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发言稿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8: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协发言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政协发言稿

篇1

大家好!

践行“三严三实”,严以律己是根本。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严以律己的核心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真正使自己的作风严起来、实起来,做一个负责任、勇担当、有作为、守规矩的好党员、好干部,以敢担当、会担当、善担当的竞进作为,奋力开创孝感第三次创业新局面。

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和本质要求,是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之一,是党员干部重要的政治品格。要担政治之责,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三个自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担履职之责,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集中民智为民代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法治孝感建设;要担主体之责,全面担当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从严管党治党;要担律己之责,严于律己,慎独慎微,把干净做人、干净做事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要严格追责问责,在人大机关形成人人担当、事事尽责的良好氛围。

篇2

刚才,市政协六个视察小组分别通报了视察情况,对创优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既为我们开阔了工作思路,也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必将对全市创优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借政协视察的东风、落实政协提出的对策建议、切实抓好冲刺阶段的工作,讲五条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造势力度。创优工作是促进襄樊发展、造福襄樊人民的好事,只有广泛动员、组织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前一阶段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像宣传“一节一会”那样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作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下一阶段,各部门、各单位、各新闻媒介,特别是各个城区办事处、居委会,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创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在宣传的针对性、深入性、多样性上再下功夫,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支持创优、参与创优,形成强大的创优工作合力。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年、宣传月、实践日活动,继续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二十字”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大力倡导文明、热情、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善待外地客、严律自己人,坚决杜绝欺生宰客等损害襄樊名声的不良行为,重塑襄樊良好形象。特别是要在机场、车站、涉旅企业等窗口行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襄樊形象、个个都是旅游环境”的城市意识,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根据市政协通报的情况,目前,硬件建设还有不少问题。我们要根据政协视察反馈的情况,对所有硬件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搞清已完成多少、正在施工或还未施工的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要督促责任主体单位和实施主体单位加强对项目的建设管理,抓紧建设施工,确保4月底前所有硬件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对于市政府安排的五一前要求完成的18项重点城市建设工程,也要责成有关单位加快进行。目前项目资金缺乏是个普遍问题,政府不能也不可能大包大揽下来,只能采取三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各单位自筹一部分。各建设项目建成后直接受益或受益最大的还是本地或本单位,所以主要资金还要靠各单位想方设法解决。高新区建设一个三星级厕所、鱼梁洲建设的两个旅游厕所,资金都是自筹的,在这方面带了好头;二是政府投入一部分;三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解决一部分。我想,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资金问题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三、进一步加大规范指导力度。创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要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必须不断加强规范指导,保证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优档案资料归集的指导,市创优办要经常深入各责任单位,按照“宁多勿少、宁严勿松”的原则,督促各单位加强档案收集整理,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形成全面、规范、完备的创优资料。其次是这次通报会后,迅速组织技术监督、公安、消防、城建、城管、工商、旅游等职能部门深入各创优责任单位,特别是深入失分较多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及旅行社,按照创优要求指导设立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落实安全保障措施,规范商品价格管理,抓好社会环境综合治理,指导旅游行业抓好贯标工作,确保软件和旅游行业规范化工作少丢分。

四、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环境问题是直接关系一个城市形象的大问题。正如视察中所反映的,目前,我市市容市貌环境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背街小巷及城乡结合部垃圾不能及时清理,出店经营、占道经营、游散摊点较为普遍,中巴车、出租车、三轮车乱停乱靠及发展无序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城市“牛皮癣”前清后贴、经常反弹等等,严重影响了襄樊形象,同时也直接危及创优验收。对于这些问题,近一时期我们将重拳出击、标本兼治、集中治理。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还权于城区,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块块在城市管理上的重要作用;二是改革城市管理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对一些重要路段的经营管理权向社会发包,如解放路、明珠广场等由实体单位承包管理后,环境卫生明显好转;三是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制。工商、公安、城建、城管、交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调作战,加强监管、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危害市容环境的行为。今后涉及哪个部门的问题多,要追究哪个部门的责任;四是集中整治。近期要集中整治景区景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及两站地区周边环境,严厉打击乱停乱靠、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

