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7: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1(a)--02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0年晋升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自2015年南昌经开区、临空经济区、原桑海开发区“三区整合”后,除经开区本部外,还下辖原桑海开发区撤并后更名的桑海产业园,并对临空经济区实施托管,现辖区域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45.83万。电子信息产业是经开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其空间布局也初具雏形,并形成了以半导体照明、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数字视听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但该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
1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经开区目前正面临着由园区向城区转变,以二产为主向二、三产联动转变,制造业向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制造业转变的过程。经过28年的快速发展,经开区已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用电器、新材料五大“百亿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经开区的首位产业。
一是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稳步提高。2018年,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为476亿元,同比增长32.24%。到2020年,经开区形成5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二是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18年经开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6.57亿元,同比增长31.03%,其中通信设备制造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5亿元,同比增长16.9%,电子器件制造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6.07億元,同比增长37.45%[1]。
三是经开区电子信息产品结构逐步多元。目前,经开区已初步形成生物识别、触摸屏、摄像头模组、液晶显示等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一体化产业集群,已经吸引欧菲光、智慧海派、酷派、黑鲨、午诺等一批上下游产业相关企业落户。
2经开区电信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就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而言,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美贸易战导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明朗,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是相关产业竞争力不强。对于整个南昌市而言,目前落户南昌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项目中知名企业、高端品牌缺乏,国际国内百强企业仅有欧菲光、华勤、英华达、联创电子、新日光等30多家,大多数都是ODM、OEM企业。
三是配套能力有待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需要较为完善的技术配套服务平台。武汉的相关企业成品大部分是通过空港出口然后销往全球各地,但是南昌目前没有专门的航空物流班机,只能通过高速公路运输,运输成本及时间相对较高。
四是营商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南昌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规划,但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在细分领域产业专项规划、专项政策等尚未出台。
五是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要求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大力开展“洪”字号招才引智工程,建立了多个电子信息方面的实验室,有近千名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入驻南昌,但专业人才还很紧缺,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项目孵化与产业服务引进还不足,另外是普工招工比较困难。
3武汉“光谷”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经验介绍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武汉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光谷”现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到2020年,“光谷”园区产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产值达到8000亿元,成为全球一流的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强。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筑了武汉光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集聚了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二是科研人才资源优。光谷所处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资源密集区,区内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家高校,武汉邮科院、709所、701所、717所等56家科研院所。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东湖高新区内光电子信息领域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5]。有22名光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两院院士,占湖北省两院院士总数的37%,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每年为光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是聚集发展优势佳。体现在三个注重:第一个是注重发挥“孵化器”作用。目前,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综合孵化器与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的企业孵化服务体系。第二个是注重发挥“加速器”作用。目前,光谷光电子企业加速器、地球空间信息科技企业加速器、绿色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加速器已投产使用,面积达23万平方米。第三个是注重发挥“连接器”作用。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国内龙头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对接,整合融合产业资源、资本资源。同时,也注重联合“抱团”发展,形成了有19个光电子信息产业联盟,其中5个联盟入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试点。现已形成了光通讯、激光、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光伏太阳能、光电仪器为重点产业的聚集区。
四是配套发展政策好。除了被国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技术发展等规划外,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先后出台了众多吸引人才、支持发展等的政策法规。同时,围绕着相关产业发展,高新区还相继在软件与服务外包、地球空间信息、数字创意等领域出台了若干政策,有利于政府规范发展、支持发展。比如,制定《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支持政策》,对光通信、激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实施专项扶持,保证光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保持全国最优。
4加快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大力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立足南昌经开区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壮大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制造等现有业务。在招商方面,要围绕一些电子信息产业的细分领域进行招商,不仅关注手机领域,还可以对诸如汽车电子、安防设备、笔记本电脑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企业进行招商。同时,对于欧菲光外迁要做好充分的预案。欧菲光是2011年经开区引进的大企业,但是2016年成立赣江新区以后,由于体制机制不顺、区际竞争、企业自身等各种原因,欧菲光将其总部逐步迁往高新区,如果欧菲光所有生产园区都迁至高新区,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年产值将要下降100亿元,导致经开区面临被动局面。
4.2加大经开区品牌宣传力度
加大经开区品牌宣传力度,需要多角度打造经开区营商环境的新品牌。除了在“面”上要紧跟省委省政府,落实好营商环境的具体政策,更需要在“点”上,打造独具经开区特色的营商环境品牌。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经开区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包括作风建设、司法服务和保障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政策都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围绕“政府该怎么做”提出的口号,缺乏围绕“企业能得到什么”方面的具有冲击力的宣传口号,传播力度不够,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浙江省2016年底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并于2017年初了《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浙江经验值得江西深入学习。
4.3充分挖掘多种招商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48-02
一、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成效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漳州市规模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愈趋明显。“十五”期间是漳州市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产值从200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05年102.18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继福州、厦门之后福建省第三个产值超百亿的地市,是国家9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福厦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7年漳州市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5家,实现产值123.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12.3%,其中灿坤公司实现产值50.27亿,万利达科技公司实现产值40.7亿元。
1.小家电产业链逐渐完善
以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万利达公司为龙头的小家电行业迅速发展,2007年小家电行业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一半。灿坤公司在小家电领域不断创新,日趋智能化,煎烤器、电熨斗单项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对相关产业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至今已有多家小家电配套企业落户龙池开发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漳州市龙池开发区、金峰开发区为“智能小家电产业园”。
2.数字视听产品竞争力强
数字视听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35%。特别是万利达,系集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注册的“万利达”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激光视盘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利利普的小屏液晶电视也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3.数字化仪器仪表初具规模
漳州市现有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如:科能、东方、威华、华仪等公司。目前漳州市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我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的生产、销售基地,数字万用表绝大部分出口国际市场。
4.电子石英钟表产业稳步增长
电子石英钟是漳州市的特色行业之一,是中国电子石英钟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电子石英钟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5家,如:华艺、恒丽、宏源、吉邦、桑泰等;漳州市钟表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5%,石英钟产量约占全球的15%,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具竞争力。
5.光电产业开始兴起
漳州市光电产业以六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科明、立达信、富顺、锦达、亚明工贸、国绿太阳能等公司为龙头,形成全省较大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带之一,主要产品有节能灯、LED显示屏、LED装饰灯、数码音乐景观灯、数码幻彩变色灯、数码万年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还有太阳能与LED结合的产品――太阳能LED灯。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光伏产业的进一步重视,华安利胜电光源项目的投产,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计算机及软件行业规模虽小发展迅速
漳州市现有计算机及软件企业几十家,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服务。其中漳州顺和达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通用管理系列、行业管理系列、娱乐学、实用工具系列”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商务王软件、必特公司的行政服务中心软件、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等软件已打开市场,形成批量销售,销往全国各地;“超市管理系统”出口日本和欧洲,开创了漳州市软件产品出口的先河。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软件获漳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漳州翊峰机械公司从台湾工业研究院引进先进技术,专业生产数控机床,填补了我省规模化生产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空白。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各种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开始显现
由于国家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漳州市有不少电子企业取消了较为低端的产品业务,或者将业务外移,从而影响了产业增长。最明显的是灿坤公司,2007年产值下降12.5%,开始出现负增长。
缺少专业的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及载体。漳州市没有像泉州南安的“光电产业园”、福州及厦门的“软件园”等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也没有专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从而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与邻近地区相比缺少名气及吸引力。
2.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漳州市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水平、规模和实力与福州、厦门和省外其他地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漳州市制造业较有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虽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但能形成产业规模、竞争力强的不多。漳州市电子企业创新能力欠强,增加值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发展的后劲不足。
