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5: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

篇1

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对信息环境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以及发展特点,了解信息传播对社会以及各行业组织产生的影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资源的生成、传播以及各类信息的特点,并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数据,对各类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1.2信息组织能力。

信息组织能力主要是指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感知、传输、处理和决策的能力。即,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专业人员必须要提高信息组织能力,可以根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征以及用户的要求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做出合理的排序、筛选等,从而收录有效信息,提高对信息的利用效率。

1.3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指的是信息管理人员需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检索,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且需具备对各类信息的检索能力,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检索服务。

1.4信息分析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需对掌握的信息资源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利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科学方法从而对传输中的信息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定量描述,并揭示社会信息交流的内在特征,更好的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根据用户的要求,对各类信息资源加以收集、整理、鉴别、评价等,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并加工整理成增值信息,提供优质的信息支持服务。

1.5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工具,并能高效开发信息资源。要想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就必须要熟悉计算机各类软件以及主要设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性能,还需具备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以及管理系统的安装、维护等。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要具备设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以及系统运营的状态、安全等问题都应进行良好的掌控和管理。在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合理解决,并提出修改意见。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给予正确的应对策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1.6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

专业特长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精湛技艺,是别人所不能比拟的,其独特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人员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在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要注重研究信息、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突出其中任何一方,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打造信息管理专业特长的独特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竞争力,更好的发展信息管理专业。

篇2

1.1关于信息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1998年,魏晓敏提到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种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人才是关键。赵立军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双重专业和多元知识结构的新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提出挑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赵静杰等谈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三个模块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善林提出“一宽一厚两注重”模式:“两注重”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范围;“一厚”则是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大对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此外,这些研究还大致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改进等。

1.2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进提到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周红等认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一个地理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内容应力求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衔接或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赵波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开放性,培养规格应该是组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模块化。纵观前人研究,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知识和技能;另一类是态度和意识。所以国际化人才可以这样定义:坚持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会、勇于创新的高级人才。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培养信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较多,但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培养信息人才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两者的基础上协调统一、有机组合,信息人才国际化,既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渴求,也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信息人才培养主要领域涉及高等学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为主的学科本位模式培养,再加上信息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具有严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费。比如我国高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从重点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专科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区别不大,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层次性,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功能、方式、目标等不断拓展或转变,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诠释维度和更广的涉及面。面对新时代信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国外图书情报学科,在培养信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国际上有许多大学将图书馆学院易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或信息研究学院。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共同提出“信息学院运动”(iSchool运动),后来组建iSchool联盟,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对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当前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采集国内外5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有益借鉴,提出国内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外信息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养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并体现于培养客体,是整个培养活动的指向性规定。在国外3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关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学强调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学则在这方面内容上有所欠缺。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提到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工作”,可见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很重视。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根据其呈现的特点,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认识:首先,过于重视培养的结果和目标,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设定。对于培养目标的说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前一个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的是培养结果;后一个部分表示的是具体的对信息人才规格要求,是表现性的特征体现,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原来灌输式教育是存在显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在培养目标或课程目标中展现“过程性”或者“体验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来说缺乏应有的空间。其次,更多地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培养不够重视。国内2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方便找工作,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知识领域等大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过于强调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而关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对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需要对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加明晰、准确和合理的表达。

2.2课程设置

2.2.1课程结构

在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划分类型和每类的学分各不一样。不过其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识教育课或公共课,学校规定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通常按全校统一要求进行考核;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程范围内选修的课程,需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最后把关。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0学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内修满15个学分,包括文学,音乐和艺术,交流,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雪城大学信息研究院则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20学分,包括32学分的核心课程,24学分的序列课程,13学分的数学基础,分的沟通技能,3分的艺术科学,3学分的自由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修读第二专业。比如学生可以选修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专业,修满128-141学分,或选修Whitman管理学院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修满135-13分,毕业学位由两个学院授予。

2.2.2课程内容

(1)国内大学。

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处理问题时能够使学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以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使其接受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的相同,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信息检索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信息组织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科基础课程。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并且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国内外各大学都设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艺术等大类选修课,还有专业选修课。

