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5 11:17: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国际上流行一种模式,该模式由单一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符合市场经济和工程自身客观规律,在国外得到广泛推广,这就是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二、土木工程施工特点

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 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 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三、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工作程序技术面临的问题

我国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存在着管理政策不配套、市场运行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技术力量不具备等障碍,所以,一体化进程得不到普遍推广。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勘验、施工的准入政策上,人为地将设计与施工分离,造成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壁垒,政府的主管部门隔离,限制了施工设计一体化的发展。

2、施工与招标的人为分离模式,影响了一体化运作,设置了发展的障碍,有些项目方由于利益和权利驱使,不愿采用一体化发包方式,人为地把项目分解发包。甚至是分段承包、制定承包,这些都影响着一体化的培育。

3、设计市场的短平快运作方式,使得设计初期和后期的设计质量和收费标准不合理,初期设计图纸不够深入,设计和施工方沟通较少,也影响一体化的进行。

4、社会普遍对施工与设计一体化认识不足,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认可接受程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推行一体化的范围较小。

5、社会认知程度及工程发包操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很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公司从形式上变成了“皮包公司领导下的合作组”,基本上类似于临时拼凑的团体,与一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6、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人才,长期的独立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内部还不具备合作运行的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还不能从单一运行转向复合型运作模式。

7、国家在一体化运行的推广中缺乏相关鼓励政策。

8、相关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一体化的标准要求,往往建筑施工企业中虽然也有勘验设计人员,但往往是水平低,达不到专业设计公司的技术水准,设计公司的施工单位又往往是挂靠的资质很低的施工企业,拼凑的合作公司在企业资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资质等方面不能符合审批条件。

四、设计施工一体化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式。

1、EP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在实际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总承包的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总承包普遍采用的方式。对工程初步设计以后进行招标,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 第二种是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后,通过招标,确定分包商进行设计或施工,将工程其他部分分包出去,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设计、施工方案的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总承包企业既可以是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企业。

2、大企业内部通过项目组织进行一体化建造设计与施工分别招标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方式,主要由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在设计和施工招标前,共同参与施工图设计。一方面,设计和施工企业充分合作,在设计中标后,施工投标时会有一定的优先,通过优化施工图设计,带动施工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设计和施工环节在招投标前就进行充分合作,能最大限度实现融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五、设计—施工一体化在项目整体运作中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1、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

任何项目的开展都有其制约因素,例如业主对项目建设周期的要求、对建筑成本的控制等。“设计一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因能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服务,比传统模式具有更多优势,既合理利用了社会资源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强化了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分散了项目法人的风险,减轻了项目法人的工作量,克服了设计采购、施工等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这些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体统筹安排,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和保证作用。

2、有利于业主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建设项目实施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策划和实施二个阶段,但往往由于前期策划的内容形成的设计任务书与完成的设计成果(施工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施工招标又是根据设计施工图来完成的,这导致了最终的项目完成内容与前期策划总是存在差异。“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使得业主可以更明确地对总承包单位提出其具体的要求,比如其建筑的功能性、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等,由于总承包单位一揽子承担了设计、施工、安装、采购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避免了以上工作阶段可能导致的偏差。

例如,某高端工业研发中心总承包项目,业主在方案设计之前向总包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文件中要求室外地坪采用白色地面,但总包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按国内工业建筑常规做法把室外地坪设计成为沥青(黑色)地面,施工费用也按照黑色地面报价,但在重新核对业主提供的设计要求时,发现了该差错。如果按照传统设计与施工分开实施的生产组织模式,设计单位肯定会坚持其设计的可行性,而施工单位也会坚持其报价的依据,往往导致相互扯皮,责任不清,其结果对业主来说或由其自身来承担该偏差造成的损失,或默许其偏差的存在。而采取“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模式,责任就很明确,总承包单位应根据业主的要求重新设计施工图纸,施工报价的差额也由总包单位自行承担,适时地纠正了建设过程中的偏差,确保了业主项目目标实施的一贯性。

3、有利于强化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及转移

在传统工程建设中,业主比较注重和强调的是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其开始的节点往往是在施工图完成之后,即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后。但“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推进的节点一般从扩初设计开始直到工程项目竣工交钥匙,必然带来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和理念的转变。因此,工程总承包不能理解为只是承包商受益,而关键是为社会整合资源,为业主节约投资。所以说,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已超出了设计单位机械的按业主要求设计和施工企业单纯的按图施工和设备安装的意义,“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带给承包商优化设计方案和加强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也为业主和承包商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供了利润空间,逐步成为业主和承包商相融合的综合载体。

4、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运作效率 实践证明,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建没周期长,效率低,投资效益差等缺点,既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又缺乏专门人才、经验和组织机构,因此无法积累经验或吸取教训,造成了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甚至无效投资。在“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的工程项目实施中,由于工程总承包单位涵盖了建设工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等环节,就如同一台高效整合的机器,减小了建设工程各环节运行中出现的机械磨损,在降低能源损耗的同时,可以更高效高速完成既定的任务。综上所述,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筑模式是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建筑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内功的锤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获得主动,争取更大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尽管当前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市场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这种施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2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内容偏少

