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产性实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7: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产性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产性实训总结

篇1

1引言

生产性实训是高校“立足校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引入企业的真实产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照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1]。由于生产经常受到原材料供给、设备与工装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生产进度时常出现波动,实训计划的落实存在一定变数,使得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成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难题。

2高校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前,国内各高校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普遍存在重结果、轻反馈,偏评价、疏监管的问题,其评价手段沿用理论模式,即学生“期末”集中评教+专家评价的模式,由于生产性实训教学时间紧、教师数量多、工种轮换快,指标不科学,评价不及时,因此集中评教的结果与真实有出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构建一套符合生产性实训特点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以下简称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

3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理念

高校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过程,其构建理念如下:

3.1构建多层次的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

成立学校和中心两级监控与评价机构。其中校级机构指的是校级督导专家组,负责对中心的生产性实训质量进行“重点”督导,采用问卷调查、听课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而中心机构指的是中心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学生评价工作组和中心督导专家组,其中学生评价工作组负责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等方面进行及时评价,而中心督导专家组则负责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效果等进行检查和督导,并将结果及时向中心领导反馈。

3.2构建多角度的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

构建“学生评价+学校、中心两级督导专家评价”的多角度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发挥该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监督和激励作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生产性实训的亲历者,对教学质量拥有重要的发言权,但学生对于实训内容的理解有一个过程,评价结果难免会出现偏差,因此学校、中心两级督导专家的评价不可替代[2]。

3.3构建基于大数据理论的生产性实训质量诊断体系

基于大数据理论对教师的专项教学指标的进行统计,针对数据中反映的问题能自主诊断并提出解决方案,协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4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目的:一是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挖掘教学中的问题信息,三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其实施过程如下:

4.1分析资料,奠定研究基础

采取查阅文献、咨询专家等形式收集并分析研究资料,提取研究数据,为开展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奠定研究基础。

4.2设计评价方案

设计以“学生评价+中心督导专家评价+学校督导专家评价”为基础的具有教学诊断功能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4.3构建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以“金工实习”为例:先由专家提出候选评价指标,然后按照构建原则对候选指标进行反复归纳、研究,最终确定“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纪律的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力”、“本次实践训练的收获”等5项为评价指标,再根据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四档(A、B、C、D)评价标准。

4.4设置体现“生产性实训”特点的评价指标权重

按照评价指标在生产性实训中的重要性对其赋予相应权重。先邀请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其赋予相应权重,再通过加权处理确定四档(A、B、C、D)评价标准的分值,每一项评价指标只允许选择一个档次的评价标准,5项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之和就是参评教师的学生评价结果,该结果与校级、中心两级督导专家评价分值之和就是参评教师的实训质量评价结果。

4.5生产性实训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系统的开发

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基于开发了“生产性实训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系统”.

5结语

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获得了学校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学生在“真刀真枪”中得到了锻炼,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获得了提高,多名教师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教学质量奖,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成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生产性实训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宝嘉.深化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生态学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5(01):5-8.

篇2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56-02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完全生产性实训的局限性

(一)风险大,企业参与积极性低

生产性实训始终具有教学属性,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外贸交易流程。但由于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大多数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限,因而师生在处理实际业务订单时,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环节中出现差错。加之外贸业务环节纷繁复杂,师生发现实训中的差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外贸企业提供实际业务订单供师生实训将承担巨大的风险,造成外贸企业参与学校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业务工作量大,师生无法及时掌控随机事件

外贸工作环节复杂,业务周期较长,涉及部门及人员众多,因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加工产品的工厂、装运货物的承运公司都是24小时运行,国外客户的工作时间与我们也存在时差,这些都导致真正的外贸业务员经常会在非工作时间处理业务,随时加班。而师生在校期间仍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为主,因而要求师生像外贸业务员一样随时并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也是很不现实的。

(三)企业参与实训的人员有限,难以开展大范围的生产性实训

由于学生独立开展外贸业务能力较弱,企业提供真实业务供学校实训的同时,必定委派专门业务人员跟踪指导。学生在专门业务人员的带领与协助下,以跟单员或单证员的身份开展实训。受企业规模、提供业务数量、业务员能力等多方面制约,能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人数有限,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难以实现全员参与。

二、“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实施——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实训条件设计

实训条件包括实训室和教学团队。实训室方面:课程组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毕业生开展调研,结合外贸业务员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申请建设“商务谈判实训室”与“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这些实训室既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办公场所,是基于实际业务过程的课程生产性实训的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方面:实训指导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或是来自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实训顺利实施且与生产同步。经过近几年的培养与建设,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授课教师均被学院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与国贸专业合作的绍兴斯恒贸易有限公司、杭州美箭贸易有限公司、绍兴鑫福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多位业务主管定期参加课程的教学、研讨。

(二)实训内容开发

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先后对浙江省内多家外贸企业深入调研,并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毕业生座谈会。在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业务人员的建议基础上,对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重构了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架构,详见表1。

(三)实训过程组织

1.完善运行机制

学期初校方按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进度设计“仿真实训”部分计划,而企业结合实际制定“生产性实训”部分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当然,由于教学进度快慢不同,企业订单进度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双方不断沟通和协调,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2.注重团队合作

合格的外贸业务员要擅长与他人合作,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视实训内容不同,学生团队可能是同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也可是若干家相互独立的公司,可以扮演外贸工作中的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实训教学安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观念与合作精神。

3.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

“生产”是实训的手段,生产环节和周期在实训中的取舍由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决定。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特殊性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本着“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的理念,对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开发。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真实业务改编的案例开展仿真的“全面实训”,以“看、听、做”为主。学生在实训中“看”业务往来中的各种文件,参观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听”教师和业务员的讲解,学习各环节的操作技巧;在“看”和“听”的基础上,模仿工作场景,完成设计好的工作任务。每完成一个“仿真实训”,则由企业带着真实业务的相同环节,供师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学生将在业务员的指导下,完成真实订单的该环节操作。如此,企业只是将订单中的某一环节交予师生实训,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教师再结合真实业务流程,把订单案例整理并不断充实到仿真实训中去。同时,企业和教师共同挑选,不断将仿真实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加入到企业,参加更深入的生产性实训。从而形成校、生、企良性互动的健康氛围。课程中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的关系见图1。

