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六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篇1

期:___________

2021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接近尾声。

回顾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失误和不足。

本人任教六年级数学,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结合本校的有利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和其他数学教师特别是本办公室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探讨和学习(范本),同时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班级情况,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一、课堂教学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阵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及时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考后辅导工作。

本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在教学工作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___,举一反三。学完每个单元,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能力的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三、狠抓学风、班风,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不对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开展诚___育,并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独立、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同时我还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对后进生的评价,既___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___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___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___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促进本班级形成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班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

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说,新课改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延迟性评价做得不够等,这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总而言之,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今后做到多学习,多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走上一个新台阶!

篇二:六年级下册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本学期面临着学生的毕业,这是小学阶段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既紧张又忙碌。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___,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时,不但备教材而且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既突出了教学难点,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及时写下教学反思。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向___分钟要效益。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量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十根手指还有长短,更别说是来自各个家庭的性格迥异的学生了,他们在学习能力、方法、态度上都是不同的,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___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有些是基础差,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总而言之,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进,力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篇三:六年级下册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本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是在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了这一学期的时光。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深入备好每一节课。

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是备好课。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备课中融入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每次备课时,我都有自己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益。每次备课我都要搜集好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从易到难,有层次和梯度。在新授内容结束时,用这套题型做好新授知识点的巩固和提升,效果良好。同时认真写好二次备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真正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我课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精讲多练,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体验成功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从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反馈教学信息的最好见证。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如班级的学困生李枫凡、李灵惠等,经过努力,期末成绩还算理想。

五、工作中的不足。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入,学习兴趣培养得还是不够。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但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存在缺憾。

2、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得不够得体。新课标提得最响的是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把它体现在课堂上,也不是一件易事。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效果不十分理想,可能是我___的不得体,使得自己处于被动局面,是小组学习没有真正起到应用的价值。

3、学生课堂提问者太少。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在我教学中,会提问题的同学很少,虽然我多次鼓励:回答错或说错都没关系,只要你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好样的。但是总有学生表现不够主动,致使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冷场”现象。

篇2

一、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理论介绍

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改革家马扎诺博士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有关人的学习行为模式的认识。该模型是三个思维系统和知识领域四个部分所构成。其中,三个思想系统即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认知系统。马扎诺在人的学习行为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二维模型:一维是认知心理活动的加工处理层次,共有6个层次,分别为信息提取、理解、分析、知识应用、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其中信息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识应用属于认知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另一维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领域,即信息、心智程序和心理动作程序。

二、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六年级教科书习题的调查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推理能力得到发展。思维的发展是由低一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逐级过渡,这种发展顺序也是无法更改的。因此,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也必须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

(1)“提取”层次的比较与分析。“提取”在各年级习题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马扎诺认为“提取”主要包括再认、回忆和执行三过程,各年级习题的“提取”层次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执行,主要表现为计算、运算方面。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增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加强算法的运算能力。因此,五年级、六年级习题中“提取”层次所占比重较高,符合了小学数学高年级学习目标。

(2)“理解”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习题的“理解”层次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所占比重也在增加。理解在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表征的形式生成新的知识,有利于存储到工作记忆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理解”所占的比重也需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逐渐增加。由此,五年级、六年级习题中“理解”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符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3)“分析”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比较低,而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却明显比较高。五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层次高于五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六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高于六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层次,这符合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四册习题的“分析”层次并没有逐步提高,而是呈曲线发展,这与思维发展规律有偏差,可能在习题编制上存在一些不足。

(4)“知识运用”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高于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与“分析”层次相似,在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上,并没有逐步增加,而是呈曲线发展。这与思维发展规律存在偏差,在习题编制上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5)“元认知”层次的比较与分析。“元认知”层次在四册教科书习题中所占比重都比较低。但“元认知”对监控学生自我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各年级习题中“元认知”所占比重低,需要引起注意。

(6)“自我系统”层次的比较与分析。“自我系统”层次在四册教科书习题中所占比重都很低。马扎诺认为,自我系统决定着学生是否会开始这项任务以及投入多少精力到任务中。在数学习题中,对这一部分的体现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教科书中的习题所占比重低。但这一部分需要提高关注度。

三、结论

通过对教科书的分析,思维的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在五年级、六年级四册习题中所占比重都很低,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重视。在四册习题涉及的认知系统中,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发生变化,但“提取”和“理解”一直处于较高的比例,需要加大认知系统中的“分析”和“知识运用”水平的比重。

