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篇1

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了四种类型:(1)技术交流型,占43。主要是对会员进行普及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这类协会属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靠各级党委、政府扶持和指导。(2)技术经济服务型,占24。主要是在技术交流的基础上,还为会员提供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市场信息、营销服务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头台乡棉花协会20__年引进新品种,副会长孙康江当年棉花亩产皮棉达到126公斤,他还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被劳教所农场聘请为技术指导,签订技术有偿服务合同,通过他的技术指导,使该农场的棉花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3)中介组织型,占28。通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上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大市场、大企业,下联千家万户,发挥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如八十四户乡沙梁子村番茄协会对会员实行统一签订番茄种植订单、统一贷款、统一购进农资、统一销售产品、统一结算货款,方便了会员和龙头企业,减少了费用,增加了会员收入。(4)经济实体型,占5。这(文秘站:)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自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会员的产品加工、销售提供系列化服务。如我市八十四户乡牛羊育肥协会,1999年由10名会员集资入股36万元组建经济实体股份制,20__年就创利润20余万元,第二年利润翻了一番,20__年出售育肥牛780头,羊20__多只,产品被乌鲁木齐、独山子、克拉玛依等地订购一空。市养鸡协会注册了“康顺”牌商标,蛋鸡年存栏数达13.5万只,年产蛋2500吨,年产商品肉杂鸡50万只,与独山子销售商签定了供销合同,并且养鸡协会自筹资金1.1万元,统一购进禽流感疫苗500瓶。

二、发挥的作用

1、开展了新技术引进、推广,提高会员的科技种养殖技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学习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在农村形成了上联科技部门、下通千家万户的新的科普网络,培养了一支农村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乡土科技人才。如我市夹河子乡邓家湖村葡萄协会,从山东引进美国黑提、红提种苗,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骨干会员到有关院校及科研单位参观并现场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会员的种植技术。现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达415亩,年产葡萄500吨,产值60万元,葡萄种植真正成了该村的特色产业,形成协会与会员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集中了一批科技致富能人,他们的技术和经验,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同时,农技协的活动密切围绕生产开展,增强了农村吸收、引进、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如八十四户乡巴海村蔬菜协会为了把本地生产的优质无公害蔬菜打入独山子、奎屯、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市场,目前,我市建立以巴海村蔬菜协会为中心的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为独山子石化总厂副食品生产基地。

3、成为农民走向联合的有效载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建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服务直接做到了田间地头或农户家中,真正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问题,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市加工番茄种植联合会,在番茄酱厂和番茄种植户间牵线搭桥,签订种植合同,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农户的种植和管理水平,组织召开了番茄制品分公司与番茄协会和种植户的产销见面会,把《种植合同书》送到农户手中征求意见,协会积极与公司协商,由番茄协会出面为番茄种植户解决种子、薄膜、化肥及农药等,在加工番茄种植联合会的推动下,我市番茄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4、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加速农业产业化升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将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并将协会的技术和经验不断推广到群众中去,发展规模经营,有效地解决了会员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懂、产品难销的问题,推动了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百泉镇普尔塔村养牛协会、四棵树镇榆树泉村养牛协会依托畜牧养殖,大力发展鲜奶产业。协会改变过去一家一户自发送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局面,由协会出面与呼图壁西域春乳业、克拉玛依绿城乳业公司、德隆乳业集团、哈图布呼农场海川乳业公司签订了鲜奶销售供销合同,购进专用送奶车,在价格、质量、保鲜、现金支付等环节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地抵御了哄抬或随意降低价格的现象,维护了会员的切身利益,增加了会员收入,20__年,榆树泉村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80万元,养殖户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周围的农户看到协会的会员养牛业发展的这么好,也纷纷申请入会。

5、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通过跑市场、抓营销,造就了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八十四户乡巴海村蔬菜协会、康家庄子村黄瓜协会、太阳沟村辣椒协会等协会,有一支活跃在菜农与市场之间的农民经纪人,在蔬菜上市季节,平均每天有14辆大车收购会员的新鲜蔬菜,统一运销克拉玛依、独山子、奎屯、乌鲁木齐市,有效地解除了会员的后顾之忧,并稳定了市场。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继续鼓励和支持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把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来抓,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二)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稳定协会运行机制