(四)实训效果检测

实训类课程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对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考评学生的协作、参与、团队意识等隐性经验获得情况。学生在每次分组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后,由同组学生根据其在小组中的表现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教师考核和企业考核情况,最终确定该生的平时成绩。课程除分阶段开展实训教学外,还安排有两个综合仿真实训。学生完成综合实训中的指定环节,由教师根据其实训质量给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确定为总评成绩。

三、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课程改进措施

(一)开展完全性的生产性实训

篇3

近年来,焊接专业中职教育迅猛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对企业管理不适应,技术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与企业脱节,没有真正将企业生产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解决这些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校内建立生产性焊接实训基地,以教学产品作为纽带和教学载体,通过教学产品的加工生产构建符合企业生产特征的教学过程,加快学生技能养成、推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二、校内生产性焊接实训基地生产特征分析

1.产品特征分析:焊接产品要由教师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工制造。产品具有实际用途,要满足教学需要,可以覆盖专业核心教学内容。

2.环境特征分析:校内焊接教学产品的加工实训环境要满足企业环境要求,即在设备配置、场地布置等方面符合生产环境要求。

3.组织特征分析:组织管理上采用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组织管理、生产、运营等机构,设置相关岗位,落实责任和分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4.运行特征分析:在运行模式上,按照企业焊接生产经营模式组织教学,即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产品加工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

5.生产氛围分析:在焊接生产氛围上应构建企业生产氛围,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定岗定员定工作量的方式实施教学。

三、焊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生产环境、设施设备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环境与企业环境、生产设施设备与企业设备高度对接。在环境布置上,按照真实企业的标准与要求进行焊接生产环境设置。设置安全通道、安全警示标志、企业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焊接岗位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等。按照岗位及工作内容区分,依据企业实景划分下料、组对、焊接、打磨、检测、成品、废料等等功能区域。在功能区域内,从焊机工位的布置、使用工具摆放、原材料的堆放到成品件的摆放都按照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要求。在设备上,实训中心应配置焊机、铣边机、卷板机、剪板机、切割小车、砂轮机、各类胎具以及焊接检测设备等生产性实训设备。各类设备的型号、加工范围与生产能力贴近相关生产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开展。在实训车间内还设有教学区,便于教师在生产现场进行理论知教学和生产指导,形成既是企业生产车间性质的教学基地。

2.生产工艺、质量保证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工艺与企业工艺高度对接,建立生产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实习实训模式的正常开展,使教学产品的生产工艺与企业实际加工工艺相一致,要从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入手,严把技术关,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依托,聘请技能大师、企业技术能手、企业工艺员等与实习指导教师一起研究,制定教学产品加工工艺流程,编制工艺卡和产品加工实训指导手册,选择设计工艺装备,为实施教学产品生产提供保障。

实训基地参照企业标准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并引进“6s”管理体系,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检验与监控。在产品加工完毕后,由质量检测组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自检,再接受企业专职质检员的检验,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并对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降低产品不合格率。

3.生产人员、生产经验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人员素质、结构、能力与企业高度对接。焊接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生产性实训团队,参与教学产品生产加工。教师团队由实训基地内的双师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企业的专家与技术能手担任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制定训练课题、编排生产工艺、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生产及管路等,通过互相交流操作技术,教学和生产、管理经验等,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为确保学生操作正确,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在生产实训前,要将学生按工序进行分组,由实习指导教师分组培训,使其掌握加工技术;在加工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操作要进行“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逐步积累产经验。

实训团队要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定期举行团队交流会,总结经验,查摆不足,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4.生产机构、生产组织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机构和组织与企业生产机构、组织高度对接。在教学、生产实施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专业界线、打破教师身份界线、打破实训教学环境与理论教学环境的界线,形成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的纵向管理结构,以项目内涵为核心的横向生产结构。按照现实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工艺组、调度组、质检组、生产组,由指导教师兼任工艺员、调度员与质检员,按照所负责的生产项目定岗定人。教师和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一名员工,以此确保实训与生产融合的顺利、有效进行,岗位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四、焊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教学效益显著提升

1.1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学产品的加工生产较好地解决了焊接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不能同步融合以及教学与生产相脱节、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问题,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1.2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使焊接教师的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均有较大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1.3实习实训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企业生产环境对焊接实训基地进行了生产性环境改造,配置了生产性实训设备、划分了功能区、设置了企业标识等,实习实训环境明显改善。

1.4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篇4

中图分类号:G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09-01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世界的制造中心在中国,中国的制造中心在广东。但劳工成本及其压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大多数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新生代打工者群体逐渐显露出来的新特征,使得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招聘难度加大。受此影响的企业也已从工作环境较差的低端制造企业,向工作环境较好的高端制造企业转型。近年来很多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生产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因此,随着先进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事实上,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实习占据了重要的一环,而且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实训课程现状分析

实训室综合训练设备大都是教学仪器研发公司基于单一课题或某一课程设置训练内容,教学设备或多或少存在的功利性缘故,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技能考核或技能鉴定的开展研发,而不是依据职业标准或接近工业真实环境开发。何况教学设备也不允许那么设计开发,学校学习训练不可能完全将各行各业的操作需求完全模拟满足。因此,从建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来考虑,实训室现有条件尚不完全便于综合实训的教学开展和实施。扩展一些知识技能、训练项目、软件性仿真自然成为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 实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了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看来,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生产性实训的认识还停留在摸索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做出深层次的界定。比如在如何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等方面都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2.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一个系统的运行管理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能使学生通过在该基地的实践,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体系,缺乏保障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达到实训效果的相关机制,缺乏校内生产性实训任务的相关标准和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没能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正作用。

