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232-02
从上世纪六七年代开始,智能化的浪潮日渐高涨。从1967年LEONDES提出的“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理论开始,产品包装领域的智能控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从早期自动化管理的无人工厂,到九十年代开始的智能包装(Intelligent Packaging),再到近几年兴起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革命,智能化成为新兴生产力给世界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阐明什么是智能包装及其相应分类,对我国包装设计领域智能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正确认识智能包装
1992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世界第一次智能包装国际会议。会议对智能包装进行了广泛地研讨并对智能包装(Intelligent Packaging)阐释如下:在一个包装,一个产品或产品与包装的组合中,有一个集成化组件或一项固有特性,通过此组件或特性把符合特定要求的智能产品赋予产品包装的功中,或体现在产品本身的使用中。
虽然该会议对智能包装进行了解释,目前学界仍持有不同看法。范骏(1984)面对雨后春笋般的新材料,认为智能包装是新材料的应用,他说“我们要敏锐地、及时地把新材料引进包装工业, 使包装材料和容器对商品的保护性、包装过程的便利性、原材料的节约性产生革命性的变化。”韩景平、王渝珠(1996)对世界包装用高新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总结十五种包装用高新材料及其功能,与范骏观点基本一致。韩锦平(2002)认为“所谓智能包装是指对环境因素具有控制识别和判断功能的包装,它可以控制识别和指示包装微空间的温度、湿度、压力以及密封的程度时间等一些重要参数。” 余雷、杨丽君等(2004)指出了RFID智能标签在物联网物流管理和产品包装的积极作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更新换代,将对商品包装和物流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马爽(2005)把智能包装归类为交互式包装的子类,把交互式包装分为感觉包装、功能包装、智能包装三类,认为交互式包装指“指通过包装材料和包装手段的实施,使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联系。这个概念的产生,进一步说明了包装与产品的关系,强调了包装是产品的一部分,甚至就是产品本身。”
我们追溯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追求人工智能的脚步不曾停止,从机械手、到无人工厂,智能包装是延续这一主题发展的阶段产物之一。在此理念之上并结合时代背景,我们探究智能包装,认为其应是伴随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通过对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升级、通过改造包装结构、通过整合被包装物信息管理,实现被包装物的人性化的智能化的目的、要求或功效,这些目的、要求或功效,是传统包装装潢所不能达到不能完成的,也就是智能化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智能包装。智能包装通过对产品包装材料、包装结构以及产品信息进行可控性的变革,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功能的需求,满足制造商对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干预、控制及处理的管理要求,达到实现人与物交互式便捷沟通的目的。
2智能包装的分类
韩锦平(2002)根据近期欧美提倡的“新包装体系”,可分为下列10 类:1)增强型复合包装;2)高阻渗型复合包装(阻气、阻水、阻油);3)防腐型(防蚀防锈)复合包装;4)防电磁场干扰复合包装;5)抗静电复合包装;6)生物复合包装(果品催熟、鱼类保活、防虫、防霉);7)保鲜复合包装(果蔬和肉制品用);8)烹调用复合包装(如蒸煮、微波烘烤等9)智能型复合包装;10)超微纳米复合包装。陈新(2004)、张改梅(2007)、胡兴军、林燕(2010)等将智能包装分类为:功能材料型智能包装、功能结构型智能包装、信息型智能包装。此分类法从内涵和外延都能较直观、全面了解其意义,本文采用这一分类法。
1)韩锦平(2002)、陈新(2004)认为智能材料包装是指应用新型包装材料对产品外包装进行包装设计,使得外包装“对环境因素具有某种“识别”和“判断”功能的包装,这些包装材料通常采用光电、温敏、湿敏、气敏等功能材料与包装材料复合制成。它可以智能识别和指示包装微空间内的温度、湿度、压力和密封程度、保存时间等重要参数。除“识别”和“判断”功能,许文才、李东立、付亚波、魏华(2010)、周忠福(2001)认为其还能根据包装微空间内部 “自适应器物本身的不同特质和突变或渐变的外部环境,又可相应地调整内部环境,”即“控制功能”。
整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智能材料包装,即指应用新材料对产品外包装进行包装设计,使外包装能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湿度、温度、光敏、压力、时间和气体含量等参数进行性识别、判断和自适应控制,对包装物品质进行智能化干预和保障;
2)伴随时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如雨后春笋,智能材料包装相应得到了极大推动力。如果说智能材料包装在“包”的材料上下功夫,智能结构包装则在“装”的结构上做文章。相对智能材料包装而言,目前对智能结构包装研发相对较慢。
陈新(2004)、胡兴军、林燕(2010)认为功能结构型智能包装是指通过增加或改进部分包装结构,而使包装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和智能型特点。
智能结构包装,即指对产品内部结构进行可控性智能化设计,以满足制造商和消费者特定的需要。智能结构包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自动冷却和自动加热包装,陈新(2004)、郝晔(2007)、胡兴军、林燕(2010)分别介绍了饮料包装结构设计中冷凝、加热装置,曹利杰(2007)介绍了通过结构改造而便于清洗的可再装容器系统,郝晔(2007)还介绍了欧洲饮料结构营养释放装置。
药物儿童安全盖设计是智能结构包装另一代表,王立党、赵美宁、李小丽(2005)、李晶、卢立新(2008) 介绍了为避免儿童误食药物的安全盖装置;
3)智能信息控制包装,又称可跟踪性智能运输包装,主要指产品生产时各项生产参数的智能记录,如:名称、成份、性状、规格、产地、功能、价格、保质期、使用说明、使用禁忌等,以及产品的仓储、运输、销售期间各项信息参数的追踪记录,实现产品的自动化管理。
智能信息包装源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研发,并以其在非接触式自动识别、信息管理、自助结账以及未来物流网信息流通的强大优势,日益受到包装产业青睐。王文珍、张成利(2008)介绍了基于RFID智能标签独有的无接触信息识别管理功能,及时掌握货物出入仓、销售信息、自助结账等功能。
“最基本的RFID系统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和通讯系统四部分组成” ,阅读器在指定区域发射无线电信号形成电磁场,当装有RFID芯片的包装产品经过此区域时,由阅读器发送指令将标签信息通过天线将反馈信息传送至计算机网络。借助RFID智能标签,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均有可追踪性,制造商和用户可以实时了解产品库存、流通、保质等信息,这在物流管理中能预测顾客购物情况,优化库存管理,整合资源,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基于RFID智能标签技术,美国奥巴马政府已接受由IBM公司提出的“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的构想,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物联网技术将成为下一代革命性技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人类将跨入另一个崭新时代。
智能包装以其对被包装物智能化的控制、干预和管理功能,在食品、医药、日化用品、物流管理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具备良好的社会功效,因篇幅限制将另文说明。
参考文献
[1]范骏.第三次浪潮与包装工业[J].中国包装,1984(5):5.
