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8: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近代建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老火车站:
济南标志性建筑
济南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是津浦、胶济两条铁路的交会处。火车站曾是济南最重要的近代建筑,也是济南商埠的标志性建筑。津浦铁路济南站――老济南称为“济南老火车站”始建于1912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是德国青年派设计师在远东设计的最大公共建筑之一,也是津浦铁路上最豪华的车站之一。建筑主体为高大的圆形钟楼。绿色的穹顶、蘑菇石的墙体和屋顶的老虎窗已被几代济南市民熟悉和接受。上世纪90年代以前,济南出版的地图、旅游手册多以老火车站作为地理标志。1992年7月1日8时5分,老火车站钟楼被拆毁,在拆毁过程中,许多济南市民来此拍照留念。
济南火车站是山东境内最早的铁路――胶济铁路的终点站。1899年,胶济铁路由德国出资的胶济铁道公司建造,它的起点在山东新兴的城市青岛,横穿山东腹地,到达胶济铁路终点站济南商埠站。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站建好以后,济南成为南北交通的中心。商埠的急剧扩大、商业的发展,使得原先的胶济铁路济南商埠火车站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于是,1914年由德方出资建造胶济铁路新的济南站,于1915年建成。建筑为德国古典复兴主义风格,平面一字形,中间突出的部分是候车大厅,二层有高大的爱奥尼克柱廊,坡屋顶高大陡峻,中间有钟楼,两边采用不对称的处理手法,西翼为办公管理用房和旅馆,东侧是餐厅和贵宾休息区。建筑的色彩以红屋顶和咖啡色的蘑菇石为主,形成与老城完全不同的商埠色彩,体现德国古典复兴晚期的建筑艺术和结构形式相结合的特点,是近代火车站建筑中的精品之一。新的胶济铁路济南站与津浦铁路济南站南北呼应,这在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历史上是少有的。1939年,津浦和胶济两个火车站合并,该楼改为济南铁路局办公楼,整幢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在的胶济铁路济南站仍为济南铁路局办公楼,是济南商埠一带保护最完好的德式建筑,也是济南商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济南火车站附近还有济南车站行包房、济南邮政总局、德华银行、德国领事馆等多座德国风格的公共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济南商埠早期主流的建筑风格,对济南近代城市建筑风格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各具风采的公共建筑
济南开埠后,城市的布局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商埠区更多凸显出良好的商业经济功能,也相应产生了邮电局、电影院、电报局等近代公共建筑。
济南邮政局大楼曾是济南商埠的重要建筑,始建于1918年3月,由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和康文赛设计,天津洋商承包建造。主体建筑采用西洋古典主义形式,砖、石、木结构。原先院落横跨经二路和经三路,建筑三层,孟莎屋顶,占地24000平方米。1923年,失火重修后改为平台一直延续至今。济南邮政局大楼主楼沿经二路坐南朝北布置,平面基本是凹字型,北面中间及两端稍作突出,中间入口是高大的石台阶,中间的爱奥尼克柱式形成一个前廊。东西两侧有门廊为次入口。整个北立面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采用对称布局,手法严谨,庄重华丽。楼顶是个四面盔顶,中间的盔顶造型别致,为黄色琉璃瓦,上面竖旗杆,形成整个大楼的中心,成为商埠二大马路的标志,是当年整个商埠最高大的标志性建筑。济南邮政局大楼与对面的德国领事馆相对,构成济南商埠最重要的外来建筑文化的街道景观。
津浦铁路大厦位于济南经一路东首,1904年开始建造,1909年建成,正对着馆驿街街口,当时是作为津浦铁路管理局办公所用,是商埠东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外观体量巨大,给人以雄浑的气势,整个东立面对称布置,屋顶与老虎窗均为直线三角形显得干净利落。入口设大台阶,并突出于立面,大门外侧有竖向双框刻于墙面,简洁有力。爱奥尼克方柱于门两侧,檐口及门廊上均有方形和六边形雕刻花纹,栏杆及线脚做工精细大方。立面中间部分采用白色墙面,并配以灰红色面砖,竖向条窗及橡树叶边饰,特色鲜明。西立面采用圆拱形窗,与其他立面形成对比。内部采用木质屋架、地面、楼板,中间部分用条石砌筑楼梯,十分讲究。建筑中间三层加阁楼,两侧二层加阁楼,主从关系明确。整体稳重大方,细部精致细腻,属德国青年派建筑风格。
济南规模最大的现代风格建筑是日本在济南的领事馆,位于经三纬六路,是目前济南保留最完好的外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最早设于1917年,因在济南的日侨很多领事馆规模较大。抗战爆发以后,日本领事馆被韩复榘放火烧毁。日本侵占济南以后,于1938年在原址上建造了比原来规模更大的领事馆。领事馆办公楼是现代主义风格,造型简洁,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地下一层,平面大体为方型,东北角是锅炉房和地下室入口。办公楼的主入口朝西,进门是一个高大的门厅,楼梯间位于门厅的西部,二楼东西南都有宽大的房间,向南有宽大的外阳台,阳台对着院子里面的水景,形成良好的景观。办公楼外部是粗瓷砖贴面,里面以木饰为主,木地板,双窗,装饰考究典雅。日本领事馆办公楼风格简洁,注重功能,讲究环境和建筑的统一,是济南少数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一。