篇3

一、农村“三大革命”工作

1、垃圾治理工作。通过2016—2018年连续三年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实施。目前,我镇城乡垃圾户(分类)集中、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模式全面形成,建立健全了保洁、收集、清运、处理等相关制度,实现22个村街垃圾市场化运营全覆盖,农村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目标;但工作中,我镇农村还存在着卫生死角未彻底清除、垃圾无分类、利用不充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原因主要为我镇环卫配套资金缺口较大,部分工作暂时无法开展。

建议县住建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技术指导,以便乡镇进一步提升农村垃圾治理质量。

2、污水治理工作。2018年,县政府给我镇张湾村、旺禾村安排了污水处理项目。目前旺禾村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张湾村正在建设中。集镇计划新建一座占地15亩、日处理规模1000吨、同时预留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前期选址和土地预审工作已结束,正在规划设计和征用土地,预计年内开工建设。从我镇现有的建设情况来看,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管线长、成本高,存在污水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厂建设不能同步的境况,可能出现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无污水处理的尴尬局面。

建议县住建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一规划设计,让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网配套建设同步进行,让污水处理厂真正发挥效益。

3、改厕工作。此项民生工程,我镇从2017年开始实施,去年完成800多户,今年500户任务已全面开工,预计 9月中旬全面完成。旱厕改造群众受益,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补助资金不够,导致少数家庭建设质量不高;二是施工队伍不专业,大多为地方土瓦工,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建设不达标;三是厕具质量验收人员不专业,目前的厕具验收主要以乡镇为主;四是改造的厕所后期管护存在问题。

   建议县住建局: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户补贴不少于1000元;二要加大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培训专业施工队伍;三要安排专人下乡验收采购的厕具,确保质量;四是适当安排后期管护资金,以便建好后,有专人管护。

二、危房改造及危旧房处置工作

依据舒危改办[2018]2号文件要求,今年以来,我镇对全镇21个行政村疑似危旧房进行全面排查摸底评定登记,合计1679户。通过纳入危房改造一批(对象指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目前第一批已改造418户,第二批验收已通过75;第三批57户正在改造当中, 预计9月中旬全面竣工申请验收;鼓励农户自行翻建修缮一批279户760间;拆除一批400户944间;挂牌标识一批450户1336间。预计9月底我镇全面完成1679户的处置任务,实现“人居零危房”的目标。但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有部分危房一时难以拆除,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边缘户拆除补助资金少,群众意见大。目前县级对一般农户原则上只补助30元/㎡(四类人群除外,且是主房),附属房屋、旱厕、杂物间、牛棚(栏)等无补助。

建议县住建局:一要出台一时难以拆除的危房户政策性指导意见。二要实际调研,适当增加边缘户危旧房处置的拆除补助资金。

篇4

(二)供电紧张成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力供不应求。据建设进度分析,20*年上半年,园区新增企业的用电需求将突破10000千伏,下半年将突破15000千伏。其中,仅伯特利阀门制造有限公司一家企业用电量就达4700千伏,而目前*河一期供电能力仅有6000-8000千伏,电力需求缺口较大,供求失衡。2、*变建设滞后。*变是*河工程的重要配套设施,肩负着园区主要的供电任务,但其建设进度与园区建设严重脱节,该工程最早于2009年2月实现供电,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3、周边补给困难。园区周边的潜在供电源主要有*变、*变等,受输电通道不畅、容量小等因素限制,短期内难以实现对园区用电的有效补给。

(三)规划不协调隐患大。在做城市总体规划时,没有很好地把握整体意识,把生活和工业两大主体区块相互分割,由于两大区块规划设计衔接不到位,给*河项目埋下了不少隐患。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实行归口管理、分类规划、分头施工,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规划冲突、设计变更、重复建设、边拆边建等现象屡有发生,如城南路*河路段,设计调整了一次,园区为此增加了70多万元的建设费用,一方面造成政府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则是延误工程的进度。

(四)产业有待进一步优化。*河一期入园企业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和木制玩具生产,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不明显,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消耗型居多,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源能源维持发展。同时,科技型企业匮乏,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产品的开发利用能力跟不上,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相对不足,对园区和企业后续发展产生影响。

二、工程建设情况

(一)*河一期。项目规划723亩,计划投资1.5亿元,是我县近年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县立工程。20*年5月破土动工,20*年底基本完成,20*年初实现供地。截至目前,资金投入达13134万元,累计建造挡土墙3900米、区内通道2400米、教育路非机动车道600米以及水电主体工程,城西路南段和一号路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一期安排入园企业24家,总投资8.17亿,产值超过10亿元。21家企业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3家企业已进入土地招拍挂程序。已入园的企业中,14家属于招商引资企业,7家属于县内企业(轴承4家,玩具3家),已有15家企业正式动工建设。