[2]韩景平,王渝珠.二十一世纪的包装产业信息化[J].中国包装工业,1996(4):18.
[3]韩锦平.复合软包装的发展新动向[J].中国包装工业, 2002,98(8):6.
[4]余雷,杨丽君,吴艳泽,余艳萍.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233-234.
[5]马爽.交互式包装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包装世界,2005(3):48.
[6]陈新.智能包装技术特点研究[J].包装工程,2004,25(3):40-41.
[7]张改梅.智能包装技术及其应用领域[J].印刷技术,2007(10):19-22.
[8]胡兴军,林燕.智能包装的分类、应用及前景[J].湖南包装,2010(1):33-36.
[9] 许文才,李东立,付亚波,魏华.智能释放保鲜包装复合膜的研发和应用[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2(11):419-423.
[10]周忠福.纳米技术与文物保护[R].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2001(5):253-255.
[11]郝晔.智能包装在食品、饮料、医药等领域的应用[J].印刷技术,2007(10):23-24.
[12]曹利杰.智能包装赏析[J].印刷技术,2007(10):31.
[13]王立党,赵美宁,李小丽.基于人体工效的新型智能儿童安全盖设计[J].中国工业包装,2005(7):61-62.
[14]李晶,卢立新.危险品的儿童安全包装.包装工程[J],2008,29(11):193-195.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物流信息的采集、分享以及应用等各方面工作的复杂性不断提高,这向物流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物流网技术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与提高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物流信息化系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采集物品信息,并应用定位技术、感应技术、识别技术、扫描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物品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包括物品信息的采集、存储以及物品的识别、定位、监管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理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传输与应用,并有效提高了物流信息管理效率。物联网技术体系中,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
1.2 物联网技术结构
物联网技术系统结构是发挥物联网功能的基础体现,物联网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多个系统,为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物联网系统运行效率,必须建立合理的技术结构,为物联网技术的顺利应用打好基础。根据技术层面以及发挥作用的不同,物联网技术结构由感知部分、网络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衔接,是各自功能实现的基础,其中,感知部分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主要功能是采集物品的物理属性等信息数据,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至物联网信息系统以进行物品物理数据向信息的转变处理。网络部分的功能是对感知部分获得的物品信息进行存储、处理以及传输等。应用部分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将特定的物联网信息与相应的技术相结合,为智能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物联网技术结构简单灵活,各个部分的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功能的实现及其过程中出现的调整不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功能的实现,这一结构设计在某一部分功能需要进行扩大或调整时,也有便于对各部分进行单独调整,不影响其它部分的运行质量。此外,为保障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实现以及网络整体的运行质量,不同部分之间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功能模式以及操作规则等,共同组成物联网系统的支撑体系,保证物联网的顺利运行。
2 物联网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技术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的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促进物流各部分功能的整合,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效率,提高各环节质量,对于推动我国物流业良好有序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品与网络信息的融合,促进了物品信息交流工作,是促进我国物流业良好发展的动力,也是物流企业发展的机遇,因此,物流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化应用要凑够物联网整体发展战略出发,明确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方向,保证物流产业发展质量,对于物流产业的关键领域及核心技术,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产业协调一致的发展,进而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价值。
3.1 物流信息自动化组织实施
在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的物流体系中,生产企业、客户与物流企业之间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共享,实现了物流信息组织实施过程自动化进行的目标,对物流配送、物流作业以及智能操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具体体现为:客户向生产企业下达订单后,生产企业委托物流公司配送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中嵌入与海关港口采用的RFID技术配套的芯片,利用RFID技术,物流公司可以实时掌握产品的位置信息,自动进行产品的包装、拣货、出库等操作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实现产品通关自动化控制,并根据产品种类及特点自动选择仓库并进行配送。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保证了产品供应高效率、高准确度,推动了物流配送中各方企业的发展。
3.2 物流决策智能化运行
物流智能化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物流智能化发展初期,大宗商品物流由于技术原因等,不能应用物联网技术,不利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以及物流成本的降低,大宗商品也逐渐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流决策智能化发展,实现了商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供应与物流信息的同步。
物流决策智能化体现在物流配送的每一个过程中,供应企业根据产品配送特点,通过智能决策选择最佳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接受配送订单后,根据自身物流网络的分布,选择产品最佳配送方式和配送路线。物流决策智能化根据配送产品的不同实现了不同的物流环,例如生产原料的配送中,在原料进入生产车间后形成了物流闭合环,商品的配送中,商品进入商场后实现了物流闭合环等。此外,对于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物流决策智能化为其提供了物流保障,通过对食品或药品的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食品或药品在配送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
3.3 物流管理虚拟化
物流虚拟化管理是指通过对物流信息的管理,间接实现对物流产品的管理。物流虚拟化管理的典型就是在GPRS导航定位的基础上,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产品的入库、出库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物流车辆等进行实时调度与监控,实现物流配送工作透明化管理,无论物流产品在哪里,都能通过虚拟化掌握物流产品信息,从而保证物流产品质量。物流虚拟化管理是通过采集物流信息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对动态信息进行处理,获得物流产品的流通数据,对于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保证物流产品配送高效率、高质量进行。
3.4 物流信息共享
物流信息共享是通过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的,第四方物流平台依靠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产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以及服务、管理等优势,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供应平台,解决了第三方物流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的问题。第四方物流以物流信息为支撑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是产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中介,也是保证物流过程中各方协调一致,保证物流安全、可靠进行的重要保障。
