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7: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个人应战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民国前,人像摄影主要用于纪念性肖像摄影,宫廷贵族娱乐或商业经营。中国人像摄影在技术方面已相对成熟。但在艺术发展方面与西方相比是较为缓慢的。
“五四”之后,一些具有专业学术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对摄影艺术的实践,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并影响了艺术摄影的风格。成立民间摄影团体成为一种普遍潮流,因为组建团体能够民主开放地进行交流。摄影开始由技术性层面提升到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的高度。他们创办摄影刊物、举行影展、参加国际摄影沙龙、表明摄影的主张,而普遍的意愿是提升中国艺术摄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民族摄影的内涵。
中国的艺术人像摄影,也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一些知识分子在西方艺术摄影的感染下,开始尝试和摸索,并很快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陆续成立民间摄影团体,他们借着文学、绘画上的修养,对人像摄影进行绘画式的模拟,从而使人像摄影实现了由商业性和技术性向艺术性的转变。
20世纪20年代,照相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许多人自备照相器,自己会拍照;马路上卖照相器材的店到处皆有,而且一二十块钱就可买一具”[1]这里的相机是指小型折叠相机。小型照相机的普及,促进了艺术人像摄影的创作。
20世纪30年代,艺术摄影的发展,随着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经历了由画意往写实方向的过渡,但这种过渡并不是绝对的,写实与写意,纪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直是交替发展的。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的艺术人像摄影是呈画意风格的。早在照相馆时代,人物肖像就带有唯美、仿画的风格。“五四”以后,这种风格日趋明显,再加上随后由摄影团体等组织,从学术和理论角度认定,使这一风格的人像摄影,在艺术上的身份得到确认。由知识分子主导并赋予理论支持的艺术人像摄影,形成了一定的艺术风格。而风格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主客观因素。
北京“光社”中有很多钟情于艺术摄影的知识分子,是艺术人像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他们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以人物为主要题材的还在少数,即使有人物,也只是作为景物的一个部分,这就符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只占画面的小部分,或是呈剪影状态。如刘半农的《人与天》,老焱若的《一肩风雪》,钱景华的《柳堤朝雾》等。这些作品不论从画面的安排、影调的处理、景致的描绘,都充满东方韵味,画面结构无疑是对中国画的模仿。同时期也不乏一些模仿西洋油画的画意风格的人像作品,如刘旭沧所拍摄的《环境》,一味追求柔焦效果,模仿了西洋的印象派绘画。
虽然早期的艺术人像摄影,大都刻意地对中国传统绘画或西洋绘画进行模仿,但是这些照片展示在当时只见过20年代照相馆呆板照片的观众面前,还是很受欢迎的,上述作品,是对艺术人像摄影风格的初步探索。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主客观因素。
早期进行艺术人像摄影创作的知识分子,由于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其画面中明显带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中国艺术人像摄影师们一方面追求主客体相融的审美境界,因此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并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体外在表象的摹仿。与西方摄影重视机械复制,重纪实不同,中国的艺术人像摄影师们更加强调表现画面中人与物的生命特征,早就超脱于像与不像之外了。他们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从而在整个画面上使人与物、人与环境相互共通,使整个画面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超越视觉的局限,把视觉知觉与神会相结合,对整个画面形成宏观的把握和照应。
而20世纪20年代初的西方人像摄影,则更加强调人物个性的体现,这与建立在主客体区分认知方式上的西方自然观,是不谋而合的。在照片里体现出来就是:人是主体,人与物是对立的,有明显的主次关系。与西方“物我对立”所不同,中国哲学中的认知方式则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应该是“物我同一”的。因此中国的艺术人像摄影作品并不过分强调人是画面的主体,而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同一,使画面和谐。
再从画面的透视效果上来看,早期的艺术人像摄影作品遵循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是在一个固定视点来观察和表现物象,这种透视方法受空间限制,视域外的物象不能进入画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散点透视以游移的视线来观察和表现物象,更自由灵活,空间更大。
在摄影艺术刚刚起步时,国内存在很多关于摄影是不是艺术的论争,有很多人对摄影抱着轻蔑的态度,认为应拒摄影于艺术之门外。由此可见当时摄影艺术的地位,与绘画是无法相比的,要证明摄影也是艺术,必须避免相机的机械复制性,因而仿画的趋势便成为自然。
如果说早期的艺术人像摄影作品,大都是对绘画的模仿,那么,华社当中的一些摄影家,已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体现出个性化的趋势。
早在19世纪末,国外的人体摄影图片就已传入中国,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美专,在全国首先启用模特辅助教学,此时郎静山也开始拍摄人体作品。郎静山认为:“有优美的曲线,能表现出纯真、纯善、纯美的意境。”其创作出发点是:练习用光和构图,模仿西洋绘画的造型效果,吸收探索国外的摄影品种。1933年拍摄的《抱瓮凝思》,就很好地体现了郎静山所说的话,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显然是模仿了西洋绘画。而在光线的运用上,有些过曝,这是为了使人体上不要有太多的阴影,这样才能体现“纯真、纯善、纯美的意境”,这种意境,显然是和中国传统美学有关的。可见郎静山尝试从中西结合的角度,去寻求艺术人像摄影新的个性。
