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开学寄语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7: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班开学寄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班开学寄语

篇1

幼儿园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这里有喜欢你的老师,和你一起游戏的小伙伴。还有各种有趣好玩的玩具等着你!相信你们肯定会沉浸到有趣的集体生活之中,体验到幼儿园的快乐!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将和你们一起生活。可爱的小宝贝们,可能你暂时还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没关系!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你们、照顾你们;老师会给你们讲好听的故事、会带你们做好玩的游戏、会教给你们许多知识……对了!你在幼儿园里还会认识许多朋友。在这个快乐的集体里,我们一起学习、生活、游戏、交往、参观……在这些丰富而有趣的活动中,你们会更加快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干、活泼健康、自信且富有创造性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也许您还不放心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没关系!您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倾听,我们的笑脸就是对您最好的承诺,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您最好的保证。请相信我们,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为了保证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园内生活,同时保证我们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请您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庆元宵,汤圆香”为庆祝元宵节,孩子们今天品尝了汤圆香,让孩子们初步知道元宵节的由来,家长也可以和宝贝、亲友们在家一起吃汤圆,感受节日的气氛,团团圆圆,幸福快乐!

家园配合

2、请家长坚持每天8:00前送孩子来园,并且早晚刷ic接送卡。不要围观幼儿生活,以免引起幼儿的不安心理,无法顺利适应园内生活。幼儿园规定:请假需提前1天(早上11点前)向班老师提出才能退当天的伙食费。每月的伙食费请在当月1——10号前到财务处缴纳,也可银行扣费。

3、及时与老师沟通,当孩子在家有了一些特殊的表现时,家长应及时与老师交流,因为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一定会在幼儿园表现出来。孩子的不良习惯有待于家园配合纠正。另外,家长对我们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希望与我们正面交流,我们很乐意接受大家的意见。

4、若孩子生病需服药的请家长早上来园时交给保健医生,防止错服漏服现象。

篇2

树林是小鸟的乐园,大海是鱼儿的乐园,夜空是星星的乐园,实验幼儿园小二班是我们小朋友的乐园。快乐的假期结束了,欢迎你们重新回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

篇3

3、不要对孩子说诸如此类的语言:“不听话就送到幼儿园去”“我不要你了”等,不要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反感。

4、切记不要追问孩子。家长总是十分关心孩子刚入园的情况,但是刚入园的日子里,孩子常常很不喜欢幼儿园,不要追问孩子“幼儿园好吗?”老师好吗?“”老师喜欢你吗?“等问题,这往往会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负担。

5、切记不要打破孩子的生活规律。幼儿园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定睡,定时午餐。如果孩子在家休息时,父母打破了这些规律,孩子再回到幼儿园时,会需要再调整回原来的休息时间,他很容易感到不适应。

6、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轻松的情绪去感染幼儿

7、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可以多让孩子与邻居或朋友接触,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样有利于孩子入园后的合群。

8、请需要服药的孩子家长写清服药的时间、剂量及孩子姓名,防止吃错药的现象发生。

篇4

要想把一个班级管理好,必须创建良好的班风。班风影响着每个学生品格的形成,熏染着学生的思想。而良好班风的创建要以德育为首。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管理应该学生自主参与,班主任引导,鼓励学生争当班级小主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分工合作,一个阶段后,开展表扬、批评、自我批评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责任感,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风。

二、以身作则树榜样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班主任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文明用语,用行动作示范。比如,大扫除时,班主任动手拿起扫把和学生一起打扫,清除卫生死角;看到地板有纸屑,弯腰捡起扔进垃圾桶;上课时粉笔字写端正……事实证明,班主任的学识、道德人格力量,往往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灵美的塑造者,必须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留下美的形象,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创建平台激兴趣

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苍则苍,染黄则黄”,随着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发展,部分学生难以抵御网络虚拟的诱惑,沉迷网络游戏,对学习没兴趣、没目标、没动力。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平台。可创建班级学习网络平台,让学生参与管理组织实施,每周定时展示学生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增设限时益智互动游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开展线上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挥;开设聊天专区,方便学生之间交流,班主任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以生为本倾师爱

