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16:36: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预防医学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直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较重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培训,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预防医学》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另外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就足够了,《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从而出现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知识的现象,这些因素给《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教授带来了不利影响[2]。另外,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过多媒体教学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幻灯片演示,内容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上岗承担理论课,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学科系没有时间对每节课内容备课和听课,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大多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虽然学过该方面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的状况[3]。此外,由于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年临床专业实习后,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个时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找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导致缺乏对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1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情况,应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基础。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
2.2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可将其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应的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杂,还需广泛地开展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通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尤其是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缺点,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知识。
2.3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有研究显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存在反感。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由于《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所以,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使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尽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预防医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应以LBL教学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为辅,具体来讲就是理论课采用LBL+PBL教学,实习课采用PBL教学[6]。此外,为促进与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接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在专业问题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通过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整合《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参考、观摩、交流的机会,拉近不同院校的距离,提高整个国家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8]。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当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此外,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重申请,轻建设,少利用”等现象,这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评估结束后要加强课程维护,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资源的浪费[9]。
2.5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时应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使学生能运用知识预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强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目前的形势,在以后的课程中还应加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控制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10]。另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建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聘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使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培养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1]。通过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较客观的认识,了解职业卫生状况及进行劳动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全科医学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6合理安排学习与就业,避免二者发生冲突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初哈佛大学,经推广、发展已发展成熟。是当今世界师范、医学、法学教育中盛行的教学法,在我国也需运用起来,尤其是近年在我国倍受重视的预防医学,传统教学法存在明显弊端,如重视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医学基础课,而案例学习多在实习时完成,在预防医学教学中较少讲述案例,使课堂缺乏趣味、生动性,效果不理想。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阐明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如将公害事件、食物中毒等贯穿于教学,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发散式思维,且在课堂上促进了学生由“学”到“用”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趣味: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案例教学易激发学生对教学目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讲述痛痛病这一公害事件时,可讲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患者打个喷嚏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再讲述骨折、骨质疏松的原因,一步步引入到致病根源-铬中毒。
1.2 实用:预防医学是预防疾病、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案例教学应与临床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1.3 前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的认识和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的充分应用,尤其是人类基因组奥秘的破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为预防医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这些医学技术给预防医学学科带来的影响,学科的新变化,使学生掌握新的动态发展。
2 教学案例的选择
首先要筛选大量公共卫生事件,所选的案例应围绕教学培养目标。例如:食物中毒的学习,可以汇总各种类型食物中毒,通过发病地区、季节、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使学生加深对食物中毒的系统学习。其次案例应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案例教学不是教师自说自演,而应引发学生经过思考和争论得出结论。第三,所选案例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上,通过新知识来进行思索、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营养学时,学生已学过生物化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营养不良的表现来制定出食物营养预防方案,从而使学生知识连贯、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案例应以短小篇幅为主,以便及时完成。而课后案例可以选用较大篇幅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完成。
3 案例教学实施流程
通过精心选择案例,编制出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教学教案。案例教学多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具体教学流程是:
3.1 提出案例-教师讲解-课堂讨论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对课堂目标讲解后,提出案例。首先是教师讲解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充分分析,使学生对课堂讲述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接下来在课堂内学生讨论案例,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
3.2 课后案例 相对于课堂案例,课后案例具有内容多、联系广、可能结论较多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讨论。布置课后案例时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或思考问题,使学生完成的作业符合教学要求。小组讨论之前,各成员应先个人阅读、思考、分析,获得对案例问题的见解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以开拓个人思路,修正和完善对案例的结论。各成员应阐述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通过小组探讨,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并形成印象深刻的记忆。
4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教与学的模式的形成。在高考和统考的评价方式下,形成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应形成一套相应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课堂案例讨论中具有独创见解的得分、作业完成情况的得分、学科间有关知识联系的得分、案例和生活实际联系的得分。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预防医学与以后的医疗工作关系不大而缺乏学习兴趣,忽视课程学习。因此,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群体预防观念,认识到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诊断治疗患者,同时也要参加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研究促进健康的方法。而预防医学正是相应的一门学科,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2.1加强案例教学
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恰当结合教材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讲述中运用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何观清教授所进行的实例“痢疾噬菌体预防痢疾的实地观察”不仅能化繁为简,利于理解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指导实践,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并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方法。
2.2运用多媒体及动画演示
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加上更形象生动的Flas演示,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清晰的印象。如统计学中t分布运用Flas演示不同自由度的t分布曲线图形,这比直白的讲述和固定的图片能让学生更直观明了的掌握t分布的特点,从而起到更好辅助教学的作用。
2.3注重课堂讨论与小结
在教材中很多内容通俗易懂,相对比较枯燥,如果恰当引导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化乏味为生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一次课注重课堂内容总结。因为理论课的课堂小结往往归纳概括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复习和理解记忆,而且小结也可以起到承上启下,衔接下次课主要内容及提示预习内容的作用。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总结,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巩固。有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求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临床医学人才,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先决条件。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准确,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信息量大、可高度共享、迅速搜索、快速传播等特点,成为教师利用国内外广泛资源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交叉及渗透的重要方法。有益于教师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1.2TBL教学设计
1.2.1准备阶段首先,教师要设计TBL教学课程,依据教学大纲,确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掌握、熟悉、理解和了解内容),认真准备测试试题等。在授课前一周,教师告知学生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课前根据问题充分预习教材,以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准备发言PPT等方式进行学习。期间,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引导其学习方向,可指导学生讨论和发言稿的准备工作。
