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7: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集体经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集体资产流失现象频发目前农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按照目前存在的情况分析,主要是由于资产的管理者私自改变集体资产的产权性质,这种情况多见于个人和村合资创办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企业,平频发个人管理者过多蚕食集体的利润或者股份的现象。此外,在集体产权发生转让或者租赁等情况时会出现个人或组织通过暗箱操作将成本压低,变卖集体资产或者低价折股等现象,甚至会出现管理者为己中饱私囊、和侵占集体的资产等违规违法行为,导致机体资产大量流失。
2.分析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2.1全面清核集体资产,明确资产存量农村的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共同的一项资源,必须对其进行规范科学管理,全面核查集体资产,明确集体资产具体存量。首先应对多样化结构和经营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核,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对农村的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给予明确界定,明确其资产的具体性质,是属于国有资产或是属于集体资产。其次建立相应且完善的资产账簿,对资产的产权归属和正确的存量关系给予明文规定,并通过城堡、租赁或者拍卖等方式正确处理长期闲置的集体资产,以实现集体资产的活跃性,实现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并对集体资产加强管理,提升资产的发展水平。
2.2转变思想,创新管理管理农村的集体资产应加强思想转变,创新管理,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以提高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和质量,防止集体资产受到恶意侵占。加强管理思想的转变是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具有现实作用和价值,并在实践管理的工作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管理权限等,确保将制度管理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为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创建牢固的制度保障。
2.3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在提供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应变能力能有效处理资产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侵占集体共有资产、贪污等问题,因此可通过培训的方式,开设资产管理的相关课程提供管理人员学习,让管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学习到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创新的管理理念。此外在管理岗位的培训上,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岗位分配和管理,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以激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良性的竞争中提升资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资产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2.4建立牢固的监督体系牢固的监督体系是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的重要后盾保障,完善的监督体系是保障资产管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条件,能有效避免资产管理者发生侵占集体共有资产、等情况。建立牢固的监督体系应走群众路线,凝聚群众的力量,农村的集体资产要求实行公开的财务制度,并通过群众接受的方式给予公示,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共有资产的流动情况,构筑牢固的群众监督后盾,实现依靠群众的力量对资产管理充分监督的最终目的。此外应在监督体系中建立责任奖惩制度,对出现侵占集体共有资产和挪用公款等现象出现时,给予相应的责任惩罚,确保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的健康持续发展。
前言
近些年来,农村的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应用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性进步,但仍然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分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与城市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趋势并没有达到农民所理想的状态。更有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具有波动性,时而高时面低,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经常出现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加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受到天灾的影响,农田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与干旱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达不到标准产量,使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在农产品产量增多之时,以会出现价格较低的问题,使得增产年份不增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之下,农产品没有最低的收购价格保护,更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这样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其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足且产量不尽稳定。农产品在进行市场之后,为了各自的销量而进行恶意竞争,使农产品经营陷入至一个怪圈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低下。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1.3 农民的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致富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也确实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当中获利,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农民间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同一个农村地区来讲,也会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加剧。农村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就是农村的经济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却在为了温饱问题而为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农村中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大众的向心力,就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件开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阐述:
2.1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谓的农村发展三要素,就是指资金、技术与信息。只有这三个要素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农村的经济才能实现飞跃性发展。
首先,从资金说起。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资金,农村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运转。足够的资金是支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与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其次,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村的物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优产,就要加强技术投入。人才,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积极地引进。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对于技术积极作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关于信息,是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只有市场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2.3 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的投入,加强财政支出支于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会资本服务于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体制的存在形式与发展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立。使更多的设备与技术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民进行实践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打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减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恒,冯克伟,蒋秀芳,张胜利. 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3)
[2] 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8(10)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对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重构。当然,重构的目的并不是彻底的废除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那样是不客观的,而是要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我觉得,现阶段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性金融组织为发展方向的互有分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坚持“五农原则”—务农、支农、助农、促农和富农的原则。
一、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挥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加大资金投入,在目前农村金融的问题上首要的的就是“三农”问题,政府的决策意义重大。根据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单一化,很难发挥出它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方面进行改正,重新界定它的业务方向,要在保证国家收购农产品资金的同时积极开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重点企业项目的扶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使其尽快脱贫等业务。
二、中国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服务力度
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实施的策略要不一样,在发达地区,中国农业银行要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农户的需要,充分发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在不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树立商业化的经营理念、立足实际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深化营销方式改革、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三、合作金融应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
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不宜“一眼看到底”。我觉得,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应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具体设想如下:
1.在经济条件较为发达,基础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将农村合作信用社进行适应当地的改革,可以根据公司法,改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不同人群得需求,从而来弥补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后的空缺。
2.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的性质真正的回归到农村,真正的走进农户,这样的金融才是农民需要的金融。通过逐步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机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改革。
