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20: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书记总结发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概括起来,这次*生活会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突出。会议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保持*员先进性这个主题,并把这个主题贯串于*生活会的始终。二是预备工作充分。这次会前,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对*生活会作了精心安排,抽调精干职员深进到各级、各部分征求意见,并认真进行了梳理回纳。班子成员之间还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我们在座的十几位同道都分别交换了意见,就十六大到今年以来,我们*作的工作,包括我们一些同道个人对区委、政府工作的看法以及自己一些思想方面的情况和题目开展了广泛的谈心活动,大家坦诚相待,沟通了思想,交换了意见。三是对照检查认真。今天大家本着对自己严格要求、对组织忠诚老实、对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班子和个人的对照检查,开展了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四是各方面高度重视。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认真预备发言提纲,集中精力自始至终参加*生活会,主要领导同道发挥带头作用。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三组对本次*生活会高度重视,特派*同道参加会议,给予指导。
经过两个班子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党组的*生活会应该说是很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回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收获和成效。
一是查出了题目。在这次分析评议和个人剖析中,大家都能够树立端正的、严厉的、求实的态度,不避过讳失,对自身的题目敢于摆出来,对思想的题目敢于亮出来,尤其是能够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题目进行查摆剖析。通过查摆剖析,大家对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题目及其根源有了比较全面和透彻的了解,这为我们下一步解决题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次分析评议中,我们很注重把“自己找”和“群众提”结合起来,对于各个方面提出的意见,大家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进行了认真的对照检查,涉及自己的题目,能够勇于检讨,承担责任。对于其他意见,也能够认真对待,引以为戒,使查摆体现出全面性和针对性,收到了明显实效。
二是增强了团结。大家能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的发展为重。在会前征求意见和谈心的过程中,大家都坦诚相见,推心置腹,交换了真实的思想和意见,消除了一些顾虑和隔阂。在今天的会上,大家从团结的愿看出发,积极开展同道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做到畅所欲言、闻过则喜,形成了很好的*气氛和政治生活气氛。这本身就是先进性教育的一个成果,而且对于形成班子自身建设的良性机制,不断巩固和增强班子及成员保持*员先进性的意识,更具有长远的作用。
三是理清了思路。通过分析评议,既是对题目的集中清理,也是集思广益解决题目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向各个方面征求意见,我们对全区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题目有了更加广泛深进和具体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总结和探讨工作,并从查摆题目当中反思以往的教训,我们不仅在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反腐倡廉等重大题目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而且在很多具体工作上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思路。经过充分交流思想和交换意见,大家在很多题目上进一步达到和形成了高度的共叫,特别是能够站在保持先进性的层次上思考题目,因此在一些题目的熟悉水平和一些思路的思维水平上较以往也有了进一步的进步。
四是明确了措施。在这次分析评议过程中,大家围绕查摆出的题目,在明确努力方向的基础上,都提出了整改措施,这些措施既有解决根本性题目的,也有解决具体题目的,既有解决共性题目的,也有解决个性题目的,针对性、操纵性都比较强。今天的会上,班子成员之间又相互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这将更有助于每个人加深自我熟悉,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不断修正缺点,增强党性。
这次*生活会开得成功,收获也大。我们要巩固和发展这次*生活会的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把我区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向深进,把我区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当前,*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发展势头很好,面临不少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少,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题目还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正处于“船到中流、不进则退”的阶段,必须奋力拼搏、开拓前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打牢基础,就一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在这里,我夸大四点要求,让我们区委常委和区政府党组成员共勉。
第一,要努力进步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进步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是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保持*员先进性的中心任务。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能否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能否有效地把正确决策贯彻执行下往,能否顺利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时,也直接影响我们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人民群众对我们事业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必须把进步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进步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一是要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理论,特别是要学懂、学深、学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还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进步理论知识素养,开阔工作思路,总结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题目的办法。二是要注重实践。要在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题目、总结新经验,更好地把市委的安排部署同我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努力进步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题目、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本领。
第二,要始终捉住发展不放松。发展是解决一切题目的关键,也是我们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委、区政府对发展题目反复夸大,抓得很紧。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势头也比较好,是直辖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但是,横向比较特别是与主城区相比差距还在拉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区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成为我们全区上下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区级领导都要深刻思考的题目。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始终牢牢捉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新型产业化为统领,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顺利应对因红岩公司合资对我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接触轨,又称第三轨,或简称三轨。接触轨系统是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它直接影响到地铁供电系统甚至整个地铁系统的安全运以营。自1965年北京建造我国第一条地铁线以来,仟随着我国地铁建设事业的发展,接触轨技术也走过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接触轨枝术不断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安装方式由以上部接触搔流方式为主导发展成上部接触交流方式与下部接触授流方式并存:导电轨由低磺钢材料发展成钢铝复合材科:防护罩(及支架)由木板材料发展成玻璃钢材料:绝缘子材料除电瓷外,还开发出环氧树脂材料及硅橡胶材料。相应地,一些施工安装方法也有所改进.目前,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又在积极研发之中,同时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当然这其中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也有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地铁接触轨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将有助于目前接触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 概述
1.1 接触轨系统的国内应用概况
目前,在我国有3个城市6条地铁线路采用了接触轨系统,分别是:北京地铁1号线上程。北京地铁2号线(环线)工程、天津地铁1号线中段、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北京地铁门号线工程(即北京城市铁路工程),北京地铁八通线工程、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另外,由中国援建的1984年开通的朝鲜平壤地铁,以及由中国承建的2000年2月21日开通一期工程的伊朗德黑兰地铁,用了接触轨系统。这些线路韵总长度超过200km,触孰电压等级均为直流750V。
1.2 接触轨系统的构成
在接触轨系统零部件中,除包括作为导电轨的接触轨以外,还包括绝缘支架(或绝缘子)。防护罩.隔离开关设备、电缆等。接触轨、绝缘支架(或绝缘子)、防护罩是接触轨系统中送电。支撑、防护的三大件。
1.3接触轨系统的三大技术特征
谈及接触孰系统,其技术特征有三个级,二是安装方式,二是导电轨材料。
1 3.1 电压等级
目前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中的直流牵引网电压等级繁多,接触轨系统的电压等级有600V、630V。700V、750V、825V,900V、1 000V、1 200V等,国外接触轨系统的标称电压一般在1 000V以下,西班牙巴塞罗那采用过直流1 500V及1 200V接触轨,美国旧金山BART系统为直流1000v接触轨。目前国内接触轨系统标称电压为直流750V,国际上接触轨电压等级的发展趋向是IEC标准中的直流600V、750V。
1.3.2 安装方式
接触轨系统根据授流位置的不同,司分为上部授流接触轨、下部授流接触轨和侧部授漉接触轨三种形式。
1 3.3导电蓑材料
接触轨可采用低碳钢材料或钢铝复合材料。
2 北京地铁早期建成线路的接触轨系统
北京地铁早期建成的线路包括;1969年通车的北京地铁1号线工程,1984年通车的北京地铁环线工程,1999年9月通车的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
2.1 北京地铁1号线工程
北京地铁1号线工程,东起北京站,西至苹果园,全长24,17km。工程于1958年开始前期研究,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1969年9月20日基事建成并试运营。该工程接触轨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地铁接触轨系统.本工程接触轨系统的电压等级开始为直流825V,以后随着牵引变电所设备的改造而成为直流750V,安装方式为上部授挽方式,导电轨材质为低碳钢,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2.1.1接触轨的技术条件
(1)接触轨断面的总断面积为6 543mm2,
(2)接触轨的比重为7.8g/cm3:
(3)每米接触轨的理论重量为51.36kg,每根理论重量为642kg,每根12.5m,
(4)对中性轴接触轨的惯性矩Jx=1 026.8cm4,断面系数Wz=176.2cm3
(5)接触轨的型号为JU-52,钢号为05铝(05A1);
(6)在温度为15度的情况下,接触轨的单位电阻不超过O.125Ω·mm2/m:
(7)接触轨的断面应铣平,断面歪斜在任何方向测量均不得超过1.0mm;
(8)接触轨采用转炉冶炼的优质镇静钢轧制。
2.1.2接抽孰用绝缘子
接触轨用绝缘子由以下三个丰要部分组成:
(1)瓷件,材料为电磁,工作电压1000V,抗弯800kg,
(2)下座,材料为HT15-33灰铸铁:
(1)上帽,材料为11T15-33灰铸铁。
另外,瓷件与下座间还没有1-5层的油毡纸垫片.