实践性教学多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在研究型大学,教师大多还承担着相当繁重的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这就容易造成实践指导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对学生各类实验、实习指导不力,要求不严。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实验课学时被减少甚至被取消,以致有些应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实验只能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呈现,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1.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

传统的土木工程实习环节除了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外,主要包括地质实习、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实习环节多而分散,只是单纯为理论课服务,内容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内容过于单一,而且一成不变。以毕业设计为例,多数设计题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型式过于单一。房屋建筑设计对象多数是宾馆、教学楼、图书馆、医院和住宅等内容。房屋建筑设计对象的档次不高、程度较浅,较少涉及钢结构、工业厂房、超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基础结构设计仅局限在独立基础和人工挖孔灌注桩,复杂的基础型式基本没有涉及。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多数选择简支梁桥设计作为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而对其它桥型的设计较少,使得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及时的锻炼。各类实验与设计均编制了内容详实的指导书或任务书,学生按部就班即可完成相关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相互抄袭的现象,创新能力和意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1.3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

高校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往往是理论功底很深,但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部分指导教师一直从事理论研究或单纯的教学工作,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对工程设计整个过程认识不够,对新规范、新的计算方法、新施工技术缺乏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师难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实践教学内容也难以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滞后,脱离社会需求,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性质、要求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无法掌握新工艺、新方法,其知识储备无法保证其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有效衔接。

1.4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一直是各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明显。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实验消耗材料和实验室建设均需要大量投入,投入匮乏使得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无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内容;设备更新不及时,导致仪器台套数严重不足,甚至无法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无法完全按照实习教学计划进行,实习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所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明确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即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总体目标为指导,院校编制了新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课外培养环节,将课外教学作为课内教学的合理补充。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直接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机会,设计安排一些有助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科研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各种科技和社会活动、竞赛等获得必要的学分。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在两个体系中分别明确实践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组织、实施和监督,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2拓展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土木工程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尽量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培养方案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从整体上保证学生实践、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版培养方案总学分205,其中实践教学50学分(不包括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占总学分的24%。课程体系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通教育课程中,除原有的化学和物理实验外,增加了数学实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尽量在理论内容外增加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实际工程,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加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新工艺、新方法。

2.3开展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促进实践教学

竞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组织和鼓励其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力学、结构设计等竞赛。除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数学建模大赛和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外,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每年均举办相应的实验技能大赛和校内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结构设计大赛和全国结构设计大赛。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上述各类活动中,教师通过侧面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2.4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要加大实践性教学投入,一方面保证实验教学中试验设备和试验耗材的使用,这就需要完善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配置实验设备;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院校建立兴城实习基地和净月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实际工程感性、直观的认识;此外,学校还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生产单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形成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锻炼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程,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十分必要的工作。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实践、验证,并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开展扎扎实实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设计计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篇3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六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学生在中国建设学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工程造价技能”赛项荣获一等奖;学生参加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省建设厅组织的施工员、技术员等“员”职业资格考试,全部通过,实现“双证书”获得率100%;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期间,由于表现超群被企业直接录用。

篇4

习单位的确定以学生自行联系为主,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向学校申请,经过指导教师实地考察、系实习指导小组审定,若不合适,则调整到学校储存的实习单位.学校对实习单位的严格把关可以确保学生在那些有实力、信誉好、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得到锻炼的单位或企业实习.实习单位确定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明确三方权责,确保接收单位将学生尽量集中安排在技术难度大、施工技术水平高的施工现场实习、工作,以便使学生在实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缓解了学校集中落实实习单位的压力。

1.2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学生实习态度

学校在学生赴工地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全站仪使用培训,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同时,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布置实习任务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在实习中所需达到的实习目标。

1.3采用学校老师及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

在实习前,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和兴趣、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好工程实习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根据工程实习的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的工程实习工作计划,并制定实习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实习进度和质量,对学生工程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在工程实习中搜集和整理资料,审核学生每周实习日志并指导学生制定工程实习报告的写作计划.学校定期组织指导老师汇报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接收单位安排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干部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工地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在工地实习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考勤考核,全面负责安排学生的工作安排和业务指导,对学生严格管理,并与学校教师一起为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督促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工程实习的各部分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工地实习指导老师针对学生工程实习全过程表现在实习情况评语表中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

1.4定期检查实习材料

学校要求学生一周一次向指导老师上交实习日志,汇报自己的实习、工作情况,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每周的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认识.对不认真负责的学生,将与其家长、本人或工地联系以了解情况并提出要求,实习生连续二周出现该问题的,由指导教师去该生所在工地进行巡查.去学生所在工地巡查时,学生如有一次未能到场且不能提供合理原因,该生实习成绩将记为不合格.实习工作半年结束时,每个学生应写出不少于2万字的综合学习笔记包括参加专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的有关总结报告、技术资料以及收获体会等。

1.5实习巡视抽查制度

实习期间,学校领导组织各指导老师奔赴各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抽查,通过座谈会交流、上工地巡视等方式,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实习巡视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实习,而且可以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为以后的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打好基础。