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支行要与银监会的基层机构形成有效的、快捷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要做到彼此信息的互通和广泛的业务合作。同时,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也开始向农村进行渗透,农村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再局限在信贷市场,要加强与除信贷的其它金融业务监管部门的合作,进行联合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2.银监会基层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监管也应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的文化氛围,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机构,通过农商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着力构建一个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开展起部门或者岗位的互查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自查与稽查制度。扩充现有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金融工作委员会,将其改变成一个专门的自律性的组织,从而来为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各地也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的不同,在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建立起一个民间的监管组织,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共享,协助政府和监管机构进行多种措施的监管。
五、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必须实现多样化
1.实现结构的多样化
(1)在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同时,需要形成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与传统大型银行,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合作共同生存的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2)通过国家信用的退出、建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打破信用社地域和业务限制等来建立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增加信贷供给总量;通过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提高以高风险获取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的能力
(3)通过确立稳定与效率并重的银行监管目标,减少监管对银行竞争的限制和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副作用,增强对信贷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信贷市场的规模和深度
2.实现服务的多样化
要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将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深入农村,以满足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其次,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为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城市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农村的金融环境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会向农村转移。金融机构的管理是灵魂,要建立起完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这样,各个机构才能协调发展,才能主动为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体制的改革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的变革仍在不断深化之中,全国各地新的农村金融的体制变革、机构变化、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但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还要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2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途径
2.1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与产权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不断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增值,并避免发生集体资产的流失。因为长时期以来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所以在组织建设上是相对落后的。很多地方集体资产的管理权由村委会代行,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也正是集体资产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明确组织的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将其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理顺,使该组织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收益权与处置权。
2.2规范集体资产管理程序
与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相结合,对保全措施进行强化,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资产流转制度等。在现阶段,尤其要将资产评估工作和产权登记工作做好,因为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是防止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规范集体资产的重要基础,在集体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集体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公证、科学评估可以避免集体资产发生外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借鉴国有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中。
2.3完善集体资产的内部管理与监督
集体资产内部监督与管理应该从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着手,使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在农村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制度,使资产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透明度得到提升。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针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向全体集体经济成员大会中成员公开。在管理集体资产的过程中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对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进行切实维护,充分调动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4探索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的途径
一切可以反映出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都可以借鉴,比方说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只要是对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都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在经营管理中努力使资产的营运效益与效率得到提高,及时更新观念,摒弃不适宜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将资产增值纳入到管理内容之中,将资产增值作为最终目的,将农村集体经济引到市场中带动集体资产的重组。与各种资产的特点相结合,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落实责任制,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山林等资产,应该使这些资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其使用权进行拍卖,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
从现有文献资料的总结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农村经济组织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常用的有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中介组织等诸多称谓。此外,对于名称的内涵界定也有着不同的研究。
首先,组织性质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己联合、民主管理、团结互助的非营利性的一种经济形式。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联合自助,约定共营的一个企业形式的法人经营共同体,各“合作人”是具有私人财产和分户经营的单位。王礼力等则进一步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为增进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组织,存在着组织和农户之间剩余利益的分配。而潘劲等则认为,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介于社会团体和合作企业之间。
其次,组织形式的区分。多数学者的研究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区分。现行《宪法》第8条第一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由此可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着本质上的区分,前者呈现出了农村区域一般特征,是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而后者是农民自愿加入,是私有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再次,关于组织范畴的维度。有学者通过区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较系统地论述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指有关农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中经济关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该组织采取自愿加入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具有独立财产权。目前,学术界广泛研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多集
中于农业,还未涉及农村中的二三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类型
各地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组织模式。按照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体,张学鹏等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分为政府主导型、能人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专业合作社四种形式;刘德春将其种类分为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组织。总的来说,通过不同学者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类型划分,虽然有名称和形式的差别,但是都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于加强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肯定。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定位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定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大部分学者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归纳为连接政府、市场和农民之间的桥梁。陈永平指出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具体含义:宗旨是为全体的组织成员服务,为组织成员谋取更大的利益;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效率,提高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组织规模的扩大,是为了使合作经济组织更加富有生命力,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也有学者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进行了多方面的归纳,张屹立等认为,非政府组织担任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社区以及农民之间的沟通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凝聚的作用。此外,徐顽强等认为,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视角应从本质上出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连接农业资源和市场的纽带。