2.1.3木防护板
木防护板的木科全部是在天然干性油中浸透的松木制成,井做烘干处理,木防护板翠表面涂阽火滦,木防护板外表面涂防腐油漆。
2.1.4端部弯头
端部弯头总长度2300mm.
2.2 北京地铁2号线工程
北京地铁2号线工程,线路长16.1Fan.1974年完成接触孰施工图设计,1976年建成并试运营,1984年完成改造.
根据北京地铁1号线工程的施工运营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接触轨要加强防护的指示,1974年2号线在工程接触轨系统设计时进行了一些修改与完善.1978年5月,根据市兵办工程组技术处于1978年3月27日召开的关于地铁三轨防护板设计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将2号线工程接触轨防护板靠近线路侧上下的两块和防护支架下边的一块予以取消,形成了日前的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地铁环线接触轨安装示意图
2.3 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
北京炔铁复八线工程,西起复兴门,东至八王坟,线路长12.7KM。该工程接触轨系统施工图设计完成于1993年10月,工程于1999年9月通车。与北京地铁环线接触轨系统相比,主要进行了以下修改:
(1)接触轨端部弯头由原来的2300mm加长到2775mm,以使受流器与弯头接触时更平稳;同时减小了坡端的接触面到走行轨顶面的垂育距离。
(2)采用3000V支柱绝缘子代替原绝缘子。
(3)结合工程需要,本工程册剥开发了玻璃钢防护罩.并在车站、道岔、隧道联络线等局部地段进行了试验安装(单线总长度约6km).
3 德黑兰地铁1.2号线的接触轨系统
德黑兰地铁1、2号线,线路全长约53km.1992年初开始投标,1996年合同正式生效,2000年2月21日第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北京城建院联合高校与工厂,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开发出“下部校流接触轨系统”,填补丁国内空白,该技术成果于1994年6月8H从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93 2 24173.5).相应地,研制出玻璃钢材料的接触轨支架及防护罩,代替了传统的木板防护罩,这一创新成果带来了接触轨支架与防护罩材料的革命。本工程接触轨系统的电压等级为直流750V,导电轨材质为低碳钢.
3.1 下部授流接触轨的安装结构描述
下部授流接触轨主要由导电轨,绝缘支架、防护罩等构成,见图2.绝缘支架由顶郎支架,中部支架,下部支架三部分组成,并共同构成悬臂结构型式;导电轨通过顶部、中部支架,悬挂在下部支架上;下部支架刚根据线路情况固定在整体道床上或碎石道床的轨枕上:防护罩靠自身弹性及支撑垫块固定在导电轨上。
3.2 下部授流接触轨的安装结构特点
防护罩对带电接触轨的防护性能好,带电接触轨不容易被无章识地触碰到,能确保人身安全,另外,下部授流方式的遮挡雨雪条件也优于上部授流方式,能确保牵引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这里需要说明,北京城铁采用的是上部授流接触轨系统。据2003年11月7日《北京晚报》报道:“城铁今晨中断一个多小时。由于昨天深夜雪量较大且融化速度慢,遭遇今天凌晨急剧下降的气温后,造成城铁部分路段轨道表面结冰。首发车在运行过程中,接触轨与列车受流器之间逐渐形成‘地穿甲’似的冰层.造成列车受流器无法受电,车辆网压不稳,使得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3.3 接触轨所含化学元素对电阻宰影响分析
合同要求:导电轨在15度时电阻率p=0.125mm2Ω/m.为确保接触轨按照上述合同要求交货,对制造厂欲采用的接触轨材料进行了电阻串测试及化学元素分析,前后历时达伴年之久,分析结论简述如下。
如果采用与北京地铁接触轨相同的材料来加工制造导电轨,则20度时电阻率p(平均值)在0.134Ω·mm2/m左右,将大于合同要求的15度时电阻率为0.125Ω·mm2/m.仅从各元素对电阻串的影响看,P、Si的影响较大,而Mn的影响较小:但由于接触轨中Mn的绝对含量比P与Si要高,因而Mn实际上对电阻系数的影响也非常大.换言之.在分析各元素对电阻系数的影响趋势时,要同时考虑各元素含量大小对此的影响。另外,工艺条件对各种成分在含量上有影响,即工艺条件也会影响导电轨的电阻系数.
在上述测试分析基础上,决定不采用与北京地铁接触轨相同的原材抖加工制造接触轨.而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来加工制造接触轨.最后的测试表明:用国外原材料加工制造的接触轨,在15度时电阻率p在0.111mm2Ω/m左右。
3.4 支架及防护罩的制造工艺
3.4.1玻璃钢支架制造工艺
玻璃钢支架制造采用了RTM成型工艺.其优点为:降低了产品成型过程中苯乙烯的挥发量,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工艺成熟、参数齐全,产品质量稳定:可防止玻璃纤维的排布方向发生偏移,使铺层设计、性能设计有保障;可使产品表面附着均匀的胶衣树脂层,增加产品的抗老化能力.
3.4.2 玻璃钢防护罩制造工艺
玻璃钢防护罩制造采用了拉挤成型工艺.其优点为:可自动化连续生产,产品均匀,质量稳定;产品规格多样化.