3.企业贷款融资困难
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起步较迟,原始资金积累不足,企业缺少有效的融资手段,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及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及软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漳州市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的企业不少,但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软件企业的总体实力较弱,软件及系统集成与硬件销售额比例失调;软件业与制造业发展还不协调,目前漳州市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只有四家。
5.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漳州市经济收入水平比周边地区低的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高端人才和熟练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这些也是阻碍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
1.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会作用
政府应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作为政府助手和中介作用,通过政府扶持、行会协会牵头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平台,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提供信息服务。让行会协会更好地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府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行业动向,了解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好应对策略和措施;做好行业规范自律和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做强做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
2.政府加强招商引资,服务项目对接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借助每年各种展会的平台,积极鼓励、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并做好对接工作。如通过每年召开的“4・8漳台恳谈会”、“6・18海峡两岸经贸恳谈会”、“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11・18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平台,对外展示漳州企业的特色,宣传漳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扩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及知名度,积极跟踪服务漳州市电子信息项目,做好项目对接的服务工作,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3.建设仪器仪表检测研发平台
电子仪器仪表行业是漳州市特色产业,特别是数字万用表是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生产及销售基地。全市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有数十家,产品类型繁多,但是档次及附加值较低,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开发周期较长,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检验、检测手段。建议通过行会协会牵头、政府扶持、行业共建方式,积极建立电子仪器仪表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漳州市产品档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4.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训及人才储备机制,依托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创办培训、试验基地,大力培养电子信息产业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漳州市高等院校少,电子信息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为了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有充足的人才保障,通过技能培训鉴定站的工作,组织引导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5.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兑现各项优惠政策;改善融资方式和担保手段,用好用足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建立银行与企业的资金供需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扩大信用贷款试点,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行业集群化。
6.加强对外交流、推进产学研协作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梳理,编录漳州市企业的技术需求手册,并与西北工大、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联系渠道。通过做好校企间的牵线搭桥工作,促进漳州市企业与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协作,推进漳州市经济发展。
7.举行相关培训,讲解有关政策
帮助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了解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抓住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邀请福建省软件协会、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等有关部门,分别到漳州市为电子信息企业讲解“欧盟两指令”、“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双软认证及其优惠政策”等内容,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打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经贸健康发展。
8.实施名牌战略,组建集团公司,增强行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参与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质量、环境体系认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对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及注册国际商标或申请国外专利的企业,由同级政府给予奖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公司,做优做强做大,增强行业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目前,__开发区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为主体的产业群体。截至“十五”期末,__开发区已经引进电子信息类企业达__家,此类企业投资累计达到__亿美元,占到开发区引资总额的7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代表企业有_/:请记住我站域名/_、__等,形成了芯片制造封装、电子元器件、手机配套、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四大行业,成为__市投资规模最大、资金密度和技术含量最高、产业链最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配套产业投资累计达到__亿美元,代表企业有__、__等,是目前__市最主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投资达到__亿美元,代表企业有__、__等,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
二、__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几年,对__开发区发展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为开发区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在国际资本转移上,以信息产业为代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正在蓬勃兴起,微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成为转移的主流,并呈现出制造、研发和服务一体化转移的态势。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稳定增长趋势将更加巩固,正在逐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和发展潮流中,开发区作为《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的特殊经济区,在我国的整体开放格局中将继续存在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开发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是产业链条还不尽完善,尤其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还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软环境方面,在服务意识、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国家对土地、信贷等采取宏观调控导致土地资源短缺和资金到位减缓,开发区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对我区产业招商和发展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三、__开发区产业发展建议
未来几年,面对国际国内招商引资新形势,__开发区应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__开发区的发展,要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工业园区的同时,充分发挥软硬件投资环境俱佳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优势,继续实施产业招商、载体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措施,凸现__开发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1、加强主导产业宣传力度,突出产业招商
紧扣产业发展的主线,积极对接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新动向,紧紧把握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世界五百强等外资企业在我国寻求第二市场的机遇,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竞争中抢占先机。进一步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集聚,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形成电子为主体、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链的重要产业基地。锁定具体的招商区域,集中力量强化对美国、韩国、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日本的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努力打造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
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环境是形象,是财富。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企业投资的基础条件。__开发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水平;加强配套商务服务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物业管理,同时加强工业园区的治安管理,有效防止盗窃等案件的发生。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重庆将重点打造以电脑、通信、信息家电、集成电路、LED及光伏、应用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整机+配套”的笔记本电脑产业。这无疑给永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此,我就永川电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永川电子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重视企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紧紧抓住重庆电子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抓住西永核心园最佳配套承接地的区位交通优势。在2010年成功招引华科事业群之后,永川发展电子产业的思路也确定为:以电路基板为核心,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电路基板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以华科入驻为契机,华科事业群下属的川亿、元茂、瀚宇博德等六大上市公司也将全部落户永川凤凰湖园区。截止目前,我区已累计引进笔电配套企业116家,居全市第二,占全市笔电企业总数的17% ,总投资145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20亿元。目前已有50家电子信息企业建成投产,16家在建,50 家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笔电用工人数达1.8万人。2012年实现产值75亿元,2013年一季度实现产值13.7亿元,两年之内增长31倍,在我区工业总量中的占比由0.47%提高到10%,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增长点”,笔电配套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跨出了永川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步伐。
(二)强化企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
笔电企业在永川均可享有“五星级”服务。永川把抓服务作为抓形象、抓环境、抓生产力的重点,不断突破以往的服务模式,对企业发展中所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区里审批代替办,市里审批协助办,重点企业重点办”的超常规举措,切实提高服务效率,为客商提供“贴身”全天候服务,成为企业的尽职秘书、贴心管家,将服务水平推向人性化、多极化、多元化,形成一个“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投资环境。
搭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成功创建区县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其优势,搭建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平台,启动集科技交流、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专利申请、信息服务、企业孵化、风险投资等为一体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提升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服务支撑。
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让企业在园区放心发展、安心发展。协调解决企业子女入学问题,新设立凤凰湖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公交线路5条,公交车60辆,门面招租68个,有效地解决了园区员工生活配套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底子薄、竞争强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永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既是工作重点也是工作难点,会遇到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和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我们的现状是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依然偏小,财力依然紧张,资金依然短缺,人才依然匮乏,加上“欠发达”的地位和体制机制的“原生态”,面对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为抢摊笔记本电脑“一区十园七基地”,重庆市各区县闻风而动、纷纷出招,成渝经济区内其他市县一涌而上,全球电子信息巨头也聚焦重庆,各路神仙大显身手,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立刻进人白热状态,慢进则退,不进出局。
(二)企业人员流动减员严重,投资计划放缓
企业由于受市场和订单的影响,造成减产,使得企业人员流失。例如,重庆台川橡塑材料公司因订单减少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生产,从2012年底至今,用工人数已从3000多员工减少到1000多员工。不仅如此,由于上述原因,企业的投资计划放缓,例如,华科事业群于2011年3月29日正式落户永川以来,在永设立外资公司6家,但目前仅有弘电电子和川亿电脑投入生产,其余企业因受到市场和订单的影响,都放缓了投资计划。
