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政生考试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8: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史地政生考试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

篇1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对高中教材形成整体把握,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尤其要研究最新版本的教材,注意新旧教材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并相应采取应对措施。其次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熟悉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近几年考点的分布情况。再次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完整的高三复习计划,使整个高三的复习做到心中有数。计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整个高三的复习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校要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计划的落实,充分发挥计划在复习中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重视课本

强调基础知识不仅是因为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更是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对基础知识重视不够,掌握得不够好,很多问题似是而非,这就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影响他们学习的深入和整个复习质量的提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注重基础知识必然要求注重课本,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下功夫花力气记住课本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甚至某些重要段落。必须纠正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当时记住,过后就忘,记忆无用的倾向。高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考察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现的能力。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灵活运用,才谈得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有理论,没有理论,头脑中一片空白,拿什么去联系实际,又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必须重视记忆,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三、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高考中通过设置情境等呈现出的许多问题,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完整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许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而忽视了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性整理来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结果只能是记住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不深入,不系统,且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来掌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高中政治课教材中某一知识点与其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引导学生理顺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再从宏观的角度使某一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张网。有了这张网,学生就能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全面地考虑问题,条理清晰地解答问题,任何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能“以点带面”地调取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脉络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逐步提升,学科知识在其自己构建的“天罗地网”中总能找到答案,学生自然游刃有余,信心百倍。

四、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做到精讲多练。讲是基础,练是目的,讲是为了促进练的提高,练能检验讲的效果,实现讲的价值。只练不讲,困惑增长;只讲不练,缺乏实践。“讲”包括对教材的讲解和对试题的解析,在教材讲解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各科知识的考试要求,要让学生了解每科的重点、难点所在,并且要通过及时的辨析、比较,使学生清楚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实践证明,讲清易混知识点能够极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发生知识混淆错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应以几套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有较高信誉度的题纸为基础,同时博采众长。对重点知识要反复练、多角度练,通过“千锤百炼”使学生牢固且全面的把握重点知识,理解掌握难点知识,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在试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高度概括,力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不仅从练习中获得知识上的收益,而且品尝到做题的乐趣。这需要教师下功夫研究习题,研究学情,使学生通过熟能生巧的“会”,带动“模棱两可”的不会,充分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在“讲”和“练”的过程中,文综合的史地政三科老师应加强沟通、交流。我们常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在史地政三科中偏科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而文综合一个重要的考查点就是学生对文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都了解“木桶原理”的寓意,而对学生的及时“补短”是某一科老师力所不能及的。史地政老师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往往能及时发现某些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弱势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让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在试题的选取中,若能选择一些涵盖史地政三门学科的材料和试题,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做题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到“练题”的实效。

五、充分发挥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保证高三复习的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不可偏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抓住复习的重点难点,以及教给学生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提供高考的最新信息,并为学生分析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把关定向的作用。

篇2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实际上,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政治也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原理。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当时西欧的黄金却严重匮乏。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寻金热”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商业危机和当时具备的客观条件,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外因。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新航路开辟前,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但这一认识需要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欧逐渐兴旺发达起来,这是矛盾的一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这是矛盾的另一面。由此可见,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清楚有关的地理条件,就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却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这些在地理课上都可以学到;但就历史课来说,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地理条件。

在探索新航路方面,具有雄厚航海实力的意大利城市应当唱起主角,为什么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封建国家捷足先登,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列?在学生初步回答的基础上,我再归纳要点如下:①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有利。随着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意大利与尼德兰之间,商业交往日趋频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地位和航海地位得到了加强,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西班牙和葡萄牙,从而使之掌握更先进的航海技术。②这两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已准备好向扩张殖民地和缔造殖民帝国这一步骤前进。特别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国王——恩里,在推进葡萄牙航海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③两国均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从8世纪初起,这两国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因此,当他们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天主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综上所述,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篇3

1、高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年级,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由军训开始,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磨练他们坚强的意志。从语言文明开始净化我们的校园语言环境,样长多次强调“习惯即人生”,因此我们着重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及时表扬表现优秀的的同学,对各方面习惯差的同学逐步纠正。为下一阶段打下了坚实的习惯基础。