4 北京地铁新建成线路的接触轨系统
4.1北京地铁13号线
北京地铁13号线,即北京城市铁路工程,线路全长40.85km。1999年8月12日,项目被批准立项:2000年9月26日,城市铁路西线全面开工:2002年9月28日,城市铁路西线开通试运行,2003年1月20门,城市铁路全线建成试运营。
结合该工程,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北京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开发出“新型上部授流接触轨系统”,见图3.该工程接触轨系统的电压等级为直流750V,导电轨材质为低碳钢。
新型上部受流接触轨系统的特点:
(1)防护罩支架及防护罩采用玻璃钢材质
的防火和耐候性功能.使用寿命长,
(2)结构形式造型比较美观,
(3)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承受力的情况较好,省材料:
(4)防护罩支架直接固定在接蚰轨上,所以能更好地保证防护罩支架及防护罩与接触轨的相对位置关系.
(5)防护罩支架可以在接触轨上移动安装,所以施工安装及运蕾管理维护比较方便,不受走行轨轨枕间距施工误差的影响,从而使防护罩的定货长度与设计长度一致.避免了材料及施工费的损失.
4.2 北京地铁八通线
北京地铁八通线,西起八王坟,东至通州土桥,线路全长18.964km;2003年12月7日完成热滑,2003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
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及13号线,均使用的是瓷绝缘子.瓷件是脆性材料.在运输.安装、运营维护等过程中,容易受到了硬器撞击而破损.近年来,复合绝缘子发展迅猛,性价比,可靠性不断提高.北京地铁八通线工程在前述北京城铁“新型上部授流接触轨系统”的基础上,在正线接触孰系统中采用了环氧树脂绝缘子,在车场线接触孰上试用了硅橡胶绝缘子.
5 武汉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的接触轨系统
武权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自宗关站经硚口至黄浦路,线路全长10.234km,为全高架线路:2000年4月开始初步设计,2003年12月11日完成热滑,将于2004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该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钢铝复合接触轨技术。接触轨采用钢铝复合材料制成(见图4),可有效地降低电阻率,并减少供电系统中牵引变电所的数量,降低运营时接触轨能量的的损耗;防腐蚀性能较好;钢铝复合接触轨重量小,便于运输和安装,在铝合金轨的接触面上包覆有一层不锈钢带,可人大提高耐磨性。
该工程接触轨系统的电压等级为直流750V,安装方式为下部授流方式.
5.2 不锈钢带技术数据(示例)
5.3 天津地铁1号线(延伸)工程的接姓轨系统
1984年12月,天津地铁1号线中段7.4km建成通车,其接触轨系统与北京地铁早期建成线路的接触轨系统一致,2001年7月因线路需向两端延伸改造而停运.天津地铁1号线(延伸)工程,线路全长26.2km,计划于2005年底建成通车.本工程采用直流750V上部授流接触轨系统,接触轨材料为钢铝复合接触轨,目前已完成钢铝复合接触孰的采购招标。
6 正在建设中的广州地铁4号线接触轨系统
广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大学城专线段工程,线路全长14.11km.该工程于2003年10月通过初步设计审查,计划2005年12月建成通车.
广州地铁4号线几次穿越珠江水系,并且—部分线路位于已建城区.针对减少车站埋深及增加选线灵活度的需求.采用了爬坡能力大、转弯半径小的直线电机交通系统.另外,考虑到该线路平均站间距大及工程建造尽量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因此该工程拟采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接触轨材料为钢铝复合接触孰.
在100多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史上.建成于1927年的巴塞罗那地铁1号线曾采用过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其3号线及4号线也采用过直流1 200V接触轨,但现在已经拆除,而改用刚性架空接触网.在目前运营的地铁线路中,接触轨电压等级最高的是美国旧金山的“湾区快速交通”(Bay Area Rapid Transit)系统,简称BART系统,其接触轨电压等级为直流1000V.其接触轨为工宇钢两侧通过螺栓傍附铝型材而形成的钢铝“复合轨”。当然,工字钢与铝型材间要应用抗氧化油脂.该地铁系统于1972年开通了第一条线路.
前面已经介绍过,我国已经运营的地铁线路(甚至包括正在施工中的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等),均采用的是直流750V接触轨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地铁4号线拟采用的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是我国地铁接触轨技术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7 关于研发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的一些建议
对于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的研发.建议从“软件”及“硬件”两个层面考虑.所谓“软件”,是指直流1500V
接触孰的“系统性研究”,所谓“硬件”,是指以钢铝复合接触孰国产化为主导的接触轨“零部件研制”。
7.1 直流1 500V接触轨的系统性研究
7.1.1 系统性研究的主要内窖
系统性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环节”的研究:
(1)设计环节--系统设计标准的研究:
(2)制造环节--产品制造标准的研究;
(3)安装环节--施工安装标准的研究:
(4)运营环节--运营维护标准的研究.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已经成功地应用了“直流750V钢铝复合接触轨系统”,到2005年底广州地铁4号线大学城段建成开通时.我国将积累起近两年的钢铝复合接触轨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将对广州地铁4号线大学城段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田而,在上述系统性研究中,建议对系统设计标准及产品制造标准进行重点研究,尤其是系统设计标准的研究.这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从事钢铝复合接触轨产品的制造商有多家,但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的设计、运行经验却相当匮乏。另外,建议处理好“四大环节”研究的相互关系。
7.1.2 系统设计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
系统设计标准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关系”的研究:
1)带电体与接地体关系研究
对于直流1500v系统,接触轨带电部分和结构体,车体之间的最小净距,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及IEC标准对比都做出了规定。研究内容应根据工程需要,确立带电体与接地体的相互关系,相对位置、定位尺寸等。在带电体与接地体关系的处理上,上部受流方式比下部授流方式更简洁。鉴于此,建议优先考虑上部授流方式。
2)接触轨与人的关系研究
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的研发难度,不在干电气本身,即不和于电气设备的技术指标,而是在于1 500V电气设备的人身安全防护与750V电气设备相比要困难得多。因而,建议对1 500V接触轨与人的关系给予重点研究,即应阱究采取何种措施(包括硬件措施,软件措施、管理措施等),最大限度地保护运营维护人员及乘客公众的人身安全。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以走行轨为回流网的只有1 500v接触轨系统,应认真地研究分析正极接触网与负极回流网的阻抗分配,并合理地设置牵引变电所.避免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走行轨对地电位超标,影响人身安全防护。1 500V钢铝复合接触轨系统的走行轨电位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3)接触轨与车的关系研究
这既包括接触轨与车辆的限界关系研究,也包括车辆受流器与接触轨的“弓网”(器轨)配合关系研究.
4)接触轨与道的关系研究
这里的“道”,狭义上指道床,广义上也涉及轨道、隧道,行车道,并包括地下、地面、高架等各种线路形式,即上建的概念。所谓接触轨与道的关系研究,就是接触轨与土建关系研究.即如何将1 500V接触轨合理地布置、安装、固定在各种道床上,这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7.2 直流1 500V接触轨的零部件研制
7.2.1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
早在2000年7月,武汉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准备采用钢铝复合接触轨时.国内一些企业对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问题就开始关注了。但山于这些厂家对市场前景分析不透,因而未能正式启动.现在,武汉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的全线钢铝复合接触轨安装已经结束,并己完成热滑,该工程采用的是国外进口的钢铝复合接触轨。天津地铁1号线,钢铝复合接触轨供货招标已经结束,也采用的是国外产品。
目前,除广州地铁4号线以外,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含奥运支线)、4号线等,也准备采用钢铝复合接触轨.如果1 500V钢铝复合接触轨研发应用成功,广州地铁5号、6号、7号线及某些城市地铁,也将采用1 500V钢铝复合接触轨.这样,在未来的5年内,国内钢铝复合接触轨的需求量将达到单线300km以上,产值估计在2-3亿人民币.因而,建议有识企业抓住机遇,联合业主,设计单位,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等.加速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进程.