1.6多方面的成绩评价体系

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工程实习为必修课程,实习结束后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并列入本人学籍档案,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新补实习.实习成绩的评定由实习单位、学校进行共同评定.实习结束后,工地实习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和评分等级(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回到学校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小组根据学生的实习日志与实习报告、工地实习指导老师与学校指导老师的评语、实习出勤表以及实习答辩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篇5

Capstone课程目前已经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众多版本规范中都明确提出将Capstone课程作为本科工程教育的重要必修课[5-7]。美国ABET的前身是1932年在纽约创办的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ECPD),最初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等7个协会组成,现已发展成为由30个专业和技术性协会组成的联盟。ABET作为一个非官方的中介性、非营利认证机构,其专业认证的权威性得到了美国教育部(USDE)和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CHEA)的双重认可。ABET目前主要在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等4大学科领域开展专业认证。在ABET颁布的最新工程专业认证规范中,要求每个参与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向学生提供整合性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8-10]。国际上其他隶属于Washington Accord, Seoul Accord, Sydney Accords3个著名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如中国台湾的IEET、加拿大的CEAB、韩国的ABEEK、澳洲的EA等都有此规定要求[11-12]。工程教育中开设必修Capstone课程,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开课模式上,无论是Stanford、Berkeley、MIT等国际著名高校,还是IEET认证过的中国台湾高校,都规定Capstone课程教育中,学生必须分组执行教学计划,而非个人执行计划,专业要制定统一的执行规则,课程内容要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数核心能力。

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教育对顶点课程的关注还很少,学术性的介绍和研究也不多见。据粗略考察,在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只有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顶点课程有所提及,并将其定义为“?楸弦蛋嗫?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但是关于课程开设的内容、形式、时数则没有详细的规定。

与此相似,在中国土木工程本科教育中,Capstone课程也难觅踪迹。一些类似的设计课程,如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等,从教学组织模式、课程评量方法,以及课程对实现教育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的检视方面来看,这些课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Capstone课程,很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5-2016学年开始被福建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接受“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14个试点专业之一。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造为Capstone课程,并从开课模式、课程成绩评量方法、课程教学效果检视等方面开展了Capstone课程教学初步探索。2016年9月12-13日,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入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地访评,通过查阅Capstone课程教学档案、现场考核学生等,对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文拟对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Capstone课程教学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推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效,促进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人才提供教学参考。

一、Capstone课程体系的建立

Capstone课程不是一个单一课程,而是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这是因为,要完成Capstone课程任务,通过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学生核心能力得到培养,必须与其他先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充分论证基础上,依托产业界专家,对课程进行改造,从人才培养方案中挑选若干实践课程,建立从Cornerstone(基石)课程到Capstone课程的一整套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递进式整合性实作课程体系(见图1)。

Capstone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是Cornerstone课程,即基石课程,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数学建模竞赛、CAD制图、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基础类设计竞赛,这是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少数核心能力解决模拟工程问题的初步体验。

第二层次是衔接课程,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开设。包括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深基坑与边坡工程课程设计、隧道工程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等单科设计类课程,以及每年一度的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第二层次的课程为大二和大三学生提供了整合一部分专业核心能力解决教师设计出的工程问题的机会,是Capstone课程与Cornerstone课程的衔接桥梁。这些课程中的专业课程设计常常是个人完成课程计划,而结构设计大赛、BIM设计大赛则是小组合作完成,旨在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初步训练。

第三层次是Capstone课程,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称为土木工程设计实务课程,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开设。表1是Capstone课程纲要。从表1可以看出,Capstone课程教学以解决复杂且整合性工程问题为主要教学过程,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全部核心能力的训练,通过Capstone课程教学,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Capstone课程教学初探

(一) 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改造“毕业设计”为Capstone课程

在中国高等教育设置Capstone课程有两条可能的路径:一是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增加Capstone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整合和阶段过渡。但是这要增加总学分,增加学生负担。二是对本科教育中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等进行改造,达到Capstone课程标准。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中包括整合工程设计能力的专题实作课程,即Capstone课程,是通过对原有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造实现的。该课程为必修课程,6个学分,分别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其中第一学期5学分,第二学期1学分,合计6学分。因大四第二学期中途安排毕业实习,所以Capstone课程是结合毕业实习一起进行的。

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对原有毕业设计课程进行系统改造,以达到Capstone课程标准,具体做法是:

第一,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采取分组进行,每组学生一般为3人,最多不超过4人,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由组队。每组完成一个工程设计实务课题,课题类型围绕专业方向设置,一般有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等。设计过程中强调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提倡跨小组的合作。工程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生产实践。

第二,为涵盖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扩展Capstone课程内容,Capstone课程主要内容有:制定工作计划、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中外文献阅读、现场勘查、勘探与取样、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与计算、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环境影响与伦理分析等。

第三,改造课程成绩评量机制。为避免出现不同指导教师对课程成绩评定的偏差,规定Capstone课程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指导教师评量成绩(占总分的50%)、两位评阅教师对Capstone课程报告书的评阅成绩(取平均分,占总分的20%)和Capstone课程汇报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依据汇报答辩情况评定,占总分的30%)。

