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9: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篇1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全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

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篇2

初中学生通常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对其陌生、枯燥、记忆性东西过多而出现厌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会导致学生们对其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错误的思想——“地理知识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枯燥乏味的地理转变成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版材料内的“读一读”等的阅读材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现将心得阐述如下。

一、重视对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把新版地理教材精选的“读一读”等内容的阅读材料重视起来,而不要只是侧重地理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只会将地理知识的枯燥性加强,不利于引发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地理教师还要善于将这些阅读材料与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合理、有效地贯穿起来,这样才会更加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将其生动性、趣味性体现出来。

二、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

因为此部分阅读材料内容都是非常精彩、生动的,极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新鲜事情的探求欲与求知欲。通常,一些地理教师会将材料中阅读材料布置给学生们自己进行课后阅读,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面的扩宽、提高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却没有达到对学生们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学习,未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往往只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应对考试,从内心深处没有达到对地理知识的主自、积极、探索的学习目的。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材料。如,在“西双版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欢乐的泼水节”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教师则更要生动地把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具体细节讲解给学生们,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与兴趣的同时,还会激发他们对其他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地理位置的了解欲望,而我们教师再适时地融入相应的地理基础知识与重点知识。而学生们在处于对知识求解的兴奋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其对知识的吸收与记忆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从而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还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

三、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

如何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呢?这往往也是我们诸多地理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完全也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对学生们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培养工作。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的趣味性,来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留给学生们,让其去在材料中寻找答案或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如,我们在讲“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完全可以从香港和澳门的阅读材料进行着手,而对学生们提出疑问“为什么香港与澳门是单独的省级行政区域?”、“为什么会有这一说法?”让学生们自己去在书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们自己尽情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教师这时只是倾听、并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们没有挖掘到的知识点,而不要打断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也不要阻止学生们可能会出现偏离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使其回归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中去。并在适时给予学生们相应鼓励的同时,再将本节的基础知识与学习重点讲解出来。这样一来,不但学生会积极地、自主地去对未知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还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采取进一步的求知性的探索精神。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入“香港的爱国人士登上的爱国行为的真正意义”,并提出“的地理位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们在课余时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去寻找答案。这不但可以丰富、扩展学生们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关其他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爱国精。这些做法,都是通过阅读材料来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去引导、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学习精神,并对其他学科或是未来的学习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地理知识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乏味性,但是只要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好阅读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及阅读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有机融合,在激发初中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上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形成一个对地理知识的爱学、想学、继续学的良性循环,也必将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学习效率,并对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萍.基于教材活用的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09(11).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

比如,在举行天气预告的教学时,首先笔者开宗明义地用英语提问:“How 's the weather today?(本日天气怎么样?)”,学生听到老师居然用英语提问,感受很新奇,而且英语课上也刚刚学过,纷纷积极举手回覆:It 's sunny(明朗的) It 's cloudy (阴天的) It 's windy(多风的)It 's cold(冷的)……,然后请那些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告的学生向老师汇报,师生配合归纳天气包括的主要内容 。

又如,因为学生对沙尘暴现象没有亲自体会,在上课前,我给学生放了一段“沙尘暴”的录像,当学生眼见暗无天日,风沙肆虐的气象时,如临其境,传染力极强,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忧患意识,这时老师引用《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儿吹吹,沙儿飞飞。”学生都露出会意的微笑,此时老师捉住机缘提出题目:“沙儿为什么飞,这种灾祸是怎么形成的?”,跟着牵挂的发生,学生的学习乐趣也高起来了,他们怀着浓密的乐趣,昂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正所谓“乐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只有怀着无比昂扬的乐趣,才能让知识的得到变得顺理成章。

二、扎实抓好学习常规,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常规工作,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常规性工作,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常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目标检测、总结等环节。切实做好这些环节,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最佳方法。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目标,同学们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要求同学们在教师帮助下明确自己在一个单元需要学习什么,知道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和自己采取怎样的办法措施等,每个单元目标实现以后(不论实现程度如何),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运用“制定目标计划—学习—目标检测—总结—调整学习策略”的模式,经过3至5单元的训练,使之成为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同学们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质量,避免预习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

