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投融资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9: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投融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投融资

篇1

一、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提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是从现代经济发展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看,财务管理只是适用于以往的企业发展情况,因此找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必须要从企业现实管理出发,以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关联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完善。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上世纪我国企业管理学家,首次提出将财务管理理论扩展到财务战略方面,要让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相互结合。学者对财务战略的定义大体为,为了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行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提高企业财务竞争优势,要在保证企业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资金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规划,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可以正常运行。在企业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和企业最为密切且效果最为明显的便是投融资战略。

(二)投融资战略分析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不难发现和企业总体战略最为密切的便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所以说财务战略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投融资战略,但是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投融资战略分析方面尚不全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当时的企业多数的资金都是靠国家政府拨款,所以企业很少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所以说企业在投融资战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到因为之前对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我国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

二、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

企业战略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企业战略一体化、企业加强型战略、企业多元经营战略和企业防御型战略这四种。企业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投融资战略,它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投融资战略可以还分为三种类型。

(一)扩张性投融资战略

扩张性投融资战略主要是实现企业资产迅速扩展为目的的,它的开展要在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前提下开展下去,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要将多数的资金进行留存,而对于在企业扩展存在的资金短缺的情况必须要及时的对资金进行筹集。在筹集过程中不是采用企业股权筹集而是采取负债的方式。

(二)稳定性投融资战略

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绩效不断提高和资金规模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扩展的性质。在实施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时候,一般会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优化和配置,做好提高企业资金高效利用率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一般是将企业利润的累积作为企业稳定扩展的重要基础资金来源。“适度资金负债、中度的经济收益、适度分配”等特征是稳定性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特性。

(三)防御型投融资战略

防御型投融资战略是防止财务出现危机和保证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实行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减少财务危机发生几率,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一般将减少现金利用作为防御型的主要任务。可以采取削减的方式和盘活存量资金的方式,来节约企业成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增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这个方案的制定主要的特点为“低负债、低收益和高利润分配”。不论是那种方案的实施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案。

三、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

因为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上常常会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尤其是企业投融资战略方面,所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从资金投放和筹集方面对企业投融资进行分析,并且还对融资的目的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有,投资规模、投资方向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研究。并且还对投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投资效果会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如果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规模对所有的资金进行规划必定会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主要是从企业战略的投资方向以及投资规模进行分析的,并且还有符合资源优化战略目标要求,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对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资金分配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企业战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企业规模设定等方面,还有就是企业对外扩大投资等。企业投资战略还包括对新产品的开发。总之企业投资展览会包含很多方面。

(二)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投融资战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企业融资不仅是企业战略和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并且筹集的资金还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从而波及到企业竞争实力。企业融资战略要根据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现状和企业发展趋势,对企业资金筹集整体目标和整体结构进行筹划,以达到提高企业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实力的目的。具体资金筹集实施计划不是企业融资战略,因为企业融资战略是时刻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靠度,并且企业融资战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总资产投资成本。投资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在保证企业融资效益和企业整体融资的方法基础上,来完成的。

(三)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分析

篇2

在内外需求下降叠加的影响下,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小幅度的下行态势,但是我国港口运输生产依旧保持着小幅度的增长,上半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达到了5.2%。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来看,“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总额目标年均增长为10%。预计2015年达到4.8万亿美元。这样的大环境给我国港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要想拓展企业规模、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就需要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链条、找准发展方向。

一、国外港口企业投融资模式

(一)以政府投资为主的融资方式。该种融资方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政府将港口所有资产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港口资产归国家所有。港口的规划、拨款以及建设等均由政府操作,只有港口企业的租用码头泊位、场地以及港口内的各种地面设施是由私人投资建设的。这种投融资模式可以保障国家港口企业发展资金链条的稳定性以及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政府介入过多,导致港口企业的发展缺乏活力。

(二)以政府补贴为主的融资方式。该种融资方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政府只为港口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通常情况下,港口企业的发展以及港口项目的建设等都是由政府、船公司以及码头公社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日本政府根据某一具体港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及程度予以补贴。比如,通过财政补贴、无息贷款以及直接投资、出台政策鼓励港口企业发行公债等方式。

(三)以发行债券为主的融资方式。该融资方式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这也与美国较为活跃的金融市场有关。在这种融资模式下,美国政府只负责港口界线以外的港道建设、维修,并对大部分货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征收相关税费。通过鼓励港口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来筹得资金,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则用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港口的建设以及相关福利事业,不需要再向政府缴纳相关税费等。

(四)以私人投资为主的融资方式。该种融资方式主要以英国为代表,由港务局自行筹集资金推动港口行业的发展,政府并不参与港口设施的建设、维护等。比如,港口的业务收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获取、发行股票债券、私募股权等等。可以看出,私人投资为主的融资方式下,港口企业的发展较为自由和活跃。但是,其资金链条的稳定性以及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等这些问题是不能够保证的,仍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

二、采多元化投融资策略,走稳健性发展之路

结合上文所述的国外港口投融资模式来看,我国的港口投融资模式实际上经历了从政府投资为主到政府补贴为主,再到港口企业承租为主的模式。在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港口企业要积极采纳国外港口企业投融资模式的先进经验,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寻求稳定的资金链条,注入活力。

(一)多方位合作,寻找投资方向。从经济角度来讲,港口行业作为一个系统,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每个港口企业都想寻求更好的发展,资源优势的利用与资源劣势的互补则是他们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策略。因此,港口企业可以借鉴英国港口行业投融资模式,寻找多方位的合作伙伴,拓展市场空间。

(二)多方位融资,打造稳定资金链条。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一直都是我国港口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地主港”模式下,港口企业更加需要借鉴美国、日本以及英国港口企业的融资方式,打造稳定的资金链条。

从我国目前港口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以及金融环境来看,相对于股权融资而言,债券融资可以具有较大的选择权,在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债券融资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来说成本较低,港口企业可以借鉴美国的债券融资方式,通过调整债券融资的结构和期限,分散企业的债务风险,提高企业融资结构的弹性。如若港口企业能够很好的应用权益融资吸纳权益资本,那么则能够更好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股本返还与股息支出的压力会较小。如果港口企业能够像上文所述,吸引到拥有特定资源的战略管理者,那么企业还可以在管理、市场、政府关系以及技术等方面获得很多隐形的资源。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往往是港口企业较为常用的几种融资方式。实际上,诸如固定资产租赁、信托融资、私募股权融资以及海外市场融资等这些方式也是可以适当予以应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中,港口企业需要从经济学以及财务管理角度来把握企业的融资结构,以最优的融资结构为企业创造最优的资金链条,不断加强企业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投融资管理思路,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港口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因此港口企业的投融资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结合我国目前“地主港”式的投融资模式,政府应当尽可能的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为港口企业创造更好的投融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比如,通过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免除协议期内部分项目的所得税等)降低港口企业的投融资成本;给予一定的行政权利,确保港口企业不受不相关机关的干涉;鼓励大型港口企业与中小型港口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港口经营条块分割带来的经营不便等。

(二)做好投融资前期调查。结合实务经验来看,港口企业的投融资效率虽然有所增高,但是由于管理理念上的问题,很多港口企业忽视了投融资活动的前期调查,影响着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效率效果。因此,港口企业要做好投资前期的信息调查,如同“建高楼要打好地基”一样。以某港口企业为例,该港口企业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投融资的前期信息调查。一是对国家政策、经济金融、行业状况等大环境信息进行调查;二是对港口地理位置、港口体制、项目性质、成本规模、腹地范围、港口发展水平等客观环境进行调查;三是对企业资本结构、担保模式、融资渠道等进行具体分析。四是针对具体的投融资项目进行取材(如要与某个港口企业合作,就需要了解对方的相关财务信息、政府关系、市场地位等等)。通过这四个层次的信息调查,可以对即将开展或者正在进行的投融资活动有一个整体的分析,降低企业投融资风险。