第四,为每一个课题小组安排一名

业界专家,参与课题指导和成绩评定。业界专家参与Capstone课程教学的优点是:一是为课题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提供便捷途径,业界专家承担的工程项目就是最好的Capstone课题;二是为学生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提供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直接参与业界专家的工程项目;三是提高了Capstone课程成绩评定结果与业界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二)创新Capstone课程开课模式

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出题,每个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一人一题。这种开课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假题很多,大部分的设计题目都是教师虚构的,如某某宾馆设计、某某中学教学楼设计,每年的题目基本一样。二是学生做也是假做,虽然按照一些行业规范进行设计,但是无论是房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还是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都仅仅涉及结构设计或施工组织设计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与实际工程设计要求相差甚远,解决的问题不能算是整合性复杂的工程设计问题,课题涵盖核心能力少,学生不能得到系统的土木工程设计训练。三是一人一题,不能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不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而且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是对毕业设计的一再简化,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业界专家正在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Capstone课题,这种真题训练是提高毕业设计效果、锻炼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最好途径。真题还需要真做,以一个实际的边坡防护工程设计为例,课题任务应当包括现场勘查、勘探与取样、现场测试、室内测试、防护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工程伦理分析等。虽然任务较多,因为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个人的负担会减轻很多。

课题指导应分阶段进行,在不同阶段,针对课题任务的重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指导。注重引入业界专家担任?n题指导教师,围绕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关键实务技术,开设专题讲座,提供体验产业界的机会,向学生传授业界流行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使课题设计成果更加符合业界标准,而不至于“院校味”太浓厚,脱离实际。

(三)探索Capstone课程教学成效检视办法

准确评估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持续改善。依照课题分组、分阶段进行的Capstone课程教学,与一般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不同,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也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成绩来完成。问卷调查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Capstone课程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检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设置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问卷调查表(见表2),针对每一项专业核心能力对学生进行调研,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打分。通过该表的统计分析,得到学生核心能力的达成度,检视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

团队协作能力是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十分重视的观察点。Capstone课程教学的沟通主要有课题组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现场调研过程中与业界之间的沟通等。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Capstone课程的执行效果,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设计Capstone课程执行中学生团队协作问卷调查表(见表3)。该表由课题指导教师完成,针对每一位学生在课题执行中的团队协作表现,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打分。通过该表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学生在Capstone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合作能力情况。

三、结语

与土木工程专业以往的毕业设计相比较,Capstone课程在开课形式上要求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能力训练的机会。强调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实践,确保课程教学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课程内容要涵盖绝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不能简化课题任务。

Capstone?n程作为大学四年的总体课程,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使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量方法、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更加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一般规范要求,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还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篇6

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我国建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对其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反映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进行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如何抓好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引起高校专业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各项教学改革均应考虑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使毕业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有限,责任心不够。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投入到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时间远远不够,更无精力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创新。

二是毕业设计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及内容单一,不灵活。

三是毕业设计模式僵化,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条件受限。仅局限于校内做毕业设计,反对校企结合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拓展。

四是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创新。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环节只注重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毕业设计成绩给定标准需要细化。

一、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法

1.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

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积极支持并出台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的政策,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入现场,解决社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在教学和科研中提高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良好教风,不断积累开展创新教学工作的经验。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并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毕业设计不像课堂教学,它可以巧妙加入个人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路灵活,思维开阔,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另外,高校教师应把创新教育当作一种责任教育,充分认识到创新给学生带来的效益。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尽量减轻有指导毕业设计教师的课堂工作量;或者课堂教学任务重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数尽量控制在可指导的范围内。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毕业设计并进行创新能力发挥。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更好地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进行专业课教学计划过程中,结合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一方面由各专业教师结合自己参加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的科研活动,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利用4周的毕业实习时间,由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方向对土木工程企业单位和设计院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调研,学生自己选题后,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和研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而确定是否开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计划的提前进行设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为了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可以在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就逐步引入毕业设计。例如,在第八学期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毕业设计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明确设计任务,查阅相应文献资料,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工作状态,学期末做出初步设计方案。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某种程度上变相延长了毕业设计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新思考,为正式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有利于专业课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促进学生增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投入。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也可以使学生与专业教师有较多的接触机会,有更多的时间向教师请教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选题是否合适,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总结起来,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内容;(2)选题要联系生产实际,或者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就业后的科研能力;(3)选题应新颖,不要局限于历年的单一模式,可以扩展到本专业相近的专业题目,例如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概预算等,如果工作量不够可以增加部分结构构件的计算作为补充。设计结束后学生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改革毕业设计模式,校企结合,设计与就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建筑工程企业或者设计院相结合,采取统一安排、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自主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另一方指导教师和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课本上涉及不到的专业具体细节问题。结合现场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可以在建筑公司相关专业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解决具体的生产实际问题。但需要教师严格把关,要求学生定期汇报毕业设计的阶段性成果,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要比在校学生更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这可以改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被动接受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的现状,从而最大限度开发了学生潜在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和学院应加快土木学院产、学、研结合步伐,鼓励教师通过校友及有渠道的学生与大型建筑企业或者设计院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学院主动与这些单位磋商,达成联合办学,签订学生在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有关协议。这样的改革措施可以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提供依据,也可以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和成绩考核体系的创新