2、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入学之初,我们就召开了各班前十名同学的“理想与目标”座谈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并教育他们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为了胜利》,并且我们还利用象“12.9”等纪念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感恩节”前夕,我们组织高一全体学生观看了影片《暖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应该感谢父母、学校<?和老师为他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充分利用班会、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全年级形成一种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的良好氛围,对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一入学,各班成立了班委、团支部让他们明确职责和任务,在班干部的选拔上,要求注重成绩和能力两个方面,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目的。

4、狠抓班风学风建设,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年级组以自习纪律为突破口,强化班风学风,要求各任课教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班主任,对学风不太好的班级,提出整改建议,达到全年级一盘棋。

5、狠抓“两操”及寝室管理。“两操”要求做到“静齐快”,进入宿舍不能大声喧哗,要按时就寝,按时起床,搞好宿舍卫生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6、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各班后十名学生实行承包,教师定期对承包者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各方面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尽可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师管理方面

1、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集体的整体优势,现在高一老师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为工作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狠抓坐班纪律,要求按时上下班,办公时间不长时间聊天、认真备课、批改作业。

3、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强化质量意识,争创教学能手,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4、在高一年级深入学习洋思教学经验,积极推行“双导教学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召开双导教学经验交流会。

5、坚持月考制度,本学期组织了两次月考和一次期中考试,第一月考重点抓考风考纪,第二次月考重点抓答题的规范性,对于没有将答案写在指定位置,或者解题不规范的,要扣除相应的分数。

6、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利用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坚持每周座谈,总结交流,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三、其它方面的工作:

1、建立高一新生的学籍档案。

2、对各科作业进行检查。

3、与语文组配合,举办了高一年级演讲辩论赛。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评价;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学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由学校单方面评价教师的现象必须改变,必须建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自评、教师互评、考核小组评价的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以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学校考核小组评价的制度,从而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以便在实施教学活动中不断调控。但是,学生评价教师受到学生的成熟度和鉴别能力的限制。学生评价教师这一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年龄或年级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没有完全成熟,价值观没有正确定型,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很难形成自己清晰明确的看法。还不具备较为成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们研究的对象为乡镇初级中学,学生评价教师的现状况。分别采取访谈法、包括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调查问卷法和查找资料的办法,以问卷的形式归纳总结,共向参评教师教师发放问卷41份,回收41分,向参与评价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

二、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参加本次教师评价的学生共150名,按学生学习成绩分好中差三个档次,参评教师41人,从调查学生评价教师的结果看,对于数学、英语、理化教师的评价与学校考核小组的评价相差较多,得分都在80分以上,对于史地政、生物、音体美微机教师的评价较高,班主任的得分较高,得分都在90分以上。对于个别教师的评价在80分以下。

产生原因。一是学科特点。数理化教师教学压力大,这些学科理论性强,理解和接受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量大,学习难度大,个别教师由于过度加大了课业量和考试的难度,单纯追求成绩,而忽视学生实际,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接受知识的难度较大。中学生由于年龄和成熟度有限,对课业压力不理解,从而造成差生经常和教师对立,学生对教师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和授课方式不满。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加强与学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相反,其他学科,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作业量校较小,尤其是开卷考试的科目,教师和学生对立的情况较少,尤其是音体美教师和微机教师大受欢迎,学生的打分较高。总之,原因来自双方。二是学生原因。学生年龄还小,心智没有完全成熟,价值观没有正确定型,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很难形成自己清晰明确的看法。他们建议并认为学生评价制度的制定、组织和管理是最重要的,评价结果要合理使用。

三、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教师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篇5

记忆,就是过去的事实、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古希腊的阿斯基洛斯也说“记忆是智慧之母”。其形式有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等。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有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二、高考的要求

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要有: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表现,均要求考生要有大量而又扎实的记忆知识基础。而文科综合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记住和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用时能够及时从大脑中筛选出来。同时高中历史的高考制度是闭卷考试,是必须要记下来才能考的好的。因此,必须加强记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情况则是正常现象,这时切忌因暂时的困难而打退堂鼓。