四、建议

(一)适当减少提取水平的题目,增加高认知水平的题目

目前小学教科书习题中涉及高认知水平的比例很低,仅占习题中很少的一部分,涉及“提取”水平的比例远远高于高认知水平。这就会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高认知水平既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更是目前学生最为缺乏的,需要重点培养的。因此,适当减少提取水平的习题,增加高认知水平的习题显得格外的重要。更加注重对问题的“分析”水平和“知识运用”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习题应加强元认知系统所占比例

北师大版的整理与复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空白部分,这相对于人教版的整理与复习内容,这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的。留足空白,让学生运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自主创造习题,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解决。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予学生自我消化、自我揣摩知识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检查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及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考虑到小学生缺乏一些知识总结方法,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但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要让“指导”变成“指挥”。

(三)习题应加入学生的情感状态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布置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维发展要求,也即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作业,达到因人而异。

第二,转变传统的学生只能做作业的观念,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参与习题的设计,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

参考文献:

篇3

在小学六年级青岛版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阶课本上有关于圆面积计算公式看起来只有一个S=πr2,很单调,学生预习也没有多少收获,只会做简单的数学题,就是在课堂上老师讲的时候也只是稍微扩展了一下知识,把圆的公式扩展成了两个,其中一个是知道圆的半径直求面积,(即圆面积=圆周率×半径2 S=πr2)。另外一个是知道直径求面积,(即先求半径〈r=d÷2〉再求面积套用上一个公式)。以此类推,如果知道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对于这种题型大多数学生做起来就有些吃力了,并且一部分学生在做题这个中间环节上出现了错误,特别是在计算复杂数据时计算结果出错的就更多了,针对这一问题我也头疼了一段时间,由于在教学中既要赶进度,又要考虑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材每次都是浏览一遍,归纳一下知识,对个别问题的研究也就耽误了不少,但是关于求面积的问题始终在我大脑里盘旋着,直到暑假时有一个学生问我这一类型的题目时,我一看公式,脑筋灵机一动忽然想到可以给公式变一下形,于是我迅速地拿起笔把公式的变形过程写了下来,并且进行了验证,后来在上课的时候我也给学生讲述过,并且学生在练习中也得到了验证,现无问题,为方便大家使用特告诉大家,希望积极推广。

各位,你们看用这个公式知道圆的周长直接求面积就容易多了。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2-03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通读整套教材,系统掌握知识,打好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好教材,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就能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分数”这部分内容。我们先分析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分数”这个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才完整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接触到《分数的加减》,六年级上册安排《分数的乘除》。诚然,学生三年级就认识了分数,开阔了视野。但是,作为一个认知系统,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分数”知识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到了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时,已经将三年级的知识遗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师就要帮学生纵向梳理一下三年级学到的“分数”的知识并且扩充分数意义,为接触假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学习新知之前的复习能否发挥其作用,就要看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师教学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前面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学习更顺利、更有效。

二、适当调整各单元知识间的顺序,便于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的顺序。上图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准备课之后的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位置”的知识教学。在实验教材中这一内容安排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把这个内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编者可能考虑到“位置”的内容,在本册“认识图形”与“数的认识”教学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然而,编者可能没想到,新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新生,碰到了种种困难: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认识,根本无法去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无法结合实际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因为面对刚入学1周左右的孩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往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后,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汉字书写,给刚入学的他们带来莫大的困难。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痛苦的纠结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提议下一届的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把“位置”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后置,先进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的内容后,可进行“位置”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调整,就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因素。

三、基于学生,创造性改变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题图、例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整体上的地区差异,个体上的认知差异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创新。

比如在解读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这节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教学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计算。例5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西游记”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选择的研究素材是用电数的计算。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例5与例6应在同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学生在同一节课的学习中,情景从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转入现实生活中的用电量的计算,课堂环节的转折急、情境的跳跃幅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情绪上的落差,出现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执教这个内容时,就对教学情境进行了创造性改变。

[片断]

在学生借助西游记的主题图学习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

师:从刚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接着,唐僧又让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徒弟。这次,他让沙僧来分。

[课件再次出示唐僧师徒的对话。]

师: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09个桃子,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个?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请试试看。