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争取市、乡两级都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三)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

工商、税务、金融、财政、土地、计委等部门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的市场自由竞争中发展壮大。(四)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头人和骨干会员的教育培训

篇2

深渡镇是中国五大枇杷产区之一,2001年歙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2005年该镇成立绿色枇杷专业技术协会。多年来协会坚持项目带动,并积极拓宽枇杷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激发了农民种植枇杷的热情。目前全镇枇杷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枇杷1.5万吨,产值5000万元,占农业收入的62%,而他们的“绿色三潭”牌枇杷更是获得了华东地区十大精品水果的殊荣。

在专业技术协会的支持下,近年来,歙县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为重点,针对、特色水果和特色蔬菜等产业,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致力让科技服务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劲引擎。通过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目前该县已经建立了茶叶、贡菊、蚕桑、油茶、枇杷、葡萄、杨梅、山核桃、雪梨、石斛兰等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0万亩,新培育发展科技示范大户268户。

歙县也是全国产茶大县,现有茶园面积26.8万亩。科普带头人俞志荣创办的歙县兴农科技园是一家以茶树良种繁育为主的现代科技型农业企业。现已发展成为皖南最大的茶树良种驯化和繁育推广基地,共引进培育无性系茶树良种26个,年均出圃茶苗1000万株以上。近年来为县内外提供良种茶苗1亿多株,发展良种茶园5万亩,培育出5个新品系。

近些年来,科技已成为该县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力量。上丰乡在引进雪梨新品种,打造高产优质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果农广泛使用纸袋包裹技术,有效防止了病虫害侵入,雪梨皮白水分足,不仅产量高了,品质优了,更重要的是市场销售俏了,果农增收了。宋村葡萄基地针对往年受气候影响等原因出现较重的掉果、裂果等现象,采用搭建避雨遮阳棚、葡萄套袋、覆膜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和质量。

篇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94 — 02

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机制是指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表现形式以及与各主体之间的联结实现方式。蒋永穆、王学林把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产业组织的发展上是基本一致的。借鉴蒋永穆教授的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发展分为: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发展阶段。

1 萌芽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是高度集中化的公社制。的政社合一、生产资料完全归属公社所有等弊端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时期,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高,农民的入社率高达100%。但是,随着的解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急剧削弱。

“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地发展。但是,这种小规模、分散性的生产,一是使得生产的规模性与集约性难以发挥,二是使得分散的农民面对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凸显。广大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众多农民处于无序的分散竞争状态,农民还是只能获得出售初级农产品的收益,农产品的附加值极低。

图1 :农民与市场的多对一关系示意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带领下,成立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即把同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依据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以增加农民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广大农户通过专业技术协会与市场连接。见图2。

图2 :“农户+专业技术协会”示意图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除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并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11月8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全国性组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CRSTA)在北京正式成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技协的组织网络体系。据中国科协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已发展农业科技协会11.56万个,包括粮食作物、瓜菜、水产、林果、食用菌、加工运输等140个专业,入会农户达62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 。至2009年底,我国登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是24.64万家,入社的农户有2100多万户,入社率是8.2%。

2 发育阶段

“公司+农户”是发育阶段的特征,也即是“小农户”通过“大公司”与市场联结,“大公司”是指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小农户”就是分散的进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广大的农民。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的引入使得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层次得以丰富,产业链得到延伸。

