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1

2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礼仪修养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关乎高校的对外形象,更是关系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养水平。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也要为大学生制定一些基本要求,并敦促他们严格遵守。

2.1明确自身身份,不做过格行为高校大学生尽管在年龄、视野、心理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但是,他们仍然属于学生群体。因此,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不能超越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范畴。高校要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学生身份,严格遵守学生行为规范,不能做出过格的行为。

2.2勤奋学习,满足时展要求大学校园已经或多或少的与社会接轨。因此,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不是特别低,反而对社会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或想法。因此,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面对知识型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要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满足知识型社会的融入条件,否则,大学生完全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2.3尊重师长,塑造基本礼仪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分析,这个基本要求是第一个要求的自然延伸。尊重师长是任何教育阶段都要积极遵守的基本要求。尊重师长才能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的配合礼仪修养教育的各种要求。这样,大学生才能具备基本的礼貌,并将这些礼貌行为转化为礼仪修养,进而实现自身礼仪修养的全面提升。

3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水平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仿佛一面镜子可以招录大学生的未来。高校必须拿出妥善的策略,及时应对社会发展形势,促使大学生树立优秀的礼仪修养。如此,才能完善自我,适应社会。

3.1高度重视礼仪修养教育,完善教育结构及规划高校领导要率先转变过来思想,不要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要将眼光放长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作为根本落脚点。因此,高校领导可以针对大学生礼仪修养开设课程,并与老师实现及时对话,促使老师逐步完善教育结构及教学内容,从而使大学生的“软件设施”也能够实现档次上的有效提升。如此,高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依托学生,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够合理借助学生的力量。

3.2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口,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在生活中,老师要鼓励大学生自省,要求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语言行为是否得当、注重自身的衣着是否得体、注重自身的外在打扮是否合适等等。毕竟,大学生如果在语言行为、穿着打扮等基本层面有所失误,必然与大学生的身份特征相违背,将成为礼仪修养教育的败笔。

3.3完善自身性格弱点,彰显优秀气息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大学生的性格缺点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否则,不利于健康思想的重塑。因此,大学生要时刻自省,克服性格中的弱点,不能我行我素,而是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客观的审视自己,时刻自我剖析,摆脱骄傲自大的缺点,学会谦虚待人。

3.4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向典型榜样学学生群体中,必然会涌现出礼仪修养比较高的学生,老师可以将这些学生作为典型,号召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这些礼仪修养较高的学生进行演讲,从而有效强化大学生对礼仪修养的认同感,并学会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

篇2

二、信息化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成分。教育信息化中运用网络充足的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抽象道理化为学生可具体看到的真人真事,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树立真、善、美的情感,培养学生识别假、恶、丑的能力,再内化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其次,由于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学生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教育信息化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已引起素质教育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加之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系统技术,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与思考。第四,教育信息化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信息化素质教育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接入方式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时的教育活动。希望学生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或者终端都能够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共享的素质教育课程资源,这就对网络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是运营与管理共享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在校园内的方方面面,学校的运营和管理现在也已经非常依赖于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以前我们很多的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OA系统都是封闭运行的,不能实现信息的开放共享。而现在,学校需要更加智能的管理,需要信息沟通打破管理内容之间的边界,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全校信息数据的共享。第三是终端的智能化。如学生的一卡通应用,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应用扩展,学生人人都有手机,将一卡通和智能手机结合,既可以实时的通信,又可以解决素质教育从课堂内迁移到课堂外的问题。除了上述对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之外,信息化的素质教育还对网络环境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工作的老师,需要具备较熟练的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和敏锐负责的观察力,并能够设计出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网络互动话题。

篇3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一些与网络技术类似的科技产物出现并且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崭新的事物,并且大多数情况他们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养成受到网络世界很大程度的影响。

2.独立的人格和维权意识思想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上与老一辈人呈现较大的不同,这集中表现在性格方面,比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去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最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途径,因此,现阶段年轻人更有思想头脑,也更加大胆。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与维权意识,并且认识到法律能够给自身权益带来保障,因此,学校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权益意识教育。

