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9: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民主主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民主主义

篇1

41.答案要点 错误。

(1)1949年,标志着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

42.答案要点: 错误。

(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生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篇2

遥想当年,人民日报的江湖地位何等显赫,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挑战它的绝对地位,无论是政治地位、市场地位、媒介地位,人民日报都是绝对的NO.1。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人民日报是大写的“人民”媒介。只不过,此时人民日报的目标受众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没有真正落地。它凭借超强的政治想象,将“人民”揽在它巨型的怀抱里。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以及媒介市场化、社会媒介化的升级,在人民日报的周围,突然间冒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竞争者,它们在蚕食人民日报的地盘,瓜分人民日报的受众。而且不少媒体,也以“人民”的名义标示它们的专业正当性。这就打破了人民日报对“人民”的垄断。就连人民日报社内部的子报,也在市场化大潮中扩张自身,竭尽全力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人民日报的周围,诸侯并起,这就大大稀释了人民日报的影响力。如今,媒体分众化趋势势不可挡,百舸争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还想一纸风行,实在困难。

对人民日报最大的挑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媒介,它四面开花,弥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受众只是被动的接纳者。但新媒体改变了传者――受者的权力结构,受众也有了空前的主导权。传者如果还是沉浸在过去的“光荣与梦想”中,就只会看到受众的背影了。人民日报从“人民”时代开始步入“网民”时代。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人民日报只能负重前行。人民日报敏锐地意识到了互联网的挑战,率先提出创新与应对之策,创下很多“第一”。1997年人民网创立,它比搜狐、新浪还早几个月;1999年5月人民网“强国论坛”开通,开启了中文互动社区的序幕;2008年报社正式制定了“报网融合”战略,在多媒体环境中延伸党报的生命力。这些努力,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人民日报在新媒体环境下迅速下滑的势头。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张研农社长算了一个账,280多万份相对于拥有粉丝1955万的“微博女王”姚晨,还是小巫见大巫,也就是说,姚晨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也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在如今比拼眼球“围观”的时代,人民日报与姚晨们比拼粉丝,这是以己之短克人之长,其结果不难料想。人民日报在受众体量上跟新媒体比拼输赢,似乎不太明智。近几年,人民日报的一些努力证明,内容是永远的王者。在一些重大、热点问题上,人民日报早发声,敢发声,赢得了不少好评,网上关注度也不错。

篇3

二、关于入队年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纲领上,原规定“吸收七岁到十四岁的儿童参加少年先锋队”,现改为吸收九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参加少年儿童队,从七岁提高到九岁是考虑到在中国九岁以前的儿童,在身心发展和智力方面接受少年儿童队各种要求尚不够条件,从十四岁提到十五岁,是考虑到十四岁的少年到了入团年龄,但还不够入团的条件时,仍可以留在少年儿童队里进行教育,这样使少年儿童队和青年团在年龄的连接上保留一个伸缩余地。

三、关于少年儿童队的性质

在青年团中央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第二条上,对于少年儿童队的性质巳有决定。因为培养和教育整个少年儿童一代是青年团任务之一,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少年儿童队必须在学习和各种集体活动当中,团结和教育广大少年儿童。不能在这些方面使队员和非队员之间有很大界限,以保证少年儿童队的广泛性,在组织少年儿童队的步骤上,首先从九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当中,吸收愿意进步积极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参加并逐步发展,使在推动整个少年儿童进步上起积极作用。

四、关于决议第三条的说明

(1)在学校、工厂、村庄(乡)、街道有少年儿童队组织的各单位设立队部,各单位以上不设队部,这是考虑到刚建立的少年儿童队,其自治能力和其他条件不可能有自己的单独组织系统,因此规定少年儿童队,直接由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级团委少年儿童部负责领导。