生尝试计算。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分东西的这条情境主线,把例 5与例6两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例5时,运用了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得0。延续前面已经创设好的情境,我将表格里的数据仍然用唐僧师徒四人的对话引出除法的计算。将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改变成师傅要给三个徒弟平均分309个桃子。这样创造性的改变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数学思考。接着将被除数由309个桃子变成390个桃子,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对比出商的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的特点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链接了两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并没有觉得困难,可见过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现学生的学

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安排意图,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读的,而数学书没什么好读的。恐怕连有的老师都还意识不到数学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题、练习,还有丰富的数学资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学生会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锻炼,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本节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强的学生可以将图转化为算式,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用到了方程解决问题,多种解法各有千秋,这就是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一个良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琐的方法,还是简便灵活的方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学生感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们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限延伸,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篇5

教育界普遍认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简单地理解,数学方法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用的作题方法。例如,数学学习中的列表法、作图法,公式法等,而数学思想更具有抽象意义,讲究的是做题的思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进一步概括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导入———拓展———实际运用这三个阶段。

一、导入学习

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感知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这个过程注重的应当是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和意义。想要达到导入学习的深刻作用,必定是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必须做到熟悉掌握课本知识,加强学习,刻苦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数学课本的教学目标和内涵。从而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提出精炼,有意义的问题,方便学生预习和掌握重点做题思想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成绩的效果。在教授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时,讲课之前,我先安排给了学生预习的任务,我通过提问: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大家都应当还记得吧,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求出圆的面积呢?这时通过点拨,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主动进行思考是不是能够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图形来计算呢?但是要转换成什么图形呢?到了讲课时间,我先请同学们说自己的想法,很多同学有说将圆的面积细分成平行四边形,也有同学说将圆的面积细分成长方形,当作到分割的足够细小的时候,也就和这两个图形十分接近了。基本可以确定学生的思路是对的,他们基本懂得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我进一步进行引导:假如我们把圆形进行分割,当分割的足够细小的时候,所拼成的图形与长方形会十分接近,因此就把圆形的面积转化成了长方形,再进一步根据长方形和圆形的关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启发诱导,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极限的思想,并且学会了如何去运用它。因此,可以认识到导入的方法并不十分容易把握。同时,导入的方法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又与学生们长期的数学基础和积累密不可分,这也要求学生做到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要常常温故而知新,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数学的精神和品质。

二、循环拓展学习

循环拓展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对于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二次学习和深入理解,之前的导入学习让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和感悟了该种思想方法,循环拓展学习的重点教学目标在于初步认识,理解学科思想方法。在教授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之前已经学过计算周长的方法,然后我要求计算长30米宽15米的篮球场的周长,分别列出方法,通过之前学习的方法大家列出30+30+15+15=90米,第二种方法30+15+30+15=90。同学们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反复应用运用了作两次乘法再做加法的第三种方法,30×2=60米,15×2=30米,60+30=90米。同学们通过原有基础上的方法又得出了第四种方法,让30+15=45米,45×2=90米,在多种算法的转换和运算之间,同学们通过自主的探究和交流,得出了计算步骤少,而且不容易算错的方法,使用长和宽相加,再乘二,也就得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在学习基础知识后,对已有知识进行循环计算拓展研究以得提示学生,对数学计算进行一题多解,,不断地得出做题最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了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把蕴藏在数学表面之事中的内涵,思想方法做出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并且将这种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从而可以做到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三、实际运用

在教授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这一课程时,我用PPT动画为大家创设场景课件出示“在童话镇里,住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天白雪公主带来28颗糖果要分给小矮人们吃,七个小矮人围着这五彩缤纷的糖果,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那么他们到底在商量着什么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猜想:七个小矮人想要吃糖果,它们碰到什么问题了?学生一下子让画面吸引住了,纷纷说出自己对图意的理解,并提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28颗糖果要平均分给七个小矮人,1个小矮人分到几个呢?”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轻松引入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很快就掌握了数学的精髓所在。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是由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决定的,这种方法源自于知识但又高于知识,考察的主要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同时也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发挥教学思想的作用

(一)情境设置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授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先通过小学所学知识,结合学校的运动会,自编一些“运动会上的数学”题。学生通过对算术方法求解和列方程求解的比较,感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解一元一次方程”扫清知识障碍。感受学习的连贯性,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性、整体性和实用性,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组建学习小组启发学生思维

篇6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在导入中渗透德育教育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引人入胜,自然流畅,使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卓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时,首先出示了“可爱的校园”图,再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情景,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自己美丽的校园,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美好的学习机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园里努力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我们家乡的建设做自己的贡献。

