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篇1

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以教师的“教”作为主导,并适当引导学生的“学”,即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针对专业培养需要和不同的学时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中注意多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功能和应用。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带入一些电子元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各种新的,不同形状和类别的器件;加入一些演示实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把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应当把提问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在每次课前让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在每次讲课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穿插各种启发式的提问,并将此课堂问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讲课时,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最为讨论课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电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后,已经显示出与“粉笔+书本”的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突出重点和教学难点。

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实验教学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并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而且可以通过对实验中各种现象的反复观察和分析,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的单独设课的方式,制定了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从课程的性质、任务、实验方式、实验考核以及实验时间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要求和详细说明。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我们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剔除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一些设计性实验,并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总共包括九个验证性实验,分别是:①电子学认识与仪器仪表使用;②单管放大电路设计;③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④集成稳压电源的设计与验证;⑤集成门电路功能测试,⑥组合电路逻辑设计;⑦译码显示电路;⑧基本触发器功能测试;⑨N进制计数器的设计。两个开发设计性实验是计数译码显示电路设计和三人表决器设计。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成绩的评定很难通过某一次实验或考核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所以必须要求教师掌握每个学生平时的实验情况,同时通过实验考核来确定最终的实验课成绩。其中从基本的验证性实验中选5个作为平时实验情况。

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从两个开发设计性实验中任选一个作为考核实验,占总成绩的40%。在平时实验的考核中,每一个实验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预习情况、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总结情况进行评定分数。所占的百分比为:学习态度10%,预习10%,操作情况50%,实验报告总结30%;5个实验平均即为平时成绩,在考核实验中,学生在对自己所选择考核的题目进行分析,自己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实验室里进行操作,时间到即可停止。然后由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并提出问题,学生应将题目撰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成绩由预习选件、实验操作和实验总结组成,分别的百分比为预习选件20%,实验操作50%和实验总结30%。电子技术实验单独设课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它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电子技术实验单独设课,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地位,保证了实验学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防止个别学生拈轻怕重和偷懒,实验课滥竽充数的现象,督促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技能全面合格;电子技术实验采用单独记学分,将实验教学提高到了与理论教学同等地位,有利于实验教学发展。

篇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旨在学习电路原理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模拟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变换的基本原理、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功能电路工作原理的定性分析和性能指标的工程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对模拟电路系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应用能力。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繁多,抽象性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如何提高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课教学水平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实验课和理论课是不同的,理论课以教师的“讲”为主,而实验课注重的是学生的“做”。我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验课设置为六个基础性的实验和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基础性实验内容围绕基础性知识,注重“做”的过程来启发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验证和熟悉重点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验的基础能力;设计性实验紧扣专业方向,选择与简单医疗设备设计相关的内容,是知识点应用的整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实验课采取以下方式来进行开展。

一、课前准备

从历次实验课的情况来看,单次实验课内容设置为三个学时,时间显得不足,如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课时很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课前准备是做好实验课的重要保证。具体包括:1,书写预习报告。课前明确实验预习内容,要求学员熟悉实验步骤,明确实验任务,如遇到不清楚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报告中进行标识,方便学员在实验课时有针对性。为了调动学员积极性,实验课时进行抽查,严格规定未完成者不能进入实验室,确保预习报告质量;2、软件仿真。要求学员用Multisium软件对实验电路进行搭建,结果仿真,让学生熟悉电路结构,对实验现象有个初步的认识,也有助于学员对实验电路各元器件功能性的理解。3,思考题启发。课前布置预习思考题不仅可以提高学员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认识,而且可以升华实验内容,理清实验电路结构和认识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增强了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比如,在晶体管单管电压放大器的调试实验课前,可以让学员们思考“在测试Av,Ri和Ro时怎样输入信号的大小和频率,为什么信号频率一般选择1KHz,而不选择100KHz或更高”问题,这个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延伸到电路的工作频带范围,也可以提醒学员们在实际电路测试时选择合适的信号源。

