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习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德育学习材料

篇1

师:齐读投影上的一段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并小声议论自己认识到的内容。

生:我知道: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

生:要我们求出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的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把它怎么样呢?

生:小数部分保留一位,结果是一位小数。

生: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百分位上是几?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师:研究得不错,请继续完成。

生: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约是1.5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约是1.50亿千米。

师:很不错。那你认为1.5亿千米和1.50亿千米哪一个更精确点呢?

学生有的说1.5亿千米,有的说1.50亿千米,争论不休。

师:这个结论书中是有的,自己找一找,并读一读。

学生齐读书中的结论:“在这里,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所以,1.50比1.5更精确一些。”

……

数学教师应因地制宜地使用资源,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的、有结构的数学活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数学现象,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数学现象,进而诱发思维的深入开展,加速认知建构。

一、 展现原味素材,丰厚感知

案例中所呈现的知识点对小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是比较大的,要精细化地解读“1.50比1.5更精确些”,恐怕还需要教师深入地把握学情,作更多的认知铺垫,更多的经验积累,以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预设不精确,程序就会不顺畅;学习材料不丰厚,感知就会肤浅,这样思维局限性就会很明显,学习难度也会上升。因此,教师应强化学情分析、把握经验现状、重新整合资源、精心重组材料,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感知,积淀经验,从而使学习步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

怎样改进案例中的肤浅认知呢?怎样使学生具备审视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尝试和改进。

首先挖掘身边的材料。设计情境:

师: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毫米?合多少米?

生:我1463毫米,合1.436米。

师:请把1.463米分别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看看分别是多少?

师:通过取近似数,你发现哪个答案更接近你自己的真实身高呢?

把学生的身高作为拓展和丰富学生感知的学习材料,无疑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你发现哪个答案更接近你自己的真实身高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学生去分析、去比较,从而在不断的感知中明晰:保留整数约是1米,与实际1.463米相差太远了;保留一位小数约是1.5米,与真实的身高也有较大的差距;保留两位小数约是1.46米,与实际只有3毫米的差距。通过有一组数据的感知和对比,学生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感悟,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越接近真实的情况。

其次,当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时,再拓展材料,加速思考,促进理解跟进,保障可靠认知的深化。

师:请大家认真思考,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5.元≈6元(保留整数),6.元≈6元(保留整数),5.9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6.0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

生:保留整数中6元应在5.9元与6.4元之间,保留一位小数6.0元则表示的是5.95元与6.04元之间的数。

师:研究很透彻,结合例题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保留一位小数时数值更加细致,而保留整数就很粗糙。

材料在变厚,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增厚;材料在递进,学生的思维逐渐摆脱了单薄和苍白。精细化的学习材料激活了思维,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关注,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高。材料激发探索,学习又催生材料诞生,让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预设精妙地学习材料,让师生在不断的交互活动中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二、 呈现有序材料,诱发创新

篇2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学习的,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不能无视学生已有认知准备的存在,选择的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材料不要过难,不然会使学生因为过度焦虑而产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不过能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动力。

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在学生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之后。我分别出示了以下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出周长。

第一层次:硬纸片剪的圆形。

第二层次:软布剪的圆形。

第三层次:多媒体出示如下三种情况:(1)一张纸片上画着一个圆;(2)一根绳的一端拴着一颗小球,小球甩动起来,形成轨迹圆;(3)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花池。

在第一层次中,学生很快想到用绕绳和滚动法测出了圆形物体的周长。在第二层次中,用绕绳和滚动的方法都不行了,怎么办?学生在经历了片刻的沉默后,有人发言:可以把它对折,再对折,折成若干等份后,量出弧长就行了。

二、材料应该具有结构性,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

数学学习过程区别于其他学习过程的实质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谓“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仅要研究教材上的数学内容,更要深层次地研究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

三、材料应该具有生活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现代数学教学在设计上很重视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材料应该具有操作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这种明明白白的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实现“再创造”。我们应该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才能获取知识的操作材料。我认为,如果按照书本教学,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就过于简单和直接了。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缺少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充其量只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圆柱侧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操作的材料,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自己想办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很多种方法: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求出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2)把圆柱的侧面沿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的交流,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可以把圆柱的侧面积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最后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当上课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多种做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相信其他老师肯定在教学中也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中的无限风光,当学生感到他们的一次次发现竟然与数学家们不谋而合时,这样学习数学怎么能不让他们流连忘返呢?

总之,有效教学已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使命,更是学生生命所必需的技能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义务。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学习材料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义务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庆宪.数学学习材料不一定要从生活中寻找.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4).