二、在新授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一个数学故事、一个数学史料等进行渗透。

1.抓住数学史料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素材。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献身祖国的建设等。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教材富含了大量科学家的数学研究成果,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当教师讲到圆周率时,可用有文字和图片结合的课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约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2.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亲自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又如:教学《24时计时法》的主题图――节目预报和一位小朋友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向学生介绍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再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知道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从而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爱护好人民币。通过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向学生介绍上海世博会,出示一些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用我国曾经光辉成就的材料,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图片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激励他们参与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热情。通过让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三、在习题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习题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练中的利息问题时,通过练习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培养纳税意识。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年、月、日》第18页中的“想想做做”第二题时,我让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 “日”、“日”等,学生圈出来后,我相机渗透爱国主义精神,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四、利用数学课本中“你知道吗?”来充实德育素材

苏教版的数学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有“你知道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如苏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合理的钦搭配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就是我们教育学生不挑食的最好时机了。又如,教学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80页“你知道吗”,学生读完“1棵十年树的雪松,在夏季的中午大约可提供给人们8平方米的树阴。1棵十年的泡桐树,在夏季的中午可提供给人们15平方米的树阴”这一段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校内外、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从小要懂得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长期任务。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完善实施过程,全面地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30-03

传统的学生作业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的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情感态度的升华等。而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能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数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本文从教学中撷取几个案例阐述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探索实践性作业的新价值观

教学调查表明,传统的应试教育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是唯一的标准,致使作业设计成为“题海战术”,超负荷灌注,导致教学过程失去了许多育人的良机。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痼疾。

怎样赋予作业新的内涵呢?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作业实践,让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构建完整的知识发展结构。作业的设置上既要符合相应阶段的教育目标要求,又要适应教材的逻辑结构,还要有利于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尊重学生个性,还学生以自由畅想的空间。数学教师要以正确的实践性作业价值观来支配传统的作业练习,使得作业形式又鲜又活,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气质。

二、探索实践性作业的现实意义

实践性作业设计,将克服传统作业的种种弊端,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视域广阔,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各种作业的实践,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倡导并实施实践性作业,是一种大势所趋,这种类型的作业将会成为未来各学科的主流作业形态。

1.拓展应用意识,开发思维潜力

实践性作业为书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设了条件。通过实践性作业,能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问题。在实践性作业时,需要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操作、调查、实践、思考……在观察操作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调查实践中,学生的交往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得以锻炼;在作业的反馈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得以沟通,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以升华……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都通过实践性作业有效地统一起来。

2.提供自由空间,享受愉快的过程

实践性作业因其形式的多样,内容的开放和可选择性,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的内容。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新课标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顺应这一思想,我们可以将新授知识转化为实践性作业,可通过对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与改造,提升例题、习题的探索价值。如,新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研究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通过教具、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发现了这组几何形体体积之间有微妙的关系,直观地感受到装满水的圆锥要装三次才能把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装满。这发现却给学生带来一个知识上的宝贵信息,那就是如何解决求圆锥体积的问题;又如,教学完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和比例》知识后,利用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竿高与影长成正比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测出学校某处一棵树的高度……这样的作业设计,培养了学生探索时的疑虑感,获得成功时的愉悦感和自信感,形成和丰富自己学习中的理智感。

三、探索实践性作业的主要方式

笔者以配合基础教育为目的,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开发并鼓励学生做实践性数学作业,努力选择、改编、搜集、整理一些好的实践性作业,主要方式有:

1.经验记录式

案例“对拓展题目的激趣,获得意外惊喜”。

人教版第九册数学课本第53页的第21题:在等号左面的数中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括号:1( )2( )3( )4( )5( )6( )7( )8( )9=1。