二、课中操作

实验课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课中操作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需要注意:1.首先应该让学员重视实验课。组织观摩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的实验结果、展示学员的实验成果促进学员兴趣的培养。实验课和理论课学习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孤立。2.讲解内容简练,突出重点,有层次性。讲解时间一般设置为15-20分钟,讲解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由于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在学员预习时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实验原理已经在理论课中详细讲解,反复讲授反而让学员感觉乏味,可设置5分钟以内。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为讲解重点,需要详细的给学员讲解电路的搭建方式和电路功能,采用幻灯片直接将电路的连接图展示给学员,这样可以一目了然。3.促进学员之间合作意识。指导教师需要对实验课中发生的各种突况进行处理,可能无法兼顾每一个学员,有的学员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主动向老师提问,于是将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员和弱的学员进行搭配,学员之间可能有更多语言,有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解决,营造活泼的氛围。教师应该多兼顾实验能力弱的学员,这些学员可能在实验过程积极性差,一旦遇到问题,却不习惯向教师和同学请教,这样很可能让他们变得孤立,渐渐失去信心,教师应该经常性的主动询问他们是否有问题,给予重点关注。4.注重实验内容的扩展,培养能力。不同学员之间实验能力不同,每次时间课可以增设选做内容,做得快的学员可以通过选做内容的实践获得更大收获,培养创新能力。5.对测试实验数据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实验操作完成后要求学员将实验数据交给教师审查,数据不正确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连接线路或仪器操作不当,也可能是由于导线损坏或仪器不能正常工作等问题导致的。但不管何种原因,要求学员必须利用手中的测试仪器,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测量慢慢找到问题所在,完成实验任务[1]。6.实验后讨论。预留最后5分钟对本次实验进行评价,带学员们回顾一下本次实验课的核心内容,Multisium软件电路仿真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现象,让学员们对本次课有进一步的认识,评述实验过程中学员们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培养学员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课后整理

课后整理是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验课时间短暂,学员们匆匆的连接电路,测试数据,可能很多学员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实验课后整理可以帮助学员理清楚实验过程,解决残留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1.整理数据,书写实验报告。明确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重点突出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通常实验数据和理论值存在偏差,要求学员分析原因。2.实验室长期对学员开发。对于实验能力弱的学员要有耐心,可以给他们提供二次实验的机会,实验室长期对他们开发,让他们慢慢寻找自信,对于实验后认为实验还存在问题的学员,也可以再次实验发现问题,给予他们平台支持。3.教师实验报告批改。要求学员在实验课后一周内统一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实验报告批改,附上说明和问题提示,给出实验报告成绩,将批改后的实验报告发给学员,学员的实验报告或实验中可能还存在不足,这时候学员看到指导老师的评语后就会注意这些问题,认识不足,实验成绩的好坏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总之,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联系理论教学的桥梁,又是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造性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理论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2]。

参考文献

篇3

前言:英国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任何科学都是实验科学。尤其是在应用科学领域;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实验不仅是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在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类各专业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工电子实验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以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电工电子实验具有以下作用。

一、能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电子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它强调其工程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其目的应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电子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电器类各专业的重要目标,学校应在电工电子实验中打牢基础,逐步提高这种能力。首先, 电工电子实验具备验证基本理论知识的功能,即验证性实验,这部分实验一般以各章节为基本内容,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其次是综合性实验,这部分实验的目标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一章或多章,甚至是结合其他科目内容的归纳总结;最后是设计性实验,其目标是在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较高水平的小设计类实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理论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新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够正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我们的教育目的,学生学习这些理论课程的目的,是更好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加强实验或实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防止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例如教师讲到交流电路时,在电感器上并联一个电容器,其总电流、线路损耗、总功率比原来都减少,而负载功率不变,即电源提高了利用率,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通过在两种情况下各个电流表、功率表的读数进行比较、计算、判断,最后教师将例子引入到生产、生活中,说明提高功率因数经济意义和具体方法。这样教学有几个作用,首先深刻理解功率因数、交流电路电流的关系概念,其次缩短理论知识到实际过渡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后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使用价值,就会明确学习目的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三、降低难度,促进理解和巩固

实验教学要通过实物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掌握知识创造条件,符合人的认识过程规律,从直观到抽象反映了青少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涉及到的都是枯燥乏味的概念与严密地计算分析,这对于部分数理基础差的学生而言,是“雪上加霜”。如果教师从实验引入课程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和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讲单相桥式整流电路这一节时,学生的学习目的是:(1)了解桥式整流作用,滤波器的滤波作用,并观察负载两端的电压波形。(2)测绘整流电路在无滤波器和接入滤波器时的外特性曲线。而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由四个二极管接成一个电桥的形式,把交流电变为脉动直流电的电路。再通过滤波电路,尽可能把直流脉动电压中的交流成分去掉,就可使输出电压波形变得平直。教师在讲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时,在实验室用做实验加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新知识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地教学效果,更能体现培养以实践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

