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9: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算化实训个人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会计也从传统的手工记账时展到如今的会计电算化。但不论如何发展,会计这个专业所强调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始终如一的,最终目标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不变的。如何使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集知识型、应用型、技能型为一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专业的要求,成为高职会计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的重点。
一、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关系
(1)手工实训是电算化实训的基础。手工实训的目的: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熟悉账务处理流程,提高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操作技能,从而锻炼学生手工会计实际动手能力。手工实训的最大优势在于使学生明确了会计线索的来龙去脉,也为下一步进行电算化实训奠定了基础。通过实训让学生知道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反而对实现电算化起着指导性的作用。(2)电算化实训实现了手工实训的升级创新。电算化模拟实训的目的:通过实现计算机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以特定的财务软件为依托,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过程,完成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电算化实训的强大优势在于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把财务人员从高强度的计算工作量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会计的分析、评价、预测、决策职能。与手工实训相比,让学生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及必然性。
二、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分开进行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材单一,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单位综合业务的发展。教材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依据,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实训效果的好坏。目前大多数实训教材的特点是:经济业务内容简单,体现在业务量的数目上,还有内容的结构难易(如:还是以老一套的采购、销售、利润核算为主,较少涉及股权投资、债务重组、差错更正、或有事项等业务)、行业范围局限(如:大多以工业企业为设计对象,缺失商品流通企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设计的交易或事项前提都是合规、合理、理想化的,不需学生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就可完成。实训目的旨在如何正确核算,忽略了财务管理、税收、金融等相关课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分析评价。(2)教学方式单一,过分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手工模拟实训一般是每名学生根据实训资料完成相当于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一个人充当财务人员的各种角色,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既是记账凭证的制单又是复核等等,给学生感觉混乱,同时也分不清不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电算化实训也没能克服上述缺陷,同样是由每名学生完成建账记账凭证账簿登记财务报表的账务处理流程,所不同的是由计算机代替进行了。通过实训学生除了熟悉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形成外,关于财务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服务于企业的经济管理依然没有一个体系化的思路认识。(3)指导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水平受局限。实训指导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其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掌握,而许多学校的会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拿到的证书挺多,但自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具体的业务环境未亲身经历,在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想象,纸上谈兵。教师在理论授课时,过多的向应试教育看齐,很少顾及经济业务的理论联系实践及具体运用,片面追求证书,导致学生到用人单位后业务操作水平跟不上的现象。(4)分开进行实训的认知偏见。有些学生在完成了手工实训的账务处理流程后,认为对电算化知识稍做了解,就能直接上岗,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在电算化环境下,只要会处理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其他的都是由计算机代替人来完成的,没有必要学习账簿的登记、结账、对账、财产清查、报表的逻辑计算等。
三、实现手工和电算化综合实训的途径
1.加强综合实训教材的建设。作为综合实训的教材,该教材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设计行业的广泛性,在编写过程中不应该紧盯着工业企业,核算对象涵盖面应该更广,比如时下商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业、建筑业等等;业务范围宽泛,作为一套综合实训的教材,业务量不仅仅局限在老一套的常规业务上,而应该集企业财务的经济管理、决策判断、分析评价为一体的系统全面化教材;校企联合,教材用到的业务最好是从企业中拿到的最为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这样的资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贴近实际;适当加入需要学生发挥监督职能才能完成的业务,提高学生的审核观察力。
2.选择实用的软件。一是财务软件的通用性较强,既能满足工业企业的核算也能满足其他行业核算的需要。二是能够处理企业各方面的业务,不仅仅是总账模板的核算。三是软件的容错能力要强,有的软件在同时开启一百多台电脑时经常会出现问题,这就使综合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四是最好能够兼有对综合实训的评测功能,这更有利于课程的开设。
3.综合模拟实训的有序展开。第一步是手工模拟实训。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一整套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的方法,完成从审核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编制,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的登记,经过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第二步是实现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配合、相结合。要求学生3~4人为一组,先练账模块下操作技能,也是最基本的电算化操作。即建立账套、操作员权限分配(每人担当不同的身份)、数据初始化、账户的科目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自动登记、会计报表的形成一整套电算化操作。在具体的操作时,可以结合自己已完成的手工账务处理资料,如:已经编制好的记账凭证,进行快速的输入;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的核对等等。第三步,实训结果的对比总结。找出相同点,如:核算的对象是相同的,处理的经济业务内容也是一样的,账务处理流程都是围绕证账表进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找出不同点,如:运算所采用的介质不同,手工账务处理下是以人为主体的计算器协助计算方式,而电算化环境真正发挥了计算机的强大运算、准确率高的优势;处理会计信息的起点不同,手工账务处理下是以原始凭证为起点,而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为数据处理的起点;账务处理核算过程不同,手工账务处理下是由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共同完成的,电算化环境下可以不用由专人进行总账、明细账的登记,对账、结账工作由计算机结合财务软件自动完成;会计信息的保存方式不同等等。通过两种实训结果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的基础上使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提高。做到手工和电算化两种技能都懂都会,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高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会计实训教学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目标,教师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密切程度、处理复杂经济业务的实践能力。第一,鼓励教师争当“双师”型的人才,即同时具有会计师和讲师资格。第二,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学习。第三,组织教师定期到公司企业一线的财务岗位挂职或培训,总结第一手的实践经验,以更好的应用于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71-02
一、问题引入