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和起点,也是师德风范的基准。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周围亲人朋友的关爱,特别是少年儿童进入学校,教师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北京的优秀班主任丁蓉老师说,教师不能只满足做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还要做心理医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应以生为本,倾注师爱,以爱感化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仰慕,这样,学生就会效仿这种关爱他人的形式去关爱别人。我现在任教的班中,有一位学生因肢体疾患无法行走,每天都由家长接送,我对该生特别关爱,但不特殊对待。在其自卑沮丧时,我会跟他谈心,讲励志的人物事迹鼓励他;课余时间,我会和孩子们一起陪他下象棋、玩跳棋……渐渐地,他脸上又有自信的笑容。有时,我没在教室时,班里的同学自发地帮助他、关心他。

篇5

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教师的习惯很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学生。对于小学教师的道德素养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指引学生在学生生活中正确地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固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众多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教导自己知识的领路人,更是教导自己道德品质和为人修养的指路标,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犯错,教师的衣冠举止和为人师表的言行都需要三思而行,进而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如果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在道德素养生活上得不到学生的尊重。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两方面都需要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才可以正确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教育中需要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比如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犯了错误,不应该施以惩罚,惩罚并不能令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惩罚结束就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在意识层面上完善自己,只在行为上制止错误的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召开一个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从自身找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在班会中为了活跃气氛,还可以加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在看到废纸等垃圾的时候会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保护环境,进而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与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三、关注生活中的点滴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正确的知识和认知,并且教导学生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逐渐将认知与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道德修养习惯的培养中,需要以大量的实例作为道德指标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习惯培养,比如看到老人坐车要主动让座,看到走路不方便的人过马路需要伸出援助之手,这些活动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景互动的方式做模拟训练,让学生在玩游戏般的活动中逐渐养成好的习惯,还可以举出一些反面例子,或者奖励制度等各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习惯教育,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6

所谓真正的学习环境,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创造一个带给学生情绪上安全感、充满鼓励和温暖的课堂。学生总是能从课堂中学有所获,总是感受到那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学生总是能感到怦然心动,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学生能深深地卷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那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出学生那种高度投入的、专注的、有生命尊严的存在的状态。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遵循尊重、民主、发展的原则。尊重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首先,教师是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其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再次,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三、“关注生命发展”的班级管理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里写了这么一段话:“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生命化教育。

作为一名成功的班级管理者,首先,要在“爱”字上下功夫。爱学生这是班主任被班集体接纳的前提;爱学生,才能接受学生,走近学生尘封的心灵天地,与他们心灵相通;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诲。当学生感到教师真正平等地爱他,为他操心时,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来倾吐衷肠,形成了“爱生――尊师――爱学生――更尊师”的情感交流。

四、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增强生命教育底蕴

学校物质文化主要有导向励志、审美怡情、增知矫行等几种,而这些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对学校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建筑、设施设备、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各类物化形态的有意识创设,借助于学校物质设施在形、色、意、象、声等方面的标识浸染,通过人的不自觉意识和内在体验来实现的。

1、导向励志作用

学校物质环境以有形的物质,来承载和标示无形的学校精神、规范和价值,一所有着良好物质文化氛围的学校,师生完全可以从学校建筑设施和景观的形象及神韵中,“读”出学校的精神和气度,从而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撼和激励,这些物质标示物还有可能成为他们心灵世界的庄重之物和精神依托。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力求上进。

2、审美怡情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折射了一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一个学校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力,反映了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智慧、趣味与情感,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与这样一些事物朝夕相伴,在对物质文化的欣赏过程中,必然会逐步建立起一定的审美意识,提高欣赏和鉴别美好事物的能力,进而培养出创造美的能力。