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障。毕业设计应是严格的、规范化的过程。

(1)教师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书和任务书。任务书应明确设计题目范围、设计内容、设计进度安排及对设计成果的要求等。指导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查阅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教师按设计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辅导。

(2)定期检查。毕业设计开始一周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好开题报告和设计计划,并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要对设计方案、工作计划、进度安排等进行全面指导,提出明确要求。校、院可以对开题的情况进行抽查。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应对本组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工作进程和质量的抽查。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检查,提出指导意见。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对扎实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减少“前松后紧”的现象,起到督促和推动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S2016-0473(2017)02-0026-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2004

[HT4ZDX]一、引言[HJ5mm][HT]

不创新,就灭亡。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成为当代青年生存的必需品”。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党的十以来,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明确指出,要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直接面向本科生实施,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探索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新思路[2],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许多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大量践活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总结。例如,秦添等[2]总结了华东理工大学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方面的经验。朱洪波等[3]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材料专业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杨芳等[4]介绍了中南大学在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朱泓[5]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做法。郭莉等[6]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总结出“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的活动原则,并通过加大奖励指导教师的力度来提高活动训练质量。

尽管上述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经验以及具体支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我国起步不久,经验积累略显不足,尚处于发现问题的阶段。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改革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初铭畅等[7]对辽宁工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30.86%的学生是通过同学了解到的;15.71%的学生了解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途径是通过主办方网站,此外还有大约50%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尚未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尤其在项目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际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例如独特性、目标性、生命周期性等。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统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基于此,本文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提出构建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践体系。围绕质量、费用和进度三大控制目标,阐述以过程管理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途径和效果,以期为土木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必要性

(一)服务于创新型社会的时代需求

21 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核心在于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聚集在创新上。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另外有200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强调要掀起“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型社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8],“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人才储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服务于创新型大学的内在需求

时代的发展赋予高校更高的使命与责任,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专业教育,而是应该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引导,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从培养质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转变。原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教授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理念[9],为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服务于创新型市场的就业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相应地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413万人陡增至2016年的770万人。然而,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企业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另一条出路。创业市场呼唤创新人才。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是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提出的新要求。

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现状

自2012年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得到部属和地方高校的积极响应。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和参与范围达到空前规模。仅2016年,就有33054项获得批准立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7375项,创业训练项目3956项,创业实践项目1723项,立项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参与高校涉及116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高校,参与学生数量高达115047人,国家财政拨款资助项目总经费5.928亿元。2012-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详见表1。

可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呈现出如下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得到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该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在学院、学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逐级审核后由教育部统一批准和组织实施,并由国家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无论是立项数量还是资助经费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二是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由于该项目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环节,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又有经费支持,因此得到高校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青睐。近3年来,该项目每年参与高校接近1000所,参与学生高达10万人以上,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四、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概况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科教学工程,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启动以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活动。目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经成为我院大学生创新业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和教师积极申报,建立了完备的“国家级、校级和院级”项目三维立体资助体系,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参与热情。2012-2016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有109项获得立项批准,其中国家级15项,校级62项,院级32项。具体立项情况详见图1所示。

纵观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和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一是项目覆盖面广。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同时涵盖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三个专业。二是师生受益面大。近年来,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稳步上升。2012-2016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学生人数超过500人,占全院学生数量的40%以上;指导教师数量超过100人次,占全院专业教师数量的35%以上。具体参与情况详见图2所示。三是取得成效显著。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另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学院挑战杯项目遴选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具体指导等方式,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另外,通过文献查阅分析,认为有些问题是个例,但大部分问题具有共性特征,譬如:第一,项目选题偏差。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选题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学生自选,二是教师给定。创新创业训练一般面向大二下学期的学生,由于现阶段他们对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选题时容易出现盲目性。而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存在科研性过强,难度系数偏大,使得学生产生胆怯心理,失去兴趣。第二,过程监控不力。项目批准立项后,一方面,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处理好项目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在项目上付出的时间不足,另外项目成员分工责任不明晰。第三,重申请,轻完成。由于缺乏科研兴趣,以及获取荣誉的功利性,学生往往在项目申报时表现积极,而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动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导致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焦金琳等[10]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武汉大学药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第四,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没有设置创新型试验和相关实践教学,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课程体系中,没有安排创新创业有关通识课程,学生无法得到广义上的创新创业理念教育。第五,经费管理不健全。创新创业项目设有专项经费,经费要求由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管理,受学校财务制度监督。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程序繁多、监管不力、与项目相关性认定不严、学生不通过指导教师直接使用等问题,经费使用混乱严重影响了项目按计划实施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第六,评价体系不完善。成果审核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亦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对项目参与主体的评价不全面,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参与评价的专业教师和科技人员不足等。

针对上述问题,重新审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确定的立项原则[11]“兴趣驱动、自主试验、重在过程”,不难发现大部分问题与项目管理有关。究其原因是目标控制不明确,而且没有落实在过程管理中。另外,上述问题与项目管理中的质量、进度和费用三个核心方面息息相关。为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胆借鉴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以目标控制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五、基于项目管理的创新训练模式

(一)加强平台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牵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主体,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多元化平台尤为重要。加强多元化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为项目管理奠定基础。

