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习见习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37: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实习见习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实习见习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29-01

本文就是作者将近两三年在布置预习题的实践中的体会进行的总结,希望能与正在致力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同行们进行交流,同时也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各学校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课堂有效教学成为当前学校和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预习可在课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浪费较多的时间在一些本来可以不讲或简讲的问题上。那么如何使预习更有效呢?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题的有效性上。我们学校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索,每堂新课前都要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预习再上课,下面就将我这两三年在布置预习题的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预习题应提前一天布置给学生

记得当初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时,他们是将预习题当堂布置给学生,并且专门安排一堂“预习课”用于完成预习课,我们也曾经模仿过,但是在现在的教育形式下实际课时减少了很多,这样做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物理教材课时和上级规定的初中物理学科课时数,一堂新课配一堂巩固练习课已经很紧张了,绝对不可能再有时间安排在课堂上预习。提前一天布置预习题既可以弥补新课前的作业空缺,又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可谓一举两得。

二、预习题的量不宜过多

初中物理每节新课的内容本来就不多,预习题只要能起到预习重点内容的目的就行,所以也不宜过多。当然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业多了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会为了完成任务写上就行而不是认真去预习,预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我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只布置六条预习题,每条预习题少的只有几个字多的也就二三十字,只要能起到引导预习任务就行。为什么布置六条预习题呢?因为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六个合作学习小组,一个小组内学习能力好中差的都有,六个问题正好可以随机分配给一个小组来展示回答,这也是我们学校自主合作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我的预习题是让学生自己抄写在作业本上的,字多了抄写困难,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便于操作,又便于学生保存。

三、预习题的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同。预习题的问题既要考虑一些基础差的学生通过书本能直接找到问题答案,让这部分学生也体会到成就感,也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提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比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我出了一条预习题“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为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说明。”其中“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这两个问题即使不理解也能从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是给所有学生做的,而“为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说明。”

这两个问题是在理解前面概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的回答,如果能回答出来说明学生经过了思考理解了,满足了对优秀学生思维的培养。

四、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识点

其实初中物理的大部分知识点对于中等以上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讲,通过看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需要引导,这就要发挥预习题的作用了。预习题的问题要涵盖一节新课的大部分知识点,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基本知识点,不懂的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小组内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还有各小组问的展示交流再解决掉一部分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还有老师的点拨指导。现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预习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且预习题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有较好的学习导向作用。

五、物理实验如何布置预习题

物理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常识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就可以做的实验,比如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中有一个弯折铁丝小实验,根据它布置了一条预习题“找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摸弯折处有何感觉,说明这个现象的原理?”学生可以回家做,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这样的预习题比较容易出。还有一类实验必须要动用到学校实验室的器材才能做的实验,比如研究燃料热值的实验的过程和结论,以前这类实验的预习我们是放在课堂上边做实验边完成的。现在课堂上时间不允许,要求所有预习题在课前完成。

通过阅读课本实验的叙述,再完成布置的预习题,这样就是不做实验也对实验的过程基本了解了,而且通过课堂上展示回答问题后再做实验,绝对事半功倍。对实验结论的预习可设计成对结论的猜想,比如对这个实验结论的预习“你猜想以上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在没做实验时就问“实验现象是什么”好像不太合适,而如果改成猜想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思考先做个假设,再通过课堂实验去验证,也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这比以前学生思维直接跟着实验走,把物理实验当走形式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锻炼要好很多。

