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22:44: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谁来说说“二泉映月”的景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出示相关词语: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静影沉璧月光如银月光似水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刚才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二泉的美景,那么年幼的阿炳来到二泉边,能看到如此美景吗?(能,小阿炳当时没有失明)
4.可是,师父却不问他看到什么,而是问他听到什么。那么,阿炳听到什么呢?(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5.这是为什么呢?(引读师父的话语)师父的这句话你能听懂吗?小阿炳能听懂吗?(依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6.小结:没有经历过风霜的人,是不会听出泉水中奇妙的声音,也不会完全理解师父的话语。阿炳也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二、想象阿炳的坎坷经历
1.今后的岁月里,阿炳会饱经什么风霜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象阿炳的艰难经历。
2.阿炳这十年来饱经的风霜有哪些?(双目失明,生活穷困,疾病折磨……)在困境中阿炳是怎样做的呢?(板书:做)
3.有感情读出阿炳与命运的抗争。(配《二泉映月》选段)
三、前后比照阿炳的“看、听”
1.又是一个中秋夜,饱经风霜后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此时的他又是什么感受呢?请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
2.此时的阿炳看到什么?(双目失明的他什么也看不见)
3.十年前的中秋夜,阿炳还和师父一起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十年后的中秋夜,物是人非,师父已经离开人世,自己也饱经风霜,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二泉映月的景色了,他从淙淙水声中听到什么?(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这个句子中的各部分是不是结构相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部分结构相同,这就是排比句。(反复诵读,体会排比结构能增强语势,使感情强烈)
5.这些都是阿炳用耳朵听到的吗?(不,是“想到”的。板书:想到),你怎么理解阿炳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联系阿炳的经历来理解)
四、细读第
自然段,描绘音乐曲线,体会句子特点
1.如果你经历了挫折或失败,你可能会哭泣着向亲人倾吐自己的感受。卖艺度日的阿炳,他通过什么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呢?(拉二胡)请同学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看阿炳是怎样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
2.作者将琴声分成了几个部分来写的?(3个部分,开头、、结尾)是怎样写琴声各部分的?(各部分都是先写了曲子旋律的特点,再写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投影文字,表现音乐的三个部分旋律特点和情感内容)
升腾跌宕
表达……抒发……
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久久回响委婉连绵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5.作者仍然用了排比句强烈表达情感,结合投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五、总结音乐创作历程
最近在《鉴宝栏目》中有幸见到了齐白石大师画的一幅虾,画中一群虾活灵活现,但除了虾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还会让人产生那么奇妙的感受呢?除了齐老先生炉火纯青的画技外,是生活中的长期观察,并且在作画时巧妙地留下了“空白”,给欣赏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巧妙的留白艺术,使整幅画美仑美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为什么就不能利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设置课堂教学中的留白,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质疑留白,运用生活体验唤醒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这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有效方法。苏教版的教材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的设置质疑留白,在这个留白过程中,让学生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当学生读完课题时,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很多问题。秋姑娘为什么要用枫叶写信?秋姑娘为什么写信给南去的大雁,叫它们路上小心……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老师在此时都急于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或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因此花了一些没有必要的时间来解决“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在此时,老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质疑留白,让学生不急着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去读课文,然后一起来寻找秋天,看看说说现在我们身边的天气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刚才提到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同学们很快会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找到答案。这样的一个质疑留白是一个“存疑”“筛疑”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联系生活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从而留下急于解答又难以解答的“真正的问题”。
质疑问难的留白,既唤醒了学生的求真意识,又让学生在头脑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这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期待!