(三)区别对待,正确选择投融资方式。就港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其项目往往分为公益性项目(防波堤、临港道路、水上安全监督等)经营性基础项目(栈桥、客运站等)以及经营性一般项目(仓库、船舱、水上过泊平台)三类。针对这些不同的项目建设,港口企业应当选择不同的投融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资金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而且能够降低港口企业的还贷压力等等。以经营性基础项目为例,最好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助为主,不足的部分再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在选择投融资方式的同时,也要利用各种经济模式着重考虑投融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投融资活动的效率。

篇3

一、引言

企业是一个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的经济组织,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资金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要获得最大的价值,就是要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对企业实现价值最为有利的投资项目中去,并且选择成本最低的融资渠道。因此,投融资问题成为企业不得不认真考虑的方面:其一,企业必须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投融资决策,量力而行。其二,由于企业投资收益必须能够补偿融资带来的债务,所以企业的融资决策必须建立在投资决策的基础上。本文将对近年关于投融资关系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作为今后深入研究和指导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参考。

二、企业投融资概念的界定

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投资按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按投资方式可以分为实务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

融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现金流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投资决策,采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优劣。继而得出使企业效益达到最大的融资途径,以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按时间可将融资划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企业长期资本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类,包括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三、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

由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到融入资金的影响,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如何投资,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并且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是由于对于融资约束的界定方法,样本的约束程度、指标的定义等的不同,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资金的敏感性、融资约束、投融资的关系方面,产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在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即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到限制,印象了企业的投资效率。李延喜、连玉君、程建等(2007)以权衡理论为基础,研究融资约束条件下的公司投资行为。李延喜对沪深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资本支出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影响企业使用资金的效率。

同时,学者也考虑多种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对受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郑江淮(2001)在研究中考虑了公司实际控制主体的因素,对沪深股市不同实际控制主体的上市公司的投融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家控股的比重与受融资约束程度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国家控股比重高的公司,投资行为更具有行政性,外部债权方所要求的回报更大,融资约束更高。何青、王冲(2005)在研究中引入竞争性因素,对面临不同竞争压力的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直接影响公司的借贷能力,外界对于竞争压力大的公司呈谨慎态度,进而使公司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融资约束大。全林、姜秀珍(2004)对上市公司以公司规模作为区分研究,研究认为小公司更容易受到现金流量的限制,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大,投资行为更缺乏效率。

同时,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投融资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的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不对称水平越高,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就越大,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也就越高。

龚光明从宏观经济角度对2004年-2011年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国家执行的货币政策也是影响公司投融资行为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公司获取资金和进行投资的能力,货币政策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大,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

四、负债融资与投资的关系

理论是研究负债与投资关系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负债增加会减轻股东的成本,降低股东风险;另一方面,负债增加也会导致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加剧,影响公司的决策行为。由于债权人和股东矛盾的存在,学者试图寻找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尽可能平衡双发矛盾,以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实证方面主要围绕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支出行为和规模展开,同时,由于债务融资可能会导致投资过度、投资不足、抑制过度投资等结果,现有的研究并不是孤立地研究其可能导致的单一结果,而是在考虑了多重影响因素后的综合性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基于我国的国情,对双方关系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产生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姜建军对沪深2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的关系,通过实证证实了双方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仅存在与投资机会不足的企业中。罗琦和张标(2013)研究也发现债务融资导致高成长机会公司的股东与债权人冲突,而减少了低成长公司的管理者与股东冲突,因而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影响是双向的,并取决于投资机会的多少。童盼和陆正飞(2005)对负债融资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负债融资可以有效限制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进而使管理者更加理性的投资,降低过度投资。

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一些学者在考虑了国有股权比例的基础上,对负债融资与投资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李胜楠对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区分不同的股权结构,对2000年-2005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有股权比例越高,越不容易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也不会影响公司的投资效率。这是因为,公司能力有国家作为特殊保障,更不容易受到外界融资约束的影响。

马娜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该类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更容易进行过度投资,进而使公司的资金需求加剧,外部融资额增量,负债比率提高。而负债比率的提高,又因为成本问题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控制,促进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即过度投资于负债融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五、股权融资与企业投资

投资和融资是公司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公司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两个部分,这就决定了公司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应该在公司资金决策中综合考虑两者对公司经营产生的影响。

股权融资在资金使用和资本成本方面比债务融资更具有优势,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更倾向于股权融资。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出现非效率的投资决策行为。袁国良(1999)的研究就很好证明这一说法,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股权融资比债务融资拥有更多的优势,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股权融资来获得资金支持,这样就无限扩大了公司获取资金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潘敏和金岩(2003)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研究企业的投融资行为,研究认为由于新旧股东对于公司的信息所能获得的能力不同,新股东更多的受到限制,在投资时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少,不同股东的目标差异也就越大,更容易促进企业不必要的投融资行为,导致企业投融资效率低下。戴璐(2008)的研究基于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导致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不用过多的考虑企业的偿债压力,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外界获得资金,而对其的监管相对缺乏。这样,上市公司在进行投融资时更多地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偿还压力,导致企业进行疯狂的投融资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司的扩张需求和增加了股东财富,但同样也损害了广大债权人、中小股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学者对于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研究趋于得到统一的结论,即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融资行为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反却限制了企业投资行为。

对于投融资关系的研究,本文分别从融资约束、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对企业投资的角度去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由此看出,国外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全面,既有完善的理论研究,又有相应的实证研究进行证实,而我国开展投融资研究成果较晚,并且主要是建立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的实证研究,其理论研究突破型不大。并且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融资对投资的单方向影响之上,投资对融资的影响研究较少。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角度。

参考文献:

[1]李延喜,郑春艳,包世泽,王阳.权衡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的解释力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学报,2007,01:108-113.

[2]连玉君,程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融资约束还是成本[J].财经研究,2007,02:37-46.

[3]何青,王冲.现金流、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行为――基于制造行业细分竞争市场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8,06:16-26+36.

[4]戴璐.股权再融资后的“双高”现象研究:超额短期借款融资的视角[J].经济科学,2008,03:85-96.

[5]郑江淮.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了吗?――对1996-2000年信贷约束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08:53-60.

[6]何金耿,丁加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1,09:44-47.

[7]全林,姜秀珍,陈俊芳.不同公司规模下现金流量对投资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03:355-358.

[8]李胜楠,牛建波.负债融资、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最大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5:99-103.

[9]屈文洲,谢雅璐,叶玉妹.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06:105-117.

[10]龚光明,孟澌.货币政策调整、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95-104.

[11]罗琦,张标.成长机会、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3,09:113-120.

[12]油晓峰.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治理[J].财贸经济,2006,10:23-25.

[13]杜丽虹,朱武祥.证券发行管制与噪声交易者的生存与繁荣[J].南开经济研究,2006,04:126-137.

