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学校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学校线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班、各教师线上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问题进行监督和指导。召开工作会,明确在线教育工作总要求是“真实干,干有效,追高效”;直播教学中,定期召开班级视频会,对直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完善,力争落实一班一策。
2、教导处筹备
(1)平台培训:组织关于教师使用钉钉平台的全员培训,同时不定期指导教师们在使用“钉钉”平台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做到直播教学“人人懂,人人通”;
(2)教学部署:借鉴省市课程安排,结合学校学生实情,为保障线上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安排出以周为单位的学校课程,由本校教师利用“钉钉”平台,采取直播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具体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各5节,学科课程共计15节;八年级语文、数学各6节,英语5节,物理3节,学校课程共计20节;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各6节,物理5节,化学4节,道法3节,学校课程共计30节,其余时间按省市安排课程推送。
(3)教学计划:要求线上教育教师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添加“在线教育工作计划”模块,明确在线教学内容、要求、目标以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等,保障线上直播教学的有效进行。
3、政教处筹备
结合学校“党日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干部,开展3次大走访,摸排出全校只能通过电视观看的人数:七年级5人(七1:1人,七2:2人,七3:2人),八年级14人(八1:9人,八2:人,八3:2人),九年级2人(九3:2人),共计21人。对无电视、无手机的同学,通过学校积极上报,区教育和体育局协调解决了两台平板电脑,并帮助解决了网络问题,两位同学均能准时、准点开展线上学习。保证了学校学生接受线上教育达到100%,保障了学校线上教育的全覆盖。
4、后勤处
主要做好教材教辅的发放,组织24人次(干部、党员、班主任),分4次部署,分村组、分散时段将教材教辅全部送至学生或学生家长手中,保障了“停教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后勤处牵头,组织干部和教师志愿者,在3月8日前按照“分散设点+不定时间+分批联系”的方式将教材送至全校学生手中,为学生接受线上教育提供学习资源保障。
二、在线教育工作推进措施
1、备课、上课、作业:要求在线教学教师借助“导学案”备好在线教学直播课,并根据学校学科教学课程安排表准时、准定推进在线教学直播工作。同时,教导处组织人员,收集在线教师的备课107课时,直播教学视频117课、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阅若干,并督促、考核评价,纳入学校当月月考核,确保学校在线教学的实效性。
2、班级课
教导处组织了每周1次的班队课,对班级“停教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查漏补缺,保证活动的真实有效。
3、充分利用和整合对应的优质教育资源,收集相应的课件和学习材料(电子版),推送给教师参考和学生学习使用,截止目前,已推送省平台学科课程视频13节,市学科课程视频8节,区学科课程视频18节;涉及初中全学科课程,有教学视频、有微课、有教案。保障全体教师线上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推送情况如下:
(1)八年级物理老师推送了省平台《初中物理学法指导》;(2)九年级数学老师通过QQ推送了《中考数学总复习笔记》,《初三数学礼包课资料》,《初中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3) 七八年级下册地理微课—回笼中学裴亚芬(4)大安区初中英语线上教学视频;(5)大安区美术学科7-9年级及高中微课视频资料; (6)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简谱; (7) 九年级化学微课等
初中现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名而来的。此次更名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法治教育专册,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本册书旨在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增进学生对于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该如何备课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围绕该主题进行论述,希冀抛砖引玉。
一、教师该如何备课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需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和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量的较为形象的说法。该说法旨在说明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是教师把课上好的基础。《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所载知识是新增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门课,教师需要在既有知识结构中增加与宪法相关的知识,在备课阶段尽可能广地扩展与我国宪法有关的知识视野,尽可能多地增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积累。为此,笔者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备课的:
第一,梳理教材知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均以我国宪法为主题,第一单元是总体介绍我国宪法,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与我国宪法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应,第四单元是粗略地介绍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内容的法治精神。以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这一课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依法行使权利”两个框题。其中,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依法行使权利”框题包括“行使权力有界限”和“维护权力守程序”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呈现这一课的整体内容。
第二,熟读宪法文本。我国宪法由五个部分组成,共计一百四十三条。教师应当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挖掘教材所载知识点的宪法文本依据。如教师应当通过熟读宪法文本,将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所述各项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挖掘出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依据是第三十四条,政治自由的依据是第三十五条,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依据是第三十七条,物质帮助权的依据是第四十五条,等等。
第三,阅读宪法教科书。为了深化对于我国宪法的理解,教师可以读一读张千帆教授写的《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焦洪昌主编的《宪法学》以及张千帆主编的《宪法》。这三本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宪法学理论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上课
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既是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内容与2012年相比,在试题的整体设计上,有创新,有突破,实现了地理中考(学业考试)与时俱进的特点,命题者更注重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试题结构上,变化不大,只是更注重于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考察力度;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有变,难易适中;在具体试题内容上,无论哪种题型中的试题,均不同于上一年,达到考题连续两年内不重复,年年有变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命题者是经过用心思考、细致准备和精心编制的。
本套试题立足新课程标准,遵循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强化了对地理读图、填图能力和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测试可以准确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知识运用水平,可以反映学生真实学业水平,实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试卷考查了初中学生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所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突出基础,知识面广,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起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二、试题的特点
(一)考查地理基础知识,难易适中。
本试卷为闭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填图题等题型,基本上都是分别按照七年上册、七年下册、八年上册、八年下册的先后顺序设计和安排的。试题绝大部分是围绕每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考查的是地理主干知识,涵盖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主要内容,试题内容科学、准确,表述清晰无误,没有特别难和特别繁琐的题,也没有偏题和怪题。大多数试题既是主要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容易作答的,符合《20t3年黑龙江东部地区中考地理考试说明》中关于易、中、难比例为80:15:5的说明。其中,比较难的试题有选择题第5题,“关于地球五带中,哪个温度带有极夜现象”,七年级上册教材P12图1.20中并没有对此做出说明,只有在教师特别加以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知道答案是北寒带和南寒带,即选项“D寒带”。选择题第15题,“关于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答案应该是“A湄公河”。不过,教材中对此也没有指出,没有在正文中明确写出来,学生只有在考前的学习中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教材P27图7.18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材料分析题第57题中的第(2)题,“关于雾霾天气的成因”,须要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和生活体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属于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二)分值分配较为合理,突显基础。