二、情感留白,捕捉情感体验丰厚朗读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浸染的过程。而朗读作为情感的一种输出渠道,我们在其预设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的留白,让学生们充分酝酿感情,有空间抒发感情。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介绍了其中的内容和意境。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本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之后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但由于学生与文中所描写的年代距离遥远,学生感悟虽有,却很难有切身的体悟。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有时明显感觉那仅仅是读,没有情感的投入。这时老师通过语言讲解文章背景,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理解文章的内容,用心感受阿炳的遭遇,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的感悟。当学生在体会文境之后,渴望用朗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可能无法马上进入角色。此时老师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让学生闭目静心,有足够的时间酝酿情感,从而更好的抒感。有时为了更好地体验意境,酝酿情感,我们往往会借助配乐。如《二泉映月》中第五小节是对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诠释,为了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我经常会先播放《二泉映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在此处设计情感留白,任学生在想象的意境中徜徉,不仅延伸了审美空间,也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意境中流连忘返。相信此后的朗读,才是酝酿已久亟待抒发的真挚情感的流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感情朗读中的留白期待的就是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当然,在情感的体验中我们还要时时注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教师应留出学生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三、板书留白,利用生活经验提高概括能力
最近在《鉴宝栏目》中有幸见到了齐白石大师画的一幅虾,画中一群虾活灵活现,但除了虾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还会让人产生那么奇妙的感受呢?除了齐老先生炉火纯青的画技外,是生活中的长期观察,并且在作画时巧妙地留下了“空白”,给欣赏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巧妙的留白艺术,使整幅画美仑美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为什么就不能利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设置课堂教学中的留白,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质疑留白,运用生活体验唤醒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这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有效方法。苏教版的教材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的设置质疑留白,在这个留白过程中,让学生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当学生读完课题时,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很多问题。秋姑娘为什么要用枫叶写信?秋姑娘为什么写信给南去的大雁,叫它们路上小心……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老师在此时都急于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或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因此花了一些没有必要的时间来解决“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在此时,老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质疑留白,让学生不急着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去读课文,然后一起来寻找秋天,看看说说现在我们身边的天气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刚才提到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同学们很快会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找到答案。这样的一个质疑留白是一个“存疑”“筛疑”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联系生活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从而留下急于解答又难以解答的“真正的问题”。
质疑问难的留白,既唤醒了学生的求真意识,又让学生在头脑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这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期待!
二、情感留白,捕捉情感体验丰厚朗读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浸染的过程。而朗读作为情感的一种输出渠道,我们在其预设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的留白,让学生们充分酝酿感情,有空间抒发感情。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介绍了其中的内容和意境。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本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之后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但由于学生与文中所描写的年代距离遥远,学生感悟虽有,却很难有切身的体悟。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有时明显感觉那仅仅是读,没有情感的投入。这时老师通过语言讲解文章背景,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理解文章的内容,用心感受阿炳的遭遇,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的感悟。当学生在体会文境之后,渴望用朗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可能无法马上进入角色。此时老师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让学生闭目静心,有足够的时间酝酿情感,从而更好的抒感。有时为了更好地体验意境,酝酿情感,我们往往会借助配乐。如《二泉映月》中第五小节是对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诠释,为了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我经常会先播放《二泉映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在此处设计情感留白,任学生在想象的意境中徜徉,不仅延伸了审美空间,也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意境中流连忘返。相信此后的朗读,才是酝酿已久亟待抒发的真挚情感的流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感情朗读中的留白期待的就是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当然,在情感的体验中我们还要时时注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教师应留出学生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三、板书留白,利用生活经验提高概括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完成,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有了相应的变化,语文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郑成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直接讲课的传统模式,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关于郑成功的故事或资料,学生在简单了解郑成功的事迹之后,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由于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扩充。因此,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语文教师扩充了语文教学内容,使教材成了教学中的参考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草原的真实面貌,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舍笔下“人美、景美、文美”的场面,并且也在无形中丰富了关于“草原”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3.促进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设计环节中,教师只注重课上的教学设计,却忽视了课前设计与课后设计,这在无形中就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也更多的目光投到课前设计与课后设计中,从而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合理化。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上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注重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设计,以便实现“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1.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教,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学。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不是通过记忆复杂的公式与符号,而是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克隆之谜》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录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二泉映月的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以促进整体的发展为核心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注重不同学生性格间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讲解语文知识时要渗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事先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解诗意,想诗境,诵诗篇。可刚一讲课,便有一位学生发问:“诗中写的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议论纷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把学生分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络教室收集资料,一组在书库查资料,一组到花园观察。最后,学生不仅深入地体会了诗歌内容,而且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是个特殊的个案,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需要高度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个体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作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更有深刻的生命感悟,这是对社会发展的真正负责。
一、 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现状确实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学反思是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有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第一时间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有利于提升教师素养,培养思维能力;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这几点,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学者型”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反思中来。
二、 选好教学反思的切入点
教学反思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在反思时可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反思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切入点:
1、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节课
教学方法是否“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在授课结束后,反思自己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最适合这节课的?如果不适合,那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们应改用哪种方法?“尝试发”、“启发法”、“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既积累了经验,又可以寻求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2、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备课时,我们都会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那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我们要反思这节课自己制定的目标完成的怎样?哪个目标制定的不完善,哪个目标没有实现好,需要下节课在完善?