2.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起点低,投入少,没能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建设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但是基本都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还是采取以模拟实训为主的实训方式。学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少,同时合作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也看不到相应的效益,因此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低,与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相差甚远。

2.3实训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本身无较强的动手能力。加上学校专业教师相对缺少,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一来,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不够。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很好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致使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三、加强电气自动化课程实训措施分析

3.1加强实践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

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为此,我们应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通过培训和内部强化,逐步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实践教师队伍。

3.2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大力推动校内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模拟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新模式。学校应在日常教学与实验实训场所中营造与行业企业生产环境、工作情景相近、具有浓郁企业文化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塑造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我校提供校内场地建设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工控网络实训室、供配电技术实训室、组态工控局域网等。依据企业的布局和现有资源构建模拟车间和工厂,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接触真实的工作项目,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工作的内容来设计实训的流程,根据企业文化和操作规范,将学生操作职业素养融入到实训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3.4校企合作,实训教学项目化探索

以校企合作自编的项目化教材为基础,做到一书两用。学生校内实训期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实训项目,并进而由教师总结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期间,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各实习小组针对上述实训项目作进一步的深化学习,虽然是相同的项目,但是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更具有适应性和指导性。这样强化中有提高的实训教学,实习效果可以明显得到提升,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能得到有效保证。

四、结语

在综合实训装置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在遵循实训基地架构统一设计思路的前提下,结合专业自身特色,联合企业共同设计,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完成配套教材等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作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手段与模式,它的建立和发展将对实践型教学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研究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国内开展了很多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提出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到提出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构建教学体系,从提出开展仿真电气自动化应用实训到提出开展全真电气自动化应用实训,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正朝着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为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了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看来,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生产性实训的认识还停留在摸索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做出深层次的界定。比如在如何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等方面都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一个系统的运行管理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能使学生通过在该基地的实践,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体系,缺乏保障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达到实训效果的相关机制,缺乏校内生产性实训任务的相关标准和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没能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正作用。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起点低,投入少,没能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建设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但是基本都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采取以模拟实训为主的实训方式。学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少,同时合作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也看不到相应的效益,因此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低,与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相差甚远。

3.实训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本身无较强的动手能力,加上学校专业教师相对缺少,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多数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不够,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很好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同时,实践教学指导力量的薄弱也引起了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少问题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二、“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1.基本思路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学训产”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年学制分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生产实习三阶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前两阶段为时两年,安排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及相关实践训练,后一阶段为时一年,安排到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在三个关键环节中,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到总学时的50%,教改试点专业则可以高于50%的比例。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生产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机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产学研活动,为企业摸索、总结出新的经营路子,为企业解决瓶颈技术问题,并最终达到为企业增效提供了实现捷径。

在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组织形式上,学校投入资金,着重构建校内实训场所,本着互利、互惠、共赢原则,花大力气与校外相关企业签订工学合作合同。目前邕江大学工学院共与13家企业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训)基地;邀请了20位相关行业的专家、高管人员、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参与了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专业开发研讨,以及安排了30批共1000人次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训)。企业人员参与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进一步推动了邕江大学工学院专业的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实施方案

(1)打破电气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界限,以自动化专业群为依托,根据具体的就业工作岗位建立相对应的“工作室”型实训室(如:应用电子工作室、电气维护工作室、PLC控制及维护应用工作室等)。

(2)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工作室”制的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各个“工作室”,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融合,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生产化、市场化建设。通过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流程,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保障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现。

(3)学生进入与具体就业岗位对应的进行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锻炼实践技能。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来保障实训效果。最后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型人才。

运行管理体系,推进“教、学、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制订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流程;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制订“工作室”实训任务标准;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效果评价体系。

三、结论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指导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等环节的实践;通过对运行流程的过程管理,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管理,也能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篇6

0 引言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正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借助校企合作,探索形式多样的生产性实训,将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训练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如何正确构建基于生产性实训的实践课程体系,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实训只是针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由于受到校园环境的局限,与真正的企业环境、企业氛围仍有差距。而生产性实训则是对于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训练。

从学生的角度看,实训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的,其本质不是培训而是就业,因此目前多数培训机构的市场宣传策略以“就业”为诉求点,但这实际也是很多培训机构的一个难以言说的软肋。例如某著名培训机构的学生实际成材率不超过20%,多数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开发能力,培训体系的目标并未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承诺难以兑现,品牌认知度下滑。

这些问题归结到最后是要提高实训质量,提高成材率。

1 生产性实训的目标和要求

笔者看来,“实训课程 = 素质 + 技能 + 经验”。实训不止是技能,而是全方面的训练。“实训教学 = 有基础的学员 + 双师 + 三真 ”。基础包括:求知(职)欲、基本的操作基础。如计算机职业应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双师”指的是培训教师应同时具有讲师兼工程师的双重角色。“三真”则包括: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压力。

生产性实训应与企业接轨,是通向企业的出口,是获得“工作经验”的途径。实训要面向企业的用人需求,强调不只是技能接轨,还有综合素质。现在的企业招聘看重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如何获得工作经验呢?而这也正是生产性实训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之一。通过实训,让学生理论更扎实,技能更熟练。

如何做好实训,首先,实训项目的选择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例如现在市场上大量的中小软件公司需要能快速理解客户业务,为客户熟练开发业务管理系统的程序员,或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生代的web2.0的网站,需要很多掌握rich UI+云计算技术的程序员。而市场需求是我们设计实训项目的主要依据。同时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是我们设计实训项目的重要依据。其次,实训项目必须以真实项目为主线,以认知规律为指导,课堂教学和项目开发同步推进,在真实企业环境下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积累真实工作经验。在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企业的项目往往只强调结果,而不重视做项目的过程的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而课堂教学往往只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不重视和实践结合。对实训项目的改造正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真实项目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彻底融合。