在教材结构中,《地球和地图》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突显其重要地位,世界地理的知识编排在七年级的上、下册中,中国地理的知识则编排在八年级的上、下册中。关于试卷中分值比重,这里就不按“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这个标准来分析了,而是按照教材中知识点占试卷分值比重来分类,如下表:
材料分析题考查的是“中国地理”的内容,这从表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即七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57分;“中国地理”的内容,即八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38分;我省的乡土地理知识占5分。基本符合《考试说明》中“地球和地图约占10%;世界地理约占40%;中国地理约占45%;乡土地理约占5%”的试题知识内容分布结构。试题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检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实践和热点问题,充分利用了地图语言来表现试题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增加了试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突显地理学科的特色。
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相比,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在知识内容分布及结构上基本一致,只是更加侧重于对七年级上下册知识点的考查,比2012年多了5分。
(三)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图表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要通过读图和填图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地理图表的运用更是涉及面广,适用性强。所以,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套试卷中,第四大题共有6道填图题(51~56),共37分,所占卷面总分的比重是较高的。其目的就是全面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四)试题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本套试题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并能把试题的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既不显得枯燥无味,又能体现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例如,选择题第22题,“当校园中的五星红旗飘向北方的时候,说明此时校园所在地的风向是哪里”,考查的是学生能否理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再如,读图分析题第51题“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第(4)题“我们考试的时间是6月27日,此时地球运动到图中的______两点之间”,就属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设计。第55题“台湾略图”中的第(2)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图中表示的字母是_____”;第56题“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中的第(2)题“冬季的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素有‘______’城之称”。这些都体现了本套地理试题与时俱进,注重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适当增加试题人文性,学以致用的特点。还有第57题,在这个材料分析题中,将2013年上半年以来对我国影响严重的雾霾天气的话题,通过详细真实的数据和背景资料表述出来,并通过“材料”的“提示”,让学生找出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停用30%的公车”,分析出“汽车尾气”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增加燃煤企业的检查、严格监管工业企业烟尘排放”,得出“工业生产排放烟尘”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得出“建筑施工”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对主干道每天增加两次洒水降尘”,得出“道路扬尘”这一答案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答出题目中要求的3个答案。当然,这3个答案也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只要与材料相关,符合题意就可以。本题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紧密联系生活,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五)试题中的不足。
在试题内容比例的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地球和地图的相关试题约占10%,而本套试题中,这部分内容占了8分,分别是第3、4、5和第51题,关于经纬线和地图的试题则根本没有,而经纬线和地图的相关知识既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又是学习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比如,关于某一点地理坐标的判定、某一点所在的半球位置、某两点的相对方向、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等等,这些重要基础知识点都应该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在试题题目的表述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选择题第21题,原题的表述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应该表述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是,加上“的”字之后,读起来上口,而且表意更加明确,况且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但不能称为“南非”,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部分,则可称为“北非”。
另外,填空题第46题,题目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_____”,应该表述为“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虽然只是增加了“主要”两个字,却可以突出表现西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特征中最主要的那个特征,即“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自然特征除了以干旱为主以外,还有冬冷夏热,气温年差大、气温日差大,风沙天气多等等。所以,只有加上“主要”两个字,试题的表意才更加明确,学生在解答时才更容易准确。
三、教学建议
针对2013年的中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试题特点,建议初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地理学业考试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生活实际两方面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介绍主要的、必备的地理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图表分析能力,并将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中,为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重点培养图表分析技能,加强填图训练。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推理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在近年的地理中考中,考题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读图分析题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要地图、图表的阅读和分析,通过地理图表记忆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图文互换,能够准确、全面地“看出”图表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复习时要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
地理中考复习涉及内容多,初中两个年级的4本教材都要兼顾,复习时不必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计划安排,力争将课本内容变薄变少。在设计复习题时,切忌搞题海战术,弄得师生都很疲惫。每个学校安排的地理课时都不多,每周一般都是两节课,为了有好的复习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把好关”,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决胜地理中考。
(四)考前让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
近年的地理中考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一般都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能够做好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并预先对考前发生的与地理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可以将材料分析题这5分全部拿到。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来看,试题设计的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话题,并结合中国“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倡导节约和环保,让学生谈一谈对“绿色消费”的理解,设计公益广告等等。在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中,则设计了关注“雾霾天气”这一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生活。所以,在中考前的复习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产生“联系”,早作准备。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生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级整体情况不太好,基础打得不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有6个教学班级。四班基础较好些,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课堂纪律有待提高。二班课堂反映较慢,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每个班有5、6名学生基础很差,学习没兴趣,转后任务很重。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从世界看中国,这章内容是本册课本的总领,大体概括了中国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共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总体现状及特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学习他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交通、农业和工业方面分析,掌握经济状况,铁路干线、农业和工业是重点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地理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政区图,一幅图用不同的颜色重点点出中国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形象记忆,34个省区也是如此,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相邻的省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形成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三)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并列的双系列结构。同时还穿插课外阅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了积极作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思路(结束八年级上册学习,八下学一章内容)