篇3

与其他课程一样,材料力学需要改革,其中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革新,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一)教材改革

高等学校的材料力学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教材一样,经历了几个阶段:直接使用或照抄西方国家教材;翻译和使用苏联教材;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点和需要编写、使用自己的教材;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吸取国内外教材的特点,对自编教材进行修订提高。这样,材料力学课程教材从无到有,由质量低到质量较高,在满足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上,编撰老师是做出不少贡献的。但是也应当指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在进行材料力学课程教材选择与编撰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材料力学版本不少,但多大同小异,特色较少,有些只是内容多少有差异,而教材的结构、叙述、插图例题等都类似,这种品种单调的情况满足不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各类型的工科院校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编出一些质量较好的教材,一方面就要学习苏联教材叙述严谨、系统性强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要结合英美教材比较重视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工程的长处,同时还能注入我国多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考虑到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去精选内容,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而引起教材内容的大起大落。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对已取得的成果,决不能轻率地推倒重来。实践证明,许多优秀的教材都要经过多次的应用、长期的锤炼、反复的修订,才可能逐步臻于完善,达到较高水平。迄今为止,在我们已经出版的材料力学教材中,达到较高质量的还不多,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和实验指导等工具书还比较少,具有不同风格、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改革实验的教材和参考书就更罕见了,因此,材料力学教材建设的许多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我们在总结自己编写教材经验的基础上,要认真地分析学习国外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下,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形成具有我国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材料力学教学,双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

(二)学生的外语水平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语课堂上会出现大量的文字和语音形式的外文词汇,如何顺利地接收和消化这些信息,学生的外语水平是重要保证。显然,学生对外文的掌握程度越好,语言障碍越少,那么其学习成效就越大,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对于外文程度不高的学生,一般建议应该在修完相关课程之后,再逐步开展双语学习,当然,也可以随班学习相关外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英语水平首先表现为必要的词汇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进行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英语四级词汇是4200个,材料力学的开课一般在二年级的下半学期,这个时间已经有很多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具备了一定的单词量基础和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学生可以从容组织语言并应用专业知识学习这门课程。

二、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文献[5]建议用对比教学法、调研教学法、激励思考法、写作训练法等几种方法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强调双语教学的关键目的在于学习国外同行对材料力学基本原理的不同和新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让学生去生吞活剥地学习一些外文专业词句。因此,在选定好外文材料力学教材后,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中文教材。这样就设立了外文材料力学和中文材料力学的对立面,好处在于:使学生们先使用母语较快地学习掌握材料力学的内容和相关的中文专业表述;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外文材料力学对类似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在学习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外文对材料力学问题的描述和具体的解决手段。面对这种设置对立面的双语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不会丢掉根本的学习目的,还可以学习对同一材料力学原理的中外两种解决方案,促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理解的那条路[5-6]。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应用双方都易于接受的途径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根据相关的教学实践和对一些教学问题的认识,下面列举一些教学方法。

材材料力学课程有自身的明显特点,它应用性与趣味性较强。将本课程讲活的关键是充分而适当地“联系实际”。联系实际还是潜移默化地增强学习目的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工程观点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在教学中能丰富地、生动地、恰如其分地联系实际,教师多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收集生产及科研中的有关实例,并从教学的角度加以提炼,是很有意义的。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已不待言。这里,对当今大学生的“实际自学能力”与“自学能力的潜力”应加以区分。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由于青年可塑性大、智力潜力大,大胆而又逐步地放手增加学生自学的比重是可行的,实践证明,他们的潜力往往比我们预料的要大。开展课外“学习与研究”的科技活动,让学生(首先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对自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进行综述与评论,对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写学习报告、研究报告,这对于启发创造精神,培养自学、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表达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好处甚大。

在绪论及一些章节的“合理设计”部分,可以进行(包括隐含)爱国主义教育;在问题的引出,公式的推导、应用及合理设计部分,可以灌输唯物主义及其辩证法;在问题的引出及理论的应用部分,可以隐含学习目的及意义的教育,进行工程观点及方法的培养。其中,材料的线性假设:σ=Ee不宜作为基本规律(特别是在绪论中)提出,而且最好不要称作“虎克定律”,宜改为“单向虎克定律”或别的什么名称。要突出广义虎克定律,它才是基本规律,而σ=Ee仅是它的特例,不强调这一点往往造成很大的误导作用。

多学时大纲的基本部分,没有“温度及变形速变对材料性质的影响、蠕变及松弛概念”,从科技发展及工程要求看,加上为妥。与强度(广义)有关的材料知识(除金属外还应包括塑料等高聚物材料),除材料科学系学生外,其他的学生知道得过少。疲劳破坏与持久极限的概念,宜在“拉伸与压缩”一章的材料机械性质中先简单地介绍,特别是对机械、航空等类专业的学生。这是从该内容应有的地位及教学效果两方面考虑而言。