四、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实表明,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具有若干鲜明的制度优势,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发展不足,存在不少的问题。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外部制度供给和内部自身结构两方面对农村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外部制度供给来看,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导向作用,法律地位不明确。夏英指出,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外部环境,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一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二是合作组织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有学者从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表现为明显的行政主导态势,行政色彩浓厚,合作属性淡化,不能有效维护农民利益。张晓山则进一步指出了政府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消极因素所在,主要包括对合作资金的管理不规范;部门利益影响组织资源的整合;单纯下指标,定任务,影响组织运行效率。从内部自身结构来看,当前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松散,发展机制不完善,缺乏严密的组织结构。同时,由于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农经济”的习俗环境中,其自身存在一定的思想和认识局限性,忽略了对财产的权利意识和参与管理的义务,缺乏人本理念。另外,一部分学者也指出,现行合作组织的服务、协调能力不强,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和进入市场的能力有限,且具备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难于适应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由此看来,学术界从多方面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外部环境而言,学者们主要从市场经济、法律构建、政府角色等视角分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所在。从内部结构来看,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的结构、成员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但是,从研究目标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还属于政策性研究,仅仅是从政策制定层面展开对现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五、综合评述
综上可见,学术界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以下方面初步达成共识,但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的视角上,目前理论界大多从经济学意义探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而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等视角研究的成果较少,不利于人们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全面把握和了解;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规范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第三,在研究内容上:一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本质特性的认识,制约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政策层面的研究;二是现有研究偏重对浙江、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欠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研究较少;三是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大多从自身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等微观层面展开,而没有将其放到整个农村社会系统中考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其他社会要素相互关联,所以我们必须将其放到整个村社会系统中去考察研究,理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乡村政权组织等之间的影响关系;四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探讨某一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民协会组织、股份合作制组织等,个性研究未能有效上升为共性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在规律性的研究尚不深入。
从衡水的情况看,基本市情是“三多一少一弱”,即:地多(人均耕地2.15亩,人均非耕闲散荒地0.5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粮多(人均占有粮食700多公斤,位居全省各市第一)、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劳动力一产占67%)、水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结合市情特点,扬长避短,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根据市场需求和市情特点,今后一个时期衡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揽,抓住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构建四大体系,实现两大目标。即: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突出抓好畜牧业、林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积极构建抗旱节水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农林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城乡结合、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核心是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构建抗旱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就是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继续压缩高耗水、雨热不同期的小麦面积,玉米加快向饲用型转变,适度扩大棉花、甘薯等抗早耐早作物,蔬菜重点向设施、无公害生产转移,大力发展用材林和饲草生产。到2005年,种植布局按占可用土地比例形成“三、四、三”大格局,即以小麦为主的粮田面积控制在300万亩以内,林果草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高效经济作物达到300万亩以上。
构建农林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协调发展农业、林业、牧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05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降到5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to%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6%左右;到2010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降到30%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35%左右。
构建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切人点,以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运销服务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
具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以优促优”战略,建设“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的形成,到2010年形成覆盖各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100家,能够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0家,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经纪人1万人。到200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左右,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以上;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二、投资诱力弱、工业化水平低是黑龙江农村经济客观现实
黑龙江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对缓慢,现代企业制度更没有建立,支撑县域和乡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由于黑龙江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简单的生产加工来带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很多,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工业指数为零,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过工业生产项目。较低的投资诱力和工业化水平及不良的投资环境导致黑龙江农村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落后。即使条件相对好的一些地区不惜花血本架桥修路建立和引进一些企业,然而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不仅影响和破坏了周边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伤害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实体,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通货膨胀推高物价,降低了农民消费水平
近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城区改造和市场炒作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飚升,同时住房也成为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投资产品。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消费物价指数的节节盘升,从而引发了物价的全面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不断出现大幅上涨。通胀问题尤为突出,CPI继10月份达到4.4%之后,11月份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货膨胀下,最受伤害的是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根据最近调查显示,农村物价远远超越县城甚至市区,同样的新鲜蔬菜,农村价格要比县城或市区高出1元以上甚至更多,较高的物价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尤其是冬天,大部分农家只能依靠自己种植和储存的土豆和大白菜过冬,当然这和区位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尽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就提出拉动内需,但是十几年来,我国黑龙江农村消费比重小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状况。只能说明黑龙江农村广大百姓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因此加大黑龙江农村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农民补贴和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拉动黑龙江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资源丰富,但未能惠及于民
目前大部分土地、矿产等资源都集中在农村。但是当地政府一些领导为了所谓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仅没有把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反而在不规范操作下,以廉价筹码拱手相让,致使农民手中土地流失,资源遭到破坏,而农民非但得不到半点好处,而且还成了局外人。如此发展经济与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年12月3日《新闻晨报》报道,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的长江村为了庆祝2012年村里建厂40N年。去年年底承诺要在2012年给818户居民平均每户送1斤黄金1斤白银。在今年11月30日,村里提前兑现部分承诺,先期给每户发了100克黄金和100克白银。尽管长江村农民的富贵荣华与长江村“天时、地利、人和”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但每个地区的农村都有自己的优势,虽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我们黑龙江一些地区的农村却没有被“养好”。这到底是带头人的问题,这是观念问题,又或者是农民本身的问题呢?即使个别地方盲目引进一些项目,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落后的限制,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只会乱采乱伐、乱占乱开发,那么又会贡献多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呢?当地的百姓又能得到多少好处呢?