三、历史学习方法的探讨

(一)认知层面

1.集中注意力:记忆时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三心二意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所以首要的是要集中精力,认真听讲。

2.强化理解记忆:以记忆为本,以具体知识的理解为主体。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记得长久。只有理解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全,记忆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我们上课一定要聚精会神、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理清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争取做到记忆、理解同步解决,一步到位。

3.反复消化:重复是记忆的窍门,背诵是记忆的根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对学习内容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并且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的地方得到纠正,遗漏之处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记得更牢,避免遗忘。

4.掌握规律及时复习:德国著名心理艾宾浩斯经过反复实验,总结出了一条记忆曲线,从此可以看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第一天最快达到60%多,以后渐慢,一个月后基本就不再遗忘。所以要提高记忆就必须课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所以要尽量努力结合理解所要记忆的事物的意义。

(二)具体实践

1.做好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既动脑又动手,在记忆中边看笔记边回忆详细内容,从而使学过的知识在大脑中由粗浅条变成有血有肉的丰富的内容。从整体上来说要想使学过的知识记的牢固、理解的透彻,就要创造并选择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记忆方法,并且很好地驾驭这种方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做好笔记是强化记忆和深入记忆和深入理解的主要手段,正所谓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同时自己编写提纲,理清层次摘抄书中必须准确记忆的历史基础知识,学完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后,可将知识整理成几个系列或是几个专题,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对外交往、思想科技文化、国际关系等。每个大系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系列,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知识,从而便于复习和记忆。

2.联想记忆法:

(1)纵向联想记忆法: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事物内部因果关系,揭示历史事件前的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行记忆。如刚刚学完的三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均可以按照此种方法,以原因、进程、结果、影响为主要线索进行学习和记忆。

(2)横向联想记忆法:通过把握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联系,或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型、同一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如对17-18世纪的英国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进行联想记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联想记忆等。

(3)相似联想记忆法:很多历史事件其发生、发展、特点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是客观事务的某种联系。我们即可借助于这种相似的联系性进行记忆。如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欧洲封建国家君主的改革的内容、目的、影响、性质、均可进行联想记忆。

(4)相反联想记忆法:由对某一历史事物或历史事件的思维记忆,引起对与之有相反特征事物或事件的思维记忆。

3.浓缩记忆法:将历史所学内容的精华和核心内容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以最简单、最本质、最凝练、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进行记忆。

4.谐音记忆法:借助汉字的谐音关系进行记忆。如钱、禁、兵、管。如对《》主要内容的记忆,可简化记为钱进(禁)宾(兵)馆(管)然后展开记忆,钱即赔款4.5亿两,进即禁:惩办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宾即兵:使馆界内不许中国人民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馆即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5.列表记忆法:把学科知识归类储存,便于进行比较记忆,尤其是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异同点的比较记忆。如和明治维新的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中国史上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时期土地政策的比较等。

6.讨论法:课前教师先创设讨论意境,学生通过讨论找出个体差异,后经过集体讨论,形成共识,这样学生之间经过讨论,辩解进一步加深对掌握知识的印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7.提问法:提问法:善教者,以善问,提问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因长时间听课而分散的注意力拉回来,同时有助于温故而知新,并强化主题,突出重点,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8.实地参观:通过实地参观,可以题解直观地认识,历史知识增强成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篇6

