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7: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场地设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前言
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群众体育由此进入了发展热潮,直接导致场地设施供不应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丰富,国家不断的促进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扩大,但这一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有限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众多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相关的资料发现,《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深究的,它指出“大众体育的参与离不开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而在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场地设施,是促进群众参与体育的关键。”[1]就在正确的地点建设场地设施这一点而言,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很多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建设在正确地点,造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
二、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当前的现状
(一)群众体育场馆建设位置不合理
当前体育场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室外场地建设的地理位置不合理,有部分体育场地建设在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下[2]。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体育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楼大厦与日俱增,可供选择建设群众体育场所的范围变小,以致于部分社区选择建设运动设场地的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群众活动的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马路或者是高架桥两侧的开阔地带,如果在天气条件较差,在加上交通噪音和汽车尾气的影响,进行体育活动所需的空气质量便不符合群众体育锻炼的要求。因此,在正确的地点提供场地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场地范围小
中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不仅造成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缺少,还出现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时,场地范围小的问题。常出现抢占位健身场所的现象,例如新闻报道两支队伍广场舞大妈队伍因为争夺场地发生冲突,归根到底是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有的群众体育场地设在离社区较远的地方,不方便群众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在群众体育场地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是否能用得上、愿意用这些场地[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这里所指的重点人群就包括了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内,体育活动场地距离远,会增加这两类人群的健身难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群众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浪费
从群众体育建设地理位置不合理中侧面折射出资源浪费的问题,政府、企业、社区及各界人士建设运动场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群众。规划场地,建设体育场所,购买体育器材,这些过程的执行都需要资金,但是资金与器材的投入是否能真正起到为群众服务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广大群众是否用得起、愿用以及用得上这些场地设施[4]。因此,选择一个正确的地点决定了财力投资与物力投资是否值得。如果场地设施建设位置不合理,会导致运动场地无人问津,投资的体育器材不能得到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从侧面反映出投资不合理,俗话说:钱要用在刀刃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为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不容乐观。广大群众参与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优良的环境及设施对群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有着良好的诱导作用。场地设施的建设对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重要的影响[5],在环境质量差,场地拥挤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不仅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也违背了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初衷,对这种环境和建设位置不合理的场地设施,大多数群众都会不会选择。除此之外,还会造成群众纠纷、器材浪费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需要调整和改善,虽然数量上不断增多,但是依旧不能满足群众对正确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
四、建议
(一)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场地选择存在的问题,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规划场地大小及场地用途,减少广大群众在运动中因场地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综合利用场地,结合科技发展,采用创新的方式设计可变换的场地,提高场地的功能、开放和使用率。
(三)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和政府管辖的体育中心的对外开放程度。尤其是各大高校c体育中心,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率,加大开放力度既能为群众体育提供场馆又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收益。
(四)在场地建设时减少浪费,综合利用场地器材与资源。考虑器材配备齐全的同时,需要注意投入和成效是否成正比,以便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胜英,Elizabeth Pike.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J].体育与科学.2015(2):94-100.