2 实训过程控制

对于实训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筹备阶段;(2)技术培训阶段;(3)实训实施阶段;(4)实训收尾阶段。

根据实训目标,实训对象的水平以及实训需求的不同,对实训的总的时长及各阶段的时间分配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调整。其中技术培训阶段和实训实施阶段不是顺序进行的,事实上,这两部分是完全可以并行的。传统的实训先理论教学,再进入实训,不符合认知规律。应该在实训中发现问题,通过技术培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训的规范也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规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实训的过程要规范,一个是学生要养成很好的规范。没有规范就不能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好比工业产品和艺术品,艺术品没有规范,所以不可复制。而在严格规范下的生产线生产的工业产品则可以大量复制。我们的实训体系,应该做到对于所有的培养对象都是可以复制的。

在实训的筹备阶段,主要工作应是业务培训,即用规范的形式和文档,描述业务,并带学生模拟需求调研的常用形式。通过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调研,并组织学生和业务专家交流。交流的形式要面向实战,搞模拟。给学生布置需求调研的任务,在模拟环境中,由学生完成需求挖掘的任务,编写文档。

在筹备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陌生团队,首先要破冰。组织学生进行内部交流,也可组织拓展训练,开展团队竞赛。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好实训动员,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指引学生达到职业目标的途径并由此引出实训目标并教会学生扮演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

在实训的技术培训阶段,要抓住项目需要和学员的现状,综合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好技术培训的内容和计划,了解学员入训前的技术状况,本项目需要的知识点,列出对比的文档,为技术培训计划做铺垫。培训应根据认知规律做计划,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培训和项目同步进行,相互穿插。课堂教学针对项目实践来安排,培训内容的安排需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实训的实施阶段,以软件项目为例。一般软件项目的过程流程是:需求分析—项目设计—编程—测试—部署。

需求分析阶段,需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需求分析没做好,软件就很难达到客户要求。教师需要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如物资管理系统,需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物资供应站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等常识。还有这套软件将来由谁来用?已有的系统谁在用?都干什么?用户关心哪些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的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涉及到哪些业务凭证?和哪些系统有关系(系统间的接口)?有哪些非功能性需求:速度、用户数目、数据规模等。当学生通过调研获得答案以后,需教会学生使用模板完成需求分析报告。

在项目设计阶段,教会学生从模仿开始,指导学生完成用例分析、时序图、系统处理流程图。工程师可提供现场支持,确保学生完成任务。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可在同步的教学中安排,现学现用。

编程开发阶段,要做好进度控制。进度控制是真实压力的体现,可每日进行进度检查,每周,里程碑评比,考核评比与学生学分挂钩,学分与毕业就业挂钩。在开发阶段涉及的知识点也可在同步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同步学习。

在测试阶段,如果是为了培养测试人员,这个环节则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开发人员,则重点做好单元测试即可。在这一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测试用例,根据软件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设计测试用例。

在部署阶段主要是集成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这一部分工作可由专门人员来进行。完成后即可进入实训下一环节。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21-02

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xuning

(jia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uangdong jiangmen,529090)

Abstract: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s the main condition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dominated by enterprise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explore the dominated by school mode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amely realizing the re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real products,and meet the teaching needs to fit the current actual construction mode.

Key words: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school domina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都在探索之中。在管理和运行中也存在各种问题。

从实践来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建设难度大,建设模式单一

企业在基地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

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运行难度大,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多以“引企入校”的模式建设,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建设,并组织生产管理,企业人员和学校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造成学校在教学上的被动。

2.2 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中,学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注重生产效益;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实施原则和方法的差异,生产会妨碍实训,实训也会影响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对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 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不能达到生产性实训的目的

(1)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引进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随意,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

(2)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以单一的生产环节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工艺方法和人员组织的优化、员工素养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与反思以及对产品没计及工艺的改进等。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3)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的状况,根源在于学校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提升。

该文依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多年来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实践经验,以优化校内实训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基本出发点,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日常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方案,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3 改革思路

首先,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有真实的生产过程,就必须有产品。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动手,并且加工真实的产品,才能学到真本领。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只有参与到真实生产环节中的工艺准备、毛坯准备、热处理、机加工、测量、检验等各个环节,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废品率,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快速提升职业素养。模拟加工,或者没有精度要求的加工,充其量只能熟悉机床。

其次,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学校为主导。以多年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和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体制探索,我认为:企业是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学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以企业为主的“引企入校”模式是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教学要求的。相比较而言,以前本科院校校办工厂的教学效果比目前的“引企入校”还要好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以学校为主导,教学与生产并重。如果以教学为主,势必影响生产,很难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放弃生产效益来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能依靠企业,要靠学校自己。

第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益。由于投入大,如果没有生产效益,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大,投入回报率很小;维持生产、实训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刀具量具、设备维护费用等,如果没有效益,学校是无法承担如此大的费用的。对于学校来说,最难的就是市场开发,有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益,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分步骤进行。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且正在不断地实践当中。主要围绕四个步骤展开,(1)将校内现有资源优化整合,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能力。(2)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和适当的产品,变“引企入校”为“引产入校”,以外协加工和技术服务为主。(3)结合生产安排改革教学设计,改革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4)提高自身能力,支持师生创业项目,自主研发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以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在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有意识的整合资源。

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原有的机械加工实训室、模具制造实训车间、数控实训车间、钳工实训室等实训资源,增加了慢走丝线切割机、中走丝线切割机、深孔机、四轴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等设备,完善功能和管理体制,达到设备、场地优化。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适应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产品加工需要,新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和生产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次,发挥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机制,走出第一步。

在学院牵头成立的“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的框架下,加强与已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合作。比如:与“引企入校”的智盈五金制品厂的合作,引入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设计;在承接外来模具设计与制作中,与该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设计、试模可以在该企业进行。加强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新会天健钢家具有限公司和新会宝力电器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选择企业适合的学生实训的零件或产品作为学生实训项目。

