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高职专业布局合理与否的两大标准
1.功用主义标准。
与较为强调基础理论素养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不同,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要求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规律、原理和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计划以及决策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为社会产生直接利益。高技能人才的这种特质决定了高职专业教育与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如果说本科专业的设置和布局还要综合考虑推进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传承文化等任务的话,高职专业的设置和布局则应全面服务于产业的发展。高职专业布局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专业布局合理与否的根据标准是区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人才培养规模是否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否基本匹配。具体来看,包括专业大类布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与地区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是否匹配;主干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数量与主导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是否匹配;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模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是否匹配等。
2.人本主义的标准。
服务学生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高职专业教育也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应届学生的学习需要,还应充分考虑到未来在岗职工和社会人员职业培训、进修等多样化的需求,而这很可能成为未来高职专业教育的重心。考虑到高职专业多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定位,具有专业规模和辐射半径相对较小的特点,在质量趋于均衡和供给充足的前提下,高职专业布局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适度收缩辐射范围,为学生和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一方面,在办学条件允许下,让学生可以方便地就近接受高职专业教育;另一方面,贴近行业、企业,更加便捷地为行业、企业一线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高职专业空间布局距离贴近行业、企业一线,也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3.两大标准的统一。
功用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标准并不矛盾,学生希望高职专业教育能满足自己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并最终能帮助自己实现就业、提高收入以及美满人生。而行业、企业等需求方也希望高职专业布局能便捷地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技术等服务,帮助行业和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功用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标准最终统一在了劳动力就业市场,即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衡量高职专业布局合理与否最直接的标准还是看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匹配程度。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有即时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这就使得专业布局调整只能努力寻求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动态匹配,并且由于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就使得绝对匹配几乎难以实现。
三、高职专业布局的基本模式和影响因素
1.高职专业布局的基本模式。
高职专业布局的形成通常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计划主导的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绝对控制权,专业的设立和调整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并且教育主管部门通常会制定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或标准,设立严格的专业设立和调整门槛。该模式下专业布局体现出很强的计划性,教育主管部门有着绝对主导权,使区域内高职专业的基本质量得到保证,专业规模和结构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于管理模式过于僵化,使布局调整往往对于劳动力市场信息反应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职业岗位的快速更新,影响了专业资源配置效率。另一种是市场主导模式。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拥有自,学校独立面向市场举办专业。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学校能够灵敏地捕捉劳动力市场信息,并根据职业岗位不断更新变化的信号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但是这一模式也容易滋生诸如专业名称混乱、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等乱象。市场主导的专业布局模式使得各个学校倾向于从学校本位出发来进行本专业设置和调整,忽略了劳动力市场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极易导致区域层面的高职专业布局出现失衡,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高校受到自主办学经验不足、劳动力市场和高职专业资源整体配置信息不对称的因素的影响,区域高职专业整体布局失衡的现象更易出现。
2.影响因素。
从实际操作层面具体来讲,高职专业布局实际上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层次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模和结构,并从根本上制约着高职专业布局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阶段以后,第二产业比重通常会大幅下降,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占据主体地位,高职专业布局也必须适时调整和缩减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规模,并大力发展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形成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的专业布局。第二是学校办学理念和资源因素。专业是由人来论证设置的,必然要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相关决策者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观并不相同,从而影响到专业布局。如有的决策者注重专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专业特色,专业设置和调整紧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的决策者则更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强调稳定性、发展性和专业群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稳扎稳打,稳步推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而且,由于高职专业开设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务作为基础支撑,如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一定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基本的教学实习经费等等,因此在考虑专业设置和调整时要受到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与能力的限制。第三是学生和家长因素。生源是影响专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还要对潜在生源进行论证,没有生源的专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学生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对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地理位置和专业类型的偏好,对于专业未来就业和发展预期等都会影响到专业的需求和布局。第四是政策调控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自的赋权程度,制定专业指导目录及院校和专业布局规划的科学合理程度,以及对于优先发展专业和落后淘汰专业的相关引导政策和力度,也都会对高职专业布局产生深刻影响。最后,区域开放性程度也会对专业布局产生影响。较为封闭的区域通常会形成大而全的专业布局,而较为开放区域劳动力市场及高等教育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当区域内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区域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时可以通过外部高职专业资源得到补充,同样,区域内高职专业教育也可以为区域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同时,区域内高职专业建设也可以通过与区域外部的合作进行互补。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特点与问题
1.高职专业建设起步较晚,但专业布局总规模成长较快。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解决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在我国的一些发达的中心城市相继举办的一批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短期职业大学,成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从而也标志着高职专业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正式确立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并积极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职专业发展迅速。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后,高职专业在总量上突飞猛进。到2012年,我国的普通专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97所,高职(普通专科)专业数达1158种,专业点达46263个,当年招生314.8万人,在校生达到964.2万人,招生和在校生数分别比1998年时增长了7.3倍和8.2倍。