(二)*河二期。项目总规划面积为161公顷,计划投资26亿元,是我县“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也被县委、县政府列为“一号工程”。该项目20*年12月开始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套工作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批准,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的编制、评审与批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评审和图审以及项目招投标的前期工作已着手准备。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兴工、合力扶工氛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我县工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但是全社会“合力兴工、合力扶工”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因此,必须在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起“工业经济是第一经济”的共识,明确“工业强县、工业富民”的目标定位。建议:1、加强对工业经济建设的领导。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主动关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走向,积极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营造氛围,坚持把*河二期开发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工业发展大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防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滋生蔓延。2、加强合作,合力兴工。打破涉工部门、有关单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状,开创上下联动、部门联合、政企联手、全民参与的局面,加强合作、增进理解、密切配合,调动广大企业主、干部职工和群众开展工业经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真正形成合力。3、倡导“创业创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县委、县政府要以开展“创业创新”实践为契机,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借助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帮扶政策,制定相关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树立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意识,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质量,争取在优胜劣汰中扩大企业规模,在节能降耗中做强企业实力,打响*工业品牌。

篇5

(一)北部主路两侧井灌为主粮、菜发展区该地区位于我区北部,涉及崔大路、武香路、103国道、高王路两侧的农田20万亩,含大王古庄、高村、河西务、白古屯、下伍旗、河北屯等6个乡镇。耕地属轻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40%,全氮含量0.10%,地力较强。地下水属于浅层、深层均为优质淡水的“全淡区”,除下伍旗一带保证城区供水不宜再增机井外,其他地带优质浅层地下水丰富,尚有776万立方米的可开采量,故以井灌为主。因此,在保证农民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宜于发展无公害蔬菜。该地区经济以农为主,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7%,农民人均纯收入8322元。农民对发展无公害蔬菜认知度较强,保护地蔬菜面积已达4.62万亩,占全区保护地蔬菜总面积的75.1%。

(二)中东部主路两侧渠灌为主粮、鱼、奶发展区该地区位于我区中东部,涉及崔廊路、武香路、大东路、津围路、杨六路、宁武路两侧的农田20万亩,水产养殖水面2.84万亩,含崔黄口、大良、南蔡村、大碱厂、曹子里、梅厂、上马台、大黄堡等8个乡镇。耕地属中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52%,全氮含量0.10%,地力较好。农用水源多为地表水,渠灌为主,缺水量不大,为847.5万立方米,着力推广工程节水技术,水源即可够用。该地区属小麦、玉米双季粮田区,粮田复种指数达147%,粮占耕地亩产达862公斤。该地区水产养殖水面达2.84万亩,占全区水产养殖水面的81.1%。该地区奶牛存栏2.08万头,占全区奶牛存栏的33.4%。因此,发展粮、鱼、奶基础雄厚。该地区工业较发达,吸纳农村劳力多,农民人均纯收达8551元,经济条件较好。

(三)西南部主路两侧旱作为主粮、棉、果发展区该地区位于我区西南,涉及高王路、京福路(104国道)两侧的农田10万亩,果园2.2万亩,含泗村店、东蒲洼、豆张庄、陈咀、石各庄、汊沽港、王庆坨等7个乡镇(街办)。耕地属重壤土和砂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44%,全氮含量0.10%,地力中等。地下水开采困难,农用水源只能靠地表水,缺水量高达1517.5万立方米,必须工程节水与生物节水并重。因此,旱作为主,单季粮、棉和果园居多。棉田达4.05万亩,占全区棉田面积的22.5%;果园面积达2.2万亩,占全区果园面积的50%。所以,宜于发展粮、棉、果。该地区工业发达,务工农民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40元,经济条件好。

二、发展都市型立体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都市型立体农业的内涵所谓都市型立体农业,是以服务城市为目标,在单位面积土地(或水体)上,着重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利用各种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多层配置、质能多级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综合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内容有:

立体林业及立体绿化;

粮菜、粮棉、粮果的间混套作及立体种植;

设施农业及无土基质栽培;