第三,大力推进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满足实训教师需求。

针对实训指导教师对企业核心岗位不熟,企业员工对教学管理不精的问题,与智盈五金制品厂、新会天健钢家具有限公司和新会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实现工作团队的“同一”―― 相同的管理,一样的待遇;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身份协同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到学校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教师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参加企业一线的产品生产工作。

第四,加强服务意识,实现造血功能。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为科研提供设备和加工服务;支持师生创业项目,以校内电工电子实训、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汽车电器实训、汽车空调实训等实训项目为突破口,鼓励老师自主研发实训器材和实训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服务为开端,逐步发掘自主产品,走向市场。

第五,轮班实训,以旧带新,熟手带新手,解决实训学生不能加工产品的问题。

学生进入实训阶段,不能立即单独操作设备,生产产品。需要将技能竞赛与实训教学结合,在全系范围内选拔成立兴趣小组,日常生产工作由兴趣小组具体负担,从中选拔技术能手参加技能竞赛;实训班级分批分组进行实训,以熟手带生手,逐班轮换,解决生产与实训脱节的问题。

最后,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机制。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项目化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应打破原先的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不分是从企业聘用的人员还是校内指导教师,薪酬与学生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挂钩,与学生实训成绩挂钩。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实践探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机电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基地原来只单纯承担教学任务,年投入刀具、原材料经费约40万元,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基地每年承接社会企业零件加工、模具制造等项目,产生效益20余万元。另外,基地积极服务于教改、教研、学生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目前,一批师生自主研发的教具与设备正在试产中,比如3D打印机研制、桌面数控机床研制等。在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下一步将要选择自主产品,走自主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 结语

对职业院校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特别对机械、电子、模具、化工等制造类的专业,生产性实训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探索的校企共建模式,多以企业投资为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企业为主导,淡化教学目标,效果不好。以学校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是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只要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能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弋,张雪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18-120.

[2] 孟小雷.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J].华章,2011(29).

[3] 田正芳,胡细东,顾曙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及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9):35-37.

[4] 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6-0122-02

“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进入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阵地,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2年,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喜达屋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利用新校区建设的良机,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2014年,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由学校投资1.5亿元,建成了面积为1.93万平方米的酒店大楼,并通过“筑巢引凤”方式引入了专业酒店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术交流中心酒店;2015年,学术交流中心酒店正式对外营业,并开始承担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师资培训、技能鉴定和创业孵化等人才培养任务;2016年,成功立项为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建设“产权明晰、利益共享”的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投资完成酒店大楼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并引进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对酒店进行经营管理;学校对酒店拥有所有权和租金收益权,酒店管理公司则对酒店的经营管理承担全部责任,对酒店场地的使用和收益享有权利。

2.建立“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制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形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决策、“项目建设办公室”执行、“基地项目组”实施的三级管理体制,由“基地建设办公室”根据基地项目特点,建立酒店、心屋咖啡、票务中心等基地项目组,每个项目组都独立享有对外经营、专业实践教学、培训与鉴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职责、权利、义务。选拔旅游学院学生担任酒店、咖啡屋、票务中心所需的一线工作人员,实现基地经营、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的有机融合。

3.建立“双目标”基地管理模式

“双目标”即教学目标和经济目标。对基地实施双目标管理,一是实行学校、企业、学生“三责制”的教学目标管理,强调校、企、生三方在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取过程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实行经济目标责任管理制,对校、企、生三方在基地经营过程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划分,根据各经营实体规模大小的不同,制定大小不等的经济目标,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推动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实践教学与培训体系建设

1.构建“三位一体、能力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与培训体系

基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明确酒店前厅、客房、餐饮、营销、人事、培训6类岗位群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构建适用于在校学生、企业员工、专业教师的“三位一体、能力递进、岗训对接”的训练项目体系。各训练模块之间相对独立、项目之间层层递进,有效提高了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互动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数字资源

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依托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和4G通信平台,搭建1平台、1公众号,开发4系统,形成互动立体型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随时随地获取酒店信息与资讯。“1平台”是指酒店资源信息化集成平台,包含了3库:空间课程资源库、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资源库、酒店服务与管理案例库;“1公众号”即“酒店管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微信订阅号;“5系统”即酒店英语学习系统、酒店服务礼仪学习系统、茶艺师培训系统、酒店知识在线测试系统、酒店管理教学实训系统。

3.完善“模拟实训+学徒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依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经营实体,针对“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实训”四个阶段的训练项目特点,采用“仿真实训+实岗实训+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实施模式,其中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属于初学操作阶段,采用模拟仿真实训模式,由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具备基本的服务技能后,即可在基地酒店进行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分2次进行,每次4个月,是在基地酒店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企业师傅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对客服务任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由企业对其进行晋职考核;顶岗实训是在学生掌握娴熟的工作技能后,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属于独立担当阶段,是获得毕业留用和职业晋升的依据,由企业进行职业能力评估,形成“学校项目考核+企业晋职考核”的校企综合评价体系。

(三)教師团队建设

1.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双员双岗”制度》《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带头人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师资管理制度,引导指导教师团队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组建专兼结合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团队。选拔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强的酒店旅游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作为校内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同时,按照1:1的比例,聘请实践能力强,掌握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技能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实行“双员双岗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在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定期到实习实训基地实岗锻炼,企业指导教师每年承担一定量的实习实训指导任务。

3.推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深化校企合作,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分别由学校名师和企业专家担任,强化“双专业带头人”培养,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4.组建一支教学名师团队

培养实习实训名师,组建名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与专业带头人在新教师培养、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水平;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双职双岗、德技双馨的“双语”“双师”型省级实习实训教学团队。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