三、双语教材的选取

我国的材料力学教材内容主要沿袭苏联教材,其特点是偏重于理论、数学的严格性和系统性,内容深、广、宽,这种类型的教材为我国的工业化培养了众多基础扎实、思路缜密的科技人才,这个好处不能丢掉,但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了解一下欧美和日本的教程特点,为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提供一点借鉴。

英美教材总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应力和应变分析、变形和变形能计算;注意加强基本理论,扩大知识面;也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由于英美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教材在选材和讲法上有较大灵活性。英美教材有些内容偏多偏深,这便于对程度较好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由于教材风格不同和讲法多样,对教师的教学很有参考价值。英美教材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数教材不如我国和苏联教材那样细致严密,而往往只侧重公式的应用,这对于学生学好基本理论是不利的。有些内容偏少或甚至没有,如“强度理论”“交变应力”等内容,在各教材中差别很大。此外,英美教材中不提出构件强度条件和强度计算,未引用不等式,这对学生掌握构件强度计算的方法是不利的。

日本材料力学教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有的教材内容深而全,要求高,篇幅大;有的教材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以不同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路;有的教材将科技史料引入其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书本知识,而且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有的教材经济观念较强,始终贯彻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条主线。另外,日本教材还有一些特点:如言简意赅、颇有新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习题和题解方法极为丰富、图文并茂,简明直观、通俗易懂方面有独到之处。总之,选择外文教材需要在中文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特点,由教师来指定做到行之有效。

四、对教师的要求

双语教学中,教师是最直接、具体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因素[6-7]。目前学校可实施英语教学的教师比例还很低,这与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不相适应[8]。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从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双语教学的特点[9]。教师讲课时要合理充分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用图片、多媒体等介绍材料力学与著名大型工程的关系[10],将深奥的原理用易理解的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可通过对比、问题、案例、调研、写作训练、激励思考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学可使用逐渐递进的方式来推进[11],也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12]。在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可适当布置一些中外文结合的侧重于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习题让学生钻研和对比[13-14]。

五、电算和双语教学结合

目前,计算机语言基本是英语或其缩略词,双语授课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解决材料力学问题的编程计算能力。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和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不断涌现以及社会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对材料力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在有限学时内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势在必行。因此,引入计算机进行材料力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大学本科生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建设一流学科、加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

篇4

一、在任务指向下,通过支配不同材料发现意义

我们将教研组教师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参与两位教师(以下分别称张老师和董老师)的首次设计。在“感受短路现象”这一环节的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同,学生的直观感受也不同,且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也会表现不一。在这一环节中,两位教师都采用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方法。张老师投放的材料是“有绝缘层的导线”:有些学生在实验中,由于没有完全把手指放在接线柱与导线部分的接触处,且导线发热情况不明显,导致体验不充分。而董老师考虑到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到短路的危害(使导线发热),为减少因学生操作不到位而造成实验失去应有意义,她将一根带绝缘层的导线换成一根较粗的铜丝。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了“烫”,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经过两位教师的初次授课,研究小组肯定了董老师的“短路实验”这一设计。我们深深认识到,虽然目的一致,但不同的材料往往会让学生体验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也会不同。材料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于是,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问题:原短路实验中,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小灯泡不亮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微烫的感觉,而且一节普通的“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约一节课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短路的危害有更深刻的体验(如产生剧烈的火花)?教研组经过上网查资料,动手试验,集体研讨,提出了新的方案:用多股铜导线中的一股,其两端接在学生电源交流输出6~8 V的接线柱上,把鞭炮火药放在烧红的导线上。

董老师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又进行了第二次授课。在实验中,学生先看到导线变红,之后被烧断。而当变红的铜丝上放上火药时,火药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学生震惊,深刻体会到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使导线发热,还能引起火灾。“电路短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很好地被激发了。

人们对陌生的材料都会产生一种想去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材料很容易引起期望。如果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意想不到的现象就会促进人们提出问题,产生一种要和旁边的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愿望(尤其是对方也在进行同样的事情时)、一种同自己的伙伴分享发现的愿望。

教师抛出任务,选择每个学生需要用到的材料,听取学生谈论他们的发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帮助他们就某几点得出一致的意见。听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探究——发现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而他们平常并不进行这种真正的实验。

二、提供“有缺陷”的材料,有助于学生探求意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会为学生准备比较齐全的材料,以保证实验或者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这种做法背后隐含着这样的目的: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验证实验结果。