三、路径探析
(一)狠抓政策兑现
一是及时兑现各项政策。按照约定,及时兑现企业配套费、规费、税收、社保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返还工作。
二是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针对台商的招工补贴优惠政策,除市级信息产业补贴外,制定专项资金用于招工补贴。针对用工需求将越来越大,人力资源不足,企业招工难等问题,制定重点信息产业用工补贴优惠政策,通过用工补助形式,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电子企业转移,缓解用工矛盾,加快企业发展。为减少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需要大量供应商就近提供配套服务,针对华科、致伸配套商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吸引其入驻园区。
(二)健全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就是发展的轨道。目前,永川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战略上定位为“西部昆山”,在形态角度上定位为“中国西部服务外包基地”、“西永微电子配套基地”、“PCB西部第二生产基地”,在产业角度上定位为大力发展PCD、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信息家电、光伏产业、通信等产业集群。下一步,在战略定位、形态定位、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依据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对接国家、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一区十园七基地”产业布局,拓展永川《十二五规划》,细化名、优、特产品及产业链条定位,设计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产业链条,深化、细化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制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
(三)完善承载平台。
着力打造公共基础、产业园区和企业3类承接平台。在基础平台方面,围绕重庆主城卫星城、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川、渝、黔交汇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公铁水并举,加快公路 “四高二环十射多联”网络、铁路“一枢纽三干线”网络、水路“二区一港”港口网络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加速永川电厂三期扩建,启动申报四期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功能。在园区平台方面,要不断提升凤凰湖电子信息园、永川服务外包产业园、永川职教城的承载功能,努力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职教城,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配套完备,布局合理,既能产生内生动力,又能产生持久发展动力的国家级平台。在企业平台方面,目前主要任务是,为已经落户永川的50多个和即将落户的电脑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实好“六通一平”,使PCD、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信息家电、光伏产业、通信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走引进和自主研发途径,搭建引进为主,并逐步过渡到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为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投资永川电子信息的承载平台。
(四)创优体制机制。
先进的体制机制是产业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等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不断提升西部投资潜力百强区县、重庆区县排名第一的城市品位和潜力,使之成为中部、粤商、苏商、浙商、闽商、深港澳台企业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
(五)实施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一要抓住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产业群整体转移的趋势,按照“引龙头企业,上重大项目,抓国际品牌、树支柱产业”的思路,以规划和项目库为基本依据,合成大项目、大产品和产业链,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电子信息企业实行产业定向招商;二要与国际友好城市及发达地区政府、工业园、商会、电子行业协会实行全方位对接,实现产业区域招商;三要实行领导率先、专业为主、全民参与的产业全民招商模式。使电子信息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大产业链引得进,留得住,形成大气候,产生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随着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的热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复合增长率达17.8%,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5726.56亿元,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以笔记本电脑、智能终端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4075.56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产值达1651亿元。
(一)笔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自2008年惠普落户重庆,重庆笔电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迅速壮大,到“十二五”末已形成5家品牌企业、6家代工企业、86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5+6+860”的垂直产业体系。进入“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注重笔电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着眼轻薄、灵巧、触屏等个性化产品,加快笔电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以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二)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态势凸显
重庆市紧抓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智能终端产业转移。2010年1月,科技部正式确认南岸区为“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拉开了重庆手机快速发展的序幕,目前手机整机、配套企业达百家以上,产量从2011年的592.48万台增加到2015年的1.65亿台,五年的时间增长近25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10%,“重庆造”手机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更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初显
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包括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平台运营服务、软件开发等多领域,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近300家,规模以上物联网企业达70余家。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其中,硬件制造业产值占比达80%,系统集成占比15%,软件开发和平台运营占比约为5%,形成了以南岸区“物联网示范基地”为核心区,两江新区为物联网软件开发拓展区,高新区为物联网产品市场拓展区,经开区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拓展区的“1个核心区,3个拓展区”的产业布局。
(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高点起步多点发力
重庆市积极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开通国家骨干直联点,互联网网间互通能力达1030G,出口带宽达3600G,连接城市达17个,同时引通、浪潮、腾讯、斐讯等国内外骨干企业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初步形成10万台服务器集聚规模。在产业集聚方面,形成了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重庆仙桃(国际)数据谷和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集聚发展态势。在示范应用方面,通过购买云服务的模式向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集中,加快全市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打造信息惠民应用平台、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等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二、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转移优势要素分析
(一)交通区位便利
重庆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腹地,建成寸滩港和果园港、团结村铁路中心站、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三个国家级交通枢纽,并配备寸滩保税区、两路空港保税区和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园区等三大保税区,成立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形成了水铁空“三个三合一”内陆开放平台,公路、铁路、水路等丰富的交通运输方式,为承运大规模电子信息产品提供了交通条件,适合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同时建成的“渝新欧”铁路,线路横贯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亚欧六国,途经二十余个国际大都市,为重庆电子信息产品远销亚欧市场建立了快捷便利的运输通道。
(二)政策环境优越
重庆市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信息产业列为全市先导产业,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相继出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了功能规划、产业和财政政策、考核评价等70多项配套措施,使不同区域“各优其优”。
(三)生产要素成本低
重庆市积极推进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添新动力。2015年,全市综合地价约为东部地区综合地价(8165元/平方米)的50%;住宅均价4165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工业用地价格574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2。据统计,重庆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仅为东部地区的60%,比东部沿海地区低30-40%;企业生产和生活成本约为东部的60-70%,在重庆投资的净资产平均回报率高达12%。
(四)科研创新步伐快
重庆市集聚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并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科研创新基础显著增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集团第24、26、44研究所等为代表的51家市属以上独立科研院所,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通信学院等为代表的63所普通高等学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高科技人才、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咨询和指导。
重庆市经济增长持续领跑全国,2015年GDP增速为10.9%,综合排名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405亿元,实现利润1394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3倍和1.7倍。作为重庆重点培育的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达到2.7亿台件,产值突破5000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产值占比高达80%。全市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模式
(一)以政策为牵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重庆自起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来,依托投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发挥间接调控,保障了全市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在市场准入、税收、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人才培育、支持技术研发和攻关、房屋出租、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政策驱动,撬动社会资本介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园区实体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制定政策并投入启动资金后,由政府为主导成立股份制公司进行融资,投资建设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着眼未来,重庆应将产业政策引导方向从扶持规模发展调整为合理引导竞争与促进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杠杆推进信息化应用示范,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内需。
(二)以创新为突破,建设产业生态体系
重庆在打造笔电产业时,注重内陆加工贸易组织模式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的梯度推移式集聚模式的束缚,通过打造研发设计、零部件加工、整机组装、物流销售、贸易结算“五位一体”的内陆加工贸易基地,将加工贸易价值链的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实现加工贸易从传统的“多头在外、大进大出”到“多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转变,两年内即使笔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至80%,降低了产业基地内部交易成本,带动了基地生产规模效应迅速扩大,克服了产业自然集聚规律对内陆地区的区位限制。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生产业和制造业集群互动的创新模式,为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等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
(三)以基础设施为保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物流通道迂回导致成本效率居高不下,是影响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关键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正确指引下,重庆市着力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要件。同时,“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占目前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5%左右,其货值占所有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中欧班列货值总量的85%。现代物流体系和外贸开放平台的成功打造,使重庆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2015年重庆出口机电产品2596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76%,其中手持(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平板电脑出口增长迅猛,分别增长2.9倍、2倍和0.5倍。
四、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及启示
(一)确保政策优惠,强调政策稳定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落实,组织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重庆市关于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落实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化“项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制”、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联系责任等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革承接思路,创新承接模式