图3 :“公司+农户”示意图

在80年代,专业技术协会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已经建立,并有了一定发展。农户迫切希望通过协会的帮助,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但是,专业技术协会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指导,少有农户进入加工与流通,尤其通过专业技术协会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实中还难以实现。同期,国外的一些涉农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农业运作的一些新理念。如,泰国的正大饲料公司为了进入中国饲料市场,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公司向中国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这些新方法、新模式对我国涉农企业起了一个示范作用,国内涉农企业纷纷效仿,促进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形成。1993年经济日报刊发《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公司+农户”》,这是理论界第一次对这种模式予以命名。30年来,“公司+农户”模式在帮助农民致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规模经营和规避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联结,双方交易的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龙头企业为了得到稳定的和有质量保证的原材料来源,在合同中会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的风险,农户的销售也有了稳定的渠道。这一时期,农户的增收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农户与龙头企业依然是多对一的关系,双方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干预力量予以平衡,以至于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也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机会主义大量存在、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龙头企业单方决定并向企业方倾斜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

“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探寻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制度性的弊端,不能彻底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不能改变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迫切需要组织创新,以适应农业的新发展。

3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充满活力。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弊端愈加显现。龙头企业的强势、农户的弱势使得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值收益被龙头企业掠夺,农户只得到初级农产品的原材料收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农户之间需要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与龙头企业竞争。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统分双层结合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相衔接,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上述几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图4 :“公司+基地+农户”示意图

图5 :“专业市场+农户”示意图

图6 :“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示意图

在图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公司+农户”模式中增加了一个“基地”环节。在图5“专业市场+农户”模式中,若干龙头企业处于同一个圈中表示各个不同的龙头企业在专业市场中竞争。在图6“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增加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环节。专业商品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业产业链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的谈判能力得以大大增强;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从事相关业务的龙头企业也出现竞争对手,这对于一个特定区域的农户来说,龙头企业的增加有利于使价格达到一个均衡的位置。因此,专业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和企业在谈判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企业通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约而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另外,由于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加强,竞争可以带来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市场与龙头企业呈一种相互促长的态势。

〔参 考 文 献〕

篇4

一、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篇5

1.引言

合作组织是劳动群众为谋取或维护自身利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在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农民为成员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和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探寻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村社区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进行剖析。

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1)全国合作组织发展滞缓,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协调。中国科协统计的数据显示,到1998年底,全国的专业技术协会有11.56万个,会员有620余万人,仅占全国农户的3.5%,这说明,专业技术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规模还很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起不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协调。1999年底中国科协对山东、河北、黑龙江等20个省区的专业技术协会进行的统计显示,共有专业技术协会8.56万个,而仅山东、河北、黑龙江三省的农协数量就突破1万家。

(2)新型资源和传统资源交叉结合、共同发展,表现多元化的特点。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即由农民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自愿联合起来,组织新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传统的组织资源,包括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及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站、种子站、植保站、水利站、林业站、粮管所等“七站八所”,进行了改革,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在一些典型案例中,由农业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43.33%,供销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20%,政府其他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占10%,企业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由农民自己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

(3)多数合作组织以农产品为纽带,服务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的行业以种养业和养殖业居多。其主要形式为以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及家禽和水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围绕某一产品或产业开展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技术等经营服务活动。

根据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占36.7%;养殖业的专业合作组织30%,两者合计达到66.7%,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种养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对合作的需求动机较强,而从事加工业的占6.67%。根据全国科协所统计的11.56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结果显示,提供购销、加工、储运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为1.36万个,为总调查数的16%,这说明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并不是很不大。

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1)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待加强。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初期和中期的作用非常关键,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仍然与形势要求有很大差距,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待加强。

(2)农产品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设施落后、信息机制残缺等、契约关系不稳定。

(3)农民合作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淡薄的现象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多数农民不了解新时期的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性质;第二,近些年一些不正规的合作组织干部不能秉公执法,甚至投机取巧,伤农害农时有发生;第三,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兴趣;第四一些合作组织由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效果不好而解体。