篇4

民族分离主义主要是指在一个主权独立、的多民族国家内的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极力争取从现有国家中分离出去或同其他相邻的同一民族合并,以谋求建立单独民族国家的运动。民族分离主义是冷战后最典型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苏联这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上。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以苏联解体为开端。苏联解体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上,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对外关系上,西方国家长期对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除了以上内容,民族因素也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由100多个民族组成,民族问题错综复杂。不仅联盟中央与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在各共和国之间、共和国内部各民族之间也矛盾重重。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尽管苏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不少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失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并没有对民族主义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相反由于他所推行的新思维、公开性以及民主化的方针政策,使得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中,特别是民族矛盾突出,族际冲突频发,离心倾向越来越加剧。在他当政的6年9个月中,苏联由于民族分离主义崛起、泛滥而导致联盟瓦解。

苏联解体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但重创社会主义阵营,而且为民族分离主义者建立各种非法民族组织,公开搞分裂活动提供了合法借口,引发新一股民族分离主义的热潮。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民族分裂势力,就是在这股新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中开始民族分立活动的。自从车臣土地被俄国人纳入版图,车臣同生活在其土地上的俄罗斯人的矛盾和冲突从未停止过。历史旧仇加上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使车臣人的仇俄情绪不断增加,苏联解体为其提供了良机。为达到目的,车臣民族分离主义者不断制造恐怖活动,劫持人质,制造爆炸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尽管俄罗斯政府采取多次军事打击,但是也难以彻底消除民族矛盾,挖掉民族分离主义的基石。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也存在于世界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民族分离主义者活动明显活跃。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也有所升温。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在魁北克人党的带领下,不断掀起独立风潮。如何避免民族分离主义的愈演愈烈,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2 泛民族主义

泛民族主义是指主要发生在东欧、中亚及西亚地区,以光大和复兴传统帝国为目的的民族主义。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泛突厥主义是当今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和社会思潮。

泛突厥主义最初滋生于克里米亚、伏尔加河沿岸、阿塞拜疆的鞑靼人中,然后扩展到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其他操突厥族语言的民族,最后在土耳其深深地扎下根。冷战前的泛突厥主义基本处于蛰伏状态,跨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民族危机的加深及随后的解体,中亚突厥语各族相继走上独立道路,民族主义势力急剧上升,民族认同感骤然加强。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泛突厥主义运动再次形成强劲势头。土耳其境内的泛突厥主义公然提出“21世纪是突厥人的世纪”的口号,力图营造一个包括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独立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车臣、鞑靼斯坦和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内的地跨欧亚的突厥国家联合体。土耳其积极宣扬突厥语国家联盟的构想,大力支持各种泛突厥语组织及以“泛突厥”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努力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渠道,扩展其在中亚的影响。尽管泛突厥主义在初期可以起到加强民族认同感、实现民族融合的作用,但是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限制地发展,往往会诱发某些民族对国家的离心倾向,从而危及国家的和主权稳定。因此,中亚各国对泛突厥主义的兴趣越来越弱。

3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不合理的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继续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升温,因而,民族分离主义和泛民族主义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但是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也明显存在,各国政府也在积极制定反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各种政策,谋求和平与发展,世界发展的总体形势趋于缓和。

篇5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把政风行风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高度重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充分认识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塑造行业新风,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为肇庆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这座特殊的连心桥,我们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农村偏远山区群众“看书难”的现象,在全市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是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的“素质工程”,也是文化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惠民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直接抓,明确要求各地要把“农家书屋”工程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与建设文化名市结合起来,全力抓好“农家书屋”创建工作。市专门成立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办、市文广新局、市农业局、市民政局、粤高书城等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整个试点工作实施组织、策划、协调、检查、督办等工作。有关县(市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使“农家书屋”工程得以顺利有效地推进。这一举措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肯定和欢迎,他们热情地称赞“农家书屋”是“爱心屋”、“智慧屋”。这也激励我们在以后长期的工作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凡是我们所做的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首要条件,凡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要立即整改,凡是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就坚决纠正。

二、正确认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政风行风评议活动虽然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但是这样的评议活动却是今后政府的一项常年性的工作,因此,如何及时总结我们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服务宗旨真的落到实处,真的一贯如此,却是我们常年要抓的一项事情。

三、我们要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长期的实践表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文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地区的文化兴,则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我们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将专业人才优势和基层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把文艺演出、文化演练与培训有机结合,工作在基层做,培训基层人员,资金用在基层。全市250支社区文艺团队坚持天天练、周周演,长年为群众义务演出,成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靓丽风景线。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和谐了人际关系,提升了区域文明程度,让群众在享受文化权益的同时,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

