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复习提纲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世界史复习提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世界史复习提纲

篇1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钢梁属于暴露在野外环境中的钢结构,其表面与水、盐分等接触后,易发生化学变化与电化学作用,当涂层性能降低时,便会产生钢铁生锈现象,进而影响钢桥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钢结构采用性能高、持续时间长的防腐涂装材料和复涂工艺,以延长钢桥使用寿命,保证桥梁正常运营。

钢梁腐蚀原因

自然因素

钢梁常年暴露在野外环境中,且因行车压力、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天气变化的影响,空气中的水分、氧侵蚀作用加强,钢结构在其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在阳极释放电子e,在阴极形成氢氧根例子,进而产生腐蚀电流,在钢梁表面形成氢氧化亚铁薄膜,之后再与水、样结合,形成氢氧化铁,即为铁锈。而近年来,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盐离子量的增加,使得钢梁腐蚀程度逐渐加重。

钢梁结构

其一,钢梁结构大多为铆接或拴焊结构,板与板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当缝隙距离在0.025~0.1mm内,发生缝隙腐蚀时,腐蚀情况加快,而缝隙外腐蚀程度较轻,由于缝隙内部贫氧,形成缝内外氧差电池,造成缝内腐蚀进度加快,腐蚀产生体积膨胀,造成缝隙见距离不断扩张,从而使得缀板、铆钉脱落、变形。其二,在钢梁和混凝土的连接部位,由于混凝土中的钢筋多埋于地下,处于碱性环境中,钢筋处于钝化状态,但是,混凝土外部的钢筋并未钝化,因此,碱性差异造成混凝土内外钢材电位差,形成活化-钝化电池,产生腐蚀电流,造成混凝土外的钢材受腐蚀。其三,钢梁的角梢阴暗处及桁架内部,多有粉尘、水、垃圾等,上下部位氧量不等,上部氧量丰富,下部贫氧,形成氧浓差电池,导致钢板生锈。此外,在这些部位由于垃圾中含有细菌,因细菌滋生、细菌活动,使得腐蚀环境进一步恶化,腐蚀进度加快。其四,在外部环境与机械的联合作用下,钢梁的承载能力减退,尤其在钢桁梁的节点上,产生较大的结构应力,引起应力差电池,造成钢梁腐蚀,若在节点上出现腐蚀破坏,则会诱发裂纹、断裂等,严重威胁桥梁正常运营。

人为因素

施工过程、维护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为桥梁腐蚀埋下了隐患,如桥下钢梁堆积物较多、垃圾清理不及时,涂层厚度不够,桥面系渗水等,因此,必须加强施工建设管理,采取科学、规范的施工工艺,选用质量可信的材料,并关注后期桥梁的维护工作。

钢结构桥梁防腐蚀涂装体系的选择

桥梁腐蚀的原因众多,但是只要对涂装方法、涂装材料进行严格控制,采用良好的施工工艺,可有效降低桥梁腐蚀度,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保证桥梁运营效益。下面结合铅系防腐涂装系统和重防蚀涂装系统的选择,来加以说明减轻桥梁腐蚀的相关事项。

铅系防腐涂装系统的选择

目前,大多数桥梁采用以铅系防腐涂料为主的涂装系统和以含锌涂料作为底漆的涂装系统,如红丹防锈漆+灰云铁醇酸面漆的铅系涂装系统在我国铁路钢梁防腐涂装方面被有效利用,因其具有防锈性好,对基底表面的处理要求较低,且施工方便,便于管理,因此受到许多桥梁建设者的青睐。但是,对于大型桥梁来说,由于桥梁跨越面积大,结构较为复杂,维护难度较高,因此在某些部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但是,由于该涂装系统耐久性和经济性限制,一般来说,铅系防腐涂装系统使用寿命为3~5年,40元/m2,而重防腐涂装系统一般在20年左右,其投资成本在100元/m2,由此可见其使用年限与长远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一些大型桥梁建设商降低了对此系统的利用量。同时,由于铅系防腐涂装系统对环境产生一定危害,施工中劳动力强度较大,因此,其系统利用程度逐渐降低,且实际上使用趋向超重防腐涂装系统发展。

重防蚀涂装系统的选择

重防蚀涂装系统是使用聚氨酯、氯化橡胶等成分合成的树脂涂料的涂装系统,以富锌涂料为防腐底漆,与铅系防腐涂装系统相比耐久性时间较长,且大大延长维修周期,因此,被国内外很多桥梁建设运用。在国内主要采用以下3个方案:环氧富锌底漆、环氧云铁中间层和氯化橡胶面漆(或丙烯酸聚氨脂面漆);无机富锌底漆、环氧云铁中间层和丙烯酸聚氨脂面漆;热喷铅 (锌)层、环氧云铁涂层和丙烯酸聚氯脂面漆。