四、激发学习兴趣,保证目标的实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电子电器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化底子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少同学存在着失落感、自卑感或混日子等各种各样的思想。一些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已经多次在受到老师批评,在学习上多次检验到失败。在许多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是“差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触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就开始厌学。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强调是数学分析和抽象、枯燥繁琐的计算,那么这些学生就会重蹈覆辙,更谈不上完成教学任务。教育理论者认为,学生成绩好坏与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利用实验或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简化分析过程,大部分学生会容易听懂和接受,多让他们动手做实验,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因此,如何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运用手段,结合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积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日光灯管的实验中,联系生活现象,简单地介绍判断灯管好坏的方法,联系环保节能,在提高功率因素的实验过程中现场提问,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也可以在扩音机电路的实验中,在教室的讲台上放上音箱,让完成实验的学生直接能够听到从音箱里放出来的音乐,这对学生是一个激励,也是对完成此实验学生的一个肯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抢答器或者计数器的实验中,可以安排完成实验的学生进行抢答比赛,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实用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浓厚兴趣,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所学的理论课也更有兴趣。

结束语:我想只要教师尽量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尝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多采用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多动手, 教师与学生必将体验到这门功课教学、学习成功的愉。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有使用条件,必须因人而异,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那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再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反而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总之,充分发挥电工电子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课堂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同时也能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并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4

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目前所开设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不能适应当今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设计能力。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完成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从事的是“不需要动脑筋的简单劳动”,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原理都没搞清楚,对实验中元器件的性能和选用以及基本电路的安装和调试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单调和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实验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一般只用各类成型的实验箱开设一些简单的实物实验。如果开设综合性实验,往往由于电路复杂故障难以查找、元器件品种不全、实验箱线路老化和部分元件损坏等因素,使得实验成功率低,严重挫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影响教学效果。

(三)考核形式不能真实掌握学习效果

目前实验成绩的判定依据主要是以实验报告为主,实验报告一般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等组成。其中,只有实验数据需要学生通过做实验获得,其余部分学生只要照搬实验指导书就可以完成。由于实验内容相同,即使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也能通过抄袭他人数据蒙混过关,教师很难分辨出学生实验的真实完成情况,也无法掌握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属于具有相对高理论性的一门课程,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实习以及实验等相关的实践学习,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与强化,才能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对初中物理、数学基础较弱的中职生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构建《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确保实践性教学能够具有更好的连续性,让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之中,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可以对电子技术产生非常良好的兴趣,可以对焊接技术更加的熟悉,并且可以对于电子技术加以综合的运用,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得以显著的提升,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掌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知识以技能。通过构建这一实践性课程体系,也能够让教师在学生刚进入学校便可以全面的接触、了解学生,这样更加有利于依照不同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如此便更加的有利于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和理论课程更为适宜的实验课程

从我们所构建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来看,要想和理论课能够更加的配套,应当根据设置的理论课程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例如,我校就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特点,在一年级上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为36个课时,这样不仅不会占用太多的课时,同时也可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在所设置的实验课程之中,不仅包含有几个相对小的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同时还包含有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针对具体的电路完成设计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应用微目教学模式

其一,小团队的合作。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由于学校自身综合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所以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适宜让学生完成较大的项目,可以设定一些小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微项目在规模上相对要小,不过就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来说,微项目所包含的具体活动内容相对要多。例如,可以开展电路设计、元件资料分析、焊接支座等等各种微项目。但是这些微项目如果让一个学生完成,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能够建立小团队,合作完成一些微项目。每一个小团队可以有3-5人左右,学生可以自由的组合建立团队。通过小团队的方式来参与微项目,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微项目的难度,有效的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进一步的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二,汇报演示,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完成一个微项目之后,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成果加以汇报与演示,让其他学生了解到自己团队在开展此次微项目之中的创新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可以讨论在微项目实践活动以后,自身对于课程所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变化情况,分项自己在微项目活动之中的心得与体会。学生们通过成果的展示以及汇报,能够更加的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与经验的交流,进一步的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篇5

我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电信学院本科留学生,自此开始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到目前,电信学院有来自肯尼亚、尼日利亚、刚果等国家的留学生近80余人,对其在教学上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也是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进入的第一个工程性实践环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教学现状

留学生多来自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他们有自己的母语且从小就学习了英语,但基本不了解中文,因此,英语成为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唯一工具。课堂上采用全英文教学,由于教师的非英语专业水平,表述是否清晰,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环节[1]。因此,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让学生认可和接受的语言表达能力[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教材上使用了英文原版教材,由于其语言地道,老师和学生都容易理解和接受,但英文原版教材在内容讲解上有的地方过于繁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课堂上,当讲解比较复杂的电路时,由于分析推导过程较长,学生经常会失去耐心,教师讲得口舌干燥,听课效果却非常不理想。在实验教学方面,学生进入实验室以后, 教师就会担心学生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怕学生出现危险或损坏元器件与设备,实验中教师忙得团团转,分不开身,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到的东西很少,更不用说创新了。

