贫困生毕业时面对一些求职机会,只能坐失良机。
(三)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欠缺多,缺乏竞争力。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资源及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观念较落后,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的应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考入大学以后,由于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沟通,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从小就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知识面广,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在大学里面,性格比较活泼开朗,而且文体活动、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而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贫困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善言谈,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有先天不足之感,缺乏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由此减少了他们在就业过程当中取得成功的机会。比如,就笔者所在学校最近PHE项目“提高贫困生能力”问卷对“就业找工作最担心的是什么”的调查中,贫困生对自己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有很多的疑虑,29%的人认为自己能力不够,20.1%的人认为自己的信息不够灵通,14%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26%的人认为文凭不高,证书不够多,还有10.9%的人认为人缘不广。究其原因,贫困生由于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不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信心不足,这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造成了择业的困难。
(四)贫困生求职期望过高。高校贫困生大多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些贫困生大多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家庭的困苦,生活的艰难,亲人的期望,使他们从小就希望将来通过自己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来改变家庭的困境,于是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求职期望值比普通大学生更高,毕业时只看中一些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一心想找个好工作,期望高薪水、好待遇,以此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特别是一些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贫困生,对农村的生活工作环境有着切身体验,因此他们有的考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城市找份好工作,于是毕业后宁愿呆在城市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就上面做的PHE项目“提高贫困生能力”问卷对“就业找工作最担心的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4.7%选择去大中城市,20%选择去大公司、大企业,16.3%选择去西部去基层,14.5%选择去国家机关,其次是自主创业和选择民营企业,选择去农村的不到总数的3%。其中,关于对待遇水平的调查中,贫困大学生们对待遇要求较高,在回答“期望薪水”时,有约66.1%的人选择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有31.6%的人选择3000元以上,只有2.9%的人满足600元到1000元的薪水。
(五)就业竞争压力大,得不到必要的社会资源的资助。据笔者调查的300名大学毕业生中,30%以上都认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社会关系非常重要,有些同学没经过面试,由父母或亲戚朋友打声招呼就签约了,而那些在同一家单位面试相对来说较优秀的学生却没机会。这说明在目前我国就业制度及用人制度不太健全的情况下,社会资源成为个人获得职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而社会资源拥有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其求职、就业的几率。比如父母及亲属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权力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的大学生比父母及亲属缺乏一定社会资源的大学生所
拥有的社会资源多,并且前者比后者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强。但是,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来自农村或下岗职工家庭,社会资源极其缺乏,在目前就业竞争压力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全凭借个人仅有的社会资源去单打独斗,要想找一个好的工作确实不易。
二、搞好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思考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作为学生培养主体的高校,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从政策层面及实施措施上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一)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下基层。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此开展教育,加强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当前,贫困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着不能正视自我、期望值过高的思想倾向。针对这种思想倾向,在就业形势教育中应该着重向贫困生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讲清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引导贫困生们充分估计到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认清到基层去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并且要向贫困毕业生们讲清国家奖励毕业生下基层的具体政策措施,使毕业生们做好应对就业难的思想准备。同时需要贫困生们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认识到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贫困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完善就业竞争环境。搞好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贫困大学生既是承载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目前,许多省市的高校为了帮助这些大学生完成学业,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然而由于这支贫困大军人数多、难度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使所有学生摆脱贫困的压抑。从根本上说,贫困生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决非权宜之计,必然是一项需要高度关注的长期工作。因此,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要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大力规范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要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引导贫困毕业生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
随着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近3年来连遭打击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和中国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落后有关,更和当代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①
1.2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现状
从毕业大学生数量上看,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估计会达到680万人左右,与前几年相比今后几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将“有增无减”。②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曾形容:2006年为全国大学生“就业的寒流”;2007年为大学生“就业的冬天”;2008年无疑是大学生“就业的雪灾”。2009年是雪灾过后的过渡年份,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③那么,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又用什么来形容呢?是地震,还是海啸?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就业率下降、就业渠道不畅、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就业观亟待改变等突出问题。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毕业生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
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大家还沉浸在考大学越来越容易的喜悦中时,一个很客观的现实已摆在我们面前,快速增长的大学生数量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严重不平衡。④虽然政府也采取积极的措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但是由于新增劳动力大量涌入市场,而企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又是相对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更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客观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2.2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工作能力存在问题
