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辅导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随班就读学生辅导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班就读学生辅导总结

篇1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全纳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成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使所有的儿童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参与合作学习,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它不仅涉及特殊教育,还包括普通教育,甚至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领域。目前,在我国,随班就读形式是对特殊儿童的需求响应,是全纳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班就读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师资质量没有保证、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需要庞大的特殊教育支持系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行政支持

行政支持是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教育局教研室、特教资源中心为技术指导中心的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1.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残联组成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学习全纳教育思想,以随班就读特殊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班就读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使随班就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由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组成教育教学专业技术指导小组,为随班就读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评估、筛查鉴定等支持工作,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舆论宣传,及时报道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活动成果,促进社会各方面对随班就读及其特殊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4.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手段,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通过送教上门服务或机构服务等形式,借助特殊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开展学习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课补习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进而满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学校、班级支持

随班就读学生所处学校、班级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运作和教育质量。

1.由学校领导、班级教师、资源教室教师组成随班就读的具体工作群体,全面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心理评估、入学安置、学籍管理、课程设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开展兼顾到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探索和总结随班就读教学组织形式等。

2.班级教师在情感态度、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等方面全面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并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

3.班级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备课、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方面充分照顾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

4.班级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安排座位,实施合作学习、伙伴帮扶,帮助班级形成尊重、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社区支持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所在,社区支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区生活,为他们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资源中心组织特教老师或资源教师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单、散发宣传单或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支援服务,让社区居民理解、关心、支持社区内的随班就读学生。

2.社区内的残联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及其他民办康复机构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普通学校培训康复教师并为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器材及指导活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支持

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的要求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1.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对学生家长和随读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帮助家长和普通学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随班就读教育技术,为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使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2.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的实际出发,帮助建立资源教室,承担随班就读的巡回辅导任务,配合、指导普校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与普通学校及时商讨解决随班就读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

3.特殊教育学校协助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督促随班就读质量不断地提高,促进随读工作良性发展。

4.特殊教育学校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与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形成合力,积极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工作规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科研等等进行广泛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随班就读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向正规、科学的目标迈进。

五、资源教室的核心支持

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的、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的场所。建立资源教室出于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目的,是全纳教育理念的良好体现。

1.资源教室配置足够的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辅导需要的教材、教具和书籍;资源教室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并积极履行职责辅导随班就读学生。

2.资源教室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咨询与培训、教学辅导、功能补偿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全面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咨询和培训服务。

3.资源教室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既要针对学生当天课堂中未能消化的文化知识给予个别辅导和重点练习,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4.资源教室利用相关设备和资源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特殊教育技术支持。

六、结论

1.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有利于提高残障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让随班就读学生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过得开心。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17-01

近几年来,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反映就是质量不高。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特教老师奋斗的目标。

1.现状分析

本校有智力、视力、肢体残疾等类型的随班就读学生。这些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相对于同龄的学生来说相差较远,但是他们热爱集体生活,乐于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份子。由于人数较多,年级分散,随班就读工作将需更加细致、周到,需更关爱每一位学生。

2.主要工作

2.1完成统计建档工作。完成新学期随班就读学生的统计、建档工作。确定随班就读学生的负责老师。为每位随班就读学生建立个别教育档案,有活动,有记录。

2.2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根据不同情况为特殊学生建立起规范的档案,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确保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优质教育。学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理念,将以"生活化教育、个别化辅导、活动中学习、合作化教学"的方式积极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及参加学校、班级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2.3加强专题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学习有关随班就读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先进的理念,并渗透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4近距离关爱随班生。要求任课老师采取"近距离"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促膝交谈,用信任的眼神、激励的话语与他们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与关怀,消除孤独、自卑的心理,以"心育"为突破口,每位老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用自己的爱去浇灌特殊的幼苗。拟订教学方案,面向每个智障学生,提高素质;同时,积极配合学生发展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随班就读学生融入集体中,学习知识,感受快乐。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身旁配备小干部,及时提醒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怎样做,给予及时的伙伴帮助。

2.5加强教学模式探究。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在随班就读工作中应采取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在集体教学中有机地进行个别教育。教师要求在座位安排上、将随班生安排在最显眼的位子,便于老及时地帮助。教学程序上、课堂提问中、练习过程中都要针对特殊儿童给以适当地照顾。在教师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从随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分层教学,循序渐进,以获得生活技能,培养兴趣为主。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发动教师参加特教科研,不断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

2.6加强家长培训工作。学校和班级教师要与随班就读生的家长及时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随班就读生家长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基本的教育方法,对其子女做好家庭教育训练工作。

相信本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让随班生在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平安生活,健康地成长。

3.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对盲、聋、弱智学生开展随班就读,提高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有关要求,现就加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制定以下方案:

3.1加强管理职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网络化的管理体系。

(1)整体规划随班就读,明确学校、教师自己的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对随班就读的管理。

