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8 07:50: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英语教研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刘波(2006)在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时,认为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基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追求,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其基本操作过程为:①定义教学内容。②备课目标放在如何使授课促进学生学习。③授课小组观摩教学并录像。④个人课前课后反思和集体评课。⑤修改教案。⑥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
2.课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举措。
我院自2010年起选用外研社出版发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2013年伊始,公共英语教研室在每周一次例会上,开展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研究措施。第一轮研究选定第一册第五单元文化阅读部分教学作为操作点(ReadingacrossCultures———LoveMakestheWorldGoRound),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公共英语教研室在开学初,第五单元授课前数周,布置任课教师完成课前反思写作,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就已阅课例研究理论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即将讲授的这一单元模块,独立完成一节课教案设计(全程授课50分钟,其中40分钟用于讲授,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教案务必涵盖词汇和国内外文化对比讲授内容。②课件制作与课堂讲授。选定3~4位教师作为研究与观摩的主体,研讨课件制作及其在课堂运用所占的比例并集体制定统一的随堂测试题。这几位教师逐一授课并将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其余教师可随堂观摩也可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进行评课,重点评议是否完成了原定的授课计划。③课后反思与视频转写。教师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教学反思写作及其视频课程转写工作。课后教学反思要求其对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视频转写要求教师务必真实、完整再现课堂上的话语,以便教师集体对每一授课环节处理得当与否、成效好坏等做相关分析研究。④随堂测试成绩分析与新一轮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随堂测试题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批阅,记录学生成绩,作为分析研究新一轮文化模块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依据。
3.在课例研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发现了诸多问题。
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前反思写作时,发现自己虽然知晓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导师),但是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教师的导学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如何在教案设计时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习有困难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呢?教师普遍发现,只有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师生合作的原则,才可以有互动良好的有效课堂。这一单元的文化模块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穿插有关于中外婚俗的文化对比,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先提出两个导入这一主题的问题,例如:(1)Whenitcomesto“LOVE”,Whatcanyouthinkof?(2)Howdopeopleshowthattheyareinlovewithsomeone?随后利用10分钟左右疏通拓展词汇,给学生5~8分钟随堂阅读篇章,找寻6个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利用10分钟逐一提问学生,核对答案;再将各个自然段的含义与学生一起梳理,辅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再次理解篇章,着重讲解学生答案有误的地方;再利用10分钟,利用PPT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中外婚俗进行对比,板书与此有关的拓展词汇,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结束课程讲授;剩余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篇章理解问答题和相关词汇汉英互译),测试结果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单元文化阅读篇章教案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的依据。②课堂讲授环节。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摩教学的教师都能发现,原本以生为本的教案设计,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受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制约,有的班级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顺利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有的班级互动欠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难以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教学,在反复鼓励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授课,最终只能形成以知识为本的低效课堂。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并且使得学生吸收最大量的知识,成了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③课后反思、视频转写及随堂测试结果。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反思和视频转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原本自己毫无意识、不断重复的课堂用语,口误也时有发生,还存在表扬学生用语过于单一,提问学生的面过窄,或者过多相信集体反馈的阅读理解水平,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学生,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且沉闷内向的学生。随堂测试的结果分析显示,有的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重、难点把握不够合理,这也为今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课例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某个环节相结合,既有教师个人的课前课后反思,又有集体研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有课堂观摩教学以及课后随堂测试的批阅和成绩记录分析,研究和教学的一体化可以在教师发展中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从课例研究相关理论的研读,到课前反思、教案设计,一直到课堂讲授与观摩教学、课后反思及随堂测试结果分析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参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观摩评价者,能深切感知自己教学经验不断增强,也能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的不足之处。
2.提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有利平台。
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师间有关教学经验的交流,综合知识以及诸如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分享,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全程被录像保存,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完成快速从教学生手到熟手的转变。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教学的任务理念、目标、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线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为新课改下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职称论文。
二、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是时代的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新课改的基础是教师,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
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素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深入学习、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掌握现代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目的要求,能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能促使其唤起提高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方法的紧迫感,帮助其产生提高新课改所需的教学技能的动力。
三、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课程的实施有重大影响。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
1.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转变教法和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法,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同时,英语教师更应该抓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一契机,适应时展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顺应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各种先进事物,才能使用好新课程。
2.行为上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主动实施新型教学理念。中学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要着力渗透新课标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尽到教育者的职责。
3.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提高自身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人们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思想、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穿着打扮是教师让学生尊敬的资本。[3]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对新教材理解的视野,研讨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而在不自觉中改变已有的内在认知,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重建。
(1)终身学习,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技能。“流水不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标准流利的口语、活泼大方的仪态、横贯东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专业技能,是现代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除了英语教学的理论专著之外,还应关注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等等,都是当今教师要学习的内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凭借扎实的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锤炼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原则,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容面对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能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
(2)反思教学,学会合作与借鉴经验。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教学实践,既能于教学实践中思考发现问题,又能想办法加以解决,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反思中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每天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更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正视自己英语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超越教与学的局限,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四、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途径
1.加强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结合教学实践并落到实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系统的,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时间上除寒暑假之外,也可以是周末或平时的短训班,内容包括新课改,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等。形式可以是研修、校际区际交流、赛课、学历层次提高等。
要让真正有水平的人帮助中学英语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培训者要投身于中学英语教学,通过担任部分的中学英语课程或深入基层课堂调研,结合教学实际,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和理解英语教师的真实问题和需要。培训应重实践、少理论,注重向教师传授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如英语口语训练;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学的英语教材,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必要的英语方面的文体常识;使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更好地与教师课程实施相衔接。把新课改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促进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及整体发展的作用。
2.建立教学科研队伍,教研合作,以研促教。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形式。英语教学研究作为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时,应具备相应的理论进行教育研究,教学课改,解决实际教学难题,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学质量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5]但是,反思常常需要教师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成果,从而推动教研教改高效、胜利进行。针对中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进行研究,形成以教导处牵头、以英语学科组长和备课小组长为基础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研中相互学习,提升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将研究中所领悟到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推进英语新课改。
3.发挥骨干教师“老带新”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政策上要让教学能力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上一对一地交流和总结,结成“以老带新,手拉手帮扶对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新教师跟踪学习辅导教师的课,辅导老师跟踪听评、指导新教师的课;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学会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构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
“老带新”活动并不全是师父带徒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新老教师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大多数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能较快地成长为业务骨干,并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这样的梯队结构既能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4.多方扶持中学英语教学,经济、政策上留住人才,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抓住当前国家实施基础教育绩效改革的契机,严把进人关,精选英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发动和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村镇任教,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激励。这需要国家各级财政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变其落后现状,改善中学英语教学环境,为师生创造一定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现代化的英语教育。
5.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并且将其与教师的奖惩挂钩的做法。传统的评价体系是单纯地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应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实施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鼓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以教师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热情,谋求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6.实施“走教”制,促进区内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城里的一些名师到基层尤其是村镇农村中学传经送宝,给基层学校英语教师上一些与新课改相关的实用的示范课。学区内建设“一对一兼职交流制”,将骨干教师纳入平台管理,安排到结对学校兼职交流,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一次、评课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等,结对学校互派优秀老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一定时间。“走教制”不仅仅让教师在流动中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相对均衡,更是通过听课、评议、交流等形式,在讲课、讲学、研讨等“走动”交流中提升了教师的素质。“走教制”极大地促进了区内校际间的交流,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中学英语教师成长,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要给予走教、送教的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
7.调整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英语新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要更好地全面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和要求,相应地对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增加教学实践课时,促使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师范技能技巧。如果教师缺乏这些技能,就不可能将知识成功地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五、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新课改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各个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生飞,耿峰.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如何从事教学与科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摘要]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谚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于人类的普遍社会活动和心理思维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英汉谚语也存在着相同之处。但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英汉谚语又存在着差异。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提出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英汉谚语有着相同的起源和语言特点。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外来语。英汉谚语的语言具有简炼和生动形象的特点。但从具体内容来看,英汉谚语表现了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和文化价值观念。最后指出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关键词]谚语;相同点;不同点;融合
1.Introduction
Thedefinitionofproverbby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is“shortwell-knownsayingthatstatesageneraltruthorgivesadvice.”(精练的俗语,或为普遍道理或为劝诫语)WuZhankunsaidthatproverbsarethecrystalofnationalwisdomandexperience.Theyarefrequentlyusedorallyandhand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andusuallygivepeopleinformationandspeakthetruth.Theyareshortsentenceswithcommonstyle,concisestructure,andvividlanguage.[1]WangQinsaidthatproverbsarethesummingupofpracticalexperiences.Theyaretheoralformsoflanguagethatgivepeopleexperience,adviceorwarning.[2]ThegreatEnglishphilosopherFrancisBacononcesaid:“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
Fromthesedefinitions,wecanseecommoncharactersofproverbs.Proverbsarethecrystalofthenationalwisdomandexperience.Proverbsarecolloquial,sotheyareveryeasytoberememberedandhandeddown.Theyusuallygivepeopleadviceandwarning.
