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知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7: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管理知识论文

篇1

2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

知识管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公认的定义。但多数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管理、交流和保护,其包括知识获取(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5个阶段。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运用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从而形成知识获取-共享-学习应用-创新的良性循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1]。对于本文涉及管理的对象-知识,1996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知识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种,即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其中原理知识可以在学校通过教学组织完成,但是事实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更多的需要通过实践得来。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毕业前,通过合理制定企业实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企业需求。知识管理工具是基于网络、数据库、知识库。强大的网络功能、知识库需要既能够管理个人或组织的显性知识,又能够积累、挖掘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管理,而隐性知识管理则是指对存在于员工头脑中、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了解的员工创造性知识、思想的管理,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人才资源的集体智慧,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知识创新能力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个人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筛选、整理、存储、学习、交流、运用、创新等方面。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逐步整合个人的知识、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2]。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显性知识有序化,也就是围绕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展开有序的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储存、知识应用、知识创新。接着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把原先个性化、经验性的知识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与个体分离开来,形成可复制、可理解、可操作、可文字描述、可传递的显性知识。学生个人知识的组织管理,是以未来适应社会需求为依据来进行的。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知识的管理将会决定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否能有清晰的目标、适当的工作方法、合理的竞争手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就业能力的培养。

3实习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实习首先就是帮助学生把显性知识有序化。从学校层面来看,现阶段本科教育水平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学生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如下:(1)教材陈旧,理论太多,与企业操作不贴近。大多数的理论教材由教师编写,理论性很强,注重系统性讲解,强调量化分析,与前沿企业的发展相比前瞻性不足。但是学生刚进入企业首先要到一线锻炼,在工作中急需的实操性知识却很少提及,导致操作能力不强,更谈不上组织管理。不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是在校学习时缺乏一线操作管理系统性的训练。(2)实验实践课程少,且设备更新速度慢。由于许多物流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或是从其它专业转岗而来,因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实验实践课很难有效开展,无法合理帮助同学们消化理论知识,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了考完就忘的情形。并且当今物流设施设备更新速度快,而学校的实验室更新很难跟上这种变化,实验和实践的差距也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和消化知识。(3)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薄弱。虽然近年来很多学校鼓励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但开展的时间不长,很多老师没有把握到机会,或者到了企业的老师因时间短暂并没有学到太多东西,难以系统性理解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无法讲授清楚各物流课程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了运输丢了仓储,没有合理地衔接起来并系统性理解。其次实习能够帮助学生提示隐性知识的管理。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认为学生知识体系不能适应企业工作岗位,主要的原因有:(1)物流板块多,涉及快递、仓储、冷链、运输、多式联运、零担、一体化物流等。大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大而泛,很少涉及专项物流领域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后需要重新理解不同物流板块、不同客户需求,消耗企业的时间及成本。这些都不是课本能完全解决的问题。(2)动手能力弱。因学生实验实践机会少,多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业务流程的主观感受,不知道如何配合上下游高效率的工作,给人以动手能力差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缺乏操作经验,迫使企业不得不耐心培养及等待成才。(3)策划能力差。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量化的工具,但多为理想状态的模型。企业实际业务中出现的许多客观因素对方案的影响,是课本里没有接触到的,需要经验来辅助方案决策。因此很难在毕业生中直接找到马上能用的方案策划者。(4)人际交往差。高校人际关系简单,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复杂,利益冲突少,对于不愿理的人可以避让。而企业人际关系复杂,上下级关系、企业内外部关系、利益关系等,刚进企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其间的冲突,处理不好工作很难开展,容易出现心理挫折导致离职。(5)知识系统性差。物流有七个基本职能,但这些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只关注某一方面职能,往往会出现背反效应导致另一职能时效成本异常。学生在校虽然学过这些物流职能的基本知识,但却很难在课堂上理解这些职能在一体化物流里的相互关系,因而在企业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决策偏颇,导致企业损失。(6)工作没有方向,没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由于学生对物流的理解仅限于理论,而现实中的物流涉及到的板块、服务对象很广泛,是课堂里所没有的。因而刚毕业且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起来往往没有头绪,更没有职业发展规划。(7)对企业管理概念模糊。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组织管理,而很多学生往往只顾着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任何一个服务项目都需要统筹管理,都会涉及到人财物的调度,以便在一定的时间以合理的成本利润服务于客户的需求。毕业前实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体系,优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帮助学生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显性知识)有序化,逐步掌握需要个人理解和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实现就业准备。

