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查三比对照检查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9: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三查三比对照检查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三查三比对照检查材料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出口业务中的保税项目的迅速发展,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链迅速扩张,新领域、新行业、新产品层出不穷,海关监管工作难度和责任加大,并且在监管人力资源和知识结构方面面临考验。为提高海关的实际监管效能,海关总署出台了(署加发【2009】233号)等文件,文件中所称的海关引入中介机构参与保税核查,是指海关根据“海关监管、企业自律、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原则,积极引入社会中介力量,借助其在企业资信调查、会计帐目审计、内控制度评估等方面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海关委托或企业聘请开展专项审计,直接或间接向海关提供保税业务相关信息和辅参考的工作。目前此项业务已在多个地区开始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如何更好地完成保税核查审计服务?我们通过近段时间对几家企业进行保税核查专项审计,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谈谈我们开展此项业务的一些体会:

一、正视保税审计工作的难点

这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在这之前没有做过类相关的业务,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借鉴,也没有具体的行业操作指南,而且这还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业务,专业性体现在我们要具备有加工贸易的一些专业知识;技术性体现在不同于传统业务,不是单纯审阅会计报表、会计账册、抽查会计凭证就能完成,还要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工艺流程等,运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政策性就是我们要熟练掌握加工贸易的法律法规以及海关监管的政策文件规定等。在保税核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对如何进行审计感到无所适从,觉得无从下手,还是抱着报表审计及其他财务审计的视点在看问题,致使审计成果不突出。如果我们要在保税审计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首先就必须对这项工作的难点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并进而总结、研究出相应的审计对策。

二、向海关了解被核查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执行海关政策及规定的情况。

了解相关的政策及明确核查的重点是做好保税核查工作的基础。企业无论是保税物流业务,还是保税加工业务,都需要向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核准才可以进行。所有的保税货物自进境起就在海关的监管之下.直到复运出境或改变性质办理正式进口手续为止。被核查企业的日常海关业务包括保税仓库的申请、加工贸易业务的备案、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深加工方式的结转等。都需要直接向海关申请、查验。海关对保税仓库、保税加工贸易实施计算机联网管理,定期核对计算机电子数据,海关人员可以随时进入保税企业检查保税货物的收、付、存情况及有关账册。现场了解企业保税业务是否正常经营。是否符合海关的政策及规定。所以,通过和海关相关部门的沟通,能了解企业在保税业务中是否有违发规定、政策的情况,是否有异常现象。以及海关对核查工作的重点要求等,有利于核查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与被核查企业管理当局的沟通,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工艺特点、制定正确可行的审计计划是保税核查工作的关键。

首先,要全面了解被核查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被审企业加工贸易方式、生产经营情况、保税货物管理及流程、保税货物盘存情况以及不作价设备情况等; 保税企业包括保税加工企业和保税物流企业,由于保税加工企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所以对保税加工企业的核查一定要到现场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原料的领用、投放、加工到在产品的结转、外发产品的加工以及完工产品的入库,了解每个环节所产生的产品、在产品以及每个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次序。最后根据了解的情况来安排每个环节需要的现场盘点人员。注册会计师还需要特别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检查仓库收、付、存手续是否完整、严密,各种账务记录是否真实、有效、及时,海关监管电子数据与企业仓库记录是否一致.企业是否定期盘点等,通过内部控制的符合性的测试,确定保税货物复盘的抽查比例。在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和管理当局沟通;尽量停止货物的移动,减少生产流水线上在成品的数量;控制在途货物的数量,保证保税货物盘点的正确性;审计日期、人员安排分工、盘点的范围、盘点表的样式和被核查企业协商一致,要求被核查企业提前做好货物的预盘、货物堆放整理、盘点标识等工作,提供货物存放平面图,计量工具以及相关人员的配合。根据所了解的情况编制审计计划。

