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

篇1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三、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成介林.“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32-33.

篇2

对于抽象思维还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初中生来说,数学的知识点极为抽象且难懂,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点的话,首要任务就是将数学知识点形象直观化,所以,图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犹为重要。

相对文字而言,图形更为直观以及形象,符合人大脑的认知记忆特点,从而便于学生们理解与记忆,此外,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是与图形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图形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图形的话也有利于学生们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形法的优势呢?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图形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合理利用章头图

新课标课程改革之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开头都会附有一张图片以及一段前言,以便于学生们了解整个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从而让学生们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类图片,引导学生们先融入到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学习之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课头图的运用

所谓课头图,就是指每一节内容的开头都会配有相关的图片以及问题,其目的与章头图类似,就是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到当前的学习当中,此外,课头图也能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们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点的思考,并培养其思考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段不可忽视课头图的作用,只要合理利用它,便可在教学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利用概念图,为学生们理清知识脉络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知识点庞杂且难易不一,虽然数学教材对数学知识点划分了章节,但是学生们如果没有将知识点梳理清晰的话,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自然也就不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概念图为学生们理清知识脉络,找到知识点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此外,在为学生们梳理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完“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法”这两节内容的时候,我则利用概念图表示出这两章的主要知识点 ――有理数的认识与运算以及整式的认识与运算。同时,在每一个知识点之间标识出相应的联系,比如有理数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之间的联系:有理数的运算是整式运算的特殊情况,即整式取有理数时的运算。

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可由有理数的相关知识点推广到整式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两节的内容结合起来记忆,既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又让学生们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

四、充分运用函数图,让数学知识形象化

所谓函数图,就是指运用图形将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显然,函数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会让函数的增减关系一目了然,以便于学生们做相关研究。

例如,在讲解抛物线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鉴于学生们难以想象出抛物线这个函数的形状,笔者则借用多媒体将抛物线的函数图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让学生们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我还改变了a、b、c的值,让抛物线的函数图在学生们眼前动态变化,从而让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更为深刻,此外,这也有利于学生们解决抛物线的相关数学题。

五、巧妙利用统计图讲解统计问题

在统计学中,统计图是最为直观的统计方法,其包括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等等,更有各的便利之处,例如条形统计图便于数据的读取,扇形统计图便于比例的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便于趋势的观察。因此,在讲解统计的相关习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们区分各种统计图并合理将其利用在解题的过程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有效运用树状图,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树状图的主要作用是列出事物之间的从属关系,从而将事物之间的联系一一展现出来。因此,教师除了在讲解概率的求解中引导学生们运用树状图,还可以利用树状图为学生们梳理数学知识点,其作用与概念图类似,即辅助学生们理清庞杂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学语言,图形能够有效地编码庞杂的数学知识点,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一个个形象有趣的代码,便于学生们解读。此外,图形也是数学暗号传递的一种工具,透过相应的图形,人们会发现数学独特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运用很有必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相关数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类图形,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义务教育地理学科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如下: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基本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②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目前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初中地理教学是为学生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提供了了解身边和外部世界的一把多功能的“钥匙”。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师生花费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实现“学科渗透”,或利用数、理知识对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加以探究性学习,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出入的。有些探究性内容和形式无法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有的甚至未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哪些问题值得尝试,哪些问题点到为止?可以尝试探究的章节或某知识点又如何安排时间?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

文科知识的适时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意义重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诸如天气、气候、季风、降水、太阳高度、时区、区时等地理问题。在讲授以上知识点时,利用物理学、数学的思维和知识进行讲解,无疑对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然而,初中地理课堂上过多地涉及理科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初中学生是在理科知识相对滞后,充其量是在同步的情况下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使是用刚刚学到的理科知识“现买现卖”,这对于学生理解、解释地理现象,未必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有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讲得像几何课,把大气的水平运动讲得像物理的力学课,这对于地理知识刚刚入门的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知识(历史、文学、政治、宗教等)在地理课堂中的适量、适时渗透,能够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地理学科知识更好地迁延和被吸收。