研究现状:这学期时间短,八上需要学习四章的内容再加上下册一章的内容,内容很基础,侧重于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想想,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农业分布特色,经济特点。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一些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5、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6、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学生分析
进入初二地理学科就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生在中国,喝中国的水长大,祖国对他们来说太熟悉太亲近了;从小就通过爸妈、报刊杂志、电视网略等途径对中国的一些了解了不少。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初二学生在初一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初二地理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也与日俱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2、课程标准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狱性两大特征,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侧重。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自主与对话(讲授、合作、探究、发现等形式)两种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
2、具体目标
A、将“满堂灌”分隔成几个区间。对现在发展区的知识内容,大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通过创设情景和设置问题实现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并逐步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B、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成为改革课堂的关键。要周密整理与组合教材内容,明确上课的目标(三维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创设一个有趣、有效、有用的课堂。当然课堂中的生成要时刻警惕,对问题的生成营造宽松的环境,和预留充足的时间,不急于求成,不吹毛求疵,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探究者享受到生成问题给自己与其他同学带来的学习快乐、思维挑战和精神满足。
C、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学生化的教师和教师化的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实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D、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自由表达人性特色,达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E、关注“后进生”,用真情、诚意感化他们,抓住他们学习上的错误,借助错误实现转化的目的。
三、实施计划
1、充分发挥地理科目每周课时少,同一课时重复多的优势,对每一课时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实验,再反思,再实验。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共同创新,切实促使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多维度、多元化、高效度创新。
1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1.1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关注“我们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情感共同、共同体验与共同分享,促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健康发展。
1.2 交流促进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体会,促使初中地理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和谐的课堂交流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3 整合促进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很强的科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转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发掘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
八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改革,构建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程序。现结合八年级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进行阐述: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课堂导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三节《民族》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对我国民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问以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再由情境导出问题和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其第二节《人口》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众多市民排队购物、上车、就医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场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场合常常出现人群拥挤的情况”、“我们接触到的哪些情境能够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等等,同学们通过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体会到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从而对关于我国人口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
2.2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学习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质疑、争论等进行预设,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过分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完全调动起来。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应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对地理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为了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广泛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将其作为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森林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事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对其自主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知识面、思维深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将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上一个例子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探索结果和学习心得进行简短的阐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而接触到了更多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3 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与总结
学生将探讨出来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是对其今后学习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也使其将知识的结构予以合理的构建,将具体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行体验,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总结,不但要对每堂课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更要分章节、分阶段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知识框架,为其复习知识、预习新课和开展课外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其内容均为中国地理,上册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下册涉及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可见每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对此,教师应强化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地形与地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考查到了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规律的掌握情况,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教师可借此机会,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同学们对这两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学习地理课程的自信心,评价环节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学生。