[2] 魏华,权德庆,雷福民,等.中国群众体育场地发展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2(7):3-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92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74- 02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布局,对于美化装饰农村、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培育良好健身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中国美,农村必须美的主要物质条件。由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数量缺乏、质量较差、健身环境欠佳、场地设施选址不佳等问题,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根据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与布局进行分析研究[1],这不仅能够使农村体育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的设计更能体现“以农民为本”的现实需要,使农村体育人口与场地设施的可利用率达到协调统一,布局科学合理,而且还可以使农民体育健身场所的布局与居民点合理搭配,美化农村,缩短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在质量、规划、层次和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
2 方法运用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文献资料、论著和教材多部,为课题的研究设计、实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运用GIS技术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数据,针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比较归纳,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分析论证,以满足研究的需要。
3 结果论证
3.1 GIS技术简介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对现实世界(资源与环境)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具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运用和发展的产物,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体。目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看,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建设、资源开发、环境卫生、国土信息、城市规划等领域中,而在体育领域中多数研究是集中于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研究领域中引入GIS技术确是一种新尝试,这为农村体育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极大益处,与此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体育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2]。
3.2 现阶段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状况
目前,大部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层次与水平、风格与理念、数量与质量、选址与基建、信息与管理等,都与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差异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存在着质量问题,例如建设规格不符合要求,有些还不符合体育健身的基本规律,长久失修所带来的老化现象等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体育健身的效果[3]。而且,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多数省份中65%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不能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这些都给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带来了消极影响。
3.2.2 建筑风格和理念没有结合农村社会文化的现实需要
体育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与理念,是反应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标志。但是,目前多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并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体育健身参与状况、农村体育人口数量与意识以及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建筑风格与理念违背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
3.2.3 选址与基建不理想
选址与基建是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布局科学化的首要条件,也是提升农村整体美的重要因素。可是,就目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选址与基建的基本情况来看,多数农村的选址不符合空间与资源的要求,主要集中于农民的聚集区,空间活动范围狭小,而且基建水平相对较差,健身器械组装与工程质量存在诸多问题等待解决。
3.2.4 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信息化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人才、建筑人才、网络信息化水平、通讯平台设施等,都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困难。
3.3 GIS技术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所谓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是农村各类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所需要的,各种体育场地、器械、建筑以及各类体育艺术雕塑等的总称,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之一。主要包括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农村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和各种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四大类。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在数量、质量、选址等方面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为此,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运用GIS技术,可以全面提升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层次[4]。
3.3.1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GIS技术运用过程
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景(Panoramic)技术,以电子地图的方式对农村体育设施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可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农村的地域空间,实现农村体育设施资源的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者、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意见,为农村体育设施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的规划过程。具体过程是:①对农村周边及居民区空间环境与资源进行测量;②获取基础数据且建立数据库;③进行基础数据管理;④GIS技术分析运算与描绘;⑤现实技术的实施。
3.3.2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的GIS技术操作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景(Panoramic)技术,以电子地图的方式对农村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可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农村体育设施资源,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实现农村体育设施资源的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5]。具体操作步骤是:①数据的采集、整理(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②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体育场地设施、道路、地块区域等分布位置、居民活动聚集圈、土地利用规划图等,体育场地设施属性表、地块区域属性表等);③对数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④构建模型;⑤服务评价;⑥设计平面模拟图形。可见,以此来构建不同水平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GIS技术的运行模式,基于GIS的技术操作平台,以最大化利用现有农村体育设施存量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设施点以及周围空间特性的可达性和服务的覆盖范围,从而形成“乡村片区―农村社区―村屯社区”3个层级整体优化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布局。
综上所述, 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与布局情况分析,统计各种数据,运用GIS技术分析规划是一种新尝试,也是农村体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从而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农村体育人口与场地设施利用率的关系问题、场地设施的布局与居民点的联系问题、地域空间与人口密度问题、场地设施布局与体育活动以及周边环境等问题),为乡镇农村体育工作者进行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通过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应用得到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陈D.基于 GIS 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0(8):1254-1258.
[2]李柏,王正树.“点轴网”应用于我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可行性分析[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1).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5
