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7: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文艺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精选典故
史书上的历史人物一般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留于后人研究的资料众多,不可能将无关紧要的材料都于课堂上胡乱罗列一遍,不然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宋苏轼于诗、文、书、画各方面皆有极高造诣,不可能在课堂上都一一道来,应当有针对性地精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典故以对其进行分析讲解。按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特性外,还要知道书法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精选《新唐书》的史料来解读欧阳询:貌寝侻,敏悟绝人。……询初仿王義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娄此。从史料可让学生得知:欧阳询容貌一般,学书于王羲之而名扬海内外,又极为迷恋书法等。由唐太宗“观其书,固谓其形貌魁梧邪”语,引导学生观赏欧阳询书法作品究竟如何挺拔俊逸,让学生观赏课本欧阳询影印书法作品《九成宫温泉铭》,欣赏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该作何以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温泉铭》有三绝:一是其文歌颂之人乃天下第一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二是该文是千古诤臣魏征所撰写;三是欧阳询所书。如此讲述,让学生对欧阳询其人其作都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端。同样方法也适用于介绍颜真卿及其行书作品《祭侄文稿》(课文有影印图像),还可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对安史之乱的知识点作简要复习。讲解行书就不得不提王羲之传世之作《兰亭序》。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影印《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提醒他们赏习之余留心文中作品旁注明的“摹本”二字,从而提出问题: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的真迹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究竟真迹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再选用史料向学生加以说明。王羲之《兰亭序》,僧智永(王羲之四世孙)弟子辩才尝于寝房伏梁上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习书,临羲之真草,书贴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辨才之所……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取之必获……始苏翼便驰驿南发至都奉御,太宗大悦……帝命供奉拓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课本中的摹本作者)、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诫孝也,岂能违吾心!即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随仙驾入玄官矣。”今赵模等所拓者,一本尚值钱数万也。由以上材料可知《兰亭序》真迹的神奇经历。唐太宗从僧辨才手中诳得真迹,将其作为陪葬品带入昭陵中去了,传于后世的不过是唐代名家钩摹之作。引用这样富于传奇色彩的典故给学生讲解《兰亭序》收藏史,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并且能从侧面反映出王羲之对唐代书风的影响。与此同时,应当提醒学生思考:统治者的书法喜好是否会影响学界书风。王羲之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世称“二王”,《晋书》对二人的用笔及逸事多有描绘。可用影像展示对比王羲之《兰亭序》和王献之《中秋帖》、《鸭头丸帖》各自的书法艺术特点。学生可在视觉冲击下汲取历史知识,了解“二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是“二王”的忠实推崇者,《宋书》载其:“特妙于翰墨,沈著飞扬,得王献之笔意……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再举事例向学生说明米芾是如何“遇古器物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让学生明白其人的可爱性格。米元章(米芾字元章)在真州,尝谒蔡攸于舟中,攸出右军《王略帖》示之,元章惊叹,以他画相易,攸有难色。元章曰:“若不见从,某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堕,攸遂与之。以《蜀素帖》不朽于后世的大书画家竟无赖至此,难怪时人称其为“米癫”。应用这样的典故进行讲解,学生对米芾鲜明的人物性格便会有很深的体会。选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史料讲解历史人物形象,能在紧扣课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各方面情况。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上,已经可以见到我国人物画以线造型的手法的运用。原始人用粗放的线去记录自己的生活、狩猎、祭祀和原始的意识,这些情感冲动的痕迹带有中华民族早期的朦胧的审美情趣。