当时,教师布置此题时,别有心思地告诉学生说:“有兴趣的同学利用晚上时间,认真思考,寻求更多的不同方法,最好不要只满足于一种,多思考一番,寻求多种方法,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明天上课时,再与同学一起分享这快乐的心情,好吗?”等到第二天检查作业时,发现想出1~2种方法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约20%,完成3~6种的约50%,6~8种的占约30%,检查之中意外地发现有位学生竟然想出了16种方法,当时笔者就抓住这教学契机,让这位同学说一说昨晚的研究时的心境,并鼓励这位同学记下这学习经验的过程。以下是这位同学的作业记录:“今晚,我向爸爸请教一道数学题,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帮我指明思考的方向,我便很快地想出一种,顺着这个规律,我的思路象开了闸的河水,又想出不同的11种方法,只觉得当时的脑袋有种热乎乎的感觉,这种收获我曾未有过,真让我喜出望外。第二天一清早,我还在思考这道题目,我又一连贯地想出了5种。从这,我懂得了,如果有困难,就一定要想办法来战胜它,不要退缩。通过做这题目,我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是如此的美好,受益匪浅。为此,我很感谢老师和家长对我的教育。”当时,笔者看了这记录,非常感动。一个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孩子,他的表现欲望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相信不久他将会再度完成更加完美的作业,我在期待的同时也告诉自己,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创造自我、展示自我、重视自我的机会,学生学习上的意外收获,不正是我们当教师的所渴望的吗?

2.视觉形象法

克鲁捷茨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解题者具有一种用数学语言来解释问题的能力倾向,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气质”,他认为有三种类型:

分析型:倾向于用语言―逻辑的词语去思考;

几何型:倾向于用视觉―形象的词语去思考;

混合型:综合上述两类特征。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完善语言―逻辑、视觉―形象这两方面的相互转化,即在一定的程度上依靠视觉意象,把数学关系视觉化,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系统作出形象的解释,这就是视觉形象法的内涵。

案例:“圆柱与圆锥底、高及体积之间的对比关系引发的直观思考”。

填空题:①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3厘米,圆锥的高是( )厘米;②一个圆锥的高是圆柱的2倍,它们的底面积相同,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搞不清两个几何形体之间相应关系。结果该是9厘米,填成1厘米;该是■,填成3倍等。针对上面出现的情况,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的知识后,进行一节拓展对比课,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简单的对比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特点,并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比图如下:

①特点:S柱=S锥 h柱=h锥

②关系:■V柱=V锥

①特点:S柱=S锥 2h柱=h锥

②关系:■V柱=V锥

①特点:S柱=S锥 3h柱=h锥

②关系:V柱=V锥

当学生画出以上对比图时,已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并能通俗地表述出:当圆锥与圆柱等底时,如果体积要相等的话,则圆锥要不断地“长高”(反之,则把底加大,“长胖”),当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2倍时,体积则是它的■;当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时,则它们体积相等。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图形语言是文字语言过渡到符号语言的桥梁。身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作业,努力完善语言―逻辑和视觉―形象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转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视觉意象的对比、理解、保持和记忆并能恰当地应用。

3.生活学习法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到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获得相应的体验。

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综合应用”这一学习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收集和创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课题,丰富实践性作业的内容。这些小课题的研究将是非常有趣并有价值的,它可以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案例:收集实际信息,用“统计知识”制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们开始忙碌起来,每个学习小组开始分工。先确立统计主题,尽量标新立异,如有一组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收集早上7:30~8:00交通工具的流量,制成一张条形统计表,并在自己的看法中写到同学上学时正值交通流量的高峰期,应注意安全;另一组学生统计班级一周内违章违纪的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使这些违规的同学都身受教育,并对加强班级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向社会、向学生心灵开放的实践性的作业,都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不仅使学生学习生活化,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课。让我们珍惜这样的机会和实践的过程,改以往机械、沉闷、缺乏乐趣的作业形式,启发学生自主设计作品吧!

4.学习创造法

创造,一般是指创造者的主观意识活动,通过科学实践而对自然界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合乎规律的反映,它是一种现象。创造有三大特征,一是实践性;二是创造者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三是创造性,即开创性和新颖性。学习是创新,学习固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但也要求学生敢于破旧,敢于立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强化创造能力的实践性作业,“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因而,在作业设计中要善于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因素,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让创造的火花迸发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不断地挑战新方法,思考“下一种方法”“再下一种方法”,学习似乎永远就有突破,生活便永远就有生机。

案例: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制作人:学生何学震

要想求出环形的面积,我们可以把它从中间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半环形,然后将其“拉直”,则成了两个梯形(如图),其中一个梯形的上底是环形中大圆周长的一半;下底是环形中小圆周长的一半(另一个反之),而高则是环形的环宽。

我们已学过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也就是(a+b)×h÷2

那么:

环形的面积就是:(大圆周长的一半+小圆周长的一半)×(大圆半径-小圆半径)÷2×2

也就是:

(■C大圆+■C小圆)×(r大圆-r小圆)÷2×2

=(■×πD+×■πd)×(R-r)

=(πR+πr)×(R-r)

=π(R+r)×(R-r)

=π(R2-r2)

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我们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所谓教育失败从深层次而言是教师的自我封闭而导致的直接后果,研究性学习在实践性作业中的渗透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

小学阶段数学实践性作业的探索是较为灵活多变的,不提倡模式化。许多事实证明,一旦把某种较为先进的思想用一种规范化的操作模式限定下来,就会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不利于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只想通过实践性作业的推广,改变学生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得到充分的激发,逐渐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无穷乐趣,提高实践性作业活动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才是当代小学素质教育赋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思考与展望:

篇8

得分

一、解答题(题型注释)

1.一款LED电视商场标价是4000元,小明妈妈上网参加团购,只需要2400元,小明妈妈上网购买这款电视比商场便宜了百分之几?

2.张老师为学校购买了8个篮球和1个足球,共花去520元.已知足球的单价是80元,篮球的单价是多少元?(列方程解答)

3.一个工人在森林中锯木头,他用40分钟把一根树干锯成了5段,如果保持工作速度不变,要把每段木头再锯成两段,还需要多少分钟?

[来源:学。科。网]

4.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17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头两小时行驶了68

千米,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用比例解)

5.聪聪的妈妈想买两件不同的商品,你来帮她选一选(圈一圈),这两件商品付500元钱够吗?

[来源:学科网]

6.全世界有桦数40种,我国的桦树的种类占其中的,我国有多少种桦树?

7.马每小时能跑40千米,甲地到乙地为120千米,一匹马从甲地跑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来源:学科网ZXXK]

8.某汽车制造厂上半年生产小汽车36400辆,比原计划多生产3900辆,超产百分之几?

9.如图,是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直径2米的半圆。

(1)这个大棚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2米

10.商场购物。

(1)爸爸要购买一台微波炉、一台电风扇和一部电话机,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2)爸爸带了600元,最多能买到哪几种商品?应找回多少元?

11.服装厂现存14.5米红绸布,准备做儿童服装.每套用布1.25米,能做几套儿童服装?

[来源:学§科§网Z§X§X§K]

12.

(1)买4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应付多少元?

(2)用100元买13张儿童票,应找回多少元?

13.王刚爬山,上山3小时走了18千米,下山2小时走了14千米。王刚走这段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参数答案

1.解;(4000﹣2400)÷4000,

=1600÷4000,

=0.4,

=40%;

答:小明妈妈上网购买这款电视比商场便宜了40%

【解析】1.便宜了百分之几,是求便宜的钱数占商场标价的百分之几,把商场标价看作单位“1”(作除数),用除法解答.

2.解:设篮球的单价为x元,

8x+80=520,

8x=440,

x=55,

答:篮球的单价是55元

【解析】2.这道题的等量关系非常明显,8个篮球的钱+1个足球的钱=520元,可根据公式单价×数量=总价分别计算出8个篮球的钱和1个足球的钱,可设篮球的单价为x元,然后列方程解答即可.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找出题里面蕴含的数量关系,由此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3.50

【解析】3.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实际上只需要锯(下),所以锯一下需要(分钟),现在要求把每段木头再锯成两段,也就是还需要锯5下,则还需要:(分钟).

[总结]

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份数

(正归一)例如⑴题

份数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

(反归一)例如⑵题

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

总工作量份数

[口诀]归一问题要记牢,寻找单一量最重要,题中总量是条件,结果最终能找到.

4.答:5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解析】4.

试题分析:根据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由此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解:设x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68:2=170:x,

68x=170×2,

x=,

x=5;

答:5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5.不够

【解析】5.

试题分析:先任意圈出两件不同的商品,再求出买这两件商品的钱数,最后与500元比较大小即可求解.

解:圈出前两种商品;

172+338=510(元)

510>500.

所以500元钱不够.

答:这两件商品付500元钱不够.

6.22种

【解析】6.

试题分析:把全世界的桦树的种类看作单位“1”,则我国的桦树的种类占其中的,又因全世界有桦数40种,于是用乘法计算即可求出我国的桦树的种类.

解:40×=22(种);

答:我国有22种桦树.

7.4小时

【解析】7.

试题分析: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运用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解决问题.

解:120÷40=3(小时)

答:一匹马从甲地跑到乙地需要4小时.