据悉,国内铁路企业已启动了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工作.并于近期研制出钢铝复合接触轨样品,这对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业无疑是一喜讯。
根据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在武汉轨道交通工程中对钢铝复合接触轨的研究设汁应用,建议在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工作中,注童解决好以下两个重点问题:
(1)不锈钢带与铝型材的结合问题,
(2)不锈钢带的材质及外型表面平顾问颧。72.2直谴1 500V系统用绝缘子等零部件的研稍
直流1 500V系统用绝缘子.玻璃钢支架、玻璃钢防护罩,钢铝复合接触轨附件等,利用国内既有技术与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加工制造。
7.3 关于接触轨系统允许的量高速度
目前,广州地铁4号线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90km/h.但是,考率到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应有广泛的适用性,因而建议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按130km/h考虑.这样,1 500v接触轨系统一旦研发成功,可在国内其他城市迅速推广。有资料表明,美国旧金山BART的1 000V接触轨系统,其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80英里/h(126km/h).笔者在参观该地铁系统时,曾拍摄到列车运行速度为72英里/h(112km/h)的画面.
8 结语
在我国近40年的地铁发展史上,其接触轨技术从零开始一步步向前发展,现在已经瞄准了接触轨技术的国际前沿。在直流1 500V接触轨技术的研究应用过程中.将有许多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在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的“四大环节”研究中,建议重点对系统设计标准及产品制造标准进行研究,在系统设计标准的“四大关系”研究中,建议重点对1 500V接触轨与人身安全防护关系进行研究.在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国产化工作中,建议解决好不锈钢带与铝型材的结合问题及不锈钢带的材质及外型表面平顺问题。直流1 500V接触轨系统一旦研
发成功,将使得我国地铁接触轨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井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文义.上部接触轨防护结构型式的研制及总结200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75-02
随着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经济的实质性实施,CDM逐渐成为热点和难点话题,中国CDM的研究主要包括:
一、CDM内涵介绍
CDM发展历程,基本知识和国内实践的分析,主要包括:孙晶(2005)对CDM及核证减排量的介绍。认为CDM是《京都议定书》所确立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项目为合作载体的机制;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实现“核证减排量”。戴伟娣(2006)介绍了CDM的基准线、额外性、项目边界和泄漏及监测方法等知识;CDM管理规则和实施流程及在中国开展的优先领域。洪小红(2008)介绍了CDM的由来、目的意义、实施程序,及中国的相关管理办法。宋彦勤等人(2005)介绍了CDM项目实施的有关问题。认为需完善CDM项目管理程序和相关政策,建立项目咨询机构以减少交易成本。王江和赵莉(2009)通过选取代表性成功案例,用经济及管理学方法分析了CDM经济效应,以及中国CDM机制的优势和劣势。
二、CDM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研究
CDM对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主要包括:任春梅(2007)以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江风电场项目、浙江巨化HFC-23分解项目为案例,介绍了CDM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实施CDM的运行体制及问题。袁燕(2007)以苏南为案例,认为CDM为地区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契机,带来资金技术,改善区域环境、促进新行业发展,转变区域增长方式。秦钢和文冰(2005)以云南林业为案例,分析了CDM游戏规则和林业碳汇项目的比较优势。
三、CDM与外资和发展基金关系的研究
分析了CDM利用外资的模式、与多边基金机制的关系、碳基金造林等问题,主要包括:朱庆华和王旭东(2003)认为,CDM是利用外资的新模式,可超越资金和技术等制约,揭示了CDM利用外资的模式问题。陈霖(2005)认为,CDM是获得技术、提高外资质量的新契机;分析了中国作为全球CDM项目潜力极大的市场,未能成为实际外资流人和技术转移的原因。黄山枫等人(2008)比较了多边基金机制与CDM在环境和经济效益的不同,认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多边基金机制无法被照搬进《京都议定书》,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CDM,将是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主流。巨奎林(2007)介绍了中国清洁发展基金的背景、历程、宗旨、组织机构、资金来源和用途、国际合作前景等。陈坤(2008)在定性分析投资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基础上,应用AHP层次分析方法,探析了CDM吸引外资的环境问题。钟国华(2007)认为,造林碳吸收、出售碳汇以及木材和其他非木质林产品的收益,增加了收入,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四、CDM发展前景的研究
分析了CDM的机制发展前景、市场、国外合作、项目开发等前景,主要包括:张坤民和何雪炀(1999)比较了CDM同《京都议定书》的其他机制的异同;分析了CDM的发展前景、影响因素和潜在机遇。杨圣明和韩冬筠(2007)认为,由于欧盟对减排的坚定立场,及减排计划对减排额度的需求,CDM市场仍存在相当空间。庄贵阳(2002)从“必要性”和“实现可能性”角度探讨了CDM的有效性及中日两国的合作前景。龙腾发等人(2007)介绍了中国已开发CDM项目的领域分布、价格、注册数等,及潜在市场。王灿等人(2005)通过建立一个全球碳排放贸易局部均衡模型(TRCW),分析了中国实施CDM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结构;模型考虑了美国退出、碳汇项目、热空气规模、交易成本、垄断等因素。认为可再生能源、垃圾处理、造林与再造林领域是基于CDM开发碳市场的主要领域。
五、CDM发展障碍的研究
分析了碳排放计量的不确定性,以及认知、法律、程序、融资、技术和生产等方面对CDM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杨玉峰和刘滨(2001)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计算中的不确定性对CDM合作的影响。田淑英(2008)分析了林木生物质能源CDM运行中的认知、程序、融资、技术和生产等障碍因素。赵卉和刘永祺(2008)分析了CDM项目面临的项目边界、持久性、渗漏等问题,揭示了CO2捕获存储作为CDM项目的潜力障碍。Anilla Cherilan(1999)分析了排放削减和CDM中关键的未解决问题,如语言歧义,排放削减实施手段上的不一致等。王灿和张坤民(2000)分析了设置基准线的准则,确定基准线的方法。段茂盛和刘德顺(2003)分析了CDM中额外性的含义,判断准则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额外性的层次等概念,各国在该问题上的观点。朱谦(2007)认为,缺乏能源基本法对CDM制度的确立,致使在制定CDM国内规则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行政许可事项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申红帅和王乃昂(2007)认为,CDM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项目注册程序复杂、周期长、部分项目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甚微等问题。
六、结论与展望
转眼之间到2019年年末了,现将在技术研发中心这一年的工作做一个回顾,以便弥补不足,更新观念,为下阶段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一年时间以来在公司领导正确的领导下,在部门领导同事的指导协助下,我部门以坚持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精神,细心的工作态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也在其中也学习了很多东西,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2019年以来,努力学习中金重钢的企业发展文化,经营理念,紧跟公司的步伐,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达到理论能指导实践、促进工作、提高工作水平的目的,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今年技术部接到的主要工作任务有西安国际人才大厦、中建丝路项目、新筑物流、田王桥项目、安博项目、太原新店桥梁项目、安塞项目、渭南新能源等多个项目。我在这些项目中,积极配合图纸深化人员和部门其他工作人员,按期完成各个项目的图纸深化和发放工作。对每个项目材料的用料计划情况进行预先排版,提出更优化的定尺板计划。各个项目材料进场后,指导车间排料人员做好下料排版的具体工作,在这期间不断学习新的排版下料软件,发现有利于我们公司排版使用的软件,及时指导车间下料人员学习使用,力保材料的合理使用。由于公司近年来业务不断发展,项目类型从常规化钢结构发展到超高层钢结构、桥梁项目、模块化住宅钢结构等。作为技术研发中心的一员,需要了解更多新的知识,平时和同事们共同研究学习相关的技术资料,以便完成公司下达的各种项目的图纸工作。为配合公司领导推行二维码物料管理系统的先进思路 ,根据我公司现有状况,积极协制定技术要求,多方和软件公司交流,现已完成软件的研发工作,促进我公司二维码物料系统能够尽快实施。平时工作中对于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也能够积极的完成。
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多学习,敢于发现、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遇到问题,决不逃避,虚心向经验丰富的领导同事学习;另外,及时组织经验教训,把存在的问题,不懂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并且抓紧时间解决处理,以便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能够更快的组织处理好。能够更好的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和任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争取做的更好。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辅以求精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方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看到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公司共同成长。我一定会用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技术研发中心 郭庆
二、结构主义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一)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一罗丹(Paul,N・Rosenstein―Rodan)[4]在他的著名论文《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1943)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资本的供给、储蓄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相互依赖,互为市场,克服“不可分性”,实现工业的大发展。因此他认为在投资时做到,按同一投资率对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协调、比例均衡,按同一增长速度发展,使产品的生产与需求达到平衡。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到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Nurkse,R)[5]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1953)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穷是因为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了贫困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纳克斯指出,“如果各资本同时投资于广泛不同的行业……其结果是市场的全面扩大。在若干个互补性行业中使用更多更好工具的人们相互成为客户。从他们互为对方提供市场并且互相支持这个意义上看,大部分迎合大众消费的行业是互补的。归根结底,这种基本的互补性起源于人类欲望的多样性。‘平衡增长’的论据是建立在对‘平衡饮食’的需要基础上的。”
