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21: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这个信息渠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代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教学要创新,首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不仅渴望了解作者,更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其次,课文课程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没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树,你既是鸟,树鸟相互欣赏,形成整体。最后,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调空不当,致使学生在读文时读得不够充分,后面的自主感悟、换位整合没有充分展开,使学生未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身素养。
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应该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所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以读为本,体验情感
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将朗读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更真切、准确地感受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做到因声悟情;通过读的训练,以声传情,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增强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以此来体现学习语文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还有《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等课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采取自由读、引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诵读中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然于胸,同时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激发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突出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要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草原》等,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谈感受和体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读自悟。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迁移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指导。
3、注重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与伙伴合作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有师与生的交流,还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已养成了敢干发言积极参与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读完了课题,学生会问:“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树。如教《第一场雪》一文,学生朗读后问: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要描写的?弄明白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三、主动参与,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讲解,自主小结,自主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多元解读首先要读懂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钱梦龙先生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文本意义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体,是作者、文本、读者多维对话的产物。而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更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等。如果能找到维系两者的最关键、最敏感的话题,从这一话题切入,就能引导学生寻幽探秘,获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义。
我们应充分运用丰富的对话机制,努力使教学充满创意、生机勃勃。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在与作者、学生、同伴的多重对话中努力丰富、创新文本,进行创意解读。
一、在与作者的个性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参对文本的诠释就是权威解读,教师无须对文本进行个人解读,只要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将教参的权威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即可。这种方式限制了教师的解读视野,禁锢了教师的思维,导致了教师个人解读的缺失,使教师沦为文本的奴仆、教参的传声筒,教学毫无创意、活力可言。接受理论和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让教师明白,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对话往往是以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前提的,自己首先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交流应有自己的声音,然后才能汇入学生多声部的合唱中,通过创设多元对话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灵感,挖掘学生的潜能,以自己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启发、带动、引领学生创造性的解读,让课堂奏出有个性色彩的动人交响乐。为此,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中――激活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不仅将文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再现出来,而且要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义,甚至开拓、再构出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和意义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更加生动、丰富。
例如,我在教学《老王》一文时,由于这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因而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深刻体会了老王的不幸遭遇,对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并为作者一家的善良之举所感动,也找到了中心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但是,一个男生竟然高举着手,表示了自己对中心句的怀疑。他的根据是:文中写作者最后一次见到老王的时候,把老王的外貌写得很可笑,说他是僵尸,简直是从棺材里倒出来似的,好像在讽刺他。我一时愕然,乍一听,也觉得学生讲得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我很快否定了那位学生的曲解。我建议学生认真地朗读作者最后见到“老王”时的那几个片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果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指出“我强笑说”“我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我回屋才感到抱歉”这些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当时对老王的担心和内疚之情。还有一名学生更指出了文末的关键句“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就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了有关“僵尸”的那些语句并不是让人觉得可笑,而是形象地表现出老王已经完全失去生命力,突出体现了老王死前可怕的惨状。通过品味语言,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字里行间体现的对善者关爱的真情,并无嘲讽之意。
二、在与学生的互动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动态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把封闭式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讲,老师听”的单向流程,扩展为一个多维立体的动态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话,穿针引线,挑起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再从比学生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预设方案,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当不少学生为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所震撼,为文本状写的形象生动所折服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站了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惯是晨出暮归,天一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早上,怎能看到如此奇异的景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知道小刚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不过马上回答可能答得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办?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认真讨论……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书,再思考,力求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说不定对你们有用,如需要,就请来拿,好吗?
(于是学生再次投入到读书当中。教师也“钻进”学生群里,与学生共同探讨。不一会儿,学生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以及与同桌交流发现,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有很多鸟儿活动、栖息,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需要急着一早飞出去觅食了。
师:有道理。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树大叶茂,食物丰富,所以慕名而来。
师:好一个“慕名而来”,你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
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很强,前文就交代“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师:能联系上下文解读很好!不管是留巢不出的鸟儿,还是“慕名而来”的鸟儿,都在这儿找到了安宁与幸福,享受着自由与快乐,它们怎么舍得离开这“鸟的天堂”呢?