篇4

大部分企业看好未来经济走势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75%的企业认为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13.4%的企业认为经济危机是个挑战,可见国内企业面对经济危机大部分还是保持着较为理性的态度。

一方面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我国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等,又使国内企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政府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以及扩大内需等政策的实施,使得企业更多地是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以及抓住机遇迅速崛起。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一年经济走势的预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华东地区的企业相对乐观,选择机遇的企业数量远远超过选择挑战的企业。而西北、西南地区的企业则显得较为悲观,选择挑战的企业数量是选择机遇的企业数量的四倍。可见华东地区的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心态积极,西部地区企业则略显悲观,华南华中华北地区企业则趋势不明。

除了具备地域特征外,调查结果显示,对未来的经济预期行业差别也很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内企业普遍倾向悲观,信息技术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则相反,大部分企业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究其原因,经济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使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类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扬,降低了中下游企业的利润,所以对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来说普遍对未来预期偏悲观。相反,信息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都属于人力资本密集行业,且在国家产业振兴计划的范畴内,因此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自然对前景比较看好。

当被问及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近76%的企业选择了市场因素。看来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环境的恶化,市场的不确定性,永远是悬在企业家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另外,危机之下企业纷纷采取措施控制成本。此次调查发现,在具体的控制成本的措施中,选择缩减日常开支的公司占比最高(30.6%),缩减采购成本紧随其后,再然后依次是缩减固定资产投资、缩减销售与营销投入、延缓扩张步伐。

缩减日常开支是最为直接和最具执行性的控制成本的手段之一,因而成为企业的首选。而后面三种方式都是企业万不得已时才会采用的手段: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产品成本较大的一部分,但缩减它意味着一系列产品线的闲置和弃用,不便实施;人力成本的缩减意味着裁员计划,在经济危机中抛弃员工实为下策;至于销售与营销成本的缩减,则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路。对于减少新产品的推出、减少研发投入以及出售部门及部分业务这三种方式,选择的企业就更少了,这显示出部分企业尽管在经济危机中深受影响,但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投入,而是选择在经济危机中蓄势。

半数企业已制定投资计划

此次调研中,50%的企业表示今后一段时期会有新的投资计划。通过对这些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的统计,我们发现投资意向较明朗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而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制造业等则投资意向较少。这与前文所述的各行业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情况是一致的。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一些产业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对未来的发展预期也较为乐观,因此投资相对比较主动;而严重依赖于资源类产品供应的产业在这方面则略显消极。

金融危机中,日常消耗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老百姓不可能因为危机的到来而明显减少日常开支,相应行业受到的冲击也就相对较小,会仍然按既定计划推行投资。而对于资源依赖型行业,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减少投资缓解现金流的压力是其主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投资方式的选择,绝大部分企业选取的是最稳妥的国内同行业投资,其次是国内跨行业投资,至于去海外投资,选择的企业都很少。

由此可见,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部分公司还是将稳健放在首位,在保证这一点的前提之下进行一些主营业务的拓展,并尽量规避跨行业投资带来的风险。对于去海外抄底这种极具鼓动性的观点大部分公司还是持保留意见。少数企业仅有的出国投资计划主要是迫于原有合同或计划的执行。当然除了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对大陆市场坚定的长期的看好也是企业并没有海外投资计划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不同地域的企业进行投资所考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对于西南、西北地区的企业来说,政策环境和治安因素是他们考虑的重点。这可能跟地域文化以及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有关。

在此次调查的被看好行业中,排在第一的是节能环保业,其次是基础建设、金融服务和生物科技业。近两年由于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持节能环保业,导致很多企业都十分看好该行业。除此之外新能源也是一个经常被大家提及的行业。实际上,无论是节能环保、生物科技还是新能源,本身都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但是企业目前都普遍看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与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及媒体宣传有关。

在适合投资的城市当中,上海和北京的被选率最高,而亚太地区的其他几大城市并没有当选。可见国内企业选择投资城市时比较谨慎,没有特别考虑海外投资,同时也说明国内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正在加大。在适合做运营总部的城市当中,上海和北京同样高票当选,深圳和香港紧随其后。对于企业选择总部的考虑因素,大部分企业选择的是市场需求大,其次是上下游产业链完整,再依次是政策优势、基础设施、人才优势等。这再一次印证我们的判断,市场需求以及市场成熟度是企业考虑问题的基础。

向金融机构借贷,国内企业融资首选

从本次调研数据来看,有融资需求的公司刚好占到一半。这些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农林牧渔、交通运输仓储、房地产、建筑、金融保险等行业,而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咨询业、信息技术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等需融资企业的比例较小。这同行业特点直接相关。交通运输、地产、金融保险业等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资金需求大,而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咨询业、信息技术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则属人力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要求不高,在资金链出现问题时甚至可以通过裁员来缓解,因此融资的需求并不明显。同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中选择要融资的比例是53.13%,超过50%,而非上市公司只有38.36%,还不到总数的一半,充分说明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求明显高于非上市公司。

融资用途方面,企业选择最多的是“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占有效样本的55.22%。这说明大部分企业的市场预期还是较为乐观,欲借经济危机的契机洗牌,做大做强自身业务。

同时对比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可以发现前者更重视研发,非上市公司相对来说更重视市场。

融资方式上,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向金融机构借款都是主流选择,占比分别是43.91%和38.24%。可见,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大部分企业选择的还是最为传统的融资方式。一方面由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借款相对容易,但同时也是国内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所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此外,融资趋势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华中、西南和东北对融资的需求较大,华东地区则较少。说明在中部崛起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刺激之下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旺盛。

投资台湾,亟待突破政策瓶颈

对于大陆投资者而言,台湾始终是一片陌生而又充满新鲜感的地区。随着上台后两岸关系的改善,大陆企业投资台湾的难度有所降低。而随着近期大陆政府推出的八项惠台新举措,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构建,两岸的经济合作更是呈现出政府主导的繁荣。不过从此次调查的企业来看,企业向台湾投资的热情还有待助力。在调查的408家企业中,只有29家企业明确表示愿意到台湾投资,仅占有效访问量的7.8%,有343家企业表示一定时期内不会到台湾投资, 占有效访问量的92.2%。

对于投资台湾的方式,从调查数据来看普遍偏保守。60%以上的企业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仅有5%的企业选择了独资。对于切入一个陌生的市场,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无疑比较保险。合作方可以有效地帮助投资方充分熟悉台湾市场,尽可能帮助其降低投资风险并尽快融入当地市场。另外,还可以借鉴当地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营销优势,使大陆企业更加稳妥扎实的经营。

对于投资台湾选择切入的行业,从调查数据来看,并没有显著特点,基本涵盖了各行各业,百货批发零售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只有17.39%。另外,对于热门的台湾旅游业,在本次调查中却未出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本次调查的样本总体基本来自于A股上市公司,其中制造业占到了半数以上,并没有过多涉及到餐饮旅游业,所以对于该行业的样本量有一定欠缺。另外,目前到台湾经营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展开旅游所需的各种成本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投资该行业的意向。

此外,调查还发现,对于那些有意向去台湾投资的企业,将近80%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开拓市场,可见单纯从市场角度来看,台湾对于大陆企业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其次的考虑因素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当地高素质的人才。可见,台湾的软硬件基础实力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82-03