创新承接电子信息产业模式,通过“垂直整合、立体打造产业高端集群”的模式,牢牢锁定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具有风向标价值的行业巨头,吸引相关的配套企业,打造一条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创新收益分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探索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收益共享,及时推广成功模式和做法。
(三)突出产业承接重点,主动承接潜力产业
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智能终端等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有重点、有目标地承接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企业,着力承接一批从事新兴领域研发、制造、运营的骨干企业,坚持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同步发展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产业,构建从产品制造商到上游硬件设备提供商再到销售渠道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
(四)优化产业承接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国家和全市企业减负系列政策,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五低”发展环境。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新机制、积极推动重庆“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发展,以“内联+外接”方式,推进“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通关模式。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和产品创新力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产业、创新、人才、进出口等市级专项资金向电子信息企业倾斜支持力度,逐步从“补企业、补项目、补建设”向“补人才、补环境、补平台”转变,让政府支持惠及更多企业。
(五)培育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以园区为载体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创新“共建、共管、共营”的园区管理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行政代管、园区共建等方式,实现产业跨区域整合和协作配套。积极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联系合作,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面向东盟市场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以“主导产业+重点区域+优势企业”为引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终端等优势行业,突出“两个考虑”,对本地优势产业进行进一步补强提升,对现有缺失产业进行开拓补充,明确发展重点,实现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缺失产业积极补强。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重大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606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04年至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从24501亿元增长到50202亿元,年均增长15.43%;利润从1004亿元增长到1791亿元,年均增长12.27%;出口额从2070亿美元增长到4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7%,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长江三角洲角电子信息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向型经济的强烈带动下,2003年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名列全省38个工业门类第一。多年以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巩固全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淮安市抓住机遇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作为长三角最北的城市,主动接受上海、昆山、苏州经济辐射,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构筑台商高地。2007年以来,由于台商投资的导入,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改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积弱局面,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一跃成为淮安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
二、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淮安经济发展概况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腹地,现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四县,总人口534万。淮安市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跃居苏北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48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409.30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由于历史原因,淮安在经济地理位置上,属于苏北“经济低谷区”,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比上年增长11.7%;人均消费性支出1064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2元,增长13.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175元,增长17.4%。
(二)淮安产业结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一二三”型到2000年的“二一三”型,再调整为2007年的“二三一”型。由于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拉动,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17.1∶48.1∶34.8再调整2009年的15.2∶48.3∶36.5。
1978年淮安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3.2%和36.8%,而2008年比重分别为36.52%和63.48%,淮安市工业已经从轻工业时代进入重工业时代。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淮安市已初步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支柱产业,盐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三大千亿元产业也初具雏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概况
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1990年淮阴博伟电子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总投资45万美元,但是此后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得到明显发展。2006年富士康科技集团进入淮安经济开发区投产运转后,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继成功引进富士康后,达方电子、苏杭科技、振维电子等电子制造企业相继落户淮安。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48.35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93.06亿元,同比增长62.7%。在电缆、电池、仪表、元器件等行业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在10亿元-30亿元的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框架的雏形已基本确立。
四、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
(一)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淮安市紧紧抓住全球IT产业调整和富士康落户淮安的机遇,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根据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到“十一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1亿元,年均增长73.9%,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43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46亿元,建成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0.1%。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100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0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150亿元,建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信息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淮安继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外,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特钢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
(二)淮安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支柱产业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1、发展途径。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创新产业格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淮安支柱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应该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作为长三角最北端的城市,淮安紧紧抓助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开展对台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将淮安打造成省内继昆山之后新的台资高地。虽然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来在以富士康为领头羊的电子制造企业的带动下,已初显集聚效应,不久在淮安将会形成又一个“台资IT产业”高地。
第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即使在长三角地区,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是孱弱的,因此,淮安在发挥后发优势充分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与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业的适当错位发展。比如说,由于淮安处于全省人才洼地,缺乏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因此创新研发在近期内不会是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近期内,淮安更多考虑是如何承接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内转移。同时,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特点,发展配套的电子信息产品,如发展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盐城、南京、上海及本地的汽车改装和拖拉机生产相关产业服务等。
第三,技术开发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考虑在经过五六年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后,淮安最终还是要走上研发新技术,创新品牌,努力形成技术核心的发展之路,并为此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四,扶持培育原则。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电子信息产业在淮安的突破性发展本身就是当地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的结果。今后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在淮安落地生根,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并成长为淮安三大千亿元重大产业,缺乏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大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2、具体措施。当然影响支柱产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对支柱产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淮安市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产业经济规模逐渐庞大,尤其是规模工业发展迅速,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经济效益明显,为淮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此外市场、政策、企业规模、产业链等各方面因素也对支柱产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拟就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发展成为淮安市支柱产业的路径进行探讨性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第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久战略。淮安应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从江南向苏北转移的机遇期,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第二,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核心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淮安应该将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使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的关系更加协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淮安要加快技术创新,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服务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淮安应该立足现有的优势,发展有特色和相互配套的产业,构成相互衔接的大产业链。大力吸收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积极承接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和流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完善信息产业链的龙头环节、核心环节。在高教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完善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研究型人才的整体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第四,要推进区域协作整合,加强产业腹地建设。把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加强与其他毗邻省市的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腹地建设,适时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扩大发展空间。
第五,要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完善出口加工区设施,促进进出口,实现商贸双赢。当前淮安招商引资还停留在“筑巢引凤”的阶段,今后要加快硬件、软件的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实现“引凤筑巢”,使淮安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尽快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Z].