4实习知识管理过程设计

4.1实习前知识获得及实习中知识获得。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学教育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获取的途径已经从单纯的课堂授课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多样化的自主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有图书管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朋友、社团等方式。知识来源面广而泛,除了课堂知识系统性较强,其它知识来源呈现碎片化特征,因此,需要甄别整理,才能很好地把物流专业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逐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显性知识,初步明白依靠不断试错很难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一定要把学过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围绕物流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展开学习、积累、整合,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增进适应社会职场需求的知识储备,以实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初步培养。在实习期间,理论知识将会被事实知识所验证。通过企业培训、现场操作、跟岗学习、流程思考、轮岗实习等,同学们不仅能了解现场设施设备、具体的性能数据、业务流程、及到的企业内外部部门及岗位、文档管理、作业部门和支撑部门协作、成本构成,更重要的是逐步知道了如何围绕一个客户需求,学会组织有限的人财物来满足客户需求的运作,掌握了初步的技能知识。通过实习,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短板,学会找有能力的人来协助处理自己做不到的事,也就是掌握了一定的人际知识。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事实知识验证了理论知识,学会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实现了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记录,使得碎片化的知识逐步系统化。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习到的隐形的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见解、直觉、预感、理想、价值观等,并影响其未来面对问题决策的思想。4.2实习知识保存。在实习期间,对现场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甄别、评估、分析、整合并给予保存,是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实习,学生逐步明白自己的职业方向,是朝一线物流运营管理方向发展,还是朝物流后勤管理方向发展。不同的方向侧重的知识管理内容不同,但知识保存的方法是一致的。知识保存除了以日志周记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或电子文档中,还可以利用网络邮件、云盘、数据库进行管理,为今后的知识利用做好储备。这些知识保存工具应具有储备能力强、检索方便快捷、安全易用、保密等特征。知识保存不仅是单纯的保管知识,更应该是通过思考不断地梳理清楚相关知识的逻辑结构,不断理顺、补充、更新知识的内容,使得保存的知识系统性不断增强。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保存下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围绕未来企业需求展开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4.3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的过程[3]。个人学习到的知识是有限的,通过自己的思考,知识的系统性也是有局限的。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通过知识共享来校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有多种形式:第一是编码化方法,带队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工作记录,形成文字,在学生间进行交流,还可定时不定时地进行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具体的项目展开知识分享。第二是通过个人化方法,鼓励学生多与实习单位老员工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也可以在对方身上学习到许多自己未曾经历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多与上级领导交流,不仅能在显性知识上大获裨益,也能在人际关系处理、利益权衡、整体协调等隐性知识方面有所收获。4.4知识使用。实习期间,在知识使用上,首先学生能用学习过的一般原理来定性地解释企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和其特征性能,以及能说明常规业务流程方面的问题;其次是能把物流知识之外的多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说明企业现阶段所要应对的问题,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是运用原有的物流管理、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结合新获得的知识,给出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如果自己无法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东西,该找谁来协助解决。知识要运用起来才有价值,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展现个人魅力。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实践消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梳理了知识结构,理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未来就业打下了基础。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管理是在不断地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思考,系统整合并保存,在不同阶段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给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作者:黄辉宁 肖沙浪 叶鸿烈 李 白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员工的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不变,工资薪酬也趋向“稳定”,所以员工将会逐渐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这显然将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存在合理的“差别性”,人们才会更加有进取心,所以我们才需要兼顾效率。