黑白影社的陈传霖主张摄影一定要写实,拍人像要抓住被摄者稍纵即逝的表情。他明确地说:“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真正的艺术是要写实的,这是一切艺术的最高法则。影艺是艺术的一个部门,自然也不能例外。”[2]这种观点,在摄影模仿画意盛行之时,无疑是具有个性的。
而个性化中含有民族化,民族化中也能体现个性化。果戈理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诗人甚至描写完全生疏的世界,只要他是用含有自己的民族化的要素的眼睛来看它,用整个民族的眼睛来看它也可能是民族的。”别林斯基也说过:“每一民族的民族性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它理解事物的方式。”因此,艺术人像摄影作品,要在风格上形成民族化,不能只是在形式上模仿民族艺术,而是要真正地体现民族精神。
20世纪30年代,在社会矛盾尖锐、日寇侵略的双重压力下,并受左翼文化思想影响,很多摄影师都要求艺术摄影作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更多地关注民族危亡。这一时期的艺术人像作品从开始追求艺术创作语言上的个性化,逐渐上升到民族化的高度。究其主观因素,主要是摄影家们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和艺术思想,并使其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以寻求新的发展。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是追求摄影作品的真善美的。而东西方对于真善美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郎静山所说的“真善美”是与“意境”相结合的,应该属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真”的范畴。在审美领域,“真”不仅指情感的真挚、专一,而且要求艺术作品在审美活动中由形式体现出精神、由现象显露出本质、从有限到无限、由现实提升至超越。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真、善、美关系中,“真”反而处于较低位置,善处于更高的地位,“美”则可等同于“道”,处于最高的位置。郎静山对于摄影艺术作品,总的来说,是持绘画论观点的,所以他以追求艺术人像作品的“纯美”为最高境界,是一种纯艺术的观点。
而陈传霖所说的写实,也是要体现“真”,不过这就是西方美学范畴下的“真”了。在西方美学中由于价值与审美理论都是植根于认识论的,真、善、美三者是以“真”为核心的,“真”具有最高地位和本体论意义。一个客体或审美对象,只要是“真”的,就必是善的与美的。
可见,前者是把摄影作为纯艺术来看待的,而后者则是要求摄影艺术体现其纪实性。上述观点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以改变中国摄影艺术的地位。
参考文献: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的品质往往弥补了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思维训练课,我上的内容是“人体中的数学”。直接揭题后,我出示了下列两组信息:
1.如果把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子,那么身长等于7个头的长度,肩宽等于2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个头的长度。
2.科学家发现,根据脚印也可以推测人的身高,因为人们的身长一般是脚印的6.876倍。
由于提出的材料来自于自身,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了一连串的想法,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让他们去验证。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学生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性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权威吓到,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敢于质疑等都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种良好的创造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复式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班中三人三次的测验成绩制作成了一个表格(见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姓 名
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
245
83
80
82
李××
242
70
82
90
叶××
248
94
81
73
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是李××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
生2:我认为是何××,因为表中看到他的成绩比较稳定。
生3:叶××的成绩差不多,比如第二次考试三人成绩分别是80、82、81,相差不大。
还有的结合平时的情况,结合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进行了评判。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所有的名人伟人,无不喜爱读书,他们从书中去了解世界,补充生活中眼界的不足,从而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有句流行语:身体和精神,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直在外旅行并不是太实际,那怎么来弥补这个不足呢?那就是读书。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而长了见识,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一辈子做个读书人,既可读有字之书,更可读无字之书。在社会大学里,拜众人为师,集百家之长,成一人特色,为社会服务。家里有书才是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就像是和大师与专家对语。读书能使人长知识,懂理有礼、增强正能量,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知识能改变命运,读书美丽人生,不读书就像是沙漠里没有水,空气里没有氧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能成就未来。
一、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热爱读书并不令人意外,毕竟我们离不开书,并从书中受益匪浅。俗话说“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就说明读书人通晓天下知识也就得益于多读书,世上的名人伟人也无一例外。我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使自己知识涉猎面更广。