2.教学实践

2.1 课堂教学[3]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听取学生建议,防止语言交流不畅引起理解歧义。每章内容中都结合几个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使其觉得学之有益。另外在每章结束后还加以巩固练习,大约15个左右选择题,同学依次作答并说明理由,跟踪学生掌握情况。教学中当讲到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如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多子与少子的漂移、扩散和复合等可以通过Flash动画直观的展示其过程[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当讲解比较复杂的电路时,可将EWB和EDA软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仿真出结果或波形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加深电路的理解,防止课堂内容枯燥影响听课效果。如在讲共射极放大电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时,三种电路中都需要推导输出和输入的关系,以及电路参数对输出的影响等,由于推导过程复杂,学生难免会分散注意力,难于理解,这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给出模拟结果,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过程的变化,从而加深印象。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学习过程,他们就像一台存储器一样接受教师讲解的各方面内容,然后按教师讲解的步骤一步步完成任务,没有创新的意识和想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改革这种教学观念和学习习惯,并重点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培养。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了检验,由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独立完成任务。下面两幅图是两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后给同学们讲解的过程,讲解的内容涉及组合逻辑电路和计数器方面的知识,分别就这部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给出分析。图1中(a)图是其中一名同学讲解用加法器和减法器等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简易计算器的一个应用,图(b)是另一名同学讲解用计数器和数码管显示电路设计一个数字电子钟的一个应用,得到了同学们和教师们一致的好评,也激发了同学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a) (b)

图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完成的任务

2.2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室设备局限性和有限的学时,无法开出全部的实验内容,且实验中一些大胆的设想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无法实现,应用EDA仿真软件就可以实现上述内容模拟,既克服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性又降低了实验器材的损耗。学生通过仿真软件的使用,将软硬相结合[5],既拓宽了思路又学习到了新方法,还可用于自己设计电路,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根据实验内容和仿真平台的使用,还编写了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英文讲义,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进行拓展。

2.3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篇6

【摘要】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四方面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 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学生的培养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背景及今后职业能力的要求。然而当前“讲授式”仍然是很多高职院校各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现象相当普遍,导致他们毕业后不能很快胜任企业一线工作。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制约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办学模式”。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跟据我院对汽修行业市场的调查数据来看,当前在汽车及其电子产品生产等岗位需要大量的汽车电子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制造、装配、检验检测等工作。因此,我们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人员,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我们必须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设计典型项目重构,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项目化教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为载体”“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更早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

1项目教学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对精神。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项目教学注重培养应用能力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项目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缩短了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的要求,能够达到懂原理、会操作的目的。其次项目教学注重培养综合能力与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

2《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今我国汽车技术飞速发展,汽车已成为机电等多种技术高度融合的载体。现代汽车维修工艺的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和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汽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面要广,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而原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很远,教材内容延续学科体系,知识量多,理论抽象,涉及汽车应用的知识甚少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

1)以职业岗位为目标,根据行业标准,后续课程的需求,我们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按企业对汽车机电维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使课程对汽车机电维修专业更具针对性,课题组跟吉林一汽、奇瑞等企业的专家、维修人员一起共同开发了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项目式教材。教材内容以汽车典型电路的分析测量及典型电气设备的分析检测为教学项目,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当前汽车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主要以必须掌握的电工电子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汽车的具体应用,强化实验实训环节,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汽车电气设备的运用能力,实现汽车专业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

2)结合汽车的具体应用,“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序化教学内容。以五个典型的工作项目为引领,项目一汽车除霜器电路的测量;项目二交流发电机的检测;项目三汽车常用电器的检测;项目四汽车电机的测量;汽车信号的分析等。并根据项目内容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以每个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目标。从汽车最基本,最典型电路的识读原理的分析到汽车电控信号的传输,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包含到递进,教学内容的排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规律。坚持以基本电气元件及设备和典型电子电路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每一个工作任务由五个基本模块构成:①任务描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任务情境。②任务目标:明确完成该任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应达到的实践技能。③理论知识:将工作任务中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展开实例。④任务实施:根据设计的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⑤任务测评: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对该工作任务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达到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查阅、信息处理、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的提高。

2.2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为达到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育目标,我们实践了针对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理论知识服务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先进理念,实施并创新了“项目式”的教学模式。课程以真实的汽车电路检测和汽车典型器件的检测与制作为项目为载体,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引领,按照企业人员的工作流程,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将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实际任务的实施过程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并获得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2.1教学场所的转变——由单一场所转变为多种场所