总结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一)坚持深度对接行业和企业的原则

近年来,湖南酒店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止2015年,湖南共有星级饭店59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数量达19家,位列全国十二,出租率为71.87%,市场发展态势良好,酒店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专门人才的需求在15万人以上。喜来登、艾美、威斯汀、瑞吉、香格里拉等国际品牌连锁酒店进驻,有效提升了湖南酒店的服务质量,促进了酒店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对酒店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国际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岗位是一个业务操作性强、职业素养要求高、与酒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息息相关的岗位群,因此,建立一个产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具有重要及积极的意义。

(二)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原则

酒店管理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采用了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管理基地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即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建立“租赁合作制”基地建设模式和“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制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这种建设模式与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企业主导模式”,和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学校主导模式”相比,资金设备投入、实践师资投入更有保障,责权利明晰,能更好地处理校企双方关系,既能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又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和人才双重效益,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协作经营、共同受益。

(三)坚持硬件、软件同步建设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注意引进技术水平高和产业集聚程度强的企业合作,在设备选型与设施配套上要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符合人才的培养定位,同时要重视生产运行的可靠性,确保实训基地在硬件建设方面的高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同步推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实训课程与教材开发、网络信息管理等软件项目的建设,从而实现技术、设备、管理、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提升,以达到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掌握、使用、设计和开发。

(四)坚持多种功能协调发展原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三大主要功能。它既要满足学生的教学实训需求,还要满足专业建设和长期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现实需要,还要满足教师科研开发的实际需求;既要满足特定合作企业的生产需求,又要满足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需求,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功能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因此要统筹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三大主要功能的建设,使校内生产性实訓基地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术研发、新技术孵化等多种功能协调统筹发展的综合性基地。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会计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财务咨询公司

自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组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各地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纷纷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对其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纵观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工科类专业因其自身生产性强,人员需求大,场所要求高等特点,使得相对容易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然而以会计专业为代表的文科类专业,因其缺乏工科类的特点,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多数只是挂牌等表面形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如何进行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高职会计教育日益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困难,寻求解决的措施,并对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研究。

一、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原因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本科会计专业,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即具备某种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而无需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新聘人员进行重新塑造。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对高职会计专业尤其重要。传统做法上,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途径主要包括在校内实验模拟实训和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实习。虽然这两种途径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

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局限。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使得校内会计模拟实践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已比较完善,教学效果也普遍较好。通过会计模拟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会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业务素质。然而仍在存在许多局限, 整体来看,现有的实训项目大多是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的会计项目.基本没有涉及其他行业的会计项目。在会计实训模式方面。大多为单人做账模式,一个人一套账从头做到尾,没有财务上的分工,学生缺乏角色感和职业感,同时也难以再现真实的财务环境,难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真实人文环境,无法使学生得到实际的职业体验和训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不足。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会计专业岗位群的特殊性.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尽如人意。

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双赢。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学校是追求社会效益的公益单位,两者在成本收益分析上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合作上难以实现双赢。学校往往侧重考虑校企课改、教改、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企业往往从经济收益多少来考虑是否参与合作。尽管很多高校往往探索订单培养模式。给予企业优先招聘权、采购企业产品等“利诱”方式促使企业履行校企合作协议,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即使有效果,往往都是短期行为,难以可持续发展,以致高职院校所成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靠教师的个人关系联系成立起来的。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上远远未能满足实习的要求,每年的毕业实习只好采取学校安排与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办法。

企业对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较高,不宜批量接收流动性较强的实习学生,因此各单位对会计岗位实习人员的需求量较小。各企业和单位一次仅能接受1至3名学生进行实习,导致校外实训基地较分散,校方难以适时监控学生实训过程。而且,出于商业机密,企业不愿安排实习学生深入会计工作岗位。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进行实质性的顶岗实习,只能从事一些零星的、辅的工作:同时企业会计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或缺少经验,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也往往不到位。学生到单位实习,只能是观摩,很难作到真正顶岗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操作。这样的实习,学生对会计的实际操作和细节内容仍缺乏实际感受,使实习的效果往往只是限于对业务场景的感受,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实地实践教学未完成对学生业务技能的训练,无法实现实地实践教学所期望的目标。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定性评价较多,定量评价少,可能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真正督促学生认真实训。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有悖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极为重要,而校内实验室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又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校内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是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突破口,为了使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对接岗位,“零距离”上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职会计专业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成立财务咨询公司,并不是要取代所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而是为了给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实习、实践大基地。解决实习、实践基地不足,走出实习效果差等问题。它的意义在于:

对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和校内实训室的补充作用,高职会计成立财务咨询公司,对外承揽财务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财会法规、制度和政策咨询、税收法律与法规咨询、税收策化、税务、记账等,指导老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的直接参与财务咨询活动和记账业务,使得学生真实感受具体的会计实际操作,并对学生工作作实质性考核,以致达到预定的实习内容和实习目标,到最后学生走到社会企业时,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有了在校内真实工作经验,在之后的应聘中,就业竞争力自然提升。

通过成立财务咨询公司,为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机会和平台。由于我国教育特点,许多年轻会计专业教师,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或者缺乏相应实践工作经验,这无疑有悖于强调实践性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校内财务咨询公司无疑将给予这些年轻教师天然的平台和机会,成长他们的实践经验,促使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双师型”教师,最终更好为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服务。

通过校内财务咨询公司,实现产学研结合,有助于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进而提高学院的知名度。首先,校内财务咨询公司对外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能够创造一定的业务收入,一定程度上支援了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开销,其次,校内财务咨询公司和其他社会财务咨询公司一样,必须通过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把业务做大,可持续发展。此过程也本专业提升知名度的过程。透过财务咨询公司的对外服务,专业教师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形成丰富财务与会计数据,提这些数据用平时的教学课堂、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开发或仿真模拟实训等专业建设中,同时为专业教师营造了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环境。

三、校企共建财务咨询公司的优势

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方式主要是校方独资成立,由会计专业的专任教师或聘请相关会计师人员开展业务,然而该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任教师由于已经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经无暇兼顾,而且校方也不是专业的商业经营者,无法与社会上的财务咨询公司竞争,导致未能承接足够的业务量,实训基地也无法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方式是校方提供场所,引进校外财务咨询公司,即成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校外财务咨询公司的办事处,该方式下,校方免去了经营上的麻烦,然而,实训基地一定程度受校外财务咨询公司的控制,并且站在经济的角度上,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益。

