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2 01:57: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1

2.抓住“一脚一脚往上爬”这个学生疑惑处,仔细观察后,比较准确地表达观察所得。

3.感受作者长期细心的观察方法,激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聚焦观察习惯

今天,我们就向一位语言大师――叶圣陶老爷爷学习一种本领,学习如何观察的本领。叶老先生说他的写作秘诀之一就是:观察。我们看看叶老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到底观察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课文,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第四段写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最后一段写爬山虎的变化。

2.教师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揣摩词语,体悟作者语言之精妙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感受细致观察

1.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2.叶老观察到这脚长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画爬山虎脚的位置。

3.重点抓住“反面”体会叶老语言的精准与生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反面”的味道。

4.除了脚的位置,叶圣陶爷爷还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叶老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清清楚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争取背下来。

5.叶老是怎样观察到脚的位置的呢?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了解爬山虎之“爬”,感受细致准确,用词精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关键词语。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找到的动词,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课件。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当爬山虎的脚,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动作,说明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着重理解“触”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师生合作读文,边做动作,边体会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向上爬的。

5.播放视频资料,直观演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经过。

6.重点体会“一脚一脚”的含义,与“一步一步”进行比较,体会叶老用词的精准。

7.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语中可以发现叶老一直在观察,且时间很长呢?

2.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3.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不但仔细观察,而且长期观察的习惯。

四、写字指导

1.出示含有本课生字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段。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虎”“茎”“柄”“逐”的写法。

3.学生进行仿写。

篇2

因此,这就注定了一位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教学机智。能在课堂上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将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一、高度重视,巧捉契机

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定然会明白,课堂上偶尔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随地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

在执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一位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许老师,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去哪里了呀?为什么没有出现呢?由于当时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就愣了一下,马上就把这个问题抛向了学生:有谁知道为什么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没有出现呢?接着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课文中的木匣是妈妈埋下的,与爸爸和爷爷无关,所以就不写他们了。”

“那为什么提到了奶奶了呢?奶奶和科利亚的木匣也没有关系呀!这又怎么解释呢?”

“那是因为奶奶和他一起转移的呀!”

学生的讨论进入白热化,而教师则在一旁认真倾听,脑子中灵光一闪:“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动脑想一想,爸爸、爷爷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转移,他们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打仗去了呀!”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和科利亚一样都爱动脑筋。我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对于这个解答你满意吗?”质疑的同学满意着微笑点头。

“那就让我们一齐读读吧!”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学生的质疑本在老师的预设之外,如此的节外生枝,可能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然而学生的问题产生于与文本的对话之中,是一种学习需要,教师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且取得了很好的效应。

二、循循善诱,巧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更需要面对课堂的“突发问题”时,能变“突发问题”为“生成课堂”,使课堂达到不曾预期的的精彩。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完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的以后,一学生提出了质疑:“平时我们都说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为什么作者却说它是一脚一脚住上爬的呀?”这个问题在预设中是放在最后讲的,转而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口味作者遣词造句的一个良好时机,于是就引导学生:“对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马上就有学生答到:“因为它是用脚爬的呀!”“那我们也是用脚走的呀!”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来就有两只脚,爬山虎的脚和我们一样的吗?想想看,说不定你就找到答案了呢!”学生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是一只一只长出来的呀,它长出一只脚就往上爬一步,它长出一只脚就往上爬一步,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两只换着走的。”教师相机引导,“所以,爬山虎要往高处爬,就必须怎么样做呢?”“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对呀,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脚爬一脚的,你们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呀,一齐背背吧!