3、宋新刚,殷丽丽.引进台资对于促进淮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经济导刊,2007(11).
4、袁欣,李深远.深圳市电子产业集聚与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9).
5、郝朝君,董金玲,张赴宁.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
6、赵成柏.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J].生产力研究,2006(1).
(一)产业现状。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下,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相继被命名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5-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到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在统企业149家,从业人员3.28万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14.4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工业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16.8%。形成了以通信、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与系统集成、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仪器和设备、电力电子、光电子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中电科集团13所、54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半导体照明芯片、硅外延材料、微波功率器件、射频集成电路、卫星导航通信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国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液晶材料、液晶显示模块、光纤活动连接器、高性能电源等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全市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90家,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375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41家,分别占全省的35%、24%和69%。*信息产业基地是河北省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作建设的重点项目,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投产项目14个,在建项目5个,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这些都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小,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二是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少;三是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周期长;四是高附加值电子信息整机产品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五是投融资体系不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扶持创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投融资管理等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二)面临形势。当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市电子信息行业部分企业经济指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部分项目投资计划放缓。但危机和挑战中也同时蕴藏着机遇,经过新一轮的洗牌后,全国各地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国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宏观形势,国家、省分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和实施意见,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电子信息产业高渗透性、高融合性和先导地位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三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下,拥有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在市所合作有效机制建立后孕育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四是一批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正在加快发展,将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发展思路。抓住当前国家和省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良好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以基地园区、产业链和项目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缩短产业化周期,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产业倍增,使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四)发展目标。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5亿元,年均增长40%;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42%;实现利税32亿元,年均增长30%。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领域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由22个发展到30个。
促进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2009-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1.2-1.5万个。
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优势产品规模快速提高,市区西部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卫星导航和通信产业基地在全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五)促进产业集聚。以*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标准规划西部信息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地面接收传输设备和应用芯片、节能及电力电子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产业,利用园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发挥两所的创新实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积极引进新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和水平。加快*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六)加快产业链建设。依托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半导体照明、节能与能源电子、通信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六大产业链建设。1.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依托13所及控股的同辉公司,加快推进芯片、封装、材料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中高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力推进半导体照明在我市的应用示范建设。依托普兴公司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硅外延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京华电子建设LED显示屏生产基地。2.节能与能源电子产业链,依托13所和54所,建设中央空调、节电器、电力能源管理系统、通信机房恒温恒湿节电控制系统、恒压供水(气)节电控制系统、高耗能企业综合节能控制系统等。3.通信信息系统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卫星终端设备、卫星广播设备、广播接收站设备、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信天线、航空电子系统设备、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等实现产业化,依托13所建设射频模块扩产项目,依托四方通信加快建设光纤活动连接器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4.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建设多模卫星导航接收机、各类BD-2导航用户终端、OEM版终端等产品,以及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北斗二代民用产品、增强系统与增值运营等项目,依托13所建设多模式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前端芯片及模块产业化项目。5.公共安全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建设无线电监测系统、电子警察、传感器及相关设备等产品的发展。6.液晶和平板显示产业链,依托永生华清、迈尔斯通、鹿泉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液晶材料生产基地,依托冀雅电子、河北东旭建设平板显示生产基地,尽快做大产业规模。
(七)培育新的增长点。1.卫星导航。依托中电科集团54所的技术优势,根据我国“北斗二号”全球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卫星组网及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进展情况,推进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的技术研发中心、设备测试中心、系统运营服务中心、生产制造基地)的建设,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建设全国卫星导航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重点建设6个项目,总投资8亿元。2.太阳能电池。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谋划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3.节能和电力电子。依托54所、省电力公司、旭辉电气等企业,加快电力能源管理系统、节水控制系统、高耗能企业综合节能控制系统、逆变电源、超大功率直流电源、大功率不间断电源、各类高性能工业用电源和特种电源形成规模化生产。4.电子仪器和专用设备。利用54所、无线电四厂、申科电子、格林电子等公司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技术实力,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先进电子测量仪器和公共安全信息系统,形成系列产品。5.集成电路。依托13所、54所等单位的技术优势,壮大*市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将*建成专用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6.软件和信息服务。依托新龙电子、省信息技术研究院、汉佳信息、航天天瑞等单位,加快电子政务及行业应用软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软件教育和培训发展,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钢铁、纺织、建材等行业发展需求,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九)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实施意见》和已的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结合我市实际,认真抓好落实。鼓励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国家申报重大专项,对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优先考虑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鼓励支持申报省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企业有需求、政府能做到”的原则在项目用地、财税返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信息产业局掌握的专项资金要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对列入国家和省支持的产业化项目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配套补助资金支持。以市发展投资公司为依托,设立政府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公司,构建融资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和进行风险投资。对符合我市《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奖励办法》、《鼓励企业项目建设办法》、《项目建设考核办法》条件的项目给予奖励。