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

休闲观光型立体农业;

庭院立体农业经济。

(二)发展都市型立体农业的有利条件

第一,“九横九纵”大通道路网的形成,极大地方便了立体农业生产资料的输送和产品的流通,势必像沿海经济、沿江经济一样,使得“沿路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过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实施,我区已经形成“九横九纵”的骨干路网柜架。路网全长626公里,其中:“九横”全长255公里,含崔大路、崔廊路、大东路、104国道—北杨路、梅石路、112高速路、津永路、津保高速路、津同路等九条东西向横向公路;“九纵”全长371公里,含京津塘高速路、大王路、京津高速路、高王路、103国道、南东路—104国道、武香路、武旗路、津围路等九条南北向纵向公路。便捷的大通道路网,使各乡镇驱车半小时内即至杨村,20分钟内即到相近的高速路入口,从而为全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由于区委、区政府近几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使得全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3年相比: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的达标率已由96.4%、92.3%提高到100%,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达标率已由68.3%提高到74.3%;一、二级河道水源中,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含量的达标率已由0-64.4%全部提高到100%。因此,为我区都市型立体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

第三,如前所述,全区大通道路网骨干路段两侧的土壤肥力较好,水源、水质基本有保证,立体种养已有一定规模,农民对立体农业的认知度较强,经济条件也较好,利于发展都市型立体农业。

第四,据专家测算,立体农业与平面农业相比,资源利用率提高37.1%,综合效益提高45.6%。因此,这种利国、利民、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方式,必将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

三、依托大通道优势,发展都市型立体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城郊型立体绿化——骨干路段两侧绿化品种的“乔灌结合、花灌结合”,高架道路、过街天桥上藤本植物的“攀缘绿化、垂吊绿化、点缀绿化”,墙面上藤、草植物的“造型绿化”,庭院内果、瓜、豆类的“棚架绿化”,屋顶、露台上树、草、花类的“花坛式绿化”,从而向空中索要绿化面积,形成“万绿丛中点点红”的城郊立体绿化景观。

(二)发展经济型立体林业——在我区西部、西南部主路两侧地区,适宜栽植营养价值高的柿子、枣类“木本粮食”和香椿类“木本蔬菜”;同时,利用林地成材期,实施“果粮间作”、“林地养殖”、“林菌间作”,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这样,可使立体林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分区发展不同类型的立体农业——在“北部主路两侧的井灌区”,利用优质水土资源,以露地蔬菜为依托,着重配套冷棚、砖混型二代温室、寿光型半地下节能温室、智能温室等立体农业设施,引进四季无限生长型蔬菜良种和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为城市四季供应优质鲜菜。在“中东部主路两侧的渠灌区”,着力推广渠道衬砌、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技术,实施小麦、玉米、饲料作物的轮作、套作等立体种植模式,提高粮、饲产量;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饲料、秸秆资源和淡水水面,地面饲养奶牛,水面饲养禽鸭,水下养殖鱼、虾、蟹,从而发展“粮饲—奶牛—禽鸭—鱼虾”立体种养农业。在“西南部主路两侧旱作为主的农田区”,采用引进抗旱品种、改良土壤、免耕深松、管道输水等生物节水、工程节水措施,解决缺水问题;利用节水铺膜玉米、棉花、果树等抗旱作物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粮、棉、果间混套作立体种植,争取最大的空间种植效益。

篇6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 郑州市社区体育的现状

1.1 部分居民的体育意识有待加强

当代人十分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技能来提高自身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却往往忽视了个人的身体素质。根据作者的调查,近四分之一的居民从没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这些居民的健身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调查结果开看,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且都集中在早上时段。部分青年人心理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感觉自己身体素质好,不需要锻炼,所以有了这种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的行为表现。这些反映出青年人的健身意识没有中老年人强。根据实地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多数居民存在被动的观看意识,自己不愿意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仅仅在旁边欣赏别人参与,愿意作为体育观众。还有部分社区居民用玩麻将、打纸牌来代替体育健身锻炼。另外,郑州市社区体育起步发展得相对较晚,在群众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宣传,这也是导致一些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的一个原因。