3、反思是否让学生参与了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留意学生在这节课中所扮演角色,留意学生不经意间产生的“智慧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微妙之处进行捕捉,加以重组整合,课后反思、提炼,以便教学生们真正需要的知识,教学生们不懂的知识。
三、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反思方式
1、在对话中反思——开展教师间教学交流
开展教师间合作式的相互评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等。通过与同事之间的对话进行合作反思,将自己对某一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展现给同事,通过这种教学交流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反思的成效。
进行自我说课,在备课中反思:
2、在说课中反思——自我说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
在说课过程中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上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完善,在说课中查漏补缺。
3、在换位中反思——站在学生的角度
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不能只沉浸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认识之中,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和体验。由于年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对于同一教学过程的感受和认识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决策和行动选择在实际效果上一般会与教师的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教师主观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行为,常常在学生方面看来未必合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尝试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思想、体验和感受。
钻研教材、搜集信息、考虑教学思路、选择教学方法等“隐性备课”的手段,让自己成为了文本的知音,为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7-01
美术教学中,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直接体现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方面。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这节美术课的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很明显“预设”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教学色彩。“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及发挥,进而灵活地随机教学,以期达到教学效率最优化。关注生成,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因此,生成教学更加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等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在实际操作中的更难把握性。除了课程本身的教学设计以外,学生活跃的思维也往往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能发人深思,引人争论,而这时,也正是进行课堂随机教学的良好时机。例如我在《走进抽象艺术》一课中,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分别播放三段音乐《马刀舞曲》、《二泉映月》、《爱的罗曼史》,请学生欣赏。听完音乐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色相环和几种不同的线条,同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颜色和线条来表达上述三种音乐带来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色彩和线条?经过讨论和推荐,学生甲、乙、丙三人到黑板前,利用我提供的各色马克笔,在展示的图画纸上画出了各自的感受,我再请下面的同学发言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积极热烈的讨论,学生对《马刀舞曲》、《二泉映月》两首曲子的表达方式很快达成了共识,但就《爱的罗曼史》应该用哪种线条和色彩表达更准确产生了严重分歧:“《爱的罗曼史》应该用红色的、奔放的线条来表达”“不对,应该用蓝色的舒缓的线条来表达” “应该用绿色的螺旋的线条”……,我心想坏了,这样讨论下去课堂时间不够不说,而且我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恐怕很难服众。我冷静了一下,总结各方观点后说:“爱情的感受对每个人来说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觉得甜蜜幸福,有人觉得苦涩不堪回首,有人觉得浪漫充满向往等等,因此,你们每个人给出不同的答案都很正常” ,这时我出示了准备好的答案,学生理解了,我也趁势转回了原来的课题:“抽象的音符组成的节奏,引发了我们对音乐的情感回应,让我们听懂了音乐。同样,抽象绘画语言也可以组成节奏,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并由此引发我们对抽象画的情感回应。”此时,我再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了两幅不同的抽象艺术作品供学生们欣赏讨论,学生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讨论得很热烈,课堂气氛也越发的活跃了起来。通过欣赏和讨论,我很容易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了抽象艺术的艺术美: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肌理、空间与透视、光影与运动。