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徽州近代建筑是指徽州地区建造时间在历史学所界定的近代时期,即1840年至1949年期间建造的建筑。徽州近代建筑反映了徽州地区从传y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徽州社会近代化的直观体现。而且,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内陆,较于大部分开埠城市近代建筑有其扎根地域文化所表现的特殊性。因此,徽州近代建筑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福州大学的朱永春先生在《徽州民居》一书中将徽州近代建筑分为了三类,一类为“徽式”建筑,其建筑风貌延续了传统民居的发展轨迹,体现出传统徽州建筑的风貌特征;另一类为“西化”建筑,其特征是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但整体建筑仍然体现出了较强的徽州建筑风貌特征;第三类为“徽化”建筑,其特征为整体上学习西式建筑,同时吸收了徽州建筑的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其建筑风貌已经基本偏向西式风格。其中,“西化”和“徽化”两类建筑出现了近代化的特征,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过程,因而是徽州近代建筑中应当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近代时期徽州地区“西化”及“徽化”建筑的风貌特征,将其与徽州传统建筑进行对比,比较其差异,总结徽州建筑在近代时期风貌特征的变革。
1西化建筑的风貌特征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体现了近代时期徽州建筑对于西方建筑文化表面及局部的模仿。这一类建筑的数量不多,具体案例有黟县南屏小洋楼、南薰别墅、旌德县江村黯然别墅、婺源县豸峰村涵庐等十余栋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西化建筑沿用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形态,建筑体量并没有较大改变。而在建筑立面上,西化建筑学习了西方建筑的部分特点,将开窗面积增大,并且多设有窗楣,使得西化建筑具有了“洋味”的同时更增加了建筑立面开放性,并体现出了一定的设计性。总体来说,徽州近代西化建筑仍然体现出了较强的徽州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
1.1 开放性
徽州传统民居强调封闭性,外墙很少开窗,且开窗面积很小。正立面的主要立面构图元素即为门楼或门罩,或配以少量窗洞口。侧立面多为封火山墙,即马头墙,多高于屋脊,主要为三峰、五峰,马头墙根据建筑的平面形式而改变,使得侧立面显得较为丰富,但仍然以实墙为主,少有开窗洞口。近代传统民居延续了此种风格,依然体现了较强的封闭性,但是相对于传统建筑,这种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若将实墙视为底,门、窗等洞口视为图进行对比,通过图底关系的比例可以得出建筑立面的虚实比,继而可以看出其封闭性的具体程度,如图1-1和图1-2所示。
近代徽式建筑(图1-1)的立面虚实比通常在1:20~1:30之间,而西化建筑(图1-2)的虚实比通常在1:1~1:10之间,这大大超过了徽式建筑的虚实比。西化建筑立面虚实比的提升代表着建筑的开放性和相对开窗面积提高,建筑整体的封闭性降低,这反应在建筑功能上便是采光通风的效率提升,而传统徽州建筑的采光通风主要依靠天井空间,因此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对于天井空间的需求逐渐降低,天井逐渐趋于闭合,如宏村镇刘宅及旌德江村黯然别墅便是闭合了天井。
1.2 有序性
传统徽州建筑的立面主要有4个元素,即门楼、洞口(门洞、窗洞)、屋顶、马头墙。而且,这些元素的数量也是相当少,这样就使得整个建筑立面相当简洁,变化较少。建筑立面主要由黑(屋顶)、白(实墙)、灰(砖雕、墙体)三色构成,形成了徽州传统民居的大体风貌。近代时期,徽州地区“西化”建筑增加了开窗的面积和数量,并对窗的形制做出改动,增加了拱形窗及几何形的窗楣,通过窗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具有设计感的建筑立面。
如黟县南屏村小洋楼。其大面积地使用了拱形窗及窗楣,通过拱形窗、折线窗楣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方式。以小洋楼西侧立面为例,墙面共有窗洞口10个,其中一层有7个,二层有3个。一层每两个拱形窗中夹一小方形窗,并都设置了折线形的窗楣;二层设置了三个拱形窗,窗间距相同,无窗楣。这样的排列显示出了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重复与对比。显示了徽州近代建筑对于建筑立面设计新的思考。
其次,对于山墙的设计也有突破了传统马头墙的形制。如旌德江村黯然别墅,该建筑在正立面二层顶部加了一排窗户,以满足采光通风和观景需求,使得整个建筑的封闭性降低。而在侧立面上,黯然别墅虽未大面积地增加窗扇及窗楣,但是却设计了新式的山墙。其山墙并非堆成形式,而是沿着屋顶坡度的迭落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轮廓,与屋顶相呼应,显示出了一种新的立面构图方式(图1-3)。
除此之外,立面设计上面设计上还增加了新的元素作为装饰。如婺源县豸峰村涵庐,在建筑东侧的厨房立面上,不仅运用了曲线的山墙,更沿着曲线刻印了英文字母进行装饰,而且由于徽州地区对于英文几乎不了解,工匠还将字母D刻反了。这种以英文字母作为立面装饰的手法在徽州地区可谓绝无仅有,这也正印证了当时对于西方文化表面的模仿。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在建筑立面上部分体现出了西式建筑风貌,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和开放性。但是整体建筑风貌仍然体现出了徽州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建筑的主体颜色仍然是黑白灰三色,墙体建筑材料仍然以空斗砖外抹白垩为主。建筑立面仍然以平面为主,较于近代徽化建筑在立面上的凹凸手法所形成的雕塑立体感显得过于单薄,而这些也反应了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对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仅仅是停留在了建筑元素表面的模仿这一局限性。