四、根据业务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注重规律,提高审计效果。

保税加工业务主要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

来料加工系外商提供原辅料,我方不付外汇,故在产品成本核算中无原材料成本账,因此审核过程较为简单,主要关注:原料及成品是否专库存放或分列单批存放,并标明“海关监管货物”字样,以备海关核查。并以加工合同号为单元进行的,做到先进先出,后进后出,做到账、物、卡相符。专人管理,专料专用,是否存在合同与合同之间相互串用原料的现象,是否有将进口料件与国内购进料件相互串用的现象。

进料加工是我经营单位用外汇从国外购买进口原料,加工成品后外销,进料加工对口合同进口料件全额保税,非对口合同定额保税,进料加工项下全部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出口产品免征出口税,但出口产品中如大部分使用国内料件加工的,则应全额或按比例征收出口税。进料加工不但动用了外汇,而且在财务管理上有详细的成本核算,因此审核过程也相对复杂。

(一)从超期未核销手册入手,选择敏感商品和进口保税金额大的业务进行重点审计,同时对审计期间开出的所有保税手册进行详细检查。从清查保税的原料及产品的库存数为入手点,将未核销保税手册中应存的保税货物与保税库中实存的数量进行比较,再与财务账册中的存货――保税原料及成品进行比对,检查三者是否一致,如果出现数据不符的现象一定要清明原因,查清被核查单位是否存在保税货物内销及外发加工的现象。

(二)从保税料件单耗入手,了解生产过程、工艺特点的基础上测算实际单耗并与备案单耗对比。由于保税加工企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所以对保税加工企业的核查一定要到现场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以生产部门的生产记录为主要切入点,从原料的领用、投放、加工到在产品的结转以及完工产品的入库,了解不同产品的工艺特点,每个环节是否产生副产品以及在产品的情况,了解每个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 中的次序。对于同一手册内的多种料件用于生产多个产品的情况,生产记录的详细程度更高,必须分别记录每个产品的投入与产出数量。 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检查仓库收、发、存手续是否完整、严密,各种账务记录是否真实、有效、及时,进出口报关单的数据与企业仓库记录是否一致,企业是否定期盘点等,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的测试,确定单耗测算所依据的数据可靠程度,并确定下一步对未复出口的料件数量的盘点比例和范围。根据测算的实际单耗计算未复出口的料件结余数量与实际盘点数对比,计算两者差异,并找出差异原因。

篇2

摘 要:高校中存在着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应从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并运行适应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机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目标管理模式(MBO)概念的提出具有适应新时期特殊群体学生管理需求的独特优势,其管理方式能够分解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内在潜力,符合学生内心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超过预期目标发展.文章从分析特殊学生群体自身特征入手结合目标管理模式的特点,就如何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09-03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0%左右,而且呈不断上升和复杂趋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涉及学业落后、网络依赖、经济困难、思想偏激、心理困惑、生理缺陷及违纪违规等类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1].当前,应当从深入了解、考察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等学校教育基本规律及原则,积极探索、构建并运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及有效途径,开展工作中需注重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艺术,增强工作实效.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管理模式是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层层分解,结合时代要求、学生自身及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其品质与能力进行阶段式培养的模式.并将关爱、引导、鼓励、说服、批评、管理等教育方式融入到目标管理模式之中.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在不同的时期、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通过目标管理模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管理者和特殊群体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人员的合力作用,对特殊群体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整合效应,达到预期目的.

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类型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特殊群体学生是指在教育机会及教育资源享有、经济状况及身心健康、权益维护与实现、人际交往与情感、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就业机会及未来发展选择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境况的学生群体.当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类型主要有:学业落后、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经济困难、网络依赖、思想偏激、违规违纪、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等不同类型,他们往往在学习、心理、生理、生活、感情、就业及人际交往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2].特殊学生群体集中表现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有的同学养成一些不良嗜好,出现内心空虚、精神委靡的问题,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3].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纪律观念意识淡薄、家庭经济困难、身心不健康、综合能力不强等导致就业困难[4].