后面再给学生介绍冷抽象、热抽象艺术作品时,因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对不同的抽象艺术作品,每个人都能大胆的根据各自的感受说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再按照原来的预设抛出问题:“是不是谁都能创作出抽象艺术作品呢?”学生们七嘴八舌,有学生说能,我总结出“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世界独立的感觉和意识,都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念的欲望,都能通过一定的艺术的语言把我们的这种情感和观念表现出来”。又有学生说不能,我引导“说不能,是因为抽象艺术具有自己独立的组织规范和语言方式,不是任意的随便涂抹都可称之为抽象艺术的”,学生对抽象艺术的理解,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节课因为对课堂预设和生成的灵活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对重难点的有效突破起到了出乎意料的帮助。我想,如果我当时按预定目标教学,接着往下直接给出“答案”,或许会节省几分钟的教学时间,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被打断,而问题的讨论也就不会如此深入。在这短短几分钟的讨论中,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一场对一件事情、一种现象要多角度、全方位看待评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是一项灵活生动的艺术,决不能机械呆板的照本宣科,而在美术课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说不定是孩子们用独特的视角发现了老师所未发现的大自然中的美丽图画,说不定是孩子们用神奇的想象创造出了老师所未创作出的独特作品,也说不定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想到了老师所未思考过的问题,或者说出了老师想要说出但不知从何说起的话……,我们能从孩子那里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的课堂预设也应该考虑更多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关于“等待”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o直到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等待”已成为共识,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做到“不采取行动o直到期望的情况出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舍得“等待”“不采取行动”,还需要“等待的耐心”。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更容易事半而功倍。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秦兵马俑》3-10小节时,教师出示了四色交流单(四色是小组内四个学生所表示的颜色):
红:读(组内朗读,然后评议)。
黄:画(画兵马俑外貌、穿着、神态、动作的词语)。
蓝:品(品最喜欢的兵马俑)。
绿:演(根据书上的描写摆一个造型)。
小组内四个学生按各自分工自主学习,然后课堂汇报:
红色同学先朗读,教师发现朗读错误,立即纠正;黄色同学汇报自己勾画的内容,教师及时补充完整;蓝色同学谈自己喜欢的兵马俑,观点明晰,收获掌声;绿色同学的表演引起了同学的哄笑,教师看该学生演不出“将军俑”的样子,赶紧出示将军俑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四色交流单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感悟,并通过自主展示体现文本的魅力。可惜的是,教师太重视标准答案的及时达成,缺乏“等待”,更缺乏“耐心”,因此,“好心办了坏事”,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了。
那么,教师“等待的耐心”如何体现?
1.听完整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信息教师一定要完整地掌握,同时注意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倾听。完整掌握,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上述案例中,如果红色同学诵读描写兵马俑的相关文字时,教师不急于纠正其读音错误,等该生读完,等待倾听该生诵读的班级其他同学主动举手予以纠正,多好!或许诵读的学生在其他同学提醒纠正时,也会及时自我纠正。当然,经过学生纠正后可能还有问题,教师再进行强调,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的解答。
再如黄色同学汇报自己勾画的内容,教师没能听完整就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被教师缺乏“耐心等待”的行为打断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听教师说,顺从于教师的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被弱化。
因此,教师的“等待”需要自己和其他学生完整听完展示学生的发言,完整听完所有参与课堂讨论者的发言,再给出自己的意见,这其中“耐心”必不可少。
2.听准确
课堂教学中,“听准确”学生的发言很重要。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听出其表达的内容;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听出其表达的方式。
比如蓝色同学谈自己喜欢的兵马俑,观点明晰,收获了掌声。此时教师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听准确发言同学的表达内容,不只是鼓鼓掌而已。通常有不少同学只是随众而为,可能还无法说清楚所听的内容,或无法明确所听内容的真正精髓。此刻,教师可以顺势而为,请全班同学一起“等待”发言精彩的黄色同学谈谈他是怎么想的,也可以“耐心”地请他还原自主学习的心路历程。当然,还可以“耐心等待”其他同学评述精彩之处。长此等待下去,学生“听准确”必然成为一种常态。