以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分段式学科化设置,即先学理论后做实验,当学习理论时,由于缺乏实践支持难于深刻认识理论的实用价值;而进入实验阶段时,又由于理论掌握不牢固,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课程结构使理论与实践分离,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力的提高。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而实施项目教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多是贯穿在现场或实践操作中,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是汽修实训车间、电工电子实训室、多媒体仿真实训室、图书馆、网络、通讯或其他信息渠道,还可以到修理厂寻求师傅的指导帮助。教学活动由单一课堂形式转变为多种形式,拓展了学习渠道和资源,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促使学生更早的了解走进汽车机电维修岗位。

2.2.2定期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我院加强跟吉林一汽、奇瑞、通辽本地汽修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和交流,我院分别和吉林一汽、奇瑞等多家汽车及配件生产、销售、服务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定期将学生送往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顶岗见习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以实际的岗位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校外实训基地设备先进、齐全,充分满足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体验企业文化、适应岗位锻炼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讲解一些汽车简单电路的识读、实车电气系统认知及简单故障诊断。在某些岗位,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程度,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3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3.1按照“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指导思想,通过选取汽车典型工作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走出校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堂教学必须按照“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指导思想,通过选取汽车典型工作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先以创设工作任务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地位变为认识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动手实践活动。

3.2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实践表明,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感知,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件的优点是将难懂、抽象枯燥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现象模拟展示出来;但课件对一些公式推导、解题过程、电路分析和设计过程等,不能清楚展现。因此,就需要通过板书讲解来进行补充,教师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和比较重点的知识写在黑板上,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能给学生以较深刻的印象,实现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的有机结合。

3.3采用网络课程拓展了学习空间,满足网上教学需要,为学生预习、复习功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开发了部分电路和器件的动画。网上提供了教师的教学录象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还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教学要求高,合理运用这种媒体大大增加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信息量,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课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满足教学需要,“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已不能沿用传统的偏重理论的考核方式。根据“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以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考核时,注重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核内容及比重。将考核评价体系分成日常考核(占20%)、形成性考核(20%)、理论考核(占30%)和技能考核(占30%)和四个方面。

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做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是所有相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一、模电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这点尤其重要。那么,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主要的手段就是实验。实验是对理论学习最有益的直接补充,在学习过程中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进行同步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反思理论,或者带着理论学习的问题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

二、现今模电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成因分析

在目前的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总结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性也相对减弱了。

2.虽然理工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有相关的实验课程,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实验教学一直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一些验证性实验,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把实验课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3.在教学方法上是以老师为中心,课上老师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甚至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无所不包地进行讲解。学生课上只是完全机械、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即使遇到问题也不动脑筋思考,而是急于让老师帮着解决。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新技术飞速发展引起教学内容不断扩充,使得教学内容和有限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许多实验教师长期局限于单科实验,缺乏横向交流,造成知识面狭窄,很难满足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阻碍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关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21世纪创新型电子技术人才,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实验项目一般可分成基础性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两类。基础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熟悉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常见实验数据的测试方法。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是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几种不同功能的电路,制作出实现某些特定要求的一个小系统,它是在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熟练使用相关的仪器、仪表的基础上进行的。

基础性实验的开设要做到与理论课程同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出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于基础较好、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其根据试验目的,自拟实验步骤。通过完成验证型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用实践检验理论的好习惯。

在完成几个单元验证实验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综合了几个单元电路的设计性实验。由简到繁的设计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工作的思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各部分电路之间的耦合、阻抗匹配等问题。另外,也可给出设计性实验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由选题、自己设计及安装调试电路,独立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

2.增加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仅仅凭借实验课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实验课的基础之上开设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课程设计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指导该门课程的教师可以给出题目和要求,每周留出一定的答疑时间,将选修该课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定相同或不同的题目,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查阅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最终完成实验并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报告。整个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指导的作用,一般不直接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最后,还可以开展实验报告会,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讲解自己的实验报告,解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使每个学生对不同题目的设计性实验都有一定的了解,相互交流和沟通,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

3.利用EDA软件及校园网实现远程教学。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模电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实验仪器、元器件短缺以及规格不符合要求等因素,还能利用软件中提供的各种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摆脱实验室方面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实验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加上校园网和EDA软件的网络化功能,完全可以实现具有实时互动效果的远程实验教学。学生可随时随地远程登录访问,实现远程申请实验、完成实验(发送设置参数,接收实验结果的数据)、提交报告、在线答疑等。