2徽化建筑的风貌特征
徽州地区近代徽化建筑在建筑整体风貌特征上已基本接近西式建筑。其数量较少,且建筑的建成年代相对较晚,如黄山区耿城镇沟村知还山庄、屯溪老街137、139、141、143号等建筑。相对于近代传统徽式建筑和西化建筑,其建筑风貌显示出了西式建筑的风格,其建筑立面更具有设计性,强调轴线对称,突出中心与规则的几何形体,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观端庄与雄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
徽化建筑在立面造型上运用了更为丰富的建筑元素,如西式立柱、拱券、线脚、檐口等。建筑使用了腰、突出了石柱等立面元素,凸出的腰线、石柱既分割了立面,又使得建筑立面凹凸有致,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感和雕塑感,塑造了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另外,徽化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立面比例的协调关系,如屯溪老街139号,其凸出的石柱将建筑在横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左侧和右侧柱间距b,中间为入口处,柱间距为a;而水平腰线又在竖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即一层高度h1、二层高度h2、女儿墙高度h3如图5-X所示,a=h1=h2(数值都在4-4.5m内),而b=h3(数值都在1.6m左右)=0.4a。可以发现徽化建筑在立面设计上对于建筑各个部分的比例相当重视。
知还山庄是徽州地区少有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其整体建筑风格已经趋于西式风格,但是其建筑平面排布仍然延续了传统徽州建筑的平面形式,同时在立面造型上也沿用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一些建筑元素,如柱础(图2-3)及雀替的使用。但是其建筑立面设计中运用了大量西式建筑元素,如变异的爱奥尼克式立柱(图2-4)、石质栏杆、拱形门窗、百叶(图2-5)等。据相关资料显示,知还山庄的建筑设计图纸由武汉专门运回而兴建的,这也是徽化建筑对于设计概念重视的一个佐证。
3建筑风貌的演进
徽州近代建筑在风貌特征的总体趋势可以归纳为一个由局部模仿到整体吸收的过程。近代早期的建筑只是局部模仿了西方建筑元素,整体建筑仍然体现出了传统徽州建筑的风格。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化由到开埠城市经商的商人和留学生所带回,他们精神上仍然推崇徽州传统的儒道文化。这就造成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心理上仍然认为徽州儒道文化更具有优越性,对于西方文化仅仅是猎奇的态度。因此,对于西方文化他们仅仅是停留在表层,而且将表层的西方文化再加工,这反应到建筑上便是对于西方建筑语汇的模仿,或是使用西方建造技术、建造材料。而当近代建筑发展到后期,这一时期,先是光绪年间对于教育的改革以及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清王朝灭亡,再到民国的建立,这一系列变革对徽州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时,传统的徽州社会制度已经开始动摇,因此对于西方文化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学习便由局部慢慢深入到整体,形成了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徽化建筑。
徽州地区范围广大,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异的建筑相对于建筑总数而言实为少数,它们只是零星分布在徽州各个村落中,并没有发展成整体现象。因此,徽州近代建筑所处的建筑环境――即村落和聚落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得到相对的发展,基本停留在传统徽州村落的格局和布局状态。这样,建筑亦是失去了整体演变的土壤。所以,整体学习西方建筑风格的徽化建筑在徽州地区数量屈指可数,这亦反映出了徽州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4结语
徽州近代西化和徽化两种趋势的建筑在立面造型特征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开放性和设计性。传统建筑的极度封闭到西化和徽化建筑的逐渐开敞的过程正是徽州传统文化逐渐衰弱、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渗入的体现。但是,无论是在西化还是徽化建筑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徽州传统建筑的建筑元素,这正是徽州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体现。因此,从徽州近代西化及徽化两种趋势的建筑的风貌特征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近代时期,类似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只是被部分吸收,徽州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徽州近代建筑发展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资助 (编号.KJ2015ZD13).