由此可见,环氧富锌漆与无机富锌漆是现阶段重防蚀涂装系统的重要底漆材料,但是,两者的性能存在一定差别。其一,通过理论研究表明环氧富锌的防腐性较无机富锌的防腐性能低,无机富锌漆能够与钢铁表面形成直接反应,并在反应后生成硅酸铁,化学附着在钢铁上,具有很强的附着能力,而环氧富锌是物理附着,其附着能力自然低于无机富锌漆。其二,无机富锌漆是水性涂料新产品,最早用钠水玻璃,现在用钾水玻璃和锂水玻璃,以锂水为溶剂,火焰切割面及焊接热影响区不需要进行磨边加工,延伸性较好,可焊性强。但是要注意,热喷锌或铅层,必须在热喷前做好钢铁表面的除锈工作,要求钢铁表面具有一致均匀的金属光泽。在使用无机富锌漆时,必须清理钢铁表面;因为无机富锌与底板附着必须依靠硅酸铁,因此,要求钢铁表面光洁;环氧富锌是物理附着,存在湿态附着力,因此要使用无机富锌系统,必须严格处理钢铁表面,一般要求达到Sa2.5级,而环氧富锌系统要求达到Sa2级。

针对以上三个方案,在选择使用时,必须结合桥梁施工实际要求,比较方案的经济效益、施工量、防腐效果等,进而选择最为经济、合理、有效的涂装方案。

结语:

钢梁结构常年暴露在野外环境,产生生锈、腐蚀的可能性较大,而涂装材料、涂装工艺对钢梁结构的抗腐蚀能力具有较强作用,因此,在桥梁建设中必须做好涂装方案的选择工作,从涂装材料费用、抗腐蚀性、使用年限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后,选择最为经济、合理的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来提升桥梁结构的抗腐蚀性。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张金鹏,李清富.公路钢箱梁桥防腐技术综述[J].福建建材,2010(08)

篇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跨度复杂钢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相关问题也相续出现。如果对大跨度复杂钢结构不了解的话,将会导致相关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出现,使结构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一、大跨度钢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大跨度复杂钢结构当中,吊装点是否合理选用,将会完全影响到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在吊点的吊装方案设计当中,吊装一个简支梁时是设计标高和吊装柱两端连接,在自重作用下,使吊起后的简支梁的两端轴向变形较小或者两端变形量相同,才能使机械吊装准确的找准位置进行安装。由此可知、大跨度复杂钢结构的吊装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吊装构件的两端轴向变形无限趋近于零。②吊件的变形和各个力矩的数值比较小,并且均匀分布。③吊装结构所产生的变形需保证可以顺利安装。吊装过程当中,不合理的对桁架结构进行验算,将会导致桁架的部分或者整体失稳,吊点个数越多控制桁架的整体就越安全。由于桁架的吊装平面体系当中,各个数据的计算比较困难,所以,可以对桁架进行模拟分析。使用ANSYS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判断吊装方案是否满足要求,满足受荷载影响构件的稳定性。

二、滑轮体系分析

由于复杂钢结构构件在吊装的过程当中采用滑动进行,所以需要设置滑轮。它不仅可以是吊装时内力受到限制,还可以按照调准方案进行调试,将其方向位置以及个别倾角的配置进行调整。此过程分析当中是结合吊装构件的结构、缆索、和滑轮体系,并将其整体视为一个研究体系,进行分析求解,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有限元分析,满足各个构件的内力平衡。如冷冻升温结构分份研究模型,可以准确定位和分析。其分析也比较复杂。涉及弹性力学、塑性变形、刚体运动学、组合运动学、滑轮力学等,由一个不平衡体系缓缓过渡到稳定平衡状态。

三、支撑体系分析

在大跨度复杂钢结构的安装过程中,受到相关因素影响,需要设置临时支撑柱对结构整体进行均衡。然而、采用支撑体系后,不仅改变了吊装构件的方向和受力点、也改变了构件的临时支撑点的受力范围,该过程可能导致在拆除支撑系统之后整体发生倾覆,或构件发生破坏。一般采用分段拼接、高空成型、高空拼接等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它可以使主体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较小,整体安全性调高。

四、拆除支撑过程分析

在支撑完成之后,为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外观和不必要的材料损失,需要对拆除支撑体系。在拆除过程中,需要考虑支撑的整体结构和着力点,及时预测和模拟整个结构,合理采用拆除方法进行拆除,将构件所受荷载安稳的转移到设计支撑体系完成安装。

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千斤顶进行卸载模拟,鉴于千斤顶的受力分析,需满足轴向变形小,支撑结构和主体结构的弯矩小,满足可滑移、和脱落。也可进行临时支撑和主体构件之间接触-脱离模拟,随着千斤顶的卸载下落,荷载逐渐向主体支撑体系转移,主体结构也将发生变形,并逐渐增大,已脱离的支撑体系还有可能再次和构件想接触、直到主体构件不在发生变形为止,期间也有可能产生错位运动或者构件受弯矩力作用后轴向滑移,给模拟增加很多困难。由于临时支撑体系随着千斤顶的卸载其承受荷载也在减小,发生回弹。在临时支撑体系回弹量和位移量的分析时,可以知道,控制千斤顶的下奖励和主体结构产生的位移量都不相同,变形量也不相同。变形量的大小对其内力影响需要考虑。在施工中需要准确计算变形量、加工尺寸、位移量、荷载大小、和其他相关尺寸。