1前言
提灌站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接下来的内容,分析渠县机电提灌站生存现状,在此基础上思考改制建议,提出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农机机电提灌管理条例,有重点地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农村机电提灌站有效改制,坚持分类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改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等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2农村机电提灌站生存现状
渠县共有电力提灌站452座570台/20068kW,其中70年代前建成的85座108台/3912kW,70年代至80年代建成的182座249台/9262.5kW,80年代后建成的185座213台/61893.5kW,这些提灌站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河一带,在江河取水的提灌站共346座483台/18016kW,占总座数的76.5%,占总台数的84.7%。其中100kW以上的提灌站21座61台/3109.5kW,全是电力提灌站设计灌面为24762.33hm2,实际灌面19142.8hm2,拥有流动提灌机组5413台/23426kW,实际灌面4326.67hm2,机电提灌实际灌面23469.47hm2,占水田面积50.6万亩的69.5%,目前全县提灌站由于设备老化,加之农村体制改革以来提灌站管理体制脱节,有20%左右的提灌站已报废或处于报废状态,影响灌面近0.4万hm2。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对提灌站的经营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并且有助于盘活现有资产,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激活农村机电提灌站资产重组和经营管理机制更新,在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为农村集体和业主增加收益,有助于农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革措施探讨
3.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机电提灌站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到实践,必须要有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成立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改制方案、步骤、措施,统一对各提灌站进行核资,逐一对全县提灌站进行改制。
3.2遵循农机机电提灌管理条例,有重点地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农机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严格遵循《四川农机机电提灌管理条例》,切实运营好农机机电提灌站。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经营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细节性问题包括如下:鼓励和吸引独户、联户、业主投资建设提灌站;鼓励和引导村民、服务机构、业主承包经营提灌站;强化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做好水费收取和用水矛盾协调工作。同时,建议将提灌站建设情况,纳入到乡镇、村社的政绩考核项目中去,提高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总之,本着保护村民权益的基础上,积极运营机电提灌站,对一切影响提灌站正常经营的外在因素进行必要的查处。
3.3农村机电提灌站有效改制,坚持分类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调查辖区内所有在运营机电提灌站,除独户经营的提灌站外,所有提灌站都纳入经营管理和产权体制改革范围,不留后遗症。坚持分类指导:鼓励所有提灌站买断经营,与集体产权脱钩;率先在装机30kW以下,灌面33.33hm2以下的集体经营提灌站实行买断经营,30kW以上的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对饮灌站不管什么经营形式必须签订农田灌溉合同,并进行公正;对已经报废和接近报废的提灌站统一由县农机主管部门回收设备,造册登记报国资部门,然后按灌面大,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等条件,利用现有设备恢复部分报废提灌站,移交当地政府进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3.4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改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改制后22kW以下的提灌站国家不再补助资金用于维修改造。对已瘫痪无法实施改制的提灌站政府做出重组规定,以减轻农机主管部门的拆迁压力。对大型提灌站在集体经营期间所欠电费等由政府出面予以核消。对改制期间出现的提灌站原有设备盗损事故,对辖区村、乡(镇)领导的责任追究。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对修复难度较小的提灌站进行修复,以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公示对买断经营的提灌站,在灌区进行现场竞卖。对租赁经营的提灌站按照投标高,诚信最好的原则承包,并予以公示公正。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地方财政每年用于提灌站的修复资金确定一定名额、金额用于奖励提灌站经营效益好,群众满意的经营业主和当地政府。
4结论
近几年来,本地受国有企业改制的启发,已酝酿对全县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但无上级的配套政策支持,操作难度大。文章提出的改革建议,实在切合地方实际的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张万旭 单位:渠县农机管理站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有中央宏观上的政策作指导,但各地在如何进行调整的具体措施上却产生了问题。有的地方不知从何下手,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的地方盲目仿效别人的做法,致使地区间产业、产品结构产生了新的趋同。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它不仅涉及农业本身,而且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对其要求更高,因而难度更大。
2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困难不少。一是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太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二是现在数量矛盾已缓解,品种与质量的矛盾加大,为此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但这需要较长过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难觅。首先,由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本身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其次,近些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再次,农民进城的门槛仍然过高。表现为户籍制度等限制政策过多、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民进城成本太高、小城镇建设滞后等。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a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