1.2.2实施阶段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以演讲方式讲授课程内容,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再由老师作简单小结。老师应对学生有疑虑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其一起找寻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问题和全面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要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讨论和老师总结结束后,利用预先设计好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评。测试内容是预习内容的要点,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形式来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保证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点。
1.2.3评估阶段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课堂测试试题进行评分,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两组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从而评估教学效果。
1.3统计对于学生成绩可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别。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评分结果显示,TBL组的课堂测试平均分为(9.36±0.62)分,而对照组的只有(8.05±0.83)分(总分10分)。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成绩发现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放调查问卷39份,回收39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初步的TBL教学改革,高达82.05%的学生认为他们对TBL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结合自身情况作出选择,该调查问卷对今后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结果见表1。
3讨论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人总结了多年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道讨论。
1 在教学中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应高度重视第1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1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Grippex)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 在教学中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学期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防疫站,其他像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用到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比方说,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便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点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 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预防医学逐渐向各学科加速渗透,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目前,卫生职业类学校所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建设不够,教学效率不高,已难于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此,通过加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适时地调整中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实践,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考核方式,引导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来成为防治结合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1提升对预防医学的定位认识
人类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卫生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内外有数据显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80%以上归属于预防工作和公共卫生所作出的贡献。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本建立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医疗服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医疗体制问题,使得“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根深蒂固。为了使这门学科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可以通过增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弥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裂痕”,这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卫生职业类学校生源质量普遍大幅度下滑,教材和教师配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因素使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
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显示,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转变临床医专业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对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视程度,激起他们主动学习预防的兴趣,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不重视预防医学学习的原因之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临床脱节。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和体系,对临床各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而不得不学习该课程。这充分说明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亟需改革,进而改变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分裂和脱节的现状。目前,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并十分重视全科医生培训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调查资料显示,普洱市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偏低,预防保健专业人员尤为突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办学宗旨是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符合农村工作要求的复合型卫生人才。因此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从未来角度和实用角度重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
3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3.1对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而预防战略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课程渗透,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医学模式的应用。要树立新的预防医学教育理念,突破传统预防医学的思维定势,拓展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形式。3.2在教学中突出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特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是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需加大临床预防医学的内容,将开展预防医学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现有的卫生职业学校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相脱离,实验教学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将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3在教学中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可以通过不断引导临床学生重视预防医学,积极培养他们成为防治结合的医学复合型人才。如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第一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卫生事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3.4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预防医学能很好的融入素质教育的开展。比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这是预防医学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切入点。3.5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任何一项课程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对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学习目标。而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对初中起点与高中起点入学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了调整。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4.1选择合适教材教材,突出临床预防医学内容建议选择适合农村医学专业的教材,选择由卫生职业学校预防医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教师的授课应从教材出发,有机地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实施以临床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为主体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实用性。4.2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教师在每次授课前先设计一些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将问题交由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各种各样,然后教师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讲授,在讲授中师生还可以随时互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预防医学的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人,教师可以就某个题目进行讨论式教学。如教师在营养与健康中增加小案例的课堂讨论,既结合生活又活跃气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4.3开展社区教学实习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习,这对于学生掌握预防知识和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教师能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认识水平,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在实践性教学中认识了预防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4.4组织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结合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一些科研项目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比如教师积极参与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省卫生科技教育等部门组织申报的课题,在申报和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认知,也增加了教学的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4.5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从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栏目截屏剪辑做成课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4.6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预防医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建议以模拟案例来考核评分,以此提升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心理需求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46-47.
[2]王玉荣.新形势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
[3]徐向平.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有效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讨论
(一)教改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完成频率除妇科操作和疾控工作项目外,其他项目都低于传统组,经分析认为,上述差别主要是由于两组临床实习单位等级不同所导致,为了达到本教改中早期接触社区的目标,将教改组安排在乡卫生院及县医院实习,而传统组实习单位等级是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在就医人数、开展的医疗项目等方面后者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在大医院实习的学生所见到的和参与诊治的疾病数量多于比在乡卫生院、县级医院实习的学生。近年来,随着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等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保健水平提高速度也很快[1],而乡卫生院和县医院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的基层单位,因此,教改组妇产科操作频率略高于传统组。
(二)传统组内科疾病排序中高原性肺水肿和急性轻症高原反应较靠前在大医院实习的传统组阅读放射检查结果排序前三位是B超、X光和CT,教改组前三位都是X光,说明在大医院医疗检查设备齐全,实习生可以接触到较多类型的检查,而县级医院主要是X光,外科操作项目中传统组学生上手术台(助手)的机会也比教改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