组织管理平台。一是组织机构。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专业系部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由学院教学办和团委组成,组长由学院教学办秘书担任,学院团委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院教务员及辅导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主席团成员组成,共同负责师生动员、团队组建、立项评审等协调工作。专家小组以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为主,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具体负责项目评审与推荐工作。二是管理制度。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教务处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与监督工作;学院根据教务处有关规定,负责项目的组织申报、过程实施和协调配合等具体工作。学院在上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台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

实践训练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源于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自主试验”作为立项原则,就是强调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因此,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成为保障训练质量与效果的必要条件。第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强调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立了由实习基地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实践中心负责人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了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充分利用校内试验条件的同时,积极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确定了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室向本科生创新试验全面开放、重点实验室有条件开放的指导思路,同时与河南省第五建设集团公司等签署了24个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第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立体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加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同时将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和慕课、微课等形式纳入建设内容,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活动创造便捷有利的学习条件。

信息交流平台。鉴于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增加,参与学生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有必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土木工程学院虚拟教学试验中心,努力搭建项目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对管理人员而言,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服务水平;对指导教师而言,可拓宽沟通渠道,提供跟踪指导;对参与学生而言,可方便项目选题,有利于团队组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交流平台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项目管理模块,涵盖申报、评审、立项、检查、结题等环节;成果管理模块,包括项目成果、展示、查询等;信息交流模块,面向项目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开放式交流模块。

(二)注重过程管理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原则中最关键的一条是“重在过程”。过程管理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收获,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根据项目管理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循环法则,将最严格的过程管理贯穿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实现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计划阶段-P。这一阶段,强调项目策划的重要性,重点关注项目选题的可行性。在接到学校教务处申报通知后,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最大程度地调动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团队组建上,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选题模式上,强调学生自主选题与导师推荐选题相结合,采取双向选择,注重项目的科学性、规范化与可行性。另外,重视企业参与,鼓励选题面向企业需求,突出实践创新。

实施阶段-D。该阶段是对项目执行力的检阅与考验,强调项目按计划进行。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启发与引领作用,强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指导教师应在在资料检索、试验方案、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充分调动项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大锅饭,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做到人尽其才,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应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另外,加强经费管理,完善预算支出,保证专款专用。加强指导教师在项目经费使用上的监督作用,简化和规范报账程序。

检查阶段-C。该阶段是全过程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项目质量、进度、费用等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严格开展中期检查,包括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遇到的困y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认真检查各项原始记录,包括试验研究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师生交流记录以及经费使用记录等。根据检查结果,对工作不力、弄虚作假或因主观原因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的,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暂停经费使用,直至项目终止。对中途放弃的项目,参与学生记入诚信档案黑名单,不得再次申请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指导教师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处置阶段-A。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验项目质量、进度、费用是否合理的重要过程[12],包括结题验收和反馈改进两个部分。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材料等,其中结题材料包括科技论文、奖励、作品、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形式,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或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结题验收结束后项目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在此阶段,应认真组织结题验收答辩,由项目负责人汇报研究过程与项目成果,每位团队成员汇报个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内容与收获。通过验收的项目,将对参与学生认定创新学分2 学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体系表见表2所示。验收评为优秀的项目, 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将对参与学生予以优先推荐。另外,加强创新创业训练成果档案管理,纸质版成果材料由学院评估办存档,电子版成果由学院虚拟实验中心在信息交流平台存档。

(三)完善评价体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合理评价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应在“倡导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的”的指导思想下,摒弃“结果至上”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能够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紧紧围绕项目质量、进度和费用进行项目效果评价,实行评价对象主体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定量化。

评价对象主体化。学生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主体,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评价机制。对于参与学生而言,要从创新意识、文献阅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科研素质锻炼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等两个层面,系统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收获。

评价指标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和分级评价体系,实行评价指标多元化。注重项目类型的差异性,例如理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基础研究型等项目,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有所区别和侧重。另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国家级、校级和院级之分,项目级别不同,资助力度不同,评价标准亦应有所不同。再者,可引入各类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例如结构模型大赛、加筋土挡墙设计大赛等,作为辅助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定量化。为准确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力求做到细化和量化。采用量化打分表的形式,在项目结题汇报、成果报告、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并由评审专家组赋予相应的权重,建立加权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采用项目实施效果三级评价准,即优秀(≥90分)、合格(60~89分)、不合格(

(四)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建立长效化运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