在《电路图》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电路“通路、开路和短路”三种状态,我们设计了一个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实验“让一个灯泡亮起来”。学生完成这个实验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电路知识;日常生活的经验。与小学阶段相比,本实验安排在此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电路、电路的基本组成,并以此为铺垫,引出通路和开路,尝试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

(一)提供“完整”材料,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完整

第一节课,我们投放的材料是:干电池、电池座、小灯泡、灯座、开关和导线若干。

师 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开路,也叫断路,即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对照实物示意)。开关闭合,灯泡发光;开关断开,灯泡熄灭,即电路此时开路。那么,还有其他什么情况下,电路会出现开路呢?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要求小组汇报)

生1 小灯泡接线不良,电线断开,还有电池没电了。

师 嗯,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啊?

生2 电灯的丝断掉了。

师 哦,电灯的钨丝断掉了。还有没有?

生3 开关坏了。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猜测都可以吗?

生齐 可以。

师 (板书示意)如果在这个电路里面,灯丝断了,它还能构成闭合回路吗?

生齐 不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是深层次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任务,而是以机械的、肤浅的方法解决问题来结束任务。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教师通过“完整”的材料,间接地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程序,学生进行思维的机会减少了。

(二)提供“有缺陷”的材料,鼓励挑战性学习

第二节课,我们进行了改进,对投放的实验材料作了“处理”,即教师为一些小组提供接触不良的开关、已经毁坏的小灯泡、接线柱松动的灯座、消耗完的干电池……其主要意图是:通过学生不成功的体验,引发探究的需求,鼓励挑战性学习。

师 灯泡发光即电路通路的同学举手。(环顾四周)对灯泡不亮的组故作惊讶地问,你们为什么没有通路?

(未成功的学生着急地检查自己的连接)

师 我们来探究下为什么小灯泡不亮? (投影其中一个开路的电路实物)

生1 可能电池没电了。

师 我可告诉大家电池是刚买来的。

生2 可能灯泡坏了,灯丝断了。

师 灯丝断了为什么就不能亮了?

生3 因为电流不能流通了。

师 嗯,好。那么灯泡坏了怎么办呢?

生4 换一个灯泡。

(教师请学生换上一个灯泡,结果灯还是不亮)

师 还是不亮,怎么办?还有哪些可能性?

生5 导线断了。(边说边检查)咦,导线是好的。

生6 可能导线松动了。

(师生一起检查整个电路的接线,发现灯座的螺丝松了,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师 其实电灯不亮有很多的可能性,是不是可以一个个解决?接下来同学们互相帮助,帮助其他灯泡不亮的同学查找原因。

两种教学的共同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电路故障的简单分析,但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第一节课,教师先讲了开关断开是开路,再问学生还有哪些情况会引起开路。反复用假设灯不亮来追问,每一个答案似乎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填空题。学生不仅没有直观感受且没有真正地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显得被动。第二节课,教师在给出实验材料时,故意设计了几组不会使灯泡亮起来的障碍性实验。这些“有缺陷”材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自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变得顺理成章,更具有方向性,也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三、利用环境中的材料,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之前我们在考虑材料投放问题时均只是想到“实验器材”,即都是由教师准备的显性材料。但在对课堂的进一步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身边的材料,或者说教室中已有的材料的关注与挖掘,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些隐藏在身边的材料即“隐性材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关注的焦点。

在董老师上《电路图》的课堂中,教室的日光灯是三盏一个开关,而且正好其中的某三盏中有一盏不亮了。董老师看到这一现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室里这些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学生虽已经知道串联和并联的区别,但涉及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却显得困难,但这正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催生学生深度学习的好机会,将成为教学中的闪光点。

师 我们教室里这些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学生有的说“串联”,有的说“并联”,回答“并联”的居多)

师 串联还是并联,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自发讨论)

生1 每个灯都一样的呀,所以是串联。

师 哦,每个灯都一样的。

生1 一样亮。

师 一样亮的。好的。每个灯都一样亮的就是串联?刚才那个同学的并联电路中也是一样亮的啊。

生1 咦,是啊。

师 大家再想想看,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生2 (指着教室中一个不亮的日光灯)因为这个灯不亮,所以应该是并联。

师 为什么呢?你们能用你桌上的电路和已学的知识解释吗?