图片来源:非特别标注处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参考文献
[1] 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 梁俐.论清末民国徽州民居的变异[J].小城镇建设,2001(09).
[3] 过伟敏,刘佳.镇江近代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明皓,张艳锋.中西合璧 黯然别墅――江村的一座古建筑测绘与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06(01).
[5] 贺为才,张泉.清末民初着“洋装”的徽州宅第[J].南方建筑,2011(01).
一 工程概况
中山东一路12号大楼原是英商汇丰银行,由外籍建筑师威尔逊设计,英国德罗公司承建,于1925年建成,现列为一级近代保护建筑物。
基地面积8113平方米,基地内有主楼、中楼、北楼三幢建筑,其中主楼占地4951平方米,东沿黄浦江畔,南临福州路,北面与海关大楼相邻,西侧为中楼及北楼。主楼建筑面积24994平方米,建筑高度49.8米,有地下室、塔楼。
大楼在1955年至1995年期间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后根据市府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快外滩金融区的形成和发展,1995年对大楼进行置换,恢复大楼银行功能。
大楼自建成历经七十几年的风雨,内部管道、设备虽维修过几次,但装饰、管道、设备已陈旧,满足不了现代化银行营业办公的需要。本次改造目的是修复主楼原有内部装饰,依据现行规范改造给排水、消防系统;改造范围是主楼、北楼及室外总体管道系统。
设计施工分四期,一期是主楼外立面清洗、修复;二期为地下室、底层、夹层,北楼的改造;三期为一层。三层出租办公室改造3四期是四层、塔楼的改造。
二 主楼改造设计中问题的探讨
水源:基地原有福州路DN150、DN150、DNl75市政给水管供大楼生活及消防用水,不能满足改造后生活及消防总用水量,经项目设计人员与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消防局共同协商后,确认基地从福州路、中山东一路市政给水管各引入一根管径DN200管连接成环管供主楼生活及消防用水。
1、给水系统
主楼原设有七个屋顶生活储水箱,分散设于屋面上,总容积47吨。中楼原水泵房内设90吨水池,水泵三台,供生活、消防用水,鉴于中楼不属于改造之列,且大楼初步检测报告显示主楼东西方向标高差—0.30~-0.40米,主楼整体向东北方向倾斜,结构工程师建议屋面尽量减少结构负荷,主楼给水系统需重新设计。给水系统考虑了多种方案。方案一:生活储水池一水泵—水箱供水系统,生活储水池与水泵设在北楼。北楼经给排水、电、暖通等专业设备机房平面布置方案比较,北楼实际可用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各专业设备的机房面积要求;再者因污水二级生化处理设备设在北楼半地下室,水处理设备与生活储水池的间距小于10米,不满足“规范”要求。方案二:生活储水池一水泵一水箱供水系统,生活储水池与水泵设在主楼的地下室,污水二级生化处理设备设在北楼,两者间距大于10米,满足“规范”要求。但由于原有七个屋顶水箱位置分散,如保留;则今后大楼管理、维修极不方便;如重新设置一屋顶水箱,需容积为45吨(包括18吨10分钟消防用水量),结构负荷不允许。方案三:污水二级生化处理设备设在主楼地下室,生活储水池及水泵设在北楼。由于二级生化处理设备要求机房净高4.5米,而主楼地下室高度为3.5米,不能满足二级生化处理工艺设计要求。经多方案比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采取将生活水箱、生活及消防水泵设于主楼地下室,生活水箱采用不锈钢现场拼装水箱~容积60吨;原屋顶七个水箱取消五个,保留西面的二个10吨水箱(10分钟消防储水量),以减少楼体结构的负荷,减缓主楼东西倾斜趋势;生活水泵采用恒压变频供水设备,机组供水量8.3升/秒,水泵扬程60米,三台水泵,二用一备;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l5—88(1997版)“第2.3.4条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修管理、建筑物层数等条件,结合利用室外给水管网的水压合理确定。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办公楼宜为350-450Kpa。”供水系统分为两个区:主楼地下室、底层、夹层,北楼由市政给水水压直接供水;主楼一层—四层、塔楼由恒压变频供水设备供水,见附图一。
2、消防系统
主楼原有捎火栓系统,检测结果系统较好可使用,但消防与生活是合用管道系统,而且用水量标准、消火栓栓口口径(DN50、DN40)、消火栓箱内的配置等均不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有关条文;另外主楼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条文,主楼属一类高层建筑物,建筑高度小于50米,室内消火栓用水量30升/秒,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升/秒,消防栓箱内配置DN65栓口,19水枪喷嘴,25米龙带,并设消防卷盘;楼内走廊、办公室、会议室、储藏间等设自动喷灭火系统,用水量30升/秒。供水系统由消防水泵从基地DN200环管直接抽消防用水,屋顶设二个10吨消防水箱。因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低于0.07MPa,最不利点喷头处静水压低于0.10MPa,屋面设消火栓、喷淋系统增压设备各一套(带气压罐)。
Abstract:China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t inherited the one h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other has been the impact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forms, but at that time under the China's semi-colonial, semi-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two architectural styles were not integr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particular kind of environment. This paper form only gives some brie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from the side of architectural Modeling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to reflect some of the features for the purpose of giving the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s of constructi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modern; architectural form; architectural culture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简述
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反映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些差异可以归结到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思维模式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多个原因。西方建筑的构成逻辑是一个从原型到细节的过程,西方的哲学传统认为简单几何体是最为完美的形体,也是宇宙构成的根本,这样形而上学的精神贯彻到建筑当中,就使得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视为简单几何体的构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体型拼接来做模型,这一发现就从最根本的角度展现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风貌与普遍规律。如果说西方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