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长效奖励激励机制。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创新主体,也是创新项目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兴趣驱动”的立项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对结题验收评为优秀的项目,除认定相应的创新学分外,还可颁发奖励证书并在评优、保研、奖学金评定时作为加分的重要依据。对指导教师而言: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给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例如按指导两个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计算,如果指导的项目被评为优秀,给予的工作量适当增加,并作为下一次指导项目资助等级和资助额度的基础业绩,也可申报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指标。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积淀和形成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校风学风及相应的制度、物质和精神环境等各种文化要素的综合体。校园文化是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的土壤和根基。学校和学院应致力于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学生创新创业专栏,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月、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展、创新创业论坛、名师名家讲座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自主创新、先进高尚的文化培育学生、塑造学生,使继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位学生思想里,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多渠道保障机制。在条件与资源保障方面,依托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研究性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为训练活动提供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实践平台。在经费支持保障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训练活动,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研究内容,对立项项目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并对经费实施专项管理和动态管理。在指导教师保障方面,建立多元化梯队,形成配置合理的“1+1+1”指导团队,即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管理人员,拓宽指导教师层次结构。在组织体制保障方面,强化科技社团在项目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另外,构建项目延伸与拓展机制。对于一些周期长、难度大的项目,一届做不完的,可以延伸到下一届接着做下去,并充分利用老带新的优势。例如,朱佳音老师指导的“中原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热响应特性及再生设计研究”团队,程晓琳同学从上一届小组成员到这一届项目负责人连续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六、结论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服务于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大学发展、创新型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得到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为例,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项目选题偏差、过程监控不力、重申请轻完成、课程体系不合理、经费管理不健全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围绕质量、费用、进度三项控制,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途径并从加强平台建设、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 (2012-2-22)[2017-01-1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9/201404/166881html.

[2]秦添,张正清,胡欣敏,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J]. 化工高等教育, 2016 (4):19-23,27.

[3]朱洪波,闫美珠,李晨, 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作用探讨-以土木工程材料类项目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2):99-102.

[4]罘迹韩雷,尹辉. 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0): 33-35.

[5]朱泓. 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1): 75-78.

[6]郭莉,王菡,王栩楠.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2( 6) :118 -121.

[7]初铭畅,李晓梅,高薇欣.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104-106.

[8].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 (2014-08-19)[2017-01-12].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9/c_126887271htm.

[9]李健.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创新型大学建设[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4): 1-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48-01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自己通过主管因素和客观环境分析,建立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本文主要针对湖南省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价值取向偏颇

现在的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社会意义,而是追求职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对于工科专业特别是建筑土木工程专业,工作地点一般要在工地,环境比较恶劣,工作辛苦,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本科生一般都不愿意去一线工作。在如今经济体系下大学生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对职业判断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单纯理想,而是具有很明显的务实性。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本科生的职业价值取向逐渐往“经济价值型”转变。将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作为理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标准。在就业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

1.2 自我定位不足

经调查大多数本科生都希望毕业后想进入设计院、研究院所等避免进入一线工地的单位。其实这是对自身认识不足。对于工科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针对一线工作岗位培养的技术工程师,其实现状也是如此,多数本科生毕业后都是去一线就业,所以有很多本科生放弃就业选择了继续教育考研。

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工作的持久性和自我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相关调查显示:有一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度不强、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自身能力缺乏客观认识。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不知道职业适应范围,也不知道自己能够胜任哪些工作,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缺乏客观评价,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盲目性,阻碍自身职业发展。

1.3 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实践性教学较少,而且自己很少出去进行本专业实习工作,学校组织的实习多是走马观花地听听看看,为了安全而不进行动手操作。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社会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目前我国政治上稳定,法制化进程已经基本完善,市场经济已稳步发展,这为各种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环境的成熟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既提供了机遇又增加了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制约着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假如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会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大起大落,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方向的发展与选择。

社会整体的教育状况通常影响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同样个人的状况和社会风俗习惯既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影响着大学生们个人的职业选择。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成为不自觉的考虑因素,尤其是我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评价作用会格外突出。

2.2 家庭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深受家长意志的影响。家庭作为大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对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影响甚大。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被引入了父母正从事或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续或家庭未来的代表,他们的使命就变成了是帮助实现父母未实现的的理想。

2.3 个人综合素质

个性,在人的心理成长和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个性和气质的形成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的成功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趣,也会成为职业选择中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为将来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大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职业,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相符的劳动者要高出大约40%。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明灯,是职业潜能发挥的介质。

个人信念在心理潜能的形成过程中起类似“精神支柱”的作用。个体意志力为心理潜能的形成和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必要条件。自我意识在个人的一生不断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需求和正激励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动机因素,负激励对其有负面影响,但对于个性很强的主体来说,更能起到动机的作用。

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位器作用,而价值取向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精神实现型职业有强烈向往,往往在于价值观结构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每个人,但是只要运用好其中的因果关系,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最好最恰当的安排,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3 措施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该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个人而言对高校有几点建议:(1)增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2)加强职业指导教师建设;(3)高校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工科学生多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1] 万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6,8(4).

[2] 何建华.保险业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阶段、模式与影响因素[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3] 陈小平.大学生就业给与需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4).