原始社会的图形,以及秦、汉、魏以前的绘画,从表现方式来看,似乎更多的带有粗放的、自由的写意因素。自晋代以后的人物画,已经开始以一种理性式的严谨而工整的作风去替代原始的感性式的粗放而自由的作风,将这种工整式的绘画即工笔画推向艺术表现上的高峰,形成了我国绘画史上一个工笔性绘画的极其灿烂的时期。宋以后的人物画,其表现题材逐渐由宗教和宫廷生活走向民间的世俗生活,尽管在感觉上不如唐代的严肃宏大,但由于绘画的视野扩大了,宋代人物画从总体上看显得更丰富、生动、亲切。一种更自由、奔放、概括、洗练、粗细结合的画风逐渐形成。这种活泼的绘画中,很具代表性的是以石恪、梁楷为代表的“简笔画”,他们的艺术可能受到唐代张璪、王墨、王维等人的“笔飞墨喷”、“不贵五彩”的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和启示。传世的梁楷《泼墨仙人图》是现代能见到的这种作风的代表作,表现上的成熟度显示了一个新画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使中国人物画开始了意笔与工笔并行发展的新阶段。wWw.133229.COM
石恪等人探索了人物画新的审美角度,梁楷则以自己精美而成熟的作品显示了新风格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以其作品在艺术创造上的分量取得了意笔人物画在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梁楷等人强化了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特色,进一步进行了“以意写形”的探求,作品达到了高度的“形神兼备”的境界,使人物画更多地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进而调整了作者主观与客观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大胆的以主观的情感和意愿去提炼、取舍、夸张、想象、改造、强化所描绘的对象。
元、明、清的意笔人物画一直与工笔画并行发展,现在所能见到的元代的作品并不多,一般以人工景意、工意相间的作品居多。元代意笔任务画坛中没有出类拔萃的像梁楷那样有创造性的画家,意笔人物画至明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明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创造性更多,他的作品多数是工笔,只画过少量的工意相间的作品。他师蓝瑛,人物画自成一格:造型古拙,用笔浑厚而含蓄,画面具有装饰味。其画风对清代的意笔人物画发展影响较大。从现在的眼光看,陈洪绶仍然不失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
意笔人物画至清代,画家人数颇多,其中因其创造性而影响较大的有“扬州画派”的一些画家以及清末的大画家任颐(伯年)。“扬州画派”以人物为主的画家有罗聘、华碞、黄慎、高其佩,以及受他们影响的闽贞等。罗聘、华碞、金农重古朴,高逸、黄慎重仓劲,他们的作品意境和章法一般都奇绝,能突破程式,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黄胄在《黄州画语录》中评价华碞:“华碞在笔墨有所创新,落笔便有神韵,有清一代大师也”。用笔浑厚,转折自如,墨色华滋,造型概括而有整体感。
任颐以及任熏、任熊是清末的三位多产的画家。任颐师任熏、任熊,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末的一位在人物画成就很高的画家。他还吸取明代陈洪绶古朴的造型方式,用爽利洗练的笔墨,生动多变的章法,给后代留下了近万张作品。任颐在某种程度上总结了我国意笔人物画的主要精神和技法,将意笔人物画推向又一个高峰。任伯年的人物画应是三百年来的大家,却又为不少同道视为民俗画匠,其实任伯年无论功力、才情皆非常人所及(《黄胄书画论》)。纵观我国古代意笔人物画的历史,从宋到清,历时千年,一头一尾是高峰,中间元代不如明代。我认为就对意笔人物画发展的贡献而言,应首推梁楷和任颐。
到了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引进,西方绘画的理论对中国的传统绘画造型观表现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特别是素描的表现力,当然就为中国画表现丰富的内容,关系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因而也就为水墨人物发展提供了一条广泛的途径,水墨人物今天的面貌,更具体的证明了其为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结果。
当今的水墨人物从写实的意义上来说,它的造型已发生很大的改变。水墨更向着人的神采表现,人的精神深层挖掘。并把画面表现人的精神面貌的力度作为与现实内容完美统一标准去实践。毕建勋老师在他的《水墨人物画写生与创作》(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12)提到从横向上看,水墨人物画除了继承宋以前的“形神兼备”的美学传统和文人写意人物画的笔墨资源外,主要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他是文人写意的笔墨语言和西方的人物画造型方法及相应的色彩学方法结合的产物。它的画中积淀不甚丰厚,不像山水画、花鸟画那样大师林立,梁楷、陈洪绶、黄慎、任伯年等写意人物画家之后,水墨人物画从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姚有多、周思聪到1978年中央美院第一节研究生等一批画家至今,仅仅四五代人而已。经过这几代人的学理探索和创作积累,水墨人物画这一画种已经初具现代形态。它是一个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而又非常年轻的画种,一个有待于更加成熟的画种。
毫无疑问,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的,是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来传递艺术家对生活、对世界的评价并以之寄托作者的情思和爱憎。但是,对于造型研究的退化、正式传统绘画的失落,无疑这是人物画的内伤。今天,我们把更多的关心给与造型的研究,这就非常必要了。康书增老师认为“把西方严谨的造型和中国传统的精湛,水墨淋漓的笔墨书写相结合是他对目前创作写意人物的一种观点”(笔记于2007-11-22日康老师课堂)。邓维东老师也认为“写实是一种技术,写意是一种升华了的探索,写意的关键是造型”(笔记于邓老师2007-12-21日课堂)。由此可见,当前更多水墨画家非常重视“写实”重视“造型”。当然这种“写实”已经不是唐宋时写作实的重复。他除了给予外部的“形”的应有的关切,还要注入更多的画家个人的性情抒发。
中国写意人物画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经受西方文明的冲刷,经受了金钱磨盘的碾压,相信人物画的辉煌已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3]刘国辉.中国画名家创作随笔.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5.