(2)国外大学。

雪城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由信息组织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课组成和计算机入门、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软件规格和设计、软件实现等计算核心课组成。序列课程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网络设计和管理。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基础、逻辑导论、离散数学、统计推理与实践。沟通技巧,包括学术写作的实践;研究和书评写作,包括撰写信息报告和简报。艺术与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自由选修课程,任何课程都可满足这一要求。匹兹堡大学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与社会导论,面向对象编程信息科学、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和网络导论、信息系统和分析等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包括书评写作、研究写作。数学,包括商务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离散数学结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合作项目,如与匹兹堡大学格林斯堡校区合作,使其学生主修信息科学,并授予信息科学学位;在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艺术和科学或其他的学院修读双学位或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学位课程。伦敦大学学院为研究院,但为本科生提供有关信息和计算主题的选修课程,包括编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用户与管理、数据库系统、语义网等。这些课程也是商务信息管理的核心课程,由计算机系、管理科学与创新系和信息科学系共同开设。此外,其还提供三年的跨学科学习选择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社会和工程科学。

2.3国内外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国内外5所大学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欧美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正规学院教育、公共学院教育、私立学院教育、商业机构认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紧贴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与信息道德的教育。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通实践的信息人才。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特点在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信息科学来继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有学生被信息科学项目所接纳,他们就可以选择导师来帮助完成项目,通常学生和导师之间要进行学术讨论和互动,导师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应选修一些课程来协助完成项目。学院也支持双学位学生的培养。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国范围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学科教育,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电子通讯和出版学。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但同时开设了本科生教育课程,如与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科学系联合培养商学士,讲授商业信息管理等。该系的本科生教育没有开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只涉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但其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为以后深入开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雪城大学信息学院以“信息扩展人类能力”为使命,它提供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课程及相关项目教学科研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整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偏重技术并拥有技术优势的课程体系。武汉大学在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组结合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广泛调研和比较,提出“专业素质链”和“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及结构模式和基于“专业素质链”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由9门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构建》、《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组成的完整的具有紧密逻辑结构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体系。可见武汉大学的培养模式遵循“认知—理解—应用—创新”这一路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设立,其前身是情报学。该专业在通识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专业的思维模式。核心课程方面从信息处理加工的流程出发,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从信息的生产、流通,到信息的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最后到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将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图象处理、元数据、语义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均列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iSchool,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诸如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

3国内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面向社会需求,强化通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信息人才,首先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当今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分工密集和职业细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则是学科的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社会需求驯化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已经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正是针对专业教育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通识教育延续古典时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证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同时,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应对复杂社会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出的各种挑战。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拯救专业分工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日益多元复杂和全球化的时代,主动承担起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

3.2开放互动教学,培养数据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比如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为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其创新素质,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应用

信息行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信息人才,应该与信息产业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同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课程内容重理论,却轻实践;重视系统性,却缺乏针对性,这样导致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养途径应该灵活多样。比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换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掘双方的共同需求,从具体项目入手,以实质性的互利共赢成果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学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育平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培养质量。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培养面向信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把信息企业作为教学场所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信息系统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未来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国际,推动交流与合作

培养信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也必不可少。国际合作办学在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合作项目建设。

在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义:“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不设立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往往和高校中原有的教育项目并存,更多地集中在课程和师资的引进。到2012年4月20日为止,通过教育部更新并公布的经审批与复核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99个,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我国现已与众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我国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

(2)师生国际流动。

高校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联系,大力推进大学海外学习计划,不断拓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渠道,通过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假期学校、海外实习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派遣学生去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了解学术前沿的基础上,根据学术兴趣,结合企业实践,逐步获取所需的知识。积极主动地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渠道支持和帮助拔尖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进入国际一流大学和信息学科领域一流学者的实验室深造。比如哈佛大学设立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OIP),鼓励所有本科生寻求出国机会,目标是鼓励哈佛学生把国际体验融合在教育里,帮助学生识别与追踪美国之外的研究学习机会。

篇3

3、 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

4、 物资的购、销、存管理

5、 电子商务管理系统

6、 库存与成本核算管理

7、 人事综合管理系统

8、 交通管理系统

9、 超市管理系统

10、高校学生管理系统

11、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

12、基于c/s或b/s的事务查询系统

13、计算机动态网页的制作

14、基于网络的客运售票系统

15、高校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

16、高校教学与课表制作管理

17、城市居民户籍管理

18、商品销售与市场预测管理

19、电信业务管理

20、工商税务管理

21、计量标准化管理

22、银行储蓄业务管理

23、城市供电管理

24、餐饮业管理

25、房地产管理

26、股票行情分析管理

27、大中型医院管理

28、数字图书馆管理

29、辅助决策系统

30、生产过程管理系统

31、贷款业务管理

篇4

2当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2.1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切实使人们转变档案管理理念,一方面引起学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使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意义,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操作技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此外,还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发,使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真正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2.2提高管理技能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人事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特殊信息,对其进行现代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科技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流动人口信息的有效检索以及存储等功能,进行网络化管理在目前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新技术新软件的开发力度,并定期对管理人员的技能进行培训,提高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科技含量,用技术去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不断完善。