篇9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38-03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兴起,国内众多海洋类高校纷纷开设更多海洋类专业,培养与海洋开发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与海洋相关的工程类专业,诸如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传统归属农科的海洋类院校已扩展成为理、工、农多学科、多专业并存的高等学校。但是对于原有的一些普通、地方海洋类院校来说,其学校的原有特色与专业优势并非这些工科专业。如何保证这些新兴的海洋工程类专业高质量地发展,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海洋类工科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能力培养有多种形式,其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本文以浙江某海洋类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该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期望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起到一定借鉴与参考作用。

一、毕业设计现状

目前,浙江某海洋类院校共有工科类专业约15个,涉及船舶、海洋工程、机械、电信、港航、土木、石化等相关行业。每年毕业班级约20个,共约930名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进度安排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并进行工作布置。学校层面成立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院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工作计划,保障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通常在第七学期中段启动毕业设计,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师生互选,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拟定分派给各个学生。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由于师资力量短缺,对大多数工科专业教师来说,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13人之间。学校无固定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场所,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进程的监督与检查只能靠指导教师自主掌握。从提高学生就业率考虑,在第八学期,各专业通常只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方式,不统一组织,因此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基本很少接触到与本专业毕业设计有关的实习工种或内容。绝大多数学生在第八学期就已联系好就业企业或公司,并进入企业、公司进行工作实习,但可能工作实习的内容与正在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关联度不紧密。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通常安排在5月份上中旬,但整个毕业设计期间中,学生真正花在做毕业设计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毕业答辩过程中安排有多轮次的答辩,为毕业设计完成差、答辩成绩差的学生提供多次答辩的机会。近些年来,全校很少有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合格而不能毕业或推迟毕业的学生。

二、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体会,总结出目前该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是造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提倡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实际操作不多,许多教学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落实、实施。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心态。学生这种平时课程学习时养成的习惯在进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指导老师不指出具体的毕业设计步骤或方法,大多数学生就会表现茫然,根本不知毕业设计工作如何下手,如何进展,不知自己下一步工作要做些什么,缺乏主动思考、主动设计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素质。

2.指导教师与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问题。一些指导教师自身对毕业设计工作就不重视,缺乏责任心。这种思潮也对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部分指导教师的课题多为虚拟假设的课题,同一课题多届学生使用。教师把毕业设计看作是学生主体一方的任务,只管开题结尾,不管中间过程的跟踪指导,指导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指导教师中也存在“答辩不会不通过”的思想,学院缺乏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的有效监督机制与管理办法。而近几年基本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通过而不能毕业的现实,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无压力、对答辩无敬畏,采取随意应付,认为反正无论如何,最终都会通过答辩的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收集前几届的毕业论文,直接抄袭与剽窃。

3.学生过早准备考研、择业、实习带来的问题。一些上进的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准备考研,忙于学习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导致部分专业课学习不扎实,学习重心本就不在毕业设计工作,更加不会投入时间与精力,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进行。部分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忙于求职而精力不能全部投入校内学习,从而影响毕业设计工作正常推进。

4.指导教师与学生师生比不当的问题。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现实是平均一名教师要指导10多名的毕业生。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受到限制,不能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很好的传达给学生,更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过程管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5.毕业设计场所欠缺的问题。受校内硬件条件制约,学生无专门从事毕业设计的固定场所。学生只能在自己寝室上网查资料、做图等。这样导致指导教师无法监管和跟踪指导。特别是学生在寝室中很难专心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把时间浪费在上网、看新闻、玩游戏等方面。

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与创新

面对前述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表现出来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优化调整与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注重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的实效性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不足。应当努力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大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力度,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也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理念。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拓宽知识面,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对知识、问题的讲授,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分析、查阅资料,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为学生日后自主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打下思想和能力基础。

2.毕业设计形式的多元化。目前的毕业设计基本都由指导教师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下达给学生。一方面,这些题目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选题中无自,导致对毕业设计表现不积极。鉴于此,笔者以为,可以将毕业设计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简言之,可以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的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设计竞赛等相关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在完成相关竞赛后,可以以其作品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此外,目前该校多个二级学院都实行“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相当一大批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在低年级时就为学生设定一个毕业设计题目,这样,通过2~3年的科研训练可以为其进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时间段的调整。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的时间段提前,即在学生第三学年末的生产实习开始之前,就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师生互选和设计选题。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毕业设计答辩可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在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段内,绝大多数学生都还在校内,方便指导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设计工作。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对一些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毕业设计前期投入精力不足,在第七学期末如不能完成设计工作,可以在3~4月份再安排一次答辩。解除学生的顾虑,使其能安心投入设计,不因时间紧而应付了事。

4.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作为一所省属海洋类院校,目前该校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因而在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面往往“纸上谈兵”。同时,毕业设计对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和创新激励。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

5.将社会力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针对指导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利用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省级、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通过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地,建设多个开放性、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或其他实践创新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之前,就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摸底,鼓励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在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同时,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提前完成由学生向企业科技人员的角色转换[3,4]。

6.强化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实行答辩淘汰制。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的检查与监督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学院层面一定要安排专人负责,确保了解每位学生的进度,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从而让学生消除侥幸心理。对于毕业设计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免除(部分)学费、免还贷款等奖励;对于毕业设计表现差的学生,一定要有惩罚措施,要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有紧张感,绝对不能再延续“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以往普遍存在“答辩肯定会通过”的思想,导致出现“学生不急老师急”的现象。因此,在答辩阶段,坚决实行淘汰制度。若连续几年出现由于毕业设计不认真、不合格而延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情况,学生才能对毕业设计重视起来,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海洋类院校的工科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专业特色不显著,导致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模式,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能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赣平,卢瑞华,吴京,范圣刚,叶林,刘小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105-112.

[2]马力,李杞超,陈立.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10-112.

[3]王文红,葛仕恩.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11(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