当然,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专心听课

听课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疑解难的主渠道,是学习常规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好课。同学们听课要带着疑问听,要特别关注老师是怎样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采用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解决疑难,更要学会掌握知识,解答疑难的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

4.课后及时复习和作业

复习和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及时巩固预习、听课所获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复习和作业需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来说,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笔记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完成作业效果较好。

三、多做练习,强化训练

篇4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55-01

目前,初中的教学在科目重点上,比较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对地理等课程重视程度较低。在教学方式上,地理教师也主要使用简单的讲授方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用文字、图形等多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但是,目前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1.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趣味性很强,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由于涉及的知识较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新的形式来进行讲解,这样便于通过丰富多彩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风光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当地图片、地方节日的视频、代表性的歌曲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1.2 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地图的动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较为基础的工具,其中蕴藏着强大的知识和人的想象能力。地理教学中,依靠传统的地图图片介绍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出一些需要讲解的重点知识,充分发挥出动态地图的优势。例如,地理教师根据需要讲述的内容,可以将图像大小、颜色、虚实等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动态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有助于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巩固学生记忆,达到教学目标。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球空间上的一些知识。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前提是具备空间概念,对地理事物的布局结构等有一定的掌握。地理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这也是课程的一大作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进行一些天体运动的知识时,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其运动状态进行实证模拟,课堂上展示相关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1.4 有利于掌握课程重点,提高讲课效率

课程重点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师需要着重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讲解,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然而,一些重点知识通过简单地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此时,需要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等,通过具体的动态模拟与讲解,学生较容易理解,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当前地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没有结合课程特点,忽略课程重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教师很少考虑地理课程的特点,一般只是简单应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导致了缺少课程的实质,教学目的不明确。

2.2 技术应用情况不佳,有待提高覆盖率

目前地理教学中,仍旧有一些教师很少甚至是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通过简单讲解形式进行课程讲述,只有在对外讲课的时候才会应用现代技术,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应该注重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覆盖率。

3 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教师认识,提高思想意识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工具。并且,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应用中,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本质,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完善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3.2 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程的覆盖率,需要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掌握相关技术,才能更加充分地使用技术设备。因此,需要组织相关培训,让教师对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进一步了解,掌握相关技术,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3 提高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水平,完善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因此,现在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需要一定的前期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投入,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实施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引入方法和应用情况上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本文建议应该注重提高教师认识,提高思想意识,需要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需要提高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

(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参考文献:

篇6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有效的构建,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主要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在地理课堂上顺利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助多媒体突出背景知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选择和运用。在地理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地理背景知识更全面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地理课堂上,首先,教师应该将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在确定重点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具体知识的确定,并让学生针对多媒体的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对地理内容进行有效的吸收和掌握。然后,根据已经明确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有关背景知识内容的讲解,其中教师要着重关注那些比较重要,同时又比较复杂、抽象的内容,将其背景知识优先讲解。最后,让学生在学习背景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分析,并寻找其中的规律,掌握地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地理知识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有效掌握W习地理学科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例如,在学习《河流和湖泊》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内河流与外河流的流动方向展示给学生,这个动态过程教师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教师再将我国的整个水系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大致的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在水系中找到黄河、塔里木河以及长江,从而达到旧知识巩固的目的。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河流,并根据画面提出一些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地理探究性和自主性得到

提高。

二、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只是进行知识的教育,这样死板的教学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中。同时,这样的教学课堂还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地理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使过于沉闷、安静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谐,这样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好话题,话题不要太简单,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也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对于比较困难的知识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教师要及时地纠正,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自己真正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去。

篇7

综观当前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单元复习课重视不够,加之缺乏有效的复习方法,从而导致课堂复习效率低。因此,在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笔者试图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复习教学,引导学生梳理每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建构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结构,这样在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的结构图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轻松把握整个单元的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复习效果。

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的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围绕“talk about consequences(谈论因果关系)”这个话题将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分成四个模块,并在每个知识模块中列出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通过pair work 的方式进行句型练习活动引起学生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单元里的单词、短语以及if 引导的条件句和一般将来时的用法。以下是复习Unit5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