Proverbsarethecreamofalanguage.Languageandculturearetightlyinteractedwitheachother;eachinfluencingandshapingtheother.Languageispartofculture.TheChineselanguageispartofChinacultureandEnglishlanguageispartofEnglishculture.Languageisthecarrierandcontainerofculture.Humanknowledgeandexperiencearedescribedandstoredinlanguage.[3]Asapartoflanguage,proverbscloselyintegratedwiththesocietyandculture.Proverbsreflectmanyaspectsofthenationsuchasgeography,history,religiousfaithandvalues.
EnglishandChinesebelongtotwodifferentlanguagesystems,havinggreatdifferencesintheircultures.Buthumanbeings’commonsocialactivitiesandemotionalreflectionandobservationoftheworldareinmanyaspectssimilar.Sonotonlydifferencesbutalsomanysimilaritiesexisti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Withthecommunicationofworld,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
2.Similarit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
Thesimilarit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mainlylieintheiroriginsandlinguisticcharacters.
2.1Similarorigins
Proverbsareconcise,vividandcommonshortsentenceswhichbeusedandpassedonorally.Theyarethesummingupoftheexperienceintheproductionstruggleandthesociallifeandthecrystalofwisdom.[4]AnEnglishproverbitselftellsusthat“Proverbsarethedaughterofexperience.”Fromthesewecanfind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enjoythesimilarorigin:theybothoriginatefrompeople’sdailylifeandexperience.Specificallyspeaking,theybothcomefromfolklife,mythology,literaryworksandfromotherlanguages.
2.1.1Originatingfromfolklife
Proverbsarethesummaryofpeople’sdailylifeandexperience,andcloselyrelatedtothepracticeofpeople’slifeandwork,revealingauniversaltruthfromdetailssoastoenlightenpeople.Therearemanyproverbsoriginatedfromfolklife.Theyarecreatedbyworkingpeople,suchasfarmers,workmen,hunters,businessmen,army-menandsoon.Theyusefamiliartermsthatwereassociatedwiththeirownfields.E.g.:
Farmers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1)Makehaywhilethesunshines.
(2)Aprilrainyforcorn,Mayforgrass.
(3)肥不过春雨,瘦不过秋霜。
(4)春天不忙,秋后无粮。
Workmen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5)Strikewhiletheironishot.
(6)Agoodanvildoesnotfearthehammer.
(7)木匠怕漆匠,漆匠怕光亮。
Hunters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8)Hethatisafraidofeverybushwillneverproveagoodhuntsman.
(9)上山打虎心要狠,下海提龙心要齐。
Businessmen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10)Youpayyourmoneyandtakeyourchoice.
(11)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样待。
Army-men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12)Agoodgeneralmakegoodmen.
(13)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Thesewerefirstusedbyalimitedgroupofpeopleinthesamefields.Becausetheyarephilosophicalcolloquialism,latertheygraduallygainedwideacceptanceandpartlybecamepartofthecommoncornoflanguageandarenowusedinmanyothersituations.
2.1.2Originatingfrommythology
Eachnationhasitsownmythology,fableandallusi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cientGreekandRomancivilizationbequeathmanymythologiesandallusions.Theybecomeoneofthemajorsourcesofproverbs.ThestoriesandheroesinGreekMythology,TheFableofAesopandTheHomerleftalotofproverbs.E.g.:
(14)IfeartheGreeks,evenwhenbringinggifts.(Fromthewell-knownstoryoftheTrojanhorsebywhichtheGreekstookthecityofTroy.)
(15)YoucannotmakeaMercuryofeverydog.(FromRomanMythology.Itmeansthatnoteverymindwillanswerequallywelltobetrainedintoascholar).
(16)Thefoxsaidthegrapesweresour.(FromTheFablesofAesop.Itmeansthatonesaidsomethingisbadwhenonecannotgetit.)
Chineseculturecantracebacktoancienttimes.Thereweremanynaturalphenomenonsandourancestorcan’texplainthesephenomenons.Theycreatedthemythologyandfabletoexplainthephenomenon.SomanyChineseproverbscomefrommythologyandfable.E.g.:
(17)八仙过海,各显神通。(from《八仙过海》)
(18)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fromafolklegend)
2.1.3Originatingfromliteraryworks
Many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omefromliteraryworks.Anation’sliterarylanguagesareitslanguage’sginger.Theypromotethedevelopmentoflanguage.Someofbrilliantsentences,plotandhero’snameinliteraryworksbecomeproverbs.[5]
Therearemanygreatwritersinwesternsociety,suchasShakespeare,FrancisBacon,JohnMiltonandsoon.TheyhadmadedistinctivecontributionstothedevelopmentofEnglishliterature.TheirworkswereacceptedandpassedonbyEnglishpeople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ManysentencesbecometheEnglishproverbs.
Shakespeare’sworksarethemostcolorfulliteratureoriginofproverbs.ManyEnglishproverbsarefromtheworksofShakespeare.E.g.:
(19)“Thebiterissometimesbit.”isfromShakespeare’sHamlet.Ittellspeoplethatthosewhodobadthingstootherswillbringthemselvestrouble.
(20)“Allisnotgoldthatglitters.”isfromShakespeare’sTheMerchantsofVenice.Itmeansthatthosewhohaveagoodappearancearenotnecessarilyprofoundorlearned.