2.专业布局的学科和行业门类覆盖面较广。
为了规范高职专业设置,加强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2004年教育部首次制订全国性的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成为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的依据。高职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当前的高职专业广泛覆盖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19个大类和78个二级类,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0大学科,专业所服务行业涉及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20个行业门类。
3.办学主体趋于多元,专业布局统筹乏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先后经历了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三教统筹”,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加少数重点中专学校“三改一补”,以及采用多形式和多模式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办学模式等方面经历了深刻变革,最终形成了“六路大军办高职”(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以及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的多元化格局。高职专业举办主体涉及了普通本科高校、独立高职学院、成人高校以及中专院校等几个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各类主体的办学性质、主管部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各不相同。专业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高职专业布局的统筹优化面临着条块分割的体制。
4.高校面向市场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盲目性。
高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实行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政策,学校被赋予了较大的专业设置自。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热衷举办办学成本较低的经济、管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落后专业淘汰速度慢、新开专业市场需求论证不充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配套等问题。高校的专业开设和结构调整除了考虑市场因素以外,也往往受到办学资源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专业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尽管高职毕业生以务实的就业观念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劳动力市场颇受欢迎,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起薪并不高,实际就业质量不容乐观。我国当前的专业布局模式还难以应对供需失衡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
5.开放性是专业布局得以优化的重要保证,而当前我国高职专业布局的开放性还明显不足。
一方面,在专业设置和调整过程中企业、行业的参与不足,导致学校对于市场信息把握不够敏感,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行业企业一线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受到当前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制约,高校在举办高职专业时,普遍存在着地方本位的倾向,缺少大区域视野,造成了高职专业建设跨区域协同合作不够,影响了区域内高职专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
五、提高高职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的思考
1.坚持学校自主和政府主导相结合,推进高职专业布局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布局优化调整一方面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充分发挥好各类院校市场敏锐度高的优点,鼓励各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另一方面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有所作为,要打破专业设置和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加强专业布局调整的统筹权;以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为基本出发点,结合高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分布的现实情况,对高职专业整体布局进行顶层设计;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动向进行长期规划,提前布局,促进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职业岗位需求和技术进步更加吻合,并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有用性。
2.探索产学合作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高职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适销对路,受到一线用人单位的欢迎,就是衡量专业开设成功与否最为直接的效标。而做到这一点,单靠教育系统这一人才供给方的封闭谋划很难完成,显然离不开人才需求方行业、企业等的深度参与。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正是学校和企业行业建立起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的论证和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有力地保证了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和专业布局的不断优化。笔者建议设立主要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代表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具体负责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的论证、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调整等。而作为需求方的行业、企业应及时提供人才需求和预警信息,并配合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奖励和引导政策,为建立产学合作的专业建设和布局调整长效机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实验教学通过验证、综合、设计等试验,以及其他科学研究试验,使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增加感性认识,熟练地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加深理解和准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灵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三、实验教学是学生认识岗位的需要
实验教学通过嵌入全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完善的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是由不同专业车间组成的复合型标准工厂能够适应不同专业特点的各专业教学需求。使学生通过实际生产车间岗位模拟的实验教学学习,全面熟悉和清晰认识工作岗位,为未来顺利适应就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认识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实验教学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实验教学实验室需要配备大量实验装备,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实验教学中所需的实验装备也需要不断扩展和改进。以便学生实时掌握和了解最新实验装备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最新的实验装备,实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素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为以后更好适应就业工作岗位要求打好基础,适应人才市场的更高要求。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五、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创新理念的需要
实验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强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实验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性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创新理念的需要。
六、实验教学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中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研究试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实验教学的高水平实验室配备有先进完善的实验装备,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基础,促进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又能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实验教学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