3 总结: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对采取多维度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但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程序,更要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长存.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11):81-82
[2] 吴国林.提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34):95
[3] 张品清.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3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5
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从而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下面,笔者结合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谈谈电教媒体的重要作用。
一、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使新课的导入更加简洁鲜明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关键之一。课的导入要简洁明了,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教师的意图,不迷惑。如何去做才会收到最佳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电教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合一的特点,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如笔者在讲外研版八年级下册Module 9 Friendship Unit 1 一课时,通过播放一首世界名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友谊。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很容易地联想到本节课的内容,使新课导入简明、生动、易操作,而且还非常感兴趣。
二、运用电教媒体,营造生动语境,激发强烈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艺术魅力和兴趣因素,努力为学生营造生动、轻松的学习环境。而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特点,为课堂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语境,使课堂教学情景化、交际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odule 12西方音乐一课时,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这首歌,让学生的思绪一下子进入课堂,形成栩栩如生、鲜明灵活的教学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电教媒体,加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传统英语教法主要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教法“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还能加大信息容量,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以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如在讲授外研版八年级上册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一课时,课文较长,只靠教师一张嘴讲,学生的兴趣很难提高,也不能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组合,就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参与面广,且课堂容量加大,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得这堂大容量的课能够顺利完成。
四、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要实现最优化的英语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关键点。而电教媒体就是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之一。例如:外研版八年级下册有一课介绍太阳系,其中有很多星球的名称。这种科普类文章学生很难读懂,学起来也没有兴趣,如用传统的教法很难上好这堂课。为了把这堂课上得生动、形象、有趣,可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教师结合视频,配以图片讲解课文,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科普文章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化难为易,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学生还非常感兴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点的理解,还突破了教学重点,将难点化难为易。
五、运用电教媒体拓展知识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缺少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满堂灌,学生只管听和记。电教媒体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实践证明,电教媒体可以使学习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展,学生通过电教媒体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无限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在上外研版八年级上册Animals in danger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媒体资源找出并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卡片,任务一发出学生立刻饶有兴致地动手在媒体上搜索、收集、整理并制作,当轮到展示作品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上台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英文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这节课不仅达到了锻炼听说的教学目的,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使有限的课本内容有了广阔的拓展空间。
六、运用电教媒体资源能做到及时反馈、矫正偏差
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是读图能力要求的最低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初中学生的表层信息获取能力很重要。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读图活动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
例如,中图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的读图活动(P60):读图C,指出在我国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所占比重是多少?山地主要位于何处?这是一例典型的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对于刚接触到地理的初一学生,了解地理基本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所以此类读图活动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这类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很多,只需了解图上所给信息,不需要思考深层意思。这类读图活动主要作用即配合课文知识,使学生识记基础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空间感的第一步。将死板的地理文本知识转换成空间、立体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最主要是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图上。七年级上册共有读图活动25个,而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就有24个,占96%。其中地理分布图10个、地理示意图5个、景观图4个、统计图5个。七年级下册共有读图活动10个,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有6个,占60%。其中地理分布图3个、景观图2个、统计图1个。八年级上册共有读图活动9个,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有2个,占22%。其中地理分布图1个、统计图1个。八年级下册共有读图活动21个,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有14个,占67%。其中地理分布图7个、示意图1个、地理画片3个、统计图3个。纵观四册课本,共有读图活动65个,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46个,占71%。
由图2可以得出结论,从总体来说,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在初中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比重降低。在初中应该较多地培养学生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这一点在读图活动中有很好体现。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时期,但是感性认识还是多于理性认识,所以对读图活动的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应顾及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性,从最基础的地理读图能力——获取表层信息的能力出发。
从图3也可以得出结论,从读图活动的图像类型来看,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八年级教材地理分布图所占比重均较大。地理分布图主要介绍地理实体的分布地点和范围,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地理分布图的活动很有必要。从教授地理知识内容来看,初中学生主要应清楚地理实体的位置、范围及其分布这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这也是设置读图活动的一个出发点和宗旨之一。地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之一,首先要使学生建立起空间、地域的概念,这就需要借助图像,读图活动的意义不言自明。