Someotherwriters,philosophers’wordsalsobecomeproverbs.E.g.:(21)“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andwritinganexactman”isfromadistinguishedEnglishphilosopherandwriterBacon’sOnReading.Ittellspeoplethatreading,conferenceandwritingcanmakeapersonlearned,sharpandprecise.And(22)“Thechildhoodshowstheman”isfromMilton’sParadiseRegained.
ManyChineseproverbsarefromclassicChineseliteraryworks.Thefourgreatworks:ThePilgrimagetotheWest,TheThreeKingdoms,ADreamofRedMansionsandTheMarshRebellionarethemostpopularclassicsinChina.Suchas:
(23)温故而知新。(Bystudyingtheoldonelearnssomethingnew)---《论语》(SelectedReading)
(2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thewisdomofthemassesexceedsthatofthewisestindividual.)---《三国演义》(TheThreeKingdoms)
(2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Ofthethirty-sixstratagems,thebestisrunningaway.)---《水浒传》(TheMarshRebellion)
(2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proposes;Goddisposes.)---《红楼梦》(ADreamofRedMansions)
(27)说曹操,曹操到。(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三国演义》(TheThreeKingdoms)
Literature,asamirrorofsociallife,isanothersourceofproverbs.Manysentencesintheseliteraryworksarefullofwisdomandeasytoberemembered,sopeoplelikethemandusethemagainandagain.Atlast,theybecometheproverbsandarewidelyused.Wecansaythatproverbsarethecreamoftheliteraryworks.
2.1.4Originatingfromotherlanguages
Withthecommunicationofworld,nation’sboundaryisbeingbroken.Moreandmorelanguagescontactedwitheachother.Becauseofthegeographyandhistory,Englishwasinfluencedandimpactedbyotherlanguagesinitsdevelopmentprocess.SoEnglishhaveabsorbedagreatnumberofexpressionsofothernation’sculture.Sodoproverbs.ManyEnglishproverbsarefromLatin,Greek,FrenchandChinese.Asthereasonofhistory,mostoftheseloanedproverbsweretransferredintoEnglishandsomemaintaintheoriginallanguages.
ManyEnglishproverbsoriginatefromLatin.E.g.:
(28)Artislong,lifeisshort.
(29)Thewishisfathertothethought.
SomeLatinproverbsaretransferredintoEnglish.ForexampleEnglishpeoplehavegot(30)“Soonripe,soonrotten”from“Citomaturumcitoputridum”.
ManyEnglishproverbscomefromFrench.Forexample,Englishpeoplehavegot(31)“Whenthefoxpreaches,takecareoffyourgeese”from“Quandlerenardsemetaprecher,gardeauxpoules”.
Englishproverbsalsocomefromforeignwriters’works.Forexample,(32)“Constantdrippingwearsawaythestone.”isfromRomanpoetOvid.
Chinesepeoplehavealsogotsomeproverbsfromotherlanguages.Suchas
(33)“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isfrom“Thegrapesaresour.”
(34)“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isfrom“Hewholaughslastlaughsbest.”
(35)“条条大路通罗马”isfrom“AllroadsleadtoRome.”
ThesehavebeenacceptedbyChinesepeopleandbecomeChineseproverbs.
Fromabovewecanfindout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havesimilaroriginsfromfolklife,mythology,literaryworksandfromotherlanguages.FromthesesimilaroriginswecanseethatEnglishandChinesepeoplehavesimilarsocialactivitiesandemotionalreflectionandobservationoftheworld.
2.2Similarlinguisticcharacters
Proverbsarecreatedbycommonpeopleandorallyhand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againandagai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conciseandvivid.
2.2.1Conciseness
Thecleanestwaterisspring;themostrefinedwordsareproverbs.Proverbdictionisneatandsimple.Proverbsusethefewestwordstoexpressthecontents.Theyareconcise,condensedandcompact.Mostof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simplesentences.E.g.:
(36)Easycomeeasygo.
(37)Nopainsnogains.
(38)人勤地不懒。
(39)人心齐泰山移。
Proverbsaresimpleandshortsentences,sotheycanberememberedandhand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
2.2.2Vividness
Proverbsuserhetoricaldevicestoattractthereadersdeeply.ManyChineseandEnglishproverbsusethesamerhetoricaldevicessuchassimile,metaphor,repetitionandhyperbole,etc.
Simileisusedveryfrequently.Itisafigureofspeech,inwhichamoreorlessfancifulorunrealisticcomparisonismade,using“like”or“as”.[6]Herearesomeexamples:
(40)割麦如救火。
(41)剩秧如剩草,缺秧如缺宝。
(42)Agoodfriendisasthesuninwinter.
(43)Ablackplumisassweetasawhite.
Metaphorisafigureofspeech,whichconciselycomparestwothingsbysayingthatoneistheother.[7]Itdoesnotliterallydenoteinordertoimplyaresemblance.E.g.:
(44)Timeisfatheroftruth.
(45)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46)一寸光阴一寸金。
(47)谎言怕真理,黑暗怕阳光。
Repetitionisanotherrhetoricaldeviceusedtoexpressstrongfeelingsoremphasizesomemeanings.E.g.:
(48)哪个老虎不吃人,哪个地主不狠心。
(49)Manylords,manylaws.
Gorkysaidthat,“Thetrueartisauthorizedtoexaggerate.”Hyperboleisanexaggerationusedtogiveemphasisandstrikethereadersdeeply.E.g.:
(50)Athousandyearscannotrepairamoment’slossofhonor.
(51)谷子栽得稀,不够喂小鸡。
Theexaggerationisnotfalse.Itcomesfromthetruefeelingsandbasesonreality.[8]
Apartfromtheaboverhetoricaldevices,thereareotherdevices.TheyareAntithesis,Synecdoche,Personification,etc.
Theuseofrhetoricaldevicesmakesproverbsfresh,humorous,implicitandfullofwit.
Though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enjoythesimilarorigins,theyalsohavedifferencesintheirdetailedcontents.Wewilldiscusstheirdifferenc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differentgeography;differenthistorycustoms;differentreligionsanddifferentvalueconcepts.
3.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
Languageisstronglyinfluencedandshapedbyculture.Languageisthemirrorofculture.Itcanrepresenteveryaspectofculture.[9]Proverbisanimportantpartofanationallanguageandtheyreflecttherelationbetweencultureandlanguage.Differentnationshavedifferentculture.Generallyspeaking,themajordifferenceslieingeography;historycustoms;religionsandvalueconcepts.Asaresul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differentinthedetailedcontents.
3.1Reflectingdifferentgeography
Anation’sgeographicalenvironmentisaframeworkinwhichalanguageandculturehavebeendeveloping.Thegeographicalfeaturesofacountryareinevitablyreflectedinthenationallanguageingeneralandproverbsinparticular.[10]
EnglandisanislandcountryandlocatedinthewesternseasideofEurope.Englishpeoplelivebyseasideandtheirlifecannotdowithoutsailingandfishing.Somany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seaandsailing.E.g.:
(52)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
(53)Allatsea.
(54)Beingonthesea,sail;beingontheland,settle.
(55)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navigationmark.