再如绿色同学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摆一个造型,结果他的造型引得全体同学哄笑起来。这时,教师看该学生演不出“将军俑”的样子,赶紧出示将军俑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教师着力要求学生“说准确”,但是缺乏“耐心的等待”,如果能在学生哄笑时“等待”哄笑同学说出哄笑理由,给出解决方案,并“耐心”地根据学生自主提出的方案开展学习,这样的展示方式必然是适合学生的,是学生在教师追问后的耐心等待中形成的准确表达方式。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引导的慧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等待的耐心”,更需要教师“引导的慧心”。有效的智慧的引导,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出示四色选择单(这里的四色代指四个不同的问题):
红,请用图画表现你对本首古诗的理解。
黄,请将本首古诗改成五言绝句。
蓝,请自选曲子,配乐朗诵诗句。(教师提供古筝演奏的《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供学生选择)
绿,自主确定表现方式。
学生自主选择四色问题,并当堂展示。红色问题,有学生按照书上插图绘画。教师连说:真好!黄色问题,有学生将《望洞庭》一诗改成了如下五言绝句:“湖光两相和,潭面镜未磨。遥望山水色,白银一青螺。”教师赞曰:不错。蓝色问题,有学生选用古筝演奏的《二泉映月》作为配乐进行朗诵。教师微笑:用情!绿色问题,有不少学生选择直接朗读或背诵诗句。教师认可:挺好!
到底如何引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呢?依据以上案例,笔者以为教师“引导的慧心”至少需要注意两点。
1.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时,四色选择单设计得很好。红色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古诗中描绘的情景来表现理解,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为生动形象,更为深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黄色问题就更有创造性了,它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文本,更需要用限定的文字进行准确的表达,可以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蓝色问题看起来简单,只是一个选择而已,其实不然,它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恰当。音乐是有情感的,选对了音乐就意味着正确地感悟了文本,同时,音乐的节奏和诵读的节奏如何把握又体现了语言表达的艺术。绿色问题看似学生怎么表达都可以,其实,它更是激发学生思考、进行创意表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尊重。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一定是有效的,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有话精说。可见,教师以“引导的慧心”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凭借。
2.适时的教学点拨
教学《洞庭湖》这首古诗,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设计,但是教学的点拨不到位,没有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追问,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辨析与感悟。
红色问题,有学生按照书上插图绘画时,教师可以相机追问:你这样画,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引导学生自主表述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谁与这位同学不一样的画法?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适时点拨,在促进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黄色问题,有学生将《望洞庭》一诗改成了绝句,教师可以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同意这样的改法吗?有不同意见请说说理由。提倡生生互动,在自主交流中解决问题,当然,教师也是交流队伍中的一员。如果学生自主交流有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你们知道“两相和”是什么意思?那第一句该怎么说更完整?“白银盘里”怎么说不改变原意?这样点拨,学生此时的表达一定会更为准确生动。蓝色问题,有学生选用古筝演奏的《二泉映月》作为配乐进行朗诵。教师可以追问:你知道《洞庭湖》这首古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吗?《二泉映月》又表现了怎样的情绪?你们觉得诵读时还需要注意什么?此时大多数学生也许就心领神会了,即使还不明确,其他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举手帮助解答。他们表达着各自的见解,教师相机归纳提醒,需要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音乐要合拍,诵读的情感要到位等等。绿色问题,有不少学生选择直接朗读或背诵诗句。教师可以表扬学生有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但是紧接着要求:有谁还有更好的展示方式吗?以生为本,首先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教师适时提醒:如果文体变一下,如果换一种诵读方式呢?学生一般就会想到现代诗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想到小组每人一句配乐诵读的方式等等。这时教师一定会认可学生的自主表现:挺好!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帮扶的用心”
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知半解或有疑惑的,此时教师的帮扶是否用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那么,教师“帮扶的用心”如何体现?