(4)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短缺。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是经纪人或种养殖能手,在劳动实践中的能力很强,但是这些优秀的人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需要的合作社管理人才是有很大差异的。对于合作社管理人才来讲,他们不仅具有经营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合作知识,他们知道如何管理合作社,如何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小规模的农户仍是农村中农业经营的主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统一,政府的宣传引导力度有待。大多数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尚处于模糊认识阶段。部分干部对合作理论知识、意义不甚了解,思想意识不统一。政府和部门缺乏有效的宣传、指导、支持和引导,仅靠农民自身难以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合作组织数量少、范围狭窄、覆盖产业面窄,网络用户少。在组织形式上,高级紧密性的合作社还没有。在合作内容上,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提供生产资料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上的合作内容却没有。在合作范围上,成员局限于生产环节的农民成员,没有与龙头企业、科技推广部门、大客商大市场合作,合作区域范围狭窄,仅限生产一端。

(3)未形成农民为主体的创办人结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发起人划分,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由农民中的大户牵头领办。二是由乡村干部牵头领办。三是由乡镇基层农业技术部门人员牵头领办。但尚未形成农民为主体的产权制度安排。

(4)扶持政策不到位,推动效果不明显,运转经费保障存在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多数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政策,很多专业合作组织在很多方面难以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并且由于缺乏能人、市场、技术等组成要素,经营活动少、规模小,合作组织盈利能力弱,运转经费依靠投入,基本运转难以维持。

篇6

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休系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辽宁省旅顺口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已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以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建立了旅顺农业科技网站,为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农业飞20”服务站,为全区农民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服务;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跨世纪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提高全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服务网络的建立,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服务组织

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各类科技服务组织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户达1500户建成苗木繁育基地生物有机肥厂和气调库,常年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定期授课,全年培训会员5万人次,为订单农户免费提供讲课人员课时费用和技术资料费用在3万元以上,免费提供生物有机肥和果袋!00多万元,实行“十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标准、统一药肥、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储藏、统一销售,实现了一条龙的服务,带动!万户农户,使农民增收上千万元,带动了果业和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推进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咨询等服务。大连福龙果品有限公司建成2万亩标准生产示范园,公司实行订单生产,成立专业技术协会,订单农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多条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大连瑞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盐碱地栽桑养蚕,采取“公司+农户+科技”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公司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兴的高效种养殖产业,成立了盐碱地科技开发产业中心,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近50人,设有科研、开发、培训、营销等部门,使栽桑养蚕有了技术保证。公司引进了“丰弛抗碱!号”新品种,新建年产3000万株抗盐碱育苗基地、年烘干能力300万公斤的蚕茧烘干厂、桑树木片药材加工厂,解决近2000人就业,带动1.3万户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养蚕农户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提高800元。

大连璋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省、市多技术大专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育苗、养殖和底播技术,引进新品种进行研究,公司曾多次荣获各级星火和科技进步奖。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农户科学

生产,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苗种和新的养殖技术,农户年均收入达20000元以上,公司创造的税收占全县的40%。

规范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

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支持和规范,使其更加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在确立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法律地位、规范其服务功能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予以引导发展。

大连领富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运用科技组织和科技手段,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产业链。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服务、良种推广,建立无公害饲料生产基地、科技生产资料超市、化验检测中心和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建立30个科技超市,以窗口式与农民对接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牧业生产战线长、群体大、范围广、生产水平落后及经济效益低的现实问题。为大连地区的养殖大户提供了优质的一条龙服务,每年可降低成本!50万元,生产“绿色”商品猪30万头,为农民增收1200万元。

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

为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花卉等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筹建了大连市农业科技孵化中心,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标准研究与应用、技术评估和咨询、农民培训等服务,为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提供示范。

篇7

(一)明确指导思想:按照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此次组织实施“计划”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全省农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不断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普工作真正惠及农业、农村、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二)明确实施原则

按照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各级科协要认真了解并深刻领会《实施方案》的实施原则,使“计划”在我省顺利实施展开。

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按照中国科协与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总体要求,把“吉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与服务我省“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把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作为我省农村科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

二要社会举荐,立足公益。评选范围要面向社会各界,凡符合推荐范围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并要以立足农村科普工作战线为主,注重社会公益效果,为植根于基层的农村科普组织,百业科技致富竞赛评选的科普致富能人及农村科普带头人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坚持从我省中、东、西部农村区域划分特点的实际出发,遵循农业区域特点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等农业发展实际和客观规律,将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及优秀的科普示范带头人大力扶持并予以推荐,着力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作为我省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实施好、落实好。