二、培养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
获取信息能力是在获取表层信息后,通过思维从表层信息中总结出地理规律并分析原因。获取表层信息是读图的第一步,十分重要且不容忽视,但仅停留于图的表层信息则不够。地理学的四大问题“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获取表层信息后只是了解地理实体是什么、在哪里,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还不能回答。这就需要对“图”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从图中信息总结出该地理事物是怎样的,该地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知识。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设计了一部分此类读图活动,配合学生的课文使其更好地理解文中比较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性、解释性知识。
例如,中图版地理教材第八册第三章第一节“人种与人口”中读图活动(P51)。根据图G回答: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有何不同,为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不能简单地从图上找答案,需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进一步获取图中的隐藏信息,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应重视图文互补,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它考查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不仅仅是表层信息,在正确获取表层信息的基础上深挖图中内涵,当然这需要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这也是此种类型读图活动存在的意义,这两种类型读图活动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如果说表层信息的获取是基础,那么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就是对地理知识的升华、总结和运用。
通过对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四册书的数据整理,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为主的读图活动共有15个,占所有读图活动的23%。其中,地理分布图7个、地理示意图1个、地理画片4个、地理统计图3个,培养学生阐明地理规律和地理原因的读图活动类型仍然以地理分布图为最多,因为它可用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阐明其地理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应先让学生了解某地理事物的分布,再准确落实到图上,最后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做到以“文”解“图”。
三、培养绘图能力的读图活动
中图版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读图活动不多,共有5个绘图活动、1个拼图活动。从难易程度上讲,都是比较简单的绘图。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中的绘图活动:根据表D中的数据,绘出1961—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的活动:根据E给出的气温数据,绘出北京的气温年变化图。
地理教材中的绘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其动手能力,是比较好的地理活动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 增强记忆、激发想象, 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材中应适当加大绘图活动的比重,这样能使读图、析图、绘图成为一个整体,更扎实地培养学生运用图像的能力。
教材中可开设一些绘制简易图表的活动,学生可将所学内容制作成简易图表或示意图,如绘制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图、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大洲四大洋图、中国地图等。让学生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培养图文转换能力的读图活动
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学会了怎样读图析图、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而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地理课程的项目。对于我国首都北京,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没有压力,满怀期待。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不是很多,却配有较多的地图和图片,另外需要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活动题设计的也不少。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相关图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真正让学生“手动起来、脑学起来、思维活起来”。
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2、理解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知道北京的城市职能;4、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悠久历史和城市职能
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以备课上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问学生歌曲的名字?学生回答:《北京欢迎你》
教师:没错,是《北京欢迎你》。可以说自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北京正在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这座文明古都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简单说说你心目中的北京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学生述说对北京的印象
教师:大家眼中的北京美丽而又生动,同学们对北京的了解也涉及了很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从悠久历史的角度来说的。但我们学习一个地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同时,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还有它特殊的城市职能。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走近北京,对我们的首都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展示学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说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主要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本和学案,哪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它是多朝古都,金、元、明、清先后在这里建都;一方面它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长城、明清故宫、天坛、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名胜古迹图片并让学生对其中某一两处景点作简单介绍。
教师:大家对北京的名胜了解得真不少!其实除了这些古迹名胜,北京的旧城布局也能体现出它悠久的历史。(多媒体出示北京旧城图)结合学案内容和北京旧城图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北京旧城城市布局的特点?
学生:到讲台结合图片作介绍(城内建筑排列呈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整体上呈凸字轴线型的城市格局)
教师:一回生二回熟!哪位同学愿意再来说说?(又一名同学台上展示)就刚才两位同学的表现,谁来点评一下?可以从语言、表情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评价。
学生:点评(一至两名同学)
教师:大家的点评很中肯。希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能有更多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你的风采!
刚才我们知道了北京旧城布局的特点,而我们此时看到的北京旧城,也是经过了几番朝代变更的(多媒体出示北京古代城区变迁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图中的两个问题,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意见。
注释:问题1: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2: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间交流后回答问题(向东、北扩展;与水源越来越近)
教师:北京城城址的变迁是朝代变更的结果。几百年的沧桑岁月积淀了北京城厚重的历史文明,也给北京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北京故宫参观,给故宫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结合学案和课本24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怎样缓解故宫的压力。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并发表见解
教师:了解了北京的古城文明,我想问大家,为什么北京会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学生齐答多朝古都)为什么都选择北京作都城呢(学生齐答地理位置优越)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分析北京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地理位置的图片及文字
学生:边读图边分析填写学案后台上展示。
注释: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纬度位置: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2海陆位置: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3战略位置: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西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教师:通过对北京悠久历史、地理位置和城市职能三方面的学习,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来检测(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学生:回答练习题
教师: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