3.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代年轻人代表着时代的新鲜血液,他们广泛采纳与吸收各种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年轻人还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4.脆弱的心理及较弱的抗挫折能力

正是因为现阶段年轻人有着突出的个性和鲜明的性格,导致他们在遇到大的困难并且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时容易出现懈怠心理,因此,可以看出这一代的年轻人内心比较脆弱,多愁善感,抗挫折能力较差,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疏导学生的心理,这样一来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

1.把握新生心理,做好迎新工作

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在这里他们会遇到新的学习场所、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环境,学生对一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期待,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学校和教师应该抓住新生的心理特征,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入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让学生在新生入学仪式上自我介绍,让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并且新生在入学期间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困惑都可以与教师沟通解决。

2.加强大学生品行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学校为了能够给新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能够迅速进入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轨道,在新生入学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以及思想道德的相关教育,这样一来能够让新生在了解自己所就读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时还能够对自身提出一定程度的要求,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形成自觉约束行为的意识,共同维护学校的整体氛围。具体举例来说,可以在进行入学文化素质教育时让学生学习校内管理规章纪律、违纪处罚条例规则、住宿环境管理细则、教师评级机制、校园网络管理以及成绩公示细则等。通过对这些条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校内部管理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日常文化知识的同时谨记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入学时让学生了解在学校需要遵守的纪律规范。

3.开展入党启蒙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除了详细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入党的启蒙教育,这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必上的一堂课。在这样一堂课中,学校告诉学生要想在未来为社会与国家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就应该在此时此刻践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党的教学理论,开展一系列讲座以及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以新生的角色进入学校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殷切关怀,在这样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下,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眼下的学习时光,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切实努力与奋斗。

4.开展专业性创新教育

每个新生在入学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专业作为未来四年主修的领域,但在过去新生入学时,并没有对新生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新型模式下的入学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所选专业为基础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教育与学习指导,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学习与生活正常轨道之前就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提出自己所选专业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应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迎接专业课的学习,这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各大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入学教育这一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该阶段的教育模式与时代背景相联系,顺应时展的潮流,让新一代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为各个专业领域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孙巍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全面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证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篇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上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又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领导挂帅,各系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参加,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方法步骤。各系部、处室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要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要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试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证书制度。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2.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的“经师”,还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艰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层次较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和能用之才,教师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教师入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篇6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支配地位,教授每篇文学作品都会沿用一种讲课模式“作者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作品影响+文本选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笔记的记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思考作品,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更是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1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所以,学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最佳渠道。学习汉语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文化,是学生了解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文化中带根本性的价值评判和思想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典故格言,修辞手法的了解,能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学习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也会学得更加感性和充实。

2.2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理论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各方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

3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

3.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成败靠教师。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方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力量,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深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3.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通过影音效果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整体感知,避免老师只是无谓的分析和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对作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

篇7

英美信息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为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教育课,并于1998年列为必修课,到高中阶段信息通讯技术仍为必修课,对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制定由国家课程标准,采取信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教育和信息资源服务教育,层层推进,逐渐深入。根据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现提出一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和谐的校园信息文化;结合专业特点,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信息防火墙,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2.1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使命我国很早就重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于1984年就提出各高校应开设文献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文献检索的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高校图书馆是信息储藏中心,是原始的知识基础阵地,它凭借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整序、开发、挖掘、利用,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成为主要承担者。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开设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光盘检索系统和Internet资源实践操作机会,积极引进电子载体文献,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计算机网络资源,加入全国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它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支丰富的信息工作经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检索技巧、又熟知信息资源、培养大学生如何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的工作人员队伍,具有高素质及渊博学识于一身的图书馆员,是图书资源和服务的最好推送者。高校图书馆网站开辟“信息素养教育”专栏,也是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通过制作系统的教学软件和视频教学资料把教学内容加以集合,上载到学校或者图书馆的网站中,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便捷的学习资源。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辅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时,要考虑不同的专业背景需要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人力保障。