(十)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企业设立和监管程序,降低门槛,简化中间环节,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电子信息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建立风险投资企业。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整合资源,进行并购重组,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电子信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专项。支持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吸收上下游相关企业及信息服务企业参加的产业联盟,形成合力,联合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招商引资平台,搭建专门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国内外项目、资金、人才投向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鼓励行业优势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推进软件登记和软件企业认定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十一)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同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工程、54所高档晶体振荡器产业化、*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TFT液晶材料产业化、河北迈尔斯通电子材料公司年产100吨液晶材料、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光纤活动连接器产业化等8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计划期限投产。抓好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12英寸硅单晶外延片产业化、54所天线产业化和电装中试楼、*晶龙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800万片大直径低氧碳超薄单晶硅片、河北先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饮用水水质安全监控预警及信息管理装备系统产业化等10个总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力争到2011年全部竣工投产。抓好54所卫星导航产业基地、13所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液晶材料产业基地等12个项目的前期谋划工作,促使项目落户我市并早日开工,缩短产业化周期。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十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电子信息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增加财政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资金投入,推进电子信息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适当放宽市级评审条件,加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争取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一、滁州电子信息产业营销环境分析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三大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与珠三角经济圈。中国犹如一个日益成长的经济巨人,京津为首,长三角与珠三角为两足,滁州就是踝关节;有人将中国的经济格局比如弯弓射箭,长江流域是利箭,那么滁州就是箭杆与箭头的结合部。在安徽的东向战略与沿江九市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地区的格局中,滁州更是前缘与枢纽。滁州据地利而拥天时,未来的发展关键,即是人和。目前的战略是前有发达地区的压制,后有中西部地区的追击,如果不能充分地洞察先机,审时度事,则机会稍纵即失,滁州的优势将日益虚化。滁州的未来应该把握在滁州人自己手中。
(一)滁州面临的时代机遇和绝佳时机
1.看准、狠抓产业梯度转移的时代机遇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生产要素成本都急剧上升,可用产业载体数量减少且价格持续上扬,中部地区,具有毗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劳力资源优势、土地数量和价格优势等多方面的产业承载能力与优势,自然成为了国际制造产业向中国梯度转移的新的首选目标。滁州作为中部安徽省的东大门,除了具有上述多项产业发展优势外,同时是离长三角最近的城市,且在南京“1小时都市圈”内,安徽东向发展战略也给予了其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条件,这些使得滁州承东启西,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中部地区融入长三角作为第一站。
2.宏观政策为滁州IT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给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大环境。这不仅滁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未滁州IT产业未来市场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给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为了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还提出了多条政策措施,包括落实扩大完善投融资环境、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安徽东向发展战略是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这也是中部崛起战略在安徽的空间实现。一方面,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中部崛起战略的优势,放大中部崛起政策的效应,加快安徽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走出一条独特的中部崛起道路。另一方面,安徽也只有大力推进东向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优势,加快东、中部经济的联动融合,为整个中部的崛起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家电产业为例,《安徽省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将作为安徽重点推进的工业产业集群,其目标是通过努力,把合、芜、滁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金三角”地带,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之后的中国家电业第四增长极。
(二)滁州产业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
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承东启西,属于上海四小时城市带、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已形成了方便的交通运输网络。且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均在百里之内,车程都在1小时左右。这对于类似电子信息产业这样的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及与母公司形成企业内部分工的产业转移具有较强吸引力。另外,把不符合东部比较优势的零部件生产或生产的某些环节向外转移,如果对所选择区位没有特殊要求,距母公司越近,越具有吸引力。因此,滁州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2.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产业链相对完整
滁州市家电信息产业、硅能产业,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家电信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以大家电产品为主导,小家电为补充,家电配套件协调发展的格局,家电信息产业成为滁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国内和安徽省内家电制造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2008年,滁州家电及配套件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达到106.5亿元。此外,滁州还是国内最大的冰箱产品制造装备和模具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禀赋优势
①土地供应量大。与长三角相比滁州各个开发区的土地供应量较大,成本低廉且可开发的空间潜力大。②充足的能源供给。错峰用电、避峰让电、拉闸限电等词汇对长三角而言已屡见不鲜。对电子信息类企业限电乃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在滁州,充足的电能、水能供给给企业免除了能源供应的后顾之忧。③优质基础原料。滁州市凤阳县是全国储量最大、品位高、综合经济价值高的石英矿原料基地,享有“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称号。石英矿的用途很广,向后延伸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很多,现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④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滁州学院、职高和技术学院为滁州是电子信息企业培育了大量的优质的劳动力。同时,这些人才培养机构的存在也使得企业就进寻找定向培养人才的需求成为可能。
(三)滁州产业营销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人才方面
人力资源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滁州在人才资源方面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才总量虽大,但综合素质偏低。从数量上来说,滁州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质量却难以适应滁州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高层次人才和一部分具有劳动素质的人才均流向外地,“进不来,留不住”的局面造成滁州人才结构不合理。这将造成滁州高质量人才后续无人,对今后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3、高层次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滁州拥有高校数量少之又少,加上在外就读高等院校的学生回本地就业比例低,造成滁州从事科技和研究土作的人员严重缺乏,科研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另外,科研机构相对较少,仅有的三所高等院校还无法形成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弱。
2.区域产业品牌方面
滁州自身的产业特色已经逐步形成,但是政府缺乏树立区域产业品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重视,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宣传。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明确的理念口号,对外无法展现出自身特色。滁州虽然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已经逐步形成,却没有自己鲜明的理念口号,对外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和识别力。其次,缺乏视觉识别标志,不利于城市产业品牌的宣传。统一的视觉识别标志在对外宣传时,会发挥良好的宣传效应。滁州不仅没有自己统一的视觉识别标志,而且也没有象征性的城市形象标志物。最后,营销推广力度不够,方式单一落后。然而,滁州几乎没有从整体产业品牌出发的产业招商宣传活动,营销推广力度小,使得滁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资本、核心技术竞争力方面
第一、企业大而不强,带动能力薄弱。家电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偏小,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在数量上与国内的青岛、顺德等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现有企业新建大型投资项目不多,政策性支持资金数量相对有限,带动产业投资规模提升的作用发挥不足。第二、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低。全市家电信息产业主要依赖冰箱、彩电以及电子元器件,小家电、通讯、电子产品发展进展不快,企业不多,规模较小,至今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小家电产品生产企业和品牌,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第三、新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自主研发能力弱。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产品缺乏,关键元件在滁州市仍然是空白,部分核心配套件和电子元器件本地配套率相对不足。
(四)滁州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滁州市家电信息产业相对于周边几个省市已经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滁州要想成为国家级信息产业高技术基地光靠一个家电信息产业是不可行的。目前沪宁线城市行业发展主要以计算机、软件、手机等电子制造业为主,而且苏州、南京等城市在集成电路、软件、通讯服务业等的相关信息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已经基本具备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些信息行业是滁州目前比较薄弱而又是未来必须重点发展的方向,这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滁州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相较于滁州周边的沿江九市,滁州也没有明显的产业优势,这对于滁州承接沪宁线产业转移也成为一种竞争压力。
(一)以商招商万商云集