参加工作以来,我深感知识匮乏,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白天教学,晚上和休息日则用于读书学习。一方面干什么工作读什么书,以求尽快适应;一方面读教科书,打基础做备用。前些年我又多次进修。学习期间我的兴趣广泛,除学习主课外还经常听多种讲座,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工作几十年,始终不变的是读书学习,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工作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业余时间读书学习一小时以上。我一直坚持备课自己写,讲话真实,讲经过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课,用倒逼机制促进自身学习。
作为个体的人,生理上将会不断衰老,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是唯物论。但有读书相伴,心理年龄永远不会衰老。我十分珍惜时间,坚持人生有目标、行动有计划、每天有安排。我深刻地体会到生有涯而知无涯。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在海边戏水的玩童,偶尔捡到一两只贝壳而已。生命不息,读书不停,学习不止,尽力奉献,这既是我的人生定位,更是一生追求。
二、读书对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平时阅读量大的学生,知识面就会非常全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非常强,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也会相对容易,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我想这与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记得上学时,老师曾告诉我们“幼学如漆”,激励我们读书和背书,意指人在孩童时记忆力最好,读书如漆附木,终生难忘。为了在课本上得到一个老师用钢笔勾画的红五角星的奖励,我常常是第一个背诵课文的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如此要求我的学生,一直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分类号]G250
1 引 言
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给图书馆学带来新的时代特点。自2003年以来,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在我国内地蓬勃兴起,至今已初具规模。笔者认为:这既是博客这种新型网络传播技术在我国内地图书馆学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内地图书馆学界学术交流、理论研究、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等诸多需求驱动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对图书馆学在学术研究、学科性质、学科水平、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学术语言规范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为了引导和推动今后我国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更加健康和快速发展,使其在图书馆学未来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对这些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和深入研究。
2 本文的研究范围
本文所指的图书馆学个人博客主要是专门针对图书馆学这个特定专业领域并主要以与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学科发展、教育教学以及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事业等为写作主题并且由单人独立写作的学术性博客。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我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的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
3 我国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对图书馆学发展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提供了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公共空间学科发展需要为其理论进化、学术研究和思想争鸣提供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公共空间。图书馆学期刊、学术会议、讲座和课堂等传统学术公共空间往往受到各种人情交往和社会规则约束,参与者进行学术批判与争鸣时往往会有种种顾虑。通过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广大图书馆人表达精彩纷呈的观点,展示新颖详实的数据,分析图书馆现象,总结图书馆实践经验,介绍图书馆学知识,对赞同的观点热情回应,有不同意见尽情争鸣……图书馆学研究的民主氛围和自由气息得到极大改善,学科发展所需的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公共空间得到了实现。它是对传统学术空间和交流方式的改革与解放,对图书馆学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
3.1.2 使图书馆学的实践性进一步增强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研究应该与实践紧密相连。但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可以说是内地图书馆学研究的“痼疾”。通过图书馆学个人博客,馆员学习理论知识,反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读者反映信息需求、意见与建议;图书馆学专家、学者、教师、学生更多了解图书馆实践……它成为图书馆界沟通交流的纽带,不仅使许多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也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课堂案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来源。例如:当“信图事件”、“国图事件”、“苏图事件”等发生后,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引发了图书馆界的热烈讨论,纷纷为解决此类问题出谋划策,同时针对图书馆权利、文献保存与利用、文献数字化等相关问题展开了争论。