二、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互渗性
民间艺术的基础性和“母体性”都十分重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的交流影响方向,主要是在明清时代,是其文人画家和民间文化的融合,在色彩等运用上更加的突出只有,对于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吸收十分明显。直接将清末上海画派各大画家色彩浓厚的风格表达出来,甚至还汲取了西方的画风,采用了鲜明的红和率绿对比;做到了画面感很强。其实所有的艺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人画家在民间艺术中汲取优点,促使文人画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其实民间艺术也收到了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很深,我将其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明清时期中
能够看到与之前构造具有差异性的青花瓷绘作品,其中都汲取了民间艺术,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龙凤花草图案,其采用的题材是以山水、花鸟、人物,通过瓷绘的创作出来,将笔墨的效果和趣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文人的艺术气息和民间艺术味道都包含了,是将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画风。
2.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衍生了民间木板画
特别是到了明清末代的时候,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巅峰,获得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喜欢,所以当时的画作坊遍布全国。里面有很多的作品还是出自于文人画艺术的影响,有的还是文人画家亲自操作,将“雅化”带到民间木板年画中。例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风格与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的木板年画,其画风突出,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去细致。
3.在明清时代中
有许多的文人都是属于没落了,导致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人画家,将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将民间画师的表现手法带到了文人画艺术中,所以导致文化画家还是变了风格。例如仇英、华岩、黄慎、任伯年等都是这种转化形态的代表人物。
一、“丰腴之美”:厚积薄发的盛唐气象
经过隋代的过度,李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人们不用再逃难避乱,不用仅仅寄情于山水之间而求得慰藉,开始尽情享受生活。贵族阶层中更流行着崇尚物质享受的享乐思想。这种安定富庶且显奢华的社会氛围,为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精深的文化养分,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画派就是产生于这一时代趋势中。仕女画的兴盛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形象的描绘为标志,真实地反映出唐人肥的现实及唐人尚肥这一审美时尚。第二阶段以张萱、周昉等仕女画家的创作为标志,是仕女画丰肥样式兴盛及流行的的时期。这两个时期各出现一位起关键作用的女性,分别是武则天和杨玉环。她们的出现为社会妇女地位的改变,同时也为仕女画提供了权力支持,为“丰腴之美”铺垫了通途。仕女画的兴盛,也是政治在艺术上的折射。关于唐代以丰腴为美观念的形成原因,学术界有几大看法:首先是唐代生活习性的胡化。这与唐皇室中融有胡人血统有一定的关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婚形成的血统互融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审美风尚。其次是唐代帝后审美的影响。唐代绝大多数皇室后妃都是关中人或中原人,使她们形成了丰态健貌的审美追求。这其中对盛唐绘画艺术影响较大的就是杨贵妃姊妹,丰腴的形貌直接影响人物绘画造型及审美标准,成为盛唐艺术中的普遍风习。再次是外来宗教观念、宗教艺术之审美意趣的沁润影响。佛教艺术传入初期人物造像皆为天竺犍陀罗风格。这种外来风格曾和我国魏晋时代人物画的秀骨清像相得益彰。而两国经历隔断、交流停滞,后而复起的传入,人物造像变成了面短而艳。这正是“丰腴之美”的特点。隋唐是中国人物画民族形式得以高度发展和成熟的时代,它的演变历程,正是画坛佛画典范样式张家样到吴家样到周家样的发展过程。尽管他们都是佛教美术的式样,但吴周二家样式已彻底摆脱天竺式(超脱)的影响,完全形成了中国式的风格(来自现实的、富有生趣的世俗美)。唐代人物画给人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弥漫在作品中的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深层次精神内涵的刻画。张萱、周昉的功德,不仅在于他们能适时地从画坛主流佛像画热中分离,扛鼎世俗人物画,推动了用画笔反映现实的局面,带动仕女画也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流。更在于他们开创了宫怨体裁,巧妙地把宫中仕女们的冷清寂寞、空虚迷茫连同作者的同情惜悯,掩藏于丰腴美的光环中,交于天下人去解读。二人笔下的“丰腴之美”,有着比整个大唐气象更深刻的审美意义、社会意义。
二、宗教观念、宗教艺术风貌的时代变化及渗透