在地域辽阔的亚洲,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一是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中国,二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三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在讲述完亚洲位置、地形后,我适时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人文、经济的影响。我引导学生从地形、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亚洲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性。课堂上学生们反应迅速,思维活跃。同时我补充位于非洲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通过精美图片展示,让学生形成相邻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讲述非洲打下了伏笔。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加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利用相近学科,尤其是文科知识来实现地理课堂的学科渗透,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特点的探究兴趣点来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篇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标准(2011)》)指出:“化学元素论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元素,这是和其他自然学科最大的不同之点,也是化学启蒙和化学前沿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化学启蒙阶段,化学元素观是应当始终给予关注的核心概念。初中阶段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由此可见,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标准(2011)》中建议的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在教学中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表等。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标准(2011)》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学,学生有好奇心理,但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些生活知识和自然现象,需要通过初三年级一学年的教学走入化学知识的世界中,不断去认识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成败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笔者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化学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引导学生爱好化学、想学化学的心理,尽可能进行展示实物、挂图、模型、列表归纳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学Q2、H2、CO2、酸、碱和盐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物质,再指导学生分别探究,并对相类似的物质进行异同对比。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点虽然“多而杂”,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些规律性的联系,教学中必须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性质、存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这些知识中性质是主线,从性质可以判断物质存在的状态,决定制取、鉴别和用途。因此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物质这条线,讲清各种物质的性质,并且有目的、有意识的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按内在联系考虑问题的习惯。例如教学Q2、H2、CO2等物质时,就着重讲清这些物质的性质,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物质该如何制取、怎样收集,如何鉴别和具有什么用途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的开阔,以后只要知道物质的性质,就可以分析得出该物质的制法、鉴别和作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还要充分注重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各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相似、相反的因素,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和归纳,使前后知识贯通,新旧知识呼应,随着教学的进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就联成“网”,而不再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知识,联系起来记住知识、记忆也更为方便,而且知识也变得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是用金属单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的,同时金属单质可用镁、铝和铁代替锌,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制取,那么是否还有其他代替物呢?酸是否可以用浓酸呢?这些问题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现在可不向学生解释,只有把问题留下等学到酸的性质和金属活动顺序表后,再来向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重视归纳复习和教学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教学材料中多而且分散,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是容易听懂和接受的,但却容易遗忘和难以记住,甚至是相互产生混淆。特别是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课堂上学习为主,课后对所学知识不去归纳小结和进行记忆,这样分散的知识点就更容易遗忘。因此,教学中必须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法,使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归类和分流化,使学生 方便记忆掌握和产生联想,归纳小结和总结复习是通常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当学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后,对照章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采用列表和图标等形式进行归类、对比小结,学生通过这个小结就可以了解和掌握这章节所讲的知识内容;当学完几个章节或所有章节内容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分块串联起来复习,使知识形成网络,这样各知识点就不再孤立和难以记忆了,而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学生记忆起来就更方便了,而且有目的的精选一些题型配套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篇6

1.出现于初中课本

在高中教材中再强化的洋流的名称、分类、方位、流向、成因、性质和分布规律。该部分教学内容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模式图和相关的分布规律的描述在湘教版新教材中被设计成教学的活动内容;洋流的成因分类和性质分类的定性描述和相关地理典型案例的分析说明被彻底删除;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中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对海洋航运、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部分内容或被设计成活动内容或被删除。

2.初中教材中知识点呈现比较明显

但作为重点但不够详细的内容如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规律等。在人教版的第一套教材里气候的该部分内容以小号字一览表的形式呈现;到了人教版第二套教材时,相关的内容被重新编排,该章节中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被独立成节;而现用的湘教版地理1则直接删除了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和成因的内容。

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诸如:各自然带的景观、各洲各国的轮廓和海陆分布、陆地自然带对应的典型的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等。无论是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彻底贯彻高中地理学习的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还是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立意和趋向来看,这些内容都不应该成为被冷落的,甚至被删除的知识点,即所谓的知识“冷点”。同时,这样的问题也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了不小困惑,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改革教法,虽说新教材的着眼点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实际上却对地理教师尤其是已经教学方式完成转型甚至定型的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上述的一些问题,笔者作了以下思考:这些内容之所以成为知识“冷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前几年一直强调的会考的复习导向所致,二是教材不断变更和重新编排。浙江已经开始自主命题高考文综试卷,而学生依然使用湘教版教材,近年来,我们习惯了仅取用高中两册或三册课本文字和高中地理图册范围内的高考命题和复习,而忽视了要爬高中这道坡,必须先过初中这条河,完整的中学地理知识应该是段落文字,课文图表和彩图册三位一体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从职业的角度反思,学生由于上述原因所致的缺憾又何尝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歉收”。基于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应变能力,拓展解题思路,在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倾斜于某些“冷点”内容的传授和讲解并与初中教材相关章节呼应、互补、合成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以下辅以初、高中地理对应的相关内容作例来说明:

例1 回答下列城市新建工业区布局的最佳方位及依据,1伦敦,2孟买。答案:1东方或者东北方向;因为该市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或西南风,工业区应该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方向。2西北或东南方向;因为该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工业区应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例2 为什么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答案:1)红海常年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蒸发大;2)周边多热带沙漠缺乏地表径流注入;3)海区较封闭,与大洋水体交换弱。

篇7

二、在课堂开展研究性与合作性学习

在地理的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体,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学生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探究知识的能力,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团队之间一起进行研究,比自己单独学习的效果更好,在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学习的时候,也能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运用。

三、充分的利用各种地理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对身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通过最自己亲身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关于气候多样的一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类型,老师就可以摒弃之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可以根据我们生活的地区来进行教课,海南三亚和哈尔滨这两个地方的气候比较,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理解。之后再进一步的去拓展,比如与农业的联系、对生活的干预情况,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因地制宜的利害关系,更好的掌握这一章节的地理教学知识。

篇8

虽然在高考中,地理被划分为文科,但是地理中蕴含的知识是偏理科一点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也包含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对数字进行计算。除了一部分的计算内容外,其余的知识都是需要思考理解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地理会变得很吃力。所以,想要学好地理,除了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一、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制订知识结构框架

在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前,教师要把所有高中地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制订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框架,让学生通过对框架的梳理,理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高中地理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有的知识点之间关系紧密,可能讲到这个知识点,会牵引出其他的知识点。例如,教师让学生思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都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是由于“降水”,因为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迎风坡降水多,雪线就低;第二个方面是受“气温”因素所影响,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也就不同。在答案中涉及纬度知识,从而就牵引出“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做地理习题时,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篇10

中国分类号:G633.55

一、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图像是传达地理知识的主要媒介。地理知识的传授需要借助于图形图像,图像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受教者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与其他文化学科的特性有所不同,其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地理知识很难通过语言描述而被形象的传达出来,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地理教学需要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以图导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图、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实践探索意识都较为强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兴趣的激发来源于良好的教学方式,以图导学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加深记忆。与此同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由此提升,发散性思维能力、观察力、联想能力得以展示和锻炼。

二、初中地理以图导图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

(1)引导学生看图解析,透彻的掌握图像信息

教师在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或是教师事前准备好的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地图进行分析、探讨,并就自身不解的知识点提出疑惑,发现图像中所存在的问题,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学生在对图像概况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便可以很好的衔接上,教师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加的顺利通常。学生看图解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求知欲望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由此转变,又以往手把手的教授,一个又一个环节知识点的灌输转变为诱导、牵引式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图像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读图解析能力作为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读图之前,教师应为学生强调读图过程中所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比如看清所读地图的名称,图像周围的地理分界线,图像比例的数值等。知晓地图所描述的地理范围及图形的类别。学生在读图的时候,要分步骤的进行。首先学生弄清楚所读图像的类别,比如地理事物空间图、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等,明了此次读图的任务和目的。接下来,找到图形与实际事物的比例数值,对方向进行正确的定位。在此之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分析图形中的内容,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继而学生将所得出的结果对照图形信息进行再一次的检查。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师生交流获取正确的结果。学生在读图解析的过程中,应当有层次的读,抓住图像中的重点信息,多角度的对图形信息进行全面的勘察,善于事物特征联系起来,总结规律,从而在透彻理掌握图像信息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任务。

(2)采用“填空补缺”式的图形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图像信息的掌握

教师在本堂课程即将结束之前,为学生们安排课堂学习任务。教师采用“填空补缺”式的图形教学方法,就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出几道填图绘图的题目。学生通过完成填图绘图任务能够对图像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靠,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提升。教师从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堂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中的薄弱环节及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学生在对图形信息进行填空补缺的时候,其需要用眼睛对图形类别做出直接的判断,回忆本堂课的内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图形信息相结合,将空缺的信息正确的填写上去。学生填图绘图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咀嚼消化的过程。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教师将展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质量的分析,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教师应及时的指出学生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其错误的具体原因,给出自己的建议,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就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3)实现课堂知识面的拓展,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倘若采用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其很难将抽象的图形知识具体化,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没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很难消化和掌握,知识迁移的实现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这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骤然下降,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腻烦抵触的心理,这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起辅助地理教学的工具,比如地球仪、地图、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等。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前,教师为学生就本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设置问题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览教材中的图像。教师在学生在对课堂知识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将课前事先准备好的图像资料展示给大家,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刚才所掌握的知识在图像模型中找出与之对应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所设置的问题进行互动探讨,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就学生刚刚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教学,实现知识间的串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类似的问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