2.3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涉及面非常广的工作,为使工作能够正常高效开展,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对档案查阅、档案更新、档案查阅权限、档案系统管理权限等各个操作环节的操作章程都应予以明确,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平台。此外,当前我国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晋升、聘任、培训、学历、学位、考核时,都需要对档案进行查阅或者转档,而学生的就业方向并不明确,这直接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后期工作带来困难与挑战,因此,在相关体系的建立上,应该力求与时代同步,求实创新,与社会接轨,真正使其有使用价值。

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38-01

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引入教学课堂,电脑辅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无线终端用来接收各种教育资源,种种变化都冲击着旧有的教学思想,促使人们发掘新的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着重讨论高等学员中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特征、内容与意义。

一 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高等院校的课程科目相对复杂,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种课程分门别类,较之中小学,高校学院的教师们平时排课、选课、上课的任务更为繁重,而对于一个专业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在评定成绩时更为不便。虽然有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支撑,但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仍然沿用旧有的模式,老师往往感觉精神疲惫和力不从心。

前些年,在信息化大研发的趋势下,各个院校大部分设置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可以在信息系统中查询个人在学校中的资料,上课课表、考试信息、英语四六级成绩,课程成绩、论文提交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使学生高效率地管理个人信息和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老师平时要处理的教学事务较为复杂。除了处理个人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外,还要分管本专业学生的各种教学,有的老师身兼数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作为老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不够的,也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高等学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主要为教师服务的系统应运而生。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目标定位不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目标主要为老师,而后者主要为学生。因此,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其内容的差异性。其次,功能导向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处理学生平时自身的学习活动如查看课表、选课、查看成绩等。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服务于老师用作教学授课之用,管理个人工作与财务事务也是必需的。最后,处理终端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是教务处,教务处主管学生的日常工作。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不仅包括教务处,还有可能包括财务处、学生处等。

二 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院中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更为复杂,因此在其系统中的主要内容方面,也是分工有致。

1.教学版块

教学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平时的教学事务。教学版块包括课堂与课外两个方面,课堂主要有课堂考核,选课查询,所教授学生名单,课件上传与下载。

课堂考核主要用于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评定课堂学生成绩,而当场给出的分数,可以直接输入信息管理系统,便于随时录入。选课查询中老师可以查询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有多少学生进行选择,根据所选择的人数老师进行增减开设课程调整。老师可随时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名单,也可随时点名和提问。课件上传和下载是多媒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结合。老师在上课前可将本节课的电子课件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入信息管理系统,在线播放课件,这样老师上课的便捷性变化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含量较以往较大。

2.工作版块

工作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课堂教学外的工作事务。工作版块主要包括课后成绩上传、课程成绩评定、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学生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

课后成绩上传主要是老师在课下将课堂上的课程成绩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以利于系统保存。课程成绩评定是用于老师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在本课程的课堂与课外表现进行评定,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打分。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则主要用于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学生考试地点、时间进行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则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录入学生的各门成绩,一般由年级辅导员和分管教务处的老师负责。

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是用于在学生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时提交开题报告,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时用于在3~4月份毕业论文预答辩时提交,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主要是在学生正式答辩前对本学生的正式毕业论文进行提交,录入学校数据库,存入网上档案,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主要是在学生通过答辩,即将毕业,学生的辅导老师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进行个人评价与评语总结。

三 结束语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为老师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与工作事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中,老师教学和办公的效率大大提高,在老师高效率的教学与办公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对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但其主干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三个,该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但是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还未自成一家、各具特色,以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突出,特色彰显不够,就业竞争力不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本目标,就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曲靖师范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经培养5届学生,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

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强调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开展教研的硬件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教研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一直重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采购实验设备的指导思想是实验设备要先进、实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的需要。

该专业已经建成硬件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管理类的实验室有3个:数字库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与软件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为适应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的大趋势,我们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云计算平台。

这些实验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及科研的需要。

3实践教学体系的 “抓手位”

