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1: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技术论文

篇1

1引言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内外各个厂家相继推出运动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FullClosedACServo)、直线电机驱动技术(LinearMotorDriving)、可编程序计算机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运动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2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响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符合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调试、使用十分简单,因而被受青睐。这种伺服系统的驱动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对电机轴后端部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充分发挥DSP的高速运算能力,自动完成整个伺服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可以跟踪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有的驱动器还具有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功能,测算出设备的机械共振点,并通过陷波滤波方式消除机械共振。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大多工作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即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既作速度环,也作位置环。这种控制方式对于传动链上的间隙及误差不能克服或补偿。为了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应在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如: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即实现全闭环控制。比较传统的全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环的控制,位置环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大多数全闭环的机床数控系统就是这样)。这样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统的推广。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使得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实现更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克服了上述半闭环控制系统的缺陷,伺服驱动器可以直接采样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反馈元件(如光栅尺、磁栅尺、旋转编码器等),作为位置环,而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此时仅作为速度环。这样伺服系统就可以消除机械传动上存在的间隙(如齿轮间隙、丝杠间隙等),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如丝杠螺距误差等),实现真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这种全闭环控制均由伺服驱动器来完成,无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负担,因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其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和研制中,开始采用这种伺服系统。

3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直线电机在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已在世界机床行业得到重视,并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掀起"直线电机热"。

在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与原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而这种传动方式又被称为"零传动"。正是由于这种"零传动"方式,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和优点。

1.高速响应由于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时间常数较大的机械传动件(如丝杠等),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大大提高,反应异常灵敏快捷。

2.精度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于丝杠等机械机构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滞后带来的跟踪误差。通过直线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

3.动刚度高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启动、变速和换向时因中间传动环节的弹性变形、摩擦磨损和反向间隙造成的运动滞后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其传动刚度。

4.速度快、加减速过程短由于直线电动机最早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Km/h),所以用在机床进给驱动中,要满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进个速度(要求达60~100M/min或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由于上述"零传动"的高速响应性,使其加减速过程大大缩短。以实现起动时瞬间达到高速,高速运行时又能瞬间准停。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达2~10g(g=9.8m/s2),而滚珠丝杠传动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

5.行程长度不受限制在导轨上通过串联直线电机,就可以无限延长其行程长度。

6.运动动安静、噪音低由于取消了传动丝杠等部件的机械摩擦,且导轨又可采用滚动导轨或磁垫悬浮导轨(无机械接触),其运动时噪音将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无中间传动环节,消除了机械摩擦时的能量损耗,传动效率大大提高。

直线传动电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控制行业中倍受重视。在国外工业运动控制相对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其中美国科尔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线电机和SERVOSTARCD系列数字伺服放大器构成一种典型的直线永磁伺服系统,它能提供很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加速度、极高的刚度、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无差运动;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机公司、台湾上银科技公司等也开始在其产品中应用直线电机。

4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问世以来,PLC控制技术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在软硬件技术方面远远走出了当初的"顺序控制"的雏形阶段。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就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PLC相比较,PCC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的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统的PLC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扫描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采集与刷新。这样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赖于应用程序的大小,这一结果无疑是同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控制要求相违背的。PCC的系统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分时多任务机制构筑其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程序的运行周期则与程序长短无关,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决定。由此,它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区别开来,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控制周期可以在CPU运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这样的操作系统,PCC的应用程序由多任务模块构成,给工程项目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项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报警、PID调节运算、通信控制等,分别编制出控制程序模块(任务),这些模块既独立运行,数据间又保持一定的相互关联,这些模块经过分步骤的独立编制和调试之后,可一同下载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管理下并行运行,共同实现项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业控制中强大的功能优势,体现了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DCS(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潮流,虽然这还是一项较为年轻的技术,但在其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它正日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5运动控制卡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单元。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为了满足新型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柔性、开放性等要求;(2)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国防装备(如跟踪定位系统等)、智能医疗装置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个运动控制模块的硬件平台;(3)PC机在各种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配备相应的控制卡以充分发挥PC机的强大功能。

运动控制卡通常采用专业运动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为运动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地,运动控制卡与PC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PC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键盘和鼠标的管理、系统状态的显示、运动轨迹规划、控制指令的发送、外部信号的监控等等);控制卡完成运动控制的所有细节(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的处理、原点和限位等信号的检测等等)。运动控制卡都配有开放的函数库供用户在DOS或Windows系统平台下自行开发、构造所需的控制系统。因而这种结构开放的运动控制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中设备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篇2

养鸡是我国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一项传统的、具有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的饲养业。 鸡的品种按其经济用途分为蛋用鸡、肉用鸡、蛋肉兼用鸡和药用或观赏鸡四种。一般来说,家庭养鸡本应以自繁、自养为主。但因近年来养鸡户不断增多,饲养量大量增加,自繁自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鸡苗只能从集市或种鸡场购买补充,怎样选择雏鸡呢? 挑选健壮的雏鸡,主要通过一看、二摸、三听、所谓“一看”,就是看外形,大小是否均匀,符合品种标准;羽毛是否清洁整齐,富有光泽。“二摸”,就是摸身上是否丰满,有弹性。“三听”则听叫声是否清脆响亮。健壮的雏鸡一般表现为:眼大有神,腿干结实,绒毛整齐,活泼好动,腹部收缩良好,手摸柔软富有弹性,脐部没有出备点,握在手里感觉饱满温暖,挣扎有力。反之,精神萎靡,绒毛杂乱,脐部有出血痕迹等均属弱雏。

一、 雏鸡的雌雄鉴别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鉴别法:首先看的张缩情况,一般雄雏的括约肌比雌雏发达,挛缩能力强。因此,在出雏的当天,可将雏鸡托在手中,看其的张缩情况,如果闪动恰恰而有力,为雄雏;而闪动一阵、停一阵、再闪动一阵,张缩次数较少且慢,为雌雏。