四、我们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

首先,要不断提高工作的自觉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就是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群众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市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自觉性,自加压力,主动服务。群众想学习,上门辅导;社区想建文化活动室,帮助设计布置;基层想组织活动,一同策划联办。总之,百姓想什么,我们干什么;基层缺什么,我们尽力帮什么。其次,我们借助外力,联动服务。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更多的人重视。在工作中,我们树立“大文化”的工作理念。既依托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队伍开展活动,丰富百姓生活,又联合市文联属下的各协会、市老干部艺术团及企业、院校的文艺力量,借助市歌舞团、粤剧团的力量,携手搭袂唱戏,整合资源互利共赢,让书法、绘画、摄影、合唱、舞蹈、朗诵、戏曲、杂技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走进社区(村)、企业、学校、建筑工地、驻区军营、机关院校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篇6

覃勋宏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了邵阳的扶贫事业上。为了全面掌握邵阳的贫困状况,他跑遍了全市12个县所有贫困乡、村,上门走访贫困群众。在一个多月的调查中,他记满了整整8大本笔记,写出了邵阳贫困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7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96-01

“益农信息网”是由营口市人民政府主管,营口市供销联合社主办的公益性网站。网站秉承“公益网站,农商受益”的服务宗旨,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功能,不断加强网站建设,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加大营口市名、优、特农产品的宣传与推介,助农民增收,对促进营口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益农信息网”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2002年9月26日,由营口市政府主管,营口市供销社主办的“益农信息网”正式开通。目前,营口市“益农信息网”网站已建立4个县区工作站,88个乡镇基层服务站,600个信息网点,600个信息员。每年网站点击数累计已达122万次,各种信息1.2万余条。网站秉承“公益网站,农商受益”的服务宗旨,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一)规范“益农信息网”网站建设

1 加强领导,规范“益农信息网”网站建设。为了加强对“益农信息网”建设工作的领导,2005年营口市下发了营政办发[2005]12号文件《关于加强“益农信息网”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益农信息网”(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责,成立了“营口市益农信息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益农信息网”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2006年营口市编委下发了营编办发[2006]81号文件《关于成立营口市农业信息中心的批复》,成立营口市农业信息中心,与市供销社信息科一套机构。

2 规范“益农信息网”栏目建设。“益农信息网”的栏目已包括供求信息、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招商引资、新的合作、新网工程、营口名优农产品超市28个栏目,子栏目200个,实现了多栏目、多角度、多时段的信息联播,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和用户对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需要,指导农民利用信息捕捉商机,获得效益。

3 建立“益农信息网”纵横工作服务体系。建立益农信息网县区工作站、乡村信息服务站纵向服务体系。开辟了县域经济信息、乡村服务站专栏栏目,从区域的角度全面介绍本地区优势农业,名优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网工程等区域信息,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建立益农信息网涉农各部门横向联合服务体系。按营政办发[2005]12号文件要求,市直9个涉农部门均设立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农业信息工作。同时在“益农信息网”上开通涉农部门专栏,从行业的角度为“三农”提供政策法规、收费标准、新技术、优势农业宣传、政务信息、招商引资等信息服务。

4 “益农信息网”成为农民的知音网站。几年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网站的宣传和推广,“益农信息网”已成为“农民自己的网站”。加强本地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更新,突出本地农业特色,使“益农信息网”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读性,具有较高的宣传推广价值。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全国优秀网站及相关单位发放“益农信息网”宣传单。

(二)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建站以来,益农信息网在助农民增收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几年来,成功招商引资5000万元,累计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10亿元,助农民增收1.2亿元。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社员实现网上销售3.3亿元,助农增收4000多万元。

二、“益农信息网”在运行中面临的新课题

营口市“益农信息网”在助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益农信息网”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信息上传不够及时,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服务体系建设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上,加上各市(县)区人员缺少、资金不足等问题,使网站在资源整合、服务功能扩展、解决信息与农民“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了“益农信息网”作用的发挥。