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抓手,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四年期间,为了在不同学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贯穿大学4年的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训练大纲,我们应以项目为驱动来创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1],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几大子抓手,再作专项的打造。

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是课程设计训练,本训练以课程为依托,制定课程级别的训练大纲和测试方案;二是综合设计训练,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课程,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项目。

3.1 课程设计训练

“课程设计”一个多义词词条。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2]。课程设计是课程实验的高级环节,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立体实践能力的根本,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的课程综合实践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有6门,分别是:Java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及实验、管理学、经济学。我们针对这些课程,在编写实验大纲时,就要求编写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要经过教研室的审核和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的讨论及审定。以审定通过的课程设计为依托,为后续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Java语言的语法特性,结合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知识、文件处理和数据库等知识完成综合题目的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培养锻炼分析程序、撰写报告等能力。

3.2 综合设计训练

综合设计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个小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有“ERP企业应用”、“Oracle运维管理”、“大数据管理”、“Java Web开发”等,这些小项目的训练要基于几门课的知识和技能,如“Java Web开发”就需要学生综合数据库、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

综合设计训练要与毕业设计区别开来,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同时锻炼综合应用所学课程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小项目。

3.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安排

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技能分,我们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中级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工程师级别认证、中级会计师,可获得3个学分;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高级资格、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高级工程师级别认证,可获得4个学分。

4实践教学体系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位”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体一定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该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来炼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3]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作重大改革,着力打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实习,同时要在公司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余下的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向教务处请示,允许我院结合专业实践性强的实际,改革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点,一是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设计为主,弱化对学生文本的要求,强化对实践动作能力的提升和检查,二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如:“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的撰写与打印规范”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等。

5实践教学体系的“校企合作位”

为提升学生的实习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自2013年开始,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合作,该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软件公司,在全国小有名气。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习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二是为期四个月的就业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分为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方向,软件开发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水平,网络方向的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设计、实施、部署能力。

篇7

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以前,高校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多数通过手工记载的操作方式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较容易出错,成本代价比较高,产学研成果信息若丢失,很难再恢复。手工操作的方式,对于信息的查询,难以及时有效地给各院系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产学研信息。产学研信息的通过校报等印刷物进行传播,既不生动,也不及时。手工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对手工流程进行优化后,产学研信息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流程如图2所示。 

2.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实现目标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能够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检索、存储、更新和注销,提高产学研管理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时的工作效率。 

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B/S结构,结合My Eclipse工具进行开发。开发使用的语言是JAVA,使用的数据库是SqlServer2005,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修改项目、发表项目、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产学研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项目信息(修改项目信息、查询项目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进行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产学研信息平台面向对产学研活动有兴趣以及从事产学研相关工作的所有人员开放,在业务方面实现与产学研管理部门数据的共享,取代了产学研信息管理在手工管理时代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收集最新的产学研项目、产学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业务数据,并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在市级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系统的运行会趋于规范化。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标准的产学研信息管理系统,产学研信息平台具备的功能是现实产学研信息管理的虚拟体现,是一个产学研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平台,能够节约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处理,实现产学研信息平台真正的价值。 

3.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角色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的主要角色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他们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通过登录页面进入用户对应的操作子系统,进一步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操作。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4.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功能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与管理,实现产学研工作者与产学研成果的动态交互,具体包括以下功能:产学研用户信息的操作、产学研信息的操作(论文信息、出版物信息、专利信息)、产学研信息备份的操作。 

用户可以在产学研信息网站上看到的产学研信息,通过各个功能模块的链接来浏览产学研成果的相关信息。 

(1)用户修改密码 

平台提供了各种信息操作的链接,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账户安全管理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用户修改个人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个人信息管理的“修改个人信息”,修改除了登录密码以外的用户基本信息。 

(3)用户管理论文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论文信息。用户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增加论文信息”,上传论文信息。 

(4)用户管理出版物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出版物信息。用户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增加出版物”,上传出版物信息。 

(5)用户管理项目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项目信息。用户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增加项目信息”,上传项目信息。 

(6)用户管理专利申请 

用户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专利信息。用户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增加专利申请”,上传专利申请信息。 

(7)用户退出系统 

用户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状态”,用户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管理员通过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和普通的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操作。管理员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 

(1)系统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系统用户管理的“系统用户管理”,添加系统管理人员,点击系统用户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产学研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对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打印;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增加产学研用户”,增加普通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查找产学研用户”,通过用户号对产学研用户进行检索。 