“以商引商”、“以外引外”是指利用已有注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和吸引其他投资商投资的一种引资方式。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以商引商”、“以外引外”逐渐成为招商引资的有效方式,而政府政策和服务的有效融合。首先,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给予帮政府招商的外商一定的奖励,并把他们聘为招商引资顾问,增强了外商引商引资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各级把现有外企视为招商最好的示范,通过保证他们发展好来增强滁州引商的说服力、吸引力。因为在招商引资中当地外商的建议比政府宣传更有说服力。其次,针对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群体投资的特征,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更新和资本转移新动态,引导同源地外商集中投资。借鉴滁州和昆山经验,设立同源地外商投资工业园,在加强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营造适合同源地外商集中投资的生活居住环境。如苏州新区投资设立“日本一条街”,配备适合日商生活习惯的料理、酒吧等餐饮和娱乐服务设施。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重商、亲商、安商和富商的氛围,扩大同源地外资集聚效应。
(二)诚信招商打造“诚信之都”
当前招商引资呈现出的新阶段的特点,国内外大投资商更多的是出于战略的考虑来寻找商业机会和投资领域,并不会过多考虑政策的优惠程度。对于成熟的投资商来说,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滁州最大的差距还是来自于投资软环境。因此,滁州应该在优化投资软环境上下功夫,政府给予政策优惠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平等、诚信的市场环境。滁州政府要努力以“守信、守义”理念,推动整个政府乃至整个城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将儒家“忠、礼、义、廉”的核心思想作为滁州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并赋予新的涵义。
(三)五种制度打造全程式、保姆式“服务高地”
高度重视为外来客商提供全程高效服务,把服务招商作为营造招商引资“洼地效应”的重要手段。实行“一栋楼办事,一个口受理,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二是实行全程式、保姆式服务。首问负责制度。上到滁州是政府,下到各个开发区,无论客商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首先问到谁,谁就要在最短时间内负责回答、联络接洽直至有圆满交待。客户如不满意,被首先问到的人要受处罚,杜绝了敷衍推诿的现象。收费公示制度。各个开发区在国家、地区政策许可限度内实行部分项目低收费制度。公司从注册到审批所有收费都公示于墙,实行透明化,让投资商心里踏实。全程追踪服务制度。各个开发区管委会对进区企业实行的是进区一个企业,成立一个专班,责成一个专人,所有手续全部由开发区专人负责办理,并且所有手续都办得十分规范。客商不需操心,只需派一人配合负责出具有关材料即可。这大大减轻了客商的负担,也完全消除了客商的顾虑。不仅如此,企业申办完成、开始运作后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开发区仍有专人跟踪,随时负责协调解决。封闭管理制度。每一个进区企业,无论外资企业或是内资企业,都成为当地政府的重点保护单位,实行封闭管理和绿牌保护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企业乱收费,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服务时限承诺制度。“滁州速度”。企业有任何困难和问题,开发区管委会都限时回答解决,解决时间有的是按分钟计,决不拖延一分一秒。以高效的“滁州速度”,来打动所有投资商,让“把困难留给政府,把方便让给企业”的服务理念要深入政府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以高度使命感和奋力拼搏精神,为滁州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四)引凤筑巢园区兴旺
滁州在“引凤筑巢”中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名牌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提高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现有外资产业链的后续诱发能力,形成辅助产业链和衍生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填充现有产业链的配套缝隙,实现产业上的缝合断层,打造基础性、通用性和兼容性极强的外资产业基座,提高外资企业的产业集聚水平。由于产业集群具有一下两大特性:一是共生性,就是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二是柔韧性,是由于集群内聚集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集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效益的极大化。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庞大的电子产业的集群,对滁州未来招商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链是否完善,产业的集聚程度高低,区域内的配套率,是投资商考虑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为企业进入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实际可靠、稳定持续的投资环境。
(五)打造创业投资的“风水宝地”
形成了“一市多园、有园无界、辐射全市”的大创业园体系。创业投资的发展程度,不仅与本地的资金支持直接相关,也和当地的创业投资环境密切相关。设立引导基金不仅要吸引当地的民间资本、金融机构的资金投资,更要吸引国外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创业资本投资我国的创业投资业。政府应该在注重引资的同时,加大创业投资环境的建设力度。从多方面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创业投资产业法律体系建设的核心精神则是“鼓励、扶持、保护”。政府直接参与创业投资的手段:第一种是由政府出资直接组建创业投资公司;第二种是股权担保,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并对投资者的部分损失提供补偿,从而保证投资者进行创业投资的积极性;第三种方式是贷款担保。其实质是创业创新企业以“政府信誉”为抵押的一种融资方式,带动银行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创业企业。另外加强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培养专业人才等也是许多地区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重要举措。
(六)多样城市事件塑造城市品牌
通过政府公关方式,组织高层次、大影响的城市活动,制造热点,创造新闻,积极主动地推广和扩散城市形象,城市活动是城市形象创立的重要载体。对滁州来讲,积极创办和参与城市活动可宣传滁州形象。事件①争取参加举办各级电子类展销会在全国各地的电子展销会中,滁州可争取这样的机会,来对城市的特色电子产业进行推介,向世人展示滁州,宣传滁州。在参加其他城市举办的各类展销会的同时,滁州也可以自己争取机会,举办一些大型的电子类展销会,如此前,合肥、滁州两市人民政府曾共同主办在第二届中国(安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事件②创意小家电设计、手机设计等比赛二、滁州产业营销行动策略研究滁州市创意小家电设计,通过设计比赛展现滁州家电创意素质提升,将极大的吸引各界关注。围绕新闻热点,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有利广告的及城市的形象塑造及品牌传播。在赛事举行之前,可邀请家电企业名人、设计专家等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委,对选手所参赛作品进行评价。邀请安徽电视台或滁州电视台对本次大赛的各个环节进行透彻的追踪报道和广泛的传播,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事件③滁州旅游节、美食节、摄影节“虚做旅游,实做产业”策略:滁州做旅游项目,一方面把旅游项目看成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配套,包括环境配套和设施配套;另一方面并把旅游项目和招商引资相互关联起来,虚中有实,亦虚亦实,在做旅游项目的时候就为下一步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发赢得了知名度和建设环境。
(七)创新招商方式开辟引资新途径
1.专业招商。这种招商形式的特点是,专业和项目较为集中,针对性强,成功率较高。滁州可针对IT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专业招商,针对该产业的上下游配套情况,吸引更多的支柱企业,以及周边配套服务企业来进一步拉长和完善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自下而上的吸引更多的投资商。
2005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千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布局。在产品生产上,南京形成了以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链为龙头的优势产品布局。其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以及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显示器增长迅猛;(3)产品出跃。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达5亿元以上的18家工业企业大户中,电子信息就有10家,累计出口59.6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8.6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了南京市销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软件业贡献份额大。近几年,南京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贡献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5)龙头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公司的年产值都超过50亿元。
二、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途径
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种有效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1.产业政策的引导。南京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较强。并且其人才资源雄厚,大企业、大院所、大集团密集。政府把握住这些优势条件,选准发展重心,着力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政府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优惠、房租优惠、设立个人股、设立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趋势。
2.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同时也不断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拥有科研机构500余所、高等院校40余家、近6万名相关专业人才,建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计算机及通信类国家开放实验室3个,这些使得南京软件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坚强的科研后盾。
3.重视骨干企业的培育。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是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一大策略。骨干企业能产生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其孵化服务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在熊猫集团、五十五所、LG—飞利浦和南京长江机器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下,南京的软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占全省第一,并且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中,南京就有4家企业入围。
4.重视软件基地建设。长期以来南京都致力于软件园建设,如今建成的南京软件园和省市合建的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已非同一般,吸引了大批国内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入园,目前入驻企业已有近600家。在产业集群思想的引导下,南京软件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由软件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珠江路科技园区、南京IT产业园区等构成的软件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软件、教育软件、系统软件等6大软件产品群。同时,南京珠江路软件产业基地、江宁IT产业园、溧水中山软件园区也在加快基础建设和招商工作,成为南京软件产业的新增长点。
5.注重交流与合作。南京电子信息制造商注重产品技术在国内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破除地方保护,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外资及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南京引进了统宝光电、瀚宇彩欣、新华日液晶、LG飞利浦、LG电子、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一流的LCD、PDP重量级项目,使其成为规模全国领先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