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国内外大环境,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致使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所扭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地区性政策、文化、经济、社会保障差异;社会不良风气、环境的影响;家庭发生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校管理方式方法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帮扶措施不得当;家长管理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缺乏监管;学生自身先天性生理缺陷、性格怪异、人格发展不完善;学生后天养成不良习惯、学习基础差、自制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目标、综合素质不强等.新时期高校特殊群体学生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顽固化特点,他们承受着经济、学业、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5].面对特殊群体学生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会产生冲突,必然会对高校管理方式形成新的挑战,并危及高校和谐与安全稳定,因此,对特殊群体学生寻求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传统管理方式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效果不佳的原因

传统管理方式之所以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失灵”,是因为传统管理方式强调整体化、外部控制和指导,注重程序、规则和过程,实施过程中易失去方向,过多的规则、程序及要求使得特殊群体难以达到或完成预期目标[6].传统管理方式不注重特殊群体的个人发展,主要依靠制度、奖惩、发号施令和鞭策给特殊群体学生实施压力,再监督他们以期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缺少自主决策、自我选择的机会,这与特殊群体学生追求崇尚个性、自我发展的自身特征相冲突,进而产生管理矛盾,管理效果不佳.面对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问题,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大,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及高校学生管理者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对象,从特殊群体学生的自身特征及实际出发,对他们需采取目标导向性强、外部控制力度弱、内因作用为主的新型管理方式.

3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模式

3.1 目标管理概念及内涵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的,并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总目标以及与其相一致的子目标来指导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7].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概念包涵统一、明确的目标,各个部门或员工的子目标以及自我控制原则等三方面的内涵[8].目标管理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民主的、参与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9].

3.2 目标管理模式适应特殊学生群体管理需求

目标管理的目标统一性和自我控制性特征能帮助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解决思想教育、学业完成、人格完善、职业定位、追求自我发展等问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模式是从特殊学生群体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及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群体各阶段管理任务及目标,实施自我管理及有效控制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目标统一性,有助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明确学业任务、增强学习动力、树立正确职业定位[10].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特征使得学生管理者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方式更加开放和自主,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通过个体引导、目标制定,自我反馈,激励控制,充分发挥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因作用.同时,目标管理模式有利于特殊群体学生的自我发展,采取目标管理模式既可做到明确目标、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又可激发学生自身内在潜力、增强兴趣、提高动力,促进学生自身追求进步并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4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实施

4.1 调查了解、分析原因确定目标管理的管理对象

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与其本人及其他同学谈话聊天、日常观察、与家长沟通及家访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交友情况等信息和情况,在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及归因分析,找准学生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相互间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全面细致的原则,多方位全面了解,获取更多真实有价值的材料和信息;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归纳为某类或某几类问题类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日常的教育及管理中对特殊群体学生进一步了解[11].

4.2 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并制定目标计划

了解清楚学生的问题所在后,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分类并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心中有数,对象明确[12].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班级、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家庭成员及经济状况,问题类型以及问题持续时间、原因、教育及帮扶措施、教育过程记录及教育效果等.特殊群体学生档案的建立从新生报到以及与学生家长沟通开始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及时更新和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采取实时跟踪式管理并做好记录,以确保对其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实效性.结合学生自身的问题类型及个性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帮扶手段、管理目标和办法.

4.3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的实施

针对不同问题类型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年度、学期、月、周管理的不同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并对实施情况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定期或不定期与特殊群体学生谈心、建立“谈心日”谈话制度;深入宿舍了解学生思想、生活状况;积极组织特殊群体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加强心理疏导、完善“四级”心理健康体系;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及帮扶制度措施;与学生父母经常通话沟通、反馈信息、家访特殊学生;形成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干部、学生本人“五位一体”的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帮扶机制[1].管理过程中要形成激励,将他们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自己参与制定目标;实施有效管理,创新管理手段、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各级管理组织明确总目标、结构体系、分工明确;制定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教育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对照检查,优化方案,有效监督、控制管理措施.