2、羽毛鉴别法:主要根据翅、尾羽生长的快慢来鉴别,雏毛换生新羽毛,一般雌的比雄的早,在孵出的第四天左右,如果雏鸡的胸部和肩尖处已有新毛长出的是雌雏;若在出壳后七天以后才见其胸部和肩尖处有新毛的,则是雄雏。

3、动作鉴别法:总的来说,动物雄性要比雌性活泼,活动力强,悍勇好斗;雌性的比较温驯懦弱。因此,一般强雏多雄,弱雏多雌;眼暴有光为雄;柔弱温文为雌;动作锐敏为雄,动作迟缓为雌;举步大为雄,步调小为雌;鸣声粗浊多为雄,鸣声细悦多为雌。

4、外形鉴别法:雄雏一般头较大,个子粗,眼圆形,眼睛突出,嘴长而尖,呈钩状;雌雏头较小,体较轻,眼椭圆形,嘴短而圆,细小平直。来航鸡发育较快,雌雄翅尾羽都出得早,较难识别,一般在15日龄左右,可根据冠子的发育状况鉴别。

二、小鸡的科学饲养

小鸡从出壳到60日龄左右叫雏鸡,这段时间的培育亦称育雏。人工育雏,就是根据雏鸡的生长发生规律,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喂养。

(一)、调节适宜温、湿度,提高雏鸡成活率

育雏合适的温度、湿度如下表 周 龄 育雏舍(室、箱) 内的温度°C 育雏舍(室、箱) 内相对湿度(%) 白 天 晚 上 1-2 3-4 5-6 7-8 8周龄以上 32-28 28-26 26-23 23-20 20 34-30 30-28 28-25 25-22 22 65-60 65-55 55 55 55 初出壳雏鸡个体小、娇嫩、绒毛短,保温能力低,调节体温机能也还不完善,直到3-4周龄,才逐渐完备。因此,搞好防寒保温,调节适宜的温、湿度,是养好小鸡,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雏鸡适宜的温度为:安装幼雏保持在30-32°C。以后,每5天降温1-2°C,一个月龄后,如外界气温在20°C以上时,可以自然给温,否则应继续保温。温度适宜与否,可观察雏鸡的形态表现:如雏鸡挤成一堆,不爱活动与吃食,不时发出“吱、吱”叫声,音长而无力,是温度过低的表现;如果雏鸡两翼下垂,张口喘气,拍翅抢水喝,不时发出“啾、啾”声音,叫声尖而短,则是温度过高,只有雏鸡分布均匀,活动、吃食正常,羽毛平整光亮,排除粪后粪便多呈现条状,睡眠时头颈伸直,安静等说明温度合适。 调节雏鸡温度的方法很多,小群鸡可放于纸箱或木箱,箱内铺垫干草或棉絮,垫料下还可放置热水袋,或用电灯照明取暖。大群鸡可采取温室保育。 另外,育雏舍(室或箱)内若太干燥,鸡体内水分散发量大,对雏鸡生长不利;若湿度太大,空气不流通,雏鸡容易感染病。适时的相对湿度为55-65%。调节的方法,只要饮水器内不断水即能达到要求;霉雨季节湿度偏大时,可加厚干燥的垫料并及时清理潮湿垫料即可。

(二)、及时供水开食、搞好日粮搭配

雏鸡开食之前,先给饮用0.01-0.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呈浅红色即可),以清除胎粪和消毒肠胃。然后喂给8%的蔗糖水,可提高雏鸡成活率。最后再喂料。然后,要经常供给饮水,以免因缺水,而一下子暴饮拉稀死亡。饮水宜先用温开水,以后可逐渐改用新鲜清洁凉水,同时防止雏鸡弄湿羽毛。 幼雏阶段喂料不宜受餐数限制,应任其自由采食,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到20日龄后日喂4次即可。喂料不宜过湿,以能松散为度。喂量应随着雏鸡日龄而增加,但每次不必喂得太饱(以八成饱为宜),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雏鸡的饮料配合。根据其营养需要特点:要求较高的能量和较高的蛋白质。一般日粮中,谷实类(玉米、碎米等)为50-60%;糠麸类(米糠、麦麸等)为5-10%;油饼类(花生饼、豆饼 、芝麻饼等)为20-25%;动物性饲料(鱼粉、肉粉等)为7-20%;骨粉、贝壳粉4-5%;食盐0.3-0.5%。青饲料另外加喂,尤其没有维生素添加剂时,不能断喂青料,喂量约为精饲料的30-50%。 不同日龄雏鸡耗料(克/每只、每日),因品种、个体发育、饲喂方法不同而有差异,大致为:1-10日龄为8克,20日龄为15克,25日龄为16克,30日龄为30克,50日龄为40克。

(三)调控适宜光照,促进雏鸡发育

日光照射可以增温、增加食欲,利于消化,促进钙磷代谢、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并能杀菌。但光照强而又时间长(包括人工充实光照),易使雏鸡过量运动,得不到适当休息而影响雏鸡正常发育。因此,应采取遮光的办法使雏鸡得到适当的休息,以利于消化、增重和换羽,同时还可以防啄肛、啄羽等恶癖。适宜的光照和运动时间为:一周龄内的雏鸡可全日24小时光照,并在每次喂饲前后各活动10-20分钟。一周以后,若天气晴朗,温度许可的情况下,白天采用自然光照即可。最好每天能晒一次太阳,头一、二天晒半小时左右,以后逐渐延长。20日龄前每天可使雏鸡活动6-7小时,(包括采食时间),20日龄以后,晴天可整天活动,但中午炎热时节应收回遮光休息2-3小时为宜。

三、 中鸡的科学饲养

(一)、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可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

1、平养:即在鸡舍地面铺有垫料(木糠、刨花、谷壳、短稻草、粗砂等),让鸡散放在垫料上饲养。平养在室外可设置一定运动场。此方法适用于中、小型养鸡数量较多而劳力较充裕的养鸡户。