普惠金融在当代意义上是能够承担成本,以有效和全面的形式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理财方式。中国的普惠金融最早来源于个人资本,并经过小额贷款、中小微型金融和综合金融等三个发展模式。普惠金融概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仅限于优势领域、企业或群体,未能全面普及,尤其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不明显,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基金,都被排除在传统金融市场之外,很难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一方面是由于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后期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外源性融资获得资金,另外商业银行更愿意为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从而紧缩中小企业的信贷,由此也难通过间接融资获得贷款,所以近年来中小企I出现了融资难的现象。经济新常态下普惠金融则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现状和存在的优劣势,详细阐述了如何建设科学化的普惠金融体制,为金融资本向弱势区域、弱势行业、弱势中小企业等范畴分配进行引导,对解决中小企业的“钱困”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投融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生产价值约占GDP60%左右,征税大约占全国税额的50%之上,为求职者供给了超过75%的城市就业机会。但同时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缺乏创新,重复投资多造成了许多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资本运营能力差,造成投资行为短期化,中小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经营风险逐步增加。因此,尽管中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比例的总数在提升,但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融资途径难成为限制和影响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银行的商业模式仍然停留在为大企业客户的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价值取向、产品体系和风险管理作为审视中小企业的检验标准。另一方面财政资金金额少且门槛高,许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其支持,而且信用担保体系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外部环境因素,制约了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等金融业务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体制,多渠道发挥金融创新方式,完善金融市场和提倡产品多样化等政策,以适应中小企业多方面的融资需要,从而使中小企业与其他优势群体同等享受融资服务。

二、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及目标分析

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经济、接触便利、金融监管等三大类,宏观经济,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产出贡献率,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效益好,通常会吸引大量的金融资本进入企业,金融系统就会排斥程度低、普惠性金融指数处于较高的水平;接触便利主要体现在交通、通信建设基础设施可以提高供给和需求双方之间联系的便利性,降低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及偏远地区的中小企业使用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促进普惠金融指数提高;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体现,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府强化金融体系监管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投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因此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普及范围。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应致力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非排他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金融供给包含全面的金融供给模式,鼓励和提倡金融多样化和金融模式创新,尤其是将非主流金融渠道融入到主流金融体系。就金融需求而言,要使主流金融体系外的薄弱领域得到同等优惠待遇,包括弱势产业和企业等,实现金融体系的非排斥,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行业、企业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的宗旨是调整金融资源配置,实现各资源要素之间的有效协调,从而使各类金融机构或金融需求者的相关利益得到兼顾,努力在利益分配上实现双赢、公平分配,确保所有类型的中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活力,扩大金融业务服务的范畴,从而使金融体系内各个部分协调发展;普惠金融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长期目标时应该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各金融企业的盈利点,同时考虑到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多样化服务,形成多层面、风险小和结构稳定的金融体系,确保普惠金融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和普惠金融解决融资难的优势

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融资方式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要融资形式。过分依靠内部融资方式妨碍了中小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二是直接融资的条件苛刻,渠道单一。直接融资以在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和私募股权融资形式为主,主要是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较高,很多中小企业因达不到要求而被排除在外。三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间接融资,获得信贷支持有限。中小企业资信差,并且缺乏抵押品和第三方保证,因此信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缺口大。四是民间融资活跃,但风险大,成本高。民间融资的主体多为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业等。中小企业通过私人资本融资,利率较高,贷款风险相对较大。

普惠金融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普惠金融借助高科技和互联网交易平台,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互联网交易确保了获取和有效处理交易双方信息的能力,可随时掌握双方客户的交易信息,及时提高了投资效率,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二是利用互联网金融,减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环节是如何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体系,使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弱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便捷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三是参与门槛低,覆盖面广。众筹、网贷等新兴融资模式,实现了均衡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问题,扩大传统金融服务的界限,使金融服务更为大众化。四是运行效率高。普惠金融通过网贷平台提供小额贷款资金更快,并且以更开放、包容的形式调整发展模式,提供各类贷款,更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五是采用了灵活多样的产品形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P2P网贷平台,选择融资金额、贷款利率、贷款期限,满足投资需要,同时可以借助股权众筹集中公共资金,获得融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的品种匮乏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产品更加丰富,但普惠金融服务产品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高风险操作,无法满足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也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广与发展。

(二)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存在结构性排斥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结构性排斥普遍存在,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突出,资源在各金融要素之间配置不均衡,弱势中小企业得不到同等的金融服务权益。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呈现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客户和小客户二元结构的特点。小额信贷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拓展力度不够。

(三)民间借贷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我国普惠性金融全面建设滞后,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凭借民间融资获得资金,高利贷的存在实质上影响了现代信用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货币驱逐良币效应。民间借贷对普惠金融驱逐,实质上是一种选择性排斥,原因在于金融服务缺失和旧观念的影响。

(四)金融服务的可用性受限

受空间和机会排斥的相互作用,限制了包容性金融服务的可用性。近年来,金融机构不断加强业务发展,可选择的金融服务的渠道有所增加,但中小企I金融服务的普惠程度低,供应渠道仍然不足,借贷产品结构单一、贷款利率高,价格存在排斥,导致借贷实际发生率不高。

五、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难点破解及融资路径选择

(一)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难点破解微观和宏观层面着力点

1.企业自身层面。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是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完善财务公开制度,规范、透明、如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减少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同时,促使中小企业加强技术革新,提升企业科研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以名优品牌的影响力带动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盈利指数。第二,创新组织形式,提高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应根据行业、区域特点,创新组织模式,采用中小企业联盟形式,将某一地区的中小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企业联盟能够有效利用集群融资,在中小企业信用提升的基础上,降低信息不一致产生的金融风险,由企业集群融资的方式可以加强企业融资能力。第三,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可以采用融资租赁、典当融资、网络融资等多种形式灵活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这些融资方式具有审批流程简单,对客户的信用要求低、成本低、效率高、信息对称性等优点,消除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歧视,并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

2.政府宏观调控层面。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优化投融资环境,使政策真正得到落实,确保中小企业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相关政策贷款得到实际履行,同时强化对民间融资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间资本合法合规。第二,完善直接融资体制,创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通过资本市场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积极推进建立新四板。采用多样化交易方式,开通网上交易,逐步优化新四板。第三,促进金融创新,建立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拓展融资服务,并且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其经营管理符合市场规则,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第四,加强投融资管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逐步减少中小企业投资条件限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利用财政资源,引导企业进行资本调节,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推动中小企业逐步实现良性发展。推进税收制度改革,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开发投资项目科研经费的实施,并注意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等。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国家支持的行业领域进行适当投资,并且实行区别化税率。通过税收等财政政策引领中小企业投资导向,提升中小企业效益,进而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实体平稳有序发展。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路径选择

1.改善现有的金融体系,拓宽金融体系边界,对当前的信贷、利率、财政等政策以及相关制度做出相应调整,一是政策上给予扶持,免去中小企业贷款营业税、降低所得税,减免的税收用来抵消中小企业无法偿还的贷款资金;根据市场波动情况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减少中小企业财务坏账造成的贷款风险,增加贷款收益;优化信贷政策,保证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予以倾斜。二是监管和金融机构给予信贷宽松,监管机构在银行信贷监管中,应鼓励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投资额,其投资额不包括在监测中的总规模或比例内。三是确保金融监管实行差异化,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宽限度,适当提升不良贷款率,同时只对小范围内的企业管理人员实行问责制。四是拓宽产品组合,鼓励商业银行金融革新,推出更符合中小企业所需的贷款种类,按照中小企业在不同领域、范畴及经济发展周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信贷产品。

2.基于普惠金融理念创建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体制。一是组建形成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模式。创建多元化资本市场,为不符合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保证拓宽其直接融资渠道。要加快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步伐,特别是要引入全国统一金融监管办法。二是建立具有包容性、全新的微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通过技术革新和营销创新,放宽融资条件和标准,使融资服务普及到更多的中小企业。为微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制定出符合中小微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法律规范,引进新型金融机构,建立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利用信用放贷,在盈利方式和风险管控上,以利率作为防控风险的主要原则,在批贷审核程序方面,以信贷员对客户信用等级评分作为是否贷款的主导依据。