一种样式不可能永远不变,魏晋名士服药的时代已过,那种越瘦越美的观念也已改变。佛道造像艺术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急速发展后,更进一步形成了适合国人审美意趣的佛像风格和造型体系:其一,二戴像制和张曹样式一方面得到工匠的效仿和丰富,同时又与新传入的佛像式样相融合,至隋唐逐渐脱去秀骨清像而具有方正丰圆的样式风格。其二,李唐尚丰腴之美,佛道造像随时代风气的转变,更呈现出取法世俗的趋向。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推动了石窟艺术的兴起。也成为人物造像由“清癯美”向“丰腴美”过渡的忠实见证。北魏西魏北齐的麦积山佛教造像秀骨清像成为主要风格。143窟的交脚弥勒眉细目长,鼻尖唇薄,造型俊逸清秀。这种飘然自得,似乎褪去了人世间的一切凡俗,这正是晋魏时期世人形体、神情、风貌的理想凝聚。隋代早期的菩萨像继承了北周的风格,头大身短,面相丰圆,肩宽腹圆,体态健美。但比例不够协调,有头重脚轻的不稳定感,后期的形象身材渐修长,逐步出现女性曲线姿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佛菩萨逐渐从类似苦修的形象中解放出来,走向世俗化。唐代早期的一些石窟,如敦煌328等窟的彩塑还是很清秀的。到盛唐以后人物形象开始丰满。第194窟的几身彩塑是盛唐晚期泥塑的完美代表。南北两侧的菩萨面如满月,体态丰腴,面带笑容,让人感觉不到神的威严和肃穆,给人一种庄严而又带有人间气息的美妙体验。与前朝相比,艺术家更倾向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佛像中的神性少了,人性的因素则不断增加。宗教与世俗社会的交融,正是安定富庶了的隋唐人民不愿再效仿晋人修道成仙而面向现实的审美追求。外来的佛教艺术学会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佛教题材中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悖的都退去了。李泽厚《美的历程》:“……这里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山林荒野,有的只是绚烂华贵的色调,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氛围。衣襟飘动的舞蹈美代替了动作强烈的运动美,丰满圆润的女使代替了消瘦超脱的士大夫,绚烂华丽代替了粗狂狂放。马也由瘦劲而丰肥,飞天也由男而女……”周昉及中唐以后的绘画,宗教美术开始出现世俗化的趋势。其结果是使孕育其中的现实性因素充分显露出来,成为世俗美术的营养,最后世俗美术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得到独立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是造型艺术的进步,它代表着艺术进一步走向了现实。魏晋六朝与隋唐时期,是人物画发展衔接成熟的阶段。两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简言之即“清癯之美”和“丰腴之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的出现和转换,缘于复杂的契缘,也缘于画家们睿智的努力。其间经历了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等立清癯倡神韵;到张僧繇、曹仲达等一改前朝出俗超脱之风,回返世俗;至阎立本、吴道子、张暄、周昉等挥洒出丰腴的大唐气象。
作者:朱文晶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二、医院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
个人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是专业技术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专业技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贯穿于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如果没有收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其他环节的工作就无从做起。专业技术归档资料的收集方法:①经常性收集: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收集专业技术归档资料是工作的起点,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档案,人事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归档资料,同时,经常对个人专业技术档案进行核查,对所缺资料及时与本人或相关部门联系,予以补充。②随时收集:为及时补充专业技术档案,根据日常工作,随时发现,随时收集。③定时集中收集:根据医院工作,人事部门每年集中时间收集年度考核、继续教育、科研成果、奖惩情况等归档资料。收集工作的要求:①全面及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归档资料进行全部、及时、完整地收集,并且及时将归档资料移交给档案室。②把好归档资料接收关:档案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对接收的归档资料严格把关,无保存价值和利用意义的一律不归档;归档资料必须完整,不得缺页漏项。
三、医院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保管:专业技术归档资料经收集、整理、分类、编号、装订后,建立索引目录,方便查找,并及时归入档案库房。保管过程中,要保持库房清洁卫生,控制好库房内温度和湿度,做好“八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强光、防高温、防虫蛀、防鼠咬)措施。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利用:在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利用中,借阅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借阅分为内部借阅和外部借阅,其中内部借阅又分为个人借阅和单位借阅,个人只限于借阅本人档案;医院人事部门、科研部门因工作所需,借阅个人专业技术档案较多,但不得带出档案室,如需要相关资料,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复制。借阅部门及个人应严格遵守档案借阅制度。