2、笼养:即把鸡关在笼子 内饲养。是现代化和工厂化养鸡的一种主要饲养方式,也是家庭,尤其是城镇职工、居民养鸡的一种主要方式。

3、放养:即白天让鸡在户外自由活动和觅食,傍晚让鸡自行进笼,它是广大乡村比较常用的饲养方式。

(二)饲养管理

中鸡,一般指八周龄以后能独立生活到一燕前或上笼育肥前阶段的鸡,也称童鸡、育成鸡、青年鸡、后备鸡。其特点是:生长发育最为旺盛,骨骼、羽毛和肌肉等生长最多的时期。

1、日粮的需求及合理搭配。 随着中鸡消化机能的增强,采食量愈来愈大,日粮可在小鸡料的基础上逐渐减少蛋白质饲料的比例,适当加糠麸类粗料(一般右占日粮15-20%)和青绿饲料(可占日粮30%)。这一阶段鸡的营养需要一般为:粗蛋白质12-15%,粗纤维5%,钙1%,磷0.6%,食盐0.3-0.5%。作为种用的鸡,饲料代谢能不宜过高,以免过于肥胖,不利生殖系统发育。 中鸡活动能力强,含量大,可采用干、湿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喂,即每天定时喂2-3次湿料,另设食槽经常保持有干粉料,任鸡自由啄食。此外,食槽和饮水器具要配置充足,以免鸡群抢食出现捅挤和践踏。

2、适宜的饲养密度和及早上栖架。 为了促进鸡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发育,增强体质,应降低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鸡舍以5-10只鸡为宜。平养方式应扩大运动场地,并在场内设置砂池,以便鸡进行砂浴和增加活动量。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进行放牧饲养。因为,野外牧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放牧的鸡活动量大,同时还可能吃到一些青草、草籽、昆虫、矿物质等饲料,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 随着鸡的生长和采食量的增加,呼吸量的排粪量也相应增加,鸡舍内容易污浊。因此,要注意鸡舍内的环境卫生,开窗透气,促使空气流通。另外,应及早训练鸡舍内的环境卫生,开窗透气,促使空气流通。另外,应及早训练鸡群上栖架,避免对外开放体与粪便接触,从而减少球虫病等疾病的发生。

3、分群饲养和及时去势劣种公鸡。 为了保证鸡群均衡生长,应及时进行大小、强弱分群饲养,尤其公母鸡更要注意分群。因为公鸡较强,吃料时常排挤母鸡,而且公鸡比母鸡性成熟早,追逐母鸡,使母鸡终日不得安宁,影响母鸡的正常发育。所以,一般能明显地分出公母时就应分群饲养。对于2-3月龄的小公鸡,根据需要留作种鸡外,其余不符合种用的,可短期限育肥作肉鸡出售或去势上笼饲养。小公鸡经阉割去势后发生性情温驯,活动减少,增重快,易育肥,肉质好且饲料报酬高。

四、公鸡适宜的阉割时间

一般为45-90日龄。 产蛋鸡和种鸡的科学饲养 饲养产蛋鸡和种鸡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蛋和质量好的种蛋。因此,两者在饲养管理上基本相同。

五、产蛋鸡的科学饲养与管理

(一)、产蛋鸡的日粮配合

饲料是保证母鸡产蛋的物质基础,而科学搭配饲料是保证母鸡多产蛋的先决条件,根据产蛋鸡对营养的需要,在日粮中应保持16-18%的粗蛋白质,代谢能2600-2900大卡/公斤。而能量饲料或称淀粉料不宜过多,以免母鸡身体积聚脂肪过多影响产蛋。同时搭配给1-1.5%的钙素。另外,要常喂青料以满足鸡对维生素的需要。 此外,要保证新鲜清洁的饮水。据了解,母鸡在24小 时内得不到饮水,会使产蛋下降30%左右,至少10天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二)、适宜光照与温度

自然光照(太阳光)和人工光照(灯光照)对鸡的生殖腺有刺激作用。据介绍,在秋冬和早春自然光照不足时,人工补充光照,可使产蛋量增加34-40%。适宜的光照时数,一般为:每天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总时数,当年初产母鸡为14-15小时,成年经产母鸡为15-16小时。 鸡是恒温动物,成鸡体温调节机能健全,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温度超过其适应范围(惟15-21°C为宜),也会影响产蛋率,试验表明,当环境温度升高1°C,饲料的消耗下降1.6%。鸡没有汗腺,当气温超过30°C时,就用增加呼吸次数来放散体热,致使采食量减少20-25%,产蛋量下降20-30%。此外,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有所降低。

(三)、保持鸡舍空气清新与安静

鸡舍空气清新与否,对鸡的健康和产蛋力影响很大。因为鸡只体温高(41-42°C)、呼吸快、新陈代谢旺盛,因此,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以排除有害气体,避免缺氧,降低湿度(鸡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55%),以减少疾病感染。 此外,鸡性怯弱,易受惊扰而产蛋减少,如因某些原因捉捕,引起鸡只炸群,惊慌飞逃,往往在一、二天内产蛋量下降30-50%。同时还会出现下软蛋的薄壳帽。所以,应尽力保持鸡舍周围安静。

(四)、及时催醒抱窝母鸡

母鸡产生巢念抱窝是母性的表现,也是鸡繁殖后代的本能,素养鸡抱窝后,由于食欲减退,消耗体质,而产蛋停止。如加以处理,少则停产20天,多则30-40天以上。人工催醒抱窝母鸡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如下几中。

1、把刚抱窝的母鸡关在笼里,吊在光亮的地方,使其不能长期伏卧,这样很快的醒抱。

2、采用“一穿、二刺、三灌醋”方法。先用一根羽毛横穿抱窝母鸡的鼻孔,暂不取出;再用针分别刺入抱窝母鸡的两脚跟中部约1公分深,每天一次,然后再给抱窝母鸡灌服2匙酸腊醋,每日一次,一般一次即可醒抱,如一次未醒抱,可连续用2-3次即可。

(五)、 要使母鸡多产蛋,除做好饲养管理外,在技术还要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要选择饲养高产品种的母鸡。