3.1.3 提高了学术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图书馆学个人博客为图书馆界及时行业动态、报道学术会议和通报学术成果提供了便利,使研究进展与学术成果得到及时广泛地公布与传播,为减少研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提高学术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在学术会议报道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许多参会者会前在博客中公布会议主题和日程,参会每一天对会议情况利用博客进行同步报道,从主题报告到发言讨论、从文字描述到图片展示或讲稿下载、从会议过程到会间花絮和会后参观、从成果到意义阐述……使广大未参会者看了这些博客如同身临其境,对会议内容和进展了如指掌。
3.1.4 缩小我国与西方图书馆学较发达国家的学科水平差距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学个人博客一方面为那些有志于介绍国外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与学术进展的图书馆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又让那些迫切想了解国外图书馆学最新进展的图书馆人拥有了一个理想途径,为缩小我国与西方图书馆学较发达国家的学科水平差距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图书馆2.0的概念干2005年9月在西方网络媒体出现,11月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编目精灵”和“老槐也博客”分别对其进行了介绍,将这个国际图书馆界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及时引入了国内。当2006年1月由这两位博客作者合写的《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刊出时,国外大多数学术期刊还没有刊登关于图书馆2.0的论文。又如:“数图研究”、“编目精灵”、“年心博客”等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已成为国内同行了解国外数字图书馆、编目、开放存取等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重要窗口。
3.1.5 为图书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很多图书馆学专家、学者或教师利用博客发表科研成果,宣传图书馆学思想,传播图书馆理念,介绍图书馆学知识,使自己的博客成为图书馆学教学的网络平台。这种教学平台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无论校内校外都可以访问,不用注册就可以发表评论,每个人的评论都能即时被所有参与者看到。阅读者可通过文章分类功能针对不同领域和主题进行系统阅读和学习,通过留言、回复或评论等功能请教问题和参与讨论;作者可通过分篇评论或阅读统计功能及时了解文章反馈和被关注度。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学习范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相对短缺,学生在课外较少有机会与教师进行系统讨论和深入交流,图书馆学个人博客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平台。目前许多学生都把课外阅读图书馆学个人博客作为开阔理论视野、补充专业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说它为图书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3.1.6 促进图书馆学研究队伍建设 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队伍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3.1.6.1 为图书馆人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的新平台无论对于作者还是阅读者,图书馆学个人博客都是一种很好的知识积累与自我教育方式。作者往往从自己研究的专业视
角出发,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和提炼,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浓度并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在博客中。在传播理论、介绍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于是写博客的过程也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专业水平较高的博客文章,增加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也实现了自我教育。相对而言,内地图书馆事业较为落后,图书馆学也不是一门显学,受到的公众关注度不高,图书馆人可以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的平台非常有限。通过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图书馆人不仅宣传了图书馆学,提高了它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尽情表达观点、展示学术成果和科研成就,让更多人看到我国图书馆学发展、图书馆事业进步和广大图书馆人的风采。它成为图书馆人即时表达和自我展示的新平台。
3.1.6.2 对图书馆学学者个人影响力“重新洗牌” 图书馆学个人博客的兴起,不但将重新定义图书馆学“专家”与“知名学者”的内涵,也大大促进图书馆学“专家”与“明星学者”的速成,正在悄悄引发学者个人影响力的“重新洗牌”。它对于某些学者是一种机遇,而对于另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处于劣势的年龄偏大的学者,还有那些不喜欢自我表达、习惯默默地独立进行学术钻研的学者,则意味着一种挑战。由于网络具有相比于期刊和图书等传统媒体强大得多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写博客的学者往往会被更多人在更短时间了解和熟悉,从而使自己在更广范围产生更大影响。许多博客写得出色的学者随着其博客点击率和被引率不断提高,自身的被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一些图书馆学期刊纷纷前来约稿,甚至出现了一些学者因为博客而声名鹊起或因为某篇博客文章而一鸣惊人的现象。图书馆学学者的个人影响力可能会因为图书馆学个人博客而重新排序。
3.2 消极影响