有时候,教师费尽心思准备实验器材,而在课堂中却发现,器材多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预设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真正思考并动手做的不是表面的热闹,有时候身边的隐性材料更具有吸引力,更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篇5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09-01

1.引言

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作为力学系列课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进程、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及继续深造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不断减少的教学课时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已然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质量和信息量。为此,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的分析与探究便应运而生。

2.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程特点

2.1 内容繁杂,分得过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内容繁杂且内容分得过细。就理论力学而言,其主干内容有:静力学部分就分为平面汇交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运动学部分分为点的运动和刚体的运动等;运动学部分则分为质点和质点系的三大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以及达朗贝尔原理和虚位移原理等。而材料力学则更为繁杂,其主干内容可概括为轴向的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四大基本变形。这样一来,学生学完课程后,感到内容繁杂,理不出头绪,不便于掌握。

2.2 内容陈旧,不利于教学。理论力学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大学物理之后开设的,而材料力学则安排在理论力学之后。理论力学中的很多内容在大学物理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已经学过。但理论力学传统的讲授方法还是从学生"熟知"的特殊而又简单的情况开始,在逐步向一般情况,引进新内容[1]。这样的内容编排,使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理论力学只不过是大学物理的进一步延续和补充,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2.3 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由于理论力学中大多数概念和基本定律在大学物理中已经学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但等到做题时就感觉脑中一片空白,无从下手或一出手就出错。结合笔者的亲身感受,总能切身体会到这种感受,课堂上,听讲很容易理解,但是当自己独立解题时,就感觉无从下手。

3.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程学习现状

3.1 课时缩减,课程老套。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高校开的选修课日益增多,对选修课的要求也正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专业课的学时大幅缩减,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也是如此。此外,传统的理论力学教学内容重经典、轻现代;重计算、轻建立力学模型;教学方法重讲授、轻参与,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脱节[2]。

2.2 题目抽象,缺乏实践。例题、习题中大部分是抽象化的力学模型,很少涉及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对例题和习题的过分理想化、学术化,是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知识学习缺乏明确的工程目标,难以理解学习目的和意义,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4.1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4.1.1 合理安排,强化重点。对理论力学而言,需加强静力学学习,尤其是受力图的绘制;运动学要避免重复,将与大学物理重叠的内容,可以弱化,做针对性教学,将节省的学时用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同时强调对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材料力学,要注重教学内容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无论是理论力学,还是材料力学,其重点内容都必须要强化讲解、强化训练。

4.2 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4.2.1 淡化知识应用,注重思路方法。多年来,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基本按照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大部分逐一讲解,而材料力学按照之后想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进行讲解。尽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但其研究方法却有诸多相似之处。鉴于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知识的横向应用,突出二者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2.2 建立专题,突出重点。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将教学内容分为一系列的小专题,各个专题突出中心,细化解题方法、强化训练,使学生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加深理解便于掌握。如材料力学,构建横截面上应力分析及强度条件专题:集中讲解杆件各种受力(轴向拉压、联接件的剪切与挤压、平面弯曲)情况下横截面上应力分析的方法,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构建迁都条件的建立[3]。如理论力学,建立动力学专题,将各种定理使用的条件进行汇总、整合,是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

4.3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4.3.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强化解题通式通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说明问题的性质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学习过程中,通常都会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很多学生过分的追求巧妙的技巧方法。所谓的巧解,都是有一定的使用前提,局限性很强,相反而言通式通法则是没有局限性,它是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3.2 重点内容系统化、模块化。将重要的内容系统化、模块化,是为了将知识更好地掌握,同时是对知识点的一个理解和整合的过程。很多同学在学习时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很不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当所学的知识内容过多时,解题就会出现张冠李戴,东拼西凑的现象。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掌握,将解题重点内容系统化、模块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4.3.3 理论结合实际,加强习题教学。对于工科的学生而言,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作为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它的实用性。解题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的过程,同时解题环节也是对基本理论掌握和运用的检验[5]。课后的练习也很重要,事实上,学生们的课后练习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结束语

民办高校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多样化需求而出现的新事物,因生源、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势必有别于普本。针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特点和学习现状,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通过改革,不仅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而且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知识。作为工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分析与探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胡宇达,杜国君. 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初探[J]. 教学研究,1998(6):95--97.

[2] 李灵君,李晓莲,时志军. 浅谈理论力学课堂教学改革. 甘肃科技 2011(7) 第27卷,第14期.