(三)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R.R)[6]发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956)一文,以马尔萨斯(Malthus,T.R)理论为基础,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的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了冲出“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四)评析
结构主义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的贡献有两方面:第一,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第二,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结构主义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的缺陷如下:第一,均衡发展理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不发达区域来说,由于资本和资源的“瓶颈”,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第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第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
三、结构主义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结构主义者从结构变革角度分析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向发达状况转化问题。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有刘易斯(Lewis,W,A.)、缪尔达尔(Myrdal,G.)、辛格(Singer,H.W.)、普雷维什(Prebisch,R.)、赫希曼(Hirschman,A.O.)和钱纳里(Chenery,H.B.)等人。其中主要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G.)在其《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一书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强调“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作用。缪尔达尔提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一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的二元结构。由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使核心地区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而边缘地区则表现为下降的负反馈运动,由此产生和拉大了区域差异。缪尔达尔由此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应当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发展计划和投资,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强发展势头的地区,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也要防止累积因果循环造成地区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这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Hirschman,A.O)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一书中,同意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大规模投资来突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观点,但认为把投资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平衡发展战略不能解决投资决策机制问题。一个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首先解决投资决策机制问题,才有可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鉴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论来解释。他认为,投资项目序列中的偏好应当是“引致决策”最大化,即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投资项目。在把“引致决策”应用于经由“短缺的发展”和经由“超能力的发展”的选择中,推导出两个诱导机制:一个是投入供应、派生需求或后向联系效应;一个是前向联系效应。这样一种“联系效应”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赫尔希曼认为,凡是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不论是后向联系还是前向联系,都能够通过这个产业的扩张而产生引致投资,引致投资不仅能促进前向、后向联系部门的发展它反过来还可以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从而使整个产业部门都得到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他指出,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不仅应当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更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这就是产业部门发展优先次序选择的技术标准,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
(三)中心―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Prebisch,R.)发表《拉美的经济发展及主要问题》(1950)一文,最先创立了“中心―”的结构主义分析范式[7]。“中心”与“”构成一个统一和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表现为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不平等性是这一理论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在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的作用下,“中心”与“”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中心国家主要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国家则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中心国家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所有好处,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国家则由于同质性和单一性的经济,除初级产品外其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工业发展十分缓慢,资本品生产几乎是一个空白,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来克服。弗里德曼(Friedmann,J.R.P.)[8]。进一步发展了中心―理论,把社会发展过程也纳入到思考过程中。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中心区是创新活动活跃的地区,具有使区服从和依附的权威和力量。中心区通过优势效应、信息效应、心里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和生产效应支配着区。但是,这种趋势并非长期不变,到了一定阶段,由于中心与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会使中心和之间在文化、心里、政治、等方面矛盾尖锐化,争取发展过程优势的要求越来越大,必然伴随产生潜在的社会冲突,此时由于政府政策的干预,中心和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四)威廉姆逊倒“U”理论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C.)[9]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根据2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提出来的一种假说。该理论认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实现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区域间成长的差距将逐步扩大,呈现不平衡增长,但经过一段时期,地区差距将逐渐保持平稳。当经济进入成熟期以后,地区差距最终将会趋于缩小。这一理论将时间因素引入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注意到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随时间推移呈非线性变化,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这种运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达到平衡发展的目标,也成了区域规划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五)评析
结构主义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贡献如下:第一,不平衡增长论强调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提出资源应合理配置这一重大课题,这是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现状的,抓住了经济发展初期各种问题的关键。第二,不平衡增长既强调了经济计划的必要性,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第三,不平衡增长论提出的“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人们从总体上和局部上认识一国的经济现状与特点,对于私人投资者和计划工作者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工具。第四,不平衡增长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或新的思路,它告诉人们,各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或战略。缺陷如下:第一,不平衡增长理论低估了产业部门间不平衡增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或结构严重失衡;资源稀缺可能会产生垄断,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其市场残缺不全、价格刺激反应不够灵敏等问题。第三,该理论更多地关注结果――倒“U”的终点,忽略了从初始到成熟的这一过程中,地区差距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所带来的经济停滞的高昂代价。第四,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和作用。
四、结构主义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关系
[2] http:///f?kz=691510974.