2、注意选留高产的个体母鸡。

3、搞好鸡群更新。通常母鸡产蛋第一年最高,第二年比第一年减少20%左右。而第二年以上的老母鸡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且蛋理较头年大8-10%左右,头年产蛋较多的素养鸡在以后2-3年内产蛋也较多。产蛋三年后的母鸡,除个别优良且产蛋量较高的母鸡外,一般都应予淘汰。

(六)、 鸡的育肥

不作留种用的中鸡或肉用仔鸡的饲养后期,采用上笼育肥,可以在短其内获得更多的肉和脂肪。育肥方法主要是创造一个安静、光线较暗的环境,并通过限制鸡的活动和增加演粉和脂肪较多的饲料,以促进肌肉的丰满肌肪积累,从而达到育肥的效益。 具体做法:

篇3

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组人员及变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可定期举办科研项目例会,实行月报季报制度,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与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列入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区)级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内的研发,在研发任务完成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向有关科技管理机构申请鉴定;列入企业级的研发项目,在研发任务完成后,经项目负责人申请,所在部门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开题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技术资料编制情况、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程度、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评议并结题。项目评议并结题后,项目组负责对研发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存入档案馆。

1.2开展产学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通过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地拓宽。高企应选择那些与本企业经营范围和科研项目对口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学术方面进行长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1.3设立奖励机制

高企应建立研发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项目的考核可实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研发项目的进度、执行质量、项目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核。设置科技创新活动奖项,奖项可分为:研发项目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获政府技术发明奖/专利金奖、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奖等,并给出奖项的数额。

2技术管理中的专利申请及专利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可称得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创造、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高企应学会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维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企在研发项目立项后应尽早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应围绕企业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分解为:专利申请、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专利权的保护、专利纠纷的处理、专利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及专利奖励等近十项内容。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来管理这项工作。

3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企业,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将科研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贷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无论是自行进行转化,或向其他企业进行转化,或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其他企业的转化,都应分清各自的技术权益;(4)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4技术管理中的标准管理

4.1建立标准的有效版本目录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标准的有新版本目录,列入所应执行的技术法规、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项目中实施。

4.2内部网站建立档案馆标准库

有条件的高企应建立档案馆标准库,标准库内设有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翻译标准、标准目录等文件库,点击进入某个文件库,便可查看到某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对于新的标准,标准库中设有最新更新文件库,点击就可查看到某个标准最新更新的时间和标准内容,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标准、及时在研发中执行新标准。对需订阅的新标准,在标准库中设有订阅栏目,科研人员或项目组根据需求进行申请,档案馆集中统计后进行购买。

4.3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为了使研发所用的标准能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企业应对新标准进行全员宣贯培训,将的新标准内容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并用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当中。

篇4

2.阻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世界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导致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增强自身在世界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企业科技能力的提高和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将会对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重要的威胁。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会造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这也是我国现有经济难以适应和面对的局面。因此我国必须正面面对问题,及时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策略,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应该采取的策略

(一)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下,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然而当今世界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只有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不断促进其发展,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对外贸易,在竞争中占得优势。为了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必须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才能够抓住资本的溢出效应[3]。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仪器和设备,从这一方面,我国的共新技术产品进口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扩大。

(二)完善对外贸易机制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都会给我国经济造成重要的冲击,然而,我国要想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对外贸易机制来保障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种种手段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国应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跨国企业,增加对外的投资;其次,产业结构方面必须做出重要的改变,将剩余劳动力进行充分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最后,有效利用世界各种资源,将外贸结构进行优化,在当地进行融资。

篇5

2德国“集群策动”计划的核心模式

2.1以政府为主导、研发机构为主体的“产官研”一体化模式

德国的“集群策动”计划是典型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整个策动计划形成了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的推进体系,将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结构政策与各州的区域结构政策进行了有效整合,加强联邦促进政策与各州、市的地方促进政策的协调,推动科研和教育机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全面参与,共同构建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战略体系。其中,联邦政府主要在计划的前期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全面战略统筹,推出全国性的策动计划,并组织和实施尖端集群(TheTopClustersCompetition)的评选。到了计划的后期,联邦政府主要通过资金扶持,辅助各地方政府促进集群发展。各州、市政府在策动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发挥主力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集群的创建和发展,仅以监督指导和服务职能为主,为企业的经营和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和激励。如巴伐利亚州政府于2006年2月在“巴伐利亚创新联盟”框架下实施了产业集群政策,出资5000万欧元扶持了包括高科技产业集群、生产型产业集群、综合技术集群的3大集群共19个产业和技术领域。政策初定第一期为5年,之后进行系统评估并动态调整。通过该政策的实施,力求达到三大目标:一是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活力;二是建立专业供应商网络,便于企业就近获得资源,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高素质员工,加快同一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三是通过资源网络化,增强企业对巴州的认同感,增强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4]。

2.2通过搭建创新网络实现提升创新能力的使命

德国集群策动计划是基于“创新网络是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采用构建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集群内主体的能动性”、“创新集群主体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路径”等理论演化而来,目的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知识商业转化的质量,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研发、制造和服务中心。因此,政府对集群的扶持必然以提升网络集体创新作为根本条件。一是所有的集群必须拥有一个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的研究人员与工程师共同搭建的研发合作平台,构成具有专业技术领域优势的区域研发核心。如慕尼黑的生物医药集群(MunichBioM4Cluster),主要有四类参与者,共同组成多样化的产业组织构成。二是集群的主体间要形成一个内部紧密关联、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特定技术领域或价值链关系的合作网络。集群策动计划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扶持对象由以往对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单独促进转变为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研究机构与企业结成创新联盟,以及建设创新集群。通过促进创新集群建设,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创新合作。