4.4 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目标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身心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及道德观,既要“扶困”,也要“扶志”,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存在某种不足或缺陷,往往会伴随自卑、焦虑、抑郁或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因此,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内心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文艺及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活动,要尊重、关心、爱护、引导他们.通过发现和树立特殊群体学生成功的典型,来教育引导鞭策特殊群体学生,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正视现实和困难,树立自信,解决实际困难.

5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监管与成效

5.1 目标明确、因人施教,制定科学实施方案

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具有特殊的心理、情感体验、行为方式,要针对每个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情况,拟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制定个性方案及措施,采取因人施教及特殊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帮扶和管理.明确目标后,制定总体目标,并分解为阶段目标及不同层级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重目标轻过程原则,形式方法灵活多样,按照总体目标及层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最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5.2 注重时效、动态跟踪,确保实施有效管理

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稳定性、易变性及突发性,要及时了解他们在思想、行为及心理上的的动态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初始状态,尽量减少损失.特殊群体学生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也将不断地变化,因此,学生管理者应当掌握导致特殊群体学生困惑的原因,应具有前瞻性、预判性及细化性,以动态及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行为变化,预判他们在思想、行为及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3 远近结合、统筹协调,及时完成阶段性目标

目标体系包含着短、中、长期的目标,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中、长目标主要以引导、指导为主[13].学生管理者要时刻督促特殊群体学生自觉制定总体或长期目标,并分解成多方面、多层次的短期目标,尤其是学习目标、人格健全目标、身心健康目标及自我发展目标等要既详且细,适时进行检查督促并结合阶段目标进展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管理者要明确管理任务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每一个管理目标都有一个具体的时间阶段,必须在规定的阶段内完成,要有阶段目标完成时间进度表,并按照计划和要求及时完成阶段性目标.

5.4 尊重个性、齐抓共管,全方位有序推进方案实施

学生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所在,懂得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融入团体,主动接受教育,同时做到激励内因,标本兼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与特殊群体学生共同参与制定、选择目标,目标是明确的、可检验的和可衡量的,并对如何衡量管理绩效达成协议,贴合学生实际,形成自我激励[14].同时需要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学生干部之间密切配合,加强交流及沟通,实现信息畅通,构建完善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管理方案实施.

5.5 目标控制、查比对照,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目标管理过程中要实时进行绩效反馈,对每一个阶段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和方案策略的时效性及实效进行查比对照.一方面,可通过学生自身或者家长及学生干部的反馈,使特殊群体学生能够主动控制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保持正确的方向;学生管理人员要实时检查进度并对完成情况予以阶段性评价,主要针对近期目标,以及对中、长期目标影响,并结合实际及变化调整目标体系以及管理策略;尤其对于学生顽固不化习性或者出现变化以致难以完成的任务目标,应当寻求新的措施手段并调整管理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管理方案、措施的实施,又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绩.

6 结语

由于特殊群体学生问题类型较多、所占比例较大、管理任务繁重,而且往往多种问题相互滋生或交错并存,使得特殊群体学生在生理、心理、生活和学习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应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及创新性,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教育和帮扶并行,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必须宽严得当,引导得法、注重策略技巧及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实效.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采取目标管理模式,并应用到特殊群体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及培养的过程中去,既符合教师教和学生学各方面的实际,做到教书和育人统筹发展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实践,又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个性发展及需求,发挥特殊群体学生主体的自我激励和调控作用.目标管理模式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中具体的实施措施、方法及手段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今后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文兵.论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7(4):52-53.

(2)章志图.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维稳工作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93-96.

(3)马旭东.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67-69.

(4)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6(4):61-62.

(5)刘建林.一个理念是个平台—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体系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6)毛保华.新时期研究思想教育方法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

(7)李睿秫.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理论渊源[J].学术交流,2006.(8):32-36.

(8)付艳荣,郑强国.对“80后”员工的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8,(8):100-103.

(9)金一斌,黄岩.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9):53-56.

(10)程永波,廖晓玲.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与发展目标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16-18.

(11)高璐.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