[3] J.M.Kleinberg. Authoritativesources in ahyperlinked environment. Proc.9th ACM-SIAM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1998:668-677.
[4] 李晓明,刘建国.搜索引擎技术及趋势.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6).
[5] 陈新中,李岩,谢永红,杨炳儒. Web挖掘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_13.
[6] 刘军.基于Web结构挖掘的HITS算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8.
[7] 刘悦.WWW上链接分析算法的若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2003.
[8] A. Blum and T. Mitchell. Combining labeled and unlabeled data with Containing. In COLT: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Learning Theory.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9] Chakrabarti S, Gerg M, Dom B. Focused Crawling:A New Approach to Topic-Specific Web Resource Discovery. Computer Networks. 1999,31(11):1623-1640.
[10] S. Brin and L. Page. 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 In seven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Brisbane. Australia, 1998.
[11] Haveliwala T H. Topic-sensitive PageRank[C].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Word Wide Web Conference. Hoho Lulu Hawaii,2002.
[12] 江裕明.基于超链接的Web结构挖掘算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1.
[13] 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Morgan Kaufmann 2000.
[14] 刘芳芳.Web链接分析中HITS算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6.
[15] 李秋锐.基于蜜罐网络的邮件捕获系统分析与部署[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64-67.
[16] 郎为民, 杨德鹏, 李虎生.智能电网WCSN安全体系架构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4):19-22.
基金项目:
一、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我省转型发展的需要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需求,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和使用量也呈现出大幅度增涨的趋势。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储量大省,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与此同时,由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量的大幅度增加,高负荷的煤炭开采和使用使得山西省煤炭储量日趋锐减,加上现行煤炭开采的工艺水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煤炭职工数量过多等矛盾更加凸显,因此,从宏观发展上来看,作为山西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二)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山西省与京津冀蒙地区以往的产业合作情况来看,对于山西省,京津冀地区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多。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目前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最后阶段,随着工业化发展较快,产业升级越来越明显,以前劳动力比较多的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价格上升,以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始不断向外转移,而且正面临着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的机遇,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升级。而我省则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刚起步阶段,并且又具备劳动力资源便宜和产业基础好的两大优势,这就成为了承接东部成熟产业转移的条件。
(三)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两地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整个华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和整合,但由于各地区的要素禀赋不同,其所拥有的要素种类、数量和质量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区别并很难满足协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几个具有不同要素察赋的地区进行区域协作,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有关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一)有关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冷雪(2015)指出在政策层面不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老工业基地振兴都与我省的情况没有直接关系。认为山西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位置,即使是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后,我省依然无法摆脱一定的区域困境,这是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因素以及资源禀赋上的特殊性。张耀军、缪国亮(2009)认为在国家大战略主导的发展背景下,由于与东部地区存在的差距较大,跨区域之间省份的合作实际突破性进展并不明显,省份之间存在市场分割、战略不协调、要素流动机制不畅通等问题,最终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有关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李志强(2012)认为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包括丰富的矿产资源、明显的地理优势、鲜明的能源和工业优势、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两地区在合作方面拥有着一定的基础和合作意愿,拥有一定的合作的空间以及合作的环境,能够通过合作实现两地资源的最大整合,实现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增长,不论是北京市、天津市、还是河北省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和山西合作的前景、产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为和山西合作的基础性条件进行了铺设,打开了合作的渠道和行业,因此,可以说山西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新的希望和新的机遇。
(三)关于两地区合作理论的研究
张婷(2015)认为,最早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关税同盟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经济体由贸易创造的新收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要件。Tinbergen(1954)首次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他亦将经济一体化分为两个范畴,即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积极的经济一体化主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经济自由化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 消极一体化则主要是通过消除歧视和管制,将自由化的经济变量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随后Cooper(1965)和Balassa(1968)等人曾考察过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提出了区域内部不同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生产经营效率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等都会实质性影响关税同盟及其内在收益。
(四)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尚慧辉(2015)总结出五点较为全面的融合发展路径:第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加快交通网络项目推进力度;其次,加强能源合作,继续推动长期合作与北京在煤炭、电力等领域,启动煤层气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的合作;第三,加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合作,加快北京天津的风沙治理,太行山三北防护林建设、植树造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第四,加强经济和产业合作,深化与北京、天津在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煤化工、新材料,在节能和环保领域的新技术和合作;第五,加强在旅游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建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之间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三、文献评述
从上述文献来看,目前学者对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必要性、路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现阶段山西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困难研究偏少,如何在短期内加快融合发展进程的研究针对性不强。同时,在实证分析方面,对于山西省与京津冀区域合作的相关实证方法的运用仍然偏少。同时对于即将在2022年召开的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契机对于山西省的融合发展的研究几乎还未开始。路径方面,制定的解决方案系统性和实践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具体研究现阶段山西省如何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为山西省转型发展中的区域合作问题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李志强.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推进山西与京津冀蒙区域经济合作[C].山西省周边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建议(项目编号:10C05-1).2012,9.
[2]赵满华.推进首都经济圈合作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J].经济问题.2013,4,98-102.