1为人生的艺术
万一战争爆发,罗兰和他的同辈青年一样,势必应征入伍,被送上火线。青年罗兰氶于在文艺上留下一点成绩,便开始了他的创作,其创作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个人名利;他追求的是“光明”,是“真理”,他说:“我在地底下盲目地、长期地摸索,竭力设法达到光明之路。光明在那儿,我知道,如果我不是中途而死,我一定能达到光明。”后来《约翰•克利斯朵夫》被他写下。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写下了被众多有识之士赞誉的《超乎混乱之上》,它能凌驾于国家边界,种族矛盾等问题之上。他无视当时的法国当局对他嗤之以鼻,仍然相信自己是正义且正确的观点。在《贝多芬.序言》中有几句曾经脍炙人口的名言,说得非常动人:“欧洲的空气污浊,令人窒息,快打开窗子吧,让英雄的气息吹进来!”几乎同时,他给友人索菲亚的信中又说:“我们需要找到给人以清新之感的灵魂。这种灵魂是不多见的,我们必须创作它。1916年,罗曼•罗兰被瑞典文学院宣布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他,获奖后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胸襟博大,正如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所写,“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发射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西方的评论家把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类是“为人生而艺术”。罗曼•罗兰的艺术属于后者。罗曼•罗兰的艺术以表现“和谐”为最高境界。他的主要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都是用最后若干页表现主人公临终前的心情时,突出“和谐”的意境。这正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处。他既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又强调艺术的个人主义特点;既强调艺术的现实性和斗争性,又强调艺术的“纯洁性”,甚至提倡“纯诗”。“纯诗”的说法是他在1934年5月给苏联作家协会写信时提出的:“必须为诗歌保留‘纯诗的沉思’的自由场所和精神的广阔天地”。他在日记中写道:“谁也没有像我这样提倡艺术家和具体现实的活生生的结合任何不以行动为归结的思想,不是流产,便是叛卖。我一贯努力使我的著作成为行动。”他认为必须“抢救”人的灵魂:“现在我觉得我的第一责任在于将人从虚无中抢救出来,在于不惜代价地给人灌输魅力、信念与英雄主义。”以上各观点,都体现在罗曼•罗兰早期创作的剧本当中。戏剧代表他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这种艺术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类爱”,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和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丑和恶。”代表这一阶段的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人生而艺术的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从“人类爱”转变为具体行动拥护无产阶级革命,代表作品是《母与子》。罗曼•罗兰认为艺术应当为人生服务,应当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它的最高使命在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互相团结,因为艺术的灵魂是一种博爱。
2豪爽质朴的文风
风格是灵魂的镜子,罗曼•罗兰的豪爽质朴的文笔成就了他的艺术成就,刻画了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中,追求光明、正义识分子形象,他无愧于“人”这个称号。他成功地塑造了知识分子典型,几个从个人奋斗、个人反击出发,在时代的风浪中受到教育,在艰苦的生活中受到磨练,逐步提高觉悟走上进步道路。他能够把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分析和表现出来,也能够在反映这类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将处于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中的社会生活的一些横断图展示给大家。罗曼•罗兰的文章,常常掩卷沉思,觉得这个作家豁达的气度,宽广的襟怀,和他的经常面向未来和全人类的激情,确实能使读者的精神世界也被引向无限开朗的地平线上,瞩目于辽阔和光辉的愿景。罗曼•罗兰认为在艺术风格上的优点只希望别人用诚恳二字来评价,他一生的最高奢望和抱负,就是能够做到始终如一的诚恳、真诚。罗曼•罗兰生平最憎恨文学艺术上的谎言。1959年增订重版的《内心旅程》中,有一段从1912年的日记中摘下来的话:“从全部文学中,经常出现谎话,像一团腐臭的烟雾,冉冉升起。谎话等于死亡。这些作家,如果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生活要表达,何至于这么说谎一切风格上的花花草草,都是发臭的有病的躯体上掩盖的衣服。艺术的第一条规矩是: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干脆闭上嘴;如果有话要说,直截痛快地说,别扯谎。”他对自己也是这样严格要求的。“真诚”分为两方面:一是提笔来写作品的原因是有话要说,而且非说不可;二是不要口是心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言必由衷。这两条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都不容易做到。要做到,必须付出代价,下苦功,要正确地用最清晰、最准确、最直接和最简练的方法,正确地表达你要说得真实情况。“真诚”的先决条件,是言之有勿。罗曼•罗兰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个艺术创作的大前提。