3、增知矫行作用

学校物质环境特别是人文景观蕴含着很多直观的和潜隐的人文知识,置身其中,每日目视口诵,必定增加学生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眼界。学校师生长期生活在一个有序、文明、高雅的环境中,言行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物质环境传递出的“隐性规范”的制约,从而帮助他们不断强化自控意识,让自己的言行与学校的规范和价值合拍,逐渐变得文明高尚起来。

五、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同时,要突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人格培养摆在了首位。 学科教学为我们在生命教育中加强“学科渗透”,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生命教育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必须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恰切、适当地选择。

1、编制“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统计表”。

课程是生命教育的载体,而生命教育却没有现成的课程、教材及教学模式。为此,学校鼓励教师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如,品德与生活组就将新教材分成15个专题,再将15个专题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挖掘品德与生活学科与“生命教育”的融合点,让生命知识融入品德与生活学科。“语文”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体育”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音乐”与“美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

2、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

注重把礼仪教育作为切入口,与学生常规管理相结合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礼仪讲座、礼仪知识板报宣传等手段,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既是一种自我生命价值和自尊的体现,又是一种对其他生命个体的尊重,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调节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努力通过这一柔性手段让行为规范成为一种源自于内心的自律,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篇7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校园体育场馆设施越来越全面,校园体育场馆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这些进步而来的,是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时间过长,开放性不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85万个,而其中有65%是学校体育场馆,但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却仅为30%。一方面是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在学生节假日时间大量空闲,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设施的严重短缺,这种矛盾的存在,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也不利于校园形成开放的人文和体育环境,更不利于学校体育场馆更好地为社会体育事业服务。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我国法律的要求

我们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建国伊始,就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程度的法律法规。其中,最直接的是2009年,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部国有体育场地设施均需向社会大众开放,要强化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提高利用率”,这就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义务。

1.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健康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支付起昂贵的高级健身房费用,人们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健身房的昂贵开销和小区里相对简单的社区体育设施和大众健身项目而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无疑是大多数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因此,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对外开放。

1.3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教育业的重视,国家财政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校园里的体育设施也越来越全面和高级。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以及学校对外开放意识不强的原因,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并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间接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必须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困境

2.1行政监管的缺失

虽然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场馆应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但是,有很多法律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到实际中,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监管的缺失和监督的不利,很多学校由于惯性作用,很难进行自身主动的开放和创新,这就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进程难以顺利推进,目前的开放现状不容乐观。

2.2校园安全难以保证

2.2.1如果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全面对外开放,那么无疑会造成大量的社会人员混入校园,增加了校园保卫的工作压力。另外,这些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目的不纯,因此很难保证校园内老师和同学们的财物安全,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的建设。2.2.2锻炼人群的运动安全难以保障。如果来校园里锻炼的人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运动安全常识,在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激烈肢体对抗运动造成的损伤,加上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受伤之后不注意恢复等,经常会出现运动致伤、致残等伤害性事故。目前我国对于此类伤残责任的界定仍然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部分校园管理者为了避免相应麻烦的产生,会采用限制开放时间或者直接关闭体育场馆的措施,从而导致了校园体育场馆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2.2.3物耗与经费问题数据表明,体育场馆的成本维护费用同它的利用效率和开放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场馆越开放,利用率越高,所需要的维护费用就越高。但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同,场馆与场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经费使用差别,一些学校经费不足,虽然体育场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以建设,但是后期维护后劲不足。如果强行让这些学校无条件开放体育场馆,那么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担,甚至还会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除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进行维护之外,学校还要支付场馆运行管理人员的薪资、设备更新费用、以及意外伤害保障等一系列费用,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运行经费严重不足。2.2.4场馆管理问题①管理人才的缺乏由于校园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其日常管理也必须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负责。但是,目前来讲,很多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员都是就地取材,或者是学校的学生、或者是学校的退休老师,严重缺乏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人才,导致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单一、制度不健全,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服务性都毫无优势。②时间管理的难题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的管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的体育场馆首先应该保证正常的校园使用,保证学生的日常锻炼和课程需求,其次才是面向公众开放,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实际开放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掌握不好时间管理的度,导致学校教学使用和社会公开使用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和谐有序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民众的锻炼热情。③管理模式单一由于我国的学校一般都是公办,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思维惯式,直接导致了学校管理者受旧思想束缚大,对于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不热情、不主动,不愿意将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和社会进行接轨,也不主动探索自负盈亏的场馆管理道路,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风险规避机制。④社会化运营手段落后目前,即使我国很多学校体育场馆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但是大部分来讲,都是义务的、免费的,加大了人员流动,也增加了校园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成本维护负担。这就显示出了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手段的落后,没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自负盈亏、通过租赁设施和场地的方式筹集场馆维护资金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运营手段落后,不能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创新,也不会进行市场化包装和推销。对于这些学校来讲,即使实行了社会化运营,也仍旧不足以避免资金短缺的问题。