五、柔性结构成型分析

大跨度复杂钢结构的柔性结构是拉索、撑杆等组合承载体系,可以完成刚度、柔性、拓扑、外形等组合结构。如索穹项的结构体系,由脊索、环索、斜索、撑杆等构成,构件系统的内力相互影响且和张拉过程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张拉顺序、应力大小、几何形状都可以改变其内力。在柔性结构体系的分析方案当中,一般有支座位移分析法、力密度分析法、动力松弛分析法等。其中,支座位移分析是知道结构构件的初始曲面后,采用支座位移量算出预应力分布状况。力密度分析法是通过杆件所受内力和杆件的长度列出平衡方程式进行求解。动力松弛分析法是将初始曲面划分成若干过小单元,在各点上完成平衡点振动,并受到阻尼运动的影响到达各内力平衡,然后分析求解。

在钢结构的张拉技术过程分析上,还可以拟定张拉程序中的正、逆顺序进行讨论分析,求得拉索的应力,也可正逆混合求解。

六、温度变化分析

环境温度的变化相关重要,不仅仅在设计、施工中需要注意,在构件成型当中也要注意。由于结构安装的时间周期比较长,温度变化将致使构件发生变形或其他设置偏差,最终导致各个构件安装不上,或者强安装产生的应力对构件进行破坏。其温度的主要产生于光照、换季温差、人为热源烘烤等。在施工过程当中,必须对各种温度条件进行分析和评测。

七、节点应力分析

在复杂钢结构的应用当中,刚强度钢板的使用是屡见不鲜,然而在完成此类构件的组合当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连接。其中,焊接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由于采用钢材厚度一般大于80mm,所以组合该构件所采用焊接工艺对其结构稳定性和延性产生巨大影响。焊接时,若受到温度变化不均与时,其高温区将引起膨胀,若受到周边钢材限制将会生成塑性变形,冷却后将产生结构复杂的残余应变。

参照钢结构性能的屈服强度,当构件达到其强度时,将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塑性变形,对构件产生不利影响。此过程可以通过ANSYS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合焊接工艺进行评估其对钢结构的各个构件的影响.

八、次构件安装分析

在大跨度的结构安装过程中,主构件受到影响变形后将和设计中位形产生差异,不能直接进行安装,还需要特定的处理后才能安装,不同的安装顺序也会改变次构件安装的结构和位形,次构件中产生的变形和偏差都需要进行模型分析和评估。

九、复杂结构施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相关技术逐渐被新兴技术所取代,犹如提升施工技术、整体滑移、组合提升等相关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施工变得更简单、安全,还体现出新兴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的创新,对施工的过程和相关原理进行详解。此外、还可以和其他的先进技术进行组合,向智能化迈进。如液压穿心千斤顶和PC的组合,全面的展现出施工中各个细节和参数的变化和动态。当然,采用新技术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将安全性降到最低。

十、结语

在大跨度复杂钢结构建筑施工当中,不仅仅要熟练掌握技术,还要将其各个环节构件的内力作用动态和工作原理掌握,了解到设计人员的设计要求,在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完成工程要求。本文只是对大跨度复杂钢结构的施工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下一阶段笔者将会在在各个构件结构力学方面、施工要素安全分析方面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赏鉴。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大型钢结构在城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越来越多工程的青睐,各种有关数据显示,钢结构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北京鸟巢、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上海金茂大厦等等,众多大型工程、形象工程,都采用了钢结构。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引发了大型复杂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热潮,使其呈现迅猛前进的趋势,同时,也带动了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大型钢结构中的施工力学问题,与工程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影响着工程的规模、施工的时序、造价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决定一个建筑结构能否成功完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不论是建筑的选材、图纸的设计还是工程的施工,力学问题及其分析方法,都是促进一项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一、钢结构的特点

1、轻质高强

与混凝土、木材等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钢结构的强度相对较高。数据显示,混凝土的比重为2500kg/m3,抗拉设计强度为(1~)N/mm2,重量/强度=2500;木材的比重为500kg/m3,顺纹抗拉强度为(10~)N/mm2,重量/强度=50;钢材的比重为7850kg/m3,抗拉设计强度为(200~)N/mm2,重量/强度=40。由此可见,钢结构是一种质量较轻、强度较大的高性价比材料。

2、 塑性、韧性好,可靠性高

在相同的静力荷载作用下,与建筑的其他材料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且韧性较高,安全可靠。

3、 工业化程度高,工期短

钢结构制造的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的程度较高,可拆卸,从而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4、 制造方便