2.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献检索课程开设状况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息息相关,也为我国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学校公共必修课纳入到正式教学计划中去,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要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中,使文献检索课程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使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化。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涉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馆藏分布、借阅流程、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的基础知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要把理论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接触网络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不只是教授学生传统文献和现代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能,而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实践中培养信息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从信息资源中获得情报和知识的一门科学方法。

篇8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四川省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但对某些方面的人文知识还是比较欠缺的,需要提高,如哲学、历史知识、古典诗词、外国文学等知识。在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调查中,只有41.9%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思维和存在;有40.5%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四大文明古国;有20.9%的把中国四大名著都读过。

1.2学生的人文精神状况

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涉及到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认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贡献的大小(41.6%)、工资薪酬的多少(36.4%)。47.6%的学生认为一个博士生为救一个落水的老人而牺牲是否值得时,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44.3%的学生认为不值得,博士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老人。可以看出,四川省高职学生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向上的,但还有部分学生还是在用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衡量的标准,对生命的认识还存在等级观念。对校园中私拉乱接电线、长明灯的现象有73.7%的表示反感,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能注重自我修养,有一定的爱心和公德心。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1.3学生的人文行为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行为表现,体现了大学生应有的一些素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中,从来没有过的只有24.3%,而75%以上的学生偶尔或经常有作弊行为的发生,这反映出高职大学生诚信缺失。看到老人倒地,能立刻扶老人起来,并送去医院的有30.1%,围观不采取行动、无动于衷、怕引祸上身的占1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敢于见义勇为,没有被社会中有部分人救了老人而被敲诈的现象吓到,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敢见义勇为,怕惹祸上身,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

1.4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

在调查中,有67.3%的学生是喜欢人文素质教育课的,说明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认识的。学生喜欢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是人文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及实践活动等,喜欢课堂教学这种方式的相对较少,说明要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改进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的调查中,有73.3%的学生认为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其次是多开设人文课程(56%)、举办高质量的人文讲座(51.5%)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43.1%)。

2四川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而对专业发展比较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的机会多,就业率才会提高,这是学院生存的根本。

2.2课程设置重专业轻人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

在以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对接产业结构升级的导向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课程的设置重专业轻人文。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是专业教师,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发展,对人文教育一般只注重国家规定的“两课”,对其他人文课程开设不够重视。

2.3教师人文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其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目前,四川省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不多,人文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少,人文教师教育水平不高。

2.4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与专业结合紧密的人文教育很感兴趣,希望人文教育更多体现职业特色。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体现出职业特征,让学生具备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素养。

3四川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1教育理念落后

有部分领导、老师认为高职院校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只要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能够顺利就业,在未来岗位上能胜任工作,没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2学生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招生来源主要有三类:一类通过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高职录取分数线在各类高校中是最低的,有些低至200分左右,而补录的学生分数更低。一类是通过单招录取的对口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对口中职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一类是藏区“1+2”学生和“9+3”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差,有些连汉语都听不懂。

3.3学生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高职大部分学生认为到职业院校是来学习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行,没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因此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学习积极性很高,出勤率也比较高;而对人文素质课,只要教师不点名,能逃课就逃课,出勤率不高,上课经常看其他的书籍或者玩手机、上网等,根本不重视。

4四川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4.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不能等同就业教育,不能只“教书”不“育人”,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器”才。

4.2完善课程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师参加,设置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必修课程,开设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选修课程、特色课程,并在课时、学分等方面给予保障。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采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人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要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一是要加强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做好建筑命名、文化走廊建设等,突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要让学生一跨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二是要开展积极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等,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三是举办人文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四是利用学生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支农支教”、“美化寝室”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发挥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