2.3制定具有延续性和演变性的政策并不断强化策动的成果

德国联邦政府前后共发起了三次了“集群策动”计划,每次都有不同的目标,但又相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从计划制定的目标和推进效果看,BioRigio计划的实质是推动技术和产业进步,InnoRigio计划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GA-networkin从每个计划单独来看,BioRigio计划、InnoRigio计划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年)。在计划结束后又各自演变出了不同的政策。如2000年,柏林、慕尼黑生物技术产业中心的建成标志着BioRegio计划进入成熟期。联邦政府也停止了对计划的资金资助。但这并不意味着BioRegio策动计划的结束。2001年,联邦政府通过BioProfile计划,将在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经验传承到全国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上。2012年,联邦政府又启动了Go-Cluster(走向集群)计划,以促进创新型集群管理理念,使德国的产业集群在集群管理方面满足欧盟优秀集群的标准。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为每一个项目提供最多2.5万欧元的资金支持并定期提供国际集群政策趋势分析以及相应的政策咨询,促进集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InnoRegio计划实施后,随着各地区集群策动逐步成熟,2005年,联邦政府继承和延续了InnoRegio计划的经验,又制定出了“创新区域增长极计划”(InnovativeRegionalGrowthPoles),以鼓励德国东部更多的地区实施“自下而上”的策动[1]。这些后续的计划进一步强化了集群策动的成效。

2.4以全国竞赛评选的方式扶持最尖端集群

德国的集群策动主要通过竞争评选的方式确定策动对象。2007年,联邦政府借鉴弗劳恩霍夫创新集群的经验,推出了以发展高科技战略为核心的尖端集群竞赛(Spitzencluster)。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负责,每隔一年半举办一次,共举办了三次,每次从参赛的20多个集群中评选出最多5个尖端产业集群。评选出的尖端集群在5年内共计可获得4000万欧元的政府资助,以及来自企业的等额配套资金。通过此方式为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结成创新网络提供激励。竞赛方式也大大为集群树立了标杆,鼓励集群之间的相互学习。

2.5官民协作共同筹集集群启动和发展的资金

在BioRigio计划和InnoRigio计划中都采用了官民合作的方式,来自私有部门或个人的资助资金占总额的30%。尖端集群竞赛项目目前已进行了三期,项目总计获得资金12亿欧元,联邦政府与企业界各自承担了50%。其中,联邦政府共投入6亿欧元,扶持竞争优胜集群。而胜出集群还需要自筹相同数量的6亿欧元资金配套。政府资助主要在集群的启动阶段,并逐渐减少,投入集中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激励投资等方面。

3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取得的显著成效

德国的三次“集群策动”计划总体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实现了最初制定的意图,起到了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平衡、推动创新网络建设的目标。从各个州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也很显著。其中以巴伐利亚州的集群策动政策最为成功。首先,巴州已成为德国集群最密集和最活跃的地区,汽车业、信息通讯业、生物技术、金融业和媒体业等集群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有评论认为,慕尼黑生物技术集群是唯一能够代表德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物医药集群。其次,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格局。巴州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慕尼黑、纽伦堡等5大城市。其中慕尼黑及周边地区9个,纽伦堡地区6个,奥格斯堡2个,雷根斯堡和维尔茨堡各1个。大城市发挥了人力、市场等优势,带动了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发挥大城市人力、市场等优势,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加强了本地的产业技术竞争力。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举办的“2021年生物工程”大赛中,巴州生物技术集群的“白色”生物技术获得500万欧元大奖;2007年德联邦政府举办全国超级集群竞赛中,巴州共递交了8份申请,在各州位居第一。第四,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众多项目和投资。2007年,仅日本企业就在该州投资了10个项目。2007年9月,欧洲复兴信贷计划(EFRE)还为其提供2000万欧元资金,慕尼黑大区的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均可通过集群代言人提出申请。

4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对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浦东作为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实力。2013年,浦东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98家;新认定各级企业研发机构41家,总数达524家;科技小巨人及培育企业210家;共承担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336个;专利授权量1107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074件,同比增长10.2%,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94件。德国“集群策动”战略为浦东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对浦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1明确产业重点:

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明确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中长期战略性产业重点2020年是我国实现“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十三五”规划也已进入编制启动期。浦东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认真研究和梳理在新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下,未来更长时期的战略性产业重点。德国工业4.0战略(Industry4.0)的实质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智造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这也是浦东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同时,产业扶持政策要与“十三五”保持同步性,以5-10年为一个周期,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和演变性。

4.2转变策动思路:

重点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鼓励建立具有实质性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德国集群策动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网络,实现“产学研”真正的一体化协作,共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集群策动的目标不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具体机构的单独促进,而是转变为对整个合作创新网络的集体促进。因此,浦东创新扶持的思路也需相应转变:一是从以往对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具体园区的传统思维,转变为对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有实质性关联和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的支持。扶持的目的是要真正推动相关创新资源的紧密联系和激烈碰撞,实现创新。二是全面统筹区内的战略性资源(如自贸区、综合配套改革、迪斯尼等国家战略或国际性大项目)及优势产业,推动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的整合,建立跨区域联盟,建成“广域创新网络”,使“创新链”得以在更大空间上整合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建立“陆家嘴—前滩—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区域联盟、“自贸区—金桥—张江—临港”的高端制造集群等。

4.3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

扩大创新的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集群的开放性是取得长期稳定发展的精髓。德国集群策动计划也高度依托创新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特别是与产业相关创新要素的流动,从而提升创新的效率、来源与多样性。浦东提升全球化创新能力需要网聚世界各地的思想、信息和技能来创造价值。浦东的国际化特性与创新资源的融合也具有巨大潜力。浦东陆家嘴和上海自贸区已形成了对国际要素的强大吸附和集聚能力,再加上前滩开发,在3—5年时间内“出功能”,将使浦东形成“北—西—南”三大核心构成的“全球化三角”(GlobalTriangle)的均衡格局,推动创新要素与国际化流量配置能力的有效结合,这将全面提升浦东创新的国际化能级与辐射力。