六、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到机构主导,再到市场主导的路径,使二元金融结构逐渐被淘汰,并最后与传统金融体系相结合。

(一)建立健全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增加金融资源的供给,使之惠及至中小型弱势企业

一是探索普惠金融机构的新业务模式。贷款企业、资金互助社等大量新组建的地方金融机构定位偏离金融监管部门的最初决策,当务之急是探索建立创新的商业模式,以适用于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以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积极培育发展普惠金融机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式。二是以地方金融品牌为引领,使普惠金融服务真正成为一种产业。普惠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特点,发挥功能特色,打造本土品牌,基于对当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的金融需求特点,建立中小企业“主题分行”,以高度“聚焦”的专业化服务,逐渐消除信息壁垒。从客户的实际需要进行差异化经营,实行产品多元化,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满足其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以高质量的品牌优势,应对日益激烈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三是增添一些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当前应在我国仅有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一些全国或地方创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分工合作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且建立风险投资等政策性机构,为有实际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等。四是建立正式的非政府合作金融机构。民间金融将非正规金融渠道的资金转化为金融资本,有效解决了民间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由民间组织自行建立的合作金融机构,通过相互协助和合作业务,能有效管控金融风险,相关监管部门可以联合实施有针对性地监管,对填补当前国内尚缺的三元供给结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按照我国中小型企业对普惠金融体系的实际需求,有重点、分层次地创新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是拓展处于弱势中小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有必要在弱势领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只有中小企业实际效益明显提高,将更多的要素资源融入于普惠金融体系,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对普惠金融体系金融资源的配置、纠正不同金融系统目标偏差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加强中小企业的横向联系,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建设步伐。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弱势中小企业应学习借鉴优势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性地推动自身发展。通过免除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建设进度得以实现。三是创新普惠金融体系,扶持实力薄弱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提高弱质产业的产出率,因此要充分利用政府推出的融资方案,开展投资、技术和产业整合,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重点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交易所和中小金融机构等融资网络。四是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目前,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压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融资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所以应以灵活、丰富多样的融资方式,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金融需求,以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相匹配。

(三)积极搭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管理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普惠金融体系内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涌向普惠金融体系,将普惠金融体系的风险率降到最低,使普惠金融在一定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体制包括社会信用和风险环境等,在信用系统整体环境构建中,要加快改善我国企业征信平台建设,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风险评定体系。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中,要实施联合金融风险防控制度,保持金融稳定,充分发挥金融仲裁院的调节作用。二是创新普惠金融体系,提升普惠金融评估机构的评估功能。创造符合普惠金融特征的评价机制,使弱势中小企业具有金融话语权。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围绕评估要求,探索符合市场规范化要求的信用评级机制。三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流的融资服务。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提升经营管理科学化水平,同时重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择优批贷,给予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确保银行资金少出现坏账呆账。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资金流动的主要特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惠及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四是培养普惠金融专业人才。建立普惠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为普惠金融体系“量身定做”特殊的金融人才,组织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依托高校的师资力量实施金融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计划,以优化金融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四)制定我国普惠金融、投融资体系相关制度,为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加强普惠金融体系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根据审慎监管原则,加强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督,使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二是预防与控制歧视性政策。明确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和服务范围,构建合理化的监控指标体系,量化监督对弱势中小企业限制的各种歧视现象。三是组建中小企业专业投融资服务团队,提供一对一的投融资服务,全方位援助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对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改进社会化投融资服务一体化制度,减少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等误区。同时,国家鼓励社会各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激励各类投资和金融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投融资等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安全保障机制,调动广大储户存款的主动性,拓宽为中小企业服务普惠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五是限制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扩张。地方政府应致力于消除地方保护壁垒,建立各地方金融系统机构之间实现融资和跨区域经营等方面的相互机制,促进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同时,建立限制地方金融机构扩张、合并等相关制度。

综上所述,要优化和完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最重要的是加大对普惠金融体系的资源要素投入比例,减少有效资源向传统金融部门流动,同时加强对重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弱势产业的发展,强化中小企业投融资的科学化管理,另外要着力于投融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中小企业投融资投入方面的供给,同步扩充金融机构存贷款数量,减少宏观金融政策等措施的{整频率,逐步完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等状况,以促进普惠金融为经济实体服务,共同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科学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婧.金融排除视角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 邢乐成,王延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普惠金融的视角[J].理论学刊,2013(8)

篇6

一、交通投资企业投融资模式再改革的必要性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深化改革投融资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受国家公共财力不足影响而落后的公路交通设施,为破解瓶颈,我国推出收费公路政策,率先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引入社会资金打破行业垄断,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使公路交通得到超常规的发展,无论是公路通车里程,还是公路等级规模、公路承担的客货运量乃至公路建设的科技含量与运营管理水平等,我国公路交通建设事业都跨入世界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但由于公路交通投资规模宏大,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国家公共财力仍难以独力承受,为此国家推出了建设两个路网体系的发展战略:一是免费的普通公路网体系,由国家公共财力承担投资建设,体现公共产品的公益性,提高普遍服务水平;二是收费的高速公路网体系,引入境内外投资者承担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体现使用者付费的公平性,提高服务效率。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高速公路建设也进入了后建设年代。从过去主要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保路“通”,到现阶段及以后,主要解决便捷、舒畅、低成本通行、优质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公路建设本身也发生根本变化:高速公路从全面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从以主干线建设为主转到以建设联络线与加密度为主。建设与管养任务也发生根本变化:将由过去“搞建设为主”过渡为“建设与管养并重”再转到“管养为主”。线路、位置经过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也发生根本变化:新线路大多分布在高山峻岭或江河滩涂等区域,经过的很多是欠发达地区。从老路低成本高流量转到新路高成本低流量,新老路网出现经济不平衡。更要指出的是今后需要建造的高速公路重点是经济效益差的断头路、联接线及中西部地区的路网,建造目的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体现更多的是公益性、国防安全、民生需求,而非经济性;建成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车流量偏少是普遍现象。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征迁费用标准大幅提高、互通与枢纽密度增加,且受地理条件影响,桥梁隧道所占比重提高,导致建造成本大幅提高。由于收费标准仍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平,收费期限又不能延长,使得项目预期效益差,现金流难以覆盖项目投资,交通投资企业投融资陷入困境;不仅民间资本不愿也不敢涉足,并且以收取通行费的特许经营权作质押来获得银行贷款的传统融资模式也已难以为继。问题倒逼改革,需对我国交通投资企业的现有投融资体制机制进行再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当前投融资难题。

(二)公路交通基本属性与国家公共财力不足,决定了要深化改革投融资模式

公路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即使引入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建设,也不能取代政府的主导地位,仍然要依法加强政府对高速公路发展政策、发展规模、发展机制的管理,严格管理高速公路经营权的转让行为,严格审批高速公路收费期限与收费标准,严格界定政府还贷公路与经营性收费公路,督促与监管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者在运营中更好地体现与履行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因此政府这只“有形手”不能缺失,要积极发挥作用;并且要通过“有形手”营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治环境,让市场这只“无形手”更好地发挥作用。