在小说《比哀和吕丝》中,他写道:“你不应当去搞艺术,除非你所感觉的东西实在太多,绝对不能将它们闷在心中而不加以发泄”。创作是什么?创作是艺术家内心火山的喷爆。喷射出来的是光和热。不能设想,一个艺术家心中冷冰冰的,根本没有火山,却偏要假轰隆轰隆的爆发和喷射。不幸的是,这样的“艺术家”,世界上确实是有的。而罗曼•罗兰绝对不是这样的艺术家,也绝不欣赏这样的艺术家。罗曼•罗兰心中充满了非发泄不可,非表达不可的激情。往往他一个作品尚未完成,已经忙于构思第二个,第三个了。创作是他唯一的乐趣:“我所有的一点快乐,几乎全部从创作中得来。”总而言之,如果艺术家内心充实,不必借助于华丽的外衣,也能产生好作品。如果艺术家内心空虚,华丽的外衣,是足以证明他在说谎。罗曼•罗兰说:“一句漂亮的句子不是艺术。一处漂亮的笔触不是艺术。这都是物质标志,通过它们,眼睛瞧不见的艺术得以表现。艺术存在于艺术家的内心。”因此,在20世纪初,西方文坛正面形象聊聊无几,颓废派作家们塑造的那些意志消沉被《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人公战胜了,感情反常的有气无力的人物,在英雄消解的时代屹立不倒,并且与作品所描绘的强烈的具有正面价值的光辉图景一起向读者展示了向上的生命力量和不息的奋斗精神。罗曼•罗兰的一生是处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重要的交叉路口。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他来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罗曼•罗兰认为,人们精神的软弱,担当不起纯粹的真理,生命力强烈,对于浮华表面下虚假的艺术他给予无情的批判,尖利的嘲讽和苛刻地指摘,他认为,应摒除所有缺乏生命力的艺术,他要创作乐曲要震撼欧洲,他要把响彻世界的英雄交响乐建立在艺术废墟之上。在世纪末的欧洲,他恰似一盏指路明灯,探索拯救人类精神的方略,一生追求人类生存的真理,照亮了处于迷茫、颓废的人们前进的道路。在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为其所定义的英雄,始终关注的就是—人,他有崇高理想,为传承西方人文精神做出了卓越贡献。莎士比亚的脂汁,伏尔泰的沃土,瓦格纳壮士们所饮的蜜酒,托尔斯泰纯净饱满的谷粒,还有斯宾诺莎那美妙的葴言为年轻的罗曼。通过罗曼•罗兰自己的融会贯通,化成他独特的生命泉流,罗兰提供了精神世纪的一切甘露,既有传承,又有发展,融欧洲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的人文精神及自己人生感悟于一身,使濒临衰败断裂的艺术精神得到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作者:兰铁梅 单位:辽宁省辽阳灯塔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2 商业模式介绍
2.1理念介绍
基于O2O平台建立一款手机客户端的具体理念,将包括以下内容:
2.1.1线上订购
提供不同价位,不同工艺,纯手工操作,满足各个消费层面的无锡泥人。为顾客提供与工艺大师交流沟通的机会,近距离感受无锡泥人的文化底蕴,并可在客户端上自行设计自己喜欢的泥人形象,也可于实体店中体验泥人制作,让拥有深远文化的无锡泥人贴近现代生活,紧跟时代步伐。
2.1.2线下实体店
根据网上订购单,提供实体店服务,保证泥人的传统性、艺术性。顾客可去实体店领取已订购的泥人,或采用现代物流方式,送货上门,并实行不满意可退换的原则。
2.1.3 将基于O2O模式的客户端建立成为工艺大师与普通顾客交流的桥梁
工艺大师可在客户端上设立自己的独立泥人售卖店,顾客可选择自己倾向的工艺大师。形成商家与顾客互利共存局面,从而对泥人商业价值开发。
2.2商业模式创新点和特色
2.2.1当前社会研究机构和学界对无锡泥的研究极少
即使有大多都是媒体的报道而已,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旨在研究无锡当地的无锡泥人的保护和商业价值开发,针对许多民间传统艺术的失传情况,本研究课题实际,切入点小,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2.2.2本项目将采取有别于传统保护模式的措施
利用创新的 O2O 模式起到传统民间艺术商业价值的开发及保护作用。通过智能方式和信息数字技术,采用线上订购、线下服务的O2O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
2.2.3利用O2O模式综合设计一款以开发泥人商业价值为主
结合其他娱乐功能为辅的APP软件。在APP内容中,我们将有别于只提供商业交易、单纯手艺教学,游戏娱乐,以及单独提供艺术作品欣赏鉴赏的平台,我们将结合以上多项,力求让客户能在对无锡泥人感兴趣的基础上购买相关的泥人艺术产品,达到商业价值开发的目的,进而起到泥人的保护作用。目前在 APP市场上还未有类似软件上市,此方案在方法和模式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3 意义
民间艺术的前景是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民间艺术是依靠广大群众共同创新,推动发展的,不但受外国人欢迎,同时也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有着丰富的艺术潜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民间艺术定能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无锡泥人作为民间艺术的一员,更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传统民间艺术代表,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却面临日渐衰落的局面。对于无锡泥人的调研,分析其成因、发展以及应对措施可以为众多与无锡泥人命运类似的民间艺术提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无锡泥人的惨淡市场前景,通过相关科学的研究调查(文案调查,访问调查,网络调查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从而形成应对策略,并结合当下保护民间艺术的法律条文,引导相关群体积极合理地应对民间艺术走向末路的尴尬局面。