(3)论文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论文信息。管理员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查询”,通过论文名称查询上传的论文信息。 

(4)出版物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出版物信息。管理员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查询”,通过出版物名称查询出版物信息。 

(5)项目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项目信息。管理员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查询”,通过项目名称查询项目信息。 

(6)专利申请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专利信息。管理员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查询”,通过专利名称查询专利申请信息。 

(7)数据备份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数据备份管理的“数据备份管理”,对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备份。 

(8)退出登录 

管理员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管理员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二、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数据需求 

数据的需求分析在产学研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的需求分析是对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时所需要的对象、对象的属性以及属性的变量进行分析。 

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登录功能,需要产学研用户的信息以及管理员的信息。产学研用户根据用户号以及密码进行登录。管理员根据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为保证产学研用户和管理员对象的完整性,产学研用户的基本属性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工号、用户姓名、用户性别、用户身份证、用户电话号码、用户地址、用户密码、用户专业、用户注册时间。管理员的基本属性包括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名、管理员密码、创建时间、状态、、登录次数、权限。用户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根据项目的名称进行操作,项目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项目编号、项目信息名称、项目简介、项目经费、项目工作量、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专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专利的名称进行操作,专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专利编号、专利信息名称、专利简介、申请理由、申请人、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出版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出版物的名称进行操作,出版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出版物编号、出版物标题、出版物简介、作者信息、出版时间、产学研分类、出版物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论文信息进行管理,根据论文的名称进行操作,论文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论文编号、论文标题、论文简介、发表刊物、发表时间、产学研类型、论文成果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三、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系统研发采用的现有技术能否完成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软件和硬件的配置能否满足开发的具体需求分析,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采用JAVA开发语言,调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利用JAVA语言开发的平台界面友好,比较简洁,计算机的配置完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这种数据库普遍性很高,能够实现数据的处理。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了B/S模式,B/S模式软件比较完善,软件的开发平台是成熟可行的,它的运行速度快,容量比较大,可靠性能比较高,价格也比较实惠,能满足系统的研发需求。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产学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产学研投资的日益增长、产学研管理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产学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以校内产学研人员作为服务对象,针对产学研过程中的项目申报、专利登记、、论著出版等产学研管理问题,建立产学研信息管理及平台,以满足本校产学研管理人员及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及产学研信息的需求。 

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实现科技文档存储、产学研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等功能,并提供更新和搜索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产学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上传和下载产学研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化,实现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满足产学研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平台对产学研用户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产学研信息应用的安全性。?筅 

参考文献: 

篇8

信息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掌握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社会信息化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同时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全过程地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多层次的适应性,即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构建与此相适应的、完善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对前几届该类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及与毕业生的交流和座谈,大家普遍认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有较大程度的脱节。因此,我们首先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与参加工作后实践知识运用的衔接上,即努力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切实强化实践教学。

一、加强学生管理知识的实习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它必须遵循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学习了相关管理类课程后,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要进行管理知识实习,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习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管理知识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中型企业。鉴于大多数学生对现实企业运行缺乏了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企业业务流程调查,熟悉企业业务运行方式,尤其要关注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信息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企业管理思想的实际学习及具体操作,为今后运用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打下基础。

为加强学生社会实习和实践,我们与相关企业、信息中心、软件开发企业联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习网络。在大学一年级及三年级后分别安排社会实习和实践:一年级后的实习以了解企业在运行和发展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历程为主,树立专业自信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三年级后的实习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践时间一般都为5周左右,可由学院统一安排实习企业和具体实习内容,也可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企业后,报学院批准同意。社会实践既是学习理论的基础,又是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前奏,学生通过实践适应社会,同时对企业及学生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双向选择聘用和应聘的机会。有不少学生在管理知识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就与实践单位签约并留下来继续工作,也有些学生在实践单位从事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后,在毕业设计中继续搞信息化软件的开发项目。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开发,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注重和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

课程设计是结合相关专业课程所进行的专业实践。相关的课程往往是实践性强,或既有较强的理论与方法、又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强化和巩固的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类课程主要有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的特点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其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领会和掌握。