(一)服务体系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以营口市农业信息中心为依托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已建立,但形成健全有效的运转机制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各市(县)区及相关部门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优势集中还不足,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力度有待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不够,可利用价值信息还须进一步提高。

(二)乡村服务站建设有待规范。由于认识、宣传、资金、人员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乡村建站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理想。表现在乡村服务站建的少,且不够完善。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网页更新不及时且质量不高,本地优势产品信息推介不够。

(三)网络技术尚有缺陷。现行的网络运行技术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进一步技术升级。服务功能、服务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板块设置还要不断完善。信息采集、整理、传输、体系还有待规范,网络运行整体安全性还需加强。

三、完善“益农信息网”,助推农民增收

面对“益农信息网”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营口市人民政府和营口市供销联合社解放思想,从营口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出发,逐步完善、升级“益农信息网”,助农民增收。

(一)完善乡村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原有建站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组织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站点、涉农及相关部门的农村网络资源建立乡村服务站,扩大乡村服务站的覆盖面。同时,按照四个一的标准(一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一条上网线、一名信息员),开展乡村服务站的规范工作,使乡村服务站真正成为益农信息网与农民互动的桥梁,使益农信息网真正服务于民。

(二)完善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为“三农”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采取信息定量、定期通报等形式,加强“涉农部门专栏”、“县域经济信息”和“乡村服务站”栏目的管理,从行业和区域的角度为农民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为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踊跃撰写信息,如实反映农业生产动态,充实信息库,完善提供信息的奖励和管理制度,使益农信息网更好的为营口农业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进行链接和开辟新的栏目,整合资源,扩大益农信息网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多角度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

(三)完善品牌农业的推广工作,为农业品牌提供强大的信息推介服务平台。结合我市品牌战略规划,加强农业品牌的推广工作。适时追加投入,对“营口名优农产品超市”、“网上农展”进行改版升级。突出、全面的反映我市名优农产品和优势农业资源,使之成为不落幕的网上农展会,提升我市品牌农业的知名度,扩大我市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篇8

今年4月初,分中心就机关作风民主评议工作作专题研究和部署,根据县委办[2012]25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印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分中心关于开展2011年机关作风民主评议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主任担任,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长组成,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工作主题,明确目标任务。将机关作风民主评议工作和“对接大桥,转型跨越”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以此来全力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全力推进住房公积金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措施到位,成效显著

一是梳理意见,查漏补缺。在去年机关作风民主评议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各类建议和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专题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加以认真落实。

二是效能建设,常抓不懈。今年以来,分中心先后专题发文《关于重申严格执行“四条禁令”的通知》、《关于违反“四条禁令”的处理规定》、《关于设立AB岗工作制度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监督,落实措施,单位内部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岗位巡视制度。

三是廉政建设,警钟长鸣。根据省、市有关部门关于2012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工作的整体部署,对今年以来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党风廉政工作和监管工作进行全面的自查自纠,做到廉政建设,警钟长鸣。

篇9

关注理由:欧债危机诱发的罢工潮促使人们对社会民主主义的某些主张进行反思。

历史上,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的政治变革及相应时代思潮的变迁。上个世纪,凯恩斯主义经济管理方式以及新自由主义方式分别在两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后出现。因此,当新自由主义方式因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而受到普遍怀疑和指责时,许多人希望社会民主主义能够有新的表现,一些国家执政的社会也尝试了一些政策改变。但迄今为止,欧洲社会的表现令人失望。从2008年9月到2011年11月西班牙的大选,在欧盟成员国总共进行的24次选举中,社会在19次选举中失利。

这一现实是转型中的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在理论观念与实际政策方面存在矛盾的结果。对经济的更大控制本应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策特色。但这一政治特点已变模糊。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曾经在一系列政策中更多地运用了市场机制,同时在社会福利的改革中强化了工作机制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它们也因此被一些更为传统的力量指责为对新自由主义的妥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一改革方向受到人们的怀疑。社会民主主义力量也在重新反思自己的政治目标和政策。不过,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社会民主主义正面对着一系列的现实难题。2011年,欧洲社会在欧洲债务危机、欧盟政治合作以及一系列的社会抗议活动问题上的尴尬立场,突出显示了这一点。