(2)专人负责随班就读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研究、科研工作。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要有专人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3)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与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结合起来,要发现和推广随班就读教师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形成随班就读的教育特色,积极创造一支随班就读教师的骨干队伍。

(4)健全随班就读管理机制,建立以校长室、教导处、班主任共同参与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聘请由教育行政、医务、教研人员、特教学校、普通学校有经验的教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

3.2规范管理,提高随班就读对象确定、安置及后续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1)随班就读对象的确定应严格执行残疾标准(参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必须依据残联部门指定的残疾鉴定医疗机构的鉴定结论,由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核学生情况、家长申请,如果学生情况符合标准可同意其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取得随班就读学籍,如果学生情况不符合残疾标准则不能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学校应及时做好学生的安置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

(2)残障学生(除了聋、低视力、肢体残疾等存在明显残障的学生以外)一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申请随班就读。此类随班就读学生一般两年进行一次复测,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复测结果进行审核,如果学生的残障情况有所好转已不符合残疾标准,就视为普通学生,不再确定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籍;如果学生的残障情况仍然符合残障标准,仍继续视为随班就读学生,保留随班就读学籍,学校应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

4.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总结

特殊学生是一个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既是他们应享有的权力,也是他们终身发展的渴望,更是教育者的责任。本校领导十分重视随班就读工作,本着让随班就读学生尽量避免隔离,尽早回归主流的宗旨,在区康复中心的关心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几年来,本校在随班就读工作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1领导重视,强化管理。本校领导始终把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热切的关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的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把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师资配备上,学校也作了细致安排,挑选了业务能力强,学历高,工作责任心重,有耐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已制度化,并形成了由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小先生"为队伍的特教网络。

篇3

“助学”是义务性质的工作,同时也承担着相关的责任。所以,在选“助学小伙伴”时,要强调“以自愿为原则”。因为基于“自愿”,学生才会投入,才会努力想办法克服“助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而“自愿”也更能体现出学生那种真诚的“关爱”。对于“随班就读”儿童,我们要把“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他们。所以,在每次确定“助学小伙伴”的人员之前,我都会利用班会讲明“助学”的目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强调这是一项艰辛而又光荣的工作。接着我就让学生自荐,并在自荐的基础上进行“竞选”。这个过程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助学小伙伴”的要求和将要承担的责任。其间,我还会成立专门的评议小组,设计一些“考核题”,考查“助学小伙伴”的反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评议的基础上,初步选出6名“助学小伙伴”,进入为期两周的试帮扶工作阶段。他们轮流与帮扶的“残疾儿童”同桌,加强与帮扶对象情感上的沟通,并接受相关的考查评价。经过两周的考查后,如果被帮扶的残疾儿童情感上接受他们,并且他们的表现通过考查(表1为考察评价的内容),他们将被确定为“助学小伙伴”,并予以公示(一般是4个人)。同时,倡议其他同学以“助学小伙伴”为榜样,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热情地帮助“随班就读”的学生。

二、“助学小伙伴”的职责——任务明确,措施到位

通常被选为“助学小伙伴”的学生都是热情、耐心、综合素质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但同时对他们来说,“助学小伙伴”的工作是陌生的。因此,我专门召集他们,向他们详细介绍情况,讲清楚他们的主要职责与任务,且将相关要点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形成文字,让他们反复学习,理解透彻。他们的主要任务包括:

1. 在行动上给予帮助

在行动上给予帮助,包括每天陪同“随班就读”儿童上下学,协助教师帮助他们熟悉学校环境、认识操场和厕所、参加校内有关活动、寻找自己的座位,使其能够避免生活无法自理的困境;协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复健活动,使其避免肢体的萎缩。

2. 在学习上给予帮助

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包括课前帮助“随班就读”的学生预习课上的新内容、协助他们完成笔记和简单作业、利用双休日对他们进行辅导等。对一些智力低下的学生,则制定专门的辅导计划和内容,联合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开展帮扶。必要时,可根据辅导内容布置作业,单独设计测验题目,单独出题考试,奖励其每一次进步,使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3. 对心理进行疏导

“随班就读”儿童,大都有自卑心理,不敢与人交流。因此,我和“助学小伙伴”很注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的疏导。对“随班就读”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方式有:一是下课后引导他们参与或观看其他学生的课余活动;二是找话题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三是在他们心情不好或发脾气的时候,及时给予关心,并寻找让其发泄的渠道;四是抽时间为他们读书、读报等等。[2]

4. 在行为习惯上协助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例如,上课铃响了就该回课室上课,上课过程中不应走出课室,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完成等。此外,还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如大小便要到厕所,不在课桌、墙壁上乱写乱画等,必要时可以让“助学小伙伴”坐在其周围,在课间主动约其一起玩,以避免其犯错误。最后,还可以建立《上课评价手册》,根据其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