钢结构的制造大多是在专业化的金属结构制造厂中完成,有很高的精确性,而且其拼装、连接、装卸、加固、改造等工序都简单易行。

5、 有一定的耐热性,但是抗火性能差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当温度小于200℃时,钢结构的主要力学性能相对稳定;当温度大于200℃时,材质发生较大变化,强度降低;温度达600℃时,钢材进入塑性状态不能继续承载,可能使整个结构完全崩溃。

6、 作业面广

钢结构可用于众多领域的建筑工程,使用领域广泛。

二、钢结构的性能

从力学角度分析,钢结构中的钢材应有良好的强度性能(钢材可达到的最大应力)、伸长率(钢材在单项拉伸时的塑性应变能力)、冷弯性能(钢材塑性应变能力和钢材质量的综合指标)以及冲击韧性性能(刚才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潜在的力学问题。

三、影响钢结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1、化学成份

化学成分对钢结构的组织构造有重要影响,根据研究显示,钢结构的基本元素是铁,比重为99%;有益元素有碳、硅、锰、镍、铬、铜、钒、铝、钛;有害元素有硫、磷、氧、氮等。

2、 钢材疲劳

钢材构件及其连接在动力荷载、连续反复荷载作用下,当应力变化过大时就会会发生破坏,出现变形甚至断裂。

3、温度

如前文所述,温度的变化对钢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4、 冷作硬化影响

钢结构的冷加工可使其产生冷作硬化的现象,破坏其塑性和冲击韧性。

5、 应力集中的影响

应力集中可以导致钢材变脆,使其发生变形,严重的将影响整个钢结构的稳定性。

四、大型复杂钢结构中主要的力学问题

大型复杂钢结构中的主要涉及到得力学问题有吊装过程中的力学问题、滑轮力学问题、临时支柱搭建时力学问题、拆撑过程中的力学问题、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力学问题、大跨度结构中的力学问题等等。下面将简单阐述一下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力学问题:

1、 应力集中

在大型复杂钢结构的部件中,当部件截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如:裂纹、空洞、刻槽、凹角,截面厚度或宽度改变),在截面变化处以及附近,就会产生应力线曲折密集的现象,出现高峰应力,这将导致钢材的几何形状、外形尺寸发生变化,从而在钢结构的部件中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区域内,将产生局部高峰应力的现象,同时,在另外一些区域,则出现应力降低的情况,从而导致应力集中,这一现象将使钢材变脆,破坏原有韧性,应力越集中,钢结构的塑性越差。

减少应力集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尽量使构建的外形圆滑过渡

②去应力退火。将钢结构中钢材部件加热到600℃-6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后在空气中冷却,可以有效去掉焊接结构部件的焊接残余应力。

③提高冶金质量、加工质量,是解决应力集中较为根本的措施。

2、 内力引起的薄板屈曲

法向压应力、弯曲应力、剪应力、局部压应力,或是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会引起钢结构中薄板的屈曲。其中,弯曲应力可使凹凸波形的中心线靠近压应力合力的中心线;剪应力可产生45°倾斜的凹凸波形;局部压应力可产生靠近横向压应力作用边缘的鼓曲面。

3、 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

这是为了通过拧紧螺栓产生对连接件的压力,增大摩擦力,从而达到紧固效果,从而增加钢结构的稳固性。而在该预拉力设计值的计算中,应充注意以下问题:

①充分考虑螺栓材质的不均匀性,可以引入一个折减系数

②要以螺栓的抗拉引能力为准,可以引入一个安全系数

③施工时为了弥补高强度螺栓预拉应力的松弛损失,可以引入一个超张拉系数

④拧紧螺栓时,要充分考虑受到预拉引力引起的拉应力及拉距引起的扭转剪应力

4、 焊接应力

焊接应力是在钢结构的部件焊接过程中而产生的应力,它可使钢结构的刚度降低,对部件的疲劳强度亦有不利影响;它还能对钢结构的形状、尺寸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引起局部塑性变形,影响建筑的功能和外观,因此,在大型钢结构的建筑工程中,应注意减少焊接应力。减少焊接应力的措施主要有:

①不要过分集中焊接,避免焊缝过度集中

②避免焊缝的垂直交叉

③使焊缝对称于构件截面的中性轴,减少焊接变形

④避免在母材厚度方向的收缩应力

⑤合理设计焊缝长度以及焊脚尺寸

5、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承载力

轴心受压构件主要应用于网架、塔架、索杆体系等结构,其承载力的大小对钢结构的稳定性有极大影响,而影响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

①构件本身的尺寸、形状

②钢材的强度系数

③初弯曲

④杆端约束程度

⑤初偏心

⑥焊接残余应力

因此,在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五、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中应满足的力学条件

1、 在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完成后,应确保其结构几何形状的变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且位移在设计的坐标内不超限。

2、 钢结构的初始内力应该与其它荷载的组合共同满足结构受力的要求。

结语:

大型复杂钢结构是当今建筑结构主要类型之一,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力学问题作为贯穿于整个复杂钢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的重要因素,是不容小觑的问题之一。不论是钢结构建筑中屋面系统、墙体结构的设计,还是其结构中连接技术、安装技术的使用,都离不开力学的支撑,因此,如何发现力学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设计、高效的处理,对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彦林,田广宇,周绪红,陈国栋.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极控制新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J].施工技术,201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58-03

[作者简介]周松林(1972―),男,湖南衡阳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第一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

解析几何是中学数学的主干知识之一,它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所占的分数比例约是百分之二十。高考中的“三大题型”都可以有这一内容,考查要求包含了从“了解”到“灵活运用”的各个层次。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大纲卷中的解析几何试题,基本上继承和发扬了“题型、内容、难度相对稳定,突出考查主干知识,注重通性通法的同时适度创新”的特点。命题日趋成熟,多数题目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且综合运用方程、不等式、函数和平面向量等工具,宽角度、高视点、多层次地考查了解析几何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一、试题特点分析

(一)强调基础,着意创新

例1 对于抛物线 y2=4x上任意一点Q,点P(a,0)都满足|PQ|≥|a|,则a 取值范围是( )

A.(-∞,0)

B.(-∞,2]

C.[0,2]

D.(0,2)

本题小巧玲珑,以抛物线的基础内容为载体,以两点间距离公式为工具,以数形结合为首选方法,考查运动变化的思想。题中参数 a使得点P动了起来,P、Q 两点既静又动,动静结合,突出了解析几何学科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二)题型稳定,试题平和

解析几何试题一般以3小题(或4小)1大题出现。小题一般是中档偏易题,重点考查本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大题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考查对本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2 已知椭圆x2 +y2=1的右准线 l与x轴相交点E,过椭圆右焦点F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点C在右准线 l上,且BC∥x轴,求证:直线AC过线段EF的中点。

本题是课本习题的一道变式题,结论就是要求证明点A、C和线段EF的中点N 共线。证明多点共线的问题,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此题叙述平和,设问中规中矩,让考生自信答题,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解答本题时,要求对椭圆和直线的基础知识十分熟悉,能准确把握目标,能把条件转化为可操作的解题语言并具体化,注意对解题过程科学调控,对所得的式子进行合理变形和不断转化,即可成功获证。

(三)考查特别注重本学科的目的和任务

以解析几何知识为引线,突出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任务:根据条件求曲线的方程(如轨迹题)和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近几年的解析几何高考大题全是这一类型的问题或二者同时考查)。高考中把解析几何这一学科的特点(采用坐标法的同时运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发挥得淋漓尽致,比较深入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继续数学学习的潜能。

(四)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全面考查基本数学方法

解析几何的基础是建立在形与数的根本联系上的,它对图形的基本看法是把图形看作是动点运动产生的轨迹,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反映图形的方程中各元素的变化来说明图形的性质和变化情况的。因此,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换元消元思想等成为解题活动的指南,在高考中,解析几何题处处渗透着这些启迪学生智慧和灵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3 已知常数 a>0,在矩形ABCD中,AB=4,BC=4a,O为AB的中点。点E、F、G分别在BC、CD、DA上移动,且 ,P为GE与OF的交点(如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本题用纯平面几何语言来叙述条件,本题的情景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而本题的设问避开“求P 点的轨迹”字样,也给考生寻找解题思路设置了障碍。若学生熟悉椭圆的定义,基础知识扎实,掌握求轨迹的方法(如定义法、交轨法、动点转移法等)并有深刻理解,可顺利解答本题。本题融平面几何、坐标法思想(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曲线与方程等知识于一体,比较深入地考查了中学数学中所蕴涵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备考复习建议

(一)注意解析几何内容的全面复习和突出重点

现在的高考虽不提倡片面追求覆盖率,但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三大曲线为背景的考题呈周期性出现,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要有前瞻性。在近四年中,椭圆考了两次大题和两次小题,双曲线考了两次大题和两次小题(小题有时在极坐标和参数方程中融入圆锥曲线作背景),而抛物线全是以小题形式出现。如果联系抛物线和二次函数的关系,利用向量平移知识把一般的二次函数转化成标准的抛物线方程,以导数的几何意义为工具,以抛物线中的某些特殊的三角形为载体(如求面积的最值等),完全可以设计出十分新颖的综合性考题。可以预见,这样的命题格局将在以后的高考中继续保持。值得指出的是,以直线内容为背景的解析几何试题大题近年少见,但并不意味以后不会出现。

(二)加强平面向量知识在解析几何中的渗透和整合

由于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向量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也成为联系多项内容的媒介。平面向量作为一种有向线段,其本身就是直线上的一段,其向量的坐标可用其起点、终点的坐标表示,因此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特别是与直线部分保持着自然的联系。平面向量的考查要求,其一是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以及基本运算技能。要求考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和、差、数乘和内积的运算法则,理解其直观的几何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此是向量知识和平面几何知识相互表达的依据。其二是考查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此是联系解析几何的桥梁。其三是和其他数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如可以和曲线、数列等基础知识结合,考查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为多角度地展开解题思路提供广阔的空间。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一般由浅入深,入手并不难,但要圆满完成解答,则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计算。这为向量知识在解析几何综合性问题的渗透提供了合理性和可能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已成为数学的本质之一。在复习中及时加强解析几何知识在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例5 农民有田2亩,根据他的经验:若种水稻,则每亩每期产量为400公斤;若种花生,则每亩产量为100公斤。但水稻成本较高,每亩每期240元,而花生只要80元,且花生每公斤可卖5元,稻米每公斤只卖3元。现在他只能凑足400元,问这位农民对两种作物应各种多少亩,才能得到最大利润?