8.12%.

【解析】8.

试题分析:先求出计划的产量,然后用超出部分除以计划的产量就是超产百分之几.

解:3900÷(36400﹣3900)

=3900÷32500

=12%.

答:超产了12%.

9.(1)15×2=30(m2)答:略

(2)3.14×2×15÷2+3.14×12=50.24(m2)

【解析】9.略

10.(1)

497+289+125

≈500+290+130

=920(元)

(2)最多可以买电话机、拉杆箱和电风扇。

125+162+289=576(元)

600-576=24(元)

【解析】10.略

11.

解:14.5÷1.25=11.6

11.6≈11(套)(去尾法)

【解析】11.

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有余数除法计算问题,根据去尾法进行解答即可.

12.(1)67元

(2)9元

[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12.

(1)4×15+7=60+7=67(元)

答:应付67元。

(2)100-13×7=100-91=9(元)

答:应找回9元。

篇9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教育政策的改变,教育政策的改变又使得教育教学过程迎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制,撤点并校,推动了教育的集中化进程。但在当前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政策背景下,数学学科也面临着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的现状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十多年来,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为55.36万所,小学在校生13013.25万人;2011年,全国小学数量为24.12万所,小学在校生9926.37万人。11年间小学数量减少了31.24万所,减幅为56.43%;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3086.88万人,减幅为23.7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合并,集中化办学,数量减少,而学生人数也有所降低。

三、农村小学集中办学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现状

在农村小学集中办学背景下,数学学科教学中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两极分化严重、中小学衔接问题存在不足,而且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各不相同,造成数学教学难度加大。

(一)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各不相同,两极分化严重

各村小教学条件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基础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高年级集中办学后,不同村小的高年级小学生集中到初级中学,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就会呈现出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的差异,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中小学衔接问题存在不足

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以后,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磨合,要克服种种不适应,教师在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点的整合、新旧知识的衔接,忽视了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学习方法的创新,依照采用小学的教学思路。学生进入初中后,受到新知识难度增加、思维方式改变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三)大班额教学存在弊端

高年级集中办学以后,由于各村小学生都进入初级中学,因此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少则四五十,多则六七十名学生。如此众多的学生数量,使教师精力难以顾及,在具体的教学中只能遵照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来授课,忽略了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使得学生数学学习水平难以切实提高。尤其是大班额下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知识衔接容易出现问题,学习困难难以得到解决,而到了初中阶段,这些问题将更加明显。

四、当前背景下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工作

在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的背景下,做好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工作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具体应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学生学情,因材施教

由于集中办学后的高年级学生来自不同村小,具有不同的学情,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实际学情,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都有所把握,然后再进行适当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更应该着重关注。他们可能在原来的学校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但是来到了初级中学,却发现自己已经是班级内垫底的学生,这种心理落差会使学生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为此,教师应该多加关注,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走出自暴自弃的状态,在学习中对他们进行课后辅导,使他们顺利完成高年级学习任务,轻松、愉快地进入初中。

(二)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要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传授。为何要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与传授呢?这是因为,小学数学学习更为注重形象思维的激发,其是在观察、操作等直观基础上进行的,抽象思维的训练有所欠缺。但是到了初中阶段,数学越来越抽象,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学生会不适应。为此,教师应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具体而言,我们要从挖掘教材、内容的衔接与延伸、方法的衔接与提升三方面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每一个学生升入初中后能较快地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从而使其数学学习成绩能够稳步提升。比如,六年级下册数学将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分六块,即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和简单的统计,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师要引领学生将小学阶段分散在各年级中所学到的知识,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表格式、括线图、集合图等形式,进行必要的梳理、分类、整理,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实为升入七年级打好数学基础。

(三)全面关注,重点提高

大班额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困扰教师的难题。对此,教师唯一能做的,是全面关注,重点提高。

(1)全面关注

基于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应该得到发展的个体,都是应该受到关注的个体。所谓全面关注,一是指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要关注到,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有自己的了解和判断;二是指教师对于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也要做到全面关注,不仅要做好小学阶段的教学,还要把握中小学衔接问题,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重点提高