4 总结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是为了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保证物流网顺利运行的基础,在物联网技术环境下,开展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等工作要符合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从物流业发展全局战略角度出发,建立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物流信息化系统,为我国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大的领域来说属于机械领域,其定义版本较多,其中一种较为权威的定义表述如下:机电一体化一般是指在机械的设计与功能扩展中,应用机械特有的主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等,把机械系统的控制中心进行集成化,并且与安装在计算上的上位机软件实现双向通信,一般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技术,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有通信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功能就是把以上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内嵌入机械系统中。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实际调查总结和查阅相关资料,本文总结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3个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说明如下。(1)应用的广泛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涉及的技术较多,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机械工程的应用范畴,当然,本文的研究重点还是放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2)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各种技术合理融合,应用到机械领域中,把系统的机械机构和上位机软件控制合为一体,也就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这个层面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或者说拥有很强的系统性。(3)机电一体化具有很强的最优化建模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最优化理论体系,相关算法可以参阅相关文献,限于论文篇幅,在这里不再累述。
1.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机电一体化的最新的发展趋势是控制智能化、精确化、零延迟化、结合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信号传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朝着无线控制、高速控制、精确控制的方向发展。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本小节在上文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当前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等三方面简单论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下面详细讨论。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
在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领域较早,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自动控制设备应用与机械制造领域,我国相对起步晚,但是起点较高,20世纪60年代,我国通过引进苏联控制设备,逐渐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机电控制设备国产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以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与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2.2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就是应用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现代机床控制要求精度高、速度快、智能化高,这就要求现代机床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采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内置多块DSP芯片,抗干扰能力强。
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应用与纯机械工程领域,还大量应用于相关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控制领域,通过实际调查得知,我国全自动包装机已经全部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包装机械不但设计机械工程知识,还涉及机电控制技术,微机处理技术等,所以一般的控制系统很难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机电一体化把软件控制和机械控制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通过上位机软件来控制包装机的运行状态。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当前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包括以下几点:(1)专用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机电一体化应用到机械领域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表现出明显的专用化趋势。(2)智能化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呈现了智能化趋势。(3)能耗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积极加强自身改革,不断研发新技术,把能耗进一步降低。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项目管理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采用系统控制的方法,将各种资源经过管理由输入转化为输出,并排除各种干扰,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从而达到合同所限定的质量、工期、成本等要求,从而向业主提供质量优良的工程。本文结合笔者从事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经验,从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对智能化弱电系统的项目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技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应严格按照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提供设备、线材规格、安装要求、对线记录、调试工艺、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技术监督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如下:
1、深化设计施工图
(1)图纸目录
标明图纸内容、图号和图幅。图纸的图别图号要求编号连续,暂缺的图纸在备注栏中应加以说明,新增图纸的图号也应该编号相连,保证图纸目录能够反映图纸的完整性; (2)设计说明及图例
设计说明按各子系统分别叙述,应说明设计的依据、遵循的标准、子系统功能及配置概况、子系统的施工要求、设备材料安装高度、与各专业的配合条件、施工需注意的主要事项、接地保护内容,注明图纸中有关特殊图形、图例说明,对非标设备的订货说明; (3)设备材料表
分系统列出各系统的设备材料的选型规格、数量、品牌;
(4)系统图
表现系统原理图、系统主要设备配置和构成、系统设备的供电方式、系统设备分布楼层或区域、设备间管路和线缆的规格、系统逻辑及连动关系说明。对如BA这样的系统,还需说明所监控的机电设备的工艺流程及监控点设置、监控点的类型及供电等级、控制器的划分、相关的机电设备和电气控制箱编号等; (5)平面管线图
分层表现该层上弱电相关设备的位置、标高、安装方式、线槽和管路的规格、走向、标高和敷设方式、线缆的规格、走向,弱电井的位置及井内设备材料布置示意等; (6)室外管线图
标明室外弱电管线的敷设方式、埋设深度、线路坐标、各种管线的规格型号,与其他管线平行和交叉的坐标、标高,与进线管道的衔接位置; (7)弱电井、控制室布置图
表明弱电井内的设备、线槽、管路的布置,控制室内操作台、显示屏等的布置。明确弱电井内的电源要求,控制室内的装修要求和电源要求。 (8)设备配线连接图
如BA系统的控制器间的连接、电视监控系统控制室内设备间的连接等; (9)电气接口图
如BA系统与电气控制箱的接口方式; (10)安装大样图,如门禁系统门控制的安装方式等。2、安装工艺管理弱电系统工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整个弱电工程的技术管理,主要从各个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做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和设计文件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的系统整体调试和开通,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3、技术文件管理工程实施各阶段的依据为弱电系统工程的技术文件,在弱电系统工程中,技术文件主要包括各弱电子系统的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书、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各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这些都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为了能够及时地向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正确的技术文件,必须建立起技术文件收发、复制、修改、审批归档、保管、借用和保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