首先要营造竞争环境。高速公路交通既有公共性更有自然垄断性,即在一定区域内没有替代性,是唯一的,不具备充分竞争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做好综合交通规划,使水运、陆运、空运之间,公路、铁路之间,高速路与普通路之间,既合理规划、科学配置,又能有序适度竞争、优质高效服务。最终通过市场这只“无形手”达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目标。其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投资业主、建设施工单位、运营管理单位、运营维养单位等等这些微观事项不需政府直接承担,应由市场决定,即通过竞争(如招投标)选择社会投资者、建设者、管理者。政府只需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再次要能吸引竞争者。因此,根据“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依照实际投资成本与级差效益要求确定收费标准与期限,创造一定的盈利空间,吸引投资者涉足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同时根据公共资源的公益性要求,通过实施收费期限与收费标准的管制,对其投资收益率实行动态管理,并可引入社会监督;既保证投资者有利可图,又不可能像一般商业资本那样,追求高回报低投入。

二、交通投资企业投融资模式再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以合理回报为核心,深化特许经营权审批改革

现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权”,是以成本为基础,核心是收费标准与收费期限的赋予。但由于回收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交通量预测误差在所难免,难以一次性做到科学合理。例如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建造的高速公路,成本相对低;同时当年审批收费期限时交通量少,其线路经过的大多是经济较发达的城镇,交通量增长幅度远超预期,该批高速公路的收费期限相对长(大多在25年以上),目前大多扭亏为盈,有的且处于高盈利状态。对近年来建造及今后待建造的高速公路而言,仍采用原办法就不合理,因为收费标准受制于“民意”不能提价,收费期限又取决于“法规”规定期限以内,而建造成本则增长了好几倍,其结果是项目现金流不能覆盖,预期效益差。因此,深化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权批准机制改革,就是要取消收费标准与收费期限一定终身做法,实行动态管理、事前确定、定期调整,纠正误差;并以成本为基础、合理回报为核心,体现低费率长期限原则。同时可以借此以第三方名义进行监督,并向公众公示收费与使用情况、投资收益率水平。促进交通投资企业规范管理、阳光操作、控制营运成本、杜绝超期收费现象,使投资收益率处于合理水平。

(二)发挥高速公路规模效应

高速公路投资额大,实行低收费长期限政策,回收期延长,盈利能力降低,同时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化,均需要发挥规模效应。一是可充分利用若干个高速公路项目投入产出周期的时间差,这样利于平衡现金流。高速公路除建设期需要资金净投入外,运营前期现金流也是入不敷出,仍需要项目外现金来支撑,一般在中期项目现金流才能自身平衡,后期现金流溢余可用于支撑其他项目。这在客观上要求交通投资企业规模要大,在建设时序上应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避免同时集中建设若干条高速公路,尽量错开投建,以充分利用各项目投入产出周期来平衡现金流。二是可充分利用各项目效益的时间差与空间差,这利于平衡盈亏。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即使是盈利项目也会前亏后盈,在时间上不匹配;况且各项目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效益好与差的空间差;只有规模大的企业,在多个项目之间统筹安排才可平衡效益。例如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造的高速公路,经济效益较好,现又处于产出期;而新建及今后要建造的高速公路则处于投入期,并由于收费标准与建造成本难以匹配,将处于长期亏损状态,若将两者相抵就有利于平衡盈亏。因此通过统筹安排发挥规模效应,把效益好与差的项目相互捆绑将可破解盈亏不均衡困局。三是规模化经营后,就可发挥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优势,提高运营效益。通过对通行费征收、道路及设施养护、绿化维护、服务区经营、事故施救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经营与集约化管理,来提高管理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费用,达到增收节支效果。四是鼓励资产重组,允许混合经济,做大做强交通投资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统一管理体制并发挥优势。当年推出“收费公路”政策,在吸引社会资金的同时也导致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管理主体多元化,形成以区域为主的管理体制,造成条块分割现状,难以实现统一管理,不利于发挥高速公路网的规模效应,不利于新老路盈亏的统筹平衡与交通流量的调控,容易发生资金挪用、营运费用高、逾期收费等不良现象。高速公路进入后建设年代,将由投建为主过渡为管养为主,为消除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顺;解决高速公路网建成后,新老线路特别是同一路网并行线路的差异矛盾;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交通投资企业资产重组,混合经济,综合经营,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实现统一管理体制,推行路网统筹平衡、捆绑收费政策(可先在同一省域内实行统筹平衡、捆绑收费、统借统还政策,即使老路收费到期,也可延长收费期限,其通行费收入用于补偿新路投资或老路的改扩建,从而尽可能使新路提前结束收费或提高老路的通行能力)。

(三)培育综合经营与扩大盈利空间

一是引入低成本资金。高速公路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引入低成本资金更为重要。随着我国就业人口增加及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与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险资金与住房公积金规模将越来越大,如何保值增值是其重要任务。该类资金具有利率相对低的特点,要寻找投资规模大、期限相对长、项目风险小、现金流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而高速公路项目就具备对接条件。通过国家制度设计,引入社会保险资金与住房公积金、安排政策性贷款、发行高速公路建设公债、实行借款利率优惠政策等等,降低经营性高速公路资金成本。二是扩大经营范围。除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经营权外,应尝试将非收费普通公路沿线的广告资源等也作为投资收益内容,给予投资者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为达到承诺的投资收益率也可将非收费的普通公路沿线加油站资源给予适当安排。引进境外服务区经营理念,允许投资者挖掘与扩大服务区经营范围。三是给予周边土地开发权,以物业反哺公路交通。即引入“城市轨道交通开发沿线商业”的投资模式,在项目立项时即同城镇发展统筹规划,论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路网环线内、经济较发达乡镇的互通口,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办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等,划出一定规模地块由公路投资者开发。

(四)政府政策扶持

如果高速公路项目预期效益差,可以通过政策设计,给予税收优惠、政府补贴、让利等方式,包装成效益好的项目,然后以BOT方式招商引资,运营后仍达不到招商引资所预期或承诺的条件(包括收费标准、收费期限、交通流量、投资收益率等),政府应有兜底措施:或给予周边开发土地以弥补投资损失;或与企业同担风险共享利益,即项目运营后盈亏超过一定幅度时由政府分享收益或分担亏损。需要指出的是:引入低成本资金,包括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商业保险金等,需要国家在制度上突破现有规定,重新设计安排,允许或鼓励这类资金直接投放到高速公路项目。发行高速公路建设公债或建立专项基金,也需国家层面做出部署安排。

为体现低费率长期限原则,根据现有投资成本,要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再结合减轻社会负担要求,必然突破现行相关公路 “法规”的收费期限规定;百年公路资产让一代人承担所有成本不合理也不公平,因此也需要国家对现行相关公路“法规”做出修改。

篇7

(10)十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共话金融改革 无

(15)十的春风温暖 无

本刊关注

(22)做好融资规划 为企业插上腾飞翅膀 无

(24)中小企业融资的综合规划 唐道银

(26)企业融资规划的策略选择 唐道银

(28)电子商务大趋势下的冷思考变与不变——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国际采购新趋势与中小企业应对策略论坛” 李明其

(30)共聚人脉 共享商机 共谋未来——第七届中国钢铁流通促进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钢铁流通博览会在武汉隆重举办 候燕 尹娜娜

银企风采

(32)广富诚:做“幸福广东”的践行者 无

(34)老国企扬起新的风帆 广东省花城企业公司侧写 无

(36)以视觉冲击力传达品牌感染力——广州柏司室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兼设计总监黄子科谈室内设计的审美 符崇道