1.重视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都应该伴随着善意的、积极的鼓励,教师需要格外重视激励手段的运用。
教师“等待”学生自主表现时,其实是需要做足“等待”之前的激励功夫的。比如在学生小组汇报之前就重点提出要求:诵读有问题的小组内,同学听出来的,可以主动举手纠正,小组仍然可以获得积分;如果本组未听出来,其他小组同学听出来了,可以举手回答,获得特殊积分,本组积分丢失。如果这样,红色同学可能在自己诵读出错时,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也可能是同组的同学主动纠正,还可能是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予以纠正。教师在“引导”中,也可以根据学生表现予以积分鼓励。实践证明积分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经常大力表扬荣获积分的小组和个人,使学生珍惜它,爱护它,才能形成激励的最大效果。当然,课堂中教师的激励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一个期盼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极富感召力的动作等等。
只要教师重视激励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乎”这种激励方式,“用心”的激励才能产生帮扶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正能量的提升。
2.面向全体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等待”一个后进生往往会缺乏耐心,因此而造成对后进生的引导缺乏“慧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激励,很多教师是口头上认同,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又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特别是忽略了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52-02
作者简介:唐春艳(1979―),女,瑶族,广西富川人,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第三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说到词串,我们能够自然地联想到低年级学生利用词串识字的情景,即将原本孤立的词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将各个单独的词语串联起来,能够表现某个特定的画面、意境等,让学生借助这些词串以阅读散文的形式来学习,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来识字。笔者为了让阅读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便在低年级识字的基础上严格依据教材的特点,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抓住词串,把握文章要领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发现有的词串能够将整篇文章的意思概括在内,是整篇文章的“纲”和“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然后再理解每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同时在串词的过程中,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笔者便出示下列一组词串:开天辟地和与日俱增、昏天黑地和大刀阔斧、顶天立地和变化多端、混沌不分。这时,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再问大家通过读这组词语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这几个词语都带有天地;有的说这些成语都和开天辟地有关。这组词串本来是课后“读读背背”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些词语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吻合,又能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笔者便巧妙地将其应用在这里。然后笔者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将整篇文章分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将整篇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简要说明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在很久很久之前,天地之间混沌不分,而且一片黑暗,于是便大刀阔斧将天地劈开,但是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便用身体顶天立地,这时他的身体也与日俱增,最后也筋疲力尽,从此倒下了。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组词串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吻合,笔者才利用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材。
二、品读词串,营造诗画意境
所谓意境,便是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意境,然后再利用词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在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品读感悟,引导其欣赏文字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意美。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老师只需要抓住课文中描写二泉月夜的词语,然后不断朗读,便能让这些词语描绘的诗情画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创设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二泉映月》的创作历程。
三、紧扣词串,层层展开教学
老师让学生提炼出来的词语是与课文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具有一定关联的,因此,这样的内容便能与课文中的内容形成一种统一的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词串可以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反复使用词串,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如《望月》主要描写的是清丽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江面上的幽静场景。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画出文章描写景象的词语。当学生读完之后,老师看看学生画出的词语,再将自己备课的词语展示出来:“安详、吐洒、清辉、晶莹、闪烁、跳动、剪影、隐约、花边。”老师让学生对照一下自己画的词语,并提问:同学们,这些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些词语分别描写的是月光、江边两岸的景色”。老师说:“很对,这篇课文就是先描写江面的景色,再描写江边两岸的景色。”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再让学生将这些词语放入到课文中进行朗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词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每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学习,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巧用词串,构建多元的立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朗读训练,有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便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词串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字的学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词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先将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最后再采用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轮读等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运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一次不熟悉,第二次总能够熟悉。因此,通过巩固记忆的办法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小学生认字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是将读文和识字不断整合的结果。