三、对症下药,巧利用

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通常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而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农村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常会学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室后排的听课教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时不时会有学生向后窥视。于是,教师通常会在课前让学生先观察后面的听课教师,然后结合课堂中的小练笔进行写话。

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正值春天,那天天气极好,上着上着就飞进来了一只小蜜蜂,在窗口一直绕着。这时,平时就爱捣乱的张锋就对着它吹起了口哨,学生就有些坐不住了,根本就忘记了后面还有那么一大排的教师在看着他们。教师转念一想,随即脱口而出:“同学们,睢,我们今天多棒呀,连小蜜蜂都飞进来一起和我们上课呢!它来看同学们是怎样上课的,看谁听得最认真。”课堂顿时了恢复了秩序,在接下来的模仿课文中的排比句写小练笔时,有的同学就这么写到:今天班上的同学听课多认真呀,连小蜜蜂也来和我们一起听课;今天班上的同学表现多精彩呀,连教室后面好几排的听课教师都为我们频频鼓掌……这令听课者不禁叫绝。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25-02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能力课。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仅当作自己传授知识、技能的对象,而应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良好思维方法的引导

课堂是学生接触语文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让学生自己多钻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段“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浆有规律地在水面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作者出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思考,让学生欣赏傍晚美丽的画卷,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这种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引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良好思维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深入了解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新课程课堂教学就是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尊重,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在学生练习与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循循善诱,用多种方式的评价激励学生,我们和蔼的语气,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话语,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就会使使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倍增,情绪高涨,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敢于提问、敢于回答,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要使用建议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表达,作业评语多注意方法引导,多采用积极的语言,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彼此相互信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新课程要求教师用科学评价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自我监控措施和方案,有自我反思与分享成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互动,自由发挥其见解,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三、提问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保证一定的提问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注意技巧性,要准确严密,提问对象的针对性,根据提问目的,选择一定的提问角度,由浅入深地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严谨科学,内容要准确无误,表达上要字斟句酌,做到深入研究教材,由浅入深,要考虑提出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课堂提问要以思考性提问为主,问题应大小适当、适量、难易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的突破口,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讲授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这节课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总结,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高大挺秀这些特点。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样,教会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4

作业是课堂活动的延伸,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知识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作业设计,能够保证学生巩固知识内容,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中,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分析,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作业设置。有效的设计语文作业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

一、重视课文作业的趣味性

在语文作业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教学设计指导,添加一些趣味性的设计,从而提升作业的乐趣,让学生提升语文知识。在作业的设计中,笔者采取以下的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作业热情:①结合课文教材,做好指导性与活动性阅读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并且将课外阅读纳入到班级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作业兴趣。②画图、制作作业设计,为了提升作业的质量,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笔者通过针对性的进行作业设计,对于一些课堂作业,采用画图等方式进行设计,提升学生创造性技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③观察作业,观察是每隔学生必须掌握的技巧,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技巧,交给学生观察方法,并且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结合实际生活做好观察,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案例1:在针对《爬山虎的脚》的课文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能够观察爬山虎的样子、爬山虎接触墙壁与不接触墙壁的样子,并且采用手中的笔将爬山虎画出来。通过将实际观察的爬山虎与课文中的爬山虎相对比,从而更加深刻、明了的理解课文内容。采用画画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重视作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布置作业,能够提升学生的作业热情,并且采用自主选择作业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做好工作,从而让学生能够自我支配时间与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布置作业,采用多层次的设计作业,实行开放性的作业实际,能够让学生是根据自身的只是体验完成作业设计,从而促进个体学习目标的完成。开放性的作业设置,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语文课文的内容丰富,在课文作业的设计中,针对一些作文进行开放性设计,引导学生的想象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语文教材内容与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激发语文创造潜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案例2: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文作业中,笔者采取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将作业的主动性与自主给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中,笔者对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订制作业目标、计划,并且对学生的计划给出指导,让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大纲的内容,完成开放性的作业。通过本文的作业练习,笔者采取课堂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掌握到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作业的实践性

篇5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定要本着以学生长远发展为主要目的,按照课改要求和学生学情,制定研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都必须包含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包含了上述三点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才能使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全面化。