这是一道以线性规划知识为考查目标的应用题,农村中学的学生对问题的背景非常熟悉,研究这样的问题,他们很有兴趣。

(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发现和探索历程,发展创新意识

在解析几何中,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探索两点间距离公式,通过实验,探索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轨迹(如椭圆的形成和变化)等。通过探索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借助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如三大曲线的定义、性质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索历程,培养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纵观近几年的解析几何大题,年年推陈出新,考思想、考方法、考能力、考应用,因此提倡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一定要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师生共同挖掘一些背景新、设问新、思路新的题材,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731.2文献标识码: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whole raising scaffold with semi-rigid collection on the effect of wind load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whole raising scaffold is build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because of the complex structur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use theoretical method to calculate accurately. Some part of the structure such as fastener is taken as semi-rigid connection.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odel. The design load case is determined, and the wind load is calculated. The strength analysis of the whole raising scaffold is fin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and deflection of the scaffo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which verifying the security of the attachment of the whole scaffold.

Keywords: raising scaffold; ANSYS; semi-rigid collection; design load; wind load

0 引言

整体式附着脚手架由于其组装快捷,提升简便,布置灵活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新型附着式脚手架,对此涉及到脚手架使用设计中很多安全问题,例如在风载荷作用下脚手架的强度问题、合理的结构支撑模型、节点的半刚性及整体极限承载力分析等等。与此同时,国内相应出现了较完善的相关技术标准[1]。也有不少学者研究结构的布置,内力计算等。陈世教[2]对整体提升脚手架进行了内力计算,该计算方法具有通用性;岳峰[3]对高层建筑附着升降脚手架风载荷进行了理论计算,其计算方法在工程上具有可操作性;张卫红[4]对扣件式脚手架半刚性节点进行了计算,并通过实验对比,其计算结构偏于安全;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都值得参考借鉴[5-7]。然而,作者发现,很少有人对整体式脚手架在风载荷作用下其强度、挠度等进行验证,因此,本文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整体式脚手架进行有限元分析,给出设计载荷计算表,在7级风作用下的有限元载荷处理方法,并对脚手架相应的连接处进行半刚性连接,计算其在风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及变形,验证其安全性等。

1 设计载荷的计算

根据《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第十条的规定,设计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并根据标准荷载计算值,则可求得荷载设计值。

表1 载荷设计值

2 有限元结构模型

图1为整体式附着脚手架连续两跨有限元模型,底部桁架为8号方钢,主框架2个为6.3号槽钢焊接而成的工字钢,横杆、竖杆采用48×3号钢管。图2为扣件连接处作为半刚性连接。模型总体说明:主框架和桁架分别建立为独立的一体,焊管与主框架、桁架之间采用的是刚性连接;横幅杆和斜幅杆与桁架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大横杆与立杆,小横杆与立杆,斜杆与立杆及撑墙杆与立杆之间扣件连接的地方均做半刚性连接处理;主框架与桁架下弦、立杆与桁架上弦之间的连接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大横杆与立杆,小横杆与立杆,斜杆与立杆及撑墙杆与立杆之间扣件连接的地方均做半刚性连接处理,扣件节点的旋转刚度系数为[4]。

图1 脚手架有限元模型

图2 扣件连接处理

本文考虑脚手架在危险工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即在施工工况风载荷作用下进行强度分析。表1给出风载荷作用下的标准值,将此值转化成节点力,并加载到有限元模型中去,加载结果见图3和4。

图3 施工情况风载施加

图4 非工况风载施加

3计算结果分析

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在连接有安全装置处(防倾防坠装置)进行约束,考虑两种工况,即非工作情况和施工情况下脚手架的强度分析,表2给出了有限元计算结果。图5~11为相应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图。由图可知,整个有限元计算结果是变形协调的,相比理论计算,该方法更加贴近实际。强度性能校核见下一小节。

表2风载作用下有限元计算结果

非工作情况(4-5层) 施工情况(4-5层)