许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城市的吸引力”,他们都在找工作时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定位,工作地点必须是大城市,薪资待遇要理想等等成为他们就业过程中无形的障碍。许多毕业生只看到了大城市的机会,而没有发现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能转变就业观念让自己灵活就业。大学生工作能力是他们求职面试及处理工作的基本技能。⑤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衣着打扮不合时宜,在自我介绍时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说话不清晰不利索,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好的印象。这样即使有理想的工作机会也是可望而不可及,同时有些大学生为了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而造假证,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丧失信心,从而使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3 国企、事业单位改革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能够安置大批劳动力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因为效益不佳或生产安全方面存在问题被关、停、并、转,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⑥也有一些用人单位体制机制不健全,部门划分不具体,缺少一套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甚至回避引进新的人才,使大学生进入这些单位的难度更大了。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政府应高度重视,强化就业服务职能
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还要加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⑦首先,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其次,为保证人才市场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和高校的就业责任制。第三,政府应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切实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对一些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使这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他们创业的意识使他们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保护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高校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深化教学改革。⑧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科学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学科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高校要认真统计并分析近几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不断提高这些专业的人才质量。
3.3 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加就业知识,转变观念,提升就业能力,需要大学生正确处理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每一名毕业生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向调整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人际技能。第二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大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真实地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必要时甘愿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抹上重要一笔,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第三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用人标准也不断提高,大学生仅仅成绩优秀或能力出众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等也是企业招聘时重要的考核方面。这要求大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 黄敬宝.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52-53.
② 俞锋.培养经济理性思维: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6(5):76-77.
③ 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105-106.
④ 詹明萍.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J].保山师专学报,2006.25(1):81-82.
⑤ 汪宏伟.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与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110-111.
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合作设立了“上海市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资金”,总金额达到了1500万元。
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去年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9-01
1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自从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增速很快。2009年毕业生611万,而2010年将达到历史新高,将会突破630万。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2.1 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体现在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也是必然的。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大众化阶段。但是,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较小;大众化教育使我国全民素质有所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2)对学历和学校的要求:很多用人单位明确注明应聘者学历和学校水平。学历并不完全代表能力,而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使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企业的招聘,也不能过分注重求职者的学历,只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达到人事匹配即可。目前企业用人本就趋于高消费。用人单位对毕业院校的要求,无论是名牌院校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良莠不齐的。所以要以“人事相适”的标准来选拔人才。
2.2 高校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自身教育和政策体系等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大幅度的扩招,造成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幅度太宽。无法做针对性的教学或课堂讨论。而且,一个教师同时带好几门课,没时间和精力搞研究,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影响到教学质量。而且,学校对有些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对专业前景考虑不全,只注重就业形势比较热的专业,忽视了冷门专业。脱离了实际的需要,最终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还有学校缺乏就业指导。学校应该给予学生系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给自己适当的定位。
2.3 学生自身原因
针对学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有以下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现在每年六百多万的大学生毕业,而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和选择行业的时候,喜欢选择省会城市,喜欢去机关高校和国企等单位。不喜欢去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而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有更多的就业机遇,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造成人才分布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的问题。
(2)学业不精:有些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这种现象在大学也是很多见的。而这些学生,他们不会安心于学知识,而是一天虚度大学生活。这些在大学混文凭而逍遥的这些学生,他们走入社会,很多工作缺乏专业技能而无法胜任,从而也就丧失了就业机会。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国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从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增长很快,也就是放低了进入门槛把高中生的就业推迟了四年,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政府,也应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把教学质量关。做为高校,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做长期工作和办学成果来抓。我国政府和高校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到战略层面,就业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2 学校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就业引导和引导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培训。要让学生事实求是的估计和定位自己,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同时认真钻研专业知识,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增加自己求职的机率。鉴于此,学校不光要有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课,还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在对学生系统的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学校还应采用多渠道宣传和推广自己学生,达到基本完全就业的水平。
3.3 用人单位要适当的改变用人原则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要改变观念,应该重能力,而不是追求高学历和重点院校。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机会,来验证自己的能力。高学历和重点院校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要做到人岗匹配。用人单位以自己实际的需求来招人,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