随着计算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会计电算化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会计。在1994年财政部颁布《大力发展中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出了“到2010年为止,要争取让八成以上的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提升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处理水平”。所以各高职院校只要开设会计专业就一定会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因为会计电算化需要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教学的开展除了要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课程教授以外,还要在机房开设上机实训课程。学校机房的电脑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是实现会计电算化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用友U—8.52是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财务软件,会计业务是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特点的工作过程,不管是会计核算还是购销存的业务内容上,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部分,这些内容都融入到整个会计专业的教学当中,虽然知识模块在学习的时间上是划分开来的,但是不能同时将基础知识的共享也随之分裂,学生要把每次上机实践的内容保存起来,在下一次课程训练的时候继续上一次课程的练习内容,一直到完成教师布置的全部实训操作项目。因此,本文以Win XP为操作系统、用友UFSOFT—8.52(简称“U8.52”)为例,深入分析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安全维护。
二、会计电算化实训数据安全隐患分析
通过对一些高职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得知,因为受到办学经费,设备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内容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单独的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准备的计算机设备和机房教室,有电算化实训室的也仅仅是供多个专业学生共同使用。专业和级别不同的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学生的操作水平、思想素质都有很大不同,这样就会产生一些影响财务软件程序和会计数据安全的问题,一般高职学校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进行管理:
(一)硬盘不可写
这种模式基本是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面对其他计算机课程操作设置的,为了避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使用有病毒的软盘或者下载带病毒的软件,防止学生删除系统文件以及应用软件,机房计算机都会装有还原卡或者还原精灵软件,使下节课开始的时候重新启动后的计算机能够还原到初始状态。所以,上一次的会计数据假如不能实施数据安全维护,就会在关机或者停电之后全部失去。
(二)硬盘可完全读写
分析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特点,一些高校将机房电脑设定成硬盘完全读写模式。但是因为学生素质和操作水平不同,经常会破坏程序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系统,机房管理教师在安装软件和操作系统的时候就会顺带删除会计软件及数据。
(三)在硬盘中设置不可写和预留可读写分区
这种模式是将教学应用的软件安装到C和D盘上,之后运用还原精灵软件将其设定成写保护形态,设定其他分区为可读写状态。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采取这种模式,但是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解决前两种模式的使用弊端,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发现,在E盘和F盘储存的会计数据经常会被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恶意删除,这样就无法恢复备份。
三、会计电算化实训数据安全维护措施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实训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机房管理的现实状况,在上机操作的时候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怎样安全的存储每次实训操作的账套数据,这样存储了备份文件就能够将前一次的实训内容延续到下次课程继续进行。
1.把账套输出到没安装还原卡的硬盘,同时隐藏文件,需要时引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在桌面建立学生姓名的文件夹。还可以在其中再继续建立根据操作阶段命名的文件夹区别不同的备份阶段。其次,把电算化实验的账套输出也就是备份文件输出到阶段性文件夹当中;再次,让学生将自己的文件夹剪切到D盘中;最后,隐藏本人文件夹。选择文件夹单击右键属性在“常规”选中“隐藏”,然后确定。如果依然能看见该文件夹,就双击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打开查看页签找到目标 “隐藏所有文件和文件夹”,之后确定。
在下次电算化会计实训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下面的操作步骤调取文件。
首先,双击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打开查看页签找到“隐藏文件和文件夹”选中“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然后确定。然后,在系统管理当中将学生个人的阶段性备份文件引入。
2.将输出到桌面的文件备份传到信箱或QQ上
在文件上传之前让学生打包阶段性文件夹并且压缩成压缩文件,之后上传到信箱和QQ当中。想要使用的时候,只需打开邮箱和QQ,之后下载解压,引用到用友软件上。这种方式要求计算机联网,另外上传速度慢会浪费一些时间。
3.把文件复制到可移动磁介质中
U盘,MP4,手机内存卡,数码相机存储卡都是移动磁介质,在会计实训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将保存的备份文件复制到这些磁介质中,需要时再引入使用。这种数据维护办法是最安全,最方便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购买经济实惠的U盘存储文件。
4.电算化数据安全的有效措施
一般高职学校的电算化机房都供几个专业共同使用,机房一般有一台教师机器,几十台学生计算机以及一台投影仪。教师计算机的C盘设定成为自动还原,其他的设成可读写,学生计算机的C盘和D盘使用还原精灵软件设定成自动还原,E盘和F盘设成可读写。机房的网络环境是由交换机连接所有计算机形成局域网,并且整个机房外接互联网。一般高职学校的计算机都使用WinXP—SP操作系统,财务软件从用友U8.10到目前使用的U8.52版本,还另外有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果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依靠投影仪由教师讲解并操作演示。
尽量让学生自行准备U盘,也可以几位同学同用一个U盘,将自己备份的数据内容复制到U盘中。只要将U盘连接电脑,就可以引入之前存储的内容。
5.高职学校今后电算化数据安全防护提升方法
现在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所使用的版本与之前相比已经有很大优势,不管是软件的服务应用还是后台的数据库服务都能够按照使用客户的需求设计,方便了高职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实训中的应用。在今后的学校建设中,应该逐渐加强学校的硬件配备,争取为机房内的所有电脑都分配到单独的IP地址,这样可以减少学生们浪费在存储,引入文件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增加会计点算实训的实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配备专业单独使用的服务器,专门应用于会计教学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当中。
安装服务器系统:服务器系统可以使用WinXP-SP3或者WinNT,再安装用友软件之前先安装数据库MSDE 2000之后安装标准版用友软件,下一步选定U8应用服务器以及U8数据服务器,接着安装完毕重启电脑。教师可以再操作之前进入到系统管理当中给学生建立账套,使其能够进行自身的账套独立操作。教师在建立账套的时候要设置Admin口令,防止闲人对系统实施操作。
机房客户端系统的安装:高职学校机房客户端系统最好使用WinXP-SP3,这个版本的系统使用人数多,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比他再高的版本也有,不过在实际的应用中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不建议使用。软件安装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要选择U8产品的客户端,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系统当中的不同功能进行实训操作,所以要运用与其配合的U8应用和数据服务器。
四、结论
在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会计电算化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实训需要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安全完整作为保证,会计电算化数据不仅是会计专业学生操作实训的所得成果,也代表了学生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学习的过程,同时还展现了会计电算化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动手能力的学习效果提升。所以,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安全维护是提升会计电算化试验以及实训教学的效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晓薇.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2] 孙波.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课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5).