5. 加强安全监督

“随班就读”儿童往往由于智力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稍不留神,他们就可能深处危险之中或危及他人,所以,要特别留意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发现危险倾向要机智地制止他们,并及时地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为其分析哪些行为是危险行为,哪些行为还会伤害到别人,引导其参与有益的、安全的活动。

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必须教他们学会选择有效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一般而言,老师每两周要对“助学小伙伴”的工作进行一次小结,给予定期的总结和反馈。通过定期的小结,帮助“助学小伙伴”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提高能力,把“助学”做得更好,更有实效性。

三、“助学小伙伴”的提升——定期培训,不断提高

篇4

在我的班上,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听力残疾学生,她只有借助助听器才能微弱得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现实对她太残酷,剥夺了属于她的欢歌笑语。但我和我的孩子们尽可能给她最多的“爱”。

本应该在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但是她却在普通学校就读,这就属于随班就读。这里我就谈谈自己对随班就读管理的一些认识。

一、纳入常规班级管理,发挥特殊教师作用

随班就读教师要注重调动班级普通学生及随班就读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帮助特殊儿童,保证其学习、生活及日常行为习惯顺应班级正常秩序。热爱特殊儿童是随班就读教师的首选条件。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因为自身条件,在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随班就读教师的态度对特殊儿童能否在普通班级中成功就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期待和接纳态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改进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普通儿童、儿童家长甚至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以及特殊儿童的自我观念的发展。在随班就读班级中,教师除了自己要完全地接纳特殊儿童外,还应在班上创设一种积极的气氛,使特殊儿童完全融入到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集体中。

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班就读教师要正视随班就读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从不同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能力的诊断入手,确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力求使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出最大效能,不仅提高普通学生而且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兼顾差异。

二、采取特殊措施,帮助特殊学生

(1)做好班级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共同关爱的观念,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确保随班就读学生处在一个与普通学生一起生活、学习的和谐环境中。

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特殊学生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在生活中加以照顾,他们还可以协助教师对残疾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如对盲童进行行走及定向的训练,为他们读一些有关的报刊或其他课外读物,帮助他们养成卫生习惯,为聋生矫正发音等。

(2)班主任有意指派随班就读学生担任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增强其为集体服务的自觉意识,同时扩大与班上普通学生的交流面。当一个学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有归属感的时候,他会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属于这个班级的,让他觉得班级需要他,他对这个集体是不可缺少的。

(3)班主任形成制度化的个别教育习惯。经常找随班就读学生谈话,针对其长处和问题给予及时指导,鼓励其自信、乐观向上。教师要充分利用“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有效的辅导,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对不良情绪适当疏泄,不要让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下去,学会对危险情况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合理应对,并学会寻求外界帮助。再者,要积极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耐挫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其坚韧的个性品质和良好情感资质。

三、班主任与家长协作管理。班主任可以主动寻求与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的协作,共同谋求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途径

篇5

1.1放足亮点,小题大作。创设让随读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是激发随读生有说的信心和欲望的必要途径。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均有着差异,特别是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能力比较弱,很难有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说的机会,让随读生也能来说,并且能说的正确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一些难度相对小的问题时,更应当将发言机会更多的给予他们。

1.2大海淘金,及时辅说。对随读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是随读生获得学习成功,提高自信心的重要措施。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首先对随读生可采取课前引导预习、提前指导的方式方法,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成功率就会高些。其次在上课时这些学生常常会在说数学的过程中会说不下去,教师要及时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学习过程中,随班生获得了成功,验到了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吸引他们"融合"进来的作用。

2.搭建平台确立互动点

2.1说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每四人或六人分为一个小组,根据小组设立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教师在分组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但对于那些随班就读的学生只考虑他们的学习程度就不够了,我们还要看同组的学生是否能够真心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因此,在给随班就读的学生分组时,教师要特别用心,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有效的学习。让随班就读学生在小组中以"说数学"的形式来参与学习活动,对培养他们"说数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让他们逐渐学会以他人合作。

2.2说以班级为单位。一个学生说,其余学生听、评、补充,由课代表或教师组织。可以学生给教师说:由某个学生当代表,把大家解决不了的问题说给教师。也可以学生给学生说:利用课余时间,两人以上的同学之间互说。教师特别要注意给随班就读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说"数学。

2.3说操作过程。教学中可设计分一分、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之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借助语言把思维过程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同样多"时,首先让学生摆一摆,即先摆出3个圆形,再摆出和圆形同样多的三角形,然后让学想一想,即启发学生想刚才摆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I"一个对一个地摆就是同样多,同样多就是一样多,圆形摆31个,三角形摆3个。"这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能借助较简单的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既理解了"同样多"的含义,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手到、脑到、口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4说计算过程。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了计算法则。不论是算理还是计算法则,只有让学生说出来,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理解掌握了。而让学生说计算过程,也是学生对算理加深理解掌握的过程。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算出9+6=15后,让学生说一说其计算过程:"因为9+l等于lO。所以把第二个加数6分成l和5,9加1等于lO,10再加5等于15。"通过学生说,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凑十"计算法。