(二)人力成本相对较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内部设有较多的厂长、段长、组长等,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相对过多。一方面,根据经济常识可知,当企业一味追求人力资源的投入时,将会导致员工过多,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企业人力资源投入过多时,会直接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这将会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定程度上将会不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不利于企业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特点,这将会对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显然企业这种等级制度,将会不利于下级员工向上级及时反映情况,企业上级将无法很好地掌握基层生产的情况,这会对企业政策的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也进一步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日趋强化的时代中,知识经济显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中,知识显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科技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因为它既需要系统正确的知识理论作向导,也需要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科技人才作助推力,更需要知识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它的进步与创新。而且,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当企业拥有大量的具有独特性的隐性知识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所以,知识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因此,我国企业要重视知识管理,重视对知识资源、知识创造以及知识应用的管理,大力加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

由于知识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企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对策,仅供参考。

(一)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显性知识也称为明晰知识,是指那些容易被人模仿、学习的知识,具有明晰性。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等成为显性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而语言、文字、数据库等成为显性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举行各种先进员工经验交流会,让那些经验丰富、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经验传授,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表彰,而且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普及一些生产经营知识,从而逐渐提高企业各员工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建立一些企业数据库,收录一些其他企业甚至国际企业的先进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并及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更新,从而让企业员工可以获取最具有时效性的知识与信息。

(二)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隐性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指那些只可意会、难以制,如:对进行知识共享的员工加以奖励、升职等,以此来鼓励知识进行共享,促进员工间隐性知识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对本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渐培育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从而逐渐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充分调动员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员工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此来充分提高隐性知识服务于企业发展的能力。

篇3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篇4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嘁际谐〉男枨蟪鱿衷谝恍绻揪绲谋咴凳谐1热缍砸贫缁暗男滦枨蟾嗟爻鱿衷谥泄庋姆⒄怪泄摇H绻绻静荒鼙染赫允指玫厥侗鹫庑稚⒌暮投嘣氖谐⌒枨螅⑶依闷淙蛑豆芾淼牧α浚蚪嵩诰赫邪鼙薄?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作用。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三、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一)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篇6

1、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2、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方法和实现的技巧经验。据目前既有的分析结果来看,其中涉及到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法来帮助KMS更好实施的研究是比较少的,从而这也就容易造成一种KMS的实施与基本组织的应用背景产生脱离比较严重的一种现象,对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所以本文就从知识管理系统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对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更好的实现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给出相应的理论分析的框架。

二、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

1.关于系统分析的思维模式

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综合多个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等等,所以需要主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要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开始,并且散发到各个的子系统,逐层的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所以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我们首先就是要建立一种系统思维的方法。

2.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

在对于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它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知识(其中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都不可忽视)、人、用于进行知识交流的场所(要考虑到现实的工作场所和虚拟的电子交流的空间这两个部分)。知识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的要素之间进行知识转换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知识的管理与信息的管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如图一所示。并且跟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相关的环境也是有很大联系的。所以企业知识管理不仅需要对显性的知识进行管理,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于知识交流、转换所需环境的重视,更好的实现显性、隐形知识转移的过程,简单说来,也就是要实现知识管理的动态性和资源性的相互统一和协调。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分析

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方法层、技术层、应用层和战略层。

(1)方法层

对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层,简单点来说,就是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策略进行更好的实施和具体的推进。并且从方法层的角度来说,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管理的动态性。企业为知识管理和实施提供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帮助在企业内部更快、更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的推进、应用和改善,从而使它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技术层

技术层的重要作用是确保企业内对于知识管理,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和工具。其中涉及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其全面性。一般来说,必不可少的平台有:知识管理的IT系统平台、为知识管理运营而提供保障的安全系统平台等等。除此之外,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是非常必须的。

(3)应用层

应用层是从知识管理实施的效用的视角,通过对于知识的管理提供一系列的决策方法的支持和相关的业务方面的帮助。并且知识的积累、沉淀和管理,为大家组织并且实施最佳的实践机会。并且帮助职员在进行业务交流和进行集体协作的过程当中掌握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行学习。还可以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一层的积累和优化,从而促进自身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4)战略层