(三)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及结合我省实际,各级科协要认真明确目标,抓紧落实任务,将“计划”组织落实好。通过“计划”的有效实施,逐步在我省广大农村建立起适应需求、服务农民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扶持并建成一批示范作用好、带动作用大、综合实力强的农村科普示范体系;组建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农村科普服务队伍;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并以此为基点,建立适应当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科协特色、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农村社会化科普服务体系,进而形成科协组织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村科普工作运行机制。

1、以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突破口,向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新品种、新信息的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2、以建立农村科普示范体系为载体,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等农村科普示范网络体系,向农村和农民积极宣传推广农业技术成果,传播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普及科学生活知识,形成速度快捷、运转有效的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科普信息和农业信息的有效流通。

3、以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基础,通过乡土科技人才、农业专家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4、以强化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设为保障,通过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集科普宣传、技术咨询服务、科技示范辐射等功能为一体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科学掌握推荐范围及条件

(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推荐范围:凡经政府社团管理部门依法登记的县级以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含县级)均可推荐。

推荐条件:

1、组织机构健全、产权明确、遵纪守法、管理规范;

2、获县级以上(含县级)表彰奖励;

3、拥有农户会员在100户以上,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4、协会组织成立3年以上,前景看好,有持续发展能力,会员年均纯收入高于本地农民年均纯收入的20%以上;

5、致力于农村科普事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成效显著,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推荐范围:建立在农村、面向农民和青少年,以讲座、展览、培训、示范、咨询、服务等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场所。

推荐条件:

1、有明确的科普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

2、曾获县级以上(含县级)农村科普工作表彰奖励;

3、具有开展科普活动的固定场所和科普设备,定期更新科普内容;

4、常年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等科普活动,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三)农村科普带头人

推荐范围:长期在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科普工作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科普志愿者。

推荐条件:

1、长期从事农村科普工作,热心农村科普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2、曾获县级以上(含县级)农村科普工作表彰奖励;

3、在组织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和依靠科技带领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曾获得省级农村百业科技致富竞赛大王、能手称号的科技致富能人具有优先权。

(四)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推荐范围: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面向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科普宣传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推荐条件:

1、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成立时间在2年以上;

2、科普宣传设施健全,工作基础较好,科普工作队发挥的作用明显;

3、曾获县级以上(含县级)农村科普工作表彰奖励;

4、常年面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科普活动。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贡献显著,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与认可。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效实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科协要充分认识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对“计划”的实施,各级科协领导要亲自主抓,积极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培育典型计划及实施细则,探索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二)广泛组织,严格推荐

1、名额确定。按照中国科协与财政部联合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要求及结合我省各地区农村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省科协确定了各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带头人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推荐名额,并下达到各市、州。

2006年,各市、州可推荐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各2个,农村科普带头人各1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推荐1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省科协与省财政厅核实、筛选,将在全省选出3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名农村科普带头人,1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向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申报。

2、申报时间。各市、州的推荐工作截至到2006年9月10日,各地要将申报推荐名单及材料一式五份报省科协科普部(推荐材料需电子版)。申报材料包括:正式报送的函;各申报单位、个人的推荐表和相关材料。

3、申报办法。各级科协与财政部门要严格依照中国科协与财政部联合签发的《关于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通知》及《“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由县(市、区)科协与财政部门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及手段,广泛动员当地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组织指导符合条件的单位与个人申报,通过县级科协与财政部门审批后,向市、州科协申报。市、州科协汇总各县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成立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核,在省科协下达的推荐名额内,提出推荐单位和个人名单。

省科协与财政厅将联合成立评审委员会,对各地上报的推荐名单和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对通过审核的单位和个人将在“吉林科技网”及有关媒体上公示10天,公示期无异议的,向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推荐,参加“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与个人”的评选。

4、各级科协与财政部门积极宣传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和有效经验,加大对获奖单位和个人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指导力度,使其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市、州科协要认真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的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在12月中旬将年度工作总结报省科协科普部。