注重学生和课文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为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研”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材具有综合性强、兼具性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内容。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将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完整讲述。所以,一定要筛选出重要的、次要的。教师一定要“研”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以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教师还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与延伸教学,既要立足现有文本,同时又要超越文本,对文本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合理加工与延伸。

二、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微课的应用

1. 学科微课研究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研究,以十分钟以内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 微课案例

以散文阅读指导为例。

① 感受人物、意境的意蕴

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创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体会到的情感,因此,作者总是是在作品中寄托了深深的情感,有时借物言志,有时借物抒情,还有需要读者们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包含的意蕴。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还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再比如《蟋蟀的住宅》一课,也是教会读者要自己观察动物,增加生活的认识和学习写作的技巧。

② 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阅读文章必不可少的要素。阅读中,学生一定要尝试着用想象的方法开展对文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是乏力的,之所以阅读

3. 微课案例

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

课文选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肿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微课设计:

① 诵读选段

② 微课教学

首先,总体分析。

师:(进一步分析)我们分析一下,“十一二岁”说明他年纪小;“项带银圈”,说明他受父母宠爱之深;“捏”说明他是蓄势待发;“尽力地刺去”说明他用尽全力。

师:第三句是写猹,同学们大声读一遍。

生: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猹,狡猾而凶猛。作者通过写猹从少年胯下逃走。这一句与其说是写猹的凶猛,还不如说是衬托那个少年的英勇;与其说是写猹的逃走,还不如说是衬托那个少年的无畏。

篇6

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需要得到榜样的照耀;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得到别人的扶持。从孩提时代入学到毕业后参加工作,我得到过许多老师悉心的教导和无私的帮助,他们是我人生的榜样,也是我成长中遇到的贵人。在这么多的老师当中,章莉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给予我帮助最多的人。

第一次见到章莉老师是在2005年夏天,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我和众多小学语文老师一起在一所绿荫掩映的校园里听她的课。初次相见,章莉老师文静中透发出机敏,质朴里飘溢书卷气,脸上淡淡的笑容,显得十分有精神。

那天,章莉老师上的是《爬山虎的脚》,她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自己观察实物爬山虎,然后抓住爬山虎的特征扣词析句,品读体悟,交流讨论,步步深入。孩子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学得主动而扎实;章莉老师亲切从容,凝神倾听孩子发言,尊重各人切身感受,在平等对话中,把学习任务落到了实处。课堂里既不见“涛声依旧”的陈年旧景,也没有“乱花迷眼”的形式翻新。我清晰地记得我听了这一课后的评价:章莉老师的课是扎实的,是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是真实的,是真真实实的母语教学;是平实的,平平实实的对话交流。的确,课如其人!

去年,我调入桂枝小学,有幸与章莉老师成为同事,学校为了使我们这些新教师尽快融入新的教学环境,让我们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一结对,从而加快我们的成长。十分幸运的是,在学校的“青蓝工程”活动中,指导我教学的便是章莉老师。

在这以后,我与章莉老师有了更多的交往:每月三次的听课、授课活动、课前课后的交流与研讨……一次次的切磋、合作使章莉老师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清晰鲜明、丰满亲切。从她坦承的目光、率真的话语里,我越发真切地感受到她那独具特色的实在——人的真实、情的真诚、理的真知,对事业的挚爱和对语文教学本真与灵动的执著追寻。

让我最难忘的,还是上个学期时发生的事。有一次,我在跟章莉老师交流的时候说:“班队活动课让我觉得很棘手,每一次上班队活动课都觉得自己是在空洞地说教,很是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大,效果不是很好。”章莉老师听后耐心地对我说:“无论是上语文课还是其他的课程,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很重要的。要想让班队活动课活起来,还要花些心思围绕班队主题设计一些形式多样活动,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课堂就不会沉闷了。”为了更好地指导我,章莉老师决定在我们班上一节班队活动课——《文明之花处处开》。