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

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语,而且每节课轮流讲析;然后是讲析成语例题;最后以宿舍为单位搞“成语大比拼”,检验成语积累效果,此活动由四部分组成:一气呵成(成语接龙);出口成章(命题用成语口头作文);心领神会(表演猜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评分标准,前三部分均限时完成,富有挑战性。尤其是“心领神会”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投影谜面猜谜;二是一个学生看成语进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说出相同的字),另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猜成语,多多益善,三分钟时限。当时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诵表演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借鉴“幸运52”里的“IQ无限”文学常识竞猜和“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片段作文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养”二字。什么是素养?我认为,素养,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丰富的语文知识绝非空中楼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素养必须通过不断的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的培养锻炼而日益深化加强。比如诗歌教学,我特别注意熏陶渐染的作用,要求学生多记多写多积累多读多背多体味。举办了许多专题活动。比如国庆时进行爱国主义诗歌专题评析鉴赏会,诗歌教学后举办诗词朗诵表演比赛,中秋时举行以“同时一轮圆月”为主题的配乐吟诗唱诗联欢会等等,其间涉及的大量的诗词歌赋都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吟咏背诵,涵会体味,大有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于耳之势。而对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积累,诵读,领悟”确定为关键点。“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的,“诵读”,则是巩固积累加强领悟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诵读,文言文积累量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诵读,文言文领悟力也难以提高。我把诵读当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钥匙。要求学生背诵大量优美文言篇目,结合新教材,给使用旧教材的学生补充相应的优秀背诵篇目。在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表演背诵,再指导背诵方法,教会学生背诵。

活跃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组论题举行了辩论赛。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宿舍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综合课型,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教学的终极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遵循“十六字方针”,在教改实践中,我对于“要素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专题渗透性训练法与趣味性总结检测法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对于开展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收获。

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是培养适应考试的“试子”,还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考视为激励与衡量的手段,还是看作阻碍与对立的畏途?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

篇7

“某某同学,你真棒,给你加3分。”这是当下课堂常见的一幕,但许多时候,如果深入追踪就会发现,这样的加分由于没有及时记录,也不累积评比,往往是教师随口一说而已。可是,这个困扰课改的“瓶颈”,最近在我校的课堂改革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突破。

1.课堂借助问题导学推进,让每一次加分都实实在在

问题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问题对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阅读中,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课堂上,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优质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围绕问题进行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围绕问题进行猜想、论证与演绎。课堂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说问题是知识的大门,是智慧的钥匙。

教师上课离不开相应的问题,问题导学的授课模式不是指整堂课在形式上提出一些问题,而应该综合考虑这一节课知识点的难易,学生掌握的现实情况,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等,之后合理设计一些问题,问题的质量也就决定了评价的效果。

问则疑,疑则思。教师通过一个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布障设疑,激起学生的疑问,通过释疑使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组织教学的效果。

2.课堂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次评价都凝聚集体智慧

(1)问题分配

对于学生能独立回答的问题,首先由学生自愿举手回答,回答准确,对所在小组有加分;若回答得不准确,优先由组内其他同学补充完善答案,回答正确,对所在小组仍有加分;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由其他小组帮助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加分。这样既能检验个人的思维,又能促进组内的团结合作,加强组间的竞争。对于学生不能独立回答的较难的问题,或者答案有多个方面,个人较难整理全面的问题,交给小组讨论完成,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

(2)限定合作时间

目的是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主要问题上,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做法是在小组合作前,先让每个学生进行3分钟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交流时间5分钟左右,交流方式:小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其他人倾听,经过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3)教师巡视指导

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及时对各个小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4)小组自由展示

让小组长安排本组成员,将讨论的问题结果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倾听,然后再做评价,教师随时点评引导。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交流反馈,暴露问题。

(5)教师及时评价

主要方式是加分、口头表扬、竞争(评选最佳提问奖、最佳方法奖)等。学生在每节课上的学习表现、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的情况等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一周结束后,学生上述表现会有专人录入综合性评价系统。这样做,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过程性表现,便有了准确的数据记录。

现在,通过综合性评价系统的详细记录,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家长会时,班主任只需要把学生一段时间的综合性评价数据摆在家长面前,学生的优点、缺点及应关注的问题也就一目了然。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科任教师、班委、课代表、学科小组长都会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对学生一天中的课堂学习表现做出评价。