战略层是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综合性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认为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企业在市场变化当中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而作用。并且他们把知识看成是非常珍贵而重要的一部分资源。认为企业内部对于知识的管理、实施和有效运用,对企业的盈利情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整个的战略层面,企业对于知识的管理表现在相关的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管理框架的认可,并且知识管理的战略计划、组织结构上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都会为知识管理的运营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的企业都会设立知识总监(CKO),并且每个部门都会有专职的知识工程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推荐知识管理的实施,并且在整个的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知识共享、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的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

篇7

QC小组是质量控制小组的简称。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基本的质量管理是由QC小组负责的,在工程建设工程中,QC小组是控制质量的核心组织,它是项目部领导以及所有部门彼此配合形成的组织网络,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质量符合施工标准。

1.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是由规章制度决定的,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也需要依据规章制度进行,因此,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落实规章制度非常重要,它是保证工程质量达标,顺利完工的根本。

2工程质量检查的依据

2.1质量的依据

(1)由国家直接指定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标准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工程设计图纸和相关的施工说明书等设计文件;(3)原材料、半成品及构配件的质量检验标准;(4)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特殊要求;(5)企业内部自行编写而且已经审核通过的相同类型结构的施工工法。

2.2质量检查内容

工程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对成品、半成品以及相关原材料的检查;对工程的地貌和地质进行放样标高进行复查;对所有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对工程建设过程中保留的技术档案和原始资料进行检查;竣工和验收。

2.3质量检查的方法

质量检查的方法从程序上由自检、互检、交接检组成。根据检查范围可以分成抽样检查和全数检查两种类型。通常情况下,对于质量要求很高和关键性工序适用全数检查。

2.4质量检查的形式

(1)开工前检查:对工程项目是否已经具备开工条件进行检查,施工设计和工艺是否完全准确,项目开始建设后是否能保证施工顺利和质量合格。(2)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要根据规章制度进行,实施一定要有依据。如果质量要求非常高或者是关键性工序,不仅要组织互检和自检,还需要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工序交接进行检查,保证工序符合要求以及下一道工序的开展能够顺利。(3)隐蔽工程检杳: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过检查,合格后才可以覆盖。(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如果因为存在质量或者其他问题停工的,在开始复工之前必须进行检查。(5)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必须根据相关程序及施工要求进行,检查合格的才可以进行验收,并做好记录,然后下一个项目才可以开工。(6)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检查主要材料及相关成品是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避免出现变质或者损坏等问题;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其符合技术要求,随时可以使用。(7)巡视检查:巡视和检查具体的工程施工质量,如有必要,还需要进行定期跟踪,仔细检查。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3.1全员质量管理

产品的质量是由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环节和部门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单个人的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产生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全员质量管理是对项目部所有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项目部领导、技术负责人员、分管领导、政工人员以及所有一线工人都包括在内,质量管理,人人有责,所有项目人员都有熟悉和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清楚自己的质量管理职责。同时,企业还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立足群众,质量管理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3.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以服务客户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要了解客户的具体需要,全面满足用户的具体需求。产品质量与生存和设计是直接挂钩的,产品质量在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仅仅依靠事后检查质量是不能完全把关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分项工程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常见的有原材料、施工机械、施工环境、操作者以及施工方法等。

3.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企业质量管理是要求企业所有部门都要参与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来,认真履行自身的质量管理职责。企业所有部门共同进行质量管理,不同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工程质量才有保障。如果只依靠技术部门对质量检查检查和控制,工程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3.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当今社会,科技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工程质量也面临更高的挑战,工程质量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不仅有物的原因,还有人的原因;不仅有管理的原因;也有技术的原因;不仅有内部原因,还有外部原因。对这些因素要全面而认真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具体原因,使用现代化方式来解决各种质量管理问题,更具灵活性。

4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4.1企业的质量氛围与领导者的关注程度

所有企业都非常重视工程质量,但是在具体的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措施是否得到执行以及执行力度非常关键。作者认为,分析某一因素是否重要,要结合具体情况,严抓工程管理质量是流于形式还是更具有实际意义,这对质量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决定了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4.2正确把握质量与进度之间的统一

只从表面上来看,质量管理工作做得越细越浪费时间,但事实上,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工程顺利完工,质量合格能够避免工程返工的现象,最终为工程进度提供保证。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这一点,工程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进度。