我们从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就业去向考虑,安排了两个必修的课程设计和一至两个选修课程设计,必修的课程设计是程序设计和信息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是针对信息的组织、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处理等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通过课程设计在程序级别上掌握信息的抽象和表述、信息处理方法的描述和实现,掌握相应技术平台与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系统设计是针对数据库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在系统级别上训练信息的组织与优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典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数据库管理员常用工具的使用等。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设计题目由专业指导教师提前6-8周提出选题,供学生参考选用,学生也可自行确定设计题目,报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实施,每一题目以2-3位学生为一组。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其他课程教学活动的冲击,每组学生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进行设计,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在学期末统一安排一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集中设计、调试和现场指导。

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课程设计态度、问题难度、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和解决过程等方面综合确定。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验收后,学院还要组织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对学生有关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抽测、评分。由于要求严格、层层把关,学生对课程设计十分重视,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课程设计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三、严格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总结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而毕业设计的质量又与设计题目和内容及教师指导过程密切相关。为此,学院重点抓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这两个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主要从创新性、难度和设计量等方面考量,由系、学院两级进行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毕业设计题目才能上网与毕业班学生见面。学生根据本人意愿选择两个志愿题目后,学院再进行统筹协调确定。经过这样的两级审核和学生自主选择,确保了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和指导过程中,学院重点对设计和论文结果进行严格要求,不仅进行论文审核和答辩,而且组织答辩委员会对设计结果进行先行验收,只有在设计结果通过验收的前提下才能撰写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设计结果的验收情况将是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抓住了毕业设计选题的设计验收和论文答辩这两个重要的环节,这几年的毕业设计工作,虽然面临学生就业应聘考试、教师科研任务重等矛盾,但毕业设计质量和论文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4年省教育厅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综合成绩名列全省各高校第一。

四、建立和完善科研导师制

篇9

作者简介:刘吉成(1963-),男,宁夏中卫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王钇(1972-),男,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9-02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大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建设方案。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2000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截至2012年7月已经毕业9届学生近400人。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重基础、宽口径、讲实用,重视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的学习,将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并重,教学过程中强调运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辅助决策与优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单位领导分析所处环境、确定目标并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在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和考研情况看,每年就业率基本维持在89%左右,考研率在30%左右,而且考研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该专业学生培养的需求,拟申请从2013年起将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位由过去授予的管理学学位改为工学学位。

二、学位变更的必要性

1.对学位点建设具有支持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目前已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信息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上述一级和二级学科点下有相应的硕士专业或方向,并且该硕士点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因此,为突出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对上述学位点的建设将发挥更有力的支持作用。

2.对学生就业及发展有帮助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面向发电、输电和配电等一体化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正开始应用并逐步完善。许多企业正在推广和实施全企业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在如此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工学学科人才。当前,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多,使得用人单位更多地是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具备特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看待,拥有特定的技能是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个较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此背景下,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将明确体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科技术背景,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技术岗位职称评定也要求有工学学位,取得工学学位有利于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获得相应的职称和岗位。

3.有助于学生考研及海外深造

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在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时也特别要求应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如取得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外知名大学读研的机会将会更多。

4.向国内部分高校看齐

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需要,当今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位由管理学向工学方向发展。如已经确认该专业授予工学学位的部分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管理工程系)等高校。

三、学位变更的可行性

1.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

按照国家教委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相关文件规定: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基本上985、211高校都逐步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专业基础建设比较扎实,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基本合理

秉承华北电力大学“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团队协作精神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系统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强化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及创造力为出发点,科学设置专业培养体系,重视专业知识更新,强化专业教材建设,把“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摸索专业培养思路,总结办学经验,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使其具有特殊性,也更趋于科学、合理和规范。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将从多个方面改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换。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改进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追逐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紧密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面向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既懂管理理论又精通信息技术(IT)的电力及其他行业的复合型工学专门人才;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拓宽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化;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具有计算机和信息管理背景的专业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

五、应对学位变更的专业建设策略

为了实现学位转型后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上拟定了三个主线:即复合型课程主线、技能型课程主线和电力特色主线。按照这些主线,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突出课程建设特色

(1)拓宽基础课程。一般说来,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在整个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专业课基础之上。按照整体的要求,计划将和信息管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技术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管理运筹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按照其重要的程度将其划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2)类C语言的应用贯穿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的自始至终。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条主线。按照社会的需求,在技术上以网络技术和编程语言为主线,贯穿了类C语言系列课程以及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使得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到课程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逻辑关系。主干专业课程中的技术类课程规划如图2所示。