欧债危机:削减公共开支进退两难

在应对危机,尤其是债务危机的问题上,社会既没有显示自己领导克服危机的能力,也没有建设性的政策贡献,反而因为债务危机而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回应人们要求加强对市场的规制,一些社会政府提出要用新凯恩斯主义的积极政策回应危机,包括加强社会福利的安全网络。为此,一些执政的社会有意识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并试图通过一些公共政策抑制民众基本福利的下滑趋势。此类政策一度使一些执政的社会赢得了社会广泛的支持。可这一政策方向因为债务危机而改变。随着债务危机的出现和蔓延,对于这些国家政府来说,现实的选择似乎都只有削减公共开支和增加收入(税收),尤其是当这些国家寻求欧盟以及其他国际机构援救时,这些政策往往成为后者的必要条件。但这样一种政策使得一些执政的社会陷入进退两难之境。总之,危机以来欧洲社会在大多数选举政治中的失败表明,社会在处理危机问题上既没有显示自己领导克服危机的能力,也未能在政策上有建设性的贡献。

债务救助:政策选择难以代表大众

在目前欧洲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即对债务国家的救助问题上,社会既没有掌握话语权,也未必真正能够代表大众。

目前,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景更取决于欧盟乃至国际社会对援救的态度和政策选择。由此可以说,政策的主动权掌握在一些欧洲大国手中。这些国家目前都是由保守右翼政党执政。但对于各国的主流政党来说,无论是执政的右翼政党还是非执政的各国社会,政策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各国在欧盟中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基于国家利益而非党派倾向。如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的发动机在寻求进一步加强欧盟的政治合作,而英国则进一步拉开了与欧盟传统保持的距离。也就是说,在援救债务危机国家并避免欧元崩溃和欧盟解体的大方向上,各国的社会与执政的保守右翼政府之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两者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政策的选择和程度上,如德国社会和法国社会党批评各自政府拒绝欧洲债券的立场,而英国工党则指责保守党政府在欧洲援救问题上袖手旁观。总的来说,在该问题上,各国社会表现得更为激进,更为强调欧盟更高层次的合作与控制。

在欧洲援救问题上,由于在大方向上的一致,保守右翼政党由于其执政地位而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其相对审慎的态度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目前围绕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方式以及欧盟未来的方向,主流政党与大众之间的认识分歧在加大。主流政党试图通过进一步加强欧洲的控制体系来挽救欧元以及欧盟体系,可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深陷危机的国家及其他一些“同病相怜”小国的民众却对欧盟既有的控制体系越来越不满。各国国内左右翼的民粹主义倾向都有加强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社会相对更为激进的立场很难从民众那里获得政治回报。

社会运动:工人与中间阶层难平衡

面对危机过程中大众的不满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作为传统的社会中下层代表的社会处境尴尬。

随着危机的蔓延和加深,社会大众对既有政策的不满情绪也在发展。人们指责现有政策只是在挽救金融家,却让民众作出更大的牺牲。一系列的社会抗议活动以及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往往意味着社会需在两种支持结构的偏向之间作出选择。在过去几十年,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明显表示了社会在支持结构上的一种转变:从传统的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结构向一种多元结构的转变。其中,新的中间阶级的地位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第三条道路”所表示的现代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实际上是以迎合这一新中间阶级为主要特征的。但这种趋向导致了传统产业工人的分离倾向。

金融危机后,社会的政策调整意在稳定过去一个时期正在收缩的社会下层队伍,尤其是产业工人。但这样一种政策潜在的风险是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中间阶层的流出,社会需要在政策上做到一种平衡。可紧缩政策已逐渐成为主流政党应对危机的一种“共识”,该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削减各种社会福利,其直接的结果是社会中下层的利益受损,也引起了一系列工会抗议活动。这些罢工令工党尴尬,因为它一方面不得不从道义上对其表示支持,并表示紧缩不能片面地以要求工人承担所有责任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工党又担心明确支持这类抗议活动会吓跑一部分中间阶级,因为后者担心工党会退回到传统的道路上。因此,工党常常以一种暧昧的态度对待这类活动,而这又引起党内一部分人的不满。

篇10

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范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的革命。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