1.1如果说中国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中国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论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局部看都与西方建筑迥异。
从宏观上看,用西方的基础几何形体无法很好地描述其形态。比如从北京的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对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核心——儒家伦理、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和龙凤图腾无不蕴含其中,那是西方任何高明的几何学说所无法解释的。
从局部看有两点不同门窗等局部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如中国的门窗墙面有着无比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墙上的雕花,无不是岁寒三友、二十四孝之类的内容;而大门上有尉迟恭、秦叔宝的门神形象,这与中国道教属于多神教,与汉民族信仰多神的宗教特点密不可分。西方建筑为了打破平面直墙的单调,主要采用以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和点缀。
1.2组合形式与建筑体量不同。中国传统建筑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由于屋顶巨大加之构筑屋顶结构构件组合形式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除了以上基本区别外,建筑体量也相差甚远。一般认为,中国人没有十分高大雄伟的纪念性建筑。建筑物以木梁柱结构,坡屋顶,其体量与高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像古代埃及那样高达数百米的金字塔,或中世纪欧洲人花上百年时间建造的高敞雄伟的大教堂,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建筑追求体量适中,结构上也不求宏大与久远。
2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形式的撞击
近代的两次使得帝国主义敲开了我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野蛮移植”。在腐朽的晚清政府统制之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还在竭力地抵触外来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对帝国主义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极力想通过所谓之向帝国主义学习来改变本国落后的状况。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阶层流传起来了。在这时期内,我国的建筑文化受冲击是比较大的,我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现代建筑在我国积极发展起来了。
3近代中国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摹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代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建筑都是很忠实,也可以说是很生硬地模仿了原西方的形式和比例,也有极少一部分可以看到两者风格的有机共存。
3.1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关键词】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环境设计
1天津近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背景
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由于九国租界在天津的设立,使其成为近代史殊的城市。此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首先,处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国际建筑的发展。此时城市建设因租界也发生改变,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貌,法租界劝业场一带形成新的商业中心,自成体系的意租界成为住宅区等等。中西建筑风格杂糅直接影响近代天津形成独特建筑风貌。其次,在这一时期内,西方各国建筑还基本上都处在由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独特建筑风貌背景的关键原因。
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特点
2.1近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较短时期内各种类型、风格的西式建筑一起涌入天津,与以往的建筑形式互相交织到一起形成新的建筑风格,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为主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样式的结合的建筑,异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
2.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装饰特点
(1)建筑装饰以雕刻为主,简洁实用。
(2)延续西方建筑的简化、折中、抽象.
(3)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杂糅融合。
(4)本土文化受南北方各地习俗的影响。
3近代天津建筑环境的主要设计方法
3.1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
东莱银行是典型的欧洲折中主义与中式元素交融的作品。建筑顶层塔楼西式攒尖顶,将西洋尖顶与中国传统的圆锥形屋顶相结合。其建筑入口的柯林斯柱廊与中国方形回纹图案柱头相搭配,西式建筑的建筑风格中带有中式元素,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3.2西方建筑形式与传统本土建筑材料相结合
疙瘩楼是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杰作。其建筑外壁采用琉缸砖,并因其斑驳凹凸得名,老百姓称之“疙瘩砖”或“过火砖”。建造师运用琉缸砖材质营造出肌理变化的建筑立面,达到了天津传统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气氛上加强了西化建筑在当地的自然性与融合性。
3.3天津本土装饰元素在西方建筑在的运用
大清邮政津局是当时中国邮局的心脏。在建筑艺术史上,是西方建筑与天津传统砖雕石刻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建筑外墙采用中国传统建材青砖砌造,配以美丽的砖雕花图案。窗户大部分采用弧形拱券,窗间搭配精美的砖雕纹样,并用传统的砖雕技术雕刻西方纹样,立柱采用罗马券柱式,使建筑显得连续而饱满。