篇6

引言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英语中的单词与语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把重心都放在了创新的教学模式上,却很少有教师重视教学材料与学生兴趣的关系。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教材传导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材料的创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英语产生兴趣,能够主动的融入到课堂当中。

一、我国目前中学生教学材料现状

1.使用传统的英语教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让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校园中,但在我国中学校园中,使用传统的教材依然占了大部分的课堂,例如《阅读题王》、《学生实用英语阅读》等。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还是以“在规定的时间做完教材例题”,然后剩下的时间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这样使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中所有时间都被老师安排的满满的,对于教材的解读也只是片面的解读,在没有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

2.为了让学生理解改编教材。为了配合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大部分英语教材都对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为了突出部分的语法结构,将内容进行改编,我们可以看题为《Hapby Weekend》短文,选自《学生使用英语阅读》:

在这篇短文中,就是为了让中学生理解进行的人工化改编,光together一词在文中就重复了六次,而且句式中的连词只用and。虽然这类阅读的文章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就读懂,但内容单一,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不高,在文章中也无法学到一些课外知识。

3.英语课外阅读量太少。不同的英语教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才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阅读能力提升。课外阅读的书籍可以不再是课文中的教材,可以选择一些有意思的英文原著,英文故事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也能够提升。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外对做一些阅读题目,只有通过多做题,阅读能力自然就提升了,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减少。

二、激发学生趣味性的英语教材

笔者对部分中学生喜欢怎样的英语教材做出了相对的调查,结果说明中学生更希望教材有真实的语言背景,能够在阅读中了解到国外的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所以在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提升。

1.选择真实的英语教材。教师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材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材的选择,例如选择一些电影脚本或是节日庆祝,让学生能够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中,而不是一看就知道这是人为编制的教材,我们可以从《学英语》中的一段《Lesson two: What’s Grade 7 like ?》看出真实的英语教材对学生的喜爱程度影响。

在这篇文章的旁边,还有一张Charlotte的真实照片,打开锁柜之后,也有日历,纸条等,学生也知道了自己背的书包是backpack,这种真实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产生带入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事物,阅读起来也更充满兴趣。

2.在教材中找到常见词汇增加课堂趣味性。传统的中学英语教材枯燥乏味,让学生在课堂中只是机械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没有进行自我探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一些趣味的词汇让学生对英语充满热情,例如教可以从教材中的“What’s up!”“What’s the weacher like today?”这类打招呼的例句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时运用英语进行打招呼,还可以教授一些有趣的英文例句:“Come on”这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但却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例如“够了!”“快来!”“加油!”“前进!”“出击”……通过这些简单的例句,让学生发现在英语的趣味性,愿意在课余时间花心思找到类似的例句增强自身的口语能力,让英语充满在学生的生活中。

还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教材中的真实场景,通过直观的观影体验,提升学生对教材的热情,也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当中。

三、结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在学生提升英语成绩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可以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给学生一个“Personal Show”机会,说说自己身边发生的趣事,或是社会时事,天气,明星八卦等。但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必须要将教材中的语句加入到个人展示中。这种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展示的机会,也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更深,学会使用不同的例句来丰富自己的展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2-02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性区域活动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单一内容的学习,如数学区、语言区等,也可以是综合内容的学习,如生活区、棋类区等。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它是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它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安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园区域活动一直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对于区域活动也十分喜爱,幼儿通过区域活动可以自行发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但在区域活动中应对幼儿给予充分的信任,激发幼儿的灵感和学习兴趣。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者”,在创设活动区域时为幼儿准备充足数量和种类的材料,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更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究,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玩具,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让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等好习惯。

1 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幼儿准备不同的材料,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要有效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必须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以及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并分期分批、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在区域中一种玩具要有许多套,而材料操作还要有层次化。如:拼图游戏,我们准备了六套,但拼图的内容不同(有卡车、小轿车、救护车、挖土机等)和块数不同(有四块、六块、八块),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会发生争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拼图。在美工区涂色游戏中,笔者也准备了八本难度不同的画册,能力弱一点的幼儿可以选择涂一种颜色的物品,如苹果、小鸡等,能力强一点的幼儿可以选择复杂一点的,像小花朵,蝴蝶等让进行多种颜色涂色。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单一到多样,慢慢加大练习难度,受到幼儿的喜爱。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只有抓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现有的水平考虑,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活动内容,才可以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既有伸手可触地满足感,又有挑战自我的兴奋感。

2 提供有目的性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内在潜能

区域活动中要设立不同的区域,在各个区域中添加各种材料,区域活动的材料要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要求区域活动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也不是茫目的。区域活动材料要融入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幼儿刚刚入园时,我班一名幼儿想家时总会说“老师你给我妈妈打电话吧,我想和她说话”,于是笔者在语言区中添置了几部“电话”,并告诉孩子们,想妈妈的时候就可以玩给妈妈打电话的游戏。孩子们会说:“妈妈,我想你了。”“妈妈,你早点来接我”“妈妈你在干什么呀?”“妈妈,今天老师教了我们一首歌,很好听的,我唱给你听”等等。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想家的幼儿得到了安慰。在幼儿适应了一段时间的新生活后,我们老师和幼儿都可以充当妈妈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就很好的发展了幼儿的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对幼儿观察了解情况,为培养幼儿某些方面能力而添加相应的区域活动材料,教师要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及时投入到区域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