[3] 郑震,罗述权.会计电算化实验课教学之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22).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职业教育“实训”“应用”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多种经济业务处理模拟上,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以理解电算化操作的工作流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实战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知识接受能力、电脑的应用基础较差,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应用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创设
ERP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比起单模块环境下有更严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情境下再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如设计11个单项实训和2~3个综合实训,确立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通信企业三个行业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会计核算全过程。
2.信息资源提供
进行系统和软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绍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辅助,用5分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方法,10分钟引领学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钟学生操作练习。教学演示中要重点结合会计处理程序讲清操作流程,同时讲清各模块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实训,要求学生电算化软件操作账务处理。子任务如下:数据资料准备、账套初始化任务、录入记账凭证、凭证查询、期间损益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生成后的凭证必须完成凭证审核与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表的编制、打印报表、工资管理、员工数据录入、工资数据录入,工资系统日常使用初始化、业务处理、期末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分析录入、固定资产调拨、计提折旧、清查等处理,往来账初始化、往来系统使用、往来户档案管理、往来账查询与打印等。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实训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组成一个财务部,组员分别担任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员、出纳员。老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导学习,老师进行指导。
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凭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项目,每组4个人,学生讨论分别担任出纳人员、账务处理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项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书,小组成员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提示学生操作顺序。
5.学习效果评价
在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表现及作业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各组介绍自己的工作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相互点评。老师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总结,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测、评估,评测内容包括:凭证是否正确,凭证整理装订是否整齐、完整。最后强化练习设计,将上述流程应用于其他行业企业,由学生自主重复操作。
课堂教学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内完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的演示根据子任务分步骤来开展,对重点步骤重点讲解,强调易错易漏步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机房内利用广播软件进行直观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完成实际工作的过程。一个个子任务,除了学习软件的操作技能之外,还涉及会计的专业知识及跨专业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师定期对各个子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由于任务环环相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金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7).
[2]梁平.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财会月刊,2010(10).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事务所等机构的会计岗位。通过实务操作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用友ERP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应用技术,重点考核学生对财务软件的整体应用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促进高职学生的应用技术型实用人才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近几年来使用用友公司开发的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使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目标合理化、考核内容更科学化,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而且严格按照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会计从业资格考核、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要求来执行,促进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突出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考核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身临具体不同会计岗位的情景中,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完成实务过程中能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和总结,且引导学生自己对会计不同岗位职业的认知,从而促进了高职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形成,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也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整体思路
由于本课程为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所以在考核方式中将实务考核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其次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核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工作岗位的需要及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最终持证就业。
(一)考核方式改革
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用友公司ERP信息化认证考核的无纸化系统上机操作考核。
1.教学过程的模块考核,考核学生对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重点考核学生对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应用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也属于该课程基础考核,过关环节。由学生从五个模块(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中选择其中三个模块,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核。考核的试题类题为单选题(10%),多选题(20%),判断题(10%),实务操作(60%)。
2.教学过程中期末综合考核,属于该课程的提高环节,主要以财务会计实务操作考核为核心(在基础环节上增加应收、应付系统),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为主进行考核内容的改革,将知识的考核融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当中,完全按照会计工作中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考核,体现会计职业的需求,实现考核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的完全一致。日常业务主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景原始凭证来展现。考核的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5%),日常业务处理(40%),固定资产(10%),薪资(10%),月末处理(15%),报表(10%)。
3.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实训模拟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如何应用财务软件把手工账转化成电算化账。要求学生结合财务会计手工的实务操作(凭证、账簿、报表以及相关资料),灵活启用财务软件的相关模块,也属于该课程的挑战环节(对学习好的学生主要挑战购销存模块的应用)。主要考核学生如何灵活应用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各个辅助功能,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以后的会计职业岗位打下扎实基础。综合实训考核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0%),系统初始化(20%),日常业务处理(50%),期末处理(10%),报表编制(10%)。
4.资格证、竞赛证一体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可以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会计技能大赛以及会计信息化大赛考核挂钩。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中会计电算化所取得的成绩纳入本学期的会计电算化模块考核。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或信息化大赛成绩纳入教学过程的期末综合考核。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设置改革
为了满足会计与审计以及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和个性培养。
1.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培养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人才。即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 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并将会计电算化操作融合到每个岗位,组织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岗位课程时,按照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分岗完成核算、稽核、纳税、财务分析、审计等工作任务,将会计工作内容连贯地融到实务操作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岗位课程学习的吸纳,也利于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2.编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岗位校本教材
有力支撑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 我们按照整合后的课程组织教材编写,由于课程体系打乱,知识点重新组合,课程衔接难度较大,依靠本校老师完成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和聘请企业资深会计人员或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的岗位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结构上力求新颖,内容详实,突出重点,强化实训;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在实践教材编写时应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应体现岗位分工和操作氛围的创设,实训教材内容要满足三年连贯性实训需要。