Chinaisanagriculturecountry.Everyfeudaldynastypaysmuchattentiontoagriculture.Agricultureisthefundamentalandcrucialtrade.Sotherearemanyfarmingproverbsaboutagriculture.FarmingproverbsconstitutealargepartofChineseproverbs.TheyarethecrystalofagricultureexperiencesofChinesepeople.Itcanbeseeninthefollowingexamples:
(56)春雨贵如油。(Rainduringspringtimeispreciousasoil.)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apansows,soshallhereap.)
(58)人勤地不懒。(Ifmanisdiligent,soilisnotidle.)
(59)瑞雪兆丰年。(Asnowyear,arichyear.)
(60)一粒下地,万粒归仓。(Fromonegrainsownintotheearth,onethousandgrainswillspring.)
(6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Ancestorsplanttreeswhiledescendantsenjoythecoolunderthetreeshade—enjoyingthefruitsoflaborofone’sancestors.)
Fromabove,wecansee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reflecttheirdifferentgeographicalconditions.Englandisanislandcountry,somanyEnglishproverbsareabout“sea”,“fish”,“ship”andsoon.WhilemanyChineseproverbsareaboutagriculture,suchas“豆”,“雪”,“仓”,“地”,etc.
3.2Reflectingdifferenthistorycustoms
Eachnationhasitsownhistory.Sinceproverbsarehistoricalproducts,theymayreflectsomeaspectsofthenationalhistory.
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thehistoryofEngland.E.g.:(62)“Itisashardtopleaseaknaveasaknight.”AknightreferstoamangiventherankofknighthoodbytheBritishmonarch.TherearemanylegendsabouttheEnglishknights(e.g.:KingArthurandhisgreenknights)intheancienttimes;and(63)“Fromwhippingposttopillory.”Awhippingpostisaposttowhichapersonwastiedforapublicwhippingandapilloryisawoodenframeworkwiththreeholesintowhichtheheadandhandsofanoffenderwereloked,exposinghimtopublicabuseandridicule.[11]
Chinahasalonghistory.Thereisthousandsofyears’feudalsocietyinChina.Peoplewerebondedbytherankofclass.Therulersexploitandbullythepeoplecruelty.TherearemanyChineseproverbsaboutfeudalandgenderdiscrimination.E.g.:
(6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Themagistratesarefreetoburndownhouses,whilethecommonpeopleareforbiddeneventolightlamps.–Thepowerfulcandowhattheywant,theweakarenotallowedtodoanything.)
(6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ehindthereddoorsmeatandwinegotowastewhileoutontheroadsliethebonesofthefrozen.)
(66)嫁鸡随鸡,嫁狗随狗。(Marryacockandfollowthecock,marryadogandfollowthedog.—Followthemanyoumarry,behefowlorcur.)[12]
Fromabovewecansee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reflectthedifferenthistory.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kingandknightwhileChineseproverbsreflecttheChinesepeople’sgrudgeandresistancetorulers.
3.3Reflectingdifferentreligions
Religionisaveryimportantpartofculture.Differentreligionsreflectdifferentculturalcharacters,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sanddifferentculturaltraditions.Religionisaculturalphenomenon.Proverbsarecloselyrelatedtotheculture,soproverbscanreflectthedifferentreligiousfaith.[13]
EnglishpeoplebelieveinChristianityanditisthemostinfluentialreligioninthewest.ManyEnglishproverbsreflectEnglishpeople’sreligiousfaithandmanyofthemareabout“God”,“devil”,“heaven”,“church”,“cross”and“hell”.E.g.:
(67)Aspoorasthechurchmouse.
(68)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
(69)ThedevilcanciteScriptureforhispurpose.
(70)Bettergotoheaveninragsthantohellinembroidering.
(71)ThewaytoheavenisbyWeepingCross.
TheproverbsaboveareapparentlyrelatedtoChristianity,becauseinthem“God”,“devil”,“heaven”,“church”,“cross”and“hell”appearwhicharetheembodimentsofChristianity.
Incontrast,BuddhismisthemostpopularreligioninChina.ManyproverbsareaboutBuddhismsuchas:
(72)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Neverburningincensewhenalliswell,butclaspingBuddha’sfeetinanemergency.)
(73)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Afugitivemustbelongtosomeplacethatcanprovideclues.)
(74)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Likeaclayidolfordingariver--hardlyabletosaveone.)
(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ThebutcherwholaysdownhisknifeatoncebecomesaBuddha.)
Theseproverbsareabout佛,和尚,庙and菩萨。ThedoctrinesofBuddhistadmonishpeopletodogooddeedsandsotheycangototheheavenaftertheirdeath.TaoismcomesnexttoBuddhisminChina.ThereareproverbsaboutTaoismsuchas
(76)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7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etc.
EnglishandChinesepeoplehavedifferentreligiousfaith.Differentreligionsleadto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hristianityisthemainreligion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somany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God”.WhileChinesepeoplebelievedinBuddhismandTaoism,somanyChineseproverbsareabout“佛”and“道”。
3.4Reflectingdifferentvalueconcepts
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valueconceptsmainlylieinindividualismandcollective.
Westernersbelievethateverymanisequal.Theyaspiretofreedomandequality.ManyEnglishproverbsshowAmerican’sadvocatingoffreedomandindividualism.E.g.:
(78)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
(79)Hehelpslittlethathelpsnothimself.
Thesetwoproverbsillustratetheindividualrole.Thewords“themselves”and“himself”showthatindependenc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irlife.
(80)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
(81)Ifyouwantathingwelldone,doityourself.
Thesetwoproverbsattachimportancetoindependenceandself-reliance.Self-relianceimpelspeopletocreateopportunities,seekcompetitionandbereadyforrisks.
(82)“Itisthesqueakywheelthatgetstheoil.”givesprominencetotheindividualism.
(83)“Everymanafterhisfashion.”laysstressonindividualdifferences.
Onthecontrary,Chinesepeopletakemodestyasvirtue.Theyrespecttheoldandtakegoodcareoftheyoung.Theircharacteristicsare“justiceandhumanity”,“modesty”and“love”.[14]Chinesepeoplepaymuchattentiontocollectivismandthinkhighlyoftheroleofgroups.Theylaystressonhelpeachotherandrelianceeachother.Theyalsopayattentiontotheharmonioushumanrelationshipandtheytrytosavetheotherside’sface.ManyChineseproverbsreflectthistrend.[15]E.g.:
(84)“孤树结成林不怕风吹,滴水集成海不怕日晒。”showsthestrengthofcollectiveorunion.
(85)“四海之内皆兄弟。”reflectstheimportanceofmutualhelpandreliance.
(86)“相互协助事好办,各自揣私心事难成。”laysstressontheharmonioushumanrelationship.
(87)“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suggeststhatpeopleshouldsavetheotherside’sface.
Thereareexceptionsthatareoppositetothemainstream.SomeEnglishproverbsalsoreflecttheimportanceofcollectivism.Forexample,(88)“makeyourselfnecessarytosomeone.”Chinesetraditionalvalueconcepthasbeengreatlyimpactedwiththeinputofindividualism.(89)“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iscontrarytoChinesecollectivetendency.Inspiteoftheseexceptions,theirmainstreamsarenotchanged.
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havemany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Withthecommunicationofworldculture,proverbswillbreaktheboundaryofstatesandnations,promotetheculturalconvergenceandachieveinterfusio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constantly.