3.2.1 博客语言对学术语言规范产生冲击博客语言是随着博客的兴起和发展开始逐渐被一些学者关注和提出的一个较新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义。笔者认为:博客语言是指那些伴随着博客这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的出现而产生并被广泛使用、最后形成在博客这种特定交流环境中用来表达特定含义、感情和语气的约定俗成的词句。例如:在汉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直接加上英文字母“ing”表示“持续”的意思,如“激动ing”;模仿google的表示方法将英文单词中的字母进行重复用以表示强化,如“gooooooooood”;将一些正式交流和学术语言中并不匹配的词语进行重新组合,如“严重支持”;将某日常词语赋予区别于日常表达的特定涵义,如用“沙发”表示在博客文章后最早发表回复或评论……一方面,大量博客语言的产生和使用使得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形式生动、语言幽默活泼,打破了学术研究的沉闷,为这些博客增添了许多情趣和魅力,吸引了更多读者,提高了影响力;另一方面,博客语言对学术语言规范产生了一定冲击。在大量频繁出现的博客语言的潜移默化下,博客作者与读者都容易逐渐混淆或忽视博客语言与学术语言的界限,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往往不自觉地使用博客语言。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许多图书馆学研究生的课程论文甚至学位论文中有不少博客语言出现。学术语言是学术研究规范之一,学术语言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保证。博客语言对学术语言规范的冲击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产生了一定影响。
针对博客语言对学术语言的影响,我们还需注意存在另一种现象:某些博客语言经过广泛使用,得到图书馆学界的公认和普遍接受,有逐渐转化为正式学术语言的趋势。比如“图林”这个名词最早是由“老槐也博客”的作者借用“武林”来类比图书馆界提出的,由于比喻贴切、易于接受,被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纷纷引用,逐渐发展成为内地图书馆学个人博客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总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昵称,是典型的博客语言。但是随着这个词使用次数不断增多和影响不断扩大,已有人将它作为正式学术语言直接应用到学术论文中。如发表在《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9期的(《浅议图林博客》。
3.2.2 匿名攻击或吹捧影响学科发展所需的理性学术氛围大部分图书馆学个人博客是匿名的,读者进行留言、评论与回复大部分采用的也是匿名形式。由于有匿名保护,大家在讨论问题、分析现象或评价人物时,往往不同于在学术期刊上进行的冷静商榷,而是相互激烈争辩,语言过于偏激,容易偏离理性判断与客观分析的轨道,有时甚至发展为相互攻击谩骂。还有人出于现实中的矛盾、利益、个人喜好或其他原因,利用匿名对某些图书馆界人士进行攻击或吹捧。这些匿名攻击或吹捧往往会放大学术分歧,激化学术矛盾,严重损害了图书馆学发展所需的理性学术氛围。此外,博客的匿名性和强大的互动性容易造成言论的不可控,“回复”与“评论”跑题或歪曲主题甚至乱发广告的现象在图书馆学个人博客中也非常普遍,严重干扰了学术交流,降低了博客的学术质量。虽然博客作者有编辑文章、删除跟帖等操作权限,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面对铺天盖地的留言和回复往往力不从心,无法――进行仔细阅读、辨别和处理。
3.2.3 加大了知识产权侵犯的可能性 图书馆学个人博客经常通过引用、转载和大量的超链接来扩大博客的知识范围与信息量,其博客信息的搜集、整理、组织和都是由作者一人完成,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就很可能在一些原创信息问题上造成侵权。许多作者喜欢将自己的著作、论文、会议发言等在博客上,如果这些已被出版机构录用,在尚未正式刊发之前不经相应机构同意就自行则有可能侵犯相应机构的版权。另一方面,很多阅读者看博客时受到启发,往往将一些博客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加工、组织、引申,写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如果在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中没有对引用和参考的博客文章进行注明,则侵犯了博客作者的知识产权。因此,图书馆学个人博客的兴起加大了知识产权侵犯的可能性。知识产权保护是为了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正当利益和促进社会的知识繁荣与进步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图书馆学个人博客能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决定了其本身能否健康发展,也会对图书馆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南宁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13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这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应用与技术成了学校工作的重点,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社会大环境的各种新元素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而辅导员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为大学生指引方向。所以辅导员队伍发展问题备受关注。个人职业品牌是指在相关专业领域(党团建设、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等)中有突出工作表现。
一、个人职业品牌建设是辅导员团队发展的趋势
个人职业品牌建设能为辅导员团队建设带来新思路与发展契机。定期开展优秀辅导员表彰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有助于提升辅导员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一)个人职业品牌建设能提升辅导员归属感与认同感
如今,辅导员普遍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易产生职业惰性,加上新建本科院校基础薄弱,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得到领导重视、支持和各业务部门的配合,以及社会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使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中树立信心,体现自我价值。