生:(兴奋地接着说)鸟儿每天为大榕树捉虫、施肥、唱歌,不仅给大榕树带来了生机,还增添了欢乐,所以树也离不开鸟。
生:鸟儿离不开树,树离不开鸟儿,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同学们的确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
各抒己见,自由表达;用心聆听,互相启发。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促成了智慧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 “创新文本”的转化。课堂上的多向对话之所以能有如此力度、深度、效度,与教师“平等者中的首席”的正确定位是分不开的。他既是对话的参与者,又是对话情境的设置者、对话资料的提供者、对话方法的指导者、对话深入进行的推动者,在鼓励畅所欲言的同时,又不露痕迹地加以诱导、引导、指导。
三、在与同伴的专业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新课程教材的每组课文都是以导读为核心组织材料的。导读把学生在小学期间应掌握的读写基础知识和应形成的基本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目标。在自学课文的教学中就要配合导读要求,巩固训练技能。例如六年制第十册第三组课文,导读要求学习本组课文,把你的感受、想法的同学交流,有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这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学生会在讨论交流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哈尔威船夫是怎样使大家镇定下来的?他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价人格。一组教材中心的导读,是这组教材的纲,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具体的读写训练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导读,明确自读课文教学训练中应进行的重点,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引导自学
学生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复习巩固;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并逐步形成阅读技巧。如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组的导读要求“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讲读课文《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第二次对鸟的活动的动态描写。学生分清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学习到了描写事物的两种方法。相应的在自读课文《镜泊湖奇观》的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在《鸟的天堂》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从文中找出作者是怎样描写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分清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自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学。把自读课文作为训练的材料,帮助学生实践应用到所学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导读要求进行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反思,运用已认识和初步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自学
自读课文教学的时间相对少,内容相对多,有的课文还很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为训练学生进行自学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相机引导。
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学生掌握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如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训练要求是“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本组的自读课文《三克镭》在阅读提示中提出:你对“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读了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讲的这时段话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强化了本组的训练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法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种各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和学生友好相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敢提问。教师要帮助他们抛弃这种胆怯的心理,就必须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没有顾虑,敢于提问。教师应不嫌弃每一个学生,应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相信他们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质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2.让学生有质疑的兴趣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去思索和探究,才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追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注意用交流的方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有质疑的欲望,从而踊跃提问。如在教《向命运挑战》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张海迪从小就因病瘫痪,胸部以下没有知觉,医生说她活不到成年,但她没有放弃,用毅力战胜了病魔以及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大学学业,掌握了多国外语,翻译、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许多有着和她一样遭遇的人以她为榜样,敢于挑战命运。”接着,教师出示课题。这样的谈话,让学生感到惊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有谁能像张海迪一样,想知道文章写的是谁,他们挑战的是什么,怎样挑战等。
教师要巧妙设疑,增强学生质疑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得很美,这让一些学生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没有必要描写小女孩的美丽。学《小抄写员》时,学生在读到叙利奥被父亲责骂后,内心的反应很微妙,觉得不解:为什么叙利奥受到了责备,却感到很欢喜呢?这些看似矛盾的叙述,内蕴了一个故事,这样巧妙设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用心指导学生质疑
对于如何质疑,学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教导,从而把握时机,积极探究。
1.在预习课文时质疑
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不懂的问题。
2.质疑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精华。对课题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出示课题后,教师要问学生从课题中学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这样就为课文内容的学习留下了悬念,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和验证答案的心态去学课文。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在出示课题后,学生会问什么是天堂,以及“鸟的天堂”被如此命名的原因。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应该如何争气?
3.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时,课文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又会冲击他们之前对课文的理解。两种观念的交锋,又会引发新的疑问。因此,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学生一起读课文,一起分析文章中的疑难词句,一起分析作者的思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增加,也能养成在阅读时质疑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如《林海》多次出现“亲切”“舒服”这两个词,学生问:写这么多次有意义吗?写一次难道不行吗?再如《凡卡》中,凡卡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学生问:这样写信封,爷爷能收到吗?爷爷收到后会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疑问,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后产生的。
4.课后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2-01
问题有助于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热情地探索语文学科的奥秘,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灵活地设置问题。首先,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不能随意提问,而应当抓住主要内容。例如《观潮》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潮水的波澜壮阔。因此,学生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一定对潮水有了更深的印象,现在你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谈心目中的潮水。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要点进行思考,然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巩固学到的新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教学《神笔马良》这篇文章时,教师让学生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之后再进行提问,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良有神奇的画笔,可以为老百姓造福。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促使学生借助语文课程的学习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将提问式教学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
二、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质疑。通常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效,即教师使用该教学法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即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与反思。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直截了当地对学生说:“看了文章的题目,同学们觉得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的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想:“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是不是有非常多的鸟?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自主探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一些主要的情境、词和句等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讲授《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火烧云形成全过程的紧张情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产生想要了解火烧云的迫切心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对火烧云的形成过程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教学方式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找到答案。
三、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问题式教学法,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思考,能够用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打雷下雨的情景吗?当你们问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告诉你的?”“你们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听到老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想象雷雨发生的情景,思考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就可以对课文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雷雨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问题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问题,显而易见,最后也应将问题当作终点。要精心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通过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或小组讨论获得答案。在课外,学生不但要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还应主动拓展知识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巧妙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注重问题式教学的延伸。要着重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而考察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束缚,课堂教学仍然徘徊在偏知识传授,偏分数评价,课业负担过重的误区,徘徊在“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困境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造和革新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就难以开展。