3.根据能力培养需要设置课程模块
要按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减少模块单独应用,根据日常业务整合模块。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认知、理解同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组合在一起, 起到边学边练。例如: 在开设《财务会计》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开设《基础会计的基本实训》或《财务会计的实训》课程时, 应同步安排《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实践课,以便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会计操作实际动手能力。既突出了会计知识的系统性,又加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为以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三)考核成绩评定
1.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
形成性考核为200%。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考核成绩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考核成绩。会计电算化成绩为平时实务模拟成绩考核(20%)+期末实务考核(70%)+学生出勤率(10%)。
平时实务模拟成绩主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技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手能力进行的综合评定。基本技能考核、综合应用考核属于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70%。
2.综合实训考核成绩评定的办法
会计电算化课程综合实训考核成绩为100%,把财务会计的手工账转化成会计电算化账,突出学生对岗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根据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新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综合测评。满分为100分,合格成绩为60分。成绩通过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来进行评价。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保障
1.建立完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训室,是改革的有效推进,也是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保障。为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校内仿真实训室,保证各项课程实训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实训室建设应全面兼顾各方需求,系统维护、资料更新应保持常态,适时满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校内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的需要,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必要的保障。
2.应建立与软件开发企业及软件使用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会计电算化等级认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可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收集案例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应积极参加会计职业与教育界的各种活动,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实际工作中的新业务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加符合实际、贴近实际。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1.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我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光注重了期末考试的结果,还注重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总的来说,不同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全面考核,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从教师角度来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自己的实战技能。一是需要教师拓展自己的网络应用知识以及无纸化考核系统的应用。其次是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等,建立一整套资料。
五、对于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二、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急需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以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会计人员。但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缺口也相当大,因此,中小企业是吸收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技术性人才,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而在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人才培养中,须重点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高职院校三年学年制中,第一学年第1学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学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课和基础实践操作课,这门课程需要在机房完成,包括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都要适时、适度地加到该课程中。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内容,设置更为深入的课程内容,重点包括各行业企业的会计软件操作,特别是社会上主流的会计操作软件。第三学年第1学期的课程设置为实训课,主要内容是中小企业的相关会计软件应用的实验操作,整个做账的流程,设立详细的资料。这学期是学生集中实训的时期,将前两个学年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灵活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会计软件综合操作能力。
(二)加重单项课程的实践环节
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各项标准,在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基础上,第二学年的2个学期,在基本专业理论课中,额外开设纳税申报环节课程及成本核算的单项实践内容。
(三)将电算化教学内容融入到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课中
在会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相关的实操演练,让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延伸。
三、实训型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职业技能课程,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要通过该课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第一学年中需要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课程,继续开设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清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教学,促进双向进步
会计电算化教学让学生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操作环境,而且还需要学生在操作软件过程中,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从问题出发,向前一步寻找原因,一环扣一环,逆方向去思考和判断,便能理清操作流程,分辨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在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期末与总账不平衡,固定资产系统不能结账,根据常规操作顺序,“资产增加—计提折旧—资产减少—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对账结账”,反方向逐一分析和检查,就可以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样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能有效掌握软件操作并及时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实训型教学环境
应在校内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如会计基础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用多媒体实验室等,与学院的公共机房相分离,做到实训室1个专任会计电算化任课教师、2个会计电算化实训专员,保证机房可以分配给30到50人规模的班级,达到一人一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满足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实训等课程的基本需求。在机房建设中,要配备常规教学需要的用友软件及中小企业日常业务需要的金蝶软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多媒体实验室。校外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与银行设立订单班,培养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协议,分配相关的实习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有资源的高职院校可以与某些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成立会计服务机构,对外记账、验资、审计等业务,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真实接触实际业务,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四)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划分的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教学内,目的明确,教学效果相对明显和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如根据企事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规划项目名称,分为软件推广、财务会计、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每个项目定义相关的能力训练任务,例如软件推广,则学习初始和探索财务软件;财务会计则需要学习建立账套,设置基础档案,初始化账套,处理财务日常业务、出纳往来款业务等;人事工资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人事工资系统,处理计提个人所得税、福利费和各项保险费用、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计提;成本核算管理,需要学习设置成本核算方法。把任务作为课堂的能力训练,开展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以赛促改,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从2012年开始,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会计技能大赛,就是模拟企业的会计操作流程,分岗位完成相关的任务,分团体赛和个人赛,得分高者胜出。高职院校财务专业组队派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能提高会计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全国大赛,配备更好的教学软件和环境,让学生在大赛的前期准备阶段,积极参加院校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各种校级会计技能竞赛。在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下,渲染实际操作造就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实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52
[中图分类号] G71;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1- 0097- 02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和服务性。随着珠江三角洲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速涌现的现代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产生强烈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赋予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产业结构的特点,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不断培养合格的人才。