1.2 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对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技能传授、指导和组织管理的人员。根据作者调查的结果发现,郑州市居民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中,四分之三的居民从来没有得到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目前,而大多数社区体育指导员都是以兼职、喜爱、志愿服务为主,受这些方面的影响,一些社区体育指导员所知道的项目都是一些传统、养生类的健身项目,而被当代居民所喜爱的现代健身项目指导较少。居民的活动内容和健身手段缺乏科学性。根据调查的结果发现,“无人指导”也是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今社会,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将无法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社区体育健身机制的健全等原因,都阻碍了郑州市社区体育的开展。

1.3 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设施,也是必备的条件。根据调查发现,郑州市社区居民的活动点主要集中在广场公园和学校场地以及街头巷尾。场地,器材严重缺乏,这也说明了郑州市居民对健身活动场地和器材的需求远大于现有的供给。还有部分学校和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只为本系统服务,服务对象单一,采用封闭管理,使用效率较低,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此外还有一些场地器材设施使用率较低,由于客观原因,现有场馆多远离社区,收费标准、产权归属、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也使很多居民难以利用。硬件设施仍无法满足社区体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而且影响着参与体育活动的居民人数。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和居民的需求矛盾逐渐呈现出来,阻碍了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1.4 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缺乏

郑州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以居民自筹经费为主,其次为社会赞助。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发现,郑州市各行政区建设中,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水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经济水平高的区域,居民健身条件越好,社区体育场馆建设的功能越完善,体育器材设施也越多,社区体育的开展的状况也越好。而一些高档社区中还建有全民健身路径、游泳池、健身房等高档体育设施,而在一些都市乡村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简陋,很多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缺乏经费支持。居民主要依靠自筹资金,社会赞助等途径来组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这也成为制约社区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5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有待完善

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近四分之三的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70%的社区缺乏相应部门的组织管理,没有专门的体育领导机构。据调查结果,在郑州市社区体育开展中有近75%的居民参与进来。而且组织形式都是自发组织、组织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扶持,一些地区的社区体育陷入可抓可不抓的困境。这就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和管理的力度,逐步完善社区机构设置。

2 郑州市高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2.1 郑州市高校体育有完善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郑州市拥有众多的高校,高校体育有较完善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而且高校有较强的策划和组织体育比赛的能力,在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方面有专业人才和科研机构,有强大的体育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这些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指导、策划和咨询等优质服务。

2.2 高校体育师资雄厚,但是参与社区体育的工作少

高校有强大的体育师资力量,同时也承担着为青少年普及体育知识,培养体育终身意识和服务社区体育的义务,这个教育功能在社区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的开展情况也影响着周边社区体育的发展。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培养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但是目前这些高校的体育优势并没有完全得到发挥,高校内不管是体育教师,还是体育学生在课余时间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小,参与到社区体育工作的更少,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待加强。

2.3 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充足,但利用率低

就目前郑州市的体育场馆而言,大部分的体育场馆都分布在学校及教育系统。虽然郑州市《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文规定企事业单位、机关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居民开放。但是郑州市的很多高校为了管理方便,多数体育场馆设施没有对外开放。这也说明了高校的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这就无形中造成了高校体育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体育实现资源共享。

3 郑州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3.1 建立完善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政府部门的调控和扶持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联合互动的前提,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和高校的管理力度,为社区体育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主动的把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联合在一起。高校依据原有的体育资源规章制度进行改革,深化管理体制以适应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管理制度,走社会化发展道路,为社区群众提供公益性、福利性和互助制度。

3.2 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械严重匮乏,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而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丰富,体育场馆设施也比较齐全,高校场地除了上课、训练、学生课余活动外,体育场地器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特别是节假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广大居民开放,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利用效率,最终把全民健身运动推向新的台阶。

3.3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联合,举办各类体育竞赛和辅导班

一直以来,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集中在院系,班级内部进行。社区体育的比赛一般都是在机关、企业、俱乐部之间。这种比赛一般以球类为主,内容单一。高校体育应与社区体育联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举办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体育应该主动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积极与社区体育融合,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发动全民参与,充分地做到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服务,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服务,能够更好地去指导社区居民的参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4 做好宣传,促进全民健身

在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的同时,要抓好宣传工作。高校人才教育的基地,高校的体育专业人才熟悉着最先进的健身理念、方法、手段。这些技术理念也应宣传到社区体育活动中,这样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健身的积极性和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从而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要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空间界限,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积极指导社区体育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爱好需求。利用高校的平台可以向社区居民宣传终身体育的思想,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落实到个人社会行为中去,全面提高全民素质。

建立郑州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相互支持、相互开放、相互渗透的互动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以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健康协调发展。

L芑鹣钅浚?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Y—2013—2881

参考文献

[1] 高维岭.西安市社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

[2] 顾雪兰.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

[3] 陈鲜阳,白东波.高等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关系之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5(2).