总应力(Mpa) 123.322 183.452

总位移(mm) 26.142 26.178

底部框架最大应力(Mpa) 105.821 183.452

底部框架最大位移(mm) 9.728 15.796

主框架最大应力(Mpa) 110.062 123.265

主框架最大位移(mm) 18.872 16.632

图5非工况整体应力

图6非工况整移

图7非工况底部框架应力

图8非工况底部框架位移

图9施工整体应力

图10施工整移

图11施工底部框架应力

图12施工底部框架位移

4安全性能校核

4.1 强度校核

《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附着升降脚手架的架体结构和附着支承结构应按“概率极限状态法”进行设计计算, 承载力设计表达式为:

式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取0.9;

-荷载效应;

-结构抗力。

由上面的规定可知,脚手架架体结构设计方法为“概率极限状态法”,由于前面的有限元计算结果都是考虑了各个计算系数下得到的,因此只要比较各部件应力计算值是否超过其材料的屈服应力即可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1、主框架强度校核:

结构施工时,主框架最大应力为123.265。

材料为Q235A时,123.265

2、底部框架强度校核:

结构施工时,水平框架最大应力为183.452。

材料为Q235A时,183.452

4.2 挠度校核

根据《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的的规定,各杆件的容许挠度如表3所示。由于我们在分析计算时发现,大横杆在风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很大,因此,本文对大横杆进行挠度校核。

表3 脚手架各杆件容许绕度

构件类别 容许挠度

纵向、横向水平杆 L/150和10mm(L为受弯杆件跨度)

水平支承结构 L/250(L为受弯杆件跨度)

悬臂受弯杆件 L/400(L为受弯杆件跨度)

风载荷作用下,结构施工时,大横杆最大挠度为26.001-19.163=6.838,如图13所示。

图13 大横杆挠度校核

大横杆许用挠度为L/150=1500/150=10,可知,6.838

小结

针对整体式附着脚手架,利用有限元ANSYS建立两跨连续结构模型有限元模型,在扣件连接处设置半刚性连接,对这种结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了设计载荷工况,在风载荷作用下对整体式脚手架进行了强度分析,并验证了脚手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JGJ 202-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 2010.

[2] 陈世教, 张红伟, 李志强. 整体提升脚手架内力计算[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 24(6):100-107.

[3] 岳峰, 李国强. 高层建筑附着脚手架风载荷的计算[J].建筑技术. 2004, 35(8):590-594.

[4] 张卫红, 刘建民. 基于整架试验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半刚性节点计算方法[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9, 24(1):38-42.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1-01

面对高考进行的复习,教师不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连接成“知识网”,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高考复习效率。

一、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听觉获得的知识信息,仅能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识信息,仅能记住25%,如果把试听结合起来,则能够记忆的信息量不是两者之和,而是65%。①高考化学复习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二、常见几种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的运用

1.辐射式提纲教学法在化学复习中运用

高三一轮复习时,各知识点就如散落一地的拼图块,彼此孤立、分散。所以教师在复习开始就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梳理高中化学,整理成知识联系图,如图1。

2.表格式提纲法在实验事实性知识复习中运用

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实验事实性知识与概括类知识②。像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类实验事实性知识,学生常常容易相互交叉混乱。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记忆方法。例如,在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的复习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表格式提纲法,把相关性质整理对比进行记忆,如下。

镁、铝化学性质比较

(1)与O2:常温下生成氧化膜,点燃燃烧,

2Mg+O2===2MgO(点燃);常温下生成氧化膜,

4Al+3O2===2Al2O3(点燃)

(2)与其他非金属:Mg+Cl2===MgCl2(点燃);

2Al+3Cl2===2AlCl3(点燃)

(3)与水反应:Mg+2H2O(热水)===2Mg(OH)2+H2;2Al+6H2O(沸水)===2Al(OH)3+3H2

(4)与强氧化性酸:跟浓硫酸、浓硝酸反应,不放出氢气;常温下被浓硫酸、浓硝酸钝化,加热反应,不放出氢气。

(5)与非氧化性酸:Mg+2H+===Mg2++H2;

2Al+6H+===2Al3++3H2

(6)与碱:不反应;2Al+2H2O+2OH-===2AlO2-+3H2

(7)用途:制造合金,制造照明弹、焰火等;制造合金,电力工业上作导线、电缆等,贮存和运输浓硫酸,铝箔常用作食品饮料的包装等。

3.网络式提纲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复习中运用

高中化学教材将有机化学分散在必修2和选修5中,在复习中如按照教材写顺序,就必须兼顾两本教材,重复复习关于烃、醇、酸的知识,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劳动。复习中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复习,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不同类有机物之间的关系,使有机化学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如图2。

三、小结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构成的,这些因素的有机组合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因而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以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为主,选择其他方法与其进行优化组合,从而真正提高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篇7

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历史学院(系)承担着重要的史学专业研究和中学历史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而历史人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史学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以及中等教育阶段国民历史素养的培育。众所周知,史学对于提高国家凝聚力,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发展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启迪民众人文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事关国计民生,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笔者历史教学工作中的经历以及思考,探求本科生培B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笔者供职单位的历史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生大多属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入学前中学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能力,学风普遍较好。但是通过笔者对近六届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考核、日常交流、论文指导等方式,发现学生理应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是有欠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差和师范生基础技能薄弱。