二、让学生期待的“自主互助学习型”习题讲评课模式

走进香河一中习题讲评课堂,你会惊讶地发现学生有一种不亚于学习新授课的热情,时而小组讨论,时而进行板演,最让他们兴奋的是让他们作为命题人设计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让同学回答。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存在这样一种困惑与无奈:占总课时很大比例的习题讲评课难讲。公开课优质课几乎无人选取习题讲评,习题讲评时教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四射,而学生因为已是学过的知识在台下却表现得似一盘散沙,各做各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把课堂当成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没有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而在高考备考中,试题讲评课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课型。一节有效的试卷讲评课不仅仅是澄清正误,单纯地分析试题,更是突破难点,诊断纠错,提升思维,点拨解题思路和技巧,提升解题能力。因此,我校开展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探讨,发挥了团队的智慧,形成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试题讲评模式。每个学科在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微调,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1.教师要在课前收集信息,诊断学情

教师及时阅卷,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准确进行数据统计,诊断学生失分的原因,反思教学的不足与失误。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试卷习题,分清是学优生、学困生还是临界生,最后制成考情分析表。

2.认真编写教案

教师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好教案。编写教案时充分考虑好这样几点:①哪些要详讲,哪些应略讲;哪些可以不讲,哪些需补充讲?②分别需要采取何种讲评方式?③该采取怎样的教学顺序?④如何营造课堂气氛?⑤师生应如何互动?⑥需要哪些教学资源?⑦课后如何补练以消化、巩固?

3.课上合理运用讲评策略

(1)抓住重点,分清详略。笔误型错误,学生自己订正;概念原理型错误,师生共同分析比较;能力型错误,教师重在点拨。另外,典型题目借题发挥,广开思路,使之举一反三。

(2)错题归类,有序讲评。先按知识点或题型将错因归类,然后再按一定次序讲评。这样不但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有利于学生突破问题症结,掌握其实质或规律。忌不加整理,逐题讲评。

(3)多解多挂,拓展延伸。习题讲评不可就题论题,方法单一,而应一题多解,一题多挂。把相关知识点和相关问题向纵深拓展延伸,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讲评方式,不但能够达到解一题知多法,连一片会一类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联系、对比、评价的学习能力。

(4)巧改题目,变式练习。讲评一道题目,不仅仅限于讲清本题的解法和答案,还要善于将题目加以变通,促进变式练习。

4.课堂具体操作

(1)自查自纠:每次考试,把试卷的答案和评分细则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进行自我批阅,用彩色铅笔在参考答案中将自己漏掉的知识点标画出来,然后补写在答卷上。再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失分,学生把错误的原因和反思结果整理在错题本上。教师定时收上来并把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与分享。

(2)小组合作互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在组内讨论,通过这种方式部分错题被学生自我反思和消化,同时加深了对存在疑惑的试题印象,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3)高效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讲评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互动,倾听学生的声音。

(4)在训练中感悟提升。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考试题经过老师一番点拨学生马上如醍醐灌顶般清醒,可是下次考试时候还会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听懂了,但是没有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高效的讲评课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走向悟题,从学会走向会学。因此,在讲完试卷习题后,要做变式训练加以巩固和强化。并引导学生把考试的心得、体会、方法形成文字整理在笔记本上。

试卷讲评过程不能仅仅就题论题,它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将反思穿在整个讲评的全过程,成为教学的新常态,才能打造高效的讲评课堂。

三、以“三课”促课堂改革成果的落实,促教师的专业提升

香河一中2013年的工作计划明确提出教师要由管理型向学术型转变,为实现这个转变,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做法。两年来,在实现转变的过程中,学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在此过程中,以“三课”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促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以全方位的公开课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搭建平台

(1)以示范课引领课堂教学

一个年级、一所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共同为高效课堂努力的结果,所以要通过引领把其变成大家的共同追求。

首先是用高级教师的示范课引领年级备课组的教学。高级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在备课组内的威望高,由他们依次作示范课,必然会起到引领作用。其次是以教研组长的展示课引领学科组的教学。再者是以外出学习人员的交流课引领课堂教学的创新。每学期学校都要有几十名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教改专题会(包括参观、研讨、交流、报告、讲座)、优质课比赛与观摩、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培训等。为了使外来的经验能落地生根,学校以交流课的形式请外出学习人员作专题介绍或体会交流,从而使学校的教学改革在新经验、新信息中不断完善、提高。