3.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办法研究

3.1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监管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在政府统一的领导之下,发挥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区、保险机构、税务部门和民政部门等的合力,才能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合理开放。政府要将体育场馆开放纳入法制的轨道,实现立法立规先行,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支持和监管,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切实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资金扶持,才能顺利地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实现。

3.2借鉴各方成功经验,规避开放风险

我国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着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和管理问题,只有积极探索开放的新道路,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开放模式。3.2.1在安全问题方面,学校可以考虑增设保险机制,探索新型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保险制度,把开放带来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财务安全风险通过保险的形式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降低学校的安全风险和负面影响,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后顾之忧。3.2.2在经费问题方面,除了寻求一定的政府扶持之外,学校可以考虑采用经营化的管理模式,在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期间,积极与社会组织和赛事组织联系,将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进行租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社会化经营,提高场馆的知名度和盈利能力,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俱乐部”和“特长培训班”的发展模式,积极为学校创收,使学校脱离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自主化经营。3.2.3在管理方面,学校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工作,降低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另外,应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以及社会化运营,实现教学与经营的分离。

3.3构建网络共享平台,增加社区与学校的对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高效率利用,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将体育场馆的具体闲置信息及时到平台上,便于参与锻炼者直接在网络上了解场地信息,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另外通过研发手机APP或者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中要求壮大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对接,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数量,为学校附近社区居民讲解体育锻炼知识,减少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

4.结语

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应该从自身建设入手,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开放模式。与此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监督、指导和支持,除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之外,还应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学校体育场馆科学、合理、有效、有序地对外开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和谐发展。

作者:呼洋洋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蔡晨,卞雯文.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156-157.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880(2011)12-0026-02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班主任专业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的子课题,属于国家级科研课题。课题组组长是李绍江,副组长兼联络员是陶玉鑫,子课题编号为2011B01―014。经全国总课题组批准,于2011年6月开题。现将本课题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课题选题依据

提高班主任的整体专业水平,是时展的强烈呼唤,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此意见的颁布对于确立班主任的专业化地位,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积极开展以“十二五”科研规划国家级课题――《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依托的项目申报活动,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及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为班主任专业成长奠基。

二、课题研究条件

(一)背景条件

在中国教育学会的指导下,以国家级课题《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为依托,依靠丰富的专业资源,采用先进的科研理念,运用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使得班主任具备有效的工作策略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二)人员条件

(1)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为学校各级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政教处领导及工作人员。

(2)课题组成员大多是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协作能力强。

(3)课题组活动时间:周五下午班主任例会或周六的课余时间,课题组成员及时交流意见,学期期末将安排专项研讨交流。

(三)硬件条件

(1)学校大力支持教科研工作,拨出专项课题研究资金支持本课题研究;同时本课题研究的图书资料等都能得到保障。

(2)学校教育教学办公网络,能满足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需求。

三、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首先要靠班主任去执行和贯彻;班主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更要关心学生思想上的进步、道德品质的成长及身体健康,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来教育、塑造下一代。据此,根据六枝特区特别是我校班主任工作实际,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探索出一种切合本校实际的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规律与方法。