篇9

语文素养、思维品质、自知能力、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人文素养,对工程素质有着巨大影响,是培养和提高工程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人文素养能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效果。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直接关乎人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对于获取工程知识、形成工程能力和培养工程意识具有重大作用与影响。杨雄里院士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

(二)工程素质对语文教育的制约

工程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的科学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现代工程、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理念和素养。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自然也是语文教材选篇的重要内容。科学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达尔文进化论颠覆了西方的神创论,基因的发现揭示了生命遗传和变异规律,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则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科学改变了人的价值观,知识和信息成了无价之宝,生态环境被重点保护;科学改变了人的发展观,地球科学的发展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要爱护地球,传统粗放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遭到抨击和禁止,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变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语文教育要为提高工程素质服务

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主体在工程活动中会表现出对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工程质量和生命意义的追求等。没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工程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个人生命财产与人民生命财产选择时,由于缺乏正义、诚信和职业道德,而成为假冒伪劣工程的干将和奴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质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服务。

二、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

语文教育兼具两种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大学语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课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应树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挥其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服务。

(二)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科学精神

语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字,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和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问题,又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科学典故讲解进行渗透,也可以通过尊重历史文化的求实精神加以熏陶,鼓励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对比分析能力。

篇10

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茶文化与美学

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物质之美在茶的色、香、味。茶之色清新怡人,茶之香悠远轻盈,茶之味甘爽清冽。品茶的物质之美,是茶给人生理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受。精神之美则是品茶之美的另一境界――意境之美。这是因茶的清香、甘爽带来的愉悦感受,并由此幻化出的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另外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等艺术作品则是意境之美的升华。诗歌因其独有的韵律和意境表现力,使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历朝文学名家都曾留下不少有关茶的名词佳句。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可以说茶文化与美学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二)茶文化与传统哲学

茶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庸、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和”。所谓“和”是恰到好处,是理性的节制。“和”是事物两端间的平衡。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而是对立中求统一。目的在于将事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中,既非“过”又非“不及”,是一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以及事物与外部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存在状态。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传统儒士多饮茶,就是在饮茶时感受那种和谐的意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语意是抽象哲学范畴的“道”要“法”“自然”,且须“法”“自然”。这表明,自然是道家最尊崇的哲学层次。一切万物皆应效法自然,并从中汲取规律适应自然。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三)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性温和,饮茶使人保持一种清醒自然的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古代人品高洁的君子通常在饮茶中寄托自己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饮茶亦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另外,烹茶、煮茶对器具、水源都要求严格,需要十分洁净,不能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因此,人们常将茶与人品相关联,强调茶的君子特性。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里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二、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作用

(一)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茶文化中包含有饮茶的起源,茶饮在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茶中珍品,十大名茶,茶具制作的技艺文化。另外还有饮茶风俗,茶与文学:茶诗、茶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门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文化教育通识课。通过传授茶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茶文化的精神培育功能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茶文化的精神功能还在于引导和修正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引发的“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产物。“快餐文化”既给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取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青少年因心智的尚未成熟更易受其影响。茶文化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有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在大学生中加强茶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促进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谐思想,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包容,从而摈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教育大学生培养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茶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多元文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对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西方中心观”为主的发展思想对世界各国的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青年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三)茶文化中的养生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推广,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茶文化中养生功能的理解。让他们了解饮茶对缓解个人紧张压力,排解心中烦闷,形成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都有一定帮助。而且通过饮茶可以体味到自然世界的淳朴之美,达到返璞归真一种精神境界。另外,茶味甘洌,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饮茶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帮助消化等功能,有助于养生和健体。

三、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措施

1.在通识教育的公选课中设立专门探讨茶文化的科目。目前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但影响力和传播程度却无法与文学、艺术赏析等传统文化素质课相提并论。往往视讲授老师个人对茶文化的研究而定,属于非常设科目。那么,提高茶文化素质课的地位,提升任课老师的研究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该课规范化和体系化,从而便于在高校中进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也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围绕茶文化,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经管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的品牌推广,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就各地茶俗、茶的文化历程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