2.5说解题思路。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课堂上学L生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虽然想到了,但如果没有机会说出来,思r路是零乱的。只有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才可以澄清模糊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条理性、严谨性,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掌握解题方法。如教学应用题:"一个村去年原计划造林35亩,实际造林38亩,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之后,我要求学生说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必须先知道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多少亩。因为已知计划造林35亩和实际造林38亩,所以可以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38-35)亩。然后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亩数除以原计划造林的亩数。即得出要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完整地说出来,能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促进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

篇6

分类号:G760

1.引言

全纳教育思想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在正常化(Normalization)、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和一体化(Integration)等思想的基础上由W.Stainback和S.Stainback等学者(1984)正式提出,此后便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在宣言中正式确立了全纳教育的原则。从此全纳教育迅速成为世界各国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主要形式。

然而伴随全纳教育的不只是追求与推崇,同时也包含着质疑与批判。从90年代开始,一些研究者就开始剖析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是否所有残疾儿童都需要和普通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残疾儿童在融合环境下是否能比在特殊学校中取得更大的学业进步?全纳教育究竟是高高在上的“乌托邦”还是脚踏实地的实践策略?解决这些疑问,都需要对全纳教育的效果进行研究。

本文检索了中国期刊网、ProQuest数据库和ERIC数据库,获得了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对于全纳教育效果的研究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研究者对全纳教育的效果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特殊儿童的学业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残疾儿童家长和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2.全纳教育的效果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殊教育研究者就对全纳教育背景下不同教育安置形式的教育效果进行研究,以此寻求支持或者反对全纳教育的实证依据。这些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主要包括完全在普通教室中学习的全纳教育模式,部分时间在普通教室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学习的资源教室模式,以及完全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学习的隔离模式。多数研究者通过对比这些不同的教育安置形式下残疾儿童在学业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进步,以及调查家长和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中得出结论的。

2.1学业发展

学业发展是残疾儿童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判断全纳教育效果的关键。西方研究者对残疾儿童学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教室中的教学是否能够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方面。

Baker和Zigmond发现:虽然全纳教育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获取普通教育资源的机会,然而这些学生并没有接受到针对性的教学。Manset和Semmel对不同的学习障碍儿童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只有少数研究表明在全纳教育模式下,轻度学习障碍的学生在阅读、语言上比隔离模式取得更加显著地成就,而多数研究显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的研究甚至表明全纳模式的成效比隔离模式差。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大部分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全纳教育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其他一些研究者,如Salend,Duhaney Peetsma,Lindsav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也有研究者将资源教室模式与全纳教育模式和隔离模式进行比较。Marston对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学习障碍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将学生分别安置在普教课堂、普教和特教结合课堂、隔离式课堂三种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发现,在普教与特教相结合的环境下接受教学的学生成绩最好。Mills,Cole,Jenkins和Dale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资源教室的效果要好于普通教室和特殊学校。

也有部分研究者发现隔离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与在隔离班级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相比,在普通班级就读的残疾学生,在认知上会发展的更好。例如,Bucldey比较了在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普通学校中学习的智力障碍儿童相对于特殊学校学习的智力障碍儿童而言,在语言发展和学业成绩上取得了更加明显地进步。

到目前为止,关于不同教育安置条件下特殊儿童学业发展的研究并没有达成普遍一致的意见。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全纳教育的环境中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并不比隔离环境好。在资源教室模式中的学生由于既能在普通教室上课又能够在资源教室接受持续、高效的辅导,因此学业表现最佳。可见,全纳教育并没有达到《萨拉曼卡宣言》中所宣传的那样能够满足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全纳教育的支持者也承认,他们提倡全纳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而是基于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方面的考虑。

2.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残疾儿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融入社会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残疾儿童个性的形成。在残疾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伴接纳、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有研究者认为,融合环境可以为残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现实的社会情境,对残疾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Judith Wiener和Christine Y.Tardif从社会接纳、朋友的数量、与最亲密朋友关系的质量、孤独感、社会技巧和问题行为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安置形式下学习障碍学生的表现。研究表明,在普通班级内接受支持(In-Class Support)的学生比在资源教室接受支持的学生更容易被同伴接受,问题行为也比较少;融合班级的残疾学生比隔离班级的学生与他们的朋友有更加满意的关系,自身有更少的孤独感和行为问题。总之,安置形式的融合度越高,残疾学生的社会情感功能发展就越完善。Pan和Loft等人在总结了很多关于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后,认为在全纳教育中重度残疾的学生在同伴接纳、互动和交友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Boardman的研究显示,在全纳教育环境中,学习障碍儿童在社会接纳程度、社会交往技巧和自我价值感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Granberg,Traci对三位在全纳幼儿园的轻度残疾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发现,这几位孩子在社会合作和交往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地行为。