4.4着力塑造环境和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打造各类专业服务平台德国策动计划中,政府并不直接参与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更多的是关注于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能力。集群竞赛获得的资金也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培训、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和开展职业教育(包括开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面。因此,浦东新区各级政府扶持的重点也应聚焦在创新网络的物理环境营造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尤其是着力建设各类专业服务平台,包括各产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领域的技术交易和专利转让平台、公共研究平台、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及针对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产业需求为指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平台等。

篇6

历史上的转河,西起西直门高梁桥东到北护城河,连接长河的下游。是1905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河道改线形成的,是城北地区防洪、供水的主要河道。上世纪80年代转河被填埋,改为暗沟。

新建转河从长河北展后湖至北护城河,全长3.7公里,水面宽度15~25米。防洪排水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全线通航。新建船闸1座、桥梁13座、码头2座、补水闸1座。

转河的先天条件并不好,在密集的楼群中穿行,我们还是想尽办法,让河里充满绿色和生命。在水利与景观、防洪与生态、亲水与安全、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上作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新转河的设计采用了以下一些新思路、新技术。

1.&先进的设计理念

新转河的设计更新了传统的治水思路,体现了从功能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景观水利的转变。在整个河道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了“以人为本,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新理念。

2.&明确的景观设计主题思想

转河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是“连接历史,通向未来”。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满足防洪、排水、通航的前提下,改善生态环境。在3.7公里的水线上建造六大主题水景——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叠石水景、滨水游廊、亲水家园和绿色航道,40余个景点。13座桥梁做到“一桥一景”。

其中历史文化园体现的是“长河遗梦,踏青观柳”。明清两代,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春夏之季,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提诗赋词,风靡一时,久而久之形成了长河观柳的风俗。走过花红柳绿,漫步在绮红堂码头、长河故道遗址、高粱桥等历史遗迹,你会感受到长河往日的辉煌,仿佛重回八百年前的光鲜。在生态公园你可以感受自然,辨认水生植物,与水,与生命,与自由为伴。在叠石水景你可以聆听流水汇出的合唱,让蒸腾的水汽滋润你的心田。在滨水游廊你可以重复南方水乡温良的记忆,解读卵石雕塑的寓意,让水拨动你的心弦,享受咖啡的温暖。在亲水家园你可以与水亲密接触,顺河嬉戏,堆沙筑坝。在绿色航道你可以做一次绿色的航行,畅想美好的未来……

景观设计使滨水地区营造成尺度近人、环境宜人、设施为人的亲水空间。突破了以往河道水、人、景分离的设计。让河道恢复自然的属性,河水回归为生命系统,让人亲近于水,从河水中享有快乐。把光感和声控技术运用到了叠石、水墙等景观中,体现现代科技的进步。

3.&体现水利与历史、文化的结合

3.1在开挖转河过程中注意对文物的保护,新建转河有一段与原来古转河完全符合,恢复了一段古河道。把北京很有名的古高梁桥的桥体展现了出来,人们现在能够看到古高梁桥非常美丽的桥体形象。对长河码头遗址也做了精心的保护。

3.2利用滨水游廊东岸比较高的立墙,镌刻水上诗林,反应北京水利的发展史,同时采用名家名字名诗,这让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北京水的历史不断演进的过程。在亲水家园北岸设计“历代龙韵”雕塑墙,展示中华民族龙的形象不断演化的过程,使我们感到中华龙韵的风采。

4.&扩大水面保护水质

水工结构挡土墙的顶部在常水位(46.000~46.200m)以下,在墙顶断续的警示标志象征性的划分出主航道,墙顶外侧形成浅水湾种植台,浅水湾的设计增大水面面积9000平米,使转河的水面面积达到70000平米。同时采用下文所提到的一系列手段保护水质、净化水体。

5.&采用生态驳岸

尊重自然的水循环,软化河底及河坡,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滞洪补枯、调节水位,恢复河中动植物的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的功能净化水体。回归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河水回归为生命系统。转河生态驳岸的做法有:驳石护岸、SUREBLOCK护岸、仿木桩护岸、旧轮胎护岸等。筑鱼巢,使鱼儿、青蛙、螺蛳、大蚌等提供栖息、产卵、繁衍、避难的场所,从而更好地形成河流生物链。即使是在条件非常局促的绿色航道区段也布置了人工湿地。

6.&种植水生植物和野生植物

转河河道内种植了荷花、茭白、菖蒲、芦苇、茅草等几十种水生植物和野生植物,使这里成为水生植物的展示地,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水中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衍。让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同时这些水生植物又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水体。水生植物、野生植物、低矮灌木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与组合,考虑城市绿化的辐射与联系,体现了与城市绿化结合,考虑了绿化扩展的可能。符合滨水自然植被群落结构,建立产生植物生物栖息地。这些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只需适当的人工管理,节省人力、物力。

7.&让河水循环流动起来

水是环境空间艺术创作的一个要素,能赋予环境自然又独具柔美和韵味。可以造成多种格局的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充分利用水的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用水造景、动静相补、声色相衬、虚实相映、形影相依,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通过水与石的亲密接触,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使原本静默的景观产生不息的律动和活泼的生命力。

沿河设计了大量的瀑布、水帘洞、溪流、水墙、水槽,让河水循环流动起来,既净化水体,又有较好的立体水景观效果。

8.&采用透水路面

人行步道全部使用透水砖,景区园路采用透水的嵌草青石板、汀步石等做法。透水路面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吸收水分和热量,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雨后不积水,有利于雨洪利用。

9.&卵石排水沟

可以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10.&全透型排水管的应用

传统的挡土墙排水管一般都是3~5m设一道,在墙后排水管端部填一些砂砾料,但是墙后纵向没有连接这些排水管的排水设施。在转河的设计中,采用了全透型排水管做为连接每个排水管的纵向排水通道,使挡土墙后的地下水可以迅速排出,利于挡墙结构的稳定。