在这节班队活动课上,章莉老师对于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让我眼前一亮: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退居幕后”,把更大的舞台让给小主持人和学生,章莉老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使整个活动过程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文明或不文明现象,学生观察得仔细、表达得精彩,这一切都来源于老师巧妙的引导。在这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相得益彰。老师的引导作用显而易见,但又不露痕迹,显得那么自然、流畅。章莉老师原有的文化积淀、情感品味、思辩水平,加之教学前精心的准备,巧妙的设计,以及设计中对活动情景的超前想象,都让她对活动中的细节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从而使每一个细节都熠熠生辉。在老师的引导下,小主持人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多么富有情趣啊!他们说得具体,说得精彩,所呈现出的如此热烈的语言氛围,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章莉老师的睿智,感受到其教学的魅力。在富有深度的精彩对话中,在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中,整个班队活动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净化,学生对于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堂在我看来本该枯燥乏味、空洞说教的班队活动课,在章莉老师的演绎下变得鲜活、生动、充满活力。对于我而言,这无疑是一节精彩的班队活动示范课。

学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了校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章莉老师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这次评比活动。从准备阶段开始,一直到活动结束,章莉老师全程参与指导。章莉老师本身带毕业班,平时教学就很辛苦,现在还要挤时间为我这个青涩的徒弟就教学设计一遍又一遍地提出修改方案,她的执著与认真让我既感动又钦佩,内心充满了感激。经过章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执教的《触摸春天》一课获得了校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并有幸和李红老师一起代表学校去参加县级语文优质课评比。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章莉老师不辞辛苦,和我就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和研究。大到教学环节的调整,小到每一句提问、每一个词语的运用,包括我的教态、评价语言等都一一给予指导。在磨课的过程中,当我沮丧、畏缩时,章莉老师都热情地鼓励我,使我最终有信心站在比赛的讲台上。我自身心理素质差、教学能力有限,但在章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获得了县二等奖的好成绩。若没有章莉老师,我哪里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呢?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又是获益良多的,可以说,有章莉老师指导的活动是我成长最好的助推器。

篇7

二、从学科特点来看,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定位准确,即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在此基础上,有效支撑教学方法实施以语文学科为例来说吧。语文教学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定位了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方向———语文教学应把理解文本语言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实现理解的多元性和多重性,才能使学生自我构建文本所描述的情景,充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理解作者的思想,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不能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课文情境,这样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比如,一位教师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其教学设计就安排了初读、熟读、赏读、展读四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投影展示了鸿门宴上的人物座次排列,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并通过项羽这样安排宴席位置,反映了项羽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在小学课《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也是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让学生想象“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它是怎么爬的?为什么它的叶都是朝下的?等等,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三、长远的发展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和推广是必须的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待加强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科学构建理想教学模式,准确挖掘整合点。然而在应用中我们发现虽然所有参赛教师都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但没有发现一例真正的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案例,而在所选的课题中不乏可用之处。比如,《红楼梦》选段、《林黛玉进贾府》、《水浒传》选段《林教头封雪山神庙》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搜集人物资料,获取人物信息,理解作者意图。我们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通过网络自主的获取知识不是很好吗?

2.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选取上有待指导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是信息技术的特点,但在什么时候展示,展示多少,这要依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先播放了视频,这虽然解决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但也抑制了学生的想象,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相悖了。

3.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质量上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很多老师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简单映射到学生的大脑当中,而不是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体系以及应用方法,并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教师甚至在课件的制作上一味追求表面的花哨从而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再如,部分教师常在页面一角插入图画、动画等,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无法集中思考问题,效果适得其反。

总体来讲,信息技术发展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已然是锦上添花,前景大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深入边远地区,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主动的应用信息技术来服务于课堂教学。相信在全省电教工作者辛勤努力下,信息技术会为学生的发展开拓出更大的空间。未来的发展建议重点挖掘下列类型的整合点:

1.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

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

篇8

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明确载体与实体的关系,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实体,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运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应当把课程放在整合的重要位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宜与信息技术结合,恰当地选择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十分关键。通过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选用以下几类课文:具有丰富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的课文,如《朱飞回来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圆明园的毁灭》、《革命烈士诗二首》、《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较广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课文,如《看月食》、《赵州桥》、《蝙蝠与雷达》、《爬山虎的脚》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隔较远,缺少感性经验的文章,如《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习作指导和习作修改、讲评课;需要创设情境的一些口语交际课。

二、钻研新课程理念,吃透教材,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整合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应当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解语文课标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深入研究教材,进行精心备课,做到备深,备广,备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准确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不能过高、过全,否则难以达到,应当考虑:知识技能领域培养目标,发展性领域培养目标。例如,语文科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品悟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三、恰当运用教法,利用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立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当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媒体、网络可以运用于课堂的几个环节:新课导入阶段,通过录像、动画、游戏、故事、拼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主动探究,积极地搜集、筛选、获取、加工信息,解决学习中难点问题;运用于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超越教材,达到课内外延伸,知识螺旋上升;运用于评价,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进行网上人机、师生、生生互评。总之,网络、媒体应当运用在恰当之处,达到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质疑任务驱动学习、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等策略。

例如,《赵州桥》一课的设计我采用了观看赵州桥录像导入,创设招聘赵州桥解说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接着学生按照学习的兴趣分为四个导游小组,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然后学生针对全文质疑,通过联系课文、网上浏览、合作交流解决疑问,突破难点;接下来请学生做解说员介绍赵州桥,说练结合,积累语言;最后网上浏览我国及世界上的现代化的桥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课后完成说写结合的推荐选择性作业。

四、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巧妙整合

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通过筛选、处理、加工,下载有关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大量有关视频、课件、时代背景资料。针对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们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加工,重组,选出了课文录像,的简介,有关时代背景简介,的其他事迹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合成链接在“文本视界”、“时代背景”、“视频重现”、“总理事迹”、“讨论区”等网页栏目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在“文本视界”我们又插入了哀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既定目标下组建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是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篇9

1 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猫》一课中,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认为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句看出?用笔圈一圈,划一划。然后引导学生在各合作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组合作探究得好。学生在这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探究活动中去了。

2 关注语言,揣摩表达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功力多而收获少。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关注语言,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抽象的语文知识极为巧妙地渗透到具体的情境和文字中去,使学生理解言语内容,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真正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和技巧,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如在教学《猫》一课,可以从以下几点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①作者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先总写猫的性格古怪,再具体分述猫的这一性格特点。②作者用朴实、亲切的语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③作者写猫的特点时,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④作者写猫胆小、一声不出、任性、贪玩,并不是说作者讨厌它,而是喜欢它,这叫明贬暗褒,以此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⑤作者说猫既老实,又任性;既贪玩,又尽职;既温柔可亲,又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真是矛盾重重,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 “读”占鳌头,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应当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的回归,而这回归,当然得“读”占鳌头。只有“读”占鳌头,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味文章的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中,在“品读‘水美’,体会水的静、清、绿”这部分内容时,通过点拔个人读,师生共同引读,接读,范读,配乐齐读,想象画面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品味语言美、意境美,真正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从面感悟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再如老舍所写的《猫》,这篇课文的难点是领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我重点指导品读“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个句子,让学生揣摩重点词语,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文本,最终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本文的难点。

4 注重练笔,生成语言

课文无非是为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的例子,专家们一再呼吁,阅读教学要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走向“教语文”的境界,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基于“写作本位”的。而读中有写,是做实阅读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力求课课必写,天天一写,使学生得意又得言。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抓住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很美,可以让学生作以下仿写:练习①:家乡的银杏树真粗啊,粗得_______________;家乡的银杏树真____啊,____得________________;家乡的银杏树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__。练习②: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猫》一课,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明贬暗褒、对比等写作方法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借鉴本课的写作方法可作以下教学,以达到练笔的目的:①出示范句:爷爷实在有些古怪。说他听觉迟钝吧,的确是的。他认真看书的时候,无论谁叫他,他也没有反应。可是,他听到新闻播音员的声音时,听觉又是多么灵敏。他会马上放下报纸,听得比谁都认真!母鸡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他凶吧,的确是的。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又那么__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实在______。说他(它)______吧,的确是的。(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他(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③让学生范读所写句子,教师点评。