二、施工管理智能化弱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综合性很强,其施工管理的关键在于它的协调和组织的作用,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的组织管理、进度管理和界面协调管理。1、施工组织管理 (1)建立项目部要实施对一个项目的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因此,建立好项目部是施工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在整个弱电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下设质量控制员、进度控制员、工程协调员、安全管理员、文明施工管理员、以及项目技术小组,共同构成弱电工程管理小组,以满足项目的生产功能,实现项目的总目标。(2)组织设计和组织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用以处理人与物、主体与辅助、工艺与设备、专业与协作、供应与消耗、生产与储存、维修与使用以及这些要素在空间布置、时间排列之间的关系。施工组织管理要合理安排整个弱电系统施工期间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调试工程师和安装人员的人数和这些人员进场的时间,并要与施工进度高度结合,分阶段组织施工队伍,以期保质保量完成此阶段的施工任务。
2、项目进度管理 (1)制定项目进度采用工作分析结构等方法把项目范围详细划分为子系统和工作包,界定对应每一个工作包必须执行的具体活动。项目进度的制定以网络图表的图示形式来描绘,表明为实现项目目标,各种活动之间的必要次序和相互依赖性,进行时间估计等。并依每项活动所需的资源类型和数量做一个成本预算,以决定项目是否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在既定的资金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完成。
(2)控制项目进度
在弱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总包管理单位要定期收集项目完成情况的各类数据,与已制定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如果项目实施落后于进度计划,要召集相关单位,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适当调整计划,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
三、质量管理智能化弱电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从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1、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1)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使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具备可行性、先进性、可扩展性;
(2)协助业主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定位,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实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3)根据功能需求和设计方案,选择适宜的产品及设备,并控制好设计方案制定、产品性能测试、设计方案评审、设计变更控制、设计的复查鉴定和图纸的确认、校核等。2、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采购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到货检验。验收时应注意: (1)根据货单清点产品数量,与合同附件的设备清单进行核对;
(2)产品、设备的包装、封条是否完好无损; (3)核对产品产地、厂商、型号、规格等,进行全部查验或部分抽查; (4)核查质量保证书、产品合格证、保修单及其它相关文件,进口产品还需核查进关单及完税证明等;3、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工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若施工质量发生问题,不但难以保证智能化工程的质量,对整个建筑项目的进度也会产生影响。因而,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十分关键。具体应做到:
(1)在施工阶段认真做好施工记录,若发现问题,必须写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效果。并且每次协调会应有会议纪要,并分发给有关各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设计计划和项目策划,对子系统和系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和验收,发现问题应召集有关方面分析解决,否则不得转入下一阶段。 (3)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收集由分承包方提供的各种有效的证明产品质量的文件和质量记录。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需变更,则应填写工程变更单,且将更改内容以书面形式传递到有关人员。 (5)设备安装、系统或分系统测试,均应按计划和规范进行,且应责成分承包方到现场配合。 (6)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现场人员应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填写不合格品记录单,并及时报告子系统负责人,由子系统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解决,对重大不合格项,应由子系统负责人报项目经理。结语智能化弱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都与质量、工期、成本、安全密切相关,因而,要在各个阶段对管理对象、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管理,对各施工阶段的节点进行优化控制,以期达到智能建筑的最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269-02
Abstract: Internet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USES the network will be content with the content of group communication. As a new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s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 as a result, in governments, industry, academia,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iot are studied and summarized, and its main application areas of a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tudy, hope can play a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 Sensor network; Smart technology
1引言
物网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衍生产物。这个名词描述了一种行业状态:物品与互联网的关系。物品与互联网建立关系的前提是传感器技术、因特网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融合这三个技术互相关联。
2物联网研发的关键技术
2.1传感网技术
物联网的研发过程运用到了传感网技术、移动通信网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这种“三网”合一的高效融合给物联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传感网技术作为物联网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传感网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物联网在运行中的性能。传感网中有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这些已经集成化的传感器通过相互 协作的方式对目标对象的信息进行感知 、采集以及实施监控。对于采集后的信息,传感网利用内部嵌入式系统对其进行分类、汇总处理,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这些信息传送到计算机终端。这种通过数字虚拟世界将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实现交互的技术真正实现了网络计算无处不在。这种技术的优势是成本低、功耗低、组网和铺设方式灵活多变且微型化等等。传感网技术不仅仅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还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智能技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智能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是将各种智能系统植入到相应的物体中,使该物体通过传感的方式与用户连接起来,并具备智能化的特性。这种物体与用户之间主动或是被动的交流方式,就是智能技术。物联网通过智能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人们所处的物质生活环境,让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感受到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便捷。
2.3认知无线电
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简称CR),认知无线电系统本身具备智能学习能力。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频谱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进行获取与交换,并能有效的限制和降低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频谱之间的共享与分配。
2.4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物联网的“地理位置标识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就可以使各个与某物品有关的人和单位等,实时地完成掌握该物品所处的位置状态等各种相关信息,进一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时空计算,推理出相关模型,大大的方便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公关工作,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速度快,由二维到三维,目前已经服务于社会各个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尽可能多的为物联网提供大量数据,对物联网这一飞速扩张行业的战略方针、蓝图设计空间节约、数据传递等等方面,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物联网的基础。