6.强调特色。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一定全国最大,但一定要最特——这是南京发展其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思路。他们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软件产业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上力求有所建树,发展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力、电信、教育、企业信息化等软件产品为龙头的一批特色软件产品群。
三、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薄弱环节
1.地理环境上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它不像南京那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带,也没有邻近金融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北京,某种程度上使得其高科技水平与南京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科技人才匮乏。重庆高科技人才与南京比较也存在着差距:其高校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比南京少,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所、重点实验室也没有南京多,同时还有个更严重的现象,重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电子等科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存在“东南飞”现象,无疑加大了重庆科技人才匮乏的缺口。
3.技术层次偏低。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生产的是末端产品(整机组装),其中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小,尤其缺乏前端产品(专利设计与自主开发),并且成果转化率、产业转化率也偏低。
4.行业龙头企业及自有品牌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知名的有四联集团、朝华集团、东软金算盘和博恩科技),并且在高科技上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品牌少。
5.电子信息产业总量小,规模小。2005年重庆占全国GDP比重为1.62%,而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41.74%,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不到0.5%。
四、启示
重庆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向南京市“取经”,从较高起点着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强化思想观念。电子信息产业污染小、效益高、盈利潜力大,同时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重庆环境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传统工业,加快重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大支持力度。
2.聚集人才。聚集人才的途径大致分两种:一是本地培育;二是从外界吸引。首先依托教育资源培训各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注意留住人才,防止人才“东南飞”,同时要大量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内外兼修,打造一支高素质、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重庆同等程度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于我国东南部城市。据调查,重庆IT行业平均年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软件人力资源成本低于东部发达地区30%~40%。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相对较低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以软件业为发展的核心。南京软件业的发展强有力的证明了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地位的关键,它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收的核心力量。故重庆也应重点发展软件业,加强对软件业人、财、物力和技术、政策支持,加强软件学院、软件评测中心建设,为软件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培植骨干企业。应通过引资嫁接等方式,培育更多骨干企业,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化。
6.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加强招商引资,加大对外技术引进与合作,推出重大对外合资合作、嫁接改造项目,广泛引进具有带动性的电子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配套协作体系和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在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上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为实现产业集群铺路,以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提高创新能力。在引进和吸收的同时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开发特色产品,发展自有品牌,减少和避免与其他城市撞车或重复建设问题。
8.打造特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庆市在光电子、微电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光电子、微电子、软件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重庆”。
参考文献:
1.,王良元.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江苏通信技术,2005,(6):21-22.
2.2005年南京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析.江苏省统计局市县统计资料,http:///tjfx/sxfxzl/index.htm.
“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重大决策,立足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创新驱动、优化环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人才引领、重点突破,壮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和效益,提高综合竞争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1.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改造并重。依托工业聚集区、新型产业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异地引进龙头整机产品,带动配套产业成长壮大。发挥电子材料、基础元器件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做大做强。
2.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着力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合作,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技术突破,以新兴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自主创新。
3.坚持规模做大与产业做强并重。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战略部署,引导传统产业转型、新办企业从事电子信息产业,营造发展的社会氛围,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对光伏、通信等优势产业,引进高端人才,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创品牌、拓市场,推动产业由大到强。
二、发展重点
1.着力做优太阳能光伏产业。鼓励开展晶硅、非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攻克关键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晶硅电池转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以晶龙集团、英利集团、新奥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邢台光伏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及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培育廊坊光伏产业聚集区。晶龙集团、英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
2.着力完善通信及导航设备产业。鼓励开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多模卫星导航等技术研究。重点支持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多媒体通信等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石英晶体、光端机及其配套等元器件、功率器件集群式发展。
3.着力提升半导体照明产业。鼓励半导体照明新技术研发,支持半导体照明相关标准制定与公共检测平台建设。以中电科第13所为依托,整合现有资源,引进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突破关键环节,完善LED产业链。
4.着力做好平板显示产业。鼓励光阻油墨、滤光片等核心技术研究;进行LCOS、电子纸等所需关键原材料、驱动电路、面板相关技术攻关,加快新兴显示器件产业化。重点支持TFT-LCD液晶材料、液晶模块、液晶屏、触摸屏生产线扩能升级,发展玻璃基板及其成套设备生产线,加强中小尺寸液晶屏项目建设。
5.着力发展应用电子产业。加快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传感器、电子标签(RFID)等物联网基础产品。以两化融合为契机,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金融、交通、电子、物流、安防、汽车、工业监测和控制系统等领域广泛应用。
6.着力培育电子专用装备产业。鼓励省内企业、科研院所与京津等地有关机构合作,重点支持多晶硅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专用设备及电子基础测试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
三、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统筹发展规划。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措施,统筹做好规划,抓好责任落实。要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本区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各项政策。
2.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贯彻落实省政府“巨人计划”,围绕“爱才、育才、引才、聚才、用才”五个重点,着力引进一批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领军人物。充分利用我省和京津教育资源,培养多层次的电子信息专用人才,每年培养100名高级研发人才。建立“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3.强化资金投入,健全融资机制。推动设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使用省级产业发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和改造、引导传统产业转型等。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制,制定鼓励风险资本投向电子信息产业的财税、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激活风险投资市场,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4.加快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内外融通、对外开放,紧紧抓住南资北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等机遇,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形成省、市、县联合推进格局。重点跟踪世界500强和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规划布局,加强沟通联系,设立“直通”窗口,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鼓励晶龙集团、英利集团等行业龙头积极参与国外收购、兼并和参股。抓住全省工业聚集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做大做强五大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5.加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围绕产业发展重点,谋划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做好与国家规划项目的衔接,最大限度争取支持。建立省级项目库,加强跟踪协调和监督管理。建立项目月调度、月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
6.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提高全省信息技术科技成果自主率和转化率。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加大研发投入,重视专利、标准和品牌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产学研用融合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定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建立省级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