篇8

0引言

高校与企业、科研所建立协同关系,是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有助于创新资源的互联互享,也有助于社会科研项目研究的推进,在重要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2012年我国教育部下发有关建设协同创新体系的文件,文件指出,高校应着力建设协同创新体系,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从宏观战略上来看,协同创新已成为国家宏观战略,成为高校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路径。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宏观战略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是高校为国家提供专业人才、资源保证的重要依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协同创新战略调整,进行创新发展。

1协同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联系

“协同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1971年,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首先提出,其含义在于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创新主体,以协同的方式实现系统的发展。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与深入。直至2003年,美国学者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这一新兴概念,将协同创新理论首次应用于企业,认为随着知识创新的加快以及专业人才的快速流动,企业实行协同创新势在必行。企业应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强外部知识的合作,着力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实现创新价值。基于上述观点,协同创新是指建立一个开放式创新系统,其中各子系统或者各要素基于共同目标进行资源共享与协调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新的协同创新体系,产生远远大于自身效用的过程。

随着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的成熟以及在国内外的成功实践,协同创新所运用的层面及组织愈加广泛,主要的形式则是相同目标的主体构建创新系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协作。协同创新突破了时间空间以及组织特性的局限,实现了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元主体协调合作。这些基本特征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存在着重要的理论联系。主要体现在:

1.1目标一致性

构成协同创新体系的首要条件是多个主体具有一致的目标。一般来说,在统一目标的指导下,各个主体之间有着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这些诉求具有多元指向。而协同创新体系就是在这些主体问建立一个合作平台,不仅为了使得各个主体问协调一致,减少利益冲突,也为了加强各个主体问的资源沟通,促进不同目标的实现。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包含着教育部门、工作者和学生群体三个主体,其利益诉求存在多元性,但在核心目标上的诉求是一致的,即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种目标的一致性,成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先决条件。

1.2系统开放性

创新系统的开放性是协同创新体系的另一特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其关键在于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以及交流协作,其目标是在于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性质组织的交流合作是协同创新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则必须保持多主体问的开放合作以及协调一致。这种开放性的特征,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

1.3合作多元性

合作的多元化是协同创新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协同创新体系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体系内各主体发挥自身的特有功能,在协调子系统内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配合一致,资源共享,向共同的目标推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也会在具体问题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其中既有可能包括相关部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有可能包括高校教师、学生等角色。协同创新体系的目的就在于发挥作用协调这多个主体的利益平衡,达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社会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越来越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各个主体问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也需要在各个主体问建立合适的交流平台,除了使得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也让各个子系统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在协调好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主系统的宏观目标,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和完善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目的。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延伸才能够达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的要求,这不仅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理念、内容与方式上的发展,更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群体的深入交流合作,树立协同创新观念、完善新协同创新基础、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2.1树立协同创新观念

实现观念创新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树立协同创新观念是所有工作的先导。在其中,协同创新理念是关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设计,应着眼于系统化的协同设计,具体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的整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保证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与人员的融合创新以及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操作等。这些工作的推进,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内所有部门要有共同合作的勇气与担当。这种观念上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目标一致、开放协调的理念基础之上,是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创新发展,与以往独立推进、重点攻克的创新发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2.2完善协同创新基础

完善基础建设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而其中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工作的推进,不仅依赖于多个主体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意识和共享意识,也要求各个主体问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拓宽自身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校着力建设协同创新队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与培养协同创新骨干成员,引领多主体、多组织的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发挥协同创新体系的辐射效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质量。