(2)突出中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为学校发展培养生力军

教科处组织中青年教师公开课(包括优质课和研讨课)大赛。在高一、高二教师创新课的基础上,年级从每学科中选拔两至三人,再经过精心准备,分别参加学校的优质课大赛和研讨课大赛。对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学校不仅给予表彰奖励,而且推荐他们参加市级以上的优质课比赛。

(3)以跟踪课、汇报课来强化“新”教师的培养

学校为每位新教师安排了一个半月的跟踪课。跟踪课是由年级安排新教师每节都跟随听课,并课后及时给予指导。每学期教科处要组织兼职教研员随堂听取新教师的汇报课,对进步明显且教学效果好的新教师给予奖励。

2.以说课引领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科处组织全校性的“同课异构”说课大赛,为说课积累经验。首先是各个学科的全体教师、班子成员和其他学科代表集中半天时间,听取“同课异构”说课大赛。学科说课结束立即转入该科评课会,由评委代表、教研组长进行说课点评,校长和主管校长讲说课的建议和下一步安排。然后是参赛教师与评委单独交流,进一步总结得失。

总之,说课大赛及推广,使教师们出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二是由习惯性个人独立备课向动态的显性的思维备课转变;三是由日常备课零星的讨论向集体的互相传递信息共同探究备课转变。

3.以评课促“公开课”价值的最大化

每节公开课的价值,对新教师来说是意义最大,这些教师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学校将备课组的评课放到了首要位置。教科处组织学科组的评课,并邀请校领导和其他学科组代表参加,校领导将听课的体会和同科教师的发言认真梳理,总结出公开课的亮点并给予推广。另一方面对一元性的空话、套话和避重就轻的发言,给予及时纠正和引导,同时对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建议。校领导对公开课的正确导向和把关使公开课的价值进一步增大。由于评课坚持了求“真”求“新”,使公开课的价值不仅在听课的过程中释放,而且在评课的过程中又得以更充分的释放,使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和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在向学术型教师的转变上都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篇8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人才;专业素养

2016年教师节,回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慰问师生,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引导教师成为“四个引路人”的指示精神,探索在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2016年12月20日,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人才科学研究院举办“首都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16年研讨会”,梳理最近一年来的调研和科研成果。同时结合新近公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邀请多方智力,共同探讨首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人才发展的方向。

一、理论引领:破解“引路人”成长和发展的新困境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何劲松在大会发言中指出,首都基础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深综改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意识上,教育人才还没有被真正作为第一资源置于教育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结构上,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的差距仍难以弥合;数量上,人事制度的严苛导致教师缺口不断扩大;质量上,教师职称比例和实际的教育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还有待提升等等。虽然其中存在体制、环境、政策等外部因素的限制,但不能否认,教育内容、评价和方式的改革还需加大力度。首先,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落到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解决上,用学生发展的问题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其次,当务之急是落实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强调取长补短,而非一枝独秀;再次,发挥教师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营造适宜的体制、机制环境,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系统推进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从教育制度的设计,到教师待遇的调整,结合教师的自身职业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讨论,为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如何理解“引路人”的含义?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方能赋予学生以向上的正能量,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所以教育的本质在于价值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生涯规划指导,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引领;同时,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要求和需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包括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新形势、新动向。第二,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潜能,分析学生的优势,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给学生设计不同的成才路径,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道路。第三,教师要掌握人的成长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尤其是后者,包括成长成才的规律、继承创新的规律、目标和条件相结合的规律、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的规律,等等,以便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依据,更好地培养人才。第四,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教师作为引路人,不是背着、牵着学生走,而是为他们指明未来自己前行的方向。所以教师要建立方法库,掌握学习的方法、创新的方法;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教育,包括开设专门的方法课;另外,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而当前,教师还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教师缺乏发现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学生还没有成为教师专业的主要内涵;教师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了解不到位,导致为社会培育和输送的人才缺乏针对性;教师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全面,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结构性偏差,等等。针对于此,钟祖荣建议,在教师培训的目标上,需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更加全面的职业观,或称为教师观,对“教师何为”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要引导教师更深度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教师培训课程方面,强化教师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研究、诊断学生的方法,强化教师对于人才成长规律的把握,强化教师对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师培训方式上,助力教师走向社会,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助力教师走近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案,通过案例研讨的方式,辅以心理学的理论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助力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采用典型示范、理论研讨相结合的途径,把经验和问题,同教育教学、心理学、人才成长的理论紧密结合。