(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树立个人职业品牌提供客观条件
专业化和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这一目标推动辅导员需要在特定领域具备相关知识和职业素养。这些内在需求为辅导员树立个人职业品牌提供客观条件。
(三)个人职业品牌建设是辅导员团队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国家颁布诸多政策使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了强有力保障。辅导员队伍结构逐渐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但也遇到了些问题。初涉职场的他们对入职动机和职业发展比较彷徨,且在转型期的应用技术大学辅导员队伍常受到学生工作之外的多方因素影响。自身前途和发展方向是最他们感觉压力的主要根源。据此,许多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促使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带动团队发展,体现职业价值。
二、以个人职业品牌建设视角审视应用技术大学辅导员团队建设不足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个体与团队发展的理念有待转变
团队成员互相认同和相互协作是一支队伍有集体意识的表现,有助于提升团队向心力和战斗力。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缺乏团队文化熏陶,并且学校在转型发展中教师有诸多机遇,使部分辅导员为个人追求而脱离集体。致使团队凝聚力不强,难以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二)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制度存在不足
许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欠缺长远规划。转型发展期的高校由于资金薄弱、底子单薄和人事制度不健全易造成辅导员队伍专业构成和年龄层次不协调,这成了限制团队发展的根源。且很多高校以个人业绩而不是集体成绩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这样的评价制度使辅导员都想争“第一”而忽略了团队荣誉。此外,辅导员外出学习机会相对其他教师而言很少,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缺乏政策与经费支持。
三、以个人职业品牌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辅导员队伍,需依托实际情况,并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不断改进工作思路,提高队伍战斗力。作者认为,带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学校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为团队提供人才保障
W校要重视和支持,人事招聘时选出一批有经验的辅导员为核心组成团队,指导队伍开展工作。在专业结构上互补,在年龄层次上避免差异过大。辅导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需尽快提升基本功。同时发挥自身本专业特长,一支多样化的队伍有利于在学生工作上开拓创新。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注重团队培训和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领导者的角色须从“指挥者”转变为“教练员”,通过团队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在合作中相互适应,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辅导员作为一支特殊队伍,把共同信仰、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对学生工作彼此理解和认同,便于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
(三)队伍建设应注重个人职业品牌建设服务队伍发展
在实践中,辅导员所面临的不是单一模块的学生工作,因此在不同领域中发挥辅导员个人优势,有助于体现个人价值。在团队中发挥个体优势,以个人职业品牌建设服务团队发展能提高团队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品牌创新。辅导员队伍作为一种知识型团队,创新是本质特征,实现品牌创新是团队任务。
(四)队伍建设管理应重视目标管理和长效机制
进行科学的目标管理,收集对队伍建设的建议,制订共同目标。要实现共同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同时用目标量化的方式根据成员各自优势分配任务,准时保质完成任务。在该过程中激发辅导员潜能,在特定领域中创造个人职业品牌。应用技术大学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易出现短时间人员不足或新成员快速上手难的问题。因此,塑造一支出色的辅导员队伍,重视目标管理和制定长效机制避免人才流动很有必要。
(五)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两并重
传统的激励方式为重视个人典型,突出个人业绩。该模式在人员缺乏、工作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有效。但在新形势下该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个人激励应与团队激励紧密结合,开展工作评价。工作制度应当体现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统一,给辅导员的空间同时又责任到人,对执行力做到有效控制。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两并重能体现辅导员个人优势,增强队伍向心力,推动队伍整体提高。
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背景下,个人职业品牌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培养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队伍,是快速实现其品牌价值的有效方式。队伍的成长促进个人的成长,培养出一批辅导员“专家”,在思想教育、党团组织建设、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等方面为队伍的品牌创新提供源动力,是应用技术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谢宏忠.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回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