省科协科普部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篇8

2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一个技术推广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财政压力的影响,各地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采取了“减员、断粮”政策,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断链现象。由于“三权”下放,市、县、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仅限于业务指导,上层对下层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顶岗现象严重。乡镇结构改革,一大批非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占编顶岗现象严重,致使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素质降低。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职能弱化。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普遍存在着乡镇政府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缴税费、抓计划生育、包村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的正常开展。

2.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潍坊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利润来发放。能发放工资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办公设施陈旧、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和必备的农业技术推广硬件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2.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专科生,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最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年龄结构偏大;三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资料显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3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3.7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31%。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并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各种类型的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和网络体制。结合潍坊市实际,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改革传统农业推广机构,继续发挥其主体功能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政府的推广机构及其推广网络在当前及其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整合、稳定,以发挥其主导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鼓励有技术的农业推广人员申报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结合潍坊市的实际情况,应该坚持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制定投资政策,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抢占经营市场,兴办生产性的服务实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开发多种创收渠道。

3.2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从调查的寿光、诸城、青州、昌邑等市的情况看,不论是寿光确定的“企业+基地+定单+农户+品牌+市场”运营模式;还是诸城市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或者青州市“以市场型龙头企业带动、发挥辐射作用,形成支柱产业”等,其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过程当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努力提升企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政策,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工作。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必须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3行业自律,加快以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它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间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农业技术和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制定措施,提高专业协会管理力度,来加强各专业协会的管理;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专业协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示范引导、鼓励扶持、村民自愿”的发展思路,继续鼓励和支持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广的有效合力。

3.4健全网络,普及以视听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目前,潍坊市已建成潍坊农业信息网,大多数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网。但目前农业信息网规模较小,设计不够精细,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时效性较差,网上资源比较缺乏且利用率较低。在硬环境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农村电信、电力普及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在偏远的乡镇还没普及。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入网建设,培养农业信息用户群体,鼓励广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

3.5加强项目带动,完善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它的条件必须是针对专项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根据专项技术推广的需要,结合本地农业优势特色来应聘首席专家。应聘的专家主要负责专项技术或项目的组织、指导、推广和咨政服务。受聘专家可以是大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也可以是推广机构的知名专家。通过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力推广专项技术、项目以及新成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6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6.1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基地

篇9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科协积极在乡镇开展科普项目扶持,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万州区科协以抓农村科普示范为突破口,通过创建科普示镇(乡)、村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实施“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推动农村科普工作为农民致富增收服务。区科协推进“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效果明显。该项目通过引导农民自发、自愿创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践“协会+农户+基地+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区科协的努力争取下,先后有7个农技协荣获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奖补资金总额达140万。通过“科普惠农兴村”项目资金的大力扶持,各协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盘强协会产品:如白羊柠檬协会注册了白羊坪商标、采取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使用商标、统一销售的办法为会员服务。分水石碾李子协会注册了广洞岩商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并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已成为当地农户致富增收的领头羊。

同时,区级学会也各显神通,通过联系主管部门,争取科技项目,对应乡镇,开展科技智力帮扶支持。万州区水利学会积极争取,从重庆市水利局引入项目资金,持续在几个重要水产养殖地(新田、大周、高峰)开展长江珍稀鱼类繁殖项目科技服务活动,全面推广鱼种生态养殖技术、优化育苗技术、水质环境控制技术、生态饲料配制技术,并对当地水产养殖大户和水产公司开展技术咨询,解答渔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区土壤学会利用市农委“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项目”,在分水、李河、龙沙和白羊等10个镇设置“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服务平台——触摸屏”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服务,将测土配方施肥从“测土”转入到提供“配方”,帮助农民“选肥、配肥”,为广大农民查询农作物选肥、配肥提供方便,发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高效和环保”的效益。区农学会在熊家镇和太龙镇分别开设了枇杷、红桔特色项目技术培训班,在白羊镇举办特色水果项目柠檬种植培训,由区农学会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地技术操作培训和实地指导。此外,区农学会还利用国家农业部的项目资金,在高粱镇金菜篮无公害蔬菜科普基地设立了科技监测点。据悉,区农学会今年试点启动的田间科技讲坛培训项目,在金菜篮无公害蔬菜科普基地直接培训100名农民学员,通过学员带动,实现了传导式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学员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目前,在万州科协系统的组织引导下,各类农村科普项目正深入实施中,这些项目着眼于提高农户生产技能的提高,并直接为农家致富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因而深受群众欢迎。(姚世衡 编辑:渝科?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重庆市科协供稿)