11.&雨污水分流、排水出口安装鸭嘴阀

转河治理的同时进行了全部的污水截流和雨水工程改造,使污水进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入河。由于部分雨水入口高程低于河道的景观水位,为了保证正常运用时河水不外流,下雨时雨水管的畅通,雨水口设计了鸭嘴阀。这种阀件的应用充分保证河道不受雨水管道流入污水的侵扰,同时又保证了河道用水不会通过雨水管道流失。

12.&地下连续墙技术首次应用于河道永久挡墙

地下连续墙技术以往广泛应用于水利行业的地下防渗墙、建筑行业的深基坑支护等,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但是应用于河道永久挡墙还是首次。

转河建于城市中心区,两岸有很多高大建筑物不能拆迁,在学院路和地铁车辆段处楼房距离河道挡墙最近处只有4.0m,且期间还有大量地下管线,河道挡墙不具备开挖条件,传统的挡土墙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在转河工程设计中经过多次专家的论证,采用了地下连续墙结构,并在施工过程中同期埋设了测斜仪、钢筋计、应力计等监测设备。监测显示变形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以内。这项技术的采用节省了6栋楼房的拆迁和大量地下管线的改移,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3.&首次利用岸边挡墙结构形成游廊空间

转河在学院路段右岸采用了游廊设计型式,所谓“游廊”即是在挡墙满足抗滑、抗倾的结构要求情况下充分利用河道的竖向空间,形成利于人接近水面的地下空间。转河的河道水面高程为46.00~46.20m左右,学院路段岸顶高程在49.50m左右,利用竖向3.5m空间形成了上下两层宜于游人休闲娱乐的空间。这一挡墙型式的首次应用,为在城市狭窄空间营造人水相亲的立体河岸开拓了思路。

14.&旧物利用

在河道沿岸,卵石、老条石、老木根、废旧的轮胎、废弃的混凝土排水管、边角废料等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都被变废为宝,充当以护岸或景点用料,或对雨水井、污水井、电信电缆井及无法拆除的障碍物等进行了仿木、仿石技术处理,构筑出一道道让人称道的、与整体协调一致的风景。

滨水游廊东岸两段的卵石墙浮雕,大小不等的卵石均被拼凑到了一起。圆润的卵石弥漫着岁月的味道,就像转河经过岁月的洗礼,才有了今天的魅力。在北侧的浮雕上,日月的穿梭,“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被象形地刻画出来,让人看后顿生诗情画意。而南侧,说是浮雕不过就是将卵石简单地铺于墙体,并毫不修饰的用钢筋编织的网将其罩笼。这样的布局,不觉就让空气中多了几许的宁静。钢筋网住的不仅是一墙的卵石,也让时光在此凝固、定格。

15.&自动化控制

沿线安装自动化监控系统及水质、水量自动监测设备,船闸、水泵、灯光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特别是叠石水景河段的设计,采用了先进的红外线控制技术,做到“船到水落,船走水止”。

16.&先进的照明设备

篇7

在水利工程中,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优质材料,混凝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工程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利工程施工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新型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因其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速度,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通过大面积碾压的方式,可以使结构的密实度获得提升,从而使得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也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灌注和砌筑坝体时,采用混凝土碾压技术,便于浇筑施工,并使得坝体强度获得明显提高。该技术的优点是简单方便,对于施工和技术的成本,也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

1.2绿色混凝土技术

水利工程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确保其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于混凝土边坡的防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通常采用使混凝土厚度增加,设置防护结构或者防护层的方式,然而这种传统做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工程造价也随之上升。因此,绿色混凝土技术应用而生,给混凝土技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结构、功能和技术等方面获得了质的飞跃,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绿色植物在结构以及防护方面的不同优势,并达到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在进行施工时应按照一定的施工步骤进行,通过混凝土的预制,形成不规则孔径,从而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获得提升。为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在孔内填充适合的土壤和肥料。

1.3围堰技术

闸门和坝体在水利工程中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水下的建设,施工环境较为复杂,而围堰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使复杂的施工环境变得简单化。新型围堰技术侧重于导流,在使围堰结构的稳定性获得提高的同时,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新型围堰技术以控制河床和水系中的水流为侧重点,采用导流的方式,来对水流进行控制,使得水流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因此,新型围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在实际的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4防水毯技术

在水利施工中,防水毯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并具有防水和防渗,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点。防水毯应用了高科技的纳米技术,由土工织物和钠基膨胀土等材料复合而成,新型环保,在水利工程开挖的前期应用较为广泛。传统的防水防渗施工,会对水体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防水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遇到水后钠基膨润土会产生膨胀,施工时在相应的部位铺设防水毯,进而形成黏土状的连续交替,从而有效地封堵渗水部位。防水毯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费用不高等特点,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我国水利施工新技术发展与探索的趋势

2.1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气候和水文条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地所表现出来的水问题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制订水利工程施工计划、确定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时,应根据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对于本地区的现有条件,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计划时既要满足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的利益。水利工程是一个长期的、长远的工程,不应局限于现状,应该与该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针对没设防或防洪标准低的城市,首要的工作是防洪排涝的建设。对于缺水干旱的地区,应先解决用水的问题。采取排污措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来对水域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水利建设任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较为复杂,其核心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以防洪为主题,有的则注重景观建设,有的重在生态的平衡,然而其实现的基础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2.2阶段性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水资源,在长期的治理水资源的进程中,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发展阶段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即水利建设可以分为防洪-水资源保护-供水-生态-景观五个阶段。水利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确,其发展进程不能颠倒,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要求。例如,防洪是人们对于水利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其他较高层次的要求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一部分城市没有按照水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建设,在水资源保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实施景观建设,兴建林带、绿地、楼台亭榭等设施,河流被污染,根本无法体现设计的美感。

篇8

1.1.1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正相关性的研究。

张济建(2009)搜集我国71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各个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检验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当年的研发支出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有密切联系,成正向相关性,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没有滞后影响。赵晖(2010)以139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搜集2008年这些企业的数据从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技术人员投入强度两个因素出发对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业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的财务绩效密切相关,研发资金投入强度越大,企业的绩效越明显。