其次,以无锡泥人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衰落造成的社会压力巨大,且日渐严重。传统民间艺术的衰落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调查研究并提出科学性、可行性的方案,对解决民间艺术没落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各种西方艺术进入中国,抢占大量市场,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却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而对于“无锡泥人”的研究,一方面挖掘了民间艺术潜在的大量商业价值,更为中国当下难以呈现出世界级艺术品以及中国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现象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最后,对此课题的深入研究,分析民间艺术衰落的具体原因,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O2O 平台的详细可行的保护方案,用具有独创性和现代艺术气息的数字版权作品来唤醒社会公众对作为其创新源头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尊重和保护意识。在信息时代,以电子商务之力,增加普通群众对民间艺术的关怀程度,挖掘无锡泥人的商业价值,为传统技术工人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民间艺术寻找一片栖息之地,并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
(二)方法比较。不可否认,中日在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共性。但两国之间又表现在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化,强调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缺点明显:1.人文素质教育强制性纳入课程体系,并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后的有效开展;2.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脱节。尤其是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知识结构不吻合,进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逐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构建有效专业教育的同时,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鉴经验,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地位、内容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客观地说,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优劣并存、喜忧参半。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优良做法,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培养。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国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师生真切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体现,而且需要在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中有所体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再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先地位;最后,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行为上认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高师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特色。对此,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应切实做好:1.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同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如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毛概四门基础课程;2.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整合设计艺术的专业设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综合人文科学的教学。首先,强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其次,加强设计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再次,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3.规范并压缩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应进行精简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并且,教育内容结构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构建有效教学。