2.3建立协同创新体系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是,海量课程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复性、低效率、低品质。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优势,必须着力解决其课程资源的“老化”、“同质化”、“低质量”、“共享难”等现实问题。因此,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问题是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低质量和优质资源的匮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量大任务重与人手时间紧的矛盾,使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单兵作战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精品课程之所谓“精品”,首先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这种“高质量”不仅仅是网站设计的技术水平高和网页的外观布局档次高,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高,即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反映前沿和实践性强。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开发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的评估和检查,只保证课程建设外观形式上基本过关、没有明显技术设计失误即可,在资源教学设计与建设方面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电子教案里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更新,更谈不上创新,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只能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和重复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欠优,教育实效性较差,师生从精品课程开发中获益甚少,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佳成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但从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来看,课程网站的优质资源较少,教学资源共享性差。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很多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极为简单,就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思考创新,教辅资料也是相对“鄙陋”,无法跟上教学形势的发展。精品课程资源优化更新机制的不健全使精品课程“低质量”,无人“愿享”。二是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而自主开发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灵活安排的,而不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其他教师协作教学所用,这种“各自为政”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导致教学资源很难共享。三是有些高校出于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独享的考虑,不愿将其“品牌”课程与其他高校共享。这些精品课程网站往往会对外校的网上探访者设置各种障碍,使探访者难以访问到该校精彩的网络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流”示范性课程,必须确保课程建设的“精品性”,而前提是必须确立严格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但事实是,当前的精品课程评审“内容指标单一,要求的标准较低”[1],检查的内容仅包括“网站是否连通、是否全程录像上网、教学资料是否更新”三项基本指标。只要能达到“确保课程支撑网站正常运行并做好网上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审就算通过,精品课程就能立项。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精品课程都只是“形式精品”,至于其品质质量却是完全“名不副实”。当前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另一弊病是评价主体本身的局限性,精品课程的评判往往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和少数相关学科的专家来评定,而很少有亲自开发精品课程并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的参与评价,更没有实际利用精品课程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的参与评价和评审。这种欠缺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必然导致课程评价的某种“失当”和“无效”。更严重的是,由于实际工作操作上的困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情况和师生实际应用效果情况根本无法考核。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确保精品课程的“优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要求

精品课程要想成为“精品”,必要条件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刻、创新和具有实效性,而这个条件只有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学术水平较高、紧跟实践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发挥的关键点。”[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师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因为自身理论造诣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学术上深入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这也就必然使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教学团队中众多的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往往对国内国际热点现实问题最为关注也甚为了解,能紧跟时展潮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他们的电脑使用和多媒体制作的水平也较高,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就好。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精品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反映了现实热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又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研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改革。

(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教师知识成果的独有性和专利权,并建立对精品课程开发教师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合法和正当利益,使教师安心且乐意地让“资源共享”。其次,加速建立各高校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一体化机制。一方面,树立协作共享意识。“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精品课程具体实施建设者均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知识壁垒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将自身的优质课程推出去,积极吸收外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推进各校精品课程共同发展。”[3]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制定和采用统一的精品课程开发设计的技术标准规范,对协作院校主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统一进行标准规范操作的培训,并设定统一的网上资源共享的便捷路径,形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享的标准化平台,进一步提高资源统一开发和共享利用的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课程评审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精品课程资源之品质欠佳与难以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为保证精品课程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共享,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建立严格有效的课程评审机制,确保真正的“精品”才能作为精品课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评审方式,必须由偏重专家评审、硬性指标评审转向注重师生、专家共同评审和课程应用实效性的评审。当前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确实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性、思想性的优劣把握得十分精准,但专家不像师生是课程建设后的直接利用者,不能一线感知课程网站建设的实际“精品效应”的辐射和带动情况到底怎样,很难对精品课程应用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精品课程对于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对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精品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学习和利用有所受益。健全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关键在于更多地纳入、体现师生的客观评价,把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利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所收获,把精品课程“精品效应”的辐射率、影响力作为衡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性的根本指标。第二,高校应对倾其所能奉献才识、能力和精力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的教学团队给予充分支持和奖励,对教师的知识成果进行积极保护。构建完善的面向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优质建设的机制保障。同时,为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共享,各高校可以给予“乐于分享课程资源给他人”的教师奖励补偿,对于想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外来访问者收取适当分享费用等各种办法来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意义

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根本价值所在是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则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可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第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各高校应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应用的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体化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14

0 前言

下文主要重点阐述企业的35kV整流系统的谐波的相关治理经验,以及有效提升自身功率因数的有效方法,由于在企业的整流设备的数量上相对较多,并且,基于负载非线性以及波形非正弦的主要特点,由于电力电子器件所组成的整流设备当中的电流,不光光是含有基波,还存在着非常丰富的谐波吗,而谐波污染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的。