4.3质量实施主体的素质及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检查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都是从事质量管理工作主体。他们的质量意识以及生产作业熟练程度对工程质量有直接影响。通过举办主要技术培训和生产技术交底培训,能够提高具体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工程质量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得出最终结果,提高操作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减少侥幸心理的存在。

4.4适当的激励措施

实际上,对于质量检查人员来说,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烦恼,检查太严,下面意见就大,检查不严,又不能保证质量。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来说,操作人员很多都是农民工,需要提升素质,强化质量意识。

4.5各种资源的保障措施

从人力、原材料、财力以及机械设备等多个方面提供资源保障,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节约成本。

篇8

该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细有效、整体优化的管理思想,具有管理手段数字化、协作关系数字化、核算单位最小化的特征。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新、先进的管理理念,其基本思想是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以及虚拟经营者,使每个员工都从经营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二是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员工身份经营者化和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三是现代、高效的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应用ic卡企业经营综合管理系统。

篇9

东方管理学,即东方的管理学说,由水教授等人创建,至今已有40年历史。在东方管理学较长的时间跨度里,大致由古为今用、东西融合和实践完善三个阶段发展而来。首先,古为今用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借鉴,将我国漫长发展史中所涉及的与管理学相关的重点知识、理论进行归结,以应用于现代的管理实践之中。例如,我国纵横国内外的管理巨著“孙子兵法”,以及从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隐射出的经济管理等内容。其次,好比我国古代的百家之说,百家争鸣可言各有千秋,中西方文化也素来存在差异,可谓各具特色。东方管理学虽是源自东方的管理学说,而实际上并不拘泥于东方管理与文化,而同时有诸多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练就广阔的视角,并以此为基准创设出有东方特色而具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管理学说。而后,东方管理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将理论投入于实践中,以增强其实用性。同时,水教授也将其学说进行拓展与延伸,使东方管理学更具科学依据。

2.东方管理学与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联系。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学的三大原则。以人为本指全部的管理也好,学说也罢,立足之根本均为一个“人”字。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的尊重与理解,需要企业给“人”充分的发挥潜能的空间。以德为先旨在彰显道德在管理中的关键意义,同时也以此为对“人”的管理的原则。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灵魂所在,简言之为“首先严于律己,而后以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多为他人着想,以形成双方彼此尊重的良性关系”。由当前的“合作”时代主题可知,个人力量固然有可取之处,而个人能力再强也难敌千军万马,在此情形下“团队”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强大的团队需要其中每个成员具备坚实的力量,而且具有一致的目标,由此而“众志成城”。东方管理学之中的人为为人原则,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换位思考和互相理解,成为实现“合作”目的的捷径之一。

二、知识型员工的优势

1.知识型员工更具创造性。

自古有“知识改变命运”之说,是知识增宽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创设了更美好的生活。知识是有形的,可以落实于纸笔之间,知识也是抽象的,以不同的姿态存在于大千世界。而知识对命运的改写实际上源自于人的创造性,如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莱特兄弟创造的飞机,以及蒂姆•伯纳斯•李改变世界的互联网。这些伟大的发明丰富了,也颠覆了我们的世界,而这一切创造均基于一点原因,便是知识。世间的万千发明可能来于偶然,而成必是由知识的构架,因此,创造性便是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也是优势之一。

2.知识型员工有自主意识。

传统工作往往具有固定的模式、流程,如服务员的点餐、收银工作或体力工作者的体力付出等。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与之不同,常常是源自大脑的创造和思维,并不拘泥于硬性要求的束缚,如IT工作者对电脑的编程可能会有借鉴,却并非全然的模仿,如设计人员的工作也是更多的源于头脑风暴的创意,教师的工作虽有固定的讲授内容,但授课方式也更多的是属于自我的风格。基于知识型工作的以上特点,使得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监控不切实际,因而知识型员工的工作需要比传统工作更具自主意识。