首先,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纳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强调,我国应进一步研究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提高其在纳入课程体系过程中的科学性;其次,着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3.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引导学生用灵魂歌唱歌唱,重视艺术表现力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着良好的嗓音条件,并相应地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的学生所表现的声乐作品演唱却不能打动人。这是因为学生对歌曲的内涵没有深入了解,对作品的风格把握不到位,从而没有真正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美。就像著名歌唱家苔尔巴迪所说:“他们想到的只是怎么唱得更响些,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歌唱的表现力和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对歌曲的内容、作者、音乐背景等做详实了解,然后通过进一步教学讲解,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使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风格,进行有表现力的歌唱。有表现力的进行歌唱,首先是抒发自我的情感,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用优美的声音打动他人,这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要演绎好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应该全身心投入,深入到歌词意境中,为其感动、受其感染而后感动他人。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歌唱演员,就应该深入生活,用心体验,时时刻刻用心观察,积累情感素材并用之于表现音乐。
三、重视伴奏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力
声乐演唱虽然以人声为主,但伴奏为完整体现歌唱的音乐的艺术魅力,烘托歌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不能忽视伴奏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或舞台表演时,首先应注意歌曲前奏。就是指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当伴奏响起第一个音符到演唱开始之前学生就要立即进入歌曲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和氛围之中,同时也为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其他音乐要素提供依据。学生在进行歌曲主体部分的演唱时需注意加强对歌唱旋律的和声衬托和渲染,不能脱离伴奏进行声音自我表现。当歌曲出现间奏时,学生虽然没有演唱,但内心感觉应与间奏同行,不能因间奏而产生情绪上的音乐的空白或断裂。到达歌曲的尾声时应加强歌曲的结束感。学生在歌曲结束之后,不能立刻松懈下来,内心仍应保持与尾声相一致的音乐感觉,直到尾声结束。这样的歌唱才能使歌声与伴奏统一、完美。
二、婚后生活“三部曲”
姑娘出嫁后,婚后生活要经历“蜜月”“磨合”“认命”三个阶段,我们称其为“三部曲”。第一步曲,蜜月曲。可能因为没有恋爱就有婚姻的缘故,库淑兰家乡的新郎新娘在这一阶段有的只是浪漫,只是欢喜。在深入调查中,当地的老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插曲,一个把“恋爱”插入婚后生活作为整体的插曲。在库淑兰1982—1990年创作的《江娃拉马梅香骑》(见图6),新郎江娃头戴熨斗幅,穿黑色呢夹袄、蓝士林裤子,拉着小马,新娘梳着当时流行的长辫,扎着最时髦的蝴蝶结骑在马上,俩人可能是去逛庙会,也可能是新郎送新娘回娘家,江娃用鞭子赶马,不小心打在了“梅香”的脚尖上,梅香喊着“我疼哩”。画面醒目处两只“鹐鸨鸨”在花树上戏耍,路边杨柳吐青,、牡丹齐放,这些陪衬把新郎新娘结婚后的浪漫欢喜烘托到了高峰。库淑兰记下了“乡村女人”命运中的蜜月曲,自己喜悦的心情在作品风格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步曲,磨合曲。也许不该把“恋爱”与“婚姻”混淆的缘故,库淑兰家乡的女人在这一阶段都特别不幸,都基本经历了家庭暴力的虐待,库淑兰在回忆自己这段生活时,感慨自己“跟上老汉一辈子把打挨扎啦!”[2]原因是自己丈夫孙保印和这里的普通男人一样,信仰的天条是“打到的老婆,揉到的面”。库淑兰1975年创作的《我大我娘心不好》(见图7),以痛苦的心情记录了“乡村女人”命运中的磨合曲。在家庭暴力中,乡村女人只能忍气吞声,不怨天、不怨地,怨只能怨自己的亲爹娘,为什么做主找了这么个“心上人”。在同名歌谣中,乡村女人之痛苦,只字不提挨打受罪,说明在库淑兰家乡的女人心灵深处,丈夫打自己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甚或转移视线,把挨打带来的痛苦发泄在“不务正业”上,这在当地叫“找渣”,即转移话题,说自己有理的事。第三部曲,认命曲。封闭的山区,青年男女不允许私下接触,加上“寡妇门前事非多”的风俗,注定了乡村女人一旦成婚,只能往前走,自己安慰自己,以苦作乐,苦也变乐,因为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当地流传的《五姐妹》和《丈夫出门难留恋》两首歌谣就是“乡村女人”命运中的真实写照。库淑兰1987—1990年创作的《五姐妹》(见图8),1982—1987年创作的《丈夫出门难留恋》(见图9),以平和的心态记录下了“乡村女人”命运中的认命曲。在《五姐妹》系列作品中,人物面容舒展,图案点缀富于生气,“乡村女人”乐于认命的心理状态表现的入木三分。在《丈夫出门难留恋》系列作品中,乡村女人的虔诚、担忧表现的惟妙惟肖,磨合曲中的痛苦一扫而空,一幅夫妻恩爱的冲击力直逼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