3 提供有情境性的材料,使幼儿产生动手操作的动力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特别喜欢跟随别人。他们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喜爱摆弄游戏材料,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由于受到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限制,他们在游戏中,常常只是简单动作的重复。因此,老师创设情境性材料,能帮助幼儿引发多种经验,有利于支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如在生活区中,我们提供了黄豆、蚕豆、勺子和瓶子娃娃,让孩子们可以学爸爸妈妈喂自己吃饭的样子,一勺一勺舀起食物放进瓶子娃娃的嘴里。一边喂一边还可以说“快吃,可香了”“宝宝饿了,我来喂你吃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因此,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富有情境性的操作材料,更易激发幼儿主动摆弄操作材料的意愿,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小肌肉发展,又提高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

4 提供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材料,提升幼儿的能力

幼儿在对游戏材料进行操作时,及时地添加新材料,因为添加的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游戏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新的情节。将幼儿主题学习和区域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最为喜欢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主题学习。将区域游戏作为主题学习的补充阵地,以一种轻松的形式来补充完善学习内容。例如,在主题活动《小手和小脚》中,为了让孩子体验小手的用处,我们在巧手屋中投放了一些纽扣,衣服等材料,让幼儿进行扣纽扣和、叠衣服的活动。这样既让幼儿体会到了小手的能干,又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主题活动《天才小厨师》中,我们也在美工区投放了橡皮泥和一些食物的图片,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食物的制作,如小圆子、饺子、大饼、馒头、三明治等,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提高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5 提供安全性的材料,使幼儿快乐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情景性、目的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另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不同水平等,不断调整活动区的环境材料,使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让幼儿不断巩固、加深扩展自己获得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赵莲花,陈亚玲. 区域活动材料选择丰富性和投放科学性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

[2] 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3] 徐萍.幼儿区角活动[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2.

篇8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更新,我们更加倾向于学生地位的转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化,开发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哪些资源可以作为自学材料呢?

一、以课内教材为基本材料

高中生物教学,其主要的教学材料便是生物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平时学生接触最多的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开发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材料,首先要从生物教材着手。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了基本生物概念,这也概念是是知识结构的基本单元,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利用,创新意识能力的挖掘培养。教材中还有许多许多实验信息,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上的实验都是较为基本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逻辑思维,为实践做好知识准备。教材中更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或是自然现象,或是将肉眼看不到的生物行为具体成一幅结构图,总之,教材上的图片也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重要材料。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经常提醒他们要阅读每一章的导语。教材每一章都有相应的导语,这些导语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本章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并使其对本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例如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的导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自己心爱的自行车除了毛病,你将一些零件拆卸下来,却发现再组装成原样并非易事。……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该导语将“细胞的基本结构”比喻成自行车的零件,浅显易懂,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二、以课外资源为拓展材料

高中生物教学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实际上,离开课堂,离开教室,我们一样有很多学习生物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了,电视、电脑、手机、广播等等都可以成为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途径。这些多元化的途径,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丰富知识储备量。为了使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更加精彩丰富,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的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在进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之前向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利用课外资源(网络、图书馆的相关书籍等等),查阅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两种育种方式的本质、异同点以及应用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收集科学家在育种工程中所做的贡献,并对其进行评价。在上课前,我检查了同学们对课外资源的自主学习利用,同学们纷纷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实质性的预习,并收集了科学家袁隆平的科研故事,向其表示了自己的敬意。这样的自主学习方法简单有效,加强了学生对课外资源的利用,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同学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以生活实例为实践材料

高中生物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苹果贮藏久后产生酒的味道,这是由于无氧呼吸的过程会产生酒精;侏儒症、呆小症的形成是由于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人体正常发育;吃过咸的东西会产生喝水的欲望,这是人体内水、无机盐通^调节达到平衡,保证人体正常代谢活动的过程;老年人容易骨折、抽搐是由于人体血液中钙含量缺失……这些都是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要重视对生活实例资源的分析利用,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与利用。

将生活实例作为实践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对生活知识的认识。例如在进行植物激素教学时,我向同学们引入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香蕉和其他水果放在一起,能够把其他水果催熟,这是为什么呢?在课下,同学们纷纷买了水果进行实验,发现香蕉能够催熟其他水果确实是一件真实的事情。由此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随后同学们发现了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这样的生活实例还有很多,将生活实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材料,有着诸多的好处,妙不可言。