4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对当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4.1近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有利之处
第一,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中西杂糅式的建筑装饰手法在天津近代建筑中被充分表现。第二,影响城市建筑的装饰手法。“中西交融”与“中国本土建筑形态”的结合对建筑业产生了极大地启迪。
4.2近代建筑队现代建筑发展的弊端
第一,削弱城市建筑本土特征。天津的西方建筑形式,在给天津城市带来新风貌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城市建筑本土特征。第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西化的文化模式会导致中西审美的趋同性。
4.3由近代天津建筑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发展产生的建议
第一,注重本土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带有地域特点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呼吁保护的。让中国更多地建筑在时展的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标签的象征。第二,沿袭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特色。在进行现代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原城市独特风貌。用新技术新材料去修复老建筑,维护好城市建筑发展的脉络,对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具有重要意义。
5结束语
传承中国带有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沿袭城市发展脉络,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前言
我们国家因为其历史传统的存在,呈现给我们后人的大多是木制建筑,而西方的建筑原料则大多是石块,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得知中国的历史建筑比西方的历史建筑更难以保存,木制建筑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甚至有可能是人为的故意纵火,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近代历史建筑损毁相当严重,近代历史建筑有其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修复技术最大程度地把近代历史建筑恢复到它还没有被损坏之前的样子,这项技术就目前来说我国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技术欠缺,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做好这项工作。
1.为什么近代历史建筑需要进行修复
1.1历史洪流的不可逆性
历史是按照一个固定的轨迹向前发展的,我们没有能力去阻挡历史向前发展的脚步,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东西已经淹没在了历史洪流之中,但是也有一些东西保存了下来,比如说,我们目前挖掘出的文物,包括了许多种类,而其中要数历史建筑的保存最困难了,首先因为其自身体积的庞大就决定了它受到的侵蚀一定更严重,面积更广,只要是建筑就必然承担着遮风挡雨的职责,事实上雨水是具有酸碱性的,只不过可能地区不同,雨水的酸碱程度略有不同而已,前言中我们已经提到过,我国近代历史建筑大多是木制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西式小洋楼,这些材料在我们今天人的眼中很明显是不能抵挡雨水的侵蚀的。
1.2从近代历史建筑窥见当年的历史真实再现
近代历史学家们研究历史是要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不可能空口无凭地虚构出那个年代的样子,而历史建筑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史料之一,我们可以从近代历史建筑的建筑风格中看出那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可以窥见人们在建筑里生活过的轨迹,建筑本身的建造方式也是具有细微差别的,近代的建筑师们是从传统的建筑方法逐渐过渡到现代的建筑方法的,以前的工匠根本就不知道比例尺之类的数学知识,全凭经验制作出一个小模型然后运用到实际建造过程中去,像近代建筑中的一些装饰建筑的制造工艺因为其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到今天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通过对留存下来的建筑装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望还原出它的制作方法。
1.3提升民族凝聚力
民族情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的人们因为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习惯而聚集在一起,我们国家的近代历史建筑之所以有别其他国家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从184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人民所经受的苦难是其他民族的人无法想象的,他们不能感同身受,自然也就无法理解我们民族的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样了,我们国家传统上就注重家的意义,一大家子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出来的感情自是其他人不能比的,从小家到大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是相当厚重的。
2.近代历史建筑的修复技术研究
2.1对建筑的损毁程度进行具体检测
因为近代历史建筑的每一个部分所用的材料到了今天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历史建筑原来的模样,我们必须把必须得修复的地方一一寻找出来,排除那些只是轻微受损的地方,现在我们已经拥有的检测技术是超声波检测技术,超声波发射出去之后如果没有受到任何阻碍,那只能说明一点建筑内部已经被完全侵蚀了,对于那些被反弹回来的超声波,我们可以根据它反弹回来的时间长短来测定它受到的侵蚀程度,毕竟人的肉眼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看到内部的具体情况,所以就得依靠科学技术,尽量提高检测的准确度,一点点的小的失误都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2.2对支撑房屋架构的墙体、房梁等进行加固
墙体、房梁的加固是势在必行的,在加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材,选择的材料必须能够与历史建筑原来的材料相融合,首先从外观上就得让它们看起来具有一致性,否则出现色差的话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其次是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融合,要保证修复之后它的时效性,如果没过多久墙壁修复的地方又开始脱落那么修复就没有意义了,墙体出现的问题有可能是墙壁剥落这样仅仅影响外观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某个部分出现了裂缝,前者只需要注意材料的颜色和性质,后者除了这两点还需要格外注意墙体的密度,如果填补进去材料凝固之后密度与原来的相差太大,一旦遇到什么地震之类的人力难以抵抗的自然灾害,那么它的抗震级别一定不足以支撑它在地震中幸存下来。