4.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理论课、实验教学并兼顾科研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要兼顾科研,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了解新技术,促进自身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科研的部分成果简化后可作为新的教学和实验内容,促进教学内容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高质量的教学实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科学的工作作风在这里形成,并将伴随人的一生。我们要不断优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篇8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会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同时,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如果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大多数学生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针对独立学院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对《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采用武汉恒科科教仪器公司生产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总共有九大功能模块,采用插线的方式进行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安排了32个实验学时,包括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单管共发射极放大器、结型场效应管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线性应用、集成运放波形产生电路、多路直流稳压电源设计、音频功率放大器等7个实验项目。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采用固定实验模块,学生只是机械地连接电路,缺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很快就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也不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法做一些改革。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全部7个实验中,其中有6个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照着电路图在实验箱上连接电路即可测出实验结果,这样不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为了提高实践能力,去除一组验证实验,对音频功率放大器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计算电路的各个参数,通过各个原件连接电路,完成最后的组装和测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实施方法的改革

1)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课的指导,在实验开始前,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在实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一个实验要在几个学时内完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实验老师必须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教学详细的讲解,对比较难的电路现场演示,实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同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完成实验后,可以和教师一起指导其他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EDA技术引入教学,对实验内容可以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4)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现场讲解,答疑解惑,并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对实验内容教学扩展,提出新的要求,提倡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对部分实验内容可以录制成视频,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学生分享,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

四、考核改革

实验的评分应该更加注重平时的表现,将实验前的预习纳入最终考核成绩,在每次实验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考核,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各占总成绩的30%,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各占总成绩的20%。

五、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些独立学院《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看法和见解,并在本院学生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对教学的要求在不断更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提到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出一份力。

参 考 文 献

[2]杨聚庆,刘娇月.高职光纤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7年03期

[3]程永强.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实践与体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王艳春.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王兵玲.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篇9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线教师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照本宣读让学生根本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严重不利于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效的将自主学习模式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进行论述,以确保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最大化实现。

 

1 什么是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在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对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来有效的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其中,以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效的应用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也能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那么,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是课改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是符合“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了落实课改基本理念,更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时,我们要有效的将自主学习模式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其次,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职教学生来说,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最重要的还是知识的应用,而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职教老师,我们要借助自主学习模式来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掌握基本的知识,锻炼基本的学习能力。

 

3 自主学习模式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只有有效的应用才能展示自主学习模式的价值,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所以,在明确了什么是自主学习模式以及应用自主学习模式的必要性后,我们就要研究教材来将这一模式有效的应用到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以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半导体二极管》中的应用为例,对如何构建自主的电子技术基础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中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

 

(1)了解二极管的分类。

 

(2)了解常见的二极管的外观。

 

(3)掌握二极管的检测。

 

……

 

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电流表、电压表、限流电阻、电源、二极管”等实验器材进行自主实验,并记录下二极管正向和反向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据,并通过分析来总结出二极管正向和反向的伏安特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比如:有学生提出:在实验验证时,限流电阻的作用是什么?

 

还有学生提出:正向和反向连接之间有什么关系?

 

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进行反向连接实验,想要说明什么?

 

……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最后,我在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真正构建出高效的课堂。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通过有效的应用自主学习模式来构建出自主、高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堂。

 

4 自主学习模式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在看到自主学习模式应用带来的成果后,还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不足之处。那么,在自主模式学习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呢?

 

首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长久以来,我们坚持的都是以师为本,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一些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所以,在这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下,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的核心价值就得不到体现,致使课堂依旧围绕的是教师的教,这样是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的。

 

其次,把握不准应用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电子技术基础内容都适合应用自主学习模式的,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放大电路反馈原理与稳定化基础、MOS模拟集成电路基础等内容,专业性、抽象性都较强,如果强硬的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的,也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的。

 

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包括“自主学习模式核心思想的理解偏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等等,这些都影响着该模式价值的最大化,都影响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价值的实现。

 

篇10

《数字图像处理》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所涉及的原理和相关处理技术在模式识别、智能检测与控制、信号传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经典算法和处理技巧,更能够融会贯通地实现对知识的转化和运用,真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先理论、后实验”的二元分离教学模式,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有限的学时设置也使学生无法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算法[2][3]。此外,缺少与教材紧扣的实验系统,更是制约了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4]。因此,开发能够辅助教学且可满足实践需求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仿真平台,已成为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现有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尝试开发出了不同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刘书杰等利用Delphi软件结合Bussiness Skin Form界面控件,开发的实验系统实现了基本的图像处理[5]。李荣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了在Java语言环境下,通过扩展Image J插件的功能来实现对图像处理的方案[6]。林雪华借助VC++软件开发了界面化的实验平台,实现对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验证实验[7]。上述三款实验平台分别以不同的编程语言为基础,开展了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原理及算法的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深谙图像处理的物理含义,更需具备深厚的编程基础和技巧。这对初学者而言,无疑增加了参与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课程本身学习的兴趣。