2. 当前,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与其现状不相吻合,班主任工作出现了不少困惑,加上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解决班主任的内心困惑,如何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改变班主任的工作现状,建设出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班主任队伍,全面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思想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艺术,更好地应对新课改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本课题探究的第二个内容。

3.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学校现有条件下,探究如何才能既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班主任队伍管理机制,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全面提高班主任的履职能力,从而真正激发班主任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 通过制定和实施班主任聘任制、双班主任制等办法,积极完善班主任队伍管理机制,充分优化班主任队伍人员结构,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优秀中老年班主任继续从事德育工作,做好对年轻班主任的“传、帮、带”工作,以充沛的工作激情创新育人方法,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并探讨如何建立更灵活、开放的评价体系,使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都有各自的竞争、发展空间,以完善对班主任工作的过程评价。

5. 通过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规范和管理班主任队伍,提高年轻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以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团队科研、参与体验、交流反思、专家引领等,唤醒班主任群体专业意识,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有效掌握开展工作的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反思能力,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通过专家讲座与对话、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参观考察及指导论文撰写等方式,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

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以课题为依托,把班主任专业发展、专业需求问题特别是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问题,通过研讨与交流,促进班主任的个人发展与专业成长;通过体验式学习,鼓励班主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大胆创新,组织考察交流活动的实践知识,来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培养班主任合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

五、课题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普通高中学校特点的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工作思路与规律。

2. 个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现行班主任工作实践的调查、了解,寻找能够真正激发班主任工作激情的方法。

3.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研究者自身班主任工作实际的归纳、反思,分析促进与影响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特点的真正能够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管理体制,并能从理论角度进行归纳。

六、结束语

总之,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课题组成员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方法要科学,资料要翔实,研究工作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由于组织了本校有志于此项课题研究的班主任老师和政教人员积极参与,使得人人都能根据工作实际和个人特点,能够广泛探究、认真总结,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成败得失、经验方法,能够为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昊文,叶国正. 新课程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J]. 班主任,2007(5).

[2] 丁如许. 努力造就优秀的班主任群体[J]. 班主任,2007(7).

篇9

【中图分类号】R33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26-01

1提高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重要性的认识

带有高额补贴的捐献机采血小板,会使一部分人受利益的诱惑在献血咨询时隐瞒病史,给献血者和受血者带来不安全隐患。开展自愿无偿捐献血小板才是确保血液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深入实施《献血法》的重要措施。同时,捐献成分血又是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开展无偿成分献血是我们输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哈尔滨市无偿献血工作一直走在国家前列,为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血站领导和职工不仅作为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者,还纷纷参加机采血小板的自愿捐献,亲身体验献成分血的感受,组成了站内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应急队伍。此举为社会及全体公民做出了示范。

2加大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力度

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公民认识到捐献血小板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从而自觉地加入到无偿捐献血小板的队伍中来。只有充足的血源才能保证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顺利进行。

3采取多种形式招募无偿机采献血者

3.1电话招募从血站献血者资料库中,电话招募无偿机采献血者。

3.2直接动员对来采血车、采血点、站内采血室的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开展面对面的动员、招募。尤其是对来站内的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可以带到机采室参观,现场讲解有关捐献血小板的知识,与正在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直接对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间接动员发挥已捐献过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作用,由他们向周围人员现身说法,逐步扩大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队伍。

4改善献血环境与献血设备

为给无偿机采血小板创造良好的捐献环境,血站扩大了机采大厅,增添了全自动采血沙发床,悬挂的液晶电视,DVD播放机,布置了供人观赏的树木盆景,提供了茶点和各种报刊杂志等,营造了温馨、时尚、人性化的捐血环境。为了缩短献血者在血站等候的时间,血站还购置了6台新一代的血细胞分离机Amicus。设备数量的增加,使献血者检测合格后,就可以立即采集血小板。相同条件的献血者,用Amics血细胞分离机与用原先CS一3000血细胞分离机相比较,采集时间平均缩短10~15分钟。另外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具有单双针两种采血模式供献血者选择,该机器还有噪音小的特点,保证献血者在良好的环境中完成采集过程。