权威声音

(38)加快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杨伟民

(40)银行培训:素质为先,技能是关键 专访本刊专家、广东银监局巡视员孟建波 唐道银

(42)村镇银行:新的、弱小的、值得期待的——中国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专题报道(三) 无

金融实务

(52)珠三角上市中小企业研究分析报告 郑德? 王健超

(54)新规前ipo融资宜早规划谋实干 张金喜

招商引资

(56)温哥华海岛投资移民好去处——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岛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区投资概况 于娜 方舒明 郭冰峰(翻译)

(60)共享专业与技术携手国际工程团队修建绿色地球村 于娜 方舒明 郭冰峰(翻译)

行业分析

(74)珠三角经济之移动支付 何晨

(76)用智慧和真情打造人格魅力——记武汉大贵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营培训专家杨明国 胡亚雷

盛世财富俱乐部

(78)舌尖上的癌症与健康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科主任张海波漫谈癌症与预防 符崇道 吴忠华 吴克强

(80)保险的核心是提供风险保额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传明谈保险意义和功能 符崇道

资讯服务

(82)融资宝典全国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总揽(13) 于娜

(85)谈判技巧与实践指引 无

(85)展会资讯 无

(86)商务部、国资委、中小企业投融资杂志社联合举办行业信用企业推荐活动 无

(87)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小企业投融资杂志社联合举办“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 无

(88)首届中国国际养生保健节在穗举行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成立 无

&

nbsp; (89)广东省皮具箱包流通协会启动珠三角联席会议 符崇道

(90)营造高铁爱心驿站广州南站爱心专区正式启动 苏雁影

(90)第三届中国(广东)-东盟战略合作论坛暨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区推荐会在穗召开 方舒明 于娜

(91)革命老区红安百亿元打造中部轻纺服装城 侯燕

(91)第四届友邦保险高端财富论坛广州站开讲 符崇道

(92)广东银行业召开培训工作会议 融资规划师培训引业内关注 无

(93)建立开放式办学体系,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广东省外贸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 岑洁珊

(94)文搏四海,法行天下——中山大学首届博研沙龙在番禺举行 唐道银 苗俊峰

(96)清远举办第五届中小企业服务周 无

篇8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91-01

供水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供水产业的微观主体―供水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鉴于供水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加之资金门槛较高、资金回报率较低以及需求弹性较低等特征,传统的投融资机制并不适应供水企业的发展,改革供水企业投融资机制势在必行。

一、概述

一般而言,供水作为一个行业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供水行业专指输水环节,即通过自来水管道进行水的输送环节。而广义的供水行业则是从制水开始,以回收水为重点一整套水循环系统,即包括制水、供水、用水、排水、水处理和回收等环节。由于我国供水行业管网尚未完全分离,所以供水行业一般是广义上的供水行业。供水企业便是从事供水行业的企业实体。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经营形式的自然垄断性、资金密集型、投资回报率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将供水产业作为公益性事业来发展,政府在供水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主导的角色。首先,投融资方面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责,政府作为唯一的投资主体,承担水循环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再者,政府制定了有关供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实际承担着供水企业的事务管理,在行业内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行政性垄断。这种现象随着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而有所缓解,政府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在该领域的主导角色不断弱化,这主要体现在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水业投资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供水产业基础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活跃的民间资本力量显著推动了供水产业的发展,大批符合现代公司制度的供水企业不断涌现。可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城市水务工程的建设、运营与维护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供水企业在投融资效率上尚存在不足,与该行业相适应的金融工具十分匮乏,加之各种投资资本缺乏协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供水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有关完善供水企业投融资体制的思考

一般而言,供水企业投融资体制包括投资和融资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投资是以特定项目为对象、直接与新建项目或更新改造项目有关的投资行为;而融资则是指与投资活动相匹配的资金筹措行为,涉及到供水企业不同性质的资本金在企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等。至于投资与融资之间的关系,投资决定了融资,项目投资者背景、财务状况,投资项目的预期经济效益和风险水平等情况,决定了融资的结构、条件等。同时融资又制约着投资,如果没有顺利的融资相结合,投资者有再好的设想,也无法实施项目的投资活动。在我国,水利行业实现市场化后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不同的融资渠道对应着不同的资本性质,如何实现各种不同性质投资资本的有效协同事关投融资的效率和效果,也是完善供水企业投融资体制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完善供水企业投融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供水企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按照现阶段我国在供水企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城市供水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和供水企业各自的权责,切实保障作为供水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按照公平、有序竞争的原则营造一个和谐的市场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区分供水行业的经营性领域和公益性领域,确定不同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对于城市防洪、城市供排水管网和水源保护等公益性工程,政府应承担起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改造的责任,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资渠道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确保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中用于公益性供水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还要研究在水利建设基金等方面支持公益性水务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而对于城市供水等经营性项目,资金来源应市场化,主要通过非财政渠道筹集,走市场开发、社会投资、企业管理、产业发展的道路。

(二)进一步规范供水企业投融资的监管协调机制

供水企业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存在着多方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消费者、社区等,供水企业投融资情况影响着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监管和相关协调工作,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以此提高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需要明确的是,各种不同性质的投资资本出于不同的目的进入供水企业的各个项目,对于这些资本供水企业应当监管,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明确资金提供方的责任,并与资金提供方进行充分协调,避免其中途撤出资金而对供水企业投资项目造成的损害。此外,还应当加强城市供水管理的立法,使城市供水市场实现依法监管。

(三)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改善供水企业的投融资环境

鉴于供水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殊性质,政府应当在改善供水企业投融资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扩大供水企业的利润空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供水企业投资,降低供水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供水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对于资本性质不同的供水企业,应当公平对待,鼓励各类性质的供水企业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竞争,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供水服务。

(四)引入项目投融资方式,提高投融资效率

鉴于供水企业投资具有数额大、时间跨度长等特点,采用项目投融资的理念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其投融资的效率和效果。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单一项目子公司、非限制子公司、公司、公司型合作结构、合伙制和有限合伙制结构、信托基金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等多种形式进行;而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可以通过投资者直接融资、单一项目公司融资、生产贷款、杠杆租赁、BOT融资方式、ABS融资方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当然也可以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组合在筹得资金。

综上,供水企业投融资是供水企业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也是供水产业市场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建立健全的投融资机制,才能确保供水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使得供水企业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02-01

引言

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活跃力量,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企业宏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给企业的投融资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所以为了企业能够正确识别和评估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满足企业投融资的现实需要,企业就要加强对融资过程中风险的控制。

1 企业投融资风险的含义

1.1 投融资风险的概念

企业的投融资是指一个企业经营运行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有两种不一样的投融资形式,实现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使企业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企业投融资风险是指企业的投资人对投融资的结果无法预测,在投融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企业的实际收益与企业预期的收益存在差距,甚至是更严重的本金损失的风险。企业投融资风险也是一种因为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必须承担的风险。

1.2 企业投融资风险的内容

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迅速增长,给企业的资产架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要将资产架构与企业的经营有效的结合起来,也就致使了企业的投融资在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就是通过企业的投融资交易来完成,目的是为了有效保障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企业投融资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资产架构与投融资发生了改变,以及企业自身的融资与偿还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因为企业的投融资是投资的一种形式,所以企业的投融资包括融资风险。