4.Permeationandinterfusion
With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disseminationofinformation,the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amongcountriesareexpanding.Thecontactamongstatesandnationsismoreandmorefrequent.Differentnationalculture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Culturalconvergenceisdirectlyreflectedintheintegrationoflanguage,atthesametimetheinterfusionandchangingoflanguagereflectandrecordtheevolutionofculturalconvergence.[16]Proverbisthecrystaloflanguage.Ithasnoexception.
Thecommunication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ismoreandmorefrequent.Thesetwoculturesaffectandpermeatemutually.EnglishabsorbmanyChinesewords,andagreatnumberofEnglishwordsalsoenterintheChineseculture.Forexample:
(90)“以眼还眼,以牙还牙”isfrom“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
(91)“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isfrom“Hewholaughslastlaughsbest.”
(92)“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isfrom“Sourgrapes”andsoon.
(93)“Distantwatercannotquenchafirenearby”isfrom“远水解不了近火”
(94)“Don’tclimbatreetolookforfish.”isfrom“勿缘木求鱼。”
(95)“Takeawayfuel,takeawayflame.”isfrom“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96)“Thetruthbyincessantendeavors.”isfrom“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RecordsoftheHistorian)
(97)“Betterreturnhomeandmakeanetthanlongforfishbythewaterside.”isfrom“临渊而捕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HistoryoftheHanDynasty)
FromaboveproverbswecanseethatmanyChineseproverbsbecomeEnglishproverbsandChinesepeoplealsoacceptalotofEnglishproverb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constantly.
5.Conclusion
Proverbsarethecreamofalanguage.Theyarecloselyrelatedtoanation’scultureandenjoygreatculturalvalues.Theyreflecttherelationbetweencultureandlanguage.Eachnationhasitsowngeography,history,religionandsocialattitude.Becauseoftheculturalgeneralitiesanddifference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havetheir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They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Soacomparativestudyofthemcanhelpustolearnalanguagewellandunderstandthetruemeaningofother’swordin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References
[1]武占坤.中华谚谣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P6
[2]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0.P8
[3]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18-19
[4]成志伟.中华谚语大观[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P1
[5]胡文仲主编.平洪,张国扬著.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139
[6]TomMcArthur,RoshanMcArthur.OxfordConciseCompaniontotheEnglish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P550
[7]同[8].P374
[8]同[2].P54
[9]同[3].P19
[10]同[3].P192
[11]同[3].P198-199
[12]武世花.英汉谚语对比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3.4.P50
[13]同[5].P107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与周围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常常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即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给出语法规则,举例讲解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机械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目的。笔者把此种现象称为英语语法教学瓶颈现象并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不断思索、探究与实践以期突破。
一、何谓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从教师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轻掌握实例。
从学生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乐趣味少。
从课堂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没有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不见灵活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从生成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方法单一,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无望提高,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突破
(一)主动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主动探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探究氛围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必须处于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丰富情景当中。而且丰富合理的情景使语法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进行。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轻松快乐的环境使学生无外界压力与压迫感,学生完全自觉自愿、全身心的参与;而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由不经意中贯穿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熏陶与习惯的沉淀。因此,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营造运用语言的氛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学会及运用语法。
例如,在学习比较级与最高级时,我先通过实物及图片比较(三个大小不一的球,三座高矮不一的楼房)、和学生问答,引出这个语法项目的结构、功能。
T:Thisisabasketball.Thisisafootball.Whichisbigger,thebasketballorthefootball?SI:Thebas-ketballisbigger(thanthefootball.)……T:Rigllt.Sothetabletennisballisthesmallestofthethree.T:Whataboutthebasketball?It''''sthebiggestofthethree.(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所讲的比较级最高级句子)。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试着用比较级最高级的句子来说。接着让学生以班中同学、教室中的物品等为话题以pairwork形式操练比较级与最高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较级与最高级的使用特点及语法规则。
在以上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比较级、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比较级、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
2.合理构建,生成有效探究活动
建构主义课程观。不认为课程基本决定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在研究了《牛津初中英语》六册书后,我发现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要到9B才教。而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像“Ithinkyouareright.”这类简单的宾语从句,在《牛津初中英语》第一至第五册书中也经常出现宾语从句的句子。因此,我决定从初一起就合理构建学生学习这个语法项目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为最后的有效探究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7A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PartC题目要求中出现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时,我没有特意去讲这是宾语从句而只是问学生是否明白题目要求。7A书中多次在题目要求中出现了宾语从句。每次我都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并理解句子含义就好。在7A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把书翻到第5页看这两个句子:Howwelldothestudentsknoweachother?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然后引导他们发现两者间的区别:第一句多了一个“do”。接着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经验——在陈述句动词后出现的疑问句不需要助动词。当学生在7B中再见到类似句子时,他们的这个经验自然会得到巩固。进入初二后,学生在课本及课外阅读材料中会经常看到“Idon''''tknowwhereheis.”“Canyoutellmehowoldsheis?”等此类的宾语从句。这时,我就帮助他们构建这样的经验——当陈述句或疑问句动词后再接一个疑问句时所接的句子要用陈述句顺序。通过初一、初二的合理构建,学生对宾语从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到初三9B第二单元学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时,学生会因为先前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容易对教师设置的探究活动感兴趣,进而他们会表现为投入、激动、兴致勃勃。
3.合作交流,探究发现语法规则
“交流”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系着问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
在教9A“Reportedspeechwithtensechanges”时。我就给每组发课前准备的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句子的纸片,让他们先每人自己看纸片上的句子后合作交流总结出时态变化的规律。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小组交流也很投入,几分钟后学生踊跃地汇报了自己小组发现的语法规则。
(二)回归生活
卢梭让爱弥儿回归自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无非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是在自己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课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生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生动的主观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动力。
1.联系生活,激活认知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认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故而我在语法教学别注意激活学生的认知,通过联系生活,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活跃出来,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识、构成新认知结构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Usedto”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张照片。然后说到:Pleaselookatthispicture.Who''''she?Dpyouknow?学生猜测后我说到:He''''smysen.Heusedtobeasmallboy.Nowhe''''sabigboy.Heusedtobeastudentinourschool.Nowhe''''sastudentofTaicangSeniorHigllSchool.Heusedtogotoschoolfivedaysaweek.Nowhegoestoschoolsixdaysaweek.Heusedtogetupat6:40a.m.Nowhegetsupat6:15a.m.(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我儿子的一些相关图片,然后在屏幕上出示usedtobe/do)。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usedtobe/do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布置他们带的他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用usedtobe/do来讲自己小时候的事。
2.回溯生活,拓展时空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etal.,2000)。Birdwhistell(1970)通过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比较发现: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心理学家Mehrabian(1971)认为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言语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会促进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类型
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毕继万(1999)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2)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环境语,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3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否定的作用(Samovar,2000)。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在有些时候,非言语交际较之言语交际更能表达人的潜在意识和真实情感。
二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Patrick(1988)指出教师授课时的信息88%由非言语渠道传递,只有12%是由言语交际传递的。而英语课堂又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师会运用大量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言语知识的切实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传授者,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更应该有扎实的非言语交际功底。因为合理正确地将非言语行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能通过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英语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手势语,身势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言语表达方式,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面部表情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的面部表情,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而这对于语言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整个课堂也就是机械的教与学,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就没法实现。如有的学生性格内项,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遇到会的问题也常常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如能微笑并点头示意定能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不仅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b)眼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盯着天花板或死盯教案照本宣科,而应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c)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如在教学生认识he和she这两个虽然拼写简单但广大中国学生却经常出现口误和笔误的单词时,就可以边教学生发[hi:]时,同时用手指着班里的男生,同样发音[∫i:]时,用手势指向班里的女生,这样比起单纯的记忆[hi:]—‘他’、[∫i:]—‘她’形象好记多了。(2)副语言