也有研究者对于全纳教育在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全纳教育模式对学生的社会发展有消极作用,包括自信和社会技巧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Vanghn,Elbaum和Schumn评估了全纳的环境设置对于残疾儿童社会功能的影响,发现残疾学生很少会被正常儿童所接纳,并且他们被正常儿童所接受和喜欢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一项有关全纳教育环境中聋人的社会适应研究表明,聋人的社会成熟度比他们的健听同伴低,聋生和健听学生之间很少发生互动。

多数研究认为,普通教室和资源教室为残疾儿童社会交往提供了现实的环境,为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相互接纳与交往提供了机会。全纳教育使残疾学生在同伴交往频率、获得社会支持和以及与同伴建立长久的友谊关系、同伴接纳、对学校的态度和自我概念等方面得到一定改善。因此,全纳教育在促进残疾学生社会交往方面比隔离环境有更大的优越性,这也是全纳教育迄今为止最广为接受的共识。

2.3家长和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家长是决定他们孩子的安置形式的决策者,在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家长也是包括全纳教育在内很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他们对于全纳教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效果,因此了解残疾儿童家长对待全纳教育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Ryndak等人使用半结构访谈调查了13位残疾学生家长对于全纳教育的态度。结果显示,家长对全纳教育持积极态度,他们当中有9位家长感觉到了他们的孩子在全纳课程中有了提高。并且,所有的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在语言、交流技巧上有进步,有很多的朋友和适宜的社会行为。1987年,McDonnell为了了解家长对他们孩子的教育安置形式的满意程度,调查253位重度障碍的家长。在120个就读于特殊学校学生的家长中,66%的家长的孩子以前曾就读于普通学校;在133个就读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家长中,73%的家长的孩子以前曾就读于特殊学校。这个结果表明学生,就读于普通学校或者特殊学校的家长对于他们孩子的安置形式的满意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对各自教育安置形势下的教育质量都比较满意。Simpson和Myles调查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对于让他们的孩子到主流教室学习的态度时,发现在有额外资源支持的情况下,76%的家长表示愿意把他们的孩子送到普通学校中去;而在没有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只有25%的家长愿意接受全纳教育。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残疾儿童的家长对待全纳教育的态度很复杂。家长对待全纳教育的态度与他们的观念和期望有关,注重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家长往往会支持全纳教育,而注重学业发展的家长则更支持“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the Cascade of Special Education Delivery Service)。

普通学校教师的态度同样对于全纳教育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时,教师作为全纳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全纳教育的实施效果。Scruggs和Mastropieri(1996)进行了一个关于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教师认同全纳教育的理念,40%的教师认为全纳的目标能够实现,33%的教师认为普通教室是残疾儿童最好的安置形式。但是,只有28%的教师认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技能将全纳教育付诸实践。Bennett等人(1997)在研究中发现,普通学校教师缺乏实施全纳教育的‘信心。Cook Bryan G.Cameron David L和Tankersley Melodv研究了50个普通小学教师对于残疾学生的态度,发现普通学校教师对待残疾学生的态度与学生残疾的类型与程度高度相关。普通教师往往更关注那些没有行为问题仅有教学需要的残疾学生。然而这些教师对于部分残疾学生的忽略在本质上不同于在隔离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忽视,他们的忽略往往是因为缺乏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所致。

总体而言,普通教师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大部分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如果将残疾学生安排到他们班级里去,他们的态度则会发生消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普通教师对于教育残疾儿童的准备不足所致。

3.总结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全纳教育的效果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全纳教育效果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这既是由于研究者本人的研究方法、个人价值观、抽样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服务体系、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根据多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全纳教育在促进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方面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的资源教室模式更有利于残疾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

(2)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比在隔离环境中表现出更积极的社会情感、沟通技巧与行为。

(3)残疾儿童的家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与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有较高相关。

(4)虽然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的理念持积极态度,但由于缺乏经验、技能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残疾儿童在普通教室中发展的信心明显不足。

因此,无论是全纳教育模式、隔离模式还是资源教室模式,他们可能在残疾儿童的某些方面的发展有比较突出的促进作用。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模式的有效性得到普遍的认同或者能够满足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对于全纳教育而言,它在促进残疾儿童的不同发展方面,其效果并不相同,它未必是满足所有残疾儿童教育需要的最佳实践方式和最有效的教育安置形式。由于残疾儿童不同类型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不同残疾程度之间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对于哪里才是满足残疾儿童教育需求的最好安置形式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答案。正如考夫曼(Kauffman)等人所言,也许并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安置形式,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能力的多种合适的安置形式。安置地点本身并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有效地教学策略和个别化的教学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到目前为止,全纳教育并没有被纳入IDEA法案之中,作为美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规定内容。决定残疾儿童安置形式的仍是“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这种谨慎的态度既符合美国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受到了研究者对于全纳教育效果研究的影响。当前,美国IDEA所规定的教育安置形式仍是通过“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来体现的,这是比较现实的政策,这种服务体系中的任何一种模式对于某一类残疾儿童而言都有可能是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简称LRE),都有可能满足某一种类型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和发展趋势,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脚踏实地的、渐进式的步骤才能实现。