1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定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
任何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对接才能展现其生命力,要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按照市场细分的方法,明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区别,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据此,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与当地企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此多方合作平台,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思想,充分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出符合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属外向型经济类型,投资环境优越,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建厂,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势明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会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性、应用性、实操性,即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多能手”,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结算、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技能,以适应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人手单一,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岗位的职业要求。
2 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业的建设中,只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有效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岗位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让企业成员提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企业中这些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校方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并由此重新构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种类和内容,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行业合格的入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强调“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就是一项专业能力多种辅助能力,一项毕业证书多项职业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 “统计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至多种。 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全面考察了行业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些职业资格标准是属于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的最低门槛;有些职业资格标准属于协会或主管部门推荐,是从业人员的参考标准。依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考试要求以及教学参考材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更好地衔接。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证目标,体现出进阶式的知识培养和证书获得能力。让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既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具备行业从业的多种资格,满足其发展的不同需要。
3 “学、技”双搭配,合理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有教师团队中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形成既要能讲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在专职教师团队中应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讲师),初级职称(助教),让教学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把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校内教师具有会计师、统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证书,具有双师资格。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应是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各单位的主要业务、技术中坚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4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会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共同调研,与本经济区域内的财会类企业合作,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构建“进阶式顶岗实习预就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进阶式实训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涉及企业核心,在校生在企业短期实习较难直面了解和接触到企业账务的问题,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分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类,单项实训在各学期进行2~3周针对本学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实践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安排在3年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对3年所学知识点进行跨课程共融合的实践训练,为期4~7周,最后,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
5 依托区域经济实体,进行校企合作
5.1 依托行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带动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式
在校企合作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平台的行业优势:一是加强企业的合作,并通过以点带面,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制度、财务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三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进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的了解。
5.2 共建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企业联系顶岗实习事宜。在顶岗计划实施前一个半月,组织相关企业到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及实习时间。为使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2)建立学生校内课程学习质量考核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校内学习内容方法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机制。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由企业主持、学院参与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记录、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
(4)学校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抓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企业根据其生产情况及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确定每批次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聘请企业管理层为兼职老师负责管理在岗学生的考勤和工作绩效,校内专任教师,每人负责一定数量校外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6 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摘要:随着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应用平台、开发技术、功能体系的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由单机系统发展到网络系统。模拟实践教学也应该开始由单机实验转向网上实验。但是由于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脱离了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践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试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
实现会计电算化能有效促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此财政部在制定的 《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 80%以上的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随着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应用平台、开发技术、功能体系的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由单机系统发展到网络系统。模拟实践教学也应该开始由单机实验转向网上实验。虽然目前许多会计专业都很重视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但是由于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脱离了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其方式、方法、内容和环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践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校内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校外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学生到实地进行会计项岗实践,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实习经费普遍不足,实习单位财会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商业秘密的安全性、会计岗位的责任性和会计工作的连续性的影响,都使得校外实习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电会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应当立足校内。
第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通过这种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增强学习兴趣。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不到50%,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 ,原因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模拟社会、企业的需要,成为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必要。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会计专业都很重视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但是由于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脱离了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其方式、方法、内容和环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践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1.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课程实践的需要