针对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意识到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借鉴当前流行的“主体性教学”“交往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方向。构建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构通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级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验的基本思路
要进行本实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的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构建“自主、合作、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上活语文课。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变革传统的教师职能观和教育行为模式,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变革传统的学生观和学习行为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作用。
3、改革教学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控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验的基本方法
“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用图式表示:
教师学习指导
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学生群体交往学习
本模式为三大板块整合又各有侧重的“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程式。在教学中,我们在模式的基础上熟悉该程序教学,并善于选用就变式,做到整体设计,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反馈与调控,让“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效能。实验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创设“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自主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发展个性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独立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合作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中,建立科学的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换意见及集体评价,以及学会寻求帮助与帮助,相互的沟通与合作。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创新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操作能力,形成创新性个性品持。
1、启发联想和想象,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
2、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展创新性操作能力。
四、实验实施策略
(一)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是实施“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首要问题。课堂上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在新授课时分成四人小组,在练习(如背诵、默写)时分成两人小组,在表演时灵活分组,但在课外辅导时则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以利于分层辅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模式是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它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被动心理状态——“要我学”引导为主动探索求知识的“我要学”,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充分调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使学生能自主性学习,我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1、引发学习动机,寻找心灵交流点。
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需要的。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教师的喜爱,在于师生间的充分情感交流。因此,我每步入课堂,总以和蔼的微笑,情境唤醒,游戏诱趣,表演添趣,竞赛激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2、创设参与情景,培养自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指导只是手段,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自主参与选择,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测评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时常是通过“导思”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目标问题化。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要是抓好课堂预习,思考本课学什么?课后练习解决了没有?个人还有什么学习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从课题或课文中心句入手,结合课后思考练习或参考语文学习辅导,提出问题化的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策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会学习首先是学会选择学习的策略,这是教师学习指导的重点。如为了教学生理解词语,在平时的教学,我加强了对重点词语的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字义理解词语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方法:举一反三。许多课文中,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教学其中一段渗透学法指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其他段落。如《林海》一课,我首先重点学了“岭”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这一段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林、花”这两部份的内容。
因而,在教学中学法指导不仅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还帮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及自身的条件选择学习策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思考质疑,广泛交流评议。
课堂上,学生不应是“听众”“观众”,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问题化目标进行教学结构设计,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使其学生在学习中悟到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我的战友》一课第八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我的心会绷得紧紧的?”这个中心问题自己阅读思考,然后有意识地安排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接着让同学们对三种不同的回答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评评议议中,学生体会“我”的“担心—不忍心—期望—痛心”这段痛苦、焦急、矛盾的心情,领会的处境及内心感受到他顽强的忍受力及其崇高的思想,使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受到美育教育。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理论特点之一就是吸收了合作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创建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师生、生生、小组间的交往、合作进行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性品质的目标,合作教学理论有其独特的价值。下面是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
1、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首要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其操作程序为:提示学习目标;学生个性独立思考,完成基础作业;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大组思维撞击和集体性评价。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习掌握合作学习、集体思维的方法、技能、态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这方面我的主要做法是:
(1)引导学习学会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尝试学习,培养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反馈学习效果和进行作业的矫正。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中完成探索性的集体作业。
2、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1)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创设开发潜能和表现才能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我不仅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更注重对后进学生的帮助,尤其重视运用集体的力量,发掘每个学生个性中潜在积极力量,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如在复习旧课的练习中,多让后进的学生发言。在课本内较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尽可能让他们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看法。在全班集体教学时,也为他们多创设这样的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组织组内和组际的竞赛,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现代人意识。我采用“小组长轮换制”,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组织管理同学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同时组织组际竞赛,开展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小组集体的凝聚力,又的利于难改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创新性才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改革的必然趋势。下面是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1、在自主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品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它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这种特征是有个性的特点,表现为能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能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平中见奇,能够从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就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与善于质疑,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
(1)预习,课前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A、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对文章题目内容、写作等方面质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B、让学习对如何学好这篇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C、让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的问题自己设疑、自己解题。
(2)课间、课后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课堂上,我喜欢首先让学习质疑,然后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课文,这样学生学起来特别用心、主动性特别高。
2、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常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让学生在相互间交流、碰撞、相互启发,加上老师的引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的思维品质。
(1)引导学生吃透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鸟的天堂》一课,要理解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首先让学生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的乐园,然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有些同学从榕树之大和茂盛说明;有的同学发现那里不许人捕鸟,说明大榕树是鸟儿的安乐窝;还有的同学从鸟儿的欢、多来说明。
(2)教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方法开拓思路。
如《跳水》一课,我提出:船长要救儿子,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纷纷提出许多意见,非常活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