2.3注意需修复历史建筑的整体风格
有的时候一些大的改动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历史建筑原有的风格进行修复,甚至有的时候为了整体上的美观我们还可以添加一些与建筑本体不冲突的小装饰,进行修复工作的人员因为这个原因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方面的专业素质,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代历史建筑的修复技术对于保护它们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应该在充分掌握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争取找到最适合的修复方法,这才是一个专业的修复人员应该做的事,我们应该把它们完整地呈现给当今的人们。
参考文献:
[1]林郁,刘国柱,纪晓海.城市历史性建筑改造的保护思路—从大连的若干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实例谈历史建筑保护建筑设计管理2004(6):42~45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内部空间的整治调整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这种情况一般会涉及到使用空间的扩展,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的内部空间的调整。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
中庭的利用:开封市东部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因为多年失修无人管理,现在已经岌岌可危,其平面布局采取环形单廊形式,中间围合了一个很大的院落,目前空间开发利用起来效率不高。采取将院落空间转换为中庭的方法,就能够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内院插入一个中庭,甚至是一个含夹层的中庭,使无用的内院变成了一个阳光明媚、舒适时尚的采光大厅,能够有效增加大片的使用面积,而且同时丰富了内部空间。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将内院或通道转变为中庭可能减少自然采光,因此中庭的顶层建筑材料应尽量选用透光材料。
夹层的增建:夹层也使增加使用空间的有效手段。开封近代的建筑,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所限,不具备像空调这样的现代化通风设施,为通风采光需要,往往建造得高大宽敞,加之当时人们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建造高大宏伟的建筑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那时建筑层高往往比现在高得多,这样就对老建筑进行夹层改造利用提供了空间基础。局部夹层不仅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而且能造成空间对比,形成丰富、动人的层次。比如说开封的近代历史建筑像国民大剧院等具有前厅功能的公共建筑,改造利用时可以在入口处构造了一个夹层,能够使面积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大的入口大厅有了高敞、丰富的空间感受。不含有前厅作用的像是商业建筑也可以在改建中通过夹层手法则是增加使用空间,具体做法有比如可以从二层楼板悬挂了一个钢结构夹层等。
4 结 语
2011年2月28日开封被命名为宋都古城文化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这样虽然对开封的宋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注意开封的近代建筑资源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在大力发展古文化的基础上是否能关注一下城区的近代建筑街区的状况。而想要真正扩大开封近代建筑的保护数量,使众多的历史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成为不该消失的风景线,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最终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只有靠市场机制下的再利用开发才能完成,依靠市场机制筹措保护基金,建立保护为了利用、利用促进保护的新体制,是我们必须与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一、沈阳近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沈阳拥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朝的努尔哈赤建都沈阳时便成为了沈阳近代城市发展的基础,沈阳的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开端是由外国殖民者的侵入开始的,所以城市在清政府、侵略者和军阀统治着三种政治因素影响下,城市的格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因而政治因素是沈阳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板块化的发展特征,城市的发展展现了建筑的特点。
(一)具有传统民族特点的建筑
沈阳自努尔哈赤建都以来,以皇城四方形为中心,在皇城周边均为传统的中国民居,到了后期国门被迫开放,西方传教士的引入,使得沈阳皇城外有了新兴的建筑形式即―教堂。
(二)西洋古典式建筑
建筑主要是自欧美的外国建筑师和留学回国的中国设计师以及日本的建筑特点及技术。建筑特点 “洋门脸”的建筑,在洋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即“洋门脸”建筑。初期传入是模仿,建筑的平面形式、空间布局、建筑的工艺,选择的材料都是传统的民居做法,只有立面形式以及入口等重要部分做成西洋的,这种建筑就称为洋门脸的建筑。发展到20年代的极盛时期,沈阳的洋门脸建筑成为在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歇山面加了一个西洋的立面,如图1-1所示,原奉天女子中学,只在主入口突兀的加上了西洋的三段式立面。如建于1910年建成的咨议局,其柱体为砖雕。该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砖雕以墙砖代替西洋的石料,砖雕代替石料入口部分为四层凸起,建筑立面均有壁柱,并且柱子为奥尼柱式,二楼是典型的西方阳台并带拱券。该建筑是比较好的实例,中国工匠们的砖拱券技术可以说是仿照西方建筑样式自创出来的。虽然这种建筑师不合理的,但是他体现了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过程。
(三)沈阳近代建筑的折衷主义―辰野式
1、折衷主义建筑
沈阳近代建筑中的“折衷主义”主要指在20世纪20、30年展和兴盛起来的“西洋风建筑”影响下由日本设计师传来的日本近代代表建筑形式。日本当时正在中国的沈阳进行侵略活动,引入了日本当时最先进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特点是多为古典的三段式或罗马式的构图,比例和尺度都极为精确如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先亨得利名表眼镜店),厚实的墙体和敦实的柱体让我们仿佛看见了真正的西洋建筑,这个时期西洋风已经极为盛行了。
2、“辰野式”建筑
“辰野式”建筑的代表人物是辰野金吾。他是日本的著名建筑大师,是建筑界的鼻祖,他在海外学习多年,后回国将西方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带入日本,改变了日本纯粹模拟西洋建筑的模式,自此辰野式的建筑被日本建筑师传入中国。
建筑特征:建筑的整体形态像英国的皇冠,也有称作皇冠式建筑的,建筑的檐口以及分段的部位都采用白色围护进行整体分割,加上红色的墙面,色彩十分艳丽,其高出的顶部有统领整个建筑的作用,显得十分坚固与厚实。