2.5射频识别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快速信息录入技术,它通过射频头识别粘在物理物物体上的数据信息标签,并把识别到的信息数据录入电脑,使信息数据录入到电脑这个过程可以瞬间完成。在物联网中射频技术起到节约时间,加快进程,失误率低等等作用。
射频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两个事物,一个是物品标签,它可以是二维码、磁力条等等搭载有相关物品的信息,另一个是通过扫描物体标识物而把扫描到的信息传到电脑上的读取器。当处于可操作距离的时候,标识物和读取器通过某种协议,就进行信息传递了。
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1智能电网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电网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电网的运作效率、节能环保、与用户的实时监控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在原有的电网系统中,电能从产生、输送,再到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浪费的现象。而智能电网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交互式通信、传感网技术、分布式计算机运用其中,有效减少了电力在交换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了使用效率、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电能源。其次,我国是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在生产和使用上大国,但是由于发电量的多少要受到天气环境和地理因素的限制,因此,国家电网并没有将风电和太阳能纳入其中。物联网技术的加入可以将这两种新能源作为辅助能源接入到主网中,智能电网通过对用户电力使用情进行的实时监控,并赋予用户电能源类型的选择权利,就可以起到既保证国家电能的有效利用,又实实在在节省了用户电费花销 。
3.2智能化农业生产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无论是在生产力、耕作条件,还是在环境气候上都与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方式大相径庭。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掌握不同农作物的不同习性特点,将物联网技术加入其中,通过调整和检测空气和土壤中的温度湿度、CO2浓度、杀虫剂使用剂量以及光照等情况,就能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控,既能改善农作物的产出量,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还能有效地减少人工劳动,降低成本。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随时对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汇总,并通过网络将汇总后的数据信息传送到客户终端,为今后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3智能建筑
物联网在智能建筑领域主要应用在建筑智能化和智能家具方面。在建筑智能化上,物联网系统根据不同建筑的设计需要、园林规划、人文环境等信息,调节适宜的温度系统、灯照感应系统、喷水系统,提高建筑物以及周边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在智能建筑领域中的另一个主要应用。我们常在电视家用电器的广告中看到,主人在工作时,就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将家中的电饭锅、热水器、电子入户门等家具或是电器,自动完成提前设定的程序。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方面给人类的生后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智能,从最简单的烧水、做饭,到复杂的打扫室内卫生以及物品归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未来通过控制机器人就可以代替我们接待客人、签收快递等一系列实物。
3.4城市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奢侈品了。然而,城市交通拥堵却是让每一位驾驶员为之头痛的问题。从目前的城市规划和现有的经济水平来看,如何能在改动最小、花费最少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是政府和群众关注的首要大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将网络媒w与后台监控中心相连接,对当前路面上的所有车辆进行无线监控,并将道路的畅通与拥挤情况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汇总与分析,最终通过网络媒体到司机终端。司机就可以根据实时路面信息调整出行路线,避开拥堵道路。真正的实现人―车―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物联网还能对城市公交系统实施监控和调度,当某一个公交站点出现人员拥挤状况时,等车的人们可以通过公交站点的智能化系统向监控中心发出信号,系统可根据现场情况对公交车进行智能调度。可以说,物联网让城市智能交通更加人性化与规范化。
随着网络购物平台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购物,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在网络购物的带动下,物流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汽运运输作为物流业的主要交通工具,选择最优行驶路径和科学送货决定了物流企业的总利润率。因此,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取货和送货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发送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和电子地图,计算出最优行驶路径。这条最优行驶路径可以让司机更好的掌握路况信息和行驶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为科学送货打下了基础。
3.5医疗管理领域
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医疗管理领域,可以为每一个药品制作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包含了药品的全部信息,即名称、成分、性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产地、批次、禁忌以及药品从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实现了药品的全程可追溯,当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找到药品的全部信息。同时,还可以将这些信息数据上传到公共数据库中,医院或者患者可以根据电子标签中显示的药品信息与市面上的药品进行比对,这样可以帮助消费者有效的区分药品的真伪,以及防止假冒药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在公共卫生领域,欧盟强调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运用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环境。通过RFID技术建立医疗管理、查找监督和病源追溯体系。通过给患者建立病例档案,实现每一位患者在检查检疫过程中,所有的信息不丢失,并对不同病菌的携带者进行分类、分级别管理,让所有患者都有一个安全、安心的医疗环境。
3.6智能家庭护理
将物联网理念加入到家庭护理中,是未来家庭医疗的必然趋势。这种智能家庭护理模式为家中有老人、孕妇、孩子等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便捷、安全、放心的医疗健康服务。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趋向成熟,因此,只要在家庭护理中加入传感设备,就可以实现对家中用户的实施健康监控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试,并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相关医疗机构或是通过移动通信网技术到家属的移动设备终端。智能家庭护理还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私人定制,比如远程专家咨询、医护人员的预约上门服务、紧急情况呼救等等。可以说,有物联网技术作为后盾支持的智能家庭护理给现代家庭式医疗服务提供便捷,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7移动智能化
讲移动智能化首先要说一说m2m(Mobile to mobile)模式。m2m模式真正地实现了3w。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客户来制定相应的服务,由于该模式的形成,商家工厂就可以根据客户的个人需求,制定出相关的服务。既满足了客户要求,也使商家的效益最大化,实现这个交易的途径是移动技术,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该模式可以实现的前提。m2m是物联网的最普遍应用模式。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将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全世界的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的发展带动了诸如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多个产业的快速前进。在未来的发展中,其智能化技术将与联网化的贴合度越来越高,最终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更加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樊雪梅.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研究与综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5):1002-1004.
[2] 王喜文.韩国物联网城市建设[J]物联网技术,2011(4):3-5.