1.1.2研发投入与绩效非正相关性的研究。

朱卫平,伦蕊(2004)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进行相关检验,搜集2004年上半年F市全部197家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度的研发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郏宝云,陆玉梅(2010)搜集我国电子信息类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业绩数据,实证分析后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其综合经营绩效并不高;相反,部分研发投入强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企业其综合绩效却相对较高。

1.2国内外文献评述

1.2.1已有文献研究对象选择的是高新技术企业

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都是从R&D经费投入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进行研究的,国外已有文献多是从投资者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以及对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实证性研究;而国内学者则重点考察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现,在R&D经费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方面,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与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民营企业都具有一致性。

1.2.2研究结论不统一。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R&D经费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清偿债务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后发现存在弱相关关系或没有相关性,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负相关关系。在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考察方面,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多以Tobin'sQ值从市场角度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而国内研究对变量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不同角度进行量化考察,这也是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2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滞后性影响的研究文献

2.1国外研究情况

Levandsougiannis(1996)以企业大量的来年研发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为着眼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R&D费用对企业绩效会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具有明显滞后性,而且滞后期因行业差别而存在差异。

2.2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的文献不多,已有研究大多考察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研究结果都显示这种关系多为单方向上的,少数学者研究中指出了企业R&D投入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滞后性影响。梁莱歆,张焕凤(2005)对72家高科技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R&D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滞后期之后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显著相关。王君彩,王淑芳(2008)对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进行研究,从特定行业考察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结果反映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影响关系,但结果表明这是一种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研究结果也指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

2.3国内外文献评述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研究大都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直接存在正相关,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仅有很少的文献得出相反的结论。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不一致之处,造成国内外学者实证结论差异是因为:行业样本选择未能考虑规模效应的影响。同一行业的各个公司在规模上有差异,这就造成企业在管理方面以及市场环境方面具有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存在很大差别。

3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建议

3.1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自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得到增强,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深层优化企业研发投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应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3.2保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由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滞后性的影响且企业的研发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企业只有保证持续的研发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发能力。只有研发投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想真正地提升绩效,保证自己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保持健康稳步增长,增强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力度。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保证其销售净利润的持续增长,就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对研发活动进行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篇9

2因子命名

根据旋转后的解释的总方差(表3),对公共因子的命名和对变量的解释。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1、X3、X8、X9、X10、X11、X12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二个因子在指标X4、X7、X13、X14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三个因子在指标X5、X6上有较高的载荷,第四个因子在指标X2上有较高的载荷。此外,分析得出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表4)显示各因子之间已完全失去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命名和解释。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和归类,可以对抽取的四个因子作出以下命名和解释:因子1主要载荷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省级以上研究开发机构数、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数、企业专利申请量、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场地面积、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数等七项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模方面的情况,可以命名为产业发展规模因子。因子2主要载荷了人均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数的比例、科技与金融结合指数、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指数等4项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密度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命名为产业发展环境因子。因子3主要载荷大专以上人员占企业总人数比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两项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投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命名为企业创新能力因子。因子4主要载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项指标,这项指标最能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速度,因此,可以命名为产业发展速度因子。综合上述数据,各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解释方差、累计解释方差等主要统计量汇总并汇总各因子的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方差表(见表5)。

篇10

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优质材料,混凝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工程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利工程施工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新型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因其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速度,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通过大面积碾压的方式,可以使结构的密实度获得提升,从而使得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也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灌注和砌筑坝体时,采用混凝土碾压技术,便于浇筑施工,并使得坝体强度获得明显提高。该技术的优点是简单方便,对于施工和技术的成本,也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

2绿色混凝土技术水利工程的强度和稳定性

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确保其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于混凝土边坡的防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通常采用使混凝土厚度增加,设置防护结构或者防护层的方式,然而这种传统做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工程造价也随之上升。因此,绿色混凝土技术应用而生,给混凝土技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结构、功能和技术等方面获得了质的飞跃,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绿色植物在结构以及防护方面的不同优势,并达到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在进行施工时应按照一定的施工步骤进行,通过混凝土的预制,形成不规则孔径,从而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获得提升。为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在孔内填充适合的土壤和肥料。

3围堰技术闸门和坝体

在水利工程中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水下的建设,施工环境较为复杂,而围堰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使复杂的施工环境变得简单化。新型围堰技术侧重于导流,在使围堰结构的稳定性获得提高的同时,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新型围堰技术以控制河床和水系中的水流为侧重点,采用导流的方式,来对水流进行控制,使得水流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因此,新型围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在实际的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4防水毯技术在水利施工中

防水毯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并具有防水和防渗,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点。防水毯应用了高科技的纳米技术,由土工织物和钠基膨胀土等材料复合而成,新型环保,在水利工程开挖的前期应用较为广泛。传统的防水防渗施工,会对水体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防水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遇到水后钠基膨润土会产生膨胀,施工时在相应的部位铺设防水毯,进而形成黏土状的连续交替,从而有效地封堵渗水部位。防水毯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费用不高等特点,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我国水利施工新技术发展与探索的趋势

1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气候和水文条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地所表现出来的水问题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制订水利工程施工计划、确定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时,应根据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对于本地区的现有条件,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计划时既要满足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的利益。水利工程是一个长期的、长远的工程,不应局限于现状,应该与该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针对没设防或防洪标准低的城市,首要的工作是防洪排涝的建设。对于缺水干旱的地区,应先解决用水的问题。采取排污措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来对水域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水利建设任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较为复杂,其核心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以防洪为主题,有的则注重景观建设,有的重在生态的平衡,然而其实现的基础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2阶段性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水资源

在长期的治理水资源的进程中,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发展阶段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即水利建设可以分为防洪-水资源保护-供水-生态-景观五个阶段。水利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确,其发展进程不能颠倒,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要求。例如,防洪是人们对于水利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其他较高层次的要求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一部分城市没有按照水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建设,在水资源保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实施景观建设,兴建林带、绿地、楼台亭榭等设施,河流被污染,根本无法体现设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