5改变服务理念,开展优质服务

5.1从自身做起改变观念开展无偿机采工作是直接面向社会各界。这对血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保证。

5.2对献血者予以亲关怀,以人为本在做好采集前、采售中服务的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为献血者采集后的服务。采集结束,我们为他们送去一杯温水,对于中午不能回家要马上去工作的捐献者,我们为他们准备了午餐。根据不同年龄的需求,我们准备了富有人性化的各种献血纪念品。

6完善机采血小板的规范化采集模式

由于血小板在体外保存时间短,22℃下保存又存在细菌污染的风险,故一般情况下,血站不备有大量库存。往往根据临床病人的需要现约现采。

7建立固定无偿机采献血者队伍

为了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满足临床医院对机采血小板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临床输血安全的需要,建立一支固定无偿机采献血者队伍是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献血者捐献血小板的全过程中,通过我们优质的服务、熟练的技能、先进的设备和优雅的环境,给每位献血者创造良好的献血经历,使之愿意保留为固定无偿献血者;②由于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要求比捐献全血要高,所以对固定献血者要有所选择;③血小板捐献者不但捐献了体内珍贵的血液资源,同时也付出了2~3小时的宝贵时间,所以,还必需了解献血者的工作性质是否能配合血站的采集时间;④采用电子表格的形式制作固定无偿机采献血者资料库,将献血者详细信息编入其中,为长期招募无偿机采献血者做好基础工作;⑤为了保证临床血小板的供给,我们对固定无偿献血者进行责任感的培养和加强诚信理解。

篇10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探索与实施的现状

一般认为,学分制是以选课作为基础,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与质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管理制度。不少高职院校很早就关注学分制,并开展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有的把学分制作为一项教学管理改革,从教学制度的制定、教学文件的修订、选修课程的建设、导师制的实行等方面开展研究;有的则认为学分制的实施不是一项仅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而是牵涉学院方方面面工作的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于是,就有了在学分制条件下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学费的收取、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学生的社团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保卫工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从实践层面来看,有些高职院校目前实施的还是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而大部分院校也根据现有的政策环境和校情实施了学年制与学分制相融合的所谓“学年学分制”,即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但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度等方面的自还很有限,与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还相去甚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但高职院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的实践仍显得动力不足,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对高职教育开放办学的发展趋势的把握不够敏锐,导致了对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知不足,在惯性与惰性的阻碍下,学分制推进步伐的迟滞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开放办学背景下完善学分制的意义

目前,开放办学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大力提高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办学的开放性已在理念、机制、模式等不同的层面有所体现,在进一步地融入社区,密切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公民的终身教育,扩大与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高职院校还需继续深化开放办学,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使高职教育成为“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语)的需要。只有进一步敞开校门,给所有想来学习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也正是高职教育的使命所在。

二是应对高考生源总量逐年下降给高职院校带来的生存危机的需要。以江苏为例,2010年全省参加高考的生源总量为52.7万,录取人数为44万,而据统计预测,到2013年,全省预测高考生源仅44万多,与现在录取人数持平,而到2014年,如果按现在的招生规模,全省高考录取人数就将超过报考人数,而且这一态势还将延续数年。因此,只有加大开放性,尽可能地拓展生源,在学生进得来的同时,还要力争留得住,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稳定地实现自身发展。

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如何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开放办学的需要,已成为一项重大的课题,其中学分制的完善就是自我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本身自成系统,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但如果把它办成孤立、封闭的“断头教育”,它的路就只能越走越窄。只有不断加大开放性,打通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联系,建构起一座上下左右贯通的立交桥,才能最终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的体系。这里所谓“上”是指上接应用性本科,也包括国外大学的本科;所谓“下”是指下通中职和普通高中,所谓“左右”是指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的转学和选课。而这座立交桥能否真正贯通起来,从操作层面看,其关键则是完善的学分制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随着学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通过校际间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开展专本衔接将成为可能,满足协议规定的相关要求的高职学生可以在二年级结束后,直接进入相应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两年,这对于增加高职的吸引力无疑是很有利的。而专本衔接的关键是本科院校对学生在高职阶段所修学分的承认或转换。