读书的同时学生也在识字,由于学生已经把生字在文章中标出,学生将词串读一次,同时也在不断强化记忆,从而可以将单个词从词串中挑选出来并加强记忆,再将生词从字中挑选出来单独记忆,测试识字的效果。感情朗读是词串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词串所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感受其人文精神,从而充实自己的情感。
一年级《识字5》主要描写的是海滨的美丽景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欣赏晚霞映照的大海、宁静的港湾、归航的渔船、飞翔的海鸥、追逐的浪花和沙滩上光着脚丫拾贝壳的孩子,再通过读文、看图进行联想,感受大海的美丽。在这个基础上,笔者不断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的含义,积累语言。朗读词串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为教师教学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不断通过领会教材编排者的意图,充分发掘教材的多重功能,然后再进行科学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总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词串就是一首欢快轻盈的乐曲,能够让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词串开展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整篇文章的脉络,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总之,词串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词串教学灵动起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参考文献:
一、列举虚假无益的问题
1.思维得到启迪了吗
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展开连珠炮似的追问: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从这些动词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想象老天鹅心中是怎样想的吗?如果有年轻天鹅问起,老天鹅会怎样回答?思考作为读者,你会怎样夸赞老天鹅?学生被教师一连串的追问压得喘不过气来,思维空间也被教师无形填满,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训练得到落实了吗
教学《生命桥》时,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多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圈画动词,按照羚羊逃生的动作复述课文内容,设计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真情告白,以年轻羚羊和读者的角色分别进行告白,为老羚羊撰写颁奖词。这样的设计一味地求多求全,缺失统一的主题,学生如同被赶上架子的鸭子,无所适从。
3.情感得到激发了吗
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哪些语言打动了你;为什么会打动读者的心;从这些语言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想对叶欣说些什么。文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而教师却以机械僵硬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能有多少感动就不难想象了。
二、叩问理念缺失的缘由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偏离主旨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出现偏差的原因首先在于没有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遴选合适的语言训练点,教师一厢情愿的设计脱离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实际,造成教学设计的脱轨;其次是文本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教师没有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使得课堂偏离了应有的方向。
2.混淆不清的角色定位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材文本进行思维交融、思想碰撞的过程,其间既要强化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旦有失偏颇,就会形成要么教师挑起大梁,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要么学生天马行空、肆意发挥,走上不必要的弯路。因而,只有明确师生双方各自的角色和作用,才能确保课堂健康有序的发展。
3.紊乱无序的设计层次
教学设计的层次性是提升阅读教学艺术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基于学生实际的综合考量。课堂教学只有在不同层次中有序推进,才能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这种秩序一旦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思路必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中,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导致学无所获。
三、探寻行之有效的策略
1.基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共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性的拨乱反正,凸显语文学科的灵动和情韵。工具性是语文之本,而人文性是语文之魂,两者彼此交融,和谐共生。没有工具性的人文性是空无躯壳的孤魂野鬼,没有人文性的工具性是缺失意蕴的僵硬符号。因而,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教师切不可有失偏颇,造成语文教学方向的偏离。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伯纳德夫人的冷静机智,抓住伯纳德夫人所说的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进行品析。教师让学生猜想伯纳德夫人说这句话时,应该将重音落在哪个字上。学生依据当时的情境,说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每个答案学生都言之有理,都起到转移德国军官注意力的作用。这样的引导既让学生体悟文字的弦外之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关键:思维体验的强化落实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自身思维体验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体验从何而来?首先来自对文本的朗读。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情愫以及语言本身的精妙唯有通过不断的朗读才能被读者所吸收。其次是依托文本,合理想象。文本是作者客观表述的体现,但难以完全复原作者的情感与价值。抓住作者表述语言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对话,实现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阿炳在二泉的泉声中听到的内涵,感受泉声对阿炳心灵形成的冲击,并在二胡曲的映照下想象文字与音乐所表达的价值意蕴。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在想象中体验,实现了对文本的解读,课堂被情感与思维所浸润。
3.保证:主导主体的互动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