1 35kV整流系统的谐波治理经验概述

由于某企业自身取消掉了金属阳极的电解装置之后,逐渐的改变为了离子膜发烧碱生产装置之后,将原来的整流变压器自身的值提升,将原来的整流变压器的移相角分别合理的调整以后,使其变压器的容量上明显的接近了,因此,最终形成了一个近似等效24相整流电路,而这也是该企业在减少谐波对电网污染当中的具有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原来的整流变容量的范围值不断的加大,这样也就不能在很好的构成了等效的24相整流电路,从而也是的相关的谐波明显的超标,并且也使得相关的功率因数也很难在负荷于相关供电系统的要求标准,这样也就使得谐波的污染范围不断的扩大,使现存有的低压无功补偿的装置,不能够正常、良好的投入工作[1]。

所以,该企业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这种问题的损害程度,通过使用了在线测量以及分析,从而找出了整个谐波源,并且,还有效的计算出了谐波畸变的概率,然后在根据此依据,对于滤波器以及无功补偿等相关装置上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后,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谐波的污染范围,这样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功率因数,这也为整个企业在供电的安全以及稳定性上,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保障[2]。

2 有效提升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概述

(1)方案的设计。在企业整个整流系统当中,由于谐波会随着运行不断的产生,所以也使得整个整流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的功率因数普遍是偏低的状态,而正是因为此问题,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企业电网的运行以及质量效率的。与此同时,也会直接的对该企业在对于公用电网当中的一些相关的设备上,造成很大的危害。而这写不利的影响因素上,主要是体现在了:平均功率因数较低以及产生谐波电流这两点上[3]。

1)谐波电流对电气设备所形成的危害上,主要谐波在对企业内部的供电变压器上的影响,其主要是表现在了,产生一些附加性的损耗,使得表面温度猛然增加,使得出力不断的下降,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个变压器自身的绝缘效率寿命。

2)谐波对于旋转电动机上的影响,则主要是体现在了谐波在对于旋转电动机上,是能够产生一些附加损耗的,并且,还影响着旋转电动机自身的机械振动以及声音、电压等方面。

3)谐波对于并联电容器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了,在已经产生的谐波不断的被放大的过程当中,是能够直接破坏到并联电容器自身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更为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整个企业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4]。

(2)补偿容量计算。在对于补偿之前的35kV母线的有功功率上则是为:,而被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上则是为:Q=,在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之后,是需要加强对于选择高压无功补偿兼滤波装置的重视度,而在这其中的补偿容量上,则是为7.4Mvar。在此种状况下,那么对于110kV母线的功率因数,则是为0.93,当整个母线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过程当中,那么是能够很好的满足于整个补偿得要求的。

(3)谐波电流分析。在对于谐波电流的分析当中,是可以依靠我国相关标准的《电能质量公共电网谐波》GB/T,来先对整个电动机在运行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谐波量进行事先的计算,然后在逐个对每个谐波源,来进行同此谐波电流的叠加然后在进行计算。在对于同此谐波电流相位角确定的过程时,是可以按照,,在着其中,I1n则指的就是第一个谐波源的n次谐波电流,I2n则指的就是第二个谐波源的n次谐波电流,在对于相位角不能够很好的进行确定的过程当中那么:,这时候当谐波的次数n是为3.5.7.9.11过程时,那么对于看kn的取值上,则是为1.62、1.27、0.72、0.16、0.08,而一旦n处于9~13之间的奇数时,那么对于n的次数上则是呈现出偶次现象。

(4)国际限值。在对于谐波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标准上,是一定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电能质量以及公共电网谐波》的标准范围。具体如下:在对于电网标称电压的35kV时,那么电压的总谐波畸变率则是要在3.0%左右,那么对于奇次谐波电压含有率则是要被限定在2.4%之内,对于偶次谐波电压所含有的比例率则是在为1.2%,在将其注入到公共连接点的35kV以及110kV的谐波电流的标准值来与35kV母线在负载状态下所产生的总谐波电流进行对比,使其一定要达到我国相关的标准要求。

3 结论

只有真正的加强对我国35kV整流系统的谐波治理经验以及有效提升功率因数方法的重视度,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35kV整流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劲武,徐国顺,张晓锋,杨锋,王晨.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短路限流装置分析与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02):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