因此,作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可以采用校方和校外财务咨询公司合作成立。进行优势互补,校方的优势在于,校方属于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已经与相关政府部门有一定关系往来,同时具有高层次的财务专业实务素质和业务管理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大量接受过财务相关知识学习的学生,在人才资源上给予源源不断的补充。校外财务咨询公司的优势在于具有人才、资金、成本、信息、客户、培训、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财会、金融、法律、工程、外语、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汇聚一堂。财务咨询公司中的专业人员拥有较高的学历和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具有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在开始运作阶段提供客户资源。此外,校外财务咨询公司的业务季节性强,每年12月底至次年的4月底业务繁忙,需要大量的助手。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财务咨询公司选拔优秀人才,降低人才使用成本。校外财务咨询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或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同时学院把能工巧匠引进堂课上,并且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四、校内财务咨询公司运行存在的困难

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纷纷通过校企共建和校办工厂(校方独资成立)等方式成立财务咨询公司,然而也有许多失败案例。成立财务咨询公司作为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尚处在探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困难和障碍:

首先,如何使财务咨询公司成为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更好地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服务,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效益。区别于社会上的财务咨询公司,会计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首要任务是要承担学校会计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真账实操。着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以保证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也即是,学校来说财务咨询公司强调的是教学效益。然而,作为经济主体,财务咨询公司对外是为企事业单位服务,必须创造一定经济效益以维持正常的运营,为了提供优质的财务服务质量,在公司的运营安排中,难免与学校的教学安排存在冲突。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效益兼顾地运行财务咨询公司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功与否的关键。这需要探索出一种长期、稳定和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机制,要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效果成立适用的评价体系,以实现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次,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财务咨询公司承接财务服务,有专任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会计服务工作,这需要专任教师必须能够胜任具体财务服务工作才能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操工作。此外,学生在参与财务咨询公司工作前,必须储备足够的会计理论和一定实践技能,无疑这些能力需要专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因此,无论是学生平时的学习,还是参与财务咨询公司具体工作中,都需要“双师型”的专任教师的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仍比较缺乏,年轻教师需要加强实践锻炼,才能胜任这一工作角色。“双师型”专任教师的短缺,无疑都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最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得不够,学校的优质资源诸如师资、设备、生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专任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一般不愿指导专业实习,即使勉强为之,很可能敷衍了事。部分学生自由散漫、责任心不强,对于企业实际的业务处理,仅仅是当成平时的作业来完成,敷衍了事,那么从长远看,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象与口碑.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成立的财务咨询公司也会面临业务规模小等经营上的困难。

五、完善财务咨询公司的策略与措施

1.明确财务咨询公司的业务范围。(1)对外经营服务,主要是财务咨询公司的基本业务,例如;记账、税务、咨询、申报。财务管理咨询。

(2)对内教学服务,主要包括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实操、实训教学、真账实操,承担会计专业大三实训、实习、就业、创业教学指导。

(3)科研服务,主要开展系列的实训教材开发,课程教学教改,职业教育、仿真实训室建设等课题研究。

(4)培训服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本校年轻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可以为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但没有实务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提供实战培训。

2.校方转变实训基地建设理念。院校管理层要做好顶层设计,联合学生处、教务处和计财处等部门,从制度上保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构建产业开发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机制。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方法,整合本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对实训基地给予后勤支援。

3.建立合理的校内财务咨询公司运行机制。财务咨询公司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企业的一个部门,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又是学校的一个实训基地,完成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实现经济效益是校内财务咨询公司的存在基础。因此,校内财务咨询公司必须具备市场经济里的企业特征,成立合理的企业运行机制。

(1)可以组建董事会,由校方和企业共同派员组成,明确相关产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设定合理的组织架构,按照业务范围设定业务拓展部、培训部、实训管理部和公司办公室。

(2)明确合作双方责任和利益,合作企业负责的业务经营管理,对丁作质量进行稽核、把关、负责;校方负责向中心输送实训员工,参与对实训员工的工作指导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的会计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最终目标,不参与企业利润分成,不负担企业亏损。

(3)设计合理的业务规范和岗位,设置一个稽核会计岗位,由合作企业选择优秀的员工担任,主要职责是代表公司下达工作任务、稽核记账业务、对实训学生的工作情况评分,并积极参与学校生产性实训教学研究;设置一个指导会计岗位,有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承担,主要负责实训学生的日常管理、会计工作方法指导,实训档案管理,以及学生实训结束后作总结的批改;按照会计工作过程设置其他会计岗位,这些岗位可以是合作企业员工和教师,但主要是由学生构成,使学生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过程;设置仿真实训教学队伍,有校外能工巧匠和教师组成,负责在学生进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岗前培训,负责平时学生实践教学,例如财务会计实训和成本会计实训,同时对外承担真账实操的培训工作。

(4)制定制定合理的工资薪酬方案,教师参与财务咨询公司工作的工资标准,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的工资标准,以及学生参与的补贴标准都需要合理化,才能提供各方的积极性。

(5)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比如《实训指导教师守则》、《实训学生守则》、《员工管理考核制度》、《保密制度》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等,增强师生角色意识,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4.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为了保证财务咨询中心的服务质量,所有参与的人员在业务上必须有一定实践基础能力,而参与的主要人员是会计专业学生,因此,学生在进入财务咨询中心顶岗实习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实操能力。这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摒弃以前的纯理论讲授,按照现代课程开发理念将工作过程中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每个学习领域课程是由若干学习情景组成的.而各个学习情景可以直接取自财务咨询公司会计业务或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工而成。实施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现有的会计仿真实训包括手工与电算化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迸一步修订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开发并改革考核方法。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为主体,企业的会计人员为辅,共同参与实训计划、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办法等的制订和执行。因此,学校应该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适当减轻年轻教师的教学量,使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企业实践,规定年轻教师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作量,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明确教师指导工作量和相关补助.提高专职教师参与度,更好地保障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6.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成立财务咨询公司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需要广泛调研论证以及实际应用,成立会计实训效果监控评价体系,生产性实训基地参与人员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以及财务咨询公司的健康运行监控评价体系。