专题复习作为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某个专题进行复习,它是在一轮复习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回归与整合,以强化知识的交叉渗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掌握知识。在专题复习课中,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复习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各分类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各类重点一目了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渠道,实现自我建构知识网络,优化复习课课堂教学。

以词汇专题复习为例,在复习单词take ,cost , pay 和 spend 的用法和区别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这些表示相同含义的单词的用法进行回顾和总结:take后面常跟双宾语,常见于“ It takes sb.+时间+to do sth.”结构中表示 “做某事花了某人多少时间”;cost的主语是物或某种活动, 常见用法是: sth.+cost (sb.) +金钱,表示“某物花了(某人)多少钱”;pay的常见用法是:sb. pay +金钱+ for sth. 表示“付钱买……”;spend的主语必须是人,常用于以下结构:(1)spend time /money on sth.“在……上花费时间(金钱)”;(2)spend time /money (in) doing sth. “花费时间(金钱)做某事”。然后给出与之相应的例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词汇分析、辨别,帮助学生透彻地了解并掌握其用法,在头脑中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脉络,构建思维导图,以便考试时能够准确、快速地提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以下是take/cost/spend 和 pay 用法区别的思维导图。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情境教学法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该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某一教学内容或环节进行刻意、科学的修饰,然后将该教学内容或环节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模拟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第一教学原则,把学生们引入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去,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出彩。那么,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加出彩呢?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努力再现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等。

一、密切联系生活情境,让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源自生活,情境教材取材于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用生活的现象来说明问题,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贯穿地理教学知识,尤其是通过实际例子的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即让生活走进地理,在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力争把每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重点知识都熟稔于心。笔者曾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初中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加感性认识。在生活情境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积极调动学生们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二是在教学中有意与学生们探讨、交流相关的生活经验;三是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课余期间努力体验生活;四是带领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经验和印象作以总结;五是拟定命题,即在地理知识中拟定命题,让孩子们带着命题去贴近生活,探索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问题》的时候,锻炼学生们实施可接触范围的人口统计,比如班级的人口、学校的人口,调查所在小区以及社区的人口,继而放开眼界,去了解城市、中国、世界的人口。通过中国人口与其他国家人口的比较,通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深刻解读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再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人口与人种》等知识点时,也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比对。根据地图判断出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带,是寒带、温带还是热带等,进而延伸到国家层面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站在学者的角度上,对自己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各种天气做一个重新的审视。在《人口与人种》中,对世界的人种黄、白、黑、棕等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否认的是兴趣才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核心,而兴趣恰恰是记忆是升华的第一导师,那么兴趣又是怎样来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生活。

二、努力再现历史情境,让地理科学追溯古今

在地理和历史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再现从前的情境,就是历史的情境,这一点如果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那么一定会促动初中地理教学的丰富多彩。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教学生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那么也就是说,老师不要再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从互动指导、引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展现更多的情景和情境,让情境去促动相关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经常性地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观看中体会记忆,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觉,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学习信息。

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常见的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等影视作品来真实还原那一段历史,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一下地震的威力和危害,也通过《汶川地震》等知识来切实感受相关的地理知识。再例如,在《滚滚长江》、《滔滔黄河》的知识教学中,把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突出出来,把长江运输和生态作用突出出来,尤其要通过书籍、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们看到历史上环保的长江与黄河,再比较地看一看现在伤痕累累的长江与黄河,增强环保意识。当然,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也要想方设法地融入互动式教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以人为本”的集中显现,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境教学加互动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为原则的,继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高度成功。

三、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地理教学丰富多彩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像和其他因素,也可以实施电化教学,也可以融入电影、电视、网络等相关视频,精心科学地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造最好的技术支持,使用最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完全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加强课堂活动,增进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非洲》和《美洲》的时候,教师通过展示图、物理模型和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加上生动的语言创造条件,世界最长的尼罗河、三大热带雨林集中的刚果盆地,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红海、地中海均借助多媒体融入学生们的眼帘和视野并完成教学目标。