副语言指的是言语的非词语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等,虽然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并非指言语本身,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通过说话人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所以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将高超的语言能力与完美的副语言能力相结合,不仅要保持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恰当的沉默和话语停顿,而且要运用适时的升降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领会。
(3)客体语
客体语,又称物体语,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种形式,主要指着装、修饰物等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并且要很好地利用诸如板书、图表等客观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顺利的进行。
(a)服饰与仪表
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洁适体的服饰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则会失去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给学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
(b)客观教学手段
客观教学手段作为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善于利用板书、图表、直观教具等客观教学手段能有效增进教学效果。适当的板书、图表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一目了然,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障碍,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另一种语言的掌握。比如在学英语单词dinosaur(恐龙)时,可根据其音标[′dains:]将其分解为如下图示[dai](die—‘死’)[n](no—‘不’)[s:](saw—‘看见’)意即这个动物‘已经灭绝了,现在看不见了’将其联想为‘恐龙’,这样就可以将“恐龙”这个比较难记的单词让学生轻松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传递言语知识,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本内容形象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4)环境语
从非言语交际角度讲,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本文着重对空间信息的概念进行阐述。空间信息是指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语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后面而是应该适时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在信息交流极其频繁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采取新颖的空间形式代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空间模式。比如传统式的座位安排是将桌椅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里面,这样便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而这样却经常导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将传统式的桌椅排列改变成有利于教学的排列模式,比如在讨论某一话题时,可将座位按半圆形、方块形、或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际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合必定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言语表达的交际方式,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非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关世杰,1995),而社会性是指有一些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后天学得的,是由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它已成为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也就带有了各自的文化特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要遵循英语文化背景,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信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异域文化的真正乐趣,使其既具备运用英语的言语交际能力,又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Birdwhistell,R.S.KinesicsandContext[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0
[2]Mehrabian,A.SilentMessages[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71
[3]PatrickW.M.NonverbalCommunication(3rdEdition)[M]USA:NatlEducationAssen,1988
[4]Samovar,A.L.;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经超过15%,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人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走过精英教育阶段后,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还要不要精英教育,对此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虽然承认大众化教育阶段仍然存在“精英教育”,但却混淆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本质区别;一些学者仅从“大众化”概念的表象出发,试图用“量”的扩张来说明“质”的下滑的合理性,进而对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提出质疑。
对“精英教育”这个概念在认识上的分歧,必然造成指导思想上的自行其事和实践上的各取所需,进而对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科学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精英教育是伴随教育发展过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当教育发展成为一种特权之后,它只能为所谓的“精英阶层”所享有。这其实就是一种为“少数人集团”服务的“英才教育(elististeducation,也译为精英教育)”。“英才”即精英,是指“由于具有权力、才能、财富等而被视作最好或最重要的社会集团”[1],很显然,按照今天的精英标准,当时所谓的英才未必人人都是精英。随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欧洲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精英教育。对精英的选择逐渐摆脱了“政治经济的阶层”标准,而偏重于通过心理测验等等精确而公平的选择方式[2]。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以科南特、里科弗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者猛烈抨击美国在与前苏联脑力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是“对优秀智力的漠不关心”,强烈呼吁要重视“智慧的训练”[3]。美国随后制定了精英教育的政策和法规,特别是1958年《国防教育法》出台,提出“为了国家安全必须选拔我国大批的天才儿童,并努力进行天才教育”[4],把精英教育的作用提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这一时期,精英教育的发展可谓登峰造极。至此,不论历史上关于精英的评价标准有何变化,精英教育一般都是指一种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它的主要功用是“教育和培训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以使他们适应需要高标准和高度创造性的脑力工作”[5],这是从人才培养质量的维度上理解和使用“精英教育”一词,它既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也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1973年,马丁·特罗教授根据他对美国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即按照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占全部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发展阶段。他把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小于15%的阶段定名为精英教育阶段,并总结归纳出这一阶段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和特征。他的有关论文报告在OECD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后,“精英教育”阶段这个概念被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认同,并用以衡量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自此,精英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按照量的规定来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称谓,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标识。于是,精英教育的概念就具备了双重涵义:或指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精英教育阶段,或指一种以培养社会精荚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从后一个角度来使用精英教育一词时,人们往往习惯于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第一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一些质和量的特征来把握它的涵义。
正是因为精英教育这一概念在发展过程中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人们对“精英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上,而忽视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所谓“精英教育”的必然联系与本质区别。一些学者即使把“精英教育”理解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对精英教育的范围界定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者认为“精英教育”是专指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者把所有高于本科层次的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视为精英教育,而把所有本科、大专、高职层次的教育均统一到大众教育[6];有的学者则坚持精英教育至少有两大块:一块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另一块则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本科精英人才,也应属于精英教育[7]。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精英教育涵盖国家的整个教育层次系统,即不论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荚教育,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8]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教授的这段话,表明精英教育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不仅必然存在,而且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大众化教育阶段毕竟不同于精英教育阶段。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高等教育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张,还主要表现为质的转变,即在教育观、教育功能、课程与教学形式、学生经历、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学术管理、入学与选拔、院校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变化”[9]。如果说前一阶段对精英教育的把握还主要是从“量”上分析,那么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则更强调“质”的突破。
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精英教育的外延在不断拓宽,内涵在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在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已经大相径庭。如果不给“精英教育”赋予新的内涵,或继续用前一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来指导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但高品质的精英教育发展得不到保证,而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
首先,两个“精荚教育”不是同一个概念,其内涵存在质的区别。前一阶段的“精英教育”虽然也包括“培养模式”意义上的涵义,但其本意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阶段的划分,是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这一发展阶段的指谓。虽然马丁·特罗教授本人也承认,这一数值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别标准,各国可以对精英教育阶段标准进行新的划分[8],,但15%这一数值毕竟得到了多数国家和学者的认可并采用。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再具有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功能,而是专指存在于高等教育始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质上具有规定性,但在量上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由于各国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精英教育规模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或尺度衡量,它是一个动态数值,其决定因素既有国别间的横向差异,也有一个国家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纵向变化。其次,两个“精英教育”的教育对象选拔墓础存在质的差别。在精英教育阶段,因为人学人数极其有限,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均被视为精英教育。进入精英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全体学生,其教育对象选拔的基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其毛入学率的计算基数是全体适龄人口数。在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同“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处于“全包”的关系,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不是“全包”的关系,它本身处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二者属于“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大众化背景下接受精英教育的对象,不再是全体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而是其中一部分优秀学生。因此,其选拔基础应是可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少数优秀学生,其计算基数不再是全体适龄人口数,而是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