为使学生有效参与实验教学,各种基于MATLAB GUI的图像演示、仿真、实验系统相继问世[8,9,10,11,12]。但从其内容和操作方式来看,多以交互体验式的原理感性认知为主,缺少编程实践和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性实验环节。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无法了解实验设置的目的、实现的过程和具体步骤,且实验结果也缺少必要的分析,这无疑降低了实验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借助MATLAB的图形界面开发功能,设计了一款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既可实现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原理和经典算法的交互实验,也可实现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综合实验和编程实践。

二、实验平台设计思路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分为基本原理实验和综合操作实验两大模块。其中,基本原理实验包括图像基本处理实验、图像增强处理实验、图像分割处理实验、图像几何变换实验、图像频域处理实验和图像形态学处理实验[13]。综合操作实验包括血液细胞计数实验、车辆牌照识别实验、人脸目标跟踪实验、指纹识别实验、米粒分形检测实验。实验平台整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根据系统结构安排,实验平台采用层次化设计思想,通过总分、嵌套方式完成实验内容的构架[14]。利用MATLAB图形界面开发环境,通过界面布局、控件添加、参数设置、回调函数编写、测试优化等步骤,实现交互界面设计。利用界面访问机制、函数调用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完成具体实验内容操作。

三、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实验平台以交互界面方式展现相关内容与要求,根据平台结构逻辑和实验内容安排,设计中采取主界面和子界面访问切换方式实现实验分层操作。其中,主界面为系统初始访问界面,子界面对应为各个实验操作界面。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子界面还可嵌套不同功能的下级子界面,以实现内容的细化。

图1 实验平台整体结构框图

1. 主界面设计与实现

平台主界面设计包括起始导入界面和实验目录界面两部分[15],其界面外观效果如图2所示。在起始导入界面中,点击“进入平台”按钮,则会跳转到实验目录界面。在实验目录界面中,点击实验名称按钮,即可进入相应的实验操作子界面,点击“退出实验”按钮,则会关闭该界面并返回上一级起始界面。

图2 平台主界面

起始导入界面设计及按键实现界面切换访问功能的主要代码如下:

2. 子界面设计与实现

(1)基本原理实验子界面

以图像增强处理实验中的“邻域平均法平滑处理”子实验为例,简要说明基本原理实验子界面及其嵌套功能实验子界面的设计过程。

在实验目录界面中,点击“图像增强处理实验”按钮,即可跳转访问到如图3所示的图像增强处理实验子界面。在该界面中,将左侧设为实验内容介绍区,旨在向学生介绍图像增强处理所包含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对该部分有整体的了解和认知,可在GUI编辑界面通过添加面板控件、静态文本控件和轴控件来实现。界面右侧设为实验的具体功能操作区,按照图像增强处理所涉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共设计了八个子实验,通过面板、按钮、互斥选择按钮群等控件组合实现具体实验的操作。由于图像灰度变换和图像平滑实验包含有多种处理方法,操作时需通过上方的实验按钮激活下面的实验方法按钮群,而后点击选择具体方法、访问对应子实验界面,完成具体实验内容。

图3 图像增强处理实验子界面

如上所述,当激活并选择邻域平均法实现图像平滑处理实验时,界面就会跳转至如图4所示的嵌套功能实验子界面。该界面划分为实验说明、实验操作和图像显示三个区域。其中,实验说明区主要介绍具体实验的内容和相关要求,让学生对实验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实验操作区以控件组合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编程学习与实践。图像显示区则是将处理结果直观显示出来,便于对比分析。

图4 邻域平均法平滑处理实验子界面

在实验操作区中,各功能按钮采用依次激活方式设置,其中“读取图像”按钮功能可由imread()函数实现,“添加噪声”按钮由imnoise()函数实现。噪声类型主要设定了椒盐和高斯两种常见噪声,可通过单选方式进行选取,噪声相关参数选用了默认值,实际编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模板选择”按钮功能主要由fspecial()和imfilter()两个函数实现,实际操作时提供了3×3、5×5、7×7三种不同大小的可选模板类型。