4.全纳教育的效果分析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1988年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特殊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这一教育格局对我国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这一格局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以随班就读为例,随班就读模式中的“随班就混”现象十分突出,并且教师的专业能力严重不足,残疾儿童在随班就读的班级中得不到专业的帮助,应有的尊重、关注和重视。通过对西方全纳教育的效果分析的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效果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从考虑残疾儿童学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来看,资源教室模式对残疾儿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这很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我国随班就读的模式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问题主要就是由于残疾儿童缺少外部资源支持,教学有效性不足,普通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导致残疾儿童在学业和社会性发展的滞后和失败。而高质量的资源教室可以为残疾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环境和资源教师的专业服务,弥补随班就读的不足,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从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主要的几个大城市以及一些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就已经进行了创建资源教室的尝试。但总的来说,我国设立资源教室的随班就读学校还很少,并且从目前资源教室的开办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扩大资源教室的规模,提高资源教室的教育质量。同时,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建立不同形式和水平的资源教室,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资源教室发展道路。例如,“十五”期间,北京市为了促使本市的随班就读工作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由市教委投资,选取了20所具有一定随班就读教育经验的学校尝试创建资源教室。在上海,大部分学校已经制定了实施资源教室方案的规章制度,资源教室工作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而在我国一些教育条件比较差、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少,这些地区在县或者乡级水平上培养一到两个巡回教师,发展巡回教师辅导制,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篇7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大量涌入乡镇种地、打工或经商等,到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多达21人。为此,我校严格遵照《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意见》及东方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精神,努力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安心在农场工作。 

一、妥善做好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入学工作。 

凡在我镇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工商管理机构和务工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镇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本年度里共安置21名务工随迁子女,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镇儿童享有同等的政策,享受同等的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本年度住宿生受助16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 

三、帮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或者是观念陈旧,无法科学引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学业基础较差,缺少关爱,有很强的自卑感。对此,我校教师经常家访,并与家长保持电话和校讯通联系,了解学生校内外情况,经常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谈心,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平时注意鼓励表扬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学业和生活上帮扶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篇8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年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年参加了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3、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任教过中高年级语文、思品等学科,担任过班主任,任教导主任时,负责的工作很多,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转学、随班就读、课外活动、年初基层报表、语言文字、毕业班语文考试命题、语文学科竞赛命题等工作。但也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十分重视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做好预案处理措施。做好学科管理工作,加强教研教改。学生文章见报率是最高的。能有这些成绩,与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当我接到一项新的工作时,我总是亲力亲为地做,亲身体会这项工作的过程,然后才指导有关老师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光说不做,发号施令,只会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是不行的。如:一年级拼音口试,试卷命题等。

我从年任教导主任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炼就了我做好工作所需的组织领导、上下协调、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所承担的工作没有出差错,常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赞扬,单位领导省心,教职工放心。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4、我能理解各层次的老师。

相信老师们从我平常的为人处事中就看到了吧。

篇9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具体工作:

一、调动教师热情,加强队伍建设。

     1、继续组织校课改积极分子、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等评优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上学年,我校开展青年教师赛课,一部分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一部分教师迅速成长。本学年,我校将进行中老教师示范课,让教师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评优课活动、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造就优秀教师。

    二、认真学习理论,明确课改方向。

     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伴随课改全程的活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学习。只有那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看问题才会更准,思路才会更清,行动才会更快。教导处将统筹安排,将学习安排到全校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在学习中,既要学介绍具体经验文章,也要学难懂的理论性较强的文章,防止东施效颦;既要学正面宣传的文章,也要学提出争议的评论,防止人云亦云。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并经常组织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本期与上期一样,每周业务学习,集体与自学各一次。

    三、严格执行常规,提高教育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法规,任何人无权变更,教导处将不定期抽查教师上课情况,严格督促教师自觉按课表上课,严禁私自调课或侵占技能课等现象发生,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课的必须报请教务处批准。

     2、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教师成长成材的摇篮。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学习课改理论、写读书笔记、钻研课标教材、听评课,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探讨等)、定好主题和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要在“实”与“新”上做文章,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个教研组要创自己的特色,及时、认真总结得失,在期末进行交流,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 

3、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调研。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灵魂和生命线。每位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努力提升所任学科的质量。本学年教导处将加大学科的阶段性调研力度,分析存在问题,落实解决措施,力争不使一门学科、一个班级、一个学生掉队。抓好几个调研与比赛,即一年级看拼音写汉字比赛,二年级朗读比赛,三~五年级“六一”作文比赛,低年级口算调研,中高年级计算、概念、应用题调研。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重点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导处本学年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课堂、深入各班,检查教学的各环节的落实,使我校的教学再创佳绩。

既然我们已经制定了更新、更好、更高的教学工作计划了,那么下去的具体工作就是由我们的教师积极学习,然后努力的教学了,只有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目标都提高了,那么学生的成绩才会更好,不会出先滑坡!