第一,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合并或转轨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性、技能性人才的学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这一类人才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坚实的人才实力。他们分布在生产、服务、管理实践活动的第一线。高等职业教育有四点优势:第一,知识实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大都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岗位、贴近社区而开设的。第二,注重实践。高职教育在教学上注重职业技能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实训占的比例较大,如实验、模似训练、技能实训、操作检测、岗位实习等。第三,岗位实在。加入WTO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新机遇,促进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第四,目标实际。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自入校起就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目光现实、脚步踏实、技术扎实、为人诚实,就业期望值切合实际,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岗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双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且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即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人才定位的动态性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结构是一个大系统,而且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这是由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的。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在: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逐步下降以及第二产业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其次,产业部门中的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行业日渐减少。第三,各行业或产业的技术结构一般都表现出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会随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的动态性使许多职业岗位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恒定目标和稳固基础。
3.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效益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质量和效益,质量和效益是生存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效益性,遵循教学质量竞争规律,办学效益遵循价格规律。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还要考虑教育效益问题和教学稳定性问题。
4.教育层次的高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岗位,或是由于第三产业兴起而增加的岗位,它们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较高,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幅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层次的高延,即相应教育层次的高延,即促使职业教育由中教层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由于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化,很多学生都觉得英语在全部的科目中占的比重不多,并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一门技术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在当今生产水平日益发展的情况下,针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也并不了解,从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对英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的误解。总体来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教学内容又偏向困难。由于英语教材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学生状况,枯燥,冗杂的英语单词,语法使得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之下,学生职业英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职业英语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学校的英语学习。受到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巨大冲击,职业英语教师总是一味地去追赶学校的教学进度,有的甚至完全没有顾忌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总是满堂灌,看似老师有认真地去上好每一堂课程,但是底下的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在课堂上的无法理解,这也就使得学生在之后的听写单词,做练习题,考试等一些教学环节也不能很好的开展。没有活力和生机的课程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像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
二、职业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将能力作为评判成绩的标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那么要实现这一宗旨,职业英语教学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并且,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转变,英语已经顺利地进入到我国的社会竞争中去,成为我国实用型人才的绿卡。所以,现阶段的职业学习要对英语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实践可以表明,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1.职业英语教育应该走向专业化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正在日益增强,比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等方面都要依靠英语才能完成。更新教材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是现阶段整个职业英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英语教学针对有关学生的生活实际,求职,工作等都会被选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符合学校的教育需求,最终构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体系,使职业英语教育更加趋于专业化。
2.职业英语教育应该走向国际化
身为21世纪的人才,英语是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必备工具,是用来交流的主要工具,在未来不懂得英语的也可能成为文盲。因此,职业英语教育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时代要求职业英语教育要趋于国际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营造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现阶段的教学设施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更是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职业英语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不但可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而且还能将原本枯燥沉闷的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兴趣。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就是个特别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休学或者失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愈,不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校有一位男生,无缘无故的焦虑,导致严重失眠,到我校门诊部求治,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痛苦之重,这样的学生如果遇到特殊事情的激发特殊因素的刺激,难免会产生超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心理,改变以往“见病不见人”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和形而上学观点。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适应能力差
2.1.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落差大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他们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级别差异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但这种落差不自觉显现在他们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较大改变,大学校园远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从个人中心的小圈子到无穷无尽的中这一环,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1.2对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我们把职业技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响应国家倡导,适应人才对高等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个职业技术和学科分配上的差异,同样学生也存在着有的学生偏强于文化素质,却毫无专业技能的底子,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些职业技术领域里很强,但他们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就是综合素质的偏低,这些本身的客观基础的不平衡,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导致心理的失衡,我们有的学生是网络高手,能独立编程,甚至是某些知名门户网站的版主,他们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地生存,甚至月收入几千元,他们在IT领域里的成就让他们自豪,骄傲,但每每综合下来,几门不及格,一方面我们在倡导挖掘专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说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体系中容易产生混淆和失衡的因素。
2.1.3对状况的适应