现阶段一般存在有“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或者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但是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的,实践性极强,很多知识是必须通过演示或相关的数据处理才能完成,如果让教师通过黑板来演示的话,一学期也许只能讲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
2.课程安排存在缺陷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太低。在专业课程中。手工会计占到50%。计算机课程占到35―40%。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不到15%。(2) 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
3.教师实践能力有所欠缺
高职院校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缺少会计实践工作经历 。虽然学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 ,但多数“双师型”教师是应试型的“双师 ”,比如参加某些会计类的课程培训,或是参加国家统一会计类考试,获得会计师或是注册会计师等资格。他们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他们大都没有亲身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常常出现理论课中未涉及到的一些现实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把握。
4.进入企业实际操作的机会少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己建立的实验室模拟教学,进入企业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有时也聘请一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来做报告教学,但是这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理论教学。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的实验内容多是依据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来,就会计电算化基础课程来说,使用的教学软件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程序。但是现实中,企业使用会计信息系统,其内部的运作是各不相同的,包括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等方面,这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三、构建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
(一)加大会计电算化实验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必须借助大量的仿真模拟实验。基于因特网B S (浏览器 Web服务器)的实现管理与业务统一的第四代财务软件是当今市场主向,实现财税协同的第五代财务管理软件已呈发展端倪,而现今高职院校的电算化实验室效果不理想,大多数实验室软件还停留在核算层次。因此在考虑系统功能全面、运行稳定、结构开放、性价比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的购置与维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会计经济业务数据系统以及分工精细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学生能够在模拟性或仿真性较高的技术环境中主动操作,实现自己的设计任务。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是将会计电算化知识转化为会计电算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的开展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 ,我们必须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使之为教学服务。
1.重视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加大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逐步使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的目标接近。 2.搭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平台。由于教学软件是为教学而开发,不是真正的财务软件 ,它的不足之处就是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完全仿真的软件环境。因此,模拟实训室最好安装一套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以及几套当前流行的、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有代表性的网络版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软件,使软件在版本或功能、使用方法上与当前各单位普遍采用的财务软件基本相同或近似,尽可能地保持教学所用软件的先进性,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
3.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拟环境企业化。除了在实训室安装网络财务软件以外,重要的是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时,如何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模拟,使学生掌握如何以特定的角色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因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教学最好是按会计岗位进行模块划分,分组进行。将诸如总账、工资系统、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系统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实践教师按照会计实务的要求,设计多个实践角色,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每组模拟各自企业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上网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存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记账、结账和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践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自身的感受,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
(三)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考核模式
1.强化教学计划的应用性、实践性。会计电算化课程涉及会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至少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50%,安排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课程,保证充足的上机时间,尽可能安排网络化的会计电算化实验,了解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处理方式。
2.调整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岗位意识。应扩充培训内容,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财务软件核算子模块的操作,学会运用 EXECL进行企业成本计算、费用归集分配分析和图形分析、会计软件维护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在综合课程实习环节,指导学生自行组合分组,根据实训资料自行划定岗位 (程序设计、维护和管理人员,会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审核和保管人员,以及运行操作人员 ),要求至少轮岗一次,使学生亲身体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的差异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一套科学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将实验要求与实验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按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对每一个学生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考核范围包括实验纪律、实验设计数据及流程、实验报告三个方面。在考核内容上将“课程考试”和“认证考试”合二为一,从而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四)强化案例教学,把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精心选择具有仿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的模拟实践资料,编写实践教材。例如收集整理 11月、l2月和次年1月份连续三个月的数据,可以让学生体会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月份结账和年度结账的区别和具体的管理方法;第二,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
(五)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实训教材建设
1.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好的师资队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是 “双师型”的教育者。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派遣专业教师接受主流软件公司的培训,或者深入企业实习,项岗锻炼,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进修、考察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
2.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搞好实训教材建设。在编制教学资料时,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其内容及考核标准要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技师的要求水平,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教学资料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编制或收集。在选择会计案例时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在案例的来源上,主要通过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参考有关经贸报纸杂志、企业财务报告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第三、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为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性教学,完善实验环境,改革实践教学手段、内容与考核方式,立足校内实践性教学,练好 “内功”,同时不断拓展校企联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 良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薇.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2]孙波.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课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5
[3]郑震,罗述权 会计电算化实验课教学之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22