2 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原因

2.1 外部原因

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原因首先要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探讨。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的体制、国家的融资技术以及行业本身的特点等。首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趋于完善,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也不断繁荣,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融资,融资的额度以及融资的方式都会扩大,因此企业融资的风险也会增加;其次,虽然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有的企业还是被局限在原有体制的基础上,而没有跟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因此在融资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风险;再者,虽然说我国科技在家经济的发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融资技术还是存在许多缺陷。而融资技术的研发人才也是极其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效率就会降低,融资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企业的融资风险;最后,由于企业本身的特点是以盈利为目的,而那些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被淘汰,如果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会引发更多的风险。

2.2 内部原因

除了以上所讲的外部原因之外,导致企业融资风险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内部因素。而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包括融资决策失误、企业债务负担过重、企业财务控制力弱、企业融资结构不当等。首先,企业在融资之前,没有对融资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企业融资的方法缺乏科学和合理性,这就导致企业发行失败。不仅是企业证券的价格使投资者望而却步,还与企业发行时机不当和选择的承销商信用度低有关;其次,企业在追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规模,从而使资金短缺。为了使资金流通起来,不少企业通过负债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的空缺,长期下来,就会使企业资金负债压力过重而不能承受,导致企业融资风险发生;再者,企业财务控制力弱会影响企业资产的安全。

3 企业投融资风险控制

3.1 加强控制投融资风险的意识

实现投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投融资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强风险控制的意识,从完善企业投融资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对交易执行和财务管理给予合适的调整,逐步改善财务管理等工作上的欠缺点做起,维护财务收益,做到有效地规避投融资风险。

3.2 了解投融资参与者的信息,并评估它投融资的价值

企业在投融资这项活动进行之前,需要了解投融资参与者的企业相关的信息,让双方的信息能够对称,较高质量的信息可以加强企业之间双方的了解,也可以提升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成本切实性。企业在签约投融资的协议之前,企业的投融资一方要对企业筹备资金的能力进行尽职的调查,并且通过调查,对其有个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再整合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的理念和人力、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料,还要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思考企业投融资现实的商业价值,可以采用企业投融资现实的商业价值,分析企业具体的资产质量,同时避免企业表面的价值大于投融资的价值这种现象。对企业投融资的表外事项进行分析看其有什么影响,尽可能地确保企业进行投融资的过程中的价值可靠。例如,企业进行投融资过程中也存在着隐形成本,企业的一些担保融资或者是一些账款低压,经过对企业整体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可以实现企业投融资过程中风险的控制。

3.3 调整企业进行投融资过程中的战略和动机

为了将企业进行投融资以后,能够得到最多的利益,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还要根据企业外部的相关发展,对企业自身结构产业进行合理的调整,尽可能的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补充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确定企业进行投融资的动机。企业进行投融资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进行投融资过程中的动机,以及结合企业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合适的调整,进一步对企业的投融资方案进行调整,然后再以明确的企业投融资动机和相关的策略,企业进行投融资过程中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4 结语

融资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而且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融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加强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预见性以及工作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已经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头羊”。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步比较晚,尤其是投融资困难日益成为制约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高科技企业投融资现状

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模有缩小的趋势,相当多的企业出现了财政拮据,个别企业甚至资本链中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我国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从现有的情况看,我国每年的国家级科技创新成果有3万多项,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80%的科技成果只能局限在实验室里不能转化,经过规划决策投入生产的高科技项目仅占50%,投产后取得盈利的更低到只占10%-15%,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部分中等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而最终经过生产经营形成规模的不足5%,中国高科技产业产值及其附加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这个比例同国际平均水平比也是相当低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步加强了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发展不均衡,经营管理方式良莠不齐,往往使得政府无所适从,无法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的统一专业模式,致使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面对这种困局,高科技企业如何克服目前的投融资困难,促进企业大发展是很严峻的一个问题。

三、我国高科技企业投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也是高风险的行业,多数商业银行、信贷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巨大的前期投入望而却步,高风险性也使得企业融资面对很大的阻力。高科技企业的主导人主要是拥有专利权或者持有特种技术的科研型人才,这些人对商业经营并不十分精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受到很大的局限,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导致投融资的渠道相对单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风险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

从风险类型上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面对的首先是技术风险。当前,科学成果从发现到技术创新再从技术创新到生产应用的周期惊人地提速,高新技术成果完成后,因为没有受到生产和市场的的检验,所以企业拟采用新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安全与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

高新技术存在着高前瞻性、高替代性和高竞争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运作环节中,由于上述特性而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是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而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供求又是瞬息万变的,高新技术产品独有的效用和功能得到消费者购买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导致其资金筹措难度加大。

(二)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狭窄

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少,严重依赖企业自身积累公积金、私人借贷和银行贷款,在企业初创的种子期,由于企业没有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银行又不予重视,资金的需求量不大,资金来源只能投入自有资金、或向亲戚朋友私人借贷资金,这两种形式融资量不大,方式陈旧。银行贷款虽然能投入大量资金,但是银行贷款利率高、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担保要求严格,贷款门槛高造成企业负担重。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成熟期,产品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企业总体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公司的品牌价值得到市场确认,投融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但是由于高新科技企业自身的的性质和特点的限制,负债率仍然较高,可抵押的资产并不多,投融资难问题依然严重。如果不及时调整投融资结构和加强资本良性运作,整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将面临严重的危机。

(三)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高科技企业是综合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风险密集型为一体的新型经济体,因此,针对企业投资投资量大,风险高的特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采取政府参与的模式会明显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各国政府都千方百计从各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创造条件。虽然对高新科技企业的支持在我国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高新科技企业起步晚,加上高新技术开发研制周期较长、研究失败的风险较大,政府还没有形成一个承担这个机制的制度,没有建立起大型专项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金,也没有专门发展支持高科技产业政策,法规,政府的支持基本上停留在宣传和指导基础层面上。政府建立的信用担保制度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有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方便的融资渠道。

四、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风险管控对策

(一)加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

风险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防范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高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决策者要充分把握技术和市场两条线,运用经济管理学知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和生产销售各个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在创新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如风险指数分析法等相关专业知识定量分析、预测、归纳总结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可控制因素如信息、技术、资金、人员等加强测评、监控、管理与检查,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可控制因素所造成的后果也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做好全面的理解,使企业研究生产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或风险环节采取作出正确的、精准的决策,这样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就会相得益彰,企业投融资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企业发展就会更上一层楼。

(二)建立资本市场体系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

因为资本市场存在着多层次性,这样就给不同规模和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一般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规模和资金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却无法进入更高一级的资本市场时,低一层次的资本市场就会为它们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同时,低一层次的资本市场还能起到类比,推荐的作用,能把经营管理好,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推荐到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因此,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不仅能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能保证企业的质量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可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需要的的资金规模、资金类型都会各异,这就更加要求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以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再次,政府的支持配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中小型企业税收优惠、协调商业银行低息、贴息贷款等;对于投资量巨大,风险超高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如航空航天企业,政府应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扶持。

(三)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金

在政府预算中建立高科技企业发展基金。为了避免资本盲目投资,主要是支持有前景、有市场竞争潜力的高科技企业作为初创基金。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阶段主要任务是是产品研发,需要资金用于科研,因此这段时间的企业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因为处于业务发展的早期阶段,没有固定资产抵押,无形资产的比例相对较大,而无形资产是不能作为抵押物用来贷款的,这就很难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贷款,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种子阶段主要是内部积累投资和利用政府资金发展资金解决资金缺口,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全面发展。

(四)加强政府有关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

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大力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新市场,逐步降低新兴市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门槛,简化上市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政府应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执行《合同法》和《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企业还贷能力,也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明晰贷款机制,在重组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严格保护高新科技企业,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壁垒,防范和化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五)通过互联网破解高新科技企业投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