随着我国制造行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后,推动了我国传统机械制造行业实现技术完善,显著提高了机械制造效率,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自动化水平也将随之向高效能和低耗能方向发展,通过在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不断应用自动化技术,将会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自动化技术所具备的价值与作用也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
首先,能提升生产效率,传统机械制造行业采用大量人力实现生产,而且生产过程中无法保障人员安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大量减少人力操作,生产过程主要由生产设备进行自动生产,而且机械制造逐渐实现智能化使产品更为的精确,能够降低更多的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益。其次,机械生产过程中,机械运转将会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一旦操作中出现失误便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而且设备出现故障,也是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检修,无法做到对设备隐患的排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实现对生产设备自动检测,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保护与诊断,能够显著的延长机械运行时间,进而节省大量的成本。
2.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已在众多发达国家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多数国家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也逐渐意识到机械自动化拥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在诸多领域不断的应用了机械自动化,诸如武器研发、航空航天、教育事业等。经过多年应用取得的效果来看,企业已经意识到在机械制造当中运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机械制造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不断的进步,其他行业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3.1智能化
智能化已然成为当前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实现人和机械间的深度交互,进而使机械可以像人一般的进行“思考”,使机械拥有构思、判断和学习等功能,对机械生产领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实现智能化发展,能够使机械生产根据人们输入的指令进行自主的判断与分析,进而生产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1]。并且,机械拥有智能化能够对人类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比方说生产制造机械设备时,人们会利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通过机械智能化分析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在计算结果上也比人类计算的结果更加的精准,所以使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智能化发展有着非常好的现实作用。
3.2虚拟化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与完善,其在多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不但能够对实际操作当中的人力和物力加以节省,而且时间成本也得到了节约。特别是在机械制造行业,传统机械制造一般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最终制造出相应的产品,从图纸设计到产品检测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传统机械制造一个显著缺陷[2]。要是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能够有电子设备自动完成,便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利用电子设备对图纸设计进行模拟后,电子设备能够及时对其稳定性进行测试,将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能够有效的节约时间成本,并且设计者和客户沟通也能够更加的快捷,虚拟化发展已经成为机械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3.3微型化
通过多次的工业革命与发展可以得到一个规律,即任何生产工具均会经历由大到小的发展历程。比方说电子计算机,其大小在最开始时如同一间屋子,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已经缩小至笔记本电脑,可见,机械制造过程也会逐渐实现微型化。在上世纪末期,人们便产生了发展微型机械的思想,但由于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对其中一些门类部件制造中的精密度没有很好的保障,原料供给也存在不足,造成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制造和应用,最终导致机械制造微型化的发展相对缓慢[3]。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现在科技已经能够对大型机械中的构造进行改良,使其部件愈发的精密,体积也在不断的缩小,进而能耗也有所降低,使机械生产设备逐渐具有灵活性和轻便性,易操作已经成为当前时期机械设计与制造当中的研究热门。
3.4数字化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而言,实现数字化也是其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与应用,实现机械制造领域的素质化更显的重要。数字化制造能够将制造过程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加以展现,即对知识数据、技能和图形等实现数字化处理,并通过制造企业内部网络进行传播。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来说,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对客户需求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快速的收集,并对信息实现分析、规划、整理和重组,整个过程中对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制造技术等均有所涉及,最终实现对机械生产和制造过程进行重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发展数字技术,能够将企业产品至互联网中销售,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而且能够实现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3.5绿色化
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最基本的一项要求,是保证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雾霾问题严重之后,国家和人民对环保愈发的重视。当前社会中多数产品均以“绿色”作为宣传口号,市场也对绿色环保产品更加的青睐。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应该事先绿色化发展,对机械设计、机制过程中实现降低废品率,并且改善运输污染性、包装性和拆卸性等。对于工业发展而言,对于环保更加的重视,国家多次对超标排放的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处罚,并要求其污染排放满足标准方可继续生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同样要重视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多次举办了机械专业的环保比赛,可见绿色化发展已经成为今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之一[4]。今后国家也将对环保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与法规,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环保是保证其发展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
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引言
城市是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变现形式,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口的骤然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例如,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城市污染不断加重,雾霾等环境问题成为危害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人口的增长,大大压缩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同时,也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成本。城市规模的扩大,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给城市的治安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何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宜居城市,“让我们居住的城市更智慧,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是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生活者对未来生活的构想和美好期待。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理念源自IBM,“智”即指城市的智商,强调智能化与自动化,“慧”即指人的情商,强调人的灵性与创造力,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化的新的生活模式,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教育等方面,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随着城市建设问题的不断突出,许多有识之士和机构意识到技术在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IBM就是这样的先驱者。2011年,IBM正式了IBM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 for Smarter Cities,简称IOC for Smarter Cities)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整合了IBM多款行业领先的软件产品,提供灵活的部署模型,适用于不同信息化水平的城市部署,能够帮助城市决策者协调城市内部的各种机构和各项资源,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城市机构为问题做好准备,协调和管理响应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
智慧城市建设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口急速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城市千禧”成为明显的标志。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规模不断扩大,约有近4亿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过程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无穷动力,也为城市管理部门带来了各种管理挑战,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环境保护,从交通问题到城市安全、公众服务问题,都在制约城市向更智慧、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