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迁移模仿,学生既拓展了文本内涵,又培养了学生文风的多样与多变,使读和写相得益彰,促使语言的生成,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教学千变万化,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尝试,“魅力之花”一定能在课堂中绽放!

参考文献

1 邵聚良.乡下人家.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2(05):23

篇10

一年多来,我们发现我校的“活动引领”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和谐顺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全校教师信息与资源分享变得更加简洁随意和丰富了,课堂教学效率高效了。

一、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激发相应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精心设计,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就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将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场景,通过视频的形式搬上了屏幕,瞬时间学生兴趣倍增,课件不是为了播放故事,随着比赛的结束,问题随即出现了,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而乌龟绕着边长为1km的正方形跑一圈。大家猜一猜最后谁跑的路程远?而兔子跑的圆形如何计算,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一时间学生跃跃欲试,探究欲望增强了。教师顺势启发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接着课件出示求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滚动法、绕线法。学生通过观察、填表、计算,推导出计算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举例和演示,步骤清楚,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交互式白板,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许多事物,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由于受时空限制,使学生难以挖掘文本的广度和深度。交互式白板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生动的立体形象,由此传递的语言清晰明了,更加形象具体了。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一文,在课外拓展学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画出你身边的植物”。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校园内绿色植物很少,周围树木品种单一,为了让孩子们画出的植物品种更多。借助白板,我给孩子们搜集了生活中很多的植物品种,课件播放时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满脸的惊喜,在白板的帮助下,既弥补了孩子们在事物认识方面的缺陷,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多样与伟大。平行四边形单元结束后,我组织了这样一节充满“数学味”数学复习课,上课时我并没有采用常规的知归纳+操练的教学方法,而是围绕图形变换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开展”苏格拉底”式的数学讨论,并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的“变与不变”。交互技术(白板技术、即时反馈技术)融入到数学讨论过程中,而不是简单地用于检查反馈操练的“对和错” ,真正变革了课堂,课堂上我精心设计了3个讨论问题:

(1)两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是否还是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木条钉的长方形拉伸,什么不变,什么会变?

(3)把一根长16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正方形面积最大?

围绕发展图形变换与转化思想,通过问题导引和课件演示,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有效挖掘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三、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重组、生成与分享

运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可使媒体信息资源师生共享,给教学提供很大的时空自由度。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底面是相等的,让后课件画面中,圆柱的侧面徐徐展开,看到一个长方形,这是再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这样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是完全相等的。从而导出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因此,运用交互式白板动画展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浮浅,使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如我在教《家乡特产知多少》时由于学生生活圈小,社会活动较少,对家乡特产不太了解,很多学生只知道家乡少量的几种特产,让电脑图片进课堂,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这节课我设计了三部分活动,在第一部分中我设计了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说出图片中实物的名称及出产地。第二部分,课堂实现多向互动,通过图片引导,让学生说出图上马坡乡的特产,让学生看、品、评,不再是空洞的描绘,立体化的课堂形式会使他们的感受更完美。第三部分,夸夸家乡特产。学生带着自豪的情感介绍了家乡的特产,但对于家乡特产的形状、特点、经济价值等描述的过于简单,这时我出示了一组电脑图片,图片中有马衔山的牦牛、马衔山的贝母、马衔山的蕨菜,以及马坡地区种植的马铃薯、花椰菜、百合等图片,再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更多的家乡特产,从而发出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有那么多特产,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乡的富饶、家乡的可爱,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在老师适时适度地课件演示中,学生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和厌烦,反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