二、科研助力:把握“引路人”发展的新内涵

(一)全面理解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

对于教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特别强调教师的自主知识和自主专业发展。以学生的发展知识为基础和核心,即关注学生发展的六个维度———生理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公民—道德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健康与安全发展以及艺术和审美发展,应当成为教师自主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思考的阶段,而应该通过自主创设教室文化环境,通过教室布置此类外化具体的行动,对学生进行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完成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对比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如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写在黑板上;搜集学生情感表达的单词和照片张贴在墙壁上;将学生分组并赋予每个孩子一定的社会角色等等,一定是用可见的、具体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融入具体教学之中。进而教师在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学科、学会技能、学会共同体生活。同时,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需要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当前教室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包、一支笔”的状态。另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能力十分关键,学生领导力很重要,但同样都取决于学生整体发展的知识的建构能力,这种建构能力绝非依靠专家指导,而一定是教师自我建构的。以学生为本,北京教育学院的余新教授就如何帮助教师创建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进行了课程模块的创新设计。借用哈佛大学罗伯特•凯根教授的“变革免疫”理论,他认为改变教师行为并非单纯依赖知识技能的输入,而关键在于改变教师消极的态度习惯。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生态课堂的认知理解层面,而是要上升到行为的高度,对教师行为加以引导和改变。因此,设计出由8个课程模块建构下的组合圈课程,其中,现场观摩、课例研究模块旨在将教师带入情境;文献阅读、专题讲座模块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补偿;技能培训引进国外成熟的SCL项目进行现场指导;课堂转化、实践反思、规律方法模块帮助教师输出培训成果,落实培训成效。创新的课程模型通过在高中9个学科、初中13个学科的教师群体中开展的3个项目实验,完成了对这一模式有效性的验证,并进一步向与传统课堂融合的思路迈进。