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服务能力、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在流通产业中都有反应。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已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2011年我国物流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2012年我国物流业平稳适度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为177.3万亿元。
城市流通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现代流通产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智慧城市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进而创新流通产业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品牌,辅助经济发展。
智慧流通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一)依托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创新流通产业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是城市设施智能化与城市市民的创造力协作与互动的结果,是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在实现方法上,构建具有更透彻感知、更全面互联互通和更深入智能化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流通产业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流通产业的高度融合,是流通产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例如,作为交通领域开发“智慧”的先行者,宁波智慧物流作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批启动的13个示范试点项目之一,于2012年7月份正式启动《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初上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近日通过了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宁波迈向智慧物流的脚步加快了。据悉,《实施方案》主要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发展基础,提出了以感知和网络传输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应用为目标、互联共享为纽带的宁波智慧物流试点项目总体设计思路,旨在建设以智慧物流公共平台为基础,打造各综合性、专业性应用平台互联共享的“1+N”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体系,并立足宁波港口物流特色,充分发展海铁联运及双重运输等口岸集装箱运输方式。
(二)提高流通产业物联网技术,推进物联网建设
我国物流信息化在产业升级的宏观环境下,信息化浪潮应时而动,围绕制造业、商贸业等行业企业通过信息数据的集约化管理推进内部物流资源整合与优化,以及物流企业与客户的信息数据整合推进供应链建设这两大主线,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进程中,物联网的兴起引发物流信息化整合进入一个新周期,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将会逐步整合成一个体系,以追求整体效应,从而带来物流信息化的变革,推进物流系统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的发展,形成智慧物流系统。物流行业是物联网较早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物流系统采用了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传感、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新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供应链反应速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促使全球物流行业不断探索可以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新技术。
目前,仓储管理系统通常使用条码标签或是人工仓储管理单据等方式支持自有的仓储管理。但是条码的易复制、不防污、不防潮、操作繁琐等特点和人工书写单据的繁琐性,容易造成人为损失,使得现在国内的物流仓储管理始终存在着缺陷。无线射频识别这一最新科技产品的投入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RFID技术可以根据仓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实现仓储物流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中,电子标签被贴在每个货物的包装上或托盘上,在标签中写入货物的具体资料、存放位置等信息。同时在货物进出仓库时可写入送达方的详细资料,在仓库和各经销管道设置固定式或手持式阅读机,以辨识、侦测货物流通。利用RFID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采购、存储、生产制造、包装、装卸、运输、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到服务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使企业能够实时地、精确地掌握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向和变化。
(三)完善流通产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工作
信息化时代也是标准化时代,流通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密不可分。目前,上海港已代表中国将该项目核心技术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制定相关国际标准的工作提案《Freight Container–RFID–Cargo Shipment Tag》,并已获得了ISO授权,将由我国主持起草“集装箱货运标签”国际标准,编号为ISO/NP 18186。这是我国在航运国际标准领域一个重大的突破,代表了上海智慧物流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水平。此外,我国应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
(四)加强对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流通产业规划需要从城市产业定位、政府法律政策支持、优良产业配套环境、高质量的基础生产生活设施与适用的人力资源着手,支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客户竞争条件、市场吸引力,选定产业发展行业,在行业产业价值链上再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环节。例如,四川省在《关于印发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里,明确规定在2011年四川省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增长14%的目标,并提出了七大物流发展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集群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应急物流机制建设。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构建重点领域物流体系。此外,宁波将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主要用于对智慧项目合作引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应用项目建设、智慧产业基地创建、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及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而《宁波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则对资金的扶持原则、支持对象和方式、申报评审、项目确定进行了详细规定。由此可见,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蕴含无限商机。
结论
智慧城市流通产业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职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2.李艳.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化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3.韩向军.我国物流业提速升级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8(17)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烟草行业卷烟包装设备,从而实现包装设备向一体化、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等方向迈进。国际上较为知名的GDX6、GD H1000、FOCKE 700S、FOCKE F8等行业最新进的高速包装机组,目前也被国内很多烟草加工企业广泛使用。这些设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大量的新颖的设计理论,包括在电气控制和机械传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技术突破,本文主要对几个较为重大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升读者对相关技术的认识。
2 GDX6高速包装设备相关技术特点
2.1 快速换牌
①换牌时,只需从IPC显示屏上调用牌号资料,即可实现参数切换;采用智能化传感器降低对材料变化的敏感性;同时将可烟包出口位置设计成可调整形式,在烟包宽度变动时无需更换零件。②设计自动排空程序,减少换牌时清除烟包所需花费的时间。同时,操作人员还可手动选择全排空、半排空运行,避免了设备在不同原因下停机导致烟包剔除产生的过多消耗,体现了很好的节约理念。③新型内衬纸压纹装置设计成与供料装置独立分开的形式,可在5分钟内完成压纹辊的更换。
2.2 缓冲装置的应用
GDX6包装机组多种包装材料的输送采用了缓冲器装置,包括内衬纸输送、内框纸输送、小盒透明纸及条盒透明纸输送,这几种材料的缓冲输送从原理上讲是完全一致的。图1是GDX6内框纸输送区域的缓冲装置,传感器1用于检测内框纸是否有拼接接头,传感器2为超声波传感器,通过检测其与内框纸的距离,来控制内框纸预松卷电机的松卷速度。当传感器与内框纸的距离变小(变大)时,即机器的包装速度大于(大于)内框纸的输送速度,此时传感器发出信号提高(降低)内框纸预松卷装置中伺服电机的速度,从而提高(降低)内框纸的输送速度,使其与机器包装速度匹配,如果内框纸超出最大值或最小值,机器将报警停机。
图1 内框纸输送缓冲装置
2.3 框架式大连杆平动机构的应用
GDX6小盒包装机的主传动设计中使用两个框架式连杆平动机构代替了以往设计中的大量齿轮、齿轮轴、件和箱体。这样不仅让传动结构大为简化,维护检修更为便利,而且使得配套的冷却、、支撑定位机构减少,极大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框架式连杆平动机构保证了机器各部件动力精确传递,运转时相位同步(齿轮传动长距离有相位滞后),同时便于各部件的安装和维修;框架式连杆平动机构各个点设计合力为零,曲柄形状设计也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并设计成自卸载荷方式,在高速运动下保持运动的平稳。
2.4 鼓轮的应用
GD X6高速包装设备多个部件采用了鼓轮形式进行材料的输送:包括内衬纸、内框纸及商标纸。鼓轮输送内衬纸能够实现精确输送与切割,避免直线输送内衬纸产生的易偏移缺陷;鼓轮传送内框纸比杆式输送方式动力学性能更优;商标纸传送采用三个鼓轮形式结构紧凑,适用于高速运行,避免过长的的传输路线,提高了商标纸输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其他高速包装设备的技术革新点
3.1 新型烟组输送
GD公司推出的H1000高速设备采用了全新的烟组输送设计,其经烟库成型的烟组由六个推进器送入模盒内,这六个推进器分别由六个线性电机驱动,若某烟槽堵塞,相应的电机将停止,但机器还继续生产,极大的提高了设备有效作业率。同时烟组传送主要由二个伺服电机分别驱动两条模盒输送带来完成,通过两输送带错位配合从而实现设备的高速运行。
3.2 新型连续性烟包传接及成型
H1000高速设备另一个技术革新点是输送折叠烟包的二号轮及三号轮模盒的支撑平面都是可以活动的,相当于活动折叠器,因此烟包在包装轮上传送的同时,由模盒五个平面共同配合动作,即可动作连续的完成烟包折叠包装过程。这打破了以前包装设备尤其是包装轮在进行烟包交接时需要有一个间歇停顿的时间间隔来实现推烟杆和接烟杆动作的常规设计思路。