一、数学知识研究
传统上认为数学教师至少要掌握他所教的数学知识。班级授课制成熟后,人们开始同意这样一个原则:除了所教的数学知识以外,数学教师还需要掌握像组织教学、控制课堂秩序等一些教学知识。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师仅仅知道他所教的数学的术语、概念、命题、法则等知识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知道数学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的概念最早源于Schwab。他指出了理解学科结构的两种方式:一个方式是句法性地(syntactically),另一个方式是实体性地(substantively)。所谓句法性地是指从学科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结构方面去了解学科结构。比如,引入无理数表示不可公度线段,引入负数与复数表示某些方程的解。前者可以看到,后者看不到,仅是为了保持方程都有解这个论断的完整性和通用性所做出的一种假设与解释。对这三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只能通过产生这些概念的前后联系才能揭示。所谓实体性地是指从学科的概念设计角度去了解学科结构。比如,欧氏几何与解析几何有不同的概念框架。Ball把数学的学科结构知识称为关于数学的知识。它是指知识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发展的,真理是如何确认的,又将用到哪里去。
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约定与逻辑建构的区别。正数在数轴的右边或者我们使用十进位值制都是任意的、约定的。而0做除数没有定义或者任意一个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就不是任意的、约定的;二是数学内部之问的联系以及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三是了解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活动:寻找模式、提出猜想、证明断言、证实解法和寻求一般化。
对数学知识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它显示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很复杂的,除了术语、概念、法则、程序之外,还有数学学科结构或者关于数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教师确定为什么教、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都会产生影响。比如,约定的与逻辑建构的概念的教学策略会有很大的不同,逻辑建构的概念就必须讲清楚它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定义这个概念,怎样定义,它会有什么用,它与其他的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它的应用有哪些限度。而约定的概念就没有这些必要。但是,有效地数学教学,仅仅具有上述知识还不够。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不能给教师提供教授一群特定的学生所必须的教学上的理解。比如,仅仅通过推导知道(+6)=a+2ab+b对有效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知道一些学生容易把分配律过度推广而记成+6)=a+b,知道用矩形的面积表征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一误解。学生误解的知识与消除误解的教学策略显然不能纳入数学知识的框架,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更精致的框架来描述。
二、教材分析研究
有效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知识呈现的最佳序列。在数学学科中,马力平的知识包(Knowledgepackage)是国际上较为典型的此类研究。知识包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相关概念,是在学生的头脑里培育这样一个领域的纵向过程。(n知识包含有三种主要成分:中心概念、概念序列和概念结点,也包括概念的表征、意义和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算法。下例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包(图1)。在这个知识包内,中心概念是20至100数的“借位减法”,它是学习多位数的加减的关键前提。
马力平的知识包实际上是我国内地传统的教材分析研究。这类研究结果是教学参考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一种课程知识,是教师对课程的分析,比对数学知识的分析更接近教学用的数学。但它也不是教师教学时使用的数学知识。它最多是教师对教学的考虑,没有考虑师生互动时产生的数学需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动员起来的知识不一定符合教学情境的需要。比如教师预期的一种学生的反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出现,教师以学生的这种反应为跳板的后继知识就没有了用武之地。马力平概括出的知识包,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数学知识还有一段距离,教师在教学时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教师在教学时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远远超出教材分析所能提供的内容。
三、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研究
Ball开创了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研究。她通过分析数学教学的核心活动,直接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数学知识及其影响。下面以Ball的一个课例来说明其研究方法与结果。该课内容是三年级多位数减法:Joshua星期一吃了16粒豌豆,星期二吃了32粒豌豆。问Joshua星期二比星期一多吃了多少粒豌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供了六种解法。Sean从16的后继数l7开始向后数数,一直数到32得到答案。ba认为,32的一半是16,答案就是16。Betsy把表示16和32的教具(豆子)一一配对,数一下表示32的教具中剩余的没有配对的豆子得到答案。MEi的方法是直接从表示32的豆子中拿走16粒,数一下剩余的就行了。Cassandia提供了标准的减法算法,Scan受到启发,提供了另一种解法:16+16=32,整节课,学生想尽办法鉴定这些解法的异同。L6JBall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活动是处理数学知识的关联和控制课堂讨论。知识的关联涉及到在具体和符号的模式中,减法和加法是如何关联的、减法的“比较”和“拿走”的解释是如何关联的、教具的表征如何转化为符号表征、Betsy的配对比较法如何转化为Sean的向后数数的方法、Betsy的方法如何和MEI的方法协调,控制课堂讨论首先表现在提供线索和解释,推动正确的方法的发展;其次表现在搁置有问题的方法。比如搁置Riba的说法。Riba的论断是正确的,但要使其他的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还需要添加几步推理。但这几步推理与用它来证明Sean的结论超过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Ball对这节课教师需要使用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归纳。除了传统的教材分析提供的借位减法的符号算法及其背后的位值制之外,教师还需要其他知识。首先需要知道问题的两种表征模式(如减法32—16:?与缺失加数的加法16+?=32)是等价的。其次,还要知道此问题的一些表征:比如像Sean的从17数到32,或者Mei的从32里拿走l6个等等。第三,教师还需要具有深刻的数学眼光去审查、分析和协调学生的多种解法。最后,教师还需要一些关于数学论证的知识。通过上述分析,Ball指出,教材分析只能提供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只能在分析数学教学的核心活动中才能得到。
四、启示
1.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它与数学家的数学知识、教材分析得出的数学知识是不一样的。它具有一种教学上有用的数学理解,这种理解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观念和误解上。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教师需要调和学生不同的理解方式并在这些方式之间灵活自如地转换,引导学生把知识进一步组织,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效学习。
2.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它联系着更深刻的概念和方法。Ball的课例仅是小学三年级的两位数退位减法,但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核心数学活动的分析显示,隐藏在退位减法之外的,是高等数学的等价、同构、相似性和表征之间的转化等概念。从结构上说,前五种解法是同构的,前五种解法和最后一种缺失加数的加法是等价的。但前四种解法的解释模型是不同的,有三种是“拿走”模型,一种是“比较”模型。只有从数学结构上理清这些解法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之间转换并分清这些方法的异同,促进学生高效地组织自己的数学知识。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也证实,数学专家参与的教研活动,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土工试验是市政工程建设施工前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力学性试验、物理性试验两部分构成,测试的目的分别是:测试出在外力作用下土体抵抗外力能力的特性指标和测土的三相组成部分的数量与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特性指标。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试验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到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因此,做好土工试验对于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土工试验的重要作用
土工试验可以为施工单位提供科学的数据参数,以保证设计更加合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土工试验的最终数据不仅能够影响到土体的力学分析,而且还能够对工程的实地勘察产生积极作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两个施工现场地质条件一样的情况,这主要是不同的施工地点其土质也是不同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在进行施工设计之前,应该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并对地质进行仔细的检测。但是正因为土质本身就存在一定差异性,在进行测试的时候,其测试结果会受到地理环境、人为因素、设备等的影响,很难保证测试结果绝对正确,这也会使后来的工程设计以及施工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施工质量。在实际的土工试验过程中,应该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一旦在试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的解决。
2土工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密度试验