篇2

1.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2.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3.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4.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宽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增加的第一条内容强调了开展综合性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问题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走出校门,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不等于教科书,广博的自然中、多彩的社会中,小到一座桥,大到一座城,都是我们探索语文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不等于死背课文、硬写作文、枯燥无味。语文学习的内容是鲜活的,跳跃在生活的每一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二是突出学习语文的目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不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我们今后更好地生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探究自然的奥秘,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别人交流,怎样独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交际问题。让学生知道语文在生活中的妙用,一举手、一开口都与语文息息相关,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连接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增加的第二条建议,是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都说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活动。自主不等于自由,教师参与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的教师直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或者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活动方案执行,只是布置学生去做,至于学生怎么做并不关心。最后观看一下展示成果,活动就算结束。这样的放手效果一定不会太好。很多学生的方案不适合,很多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认真或者遇到困难,面对这些情况教师都要及时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于结果。教师要全程参与,才会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也是全程的,而不仅是展示一个环节。三维目标在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得最好,教师在指导时,要关注学生所探索的知识,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中能力的形成,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方法、合作能力,关注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态度。所以从活动的方向调查、方案设计、小组分配,到方案实施、成果展示、总结评价,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增加的第三条,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问题。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放在本位,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从属于语文课程的,它的开展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并不是让学生抛开语文去畅游,所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在平时的活动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开放性,而忽略了它的本性。把综合性学习变成了政治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如果把它比做一个圆,语文就是圆心。不管这个圆有多大,涵盖了多少领域的内容,他们都是连着语文这个圆心的。否则这个圆就不是圆,这个课也不是语文课标要求的综合性学习课。

篇3

病案教学首先是病案的选择,病案既要以教材为中心,与所讲病证中相关的证型相符,又要能较好地体现中医药的辩证思维过程,通过一个完整病案辩证处方用药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中医药确切的临床疗效,激发其学习热情,为完成教学任务发挥作用。例如,在淋证教学中,我们选择岳美中老中医治疗石淋的典型病案,其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与教材石淋的有关内容相差不大,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热情。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对所学内容印象深、记得牢,还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和思考来掌握临床推理的步骤,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病案的选择,应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同中有异,生动易记,循序渐进。

二、应用时机

1.讲授新课前应用

通常是在讲授新课前。首先针对所讲病证,选择典型病案分析讲解,再逐渐引导至新课的讲授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一病证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专心听课之目的。

2.讲授内容中应用

把病案穿插在授课过程中。中医内科课程理论内容大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在讲授中插入一些病案,使之与所讲内容有机组合起来,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讲授理论后应用

一般在课堂结束前讲授。学生往往容易在一堂课结束前出现注意力分散,昏昏欲睡等情形,这时通过病案来结束一堂课,不仅可以重新提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可以通过病案来巩固所讲知识,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果,同时通过学生对病案的反应,可对课堂教师的讲授效果作一评价,为下一节课的讲授奠定基础。

三、体会

1.病案教学的意义

篇4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2.1改变基础实验教学手段,建立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专业基础和实验基础[4]。本教研室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遵循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示教为辅与多媒体教学弥补的原则,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室难以开展的最新实验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演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具体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5],包括准备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研讨、实验总结以及科研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学生轮流参与实验准备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5~6人一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成败原因,总结经验。2.2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验能力与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6]。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课和理论课学时比为1∶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的关键[7]。我院传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设计见表1,改革后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模块设计见表2。本教研室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2.2.1抽签选择临床模拟标本。实验教师准备临床模拟标本,例如感染病原菌的尿液、血液、痰液、脑脊液、粪便等,学生抽签进行实验,两名学生一组或者4名学生一组。2.2.2设计实验方案。每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微生物学检验程序。2.2.3实施实验方案。学生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做到总体调控,把握学生实验进度,保证其进行按时完成实验。2.2.4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同时对实验进行总结,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归纳实验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2.2.5成绩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对其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3构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方式,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应该是实验内容(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和师资的开放[8]。教研室每学期接纳一些自愿参与研究的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掌握课题设计思想和实验技术,撰写实验研究论文,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2.4逐步建立医院实践体系。本教研室与长期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医技人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建立了医院实践体系。我院对2015级、2016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共6个班级,改革班学生在校掌握基本技能后,进入医院接受实验教学,共设接种、培养、鉴定3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对改革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本教研室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9]。实验成绩主要由基础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成绩、开放性实验成绩、临床试验成绩组成。基础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综合性实验成绩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其中小组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5%,个人成绩由小组成员给出,占总成绩的15%;开放性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0%;临床试验成绩由医院带教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