连续运动不仅能减少早期设计中所需要的间歇停顿时间,提高设备的生产运行速度,而且避免了设备间歇运动时烟包常处于加速或减速的状态,从力学上分析其力学性能更好,设备运行更稳定,同时产品所受到的冲击力更小,质量更稳定。
3.3 双轨设计
之前介绍的GD高速设备采用的都是单轨的设计思路,双轨主要应用于FOCKE设备上,如FOCKE 700S及FOCKE F8。主要的双轨设计包括烟组第一通道采用双路推进、铝箔纸一切二实现双路输送、商标纸同时双路吸取供给等。采用双轨设计使设备在速度提升一倍的情况下,传动主轴的速度仍保持不变,在提高产能的情况下包装了包装折叠等动作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单轨设计设备存在的运行速度过快引起零件磨损的风险。
除以上提到技术外,还有其他技术内容,如大量采用圆柱分度凸轮和弧面分度凸轮机构,有效降低机组的震动;两个包装轮实现条盒及条透的折叠包装,结构紧凑的同时比以往推进式运行更加稳定;集成电控及大量伺服电机的使用等。
4 结束语
新技术的应用,必然推动的相关烟机设备的不断发展,从目前来看,卷烟包装设备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①速度不断提升:如GD H1000、FOCKE F8等包装速度已达到1000包/分钟;②质量更加稳定:采用更平稳的技术、更精密的设计,如分度凸轮、活动模盒的应用,保证速度提升的同时质量能更加稳定;③低耗高效:设计充分考虑运行效率及辅料消耗,如自动排空和新型烟组推送等设计;④机电气一体化:如鼓轮设计、小盒透明纸下纸吸风室、条玻输送等部件,机电气缺一不可;⑤模块化、集成化:以包装动作或辅料供给分模块进行设计,使操作及维护保养更加便捷;⑥自动化、网络化:如辅料实现自动供给与切换、很多操作程序通过显示屏即可实现、通过联网实现远程监控观察及维护。■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成就,尤其是近年来物流产业的发展,更是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产业发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管理的物流信息平台成为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是信息时代物流产业发展内在动力,对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物联网下的物流信息平台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物流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所谓物联网,主要指的是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以及激光扫描器等设备的支持下,按照预先制定的协议,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连接,实现信息的通讯与交换,进而完成智能化识别、定位与跟踪等流程。物联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其是对网络通信技术、感知技术等的有效应用。具体到物流信息平台,其主要包括了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应用层能够实现对物流相关数据的采集、汇集以及分析,进而对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摄像头以及GPS等多个部件组成,在无线传感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物流相关信息的有效感知;网络层主要负责对各项物流信息的传递,其与感知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物流信息平台已经在物流园区、行业物流等行业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体现了鲜明的应用优势。
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尽管新时期我国的物流产业实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其信息化程度仍比较低,产业社会化与组织化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从物流结点布局方面看,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物流产业缺乏技术含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提升物流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物流产业的服务质量,而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
物联网技术下,物流产业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降低物料在供应链相关流程中的流通时间。物流企业内部间的信息交流、共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物流企业内部的流转。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则能够降低物流信息成本,节约投资,进而投入到物流园与物流中心建设中。
(三)推动物流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其能够加快物流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源的有机整合,降低企业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投入成本,使更多的资金应用于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中,实现物流业务流程的优化,各大物流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伙伴关系,进而使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三、物流信息平台技术框架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信息平台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物流智能化发展,这也是我国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联网下的物流信息平台框架见图1所示。
(一)感知层
物流信息平台的感知层主要包括了识读器、RFID标签以及摄像头、GPS当具有感知功能的设备构成,该层主要是对物体的识别与感知,在传感器的作用下,实现对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采集与有效捕捉,为物流企业的下一步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二)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用来对感知层所采集的各项信息的传递与有效处理,其对现代3G网络、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等通信网络有着广泛地应用,然后在有线宽带、互联网融合网络的支撑下,实现对物流相关数据的传递与分析处理。
(三)应用技术
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层是对物联网处理平台与行业应用平台的有机整合,其能够对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智能化的解决策略,能够实现对物流信息的转换、分析,确保物流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顺利开展。
(四)公共技术
与其它技术平台有所不同,公共技术平台并不单纯的特指某一物联网技术层面,其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以及技术层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涉及到信息标识、解析、网络管理与服务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综合性的技术平台。
四、物联网下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定位
(一)物流信息感知功能
物流产业信息平台的构建能够满足各项业务对信息传递的需求,使各个物流节点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进而促进物流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当前的物流信息主要涉及到货物运输、交通、运输合同等多个环节,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对此类信息进行相应的感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运输的效率与准确率。
(二)物流信息共享功能
作为物流信息平台中极为重要的功能组成,物流信息共享不仅包括物流内部各个环节的信息与资源共享,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物流信息共享的准确性与效率均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物流企业需对各项物联网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确保各项设备功能的实现。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重视,积极推动信息共享与交换功能的实现,进而使物流智能化服务效率得到提升。
(三)信息平台集成功能
物流信息平台具有极强的终端集成功能,其能够随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环节的实时动态,其次还能够对一些核心物流业务、附加业务等信息的查询。一方面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物流企业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物流企业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管控,进而提升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业务智能应用功能
通常,在物流企业的货物配送环节中,需要对客户的地理位置、客户信息以及交通状况等基本信息做出精确的判断,并根据上述计算出相关的物流费用,这无疑增加了物流企业的工作难度。而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物流企业能够对各项业务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物流企业提供可靠的货物信息与客户信息,并随时反馈物流配送的状态。另外,物联网下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对货物配送整个流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跟踪管理,货物从包装到组配再到运输均为智能化运行,这极大的提升物流配送的时间效率与服务质量,使物流企业逐渐向智能化、一体化模式发展。除此之外,物流信息平台还能够对市场做出可靠的分析与评估,为物流企业相关领导的市场决策提供一定的建议,对于规范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产业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物流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为了提升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率与能源效率,必须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优势作用,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规划与设计。当前物联网下的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为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物流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必须加强对物流企业产业链内外部组织结构的优化与整合,确保物流产业链各个环节经济效益的增长,进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天一,徐孝国,赵金伟.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货运物流信息平台设计[J].山东交通科技,2015(02).
[2]胡进.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运营功能定位及要素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4(12).
[3]陶亮,邹凌君.基于Struts2架构的快递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
[4]韦彬贵,李江洪.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可靠性设计[J].大众科技,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