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却容易沾染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歌五酒六的生存状态,即便不出现偏差,也会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又是个跟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到我们的学生,我们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也是容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2.1.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
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同时,我们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我们在人才培育上强调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2.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我们的孩子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他们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生理心理的变化。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是,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容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具有两极性,一会儿振奋,一会儿又失望。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3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1)设置或分配专门机构,专项管生心理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定位不明确,偏离轨道。虽然办的是职业教育,但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办学观念,将高职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或者沿袭以前的中职管理教育模式,致使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学生培养、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存在着盲目性,没有很好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学管理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为完成这个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学管理者承担着重要职责。而目前我国的公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存在着机械执行行政条文,走过场的现象;在教师激励上缺乏有效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往往停留在政策层面上。
3.“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讲师(以上)教师资格,又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老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原中职院校升格上来的教师,二是近几年毕业的高校生,大多为本科或硕士学历。前者经验陈旧,与高职培养目标不匹配,但由于年龄和家庭的原因,很多不愿意重新到企业去实践;后者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没有到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非师范类毕业的新教师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占高职教师主体的这两类教师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而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受到事业编制的影响,不能从企业直接调入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用人机制受到限制,在职称评定、教师身份待遇等问题上存在困难,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得不到有效建设。
4.生源数量、质量下降
有关数据表明,从2010年—2020年,我国18—22岁的人口是一个急剧下降区,将从一亿两千五百万下降到八千七百万,下降幅度非常大。另有资料表明,自2011年起,我国各级教育的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在未来10年,学龄人口的年均下降量为860万人,每年保持3.23%的下降速度。学龄人口下降的结果就是高校生源的锐减,各高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纷纷开始降低录取分数线,高职高专作为最后一批录取院校,分数更低,如2014年河南某高职院校就将补录的分数线降到了150分。高职院校还面向社会招收满18周岁以上的人读预科,这些学生在进校时理论基础非常薄弱,这必将影响进校后的理论教学,又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使高职理论、实践教学进入两难的境地。
二、面向市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面向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品牌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研究并遵循市场规律,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和良好品牌形象。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向用人单位说自己有优质的教育质量,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代表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更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和教师,也更容易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合理定位,保证办学质量
各地政府要把发展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合理定位,制定长远规划,构建合理专业结构体系,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要果断退出,建立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高铁服务、高级管家专业;树立良好形象,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办学质量。
3.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
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要打破常规,根据学院规模、专业和需求选择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师梯队,构成合理的师生比。对于刚从高校直接分配过来的教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深入到企业中,提升实践技能。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医学、汽车维修、软件开发等专业,可以直接从医院、企业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员来充实队伍。如果为了降低成本,便于随专业而调整师资,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同时要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到科教并重,真正提升教师待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的要求适当调整,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实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现场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学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互动教学法不是传统意义上流于形式的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真正的互动式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老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辅助、引导、鼓励的作用,并且在课堂上控制教学节奏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等等,通过互动式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专业知识以外的协调、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进来,这样枯燥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变得活跃。互动式教学法基本可以应用在任何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现主要列举三种模式。第一,主题探究法。在授课前就确定好本节课程的教学中心和主题,由老师提出问题,供在场的所有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个过程按照问题提出——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归纳总结的套路进行。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的发言时间一定不能高于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第二,问题归纳分析法。其教学模式主要为问题提出——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此种方式适合在讲解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时候来使用。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因为教学目的性较强,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较少,知识面的涉猎也较窄,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后形成思维定势。第三,案例分析法。其流程主要为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并提出问题——实际案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方案剖析。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能够将理论知识生动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也是高职教学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式,其本意是模拟现实环境的情景来展示教学过程中所要展示的内容,争取让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情景模拟教学又可以衍生出一种模拟仿真的培训方法,如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布置逼真的环境、任务以及情节。