总而言之,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内教材、课外资源以及生活实例,三者相结合,相信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97-02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围绕船舶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热、机、电、管理论基础,掌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电工电子等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机械制造与材料基础》是高等工科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等近非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知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机械制造与材料基础》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在形式上浓缩了原有的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材料基础以及材料热处理及表面工程)、材料加工(成型技术以及切削加工以及特种加工)、机械零件的设计与材料及其处理、制造工艺的选择关系等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参考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材料性质”部分主要给学生提供材料性能和材料学的基础知识,为产品选材、零件改性、材料成形和产品制造提供材料基础知识。“材料加工”部分包含材料热处理、材料成型以及机械制造工艺。材料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盒冷却的手段,获得不同组织和性能的加工工艺,主要介绍了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的作用,了解材料的适用性。材料成型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产品或毛坯的外形制造技术,了解产品制造首先是对外形的制造,材料成形是产品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制造技术,理解各种成形工艺在产品制造中具有多样性、可替换性和选择性,材料成形的技术基础与材料和选材部分密切相关。机械制造工艺部分主要介绍毛坯的切削加工与精加工技术以及特种加工与先进制造技术,该部分与材料成形和毛坯生产部分紧密衔接,是产品获得所需几何尺寸和精度的重要生产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在产品制造中同样具有多样性、可替换性和选择性。“零件性能”部分是总括性的内容,包含材料选择、加工方法选择以及零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

篇10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取决于教育活动的目的与方式

笔者认为,在幼儿教学中,要根据教育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材料。如在体育活动《小猴打妖怪》中,其中一个活动目标是通过投掷和平衡的综合练习,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那我们就要在活动中准备平衡木,金箍棒,泥巴等,这些材料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材料,不仅使幼儿活动兴趣浓厚,同时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目的。

二、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操作材料才使得幼儿建构知识有了依托,所以操作材料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是操作材料给幼儿提供了可以表述的对象。在《苹果树》这一语言活动中,如果只是给幼儿讲故事,幼儿不能很顺利的表述出苹果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更无法学习苹果树的热情好客,不能很好的懂得“关心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这个道理。在这一活动中,笔者给幼儿提供了苹果树的四季变化图片,小鸟图片,及一些相关的头饰等表演道具。这些操作材料的投放,使得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大增强,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 操作材料的提供,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在美术活动《沙子作画》中,幼儿利用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点作画,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无忧无虑地玩耍。孩子们体验到完沙子的乐趣,也达到的一定的教育效果。

3)操作材料都有很大的操作性能,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跳动的柳条》这一教育活动中,虽然只给幼儿提供了柳条一种操作材料,但是幼儿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小伙伴互助合作,编出了小扇子,小孔雀等漂亮的柳条作品。

4) 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石头坊》中,笔者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石头和橡皮泥,看着各种形状的石头,孩子们非常高兴,笔者问他们:“小朋友们喜欢这些石头吗?”“喜欢!”大家异口同声。 “那好,我们看看他们都像什么呢?”孩子们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这个像乌龟的盖子,有的说这个像金鱼的身子⋯⋯“那今天老师就把这些石头发给你们,希望你们能根据他们的样子,用橡皮泥捏出可爱的作品,好吗?”“好!”笔者把石头发了下去,孩子们拿出自己的橡皮泥开始做了起来。有些孩子想都没想就直接做了起来,用绿色的捏四条小腿,捏一条小尾巴,再用彩笔在石头上画上小方格,一个小乌龟就做成了。还有的孩子捏出了小金鱼,小花朵。孩子们都捏出了自己的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趴着的,没有立体感。我很疑惑啊,为什么这样啊?原来是橡皮泥的用量很小,所以石头的样子改变不大。 但是,笔者突然发现了一件特殊的作品,是一头站立的小毛驴,很是可爱,问了一下,原来是艺中的作品。艺中是个大方的孩子,用了自己一半的橡皮泥来做这头小毛驴。笔者拿着小毛驴对大家说:“为什么艺中的小毛驴这么好看呢?你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作品呢?”大家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不一会就出现了很多漂亮的作品,有大鹅,小羊,还有一只翘着尾巴的大恐龙⋯⋯艺中的桌子上又出现了一件作品,粗壮的大腿,大大的脑袋,可看了半天,笔者也没看出是什么,只好请教一下作者了,人家就给笔者俩字儿:“闷儿牛。”笔者一听乐了,可不是嘛,两只犄角长在头顶,正回头遥望的一头老牛啊!

孩子们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把它们摆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可高兴了。看着乌龟,鄂鱼,闷儿牛等可爱的角色,不禁让我佩服宝宝们想象力。最近,我们又作了贝壳画,各种贝壳在孩子们手里更是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想象力,在一次次操作中大大丰富了起来。

5) 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