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8: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综测个人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绝技绝活展现职工高超绝技。“绝技绝活”是指职工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练就的安全、易行、高效、实用,还没有被普遍认可、广泛采用和推广的高招。开展“绝技绝活”征集评选活动,就是要挖掘、总结和推广这些高招绝技,搞好传帮带,使之不失传、不沉淀,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和发展。综掘二区张坤在风动工具维修中,苦练本领,刻苦钻研,练就了蒙眼拆装风钻的绝活,在风动工具出现故障时,仅凭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故障原因及修复方法。目前,在全矿青工岗位中,65%的青工都掌握一至两门绝技绝活,“于合喷浆”、“刘红45度测风法”等32项个人绝活在现场得到推广应用,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近千万元。
关键词:调息放松;心理放松;音乐放松;课后疲劳
Key words: breath-adjusting relaxation;mental relaxation;music relaxation;exhaustion after clas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11-02
0引言
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身心恢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西方体育界已将这一环节提升到“再训练”的高度进行研究,并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而我们有些教师却常常忽视这一环节,课后草草收兵,引起学生课后疲乏无力,腰酸腿痛,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以至对体育课产生畏缩、胆怯、厌恶等不良情绪,给学生身心和文化课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简单易行的放松方法,希望以此来使学生课后尽快消除疲劳得到“超量恢复”,以备更好地完成新的任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08年11月组织我校本科一年学生120人进行课后恢复干预实验。120人中年龄最小为17岁,年龄最大为21岁,平均年龄(19±2)岁。120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24人,男、女各12人,设实验组(A、B、C、D)组、对照组E组。上述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实验组在入组后分别接受不同放松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每次5min,直至熟练掌握此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课中同等强度运动后采用所规定的放松方法进行放松练习。通过采取动态实验和追踪观察的方法,以脉搏变化和心理及生理的反应为客观指标,对五种放松方法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以阐明在同等运动强度下,取得更好恢复效果的放松方法。动态实验观测脉搏变化的时间分别为:运动前、运动后、运动后第(1min、2min、3min、4min、5min),每次10s。所有测得数据均录入SSPS1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分析,并以每组平均运动后脉搏次数恢复到平均运动前脉搏次数所需时间来计算恢复时间。追踪观察则通过实验后连续两天对学生外部特征现场观察和积极访谈沟通来观测、记录学生生理、心理的不同反应,并归纳整理。五种放松方法如下:调息和心理相结合放松、调息放松、心理放松、调息和音乐相结合放松、自然恢复。具体方法设计和应用为:
1.2.1 实验组A组为调息和心理相结合放松①姿势(调身):松静站立、两脚平开、垂帘塞对、舌添上腭、头顶项竖、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提肛圆臀、心安神宁;②呼吸(调息):剧烈运动后先让学生深吸一大口气,自然地呼出来,做2―3次即可。后口微含吸气用鼻慢慢吸,目平视远方或微闭;③意识(调心):采用分段放松和默念方法自上而下放松,分段顺序为头部―颈部―两肩、两臂―胸背―腰腹―两大腿―两小腿―两足。先注意一个部位,配合呼气默念“松”字,每个部位两至三遍,然后再注意下一个部位。当按上述方法放松后,最后收功。吸气将全身之气从两手劳宫穴、两脚涌泉穴、头顶百会穴收聚到丹田,然后自然呼气,反复3―5次。
1.2.2 实验组B组为调息放松①姿势:坐、卧、立均可,全身松静;②深呼吸三次,然后自然呼吸;③意识:分段放松。
1.2.3 实验组C组为心理放松 ①姿势:坐、卧、立均可。一般采用正卧式;②默念:我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感到非常愉快。我正躺在海边上,海风吹遍了我的全身。我的全身松软柔和。我感到非常舒服。我感到非常舒服……
1.2.4 实验组D组为调息和音乐相结合放松 ①姿势:坐、卧、立均可,全身松静;②呼吸:自然、柔和、均畅、深长;③意识:静心倾听音乐《牧羊曲》。
1.2.5 对照组F组为自然恢复,不做任何放松活动。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平均脉搏变化(见表1)和追踪观察的结果,同一组学生在同等运动强度情况下,采用的整理活动放松方式不同,运动后的脉搏变化,生理反映和这种反映所持续的时间以及心理状况均出现明显的差异。
2.1 调息和心理相结合放松A组运动后第1min平均脉搏下降10.43次/10s,第3min基本恢复到运动前平均脉搏水平,第5min脉搏下降到13.10次/10s,比运动前脉搏还低2.25次/10s。A组与E组方差分析P值0.031
2.2 调息放松B组运动后第1min平均脉搏下降8.1/10s次,第4min恢复。第5min比运动前平均脉搏下降1.46次/10s。B组与E组方差分析P值0.037
2.3 心理放松C组运动后第1min平均脉搏下降8.1次/10s,第5min恢复。并比运动前脉搏水平下降0.6次/10s。C组与E组方差分析P值0.046
2.4 调息和音乐相结合放松D组运动后第1min平均脉搏下降7次/10s,第5min恢复。并比运动前平均脉搏水平下降0.38次/10s。D组与E组方差分析P值0.047
2.5自然恢复F组运动后第1min平均脉搏下降6.27次/10s,第5min后仍未恢复,且第5min平均脉搏较运动前脉搏水平高2.22次/10s。追访个别学生次日晨脉有偏高的现象。运动后第二天肌肉又出现酸、胀、痛的感觉,全身觉得疲乏,精神不佳,缺乏兴奋性,激动易怒不想训练。注意力不集中,总想到外面散散心。
综以上分析表明,整理活动方式(放松方法)对消除学生课后疲劳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整理活动方式对消除学生课后疲劳的影响显示出显著性差异。有效、科学的整理活动方式和方法,可以愉悦学生身心,尽快得到超量恢复,态度积极,处事乐观,精力充沛,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相反,无整理活动或整理活动缺乏科学性,单调、乏味,都会给学生身心带来不良的影响,产生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分散,以至对体育课产生畏缩、厌恶、胆怯等不良情绪。
3结论与建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