总的来说,有效运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校方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力资源、人才技术优势。成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才能是财务咨询公司实现集实训、生产、服务于一体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3]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4]童卫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1,(8)

[5]舒岳. 全方位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商业会计. 2012,(1)

篇10

[摘要]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致使基地的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教学实训功能弱化,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基地建设的目标出发,加强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包括以“契约”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与管理的组织承载机制、实践教学体系随生产内容调整机制、学生实训“双师”指导与考核机制等,努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01?03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了这种培养必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校内实训的生产化程度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将来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高职只有搞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才能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彰显办学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速和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增速很快,但仔细观察,目前大部分基地在运行中普遍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基地功能发挥失当,实践教学功能弱化;二是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实训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基地内部的运行机制缺失或不畅所致。如何建设管理规范、运行顺畅的内部运行机制,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特征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简言之就是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但对何种实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目前观点不一,有人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纯消耗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参与,通过校企合作,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1];也有人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环境、任务等移植到校内实训室,学生的实训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一致,也是生产性实训[2]。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观点,高职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实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基于这样的认识,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是指高职院校参照企业管理模式,依据企业化车间式布局和设备选型,通过自建、共建、捐建等方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其基本功能是能满足教学和生产的双重需要,实现实训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使学生在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中,接受职业熏陶、提升职业技能。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特征

1.建设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般采取学校自建、校企共建和社会捐建的形式建设,其中校企共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文化等资源,在校内建设“校中厂”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2.实训设备生产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应尽可能与企业的生产设备一致,满足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的要求,具备教学和生产的双重功能。学生实训的工作任务不管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项目(即生产商品),还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其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成本控制、验收要求等都按照企业生产或市场的标准进行,实施市场化运作,使整个实训过程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2]。

3.实训情境真实化、管理模式企业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产品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基地的管理包括计划、考勤、调度、统计、安全与文明生产乃至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执行,以尽可能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

4.基地功能系列化、投资效益最大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要发挥产品生产和教学实训两大基本功能,又要拓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其他功能。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我国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地功能发挥失当,实践教学功能弱化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别是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承担着学生实训和企业生产两大基本职能,但二者的目标诉求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才,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允许在实训中有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正是这种目标诉求的不一致,决定了基地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不同,导致基地在运行过程中,生产和实训之间时常出现矛盾。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昂贵、工期紧、技术要求高、学生专业水平不够、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或者仅让学生当“看客”,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弱化了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3]。

(二)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实训效率不高

一是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典型性和递进性。企业生产什么,学生就实训什么,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和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训内容安排缺少系统考虑,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缺乏互补性,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程度低,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需要;二是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缺乏综合分析和系统安排,以单一的生产环节训练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片面强调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完成时间和耗材控制,忽视生产前的任务分析、备选方案论证、流程优化、标准制定等,也不够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总结及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三是双师型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偏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而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教、又懂做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指导的需要[2]。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效率。

(三)基地新功能开发不力,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除了生产和实训两大基本功能外,整合资源、统筹开发诸如社会培训、技能考证、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的能力不足,导致基地的自我造血功能不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够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也难以满足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上述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提升。

三、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的思考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是一个涉及各利益相关方的系统工程。由于生产性实训与以往的仿真或纯消耗实训的模式不同,它需要通过企业的实际生产或经营来重现全真的工作环境,并由高职师生参与“顶岗”来完成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4],因此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必须兼顾到企业的内在需求,统筹考虑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实训与生产双功能来科学构建,才能确保基地的存在与持续。笔者认为这种构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契约”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基地建设之初,校企双方应该充分协商,共同制定资金投入、资源配置、财产管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在确保基地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使之既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基地,又成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5]。

(二)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与管理的组织承载机制

校企双方应该成立由双方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沟通协调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协调“工学矛盾”,在保证基地生产、实训功能实现的同时,整合政府、行业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拓展基地的技能考证、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不断增强基地自身的赢利能力,扩展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使双方的利益捆绑的更紧,合作期更长,从而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教学体系随生产内容调整机制

由于学校教学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的,其产品种类、规格、数量等具有市场变动性,因此,学校实训计划与企业生产计划之间的衔接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实践教学体系随企业生产内容调整机制,一方面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要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和生产规律,合理安排实训计划,避免“工学矛盾”,在企业生产淡季时多组织学生实训,在企业生产旺季时安排技术熟练学生勤工俭学,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增强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新的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尤其是实训项目的选取和编排要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2]。典型性是指选取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学生技能培训的典型意义,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二个实训项目,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递进性是指若干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实施时,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地编排;完整性是指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各有侧重,但过程要素齐全),一个专业的所有实训项目应组合成一个能涵盖本专业学生对应就业岗位所有技能点的有机整体。

(四)学生实训“双师”指导与考核机制

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要尽可能建立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实训指导师共同承担指导任务的“1+1 双师指导”机制,每批学生实训至少有一名学院专业教师和一名企业业务骨干共同指导,以便校企专家相互沟通,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全过程;要完善实训考核机制,将指导教师(含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和学生都纳入考核范围,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指导方案的编制与实行情况,考核结果作为计酬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考核由校企实训指导师联合进行,除出勤、工作态度等因素外,重点考核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评定实训成绩。

四、结语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领域,实践证明“引企入校”只是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它仅仅解决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似”问题,要实现二者的“神似”,还必须在注重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尤其是基地内部的运行机制建设,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 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由“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2] 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59-62.

[3] 李绍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23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