(二)关注不同类型教师队伍素养提升

针对青年教师、“教非所学”教师、农村教师三个群体的发展策略和队伍建设,相关研究者也都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青年教师方面,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人才科学研究院教育人才研究中心以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首届“京师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设计展示活动的1103位参赛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京教杯’参赛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及反思”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分析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有效问卷850份。其中550人填写问卷开放题,37人接受了结构化的深度访问。最终,从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知识、观念、能力、情感四个维度,课题组认为,参赛教师的“情感素养”亟待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反思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观念还需深化。工作太忙、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欠缺针对性成为限制其参加培训进修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课题组建议,教育行政机构及培训部门应当在理念更新、环境创设、专业支持与服务指导、校本研修与协同发展四个层面用力,培训设计要根据教师“明示的需要”而非“推断出的需要”,同时重心下移,建构“学校内在、自主研修+外部专业支持”的新型研修机制,支持教师自主成长、激活自主发展空间。对“教非所学”教师的调研是基于北京市2018年中考改革的背景展开的,“教非所学”是指教师目前所教授的学科非本人在专科以上教育经历中所学的专业,以此定义统计北京市共计1003名初中学段史地政生“教非所学”教师。课题组回收了794份有效问卷,走访了4区5校,对校长、教研组长、“教非所学”、教师培训者开展访谈调研。调研发现,乡村学校涉及历史、地理、生物的“教非所学”程度更高,镇区程度次之,城区程度最低。从“教非所学”教师现状来看,教师普遍教龄偏长、职称水平和原始学历水平偏低,70%的教师曾经任教两个学科以上,长期呈“流动”状态。而导致教师“教非所学”的原因,有包括学校欠缺本学科教师、工作量不满等学校教师构成的结构性原因,也有包括兴趣志向、身体不适等个人因素。针对“教非所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研究认为,在职前培养方面,应增强专业教师的有效供给,严把资格认定的“入口关”和招聘与入职门槛,关注学科的平衡;教师交流与岗位调配方面,区、学校之间推行跨校兼课、联合走教,学校尽量保证教师所教学科的稳定性;培训方面,市、区、校三级建立协调机制,运用知识讲座、教学指导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新中考改革进行培训内容设计,对于学生发展、考试评价等方面加强学习。另外,对于“教非所学”教师中学习能力较强的教师,注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利于今后综合学科人才的储备。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农村学校分布比较分散,教师数量较少,教师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团队的组建和团队中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首都师范大学的刘晓玫教授多年致力于乡村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借助乔恩•R•卡曾巴赫的团队绩效曲线理论,将团队进行了工作群队、假团队、潜在团队、真团队、高绩效团队的区分。她认为,在学校中,如果仅仅把教师简单聚集在一起,就只是一个工作群体,而唯有把需求不同但目标和愿景相同的教师,通过科学规划组织学习交流分享,才能达到高绩效团队的建设目标。通过对北京市两个远郊区进行调研发现,农村教师的团队建设目前问题还很复杂,比如团队构建多是自上而下,很少有教师自发组织;一些名师工作室虽然已经挂牌成立,但还没有协助教师发展的实际行动;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得到政策层面切实的关注;缺乏名师和专家指导,也缺乏带领教师走出农村开阔视野的机遇。因此,需要推动四个策略的有效实施———激活动因,遵循团队绩效曲线,打造“真”教师团队,让教师自主而非被动地参与团队建设;凝聚团队,共同愿景,共生共赢,合作互动,而不只局限于谈论学校的日常见闻;完善机制,加强客观条件保障和激励性评估系统,让有益的培训惠及更多的教师;科技助力,打破知识垄断,便捷共同体交流,借助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团队中的成员实现交流和分享。

三、实践探索:创新培养“引路人”的有效路径

(一)区域探索的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大区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发展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厚条件,更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陆云泉分享了近年来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首先,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配置。包括在把牢教师入口方面,完善教育人才标准,规范准入制度,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招聘办法;同时构建新任教师、成熟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区级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基础教育名家的“雁阵模式”。资源配置及管理方面,对内建立并完善了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结合集团办学、跟岗培训、开放型教学、送教上门、在线辅导等形式,创新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范围。对外整合人才资源,规范引进程序,明确引进条件、工资待遇和住房保障,实现兼容并包,为我所用。在全国首创“区聘校用”模式,建立非编制管理的教育人才储备库。其次,构建现代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创新现代教育人事体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积极推进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努力完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加快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强强联合开展资源建设,大力加强名师队伍培养,积极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全面启动“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第三,创新现代教育人事体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继续升级“海淀教师证”的含金量,营造全区上下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增强海淀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改革,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全面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同时加快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努力提升海淀北部农村地区师资水平。“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朝阳区将“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写入区域教育发展目标,总结“十二五”期间的成功做法,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刘丽彬认为,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是最关键要素。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朝阳区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得到全区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在财政投入、政策倾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包括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组成的教育人才工作部门联动机制;“两委”加大人才工作的机制建设,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把人才工作列入重大专项议程;学校层面,适应每个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另外,朝阳区重视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朝阳研训模式,打造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朝阳区教研中心、朝阳区信息网络中心“三位一体”的大研训格局;以需求为基础,构建研训服务体系,建立研训资源开发、研训队伍建设、研训质量管理一体化服务体系;践行“三个唤醒”研训理念,唤醒教师认识教育价值、探索教育规律、规划专业发展;以标准为引领,健全研训资源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研训实效。推进“三大计划”———“青蓝计划”“翱翔计划”“教育家计划”,促进专业发展;推动“导师带教”等六大项目联动,构建骨干高端人才成长序列。提升人才治理能力服务强区建设,突破进京落户、家属就业等人才聚集的瓶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队伍整体提升,人才结构整体优化。

(二)学校的改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