(四)“州国”式与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
“州国”式[1]的建筑师日本在后特有的官式建筑而得名,这类建筑大都对称式布局,而中间部分要高于两翼的尾楼,意思传达志高的统治,建筑的屋顶形式有的额会尊崇当地的传统建筑而加上屋檐和中式的屋顶,有的直接做成西式的平屋顶。
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当时俗称切豆腐式,由于西方当时已经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传入东方的是明显的包豪斯思想,因而,建筑设计师们大胆的将前沿的设计理念实现在了中国,这类建筑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式,也不再有多余的装饰物,而是纯粹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也不再是对称式,更加自由。因为是为官衙所做,在气势上更偏重与加强建筑的压抑感,让其表现的威严。
二、沈阳近代历史建筑可持续的应用情况与出现的问题
对于非文物的近代历史建筑再利用具体情况,以下是沈阳市优秀近代历史建筑的现存状态分析图及再利用比例图,由表2-1可以看出,近代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量需求非常大占67%,但是遭到二次破坏的情况占大多数。因而,目前现存沈阳近代历史建筑再利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沈阳的近代历史建筑目前还没有关于对非文物级别的近代历史建筑有一个详细的再利用计划,想要进行建筑的可持续,就要再利用。再利用的范围与程度都没有规定,导致大批量的近代建筑在业主第二次使用的时候破坏了。
(二)、可持续的理论没有进行介入,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为了让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想协调存在,但是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速度远远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大部分的历史建筑变成了破坏城市环境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政策制度跟不上。
(三)、再利用前缺乏评估过程,没有合理的评估就不能针对性的对建筑进行设计,首先要对建筑结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又这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四)室内外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室内功能不能满足现代功能的空间,不能充分的利用资源,现使用的业主只在需要的空间内大肆改造,严重的对建筑进行了第二次的破坏。室外空间包括停车和景观的设计,基本保持原貌的较多,有益于城市的发展,周围的建筑挤压,历史建筑的人文空间就被剥夺了,以至于没有更多的地方可以使建筑呼吸生长,即使留下狭窄的空间也做了停车使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沈阳近代历史建筑在受外来影响下产生了独特的风格,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是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相比拆除所需要的资金与能源,再利用是更生态的做法。沈阳近代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缺乏的是可持续性原则,业主为了短期利益强烈的极端的去迎合功能空间,短期的机构功能补救只能暂时延长建筑寿命,没有为后代子孙的再利用留下任何贡献,通过对沈阳近代历史建筑的分析,得出结论,沈阳近代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再利用情况堪忧,没有达到可持续的理念,也不能够物尽其用,还有破坏之嫌疑,因而可持续再利用是否对历史建筑有促进因素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注释:
1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定义取自27-30
参考文献: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内部空间的整治调整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这种情况一般会涉及到使用空间的扩展,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的内部空间的调整。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
中庭的利用:开封市东部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因为多年失修无人管理,现在已经岌岌可危,其平面布局采取环形单廊形式,中间围合了一个很大的院落,目前空间开发利用起来效率不高。采取将院落空间转换为中庭的方法,就能够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内院插入一个中庭,甚至是一个含夹层的中庭,使无用的内院变成了一个阳光明媚、舒适时尚的采光大厅,能够有效增加大片的使用面积,而且同时丰富了内部空间。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将内院或通道转变为中庭可能减少自然采光,因此中庭的顶层建筑材料应尽量选用透光材料。
夹层的增建:夹层也使增加使用空间的有效手段。开封近代的建筑,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所限,不具备像空调这样的现代化通风设施,为通风采光需要,往往建造得高大宽敞,加之当时人们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建造高大宏伟的建筑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那时建筑层高往往比现在高得多,这样就对老建筑进行夹层改造利用提供了空间基础。局部夹层不仅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而且能造成空间对比,形成丰富、动人的层次。比如说开封的近代历史建筑像国民大剧院等具有前厅功能的公共建筑,改造利用时可以在入口处构造了一个夹层,能够使面积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大的入口大厅有了高敞、丰富的空间感受。不含有前厅作用的像是商业建筑也可以在改建中通过夹层手法则是增加使用空间,具体做法有比如可以从二层楼板悬挂了一个钢结构夹层等。
4 结 语
2011年2月28日开封被命名为宋都古城文化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这样虽然对开封的宋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注意开封的近代建筑资源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在大力发展古文化的基础上是否能关注一下城区的近代建筑街区的状况。而想要真正扩大开封近代建筑的保护数量,使众多的历史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成为不该消失的风景线,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最终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只有靠市场机制下的再利用开发才能完成,依靠市场机制筹措保护基金,建立保护为了利用、利用促进保护的新体制,是我们必须与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