3.知识型员工有专业实力。

知识型员工不仅更具创造力与自主性,同时更具专业实力。大学教育已逐渐深入于千家万户之中,大学中有各形各色的教育,可满足不同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如此的大环境正为知识型员工的专业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知识型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氛围中已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不仅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且可快速而有效地学会新的知识,其专业实力主要表现于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所谓学海无涯,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而学历即便不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全部条件,也必定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之一。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方能具备的,由此便构成知识型员工的专业优势。

三、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运用

1.满足客户所需。

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客户常常被定义为购买企业产品的人群,而实际上产品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客户也可延伸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而言,企业的灵魂与胜利的关键之一在于其所具备的人才优势,而知识型员工无疑是企业中的首要人才,也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首要客户。由此,企业想要赢取价值,就十分有必要满足客户,也就是知识型员工的所需。基于东方管理学中的“人为为人”视角,即企业的管理者应“人为地”“为员工”,想员工所想,肯定员工的价值而使其创造更大的价值。

2.服从社会舆论。

管理者一直是权威的象征,与员工之间无形的形成或深或浅的距离感。在东方管理学视角中,管理者与员工是平等的,管理者不应该为了增强或维护其权威性而“仗势欺人”,使员工处于被动地位。相反地,因知识型员工创造性、自主性与专业性等自身及从事工作的特点,管理者应给员工更多的空间和尊重,以服从知识与权威同等价值的社会舆论。以此强化知识的作用,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与归属感,使知识成为主导力量,使员工能发挥自身实力,进而为稳步企业的发展。

3.突破传统模式。

所谓传统模式,是指由管理者“发号施令”,而后员工“响应号召”的呆板模式,显然此种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故此而来的便是突破传统的集中西方智慧、融过往精髓展未来风向的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与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合理联系,始于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多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传统工作已渐渐可以被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所完成,知识型员工与电脑的主要差异即在于创造力,电脑多为程式化的数据运算等,而人的“天马行空”的想法是电脑尚难模仿的。同时,人具有情感又需要尊重,具有属于自身的意识想法。东方管理学正是基于人的特点与优势,将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与东方管理学相运用,用有别传统的方式获得胜利。

篇10

(一)知识管理在企业档案中的作用作为企业活动的记录者,隐性知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主题,也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档案共享传递。当知识有了传递过程,才有应用价值。随着知识应用范围扩大,档案价值也随之扩大。如: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企业档案可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企业档案反应出整体企业文化,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框架,也成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二)知识管理是企业档案工作心方向顺应经济时展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实现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化技术管理体系。作为社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管理,有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等优势,知识管理从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操作方式向现代化技术转换,为企业深度发掘知识价值。

(三)知识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必然趋势企业档案管理拓展实现智能化服务,也能看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员的身份也从保管员向知识保护者咨询者转换。因此,企业档案管理者应积极投身于优化馆藏资源的工作中,合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对于现今企业档案管理技术来说,信息化发展是不然之路,实现智能化服务可以通过知识导航、知识库建设实现。同时,工作人员素质也是提升档案分析处理能力的关键。

二、知识管理视角构建档案管理模式

面对挑战和机遇,档案管理应该适应知识经济,为知识经济服务,发挥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作用。作为典型的显性知识,档案管理符合知识管理规律,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知识管理能让资源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解决了不切实际的分类问题,也能让“知识类档案”减少了处理错误的机会,实现档案管理上的统一创新。

(一)构建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目标随着信息化发展,档案管理者思想也要不断改变,其目的在于档案知识资源信息化、资源化,更有利于搜索、查询、分类保存。充分分析管理决策过程,设立订阅机制,对未来知识型文档设计模板,方便员工收集获取知识资源。同时,构建并配备支持员工考试及事务工作相对应的分类知识库,使员工充分了解制度形式和制度环境。依托网络资源,实现分等级的访问权限。

(二)集中化构建知识资源库系统知识档案管理的目标是集资源库收集、资源库委托、应用功能系统等功能与一身。知识资源管理方案可以设计为知识资源管理中心和知识资源管理团队,推进和完善知识资源管理体系。

(三)企业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必要条件由于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步骤明确,包括制度调查、软硬件完善以及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首先要制定实施目标,以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核心前提建立保障体系及档案知识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