Abstract Sports facilities ar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sixth national sports facilities survey, we had know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an district Sports facilities and the problems, and offer suggestion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ang'an District; sports facilities; survey
0 前言
《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了城市体育的发展道路以社区体育为重点。发展社区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并管理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浪潮也不断高涨,城市社区场地设施建设备受重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总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日益多样化,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种类渐渐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锻炼需求,并且暴露的问题日益明显。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岸区共有体育场地数量1441个,场地面积共有738633.2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44030.34平方米,占地面积共计912715.16平方米。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统计,江岸区常住人口89.5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6.1个,全省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68个,略高于全省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82平方米,全省人均场地面积1.29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近几年江岸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兴建速度明显加快,但有些方面仍然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通过进一步的梳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的建议以期待在今后的发展中予以重视和改进。
1 江岸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场地设施建成数量
通过表1江岸区近年来场地建成情况可以看出,2004年、2011年和2013年的体育场地建成数量明显增多,而在这些时间点附近,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0年)、《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2011年)等,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明确提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朝着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发展,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 在政府的引导下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建成也满足了人们体育健身的需求。
1.2 场地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结果,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江岸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资金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其实单位自筹主要靠向上级申请,其实质性来源任然是财政经费。在全民健身浪潮持续高涨的今天,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改管理为服务,制订具体政策和措施,引导了投资方向。 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拓宽了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出台更加完善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的投资和捐资、金融和土地,这样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资金才可能实现来源多元化。
1.3 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模式简单
从表3中可以看出,全区1441个体育场地,绝大部分采用的经营模式是自助运营,只有少数几家场地选择了合作运营和委托运营。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角度而言,自主运营当然在经营过程中不会出现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但是从经营模式的专业性角度而言,选择合作或是委托则更容易发挥专业人才的经营管理优势,更容易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1.4 开放时间没有实现最大化
如表4所示,在所有1441家体育场地中有290家是不对外开放的,其中以事业单位居多。尤其是在对学校体育场地进行普查之后发现,全区185所中小学,只有12所部分时段对外开放,14所中职院校,只有1所部分时段开放。教育部于1999年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 与此同时,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也对倡导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之后,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安全、管理、财产损耗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会分散学校相关部门的精力,这也使得大多数学校不愿意让学校体育场地承大众体育活动。
1.5 健身器材广泛分布在社区居民小区中间
在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全区共有3786件健身器械,其中有2768件器械安装在社区居民小区中,占总数的73.1%。这些健身器械的安置,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就近健身的需要。
1.6 场馆类型搭配较为合理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江岸区建成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及数量中,可以看出所覆盖的项目比较广泛,涵盖了大部分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市民经常开展的体育活动中,依次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在江岸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搭配分布中,也显示这些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所占比重较大,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2 发展对策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资金缺乏是我国城市社^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武汉市的社区体育场地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政府拨款、经营者投资。但是体育设施多属易耗品,有限的资金只够建设不够维护,这也使得体育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所需的资金来源上,应当广开渠道,让政府、社会、个人都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问题,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当中,增加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在政府保障基础上,鼓励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建设中来,通过合法经营,丰富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
2.2 因地制宜,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从第六次场地设施普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江岸区社区体育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并且各区之间场地设施数量差异较大。行政职能部门除了要教育、宣传、引导社区体育的发展以外,还要科学规范的建设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政府部门在旧城改造、新建社区的过程中,应该依照我国相关规定规划设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应结合社会发展进程,使体育设施的设计建设更加科学化。如:武汉市2015年老年人口报告显示,江岸区老年人口比例在全市13个辖区中排名第四位,达到了23.32%,这一比例远远大于社会进入老龄化标准的10%。面对老年人口的增多,如何通过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科学有效的体育服务,是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全新考验。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因地制宜,根据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需求强弱,合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结合社区地理环境,开发适合社区居民健身的场所。
2.3 合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江岸区有185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建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只能满足学生的教学与训练等日常活动,而周末和假期则关闭校门,体育设施也处于闲置状态,学校的场地设施利用率比较低。现在,上至教育部,下至地方政府都在提倡“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并且由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作为保障。从江岸区的调查统计情况看,学校的场地设施利用率明显不足,很多学校考虑到对社区的开放,会顾及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和后续的问题,所以对社区体育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要想解决问题,江岸区政府的相应机构要足够重视,对于限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原因应该积极调研并协调各方力量,排除隐患、克服困难,让学校成为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替补力量。