2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业的建设中,只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有效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岗位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让企业成员提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企业中这些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校方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并由此重新构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种类和内容,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行业合格的入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强调“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就是一项专业能力多种辅助能力,一项毕业证书多项职业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统计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至多种。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全面考察了行业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些职业资格标准是属于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的最低门槛;有些职业资格标准属于协会或主管部门推荐,是从业人员的参考标准。依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考试要求以及教学参考材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更好地衔接。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证目标,体现出进阶式的知识培养和证书获得能力。让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既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具备行业从业的多种资格,满足其发展的不同需要。
3“学、技”双搭配,合理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有教师团队中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形成既要能讲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在专职教师团队中应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讲师),初级职称(助教),让教学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把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校内教师具有会计师、统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证书,具有双师资格。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应是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各单位的主要业务、技术中坚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会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共同调研,与本经济区域内的财会类企业合作,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构建“进阶式顶岗实习预就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进阶式实训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涉及企业核心,在校生在企业短期实习较难直面了解和接触到企业账务的问题,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分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类,单项实训在各学期进行2~3周针对本学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实践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安排在3年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对3年所学知识点进行跨课程共融合的实践训练,为期4~7周,最后,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
5依托区域经济实体,进行校企合作
5.1依托行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带动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式
在校企合作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平台的行业优势:一是加强企业的合作,并通过以点带面,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制度、财务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三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进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的了解。
5.2共建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企业联系顶岗实习事宜。在顶岗计划实施前一个半月,组织相关企业到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及实习时间。为使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2)建立学生校内课程学习质量考核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校内学习内容方法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机制。(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由企业主持、学院参与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记录、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4)学校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抓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企业根据其生产情况及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确定每批次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聘请企业管理层为兼职老师负责管理在岗学生的考勤和工作绩效,校内专任教师,每人负责一定数量校外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6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训练。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应具备一个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模拟教学场所,以进行仿真教学。建设一个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模拟现代办公情景,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采用最新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实践操作场景,漂亮、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校内实践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该校内实训基地,可模拟企业财务科室场景,能模拟会计、出纳、财务主管等工作岗位,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同时具有授课、实训、展示、分组研究、模拟工作、证券投资操作等不种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可以完成本专业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践,会计电算化实践训练、分岗位的会计工作模拟等,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1.课程设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
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
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
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93- 03
2012年教育部首次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列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项目,技能竞赛就像一个“指挥棒”,指引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通过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发展”的目的”。会计技能大赛分为“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环节”,赛题均以原始凭证形式呈现业务内容。会计技能大赛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完全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政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编)中会计专业的教学标准相契合,特别是充分体现了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具体为,在会计专业中需分别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择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主要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相关经济业务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讲授财务报告编制等内容。通过本课程中的手工操作与财务软件操作训练,学生能够掌握会计业务流程全过程的知识与技能”。为了达到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并且在会计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全面推动财经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则应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完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建设。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趋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而在我国的教学中,上课往往都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没有一本得心应手的教材,则会给课程的实施带来诸多的不便,甚至无法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想。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实践,特别是在完成了“会计综合实训”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视频精品课程及资源库的建设之后,认为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应分别满足会计技能大赛中的会计手工和信息化处理的能力要求,并且全部的业务内容应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呈现。因此,在会计技能大赛的引领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完善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改革。
1 教材建设
会计综合实训教材应为主教材加教学课件的立体化结构。主教材的内容包括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规定、企业的财务业务的初始数据及日常业务;教学课件部分既包括教师用课件又包括学生用课件,既包括实训指导又包括教师用教学文件,还包括教学用不同阶段的案例数据及操作视频等。实现主辅教材相辅相成的立体化架构,分别满足手工方式和信息化方式进行会计综合实训的需要。
1.1 先手工方式再信息化方式综合实训
按照会计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全国会计技能大赛的要求,在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则应分别满足手工综合实训和电算化综合实训的需要。使学生一方面充分感受从手工到电算化过度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充分感受手工和电算化的异同,为参加会计技能大赛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认为应最好在一个学期中先进行手工实训再进行电算化实训。在一本教材中,可以以一个模型企业的案例资料先进行手工方式再进行信息化方式实训。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手工方式的实训,学生完成从建账、到日常业务中对原始单据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到记账再到年末业务的处理,直到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的全过程,把前面所学习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内容在这个综合实训课程中连接起来,对会计课程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电算化方式的实训,无疑会使学生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业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加之处理手段的改变,势必使我们的学生大大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综合实力。