对于土质的密度试验是土工试验中的一个十分简单的部分,但是即使是很简单,也会有很多因素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土质的重量、土粒之间空隙的大小以及空隙中水的含量等。除此之外,在进行土体取样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刮土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会出现一些磨损,进而出现一些凹凸不平的情况,这就会对土质取样产生一定的影响,试验结果中会使土体测试密度变大,进而测得土体的饱和度增大,测试结果产生了很大误差。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产生,我们应该在进行切样的时候先仔细检查刮土刀表面是否有凹凸不平的情况,如果应该及时更换。此外,为了使试验结果更加精确,我们应该对最佳的部位进行切样,同时注意刀法,最好是保持与土体垂直的角度,这样才能够保持刀刃的稳定性,试验结果更加准确。
2.2比重试验
土工试验中的比重试验主要就是为了测定土质本身的比重,一般来说,土体的比重值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内,其范围在二点五到二点九之间,但是其测定的结果也会受到土壤中的矿物质和土体颗粒的影响。土体中的有机质比重和土体的密度成反比,也就是土壤中的有机质比重越大,其土体的密度就越小,反之亦然。在进行土体的比重试验时,第一次测试是比较复杂的,其操作难度相对比较而且也很复杂,但是必须保证不能够出现任何差错。由于比重测试对结果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测试结果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测试中都应该尽量减少误差的出现,例如,测试使用的器皿在清洗之后应该烘干,避免残留的水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在使用电子称进行衡量的时候,为了保证精确性,不仅操作起来格外小心还应该避免任何碰触。通常来说,测试的结果都会在二点五五到二点七五之间,如果土粒之间的空隙很小的话,那么测试的比重将会增加。有些时候第一次测试比重的结果会比实际的土体比重要小,所以应该经过多次测量求得平均值。这样才能够提高比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3抗剪强度试验
抗剪强度试验主要是检验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在计算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地基的稳定性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必须保证其精确性,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计算。一般情况下,抗剪强度试验主要采用三种方式来进行:无测限抗压试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在实际测量时,为了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大都采用十字板剪切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的方法。但是在试验时,可能会出现试验结果和理论数据出现偏差较大的情况,但这也应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实际测试的结果没有将土体的凝聚力反应出来,也没考虑到土粒间的内摩擦力,但这也是影响土体抗剪强度的一些重要因素,只不过它的作用可能相对来说会弱一些。
2.4土的液限、塑限试验
在进行沿途和工程勘察时必须要获得土的液限和塑限值必须已知。土的分类依据是塑性指数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土抵抗外力的能力常和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值有一定联系。土的可塑性是由液限、塑限进行判断的;对土的液限、塑限的测定,目前还处于过渡时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仍通过一些方法确定液限含水率比如可以通过圆锥仪法可测出对应的下沉深度为10mm和17mm的液限含水率。在采用碟式仪法或17mm时的含水率确定液限之前需要确定土的液限值以确定土的物理性并及按塑性图分类,同时要在试验报告上注明所用的标准。
2.5水平固结试验
土体在压力作用下的压缩特性是由土的固结试验测定的,设计的控制数据是通过计算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沉降量得到的。大多数试验是在室内进行的,除非一些特殊的工程需要在现场进行测试。影响水平固结试验的成果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在开土的过程中,试验操作有误或记录有误或是仪器有较长时间导未使用会导致感觉土是软但是测得的压缩模量或液性指数明显偏大,如在所取环刀样中已存在扰动结构面或已进水会导致开土时感到土较硬而测出的压缩模量却较小;在固结试验过程中安装试样时仪器归零有问题会导致某一级荷载作用下,同级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接近甚至大于百分表测出变形量,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要逐一检查透水石的直径是否稍小于试样直径;是否做到了经常清洗,做试验时透水石是否浸湿,加荷时用力冲击也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水平固结试验切取样品时要采用多孔径向排水容器,为了使固结的过程中径向排水符合标准需要按照垂直固结试验切取并向样品上面及下面放置铜块。笔者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了如下规则:按照垂直固结试验的方法做水平固结试验时在样品横切的条件下,多孔径向排水与横切垂直方向排水的试验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对于均质各向同性的粘土或淤泥,多孔径向排水和横切垂直方向排水遇到样品各向异性和层理发育不均质时,两种试验方法获得的结果都不满足要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中的土体试验结果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施工场地土体的性质、重量、抗剪能力等方面,其对于整个工程的正常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土工试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含很多方面的复杂工程,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土工试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不出任何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问题的产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并提高试验人员的思想意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敏妮.浅析土工试验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技术与市场,2011(2):22-24.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拳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和特点的传统流派,其中流传较广和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种――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五大流派。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髌面以及髌骨组成的椭圆滑车关节构成。
膝关节具有屈伸和微度内外旋的运动功能。它有两个运动轴:能围绕冠状轴和垂直轴做运动,这是由关节的形状所决定的。
1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原因的相关研究
1.1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现象的调查及实验研究
朱东、李立、邱丕相等在《上海市区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疼痛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练太极拳后有膝关节疼痛(下称练后膝痛群)404人,占48.2%。太极拳练习者膝痛多以酸痛为主,疼痛多发生在下蹲和做具体动作时,疼痛部位以膝关节正前方为主,疼痛持续时间一般在 10 分钟以内。
调查对象中存在部分练前疼痛的人群,未对习练何种流派太极拳进行分类,未对性别差异进行分类。
徐伟军、李英奎在《杨式太极拳演习者髌骨外移现象及其纠正》一文中:对日本5地市7个爱好会429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膝关节有病痛反应52人,占调查样本的12%。对北京中关村太极拳辅导站89人的问卷调查表明,膝关节有病痛反应的66人,占74.2%
对参加全国甲、乙组42式太极拳比赛的男、女前6名运动员,结果为:膝关节有病痛反应,乙组6人,占50%;甲组9人占75%。
赵双印、张旭东等在《杨氏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的原因》研究表明: 太极拳运动不正确共导致膝关节疼痛16人(7.3%)。
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中膝关节出现疼痛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但是目前只是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也没有针对全国太极拳运动员的调查,也没有纵向的跟踪调查,实验类的研究较少。
各流派之间的差异研究也较少。对于太极拳大师的膝关节疼痛现象的文章也没有。
1.2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原因的调查及实验研究
徐伟军、李英奎在《杨式太极拳演习者髌骨外移现象及其纠正》一文中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杨式太极拳演习者下肢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比较严重,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髌骨外移是导致太极拳演习者膝病痛的主要原因;膝关节髌骨外移是由于动作错误造成膝移距的结果。
朱东、李立、邱丕相的研究认为:初练太极拳时不适应或方法不当,膝关节疼痛与拳龄有一定关联,拳龄越长,膝关节疼痛比例越小。
赵双印等的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练习杨氏太极拳膝关节疼痛的原因,认为膝关节过屈出现“跪膝”,或者在重心转换时的“断劲”使膝关节局部负担过大。因此在习练太极拳时,膝关节姿势不正确引起的主要损伤是髌骨劳损。
综上所述,引发疼痛共同的原因是不正确的姿势,即膝关节过膝、髌骨外移、“实腿弓”外摆时以膝带脚跟。但是朱东、李立、邱丕相的研究认为:初练太极拳时不适应或方法不当,膝关节疼痛与拳龄有一定关联,拳龄越长,膝关节疼痛比例越小。
1.3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分析
文献资料中直接研究太极拳引起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膝关节疼痛的原因以及损伤机制的较少,仅有7篇,其中4篇的研究仅限于对太极拳造成膝关节疼痛和原因、影响或损伤机制的理论探索,即结合太极拳特点和膝关节的生理结构特点分析太极拳练习可能造成膝关节疼痛的原因所在,但这种研究缺乏调查对象的实例论证,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不高。
另外3篇文章选取部分调查对象,根据实例分析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痛的现象及原因,但调查对象集中为高校普修太极拳课的学生或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在这样的练习情况下很少会直接引起运动损伤,所以用于证明太极拳练习引起膝关节运动损伤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明力。
2总结
2.1太极拳运动引发练习者膝关节疼痛
(1)太极拳运动中膝关节出现疼痛是一种存在的现象;(2)引发疼痛共同的原因是不正确的姿势,即膝关节过膝、髌骨外移、“实腿弓”外摆时以膝带脚跟。
2.2研究存在的问题
(1)相关研究大多没有调查对象,多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得出的结论,缺少实验论证;(2)调查对象较单一,多为老年人或高校学生。但缺少对中年人、专业运动员人群的调查;(3)缺乏不同太极拳种类与膝关节疼痛的相关性分析;(4)国外更多的是研究太极拳对膝关节积极的影响,例如太极拳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