四、总结

写到这里做一小结,宣告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又一应用模式,总而言之,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美丽的外衣,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要求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施情境教学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情境新颖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低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科学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体验性,创造生活,激发兴趣,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初中地理教学的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更出彩。

篇9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可分为统计图教学、景观图教学、示意图教学和地图教学等类型。在统计图教学方面,主要利用数字资料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相关规律,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在景观图教学方面,景观图可分为摄影图和描绘图,前者相对真实,而后者则能够突出重点。由于地理环境具有广阔性与复杂性特点,学生难以直接想象地理事物及现象,而景观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在示意图教学方面,示意图多为成因示意图,主要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加以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事物的位置和要素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揭示,然后对其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在地图教学方面,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进行地图教学时,需要了解读图的要求指导学生读图,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地形、经纬和海陆位置。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关系,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策略

1.强化学生读图能力。

图像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图册和课本等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读图。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东南亚的相关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对中南半岛河流及城市分布图进行观察,并结合中南半岛地形对城市与河流分布的影响及分布特点等进行探究学习,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提出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半岛不同地区的海拔范围及高度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总结出该半岛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并由此形成纵列分布和山河相间的特点。

2.重视图像教学。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法时,应对图像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了解,树立正确的图像观念,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地理教材中文字的表达趋于简练化,图像教学逐渐取代了语言描摹情况,彩图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读图与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图像教学,引导学生读图和分析图,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理设计地图略图。

篇10

(一)关注区域的地位

区域地理囊括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学中一定要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做到“纲举目张”。这个“重点知识”往往就是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例如,八年级所涉及的地理区域的特征,基本上都在标题中体现了,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西双版纳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黄土高原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等等;对于一些在标题上没有体现的地区特征,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如,台湾是美丽富饶的宝岛或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以及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等等,这样可以以点带面展开。它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学习某一区域以前,部分学生可能已对其有所了解或曾到过这一区域旅游。这些学生对此区域具有一些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往往是区域的某些突出特征,是让学生感兴趣而又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方面。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去展开教学。但教师不能停留在对这些区域特征感性认识的讲述上,而是一定要上升到“人—地”发展关系的理性认识上,这样才具有探索性,并且可以在探索区域“人—地”之间的关系时把区域各要素一一糅合进去分析,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自然要素。不至于总是按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相关内容这样的线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三)关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现在实行一个课标、多种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每一本教材提供的内容都仅仅作为教学的资源之一,提供的案例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案例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让学生看到个案问题或现象时,知道从地理价值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例如,①知道区域要素主要有哪些,例如,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习俗、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服饰、建筑、宗教等;②知道每个要素包括哪些方面,例如,位置主要有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农业包括耕作制度、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业区、农作物等;工业包括工业分布及工业部门;③知道区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例如,位置、范围和地形如何影响气候,地形和气候又如何影响水文、河流,进而又影响景观(植物,动物,土壤);④知道综合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例如,自然要素是如何影响着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环境对人类又有哪些反馈作用,等等;⑤知道地理事物分布之间的关联性,例如,“气候──土壤──(农作物)生物的分布”“火山──地震──地热的分布”“人口──工业──城市”的分布都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地理事实,还要关注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和变化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而且有些时候学生也有他独特的思维,所以我赞成以问题为中心,抽丝剥茧,剖析问题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纵横辐射,构建问题的外部联系。问题的探究过程着重有以下几方面: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信息判断、现象对比、总结规律、原因分析、概括特征等多项思维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在于如何讲授得好,还在于如何引导得好。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挑选或创设问题情境,依照探究步骤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根据学生的探究进展及时点拨和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料或事实清单,这一点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很重要。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点带面和综合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这个“点”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在关于西北地区众多的地理知识中,干旱的地理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现象,因此,对西北地区的学习要紧紧扣住“干旱的环境及影响”这一重点知识展开:干旱的景观──植被(草原、荒漠、沙漠、绿洲),河流(数量少、季节性、内流河);干旱的成因──气候(由东往西的景观变化与降水多少的相关性),在此带出气候的成因──位置、范围和地形;干旱的影响──以牧业(牧场、畜种、产品)为主,农业为灌溉农业(作物类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