甚至可以在模拟的过程中制造管理冲突、突发事件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选择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并在扮演角色之后提出自己对于物流管理相关问题的看法以及观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对于时间以及资源的消耗比较大,但是教学环境逼真,基本与实际环境一致,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仓储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就十分适合使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首先,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的角色进行筛选和编排,比如,物流司机、库管、信息录入员、卫生清洁人员、仓库经理助理等等,学生按照对应的角色,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现场情景的模拟并展示,最好提前设计好台词以及对白,列好出入库的清单等。让学生在完全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任务驱动型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老师指定既定的目标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切活动围绕目标而展开,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在盲目,学生因为有目标的存在而为了目标而努力和探索,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又获得强烈的认同感以及成就感,这样的管理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学习的开拓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步骤为:任务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结果评估——课后思考与拓展,四个步骤为和新的,老师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布置来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特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难度不能太高,使学生遥不可及而失去兴趣,又不能太低,使学生简简单单就完成任务,这样又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难度适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及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成员最好少于5人,然后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但是不同组之间的教学任务也要进行一定的区分。比如,5人小组可以给予5个小任务,或者是2两个大任务,这些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务必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并且讨论的过程也要制定适当的规则,防止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讨论,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质量,但是规则的制定也不能够太死板,使得学生的讨论内容毫无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制定,避免教学进程过于死板。
二严格教师管理和教学进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位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整个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管理就是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教学质量的把关。管理教师的实质就是为他们更好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强他们教育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强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教师的管理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关的工作章程制度,给老师一定的约束和激励,让他们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要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充实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培养和实践指导。
三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确保合理科学有效
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当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也是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实践性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首先应该制定较好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对教学计划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落实,确保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并且能够执行得有质量,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能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更好地适应教学管理,服务培养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开展各分层次的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不断地去研究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等,以便更好地从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考虑,不断调整相关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就业。
四有效开展教学评估,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教育对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融入到社会中,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服务做准备,这样也可以让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以及发挥做准备;第二个方面是需要加强学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引导是学生成为有信念有理想的公民;第三个方面是需要加强对学生心里健康方面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四方面是需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以及人文审美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教育。
1.2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不适合“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来讲,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来讲,并不适合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进行。在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区分是当前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工作以及教学工作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对人才进行培养,只不过是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已。一般来讲,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工作的重点则是在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对于语文教育来讲,需要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期,同时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审美意识引入到课堂上,要在坚持课堂教育为主阵地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来实施素质教育。这样才可以让语文课堂有内容、有形式、有目标,充分提高学生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为阵地,以文化为支撑,以职业为目标”的思路来广泛幵展素质教育。语文课堂应该是流动的的高职教育虽然都是培养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实用性专门人才,但是应有不同专业的区别。文秘专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就不用用同样的一套标准来要求机械电工专业的学生。农林系、财贸系的学生更注重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在教师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所体现有所侧重。
1.3高职语文教学可推行双向沟通的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育不可僵化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采用比中学语文教育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素质提升需要,间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建立语文教育的立交桥,不单沟通专业学习,也要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审美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学生的优秀人格,让他们真正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性技能人才。高职语文教育要改变目前不受重视的赠旭:境遇,就必须以“质量”和“特色”取胜。必须找出与一般大学语文教学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实用性、实践技能性和“就业导向”作为自身特色,对学生的情况必须了解透彻,以严格的专业训练,扎实的基础学习作为自身的质量保障,让语文课不再成为“故事会”。
1.4正能量的人文文化的功能
如果它能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就能够指导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帮助学生产生集体主义激情,让学生对班集体、同学圈乃至延伸到企业、工厂等就业环境,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新的集体有归属感;能激励学生从容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境,自我勉励自我调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丰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