由此可见,在精英教育阶段,整个金字塔都被视为精英教育,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只能是接近这座金字塔塔尖部分的优秀学生。尽管大众化教育阶段金字塔的塔基在不断扩张,进入金字塔的门槛也在降低,但进入塔尖部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两个“精英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学术地位上存在质的差别。前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较少,既然同属“精英教育阶段”,也就基本上承担了精英教育的任务,其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多大的区别,因而也就不存在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的分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9]。特罗教授把高等教育多样化定义为“对应于规模的扩大,新阶段的要素成为制度和结构,整个高等教育多层化、多元化的过程”[5]。可见,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种类、形态和职能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中必然进行分化和重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层次上按照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在办学模式上按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进行重构,并带来办学职能的重新分工、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再由全部高等教育机构承担,而只能由研究型教育机构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学科来承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日益表现出国际化趋势,现代性和开放性更加显著,学校的目标定位不再满足于立足本土,而是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精英学生的吸纳也跳出了本国的界限,向世界开放招生,表现出跨国界、多文化的特征。
第四,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的入学选拔标准将出现质的提升。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入学选拔标准一般采取刚性指标,其衡量学生能否入学的标准都是一维的,刚性的,并且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统一招生。不管考生报考何类学校,都是采用一个评价标准。虽然国家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对考试科目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录取分数线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招生指标划定,但结果是照顾了“公平”而牺牲了“效率”。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凸显,多样性必然成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重要特征。这种变化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模式的重新定位而出现多样化的入学选拔方式,这在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国家可以得到证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入学选拔方式在向柔性化、开放式转变的同时,更加突出高排斥性和高选择性。而对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而盲,其历史使命决定了入学选拔方式必然是“柔性化、开放式”与“高排斥性和高选择性”的统一,并侧重后者。因此,国家对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要逐步由面向“全体”的高等教育转向面向“精英”的高等教育。中央政府只抓“精英教育”层面,实行全国统考统招,为优秀考生进入精英教育机构接受精英教育打通渠道,而将非精英教育交由地方政府操作。
正是由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出现许多有违精英教育规律的现象。例如,不了解现阶段精英教育只能是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有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历史和条件,盲目追求发展精英教育,盲目攀高和追求升格,勉为其难地搞所谓精英教育。又如,没有弄清现阶段精英教育的入学选拔方式是“柔性化、开放式”与“高排斥性和高选择性”的统一,有的精英教育机构在招收学生的时候没有做到高排斥性、高选择性,使大批本可以接受高等精英教育的优秀青年被人为地边缘化,而一些不该或本不适合进入精英教育机构的青年却抢占了这些优质资源,使精英人才的选拔通道受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些精英教育机构为了眼前的利益,明显越位,搞短期行为,发展非精英教育,同一般高等教育机构争夺非精英教育生源。这些现象既损害了教育公平,又降低了教育效率,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精英教育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大众化教育阶段之前的“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阶段划分的数量概念,兼具“发展阶段”和“培养模式”的双重涵义,处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建立在适龄青年总量基础之上的数量概念。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不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而是处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总量基础之上的数量概念。前者侧重强调量的划分,而后者侧重强调质的本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议用“高等精英教育”代替被泛化的“精英教育”,并赋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精英教育的定义:高等精英教育是指建立在高等教育总量基础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厚勰.“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J].中国特殊教育,2003,(3):90.
[2](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5—66.
[3]齐麓甫,王宏方.要素主义的天才教育观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72,
[4)潘发勤,杨得国.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学科结构[J].上海教育科研,1997,(1):16,
[5]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3—4.
[6]周云峰,朱徐瑞.浅议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4,(17):13.
一、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英语写作是一项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动性技能。我国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写作学直到近年来才被当做一门科学而得到系统的研究。在过去30多年中,在发生认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冲击下,英语写作教学的专家们,尤其是美国写作教学的专家们,针对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法做了许多探讨,使英语写作理论和教学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英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母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思维,对这一问题,国外的专家如Cummiin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还有的专家从语篇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写作过程。如Kaplan首先提出对比修辞的概念。他认为,母语所固有的语篇结构模式在通常的情况下会影响二语写作。受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文本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二语写作成为潮流。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
在写作教学中尽管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可是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历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评分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做到基本切题,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表达不清,中式英语比比皆是,令人不知所云的句子时而有之。此外,语言错误层出不穷。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受国外写作教学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也纷纷撰书立说,讨论和研究写作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做了大量的实践。可以说,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应用代表最新语言教学的图式理论来探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二、图式理论
“图式”一词源自古希腊文,原意为“外观、形象”,后来转意为“对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康德首先将图式一词引入到哲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一种概念的感性结构方式、结构原则。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1932年认知心理学家ErederlckBartlett在其著作中首次将“图式”概念应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经过实验,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slraightrepro-duection),而是解释性的(constructive)。
皮亚杰(1986)认为,图式是后天形成的,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中,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两个核心概念:同化和顺应。同化表明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顺应表明了在客体的作用下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所以,同化和顺应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Rumelhart(1980)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是怎样被表征,以及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促进知识应用的理论。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表述方式,图式是一种贮存知识经验的抽象结构,是人的已有的结构化的知识基团,它影响着人对客观事物或各种刺激情境的理解和反应。Rtmlelhart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在这个知识结构或“砌块”中,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有这些知识被运用的信息。图式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必须与现存的知识框架(ex-istingknowlegeframework)相联系才会得以处理加工,高效的读者往往通过激活必要的知识框架从而对所读文本进行解码。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是,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记忆中表征知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并认为图式的发展不仅通过同化、顺应而实现,还通过附加、协调、重构等方式以达到对语篇的理解。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现代图式理论,为我们正确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新的视角,因此,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被广泛应用到语言输入性的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但笔者认为,图式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语言输出性的写作教学中。三、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等的了解。一种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一定的哲学、逻辑、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篇理解的基础。内容图式是指关于物体、思维或现象的概念或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它既包括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具体阅读文本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形式图式也叫结构图式,是指关于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即对文本格式的安排、结构排列等的熟悉程度。下面我们从三种图式形式来分析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要激活有关的图式,使图式中的空位得以填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者对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在语言图式的建立阶段,以往主要强调学生词汇量的不足是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其实,词汇量在2000左右就足以满足大学写作大纲的要求,而大学生的入学平均词汇量在3000左右。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的习作词汇贫乏呢?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有关英语语法图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巨大差异,即英语族人在描写情景、表述时间、位置时通常遵循从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而汉语则恰恰相反。在用句子表情达意时,英语族人通常使用完整的句子,即“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而且也只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相互之间由一致关系联系着”,而汉语绝大多数属于“话题一说明”框架,如果主语是显而易见的,则常会被隐去。因此在写作中,汉语写作图式对英语写作产生了负迁移,学生的习作常常因语法不正确而造成表达上的歧义和费解。学生以汉语思维来构造英语句子,就出现了汉语和目的语相混杂的现象。
为解决学生在语法图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根本作用,积极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语言图式的建立要依赖于大量的阅读输入。因为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熟悉词的用法,掌握句法知识。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和顺应理论知识,能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特征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写作任务时能够把头脑中所存储的材料与写作题目所需材料相似的组块进行串行或并行,从而做出相应的筛选和重组。学生的语言知识越丰富,贮存的语言知识组块越多,就越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主要包括依赖篇章情景的图式和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图式。在内容图式中对写作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图式。在对内容图式进行阐述时,曾通过实验证明了文化因素在对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如果阅读者头脑中缺乏原文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图式,理解就会出现障碍。在英语写作中,我们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英语族人,是为了与他们进行交流。但是,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头脑中很步考虑目标读者,即英语族人的文化图式,在写作中经常会用到许多汉语的成语典故,结果令缺乏相应的文化图式的目标读者感到如坠云雾中,不知所云。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如何激活目标读者的内容图式知识是写作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内容图式的构建,引导学生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写作中自觉运用文化图式知识,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3.形式图式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Air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inthe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boydidnothingintheclassroom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例如,我在上“Aswan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八、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九、对比法