所谓重点提高,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重点提高部分学生(如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后进生是班级教学水平提升的重点突破对象,只有重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带动更多的学生有信心、有动力去参与学习过程;二是重点提高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衔接处的学习水平。中小学衔接处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盲区,对于这个盲区,小学教师认为到了初级中学教师会讲,而初级中学教师认为小学教师已经讲过,因此所有教师忽略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便一直在这个部分处于薄弱境况。由于数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学科,盲区教学力度不足,那么提高学习成绩便难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大班额的瓶颈,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工作。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还存在诸多没有详细阐述的地方,由于篇幅有限,不一一论述。

五、结语

以上,我们对于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中小学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的大环境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仅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也是每所学校都要予以重视的。希望我们可以携起手来,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切实提高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理解题意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能力。它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生深刻理解题意,才能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扫清障碍。首先我引导学生对“‘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句话是否正确”进行判断。学生提出“对‘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了2枝铅笔’这句话有疑惑”,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理解问题的自主性,我顺水推舟:“有谁能帮他理解这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就是每个文具盒里至少有1枝铅笔,其中一个文具盒中有2枝铅笔;生2:就是不管怎么放,三个文具盒中肯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我进一步引导,重点强调:“是三个文具盒中都至少要有两枝铅笔呢,还是只要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铅笔就可以了?”学生产生共鸣:“是一个文具盒。”我又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交锋点继续激发内驱力问“怎样用数学语言描述‘至少有2枝铅笔’的意思呢?” 机灵的学生,盯住了关键词“至少”,正确使用简洁的符号和数字“≥2枝”表达出“至少2枝”的深刻含义。上述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使学生不但完全明白了“3个文具盒中,只要有一个文具盒的铅笔数≥2枝,这个结论便成立”的题意,而且获得了抓关键词和抓数学表象信息层层深入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验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对于“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有2枝铅笔。”这样一个事实性的命题,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多角度地去验证呢?我引导学生用枚举、数字符号描述、假设三种方法进行探究。

1.枚举法

有的学生用书代表文具盒进行操作验证。如生1说:“我把4枝笔放在当做文具盒的三本书上,每个文具盒都放一枝,有一个文具盒放了2枝,也就是总有一个“≥2枝”,即1枝、1枝、2枝。”生2接着说:“我在一个文具盒中不放,则一个放一枝,一个放三枝,也是总有一个里面“≥2枝”,即1枝、3枝、0枝。我追问:“还有吗?”生3、生4分别说出了另外两种“总有一个里面≥2枝”的情况:2枝、2枝、0枝和4枝、0枝、0枝。

2.数字符号描述法

有的学生画方框表示文具盒,进一步理解“至少2枝”的含义,学生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很快画出了四种情况:

(1)004 (2)112 (3)013 (4)022

验证得出:“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了2枝铅笔。”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3.假设法

(1)加法算式假设法。有学生这样假设:“我假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个结论不成立,就是不≥2枝,也就是每个文具盒中各放一枝, 3个文具盒就只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与原先的结论‘有4枝铅笔’相矛盾,用算式可以表示为4-3=1,1+1=2”,说明假设错误,原先的结论是正确的。(2)除法算式假设法。我追问:“还能用不同算法表示吗?”生2告诉大家:“假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了2枝铅笔’不成立,就要使每个文具盒的铅笔尽量少,只有平均分才是最少的,每个文具盒中先平均放1枝,我就用 4÷3=1……1,1+1=2,也说明假设错误,原先的结论是正确的。”我因势利导,出示一道数据较大的命题:把1000枝铅笔放进999个文具盒中,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让学生选择方法验证。生3自告奋勇说:“我选择用除法算式假设法验证比较简单,就是1000÷999=1……1,1+1=2,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生3话音一落,全班响起了一片掌声!

上述引导学生验证的过程,是形成解决问题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是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交织发展的过程。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当的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三、引导学生讨论,发展学生择优的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对于探究“把4枝铅笔放有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是否正确,我引导学生用了枚举法、数字符号描述法、假设法层层深入进行讨论。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总结得知:前两种属列举法,都是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但层次不一样,枚举法具体、可操作性强,但数学内涵揭示不明显,学生不容易发现数学问题。数字符号描述法较枚举法高级,能简洁、清晰地把数学过程展现在眼前。枚举法和数字符号描述法有共同的缺陷,就是当数据较大时,列举过程耗时低效,正确率低。假设法就能避免此不足。假设法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只需借助符号、算式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便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通俗易懂,掌握起来快捷有效。三种方法既具探索性,又具挑战性,学生多法而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个个都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既彰显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又发展了学生择优提升学习技巧的能力;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假设法的内涵,又能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