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查看到不同大小模板对相同噪声和不同噪声平滑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按钮利用界面访问机制,以弹窗形式调用结果分析界面,该界面以文本方式阐述实验机理、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差异原因等,便于修正或巩固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性认知。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编程技能的培养,还设置了“典型程序”功能按键,该按钮利用open()函数调用m程序文件。文件中给出原理编程代码和函数编程代码两类典型程序,便于学生对原理的内化理解和编程运用。同时还设置了“编程实践”功能按钮,该按钮利用edit()函数创建脚本文件,学生可模仿程序示例开展创造性的编程实践活动,达到演练结合的实验目的。部分实验关键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2)综合操作实验子界面

综合实验部分既包含原理综合运用实验,又包含静态图像向动态图像拓展的应用实验。下面以“人脸目标跟踪实验”为例,说明综合操作实验子界面的设计过程。该实验以视频动态图像为操作对象,利用粒子滤波技术实现对人脸目标的跟踪,并进行跟踪有效性分析。

在实验目录界面中,点击“人脸目标跟踪实验”按钮,即可跳转访问到如图5所示的“人脸目标跟踪实验”子界面。该界面仍然采用实验说明、实验操作和结果显示三个区域布局。其中,实验说明区利用面板和静态文本控件实现对实验内容和要求的说明。实验操作区利用按键、面板和编辑文本控件组合实现交互操作。结果显示区则利用轴控件实现相关处理结果的显示。

图5 人脸目标跟踪实验子界面

在实验操作区中,“读取视频”按钮功能由Video Reader()函数实现,完成视频动态图像信息的获取;“采集图像”按钮功能由read()函数实现,完成视频第一帧图像的采集;“确定目标”按钮功能由imcrop()函数实现,主要是在首帧图像上完成以手动方式交互确定人脸目标区域,达到对跟踪器初始化的目的。另外,结合实验内容和要求,界面中还添加了“参数设置”操作按钮,并设定了目标模型和粒子数量两类可调参数。实验中仍采取由上层操作按钮来激活下层参数类型控件,引导完成具体参数设置。其中,目标模型可选用RGB和YUV两种参数,旨在研究不同色彩空间下的目标建模对环境抗干扰能力和跟踪稳定性的影响。粒子数量参数可自行设定,旨在研究不用数量样本对跟踪有效性的影响。

在具体参数设置时,利用str2num()函数将输入的字符串转换为数值,实现前台界面向后台程序进行数据传递。最终利用“跟踪显示”按钮完成跟踪结果的演示,该按钮可通过调用implay()函数来实现。为研究所设计跟踪方法的有效性,界面还添加了“相似度分析”按钮,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将每帧最终跟踪区域与初始目标区域进行相似度比较,分析判断每帧跟踪的准确性。部分实验关键程序代码如下:

四、实验平台特点

1. 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平台按照知识体系构架实验内容,利用嵌套方式组织实验操作。通过先基础、后综合的实验安排,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另外在具体实验中,实验要求、实验操作、结果显示的界面布局范式,有效模拟实验全过程,使得实验思路更加清晰、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实验操作更加具体。

2. 操作方便,易于扩展

平台提供的交互式实验仿真界面,便于学生通过方法选择和参数调整,对比分析不同算法的处理结果以及参数变化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同时,师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与学习需求,修改底层代码程序或删、补实验内容,实现对平台个性化的优化与完善。

3. 演练结合,助力创新

针对各种图像处理算法,平台提供了典型的程序示例,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转化运用。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编程实践入口,便于学生在对原理理解和内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编程实践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五、结语

数字图像处理仿真实验平台将抽象的图像处理理论和算法具体化、可视化,使实验操作更具交互性,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平台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能够助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远航数字图像处理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吴全玉,刘晓杰,潘玲佼,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电e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121-124.

[3]张晓强学术导向的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4):76-81.

[4]张鑫,吴娱平子良,等基于Matlab GUI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8):6-8.

[5]刘书杰周晓峰.基于Delphi语言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系统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8):945-948.

[6]李荣基于Java语言和Image J平台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方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 12(36)-:146-148.

[7]林雪华基于VC++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的实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1):50-53+56.

[8]饶俊慧基于MATLAB GUI的数字图像处理演示系统设计[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102-106.

[9]王文成,李健王瑞兰,等基于Matlab GUI的数字图像处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2):141-144.

[10]齐玉娟,王延江基于Matlab GUI的图像和视频处理仿真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3): 146-149.

[11]傅志中,赵宇飞,周宁等基于Matlab图像采集工具箱的图像处理实验平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 100-103.

[12]郑庆庆,吴谨朱磊,等交互式图像分割实验系统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