1.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2.新课程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一)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由于主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掌握客体的结果,所以客体就有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并且客体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性质。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转引自张献臣,2007:2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地透彻。
(二)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刘硕,2003:1)
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要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的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
例如,应尽量在日常教学中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便于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的语言。交际情景的创设在对话课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课文中的许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或体验,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让学生观看地震资料片段,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体验“quake”和“shake”等词的意义,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cutoff”和“falldown”等词组用法。
2.利用声像效果拓宽学生的交际领域
教师可以利用录像机等设备给学生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有机会相互交流。例如在SEFCBOOK1AUNIT6GOODMANNERS课时,就可以给学生观看有关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及其他礼仪和我们国家相关的录像,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次,将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简化。
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复制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展开和简化,特别是简化有两种水平和形式,即物质的水平和形式,言语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种过渡的形式。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言语描绘。通常理科教学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方法,则是提出课题,提供一定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实验、报告、评价。其中,物质水平和形式占主导,也包括语言及多种过渡形式。按照加里培林的研究,内化的一般规律先是通过对实物的操作进行具体动作思维,同时用言语来表述,进而脱离直观,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号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再次,知识内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进行外化过程,即把此前领会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展开,呈现出来,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就是练习、实习、实验、操作、问答、考试等过程。
3.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外语学习的效果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的一大课题。外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
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还是应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这就涉及到教育思想要如何转变的问题了。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性格的学习者。
4.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去教,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去推敲,去思考。要注重研究,注重分析,注重不断地兴利去弊,推陈出新,注重不断地改革,改善它。
那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确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2)其次,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的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新编英语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复习、预测、讨论、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
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运用语言。这一步的功能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语言活动通常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要求学生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刘道义,2006:123-125)。
新教材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过程要经过“要我学—我要学—我能学”的阶段。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更关注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多用鼓励性话语,多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少用命令式的语言,多用建议性语言。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一)交际的定义
翻开《辞海》,"交际"词条下写着:交际《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调人以礼仪币帛交接也。"后泛指人与人的往来应酬。现代汉语对"交际"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人际来往。"1980年泰勒、罗斯格兰特、迈耶和桑姆普尔在《Communicating》一书中对交际下的定义是:Theprocessofreceivingstimuliandinterpretingthem(assigningmeaningstothem)throughourcentralnervoussystem.这段话意思是:交际是通过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各种刺激和理解这些刺激(确认各种刺激意思)的过程。由此可见,交际是一个活动过程。英语教学离不开交际活动,离不开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认识的活动过程。用哲学语言来表达,过程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为前提,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过程,否定过程也就否认了物质运动。因此,从哲学角度看,英语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际的活动过程。
(二)教育是交际
古往今来有关"教育是什么"论述的共同基础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确实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活动中,师生往往以面对面直接交往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的实质是交际。
(三)英语教学是交际
一般说来,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交往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交际的主体、客体、媒体
教学过程交际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质(教材、教具、教学设备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英语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语言信息,是英语教学的客体;而教学物质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体。教学媒体把教学二主体与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准确、快速地传递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这四个交际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凑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交际结构,各自发挥自己独立的作用。教学中各交际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可以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教学效果。
(一)主体——教师与学生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交际双方都是主体。交际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同样,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教师和学生二主体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教和学构成的交际活动是师生二主体相互联系的纽带。二主体之间具有互动性,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影响,学生的主动状态、情绪反应也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水准、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巧妙安排英语教学,与学生配合默契地交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际的情趣,从而增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积极地学到了知识。
(二)客体——信息
在教育的认识活动和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教师向学生提供要掌握的知识信息,该信息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是英语教学的客体。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多向传递教学信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向传递教学信息的交际形式是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的每一步骤都是输入—操作—输出。教师所输出的新语言信息要以大多数学生能理解为基础。学生接收这一信息后,为进一步理解所输入的语言信息,通过操练对该信息进行编码和转换,使输入的语言信息顺利进入记忆。英语课堂上的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的练习,使学生把新获得的语言信息的结构与功能高效率地纳入已有的稳固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备检索。课堂上模拟真实情景,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等就是语言输出。在模拟交际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结构用于表达的交际价值和语言交际功能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语言输出的同时强化了所学内容,巩固了认知成果,发展了认知水平。整个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输入信息;教师输出信息;经过变换,学生从教师和教材中输入信息;学生经过对信息的储存、变换,输出信息,这信息又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自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输出评价信息。没有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无从评价;没有教师的评价信息反馈,学生的学习难以纠正与提高。教师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评价得知教学的成败,看到自己的教学进度是快还是慢,内容是深还是浅,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研究教法来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整个英语教学就是在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反复循环的交际中进行。
(三)媒体——教材
教学媒体是教学中用来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教学过程中负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教学必须借助于教学媒体,以一定的信号传递发送,才能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主要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从广义来说,教材不仅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用具和教学辅导资料,它们是教学中的媒体,起传递经验的工具作用。教师运用语言信息输入的教学策略处理教材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训练,使英语教学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要达到"四会"在质和量上的基本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对教学媒体处理的系统化体现在注意各语言要点之间的联系,防止支离破碎,避免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教师对教材网络化处理要突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联络点,使整个教学以一种网络式来表示。教材网络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的整合作用,利于学生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便于教师与学生检验、发现以往学习中的断裂带与断裂点,了解今后的发展带与发展点。教师还要使教学活动程序化,分析教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顺序以及内容与交际方式,考虑学生特有的学习规律,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总之,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媒体,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程序,确定师生双方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或怎么做,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交际的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首先,教师与学生是个稳定持续几周或长达几年的教学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师生交往既受教育规律支配,又受师生双方各自心理活动的制约。具体的师生关系一经构成,双方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不能辞去学生,学生也难以挑选教师。其次,师生交往的心理相容性高于一般的人际之情,交往的内容有知识,有人格。教学双边活动在对应关系中进行,互相促进,相互约束。注意到师生交往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搞好交际活动,使教学更有成效。
(二)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上师生都在利用自身形体相互影响,沟通彼此的意向,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教师的眼光环顾全场,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局外人"、"被冷落"的感觉,而会时时感到自己和教师在很好地交流。教师的姿态,一个有意识的手势,一个有意识的侧身、走动或表情,同样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就在他们中间,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的指向、微笑或身体正对、侧向,甚至走近他们,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亲近、教导。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他们与教师同在一个课堂活动,而且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运用体态交往得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交际方式。
(三)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