1.2 业务出自企业两个月的典型经济业务
如果分别要进行手工和电算化的综合实训,那么案例中的业务内容和时间是需要特别地考虑的问题。一种方式是设计一套案例,分别进行手工和电算化方式操作。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手工和电算化的处理,分别体会同一业务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的不同点,并且在完成业务处理后对两种不同方式的处理结果进行核对。而其缺点在于,一本教材中一个案例只有一套原始凭证,当手工处理时需要把凭证附在记账凭证之后并进行最后的装订等,而当用电算化方式进行业务处理时,案例很难有完整的内容。另外,如果用一套案例,学生所能处理的业务就会较少,也不能体会企业持续经营的特性,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有,会计手工方式业务处理和电算化方式业务处理的流程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处理方式的把握。笔者认为,可以分别设置两个月的案例内容,其中第一个月的业务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处理,而第二个月的业务采用电算化方式进行处理,并且为了让学生对前面所学习的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可以把手工实训的业务时间设置为年末,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复习和巩固手工业务中从建账到日常业务处理再到期末业务处理,还能够全面地进行年末业务的处理,对企业的全部会计业务有一个总体的综合的处理能力;电算化实训的业务时间设置为第二年的年初,以一个企业的典型业务为主线,前后连贯呼应,脉络清晰,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贴近企业的实际。因为,在企业中通常把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时间安排在年初,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在系统中处理全年的经济业务,一方面对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从年末的手工业务转向电算化处理的方法也会尽在掌握之中。
1.3 以原始凭证形式呈现业务内容
目前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对原始凭证的认知都是薄弱环节,看似已经开设了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等课程,可是一遇到需要通过原始凭证进行业务处理时,都会觉得没有把握。而在企业中所有的日常业务都是以原始凭证形式出现的,企业的财务及业务人员都会根据原始凭证来判断业务的来龙去脉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目前所能看到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基本上都是以原始凭证形式呈现业务的内容的,而在每笔业务发生时,是只列示原始凭证,还是在除了列示原始凭证之外还有一个文字的说明,每本教材的做法是有所不同的。在会计技能大赛赛题中,目前还是会对每笔业务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目地是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弄清该笔业务的来龙去脉,很容易地对业务进行正确的判断。笔者认为,如果一笔业务是当下发生的,则不用做太多的说明,而该业务与前面的业务有联系,特别是与以前月份的业务有联系,只单从原始凭证中又看不出来,则应该做简要的说明。比如,在案例中分别列示了一份采购合同(合同中列明,合同在签订之日生效,三日内发货并开具发票,购买方收到货物后次日付款),一张采购专用发票,一张转账支票的票根。对于这笔业务,文字的说明就是“采购材料”。而如果在案例中只列示了一张采购专用发票,一张转账支票的票根,没有合同或采购订单。对于这笔业务,如果不是本月份的连续业务,而文字的说明若只是采购材料,学生就无法判断这笔业务有无全部验收入库,是采购的哪笔业务的发票等,这种情况下,题目上就要有收到的是哪笔业务的发票的说明了。
1.4 理实一体任务趋动
教材中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到企业的日常业务全部均以任务的形式列示。学生可以在任务的完成中一边做,一边学习知识要点,知晓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边进行业务处理,不知不觉中学习手工和电算化的会计业务处理的解决方案。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应强化会计基础能力、核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会计业务分别在手方式和电算化方式下处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学到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从理论转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教材中可以以一个小型制造企业两个会计期间的正常生产经营发生的业务为实验资料,以理实一体任务趋动方式,真正地培养手工和计算机结合的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全书可以设置两个项目和两个附录,每个项目各包括三个任务。具体是“项目一 会计业务手工实训”中的“任务1 了解企业基本情况” 、“任务2 处理经济业务”及“任务3 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项目二 会计业务电算化实训”中的“任务1 系统初始化”、“任务2 处理经济业务”及“任务3 编制财务报表” 另外的两个附录分别是“附录1:全国会计技能大赛(高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模拟试题、附录2:全国会计技能大赛(中职)会计电算化理模拟试题。
1.5 适用的教学课件
教材毕竟不是一门课程,教学课件不会像课程资源库那样,手段先进,面面俱到,但是,教材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那么教材中的课件就应该想教师和学生之所想急教师和学生之所急。教师为了讲授这门课程,除了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之外,还应在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辅导;为了保证学生能学习好这门课程,就要满足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需要。为了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教材中要提供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电子教案;为了满足教师上课的需要要提供电子课件(教学用PPT),特别是分阶段上课用的账套(数据)备份,可以随时调用、查看等;为了满足教师不断学习和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教材中还应提供来自于企业实践的教师用书,从中查看综合实训课的准备和建议、手工和电算化方式操作的要点和答案等,查找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软件应用的技巧等;为了随时和教师们进行交流,并分享教学经验等,还应建立QQ群及答疑邮箱等,实现无障碍互联。为了满足学生课前预习的需要,教材中可以针对案例内容设置相应的知识链接,使学生在上课前能够对将要处理的业务有一个事先的认识并进行有效的复习和预习,对上课用案例中较复杂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指导,让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进行查看,对课后的复习部分,可以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不仅有一套案例的处理能力,还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2 教学设计
根据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标准和会国会计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内容要求,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和要达到此目标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采用的具体方法手段,最后对该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按照实际会计岗位分工,对企业完整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系统地会计处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主要培养学生:在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内控制度要求下的业务协同处理能力;在企业信息系统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在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应变能力。
2.2 教学任务
2.2.1 认知企业与会计工作
按照教材内容了解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及人员分工,产品及生产基本流程,市场与客户;熟悉会计岗位与工作流程:包括岗位设置依据,会计主管、出纳、会计及业务人员的岗位,会计基本工作流程;了解内部会计制度 包括会计工作组织。货币资金核算制度,采购与付款核算制度,销售与收款核算制度,职工薪酬核算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存货核算核算制度,无形资产核算制度,成本与费用核算制度,税金及附加核算制度等。
2.2.2 建账
根据教材中的企业内部会计业务管理规定进行手工建账和计算机建账,手工建账包括建立总分类账、建立日记账、建立明细账、建立备查簿。计算机建账包括建立会计账套、财务分工、设置系统业务参数、建立基本档案信息、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辅助账、设置凭证类型、设置结算方式、输入期初余额等。
2.2.3 日常业务处理
日常费用核算、缴纳税款核算、销售与收款核算(一般销售、预收货款销售、现金折扣核算、销售退回、核算坏账核算)、采购与付款(一般采购、预付货款采购、采购退回)、收发存货、固定资产采购、无形资产购进核算、融资核算、对外捐款核算等。
2.2.4 成本核算
水电费、修理费、计提折旧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核算,计算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和已销售产品成本核算。
2.2.5 期末会计事项处理
费用与坏账准备计提。税费计算与账务处理,利润计算,利润分配、期末对账,期末结账,会计档案管理(装订凭证、账簿、报表、文件归档)。
2.2.6 会计报表编制与财务分析
用于手工方法、Excel表和财务管理软件中的报表模板三种方法,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财务指标计算、图表分析、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2.3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分组和角色扮演,按照实际会计工作要求,开展项目实施。
2.3.1 组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在上课时首先进行分组。建议每4-6人一组,组成一个模拟公司的财务部和业务部,假定一个模拟公司的财务部设置会计主管、出纳、会计、采购员、销售员和库存管理员。这4-6个人分别承担相应会计岗位和业务岗位的工作任务,小组共同完成公司的一套综合性会计业务处理,可以进行各岗位的轮换,以便学会每个会计岗位的技能。
2.3.2 每一次课的学习过程
(1) 课程导入:回顾上次课实训的内容并导出本次课的实训内容。
(2) 工作准备(业务分析):做好工作准备,分析经济业务概要。
(3) 任务部署:为学生下发任务单并强调任务要求(在教材的课件中列示任务单)。
(4) 编制计划:根据业务描述和任务要求,编制小组详细工作计划(在教材的课件中列示工作计划表)。
(5) 任务实施与过程控制:首先教师讲解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流程(在教材的中列示典型业务处理流程图),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6) 提交成果与学生评价:学生提交完成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在教材的课件中列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表)。
(7) 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本次课进行总结。
(8) 布置课后任务:一方面对本次实训课内容进行复习,另一方面为下一次实训课进行预习。
2.4 教学资源
2.4.1 实训设施
(1) 办公工位与岗位工牌,每小组按工位放置岗位工牌。
(2) 计算机及财务软件。每个小组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并组成局域网络,安装财务管理软件。
(3) 会计办公用品。每个实训小组一套,主要包括印台一盒、黑色记账专用笔、红色记账专用笔、文件夹、资料夹等。
(4) 印章。每小组一套。包括企业的公章、财务专用章、会计的人名章等。
(5) 会计档案保管柜。
2.4.2 学习资料
(1) 教材。
(2) 空白证账表。银行支票、税务发票、记账凭证、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明细账、总分类账、会计报表和各种纳税申报表等。
(3)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4) 会计准则及会计准则指南。
2.5 考评方法
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该方法采用百分制,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其中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
2.5.1 过程考核
按学习单元或学习任务进行评价,并填写成绩表。构成成绩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工作质量、考勤情况、沟通协作情况、态度及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