2.中职与高职是处于相邻层次上的同源教育,开展中高职专业课程学分连续累计试点实验,使得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能够实现有序的一体化衔接,这已被公认为是中高衔接的核心和关键。

3.高中生也可在其毕业前一年利用业余时间到高职院校选修课程,如毕业后到该校学习,承认其所修的学分,这也可成为锁定一部分高中生源的措施。

4.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实现自由转学也会在将来成为可能,而转出与转入院校的学分能否互认同样是关键。此外,学生在不同的高职院校选修课程,所修学分在校际互认,这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促进校际间的竞争和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综上所述,学分制的不断完善使得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和其他类型、层次的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为顺畅,有利于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

(二)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应届高中生生源数量的减少,高职院校放宽进口,实现注册缴费入学将成为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吸引学生并留住学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方面是十分有限的,突出的问题如下。

1.专业的选择余地小。在现行的高考录取过程中,由于各专业招生计划的限制,考生的专业志愿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每年都有很多考生由于对录取的专业不满意而放弃学习的机会,或即使报到学习,也因为对录取专业不感兴趣而无法学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甚至影响了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

2.学制的规定弹性小。按照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高职学生的修业年限一般为学制加2年,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具备提前完成学业的条件,但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习进度整齐划一的控制,使得这部分学生只能按照规定的节奏来学习。另外,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佳,需要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或者进行半工半读,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操作。

3.对于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小。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好的课程,在规定好的开设学期,按照规定好的课表安排,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学年制条件下,学生想重修课程、辅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其他专业、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师等都不易实施。

上述这些突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的招生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限制。招生制度的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启动,而对于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则需要各高职院校快速跟进,尤其是学分制的完善更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来选择专业,能够在修完本专业规定的课程,自由地跨院校、跨系、跨专业地选修课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安排学习的进程,那么不仅对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利,还对增加高职院校本身的吸引力有利。反之,如果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灵活的、多样化的选择,那么这样的学校必将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而生源的流失将直接导致学校的生存危机。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深化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的开放性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除了利用科研团队开展对外的技术服务以外,更为重要的途径是开展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待岗人员、农民工、复员军人甚至是本科学生等的专项技能培训,或面向社区居民开设一些课程,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社会培训量的增加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生源的重要补充。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这一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够,培训的人数少,管理也不够规范。而学分制的完善对这一工作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1.学分制具有的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学习进程安排的自主性特点,特别适合素质差异大,学习需求多样的培训学员。

2.培训学员获取的学分如已经达到了某一专业的毕业要求,在政策到位的前提下,可以申请该专业的毕业文凭,使培训与学历教育打通成为可能。

3.培训费用可以根据标准,按所修学分的多少收取,多修多收,做到规范、透明。

三、开放办学对建立学分制实施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

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相互协调,综合配套,而开放办学本身,尤其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深度开展,对学分制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2)有利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选修、辅修专业和课程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资源。(3)有利于导师制的实行。富有经验的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进导师队伍后,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学习指导更贴近实际的岗位需求,可以有效地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4)有利于选课制的实行。选修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吸纳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可以拓展开课的范围,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选修要求。(5)有利于教学安排的重新设计。学分制下的教学安排要做到在尽可能多的时间段,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一周七天,从早上六点多到晚上十一点都有课程安排,这样分散的教学安排就使得受聘于学校的企业人员在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同时,能灵活地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教学任务。(6)有利于免听免修免考制、奖励学分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制度的实行,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实践锻炼的经历,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取得的成果,等等,都可作为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的依据之一。

四、结语

学分制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选科制,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得到发展与完善。学分制作为舶来品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初,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密不可分。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管理制度上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因此,加快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在现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加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可选择性,逐渐向完全学分制过渡,已成为顺应改革发展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高朝华.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马赛,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J].高教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