(3)突出电力特色课程。设立电力特色的课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学科优势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学习电力市场中信息理论的最新发展应用。它体现了电力系统中信息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专业特色。设立电力特色课程不仅可以推动教学,也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在电力系统中的就业。

(4)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技术类课程和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将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这些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左右,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阶段,规定其论文必须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展现,在设计中必须体现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这一措施有力地保证学生能够利用毕业设计的阶段综合运用专业课程学习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2.强化教学特色

(1)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在办学实践中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共性,作为个体,又千差万别,存在特殊性(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信息经济时代,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要继续倡导“重实践、重设计、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理念,继续保持并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提倡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较早地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生产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所、管理工程网络实验室硬件条件一流,实验室安装了Delphi、SQL Server2000、Visual Foxro、java、.net、VB、Microsoft Project2003、P3等应用软件,安排专门课程学时,组织学生上机操作,使学生能学习软件应用技术,由此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将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教研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软件开发和综合应用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采取毕业设计,要求在毕业前的14周时间内完成,主要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软件开发、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与毕业论文不同的是加大和突出了软件开发的工作,旨在培养学生信息

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技能。通过毕业设计能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学生助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老师应该吸纳优秀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解决在科技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魅力。由于专业特点,本专业应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课程教师积极学习、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期学校组织对教师进行前沿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技术引入课堂,及时更新教学课件等电子教学材料,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5)实践教学平台开发与运用。近年来,无线移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且互联网、校园网络也日益成熟和稳定,如何利用这些最新的技术和相关的网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容许学生参与的网络教学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与运用是贯彻复合型专业的办学理念和“T”型知识结构培养的重要举措。

篇10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34-01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教师资源相对欠缺。毕业生毕业设计时,每个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指导交流的时间不断减少,现场指导学生也使得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往往容易形成指导毕业设计的盲区。因此,在高校毕业设计中引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急迫和必要的,进而使得每个教师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促进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高校各项工作服务,加强毕业生和教师之间在远程情况的交流,很多高校开发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信息系统采用B/S体系构架,基于.NET平台,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搭建,从而实现了系统信息的集中管理并提高了安全性。系统一般由如下五模块组成。

(一)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储存和管理系统中各个用户的相关信息,该模块主要由用户登陆页面、找回密码页面和系统管理员管理页面组成。该系统的用户为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员。

(二)课题选择模块:指导教师将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输入到个人的信息资源库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题,而管理员最终具有对选题进行调整的权利,避免教师工作量过大,学生选题集中等。

(三)流程管理模块:毕业设计环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上传任务书界面、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原稿页面、学生中期进展情况及中期报告提交页面、教师中期评语页面、学生提交毕业论文页面、教师论文检查审核页面、教师答辩成绩录入页面和学生答辩成绩查询页面等组成。

(四)规范管理模块:学院管理员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相应规范性论文、表格、文献检索及论文撰写要点和技巧等各类文档,供学生下载。

(五)在线交流模块:网络信息系统引入到本科毕业生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方便指导教师和毕业生进行有关毕业题目的在线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可以是异地的,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后,学生再进行文献的输入。在线教师模块主要有网络答疑室和学术交流论坛两部分组成。学术交流论坛可以实现学生之间资料的共享和相关课题技术的交流。

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优缺点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使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加规范化。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在校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来说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系统能够提供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资料和模版供学生下载,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适应性较灵活,而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2.学生可通过这个毕业生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与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而系统将自动保存这类信息;而且学生能通过信息平台将论文终稿规范化。3.毕业生论文通过网络的管理,可以使学生的论文能够得到共享,从而便于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情况。

从实际的系统使用情况来看,该管理系统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具体的缺陷是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权限”较小,而只是在整体上执行学校上级管理规定的转发和执行,也就是说,作为基层教学和与毕业生接触最多的学院及系管理员对该系统的执行权限较小。此外,毕业设计工作过程的网络化可以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更方便地交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网络上的交流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起到了学术交流和疑难问题解答的作用。当然,这些系统存在的所谓的缺陷,除了和目前系统本身有关,更主要的是和一个高校的办学和管理思路以及学术氛围有关系。这是需要从长远进行考虑的问题。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缺陷,因为作为硬件设施,如果长期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疏于管理和监控,那么管理信息系统将徒有表面功能而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能起到实质的帮助作用。

三、总结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将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是对高校教学环节的一大改革。作者认为对毕业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应进一步深入,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要求,不断地改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施行的监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