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不高。毕业论文是历史本科学生四年学习之后专业基础知识和史学研究能力的总的体现,这往往直接反映其大学四年学习的效果。学生论文写作经验较少,既缺乏对专业研究的充分了解,也缺少写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平时的论文作业大多因循陈说,未能深入研究。

师范基础技能缺乏。笔者供职单位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历史教育专业,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力军。但根据笔者对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观察,以师范技能为基石的历史教学素养相对缺乏。三字一话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训练,更不用说熟悉和掌握讲课能力。尽管笔者单位在历史教学上的课程配备相对丰厚,但仍然出现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未能密切结合的缺点。

此外,笔者通过其他途径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还发现如下问题,如课堂提问,学生往往翻教材念书,缺少必要的复习预习; 课堂讨论大多没做课前准备,照本宣科,而对相关领域研究一知半解乃至缺乏了解。考试复习多考临时突击,造成基本知识面狭窄,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主观题成为教科书的翻版。课程作业以拼凑成文的情况居多,而往往缺失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钻研。

2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缺失

上述种种问题不能从整体上否定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而亟待解决则是他们某些核心能力的培训。

第一、实践能力。虽然接受了史学方法、历史文献、史学论文撰写等研究性课程以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史学基础性课程的教育,但学生比较缺乏学术研究的实践。仅就撰写学术论文而言,尽管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以论文作为成绩考核标准之一,但很多学生平时的课程作业往往拼凑成文,质量不高,甚至他们大学时期写过的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就是最终的毕业论文。只有少数学生可以通过选题、搜集史料、完成论文这样系统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尚属少数。同时,学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比较缺乏。除了大四学生参加的教育实习外,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参加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他们既不熟悉基础的备课、讲课技巧,也不了解中学教育的特点,因而毕业后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必备的技能,积累教学经验。不管是史学学术研究还是历史教育技能,没有实践的配合,理论学习只是成为学生敷衍考试,应对毕业的无本之木,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主动性学习能力。由于高校学生成绩评定标准的宽松,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这样造成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整体偏弱,那些无人监督、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外复习、预习,阅读课本以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历史教学技能的锻炼等往往失去应有的重视。尤其考验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论文撰写上,问题多多。如笔者曾经发现学生撰写论文时“写中国史的不看古文史料,写世界史的不看外文史料”的现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研究者应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广泛搜集,但学生大多追求省时省力,不愿看原始资料,甚至连本校图书馆馆藏资料情况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通过搜集整理史料深入研究。总之,主动的锻炼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本应成为学生在大学教育各阶段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主、客观等因素制约,长期的能力锻炼实际上被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行为所取代。

第三、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本是高校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仍然停留在中学死记硬背的层面。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往往注重书面考试的考点,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知识,忽视前沿研究;注重因循旧有模式,忽视转换研究角度。此类问题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课程设置和理论传授的欠缺,更重要的显然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从平时课堂讨论、课程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情况而言,学生显然还没有从掌握基本知识点的低级学习上升到利用基础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的高级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学生从事史学研究的基础,它也为学生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必要的培训。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体制更强调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理论导向整体趋向更新、更多元、更有时代感。同时在网络迅猛发展、经济高速运行的今天,中学生素质有很大提升,拥有更大的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他们不再满足课本有限的内容,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历史教育加强对于未来中学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3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问题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某些核心能力的缺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自身,它说明我国人才素质培养工作、高校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从下自学生上至高校教育体制等诸多层面去找原因,对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师教学方法、系院班风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乃至社会对高校历史学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考察问题所在。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上,我们需要从学校、教师、班级、学生自身角度上找不足。学习积极主动性需要客观压力和主观动力两方面共同协作。

3.1 教育管理机构客观压力的缺失

中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高考制度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严进宽出”模式。通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严苛考验后,学生往往不再愿意保持中学时期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而中国高校教育管理尚未建立起立足人才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成熟模式。因而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承担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并最终融入社会的核心任务,而实际上被简化为通过基础知识的考试,获得文凭。

就考试而言,高校学生的考试体系主要以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考试内容,同时教师往往o出复习提纲,或划定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方式有利于突出重要的基础知识,但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广博知识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虽然论文是几乎所有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之一,但学生拼凑成文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连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也并不熟悉。因而更高层次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学生仅仅在脑子里留下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就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担心学分不够以致无法正常毕业、获取学位。这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论文质量等方面有明显下降。前述问题不仅由于考试制度问题,更因为从学校、系院乃至班级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监督管理氛围和体制。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学校、学院最大压力在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而提高学生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的难度与前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加之着眼于学生研究能力、思维模式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核体制建立和完善难度较大。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和观点往往见仁见智,很难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必将是我们未来探讨高校历史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课题。

3.2 学生主观动力的调动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仅来自严格的高校教育考核、监督体系的约束,更需要班级乃至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及良性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