希望大家都能够行动起来,为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明天,积极努力的工作,使我们的学校和学生都能更好,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这个学年我们学校的教学任务十分的繁重,虽然国家在深化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可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坚决贯彻实行这一决策,结果学生的成绩出现大滑坡,学校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国家制定的政策市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学校执行的力度和尺度问题,这需要我们深思。

我们可能在执行素质教育的时候过头了,没有做好学生成绩的提高工作,这是需要我们改正的地方我们一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提出新的改革的方针。

因此我们学校这一学年制定了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区本学年工作重点,继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把教学质量观,全面推进课改进程。 

二、工作思路: 

1、规范教学管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深入开展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讨与实践;

2、使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化、教学研讨经常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全面育人个性化。

3、真正更新教师观念,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4、强化教育科研,促进教学和科研一体化;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挖掘教师个人潜能,发挥群体优势,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1、充分发挥教师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加强教研凝聚力。 

2、教师要按时参加各级教研、进修活动,做好记录。骨干教师参加进修活动后,要及时进行精神传达。 

(二)实施校本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素质。

1.加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以点带面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与落实,切实发挥其辐射作用,真正起到学校教学中坚力量的带头作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年做一节公开课(保存资料)

2.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每学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专用时间进行业务学习。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组织收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笔记,进行业务交流(教师的学习笔记、论文等)——教师写学习笔记每月2篇。加强校本培训与教研,加快提升教师素质,借助外援,适时聘请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分学科进行两至三次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各种教学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 

1.修改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推进,逐项贯彻落实。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与检查,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管理。做到此项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奖惩分明。

2.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常规管理力度,辅导、检查、评优相结合,备课:普查、抽查与复查结合。开学初普查,两周内对有问题的教师教案进行重点复查;期中抽查部分教师教案;期末进行教案综合评优。 

(四)强化质量意识,进行严谨、科学、循序渐进的质量监控,切实保证学校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质量的稳步提高。 

1.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严格各种检测考试、考务管理以保证措施得力、贯彻落实到位。以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促进师生协调发展。 

3.继续做好单元检测把关,单元练习随教学进度,统一时间进行检测。认真及时批阅、试卷分析、学生错误订正。科学使用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补救方法进行查漏补缺,弥补教学不足。 

4.加强对学生语、数、英三科知识与能力的单项训练与同步验收。语文:字词、朗读、查字典等;数学:口算、计算、应用题等;英语:以单词、背诵为主。 

5.教导处及时了解学校教学质量状况,采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五)关注学生差异,切实做好随班就读工作: 

关注学困生,耐心进行学困生的帮助、转化工作;认真做好随班就读的各项工作,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质量。继续各班随班就读学生辅导制度,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坚持个别辅导,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六)结合课改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促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1。推门课:加强学校听推门课的力度,了解掌握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常态,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 

2。复习课:认真上好期末复习课,探索对学生科学、有效的复习指导方法。 

      3。示范课:进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献课活动。 

4。开放课:进行全校家长开放日教学研讨活动,原则上教师人人参与。对外宣传学校办学水平、展示教师教学风采。(时间另定) 

篇10

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以长春大学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全纳实践为出发点,分析盲大学生全纳教育的问题和可行性,并对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未来的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一、长春大学全纳教育的现状

长春大学在总结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全纳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视障人本科全纳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视力障碍学生本科全纳教育模式,实现了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事业新的突破。

(一) 全纳教育的目标

视觉障碍给视力残疾大学生带来了认知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接触社会,使他们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难以融入社会。相对于传统的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隔离于普通教育机构门外的教育模式,全纳教育模式能使残疾学生达到与社会最大限度的融合。视力残疾大学生本科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充分考虑视障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满足视障学生需要为目的,让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使他们在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成员。

(二) 修读对象及条件

在长春大学想要修读全纳教育课程的视力障碍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政治素质良好,学习态度端正,且对辅修专业有特别兴趣和一定基础。第二,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已取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前两个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的全部学分,且课程总成绩排名在年级总人数的前50%。第三,修读学生为特教学院全日制本科视障生。第四,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一个辅修专业。

(三) 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

为适应全纳教育的特殊要求,学校在教学上做了如下安排:第一,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设置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原则。现初步设置英语、特殊教育二个专业。第二,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由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学院制定,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课程设置应为专业的主要课程(不含实践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总学分不低于15学分,英语专业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第三,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学制原则上为二年,大二上学期开始修读,与辅修所在专业的大一学生同时上课,上课时间由教务处与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及特教学院协商确定。第四,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负责日常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特教学院负责学生的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所用教材、学习资料、考试试卷的翻译、印刷等工作。第五,全纳教育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某门课程的要求和学分高于主修专业的同一课程,则主修专业该门课程学生可通过自修,并参加课程的期末考试取得成绩获取学分,记入学生主修成绩档案。