篇10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通知》和安徽省农委、财政厅相关文件精神,肥西县被确定为2006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县,培训项目在肥西县14个乡镇及紫蓬山管委会45个村开展,培训以村为实施单位,坚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整村推进原则。培训项目的每个村培训40名以上农民,全县培训新型农民1 600人以上。培训时间从2006年8月下旬开始,2007年5月底完成培训任务。培训项目的45个村分别开展集中培训时间达15d,生产技术现场指导达15次。

1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组织领导

项目实施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组织部、宣传部、财政、畜牧水产、林业、科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委,实行统筹协调、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各培训机构、各乡镇和项目村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确定人员负责。

2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培训机构

动员和组织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加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项目村培训需求,面向社会进行项目招标,经过公告、公示,择优确认肥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肥西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农广校)、肥西县畜禽业协会、肥西县小庙镇商品鸡养殖协会、肥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5个单位为2006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构。

3择优选聘培训教师

选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或农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培训教师,加强培训教师资格认定。择优从肥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肥西县农广校、肥西县畜牧水产局、肥西县林业局、安农大、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聘6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

4组织农民参加科技培训

积极引导和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参加科技培训,鼓励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县项目办制定了《肥西县2006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和项目村严格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实施。各培训机构和45个村均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全县统一制定了培训工程学员登记卡、培训工程台帐等。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宣传和动员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全县农民参加科技培训达3.9万人次,农民接受生产技术现场指导达3.9万人次。

5围绕产业按需设置培训专业内容

培训专业设置坚持突出一村一品,紧紧围绕肥西县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带和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要求,按需培训,主要专业内容有优质粮油生产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苗木花卉生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栽桑养蚕技术等。

6坚持集中办班和实地指导

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广相结合,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专业教师讲课与实践能手传授经验相结合。实行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集中办班培训教室在村,组织农民参加。现场指导由实践教师在田间地头或生产现场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术培训,兼顾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生态安全等知识。

7加强培训经费的投入和管理

合理安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资金,实行培训项目补助资金报帐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培训项目实施后,培训机构缺少培训启动资金,市、县项目办公室及时拔付启动资金,于2007年1月为每个培训机构拔付50%项目经费,共计拔付项目启动资金22.5万元。项目完成后经过验收合格再拔付50%项目经费,合计拔付项目经费45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教材、编印资料、交通费、教师补贴、培训证书、办公费用等。

8加强培训项目监督管理

加强对培训项目的检查督促,加强对培训各个环节的抽查和监察,严格抓好项目的规范化实施,设立公示制度和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培训项目实施后,项目办认真按照培训合同、实施方案、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做好培训工作检查和督促,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每个项目村进行检查和监督,核实培训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农民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程度。

9科技培训初显成效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促进了一村一品发展。肥西县三河镇龙安村通过葡萄栽培技术培训,全村现已发展葡萄种植面积26.67hm2,并带动周围农民发展葡萄生产,成立了“肥西县清平葡萄专业技术研究会”,注册了“清平”葡萄商标,并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上派镇三岗村通过苗木花卉生产技术培训,全村苗木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已达666.7hm2,并带动周围农民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发展了近10个苗木花卉示范园,其中天赐种苗花木场、阮岗苗木基地和苗木花卉新品种示范园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成立了三岗苗木花卉协会,全村80%以上农民成为苗木花卉协会成员,苗木花卉经纪人达280人。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