(四) 全纳教育的培养模式

1.环境共享模式。在教学环境设计上,我们遵循了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的原则,将特殊教育学院建在校本部,特教学院的学生完全融合于长春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与其他学院同学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同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大型比赛。事实证明,环境共享模式促进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消除残疾学生的自卑、多疑、依赖等不健康的心态,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2.残健融合模式。我们将视障学生的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在音乐学院,共享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残健互助,共同进步。

3.随班就读模式。特殊教育学院的视障学生可以转入其他学院的有关专业随班就读,平等参加各项考试和考查,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全纳。

4.自主辅修模式。学有余力的视障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经过考试选拔,通过选课的方式,可辅修其他学院的第二专业。根据视障学生听、说和记忆力强的特点选择了英语、特殊教育两个专业。

(五)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全纳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1)学生探究模式。根据视障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如建立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模式,使主动学习和课前自主预习成为学习习惯。(2)教师引导模式。通过调控课堂的各环节,给予视障学生激励引导,鼓励同学之间交流探讨,提高视障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摒弃其依赖他人的习惯和心理,专心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3)合作互动模式。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积极营造对视障学生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氛围,形成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合作分享、乐于沟通的合作氛围。

2.符合视力残疾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补偿教学法。通过扩展视障学生听、嗅、触觉敏感的特殊性,调动及强化除视觉以外的其他多种感觉通道共同参与认知过程,以手代目,以耳代目,以口代目,弥补其感性认识的不足。(2)问题研讨法。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探索。(3)分层教学法。针对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措施,分层教学,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同时,估计到视障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学更有的放矢。(4)示范一模仿法。教师或健全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手把手地指导,使视障学生逐渐掌握实践操作技能,逐步形成师生融合、残健互助的学习风气。

(六) 构建全纳教育支持系统

长春大学“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是由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于2002年无偿援建的,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高等视障教育的空白。“资源中心”主要由视障学生电子阅览室、盲文打字印刷室、语音制作室构成,配备了大量国际领先的盲文阅读、盲文打字、盲文印刷设备以及点字翻译软件、盲人读屏软件等。配备有4名辅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他们主要是为视障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帮助,为深入开展视障全纳教育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环境,对视障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如为视障学生提供盲、汉文辅助阅读和翻译帮助,制作语音教材和盲文教材,制作语音试卷、盲文试卷、大字体试卷等。“资源中心”制作的特色教材填补了我国某些专业课程没有语音教材、盲文教材的空白,受到了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

此外,学校还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如具有全程语音导航功能的视障人辅助教学网站,国内领先的视障图书专用阅览室,配有国内先进盲人读屏软件的视障学生计算机房。

二、长春大学全纳教育实践的效果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实践效果

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54名视力残疾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全纳教育模式,普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方面。视障学生申请接受全纳教育有一定的成绩规定,所以为了和明眼人一起学习,尚未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在主修课上下的功夫比以前要多很多,成绩比以前更好;而已接受和正在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优秀。

2.就业方面。通过全纳教育并且成绩合格者,学校会发给其全纳教育证书,在日后的就业中,许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录用获得这一证书的视障学生。近年来,接受过全纳教育的学生都找到了相应的工作。

3.心理健康方面。经常和健全人在一起,使视障学生学会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他们不仅和许多人成为朋友,还学到了一些在视障人的圈子里学不到的东西,补偿了其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 全纳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1.部分视障学生对全纳教育认识不深,接受不积极。由于视障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限制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又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与普通学校有一定差距,有些课程无法同步,导致他们在全纳过程中对于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再加上有些视障学生和家长对全纳教育这一理念和随班就读这一安置方式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久而久之,便对全纳教育产生了怀疑,对参与全纳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致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接受。

2.教学和管理经验尚少。视障大学生全纳教育模式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题目,虽然在国内外研究热度很高,但目前尚属于研究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国内外可借鉴经验太少,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致使管理上会出现一些漏洞,教学上容易固步不前,表现之一就是进行全纳教育的专业仅限于英语和特殊教育这两个。

3.教学支持体系不完善。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不足。有相当数量的全纳教育课程的教师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面对视障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学校视障资源中心的设备(如盲文复印机)由于使用量过大,容易出现故障,本地又没有维修站点,给维修带来一定困难。第三,师资培训还局限于校内部分教师,培训地点也仅限于本省,不能够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省市,更无法支持教师到国外去接受专业培训;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这一对帮助盲生方向定位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安全意识起到积极作用的项目尚未开展,等等。

三、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其提供了一种借鉴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对全纳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逐渐在构建理论和形成流派。全纳教育理论的形成对全纳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外一些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到学校教育第一线,与教师共同制定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发展计划,并编制实用的“指南手册”来具体指导学校如何开展全纳教育,这种模式对我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