3 结语
社区体育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能增加广大人民的素质,又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调节人际关系,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社区体育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的,场地设施就是很重要的一点,离开了场地设施的体育活动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要发展社区体育,首先建设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 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1.地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情况
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与其他的社区、小区,居民区而言是相对比较充足的,而且非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且环境优雅、绿化充分、边缘空地充足,是进行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也是周围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中老年人余暇时进行健身和锻炼身体的理想场所。目前,我国各省市高校的体育资源的空间特征对于群众锻炼的身体状况、锻炼需求及城市基础建设等,具有其他标准的体育场地设施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重要性。
据调查了解可知,我国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所属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完全对外开放的不足10%,部分开放的不超过40%,不开放的占50左右%。这也可以说明目前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于社区来说设备相对完备,条件优于一般的社区的体育设施,在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活动之余,对外有条件的开发体育场地设施,这样既可缓解和减轻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和运营资金,又可以增加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因此,采取灵活的措施发展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运营情况外,也可以缓解社会的需求状况。对外开放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研究结果与讨论
经过数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要满足日益扩展的大学生文化生活和体育事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1逐渐提高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和规格,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建设的比例严重低于国家的各项的规定指标。我国第五次场地设施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的体育与场地设施占全国场地设施的67.7%,是主要的体育运动场所。在表一中可以得出,九江市高校的体育运动场地数量只占全市的场地数量的58.55%,没有达到全国的指标。
2.2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档次相对于偏低、功能结构单一,尤其是相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设施结构条件差、档次偏低、功能单一、种类构成失衡、分布不均,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与体育健身的条件,在档次、规模、种类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
2.3高校的场地设施的数量上分布不均,开放时间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占的场地面积和设施优于经济相对缓慢的地方,由于各各个高校所处得地区相对不同,经济带也不同。经济是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分布不平衡,对外开放的时间也会缩短。
2.4利用现有的建筑修建体育场地设施,在各个高校中,很多的教室,比如是老的建筑等都可以运作为体育场地的一部分,在其他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实例,例如,英国有用教堂改造为文体中心,荷兰有用煤气库改造成的体育馆,芬兰有用防空洞改造成游泳馆。这种体育设施的优点是可以以低价位和良好的场地质量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和喜爱,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3.建议与对策
3.1改变观念,增强体育意识
随着体育运动的越来越受欢迎,也在2008年奥运会的大背景影响下,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关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在思想上改变对体育教育的忽视,逐步的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以保证学校的正常需要,保证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今体育场地设施在高校的位置越来重要,改变观念,增强体育意识,以顺应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
3.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经费的投入到位才可以保证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完成。学校领导应该充分关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逐渐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
3.3开放特色的运动场地设施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个校区的地方特色、开放学校现有的有限资源,采取多种的渠道来开发利用场地,运用各种正规手段来弥补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增加和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根据学校学生的运动特点开展各种不同的运动的项目类型,比如一些冷门的运动项目也可以开展:手球、壁球等。发展特色的运动场地设施等。
3.4促进地方高校与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互动发展
资源互补、合理开发、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九江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料汇编[G].2004.
[2]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数据公布[R].2005.
[3]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19-21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逐步提升,体育需求愈来愈强,参与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公共体育资源相对不足,因此,社会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满足其正常诉求,顺应民意,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践行资源共享理念,在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长效机制,学校党支部研究决定,开展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告》
1.开放对象:学校周边社区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
2.开放体育设施项目:学校田径运动场、篮球场
3.开放形式及时间
(1)定时开放
教学日:夏季 下午6:00—8:00时; 冬季 下午5:30—7:30时
双休、节假日及寒暑假:上午6:00—11:30时;下午2:00--7:00时
(2)预约开放
需要使用学校体育设施组织集体体育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提前一周向学校预约,由学校统筹安排。
4.注意事项
(1)所有健身人员入校前应知晓并遵守《平阴县榆山小学入校健身管理规定》。
(2)进入学校的健身人员在学校东门(游泳馆入口)进入,车辆一律停放在校外指定地点。
(3)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进入校园,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4)学校因校舍维修、体育设施维修保养、重大活动、传染病流行、安全保卫等因素需暂停开放体育设施,将提前告知。
(二)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党员双报到”活动,到周边社区为居民采集了信息,并发放《榆山小学体育设施场地向社会开放公告》,鼓励大家前来健身。
(三)完善设备设施。我校不仅利用暑假对场地内设施进行了维修提升,还新增了一台打卡进门器、两个射灯、两个摄像头,希望能给来健身的群众带来舒服的体验。
(四)开放实施办法与注意事项
为了保障群众健身安全,学校在校门口公示了本校开放的具体项目及要求,购买了公众责任险,并安排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在校门口轮流值守,为每一位前来健身的群众做好登记,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告知注意事项:
1.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是在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满足师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时段,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服务,不作其他用途。
2.入校健身人员进入校园后,应自觉服从管理,保持场地整洁,举止文明。
3.健身人员应当在开放的运动区域开展健身活动,不得擅自进入教学区、办公区、食堂等非活动开放区域。
4.规范使用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自我保护,防止运动伤害。
5.不得携带食品、刀具、宠物等与健身无关的物品进入校园活动。
6.严格遵守校园禁烟规定,不得擅自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7.健身人员交通工具应停放在校外指定位置。
8.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进入校园健身,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安全看护责任。
9.爱护学校公共财物,如有破坏按价赔偿。
10.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规定,如有违规或违法犯罪,将依据法律法规追究相应责任。
11.健身人员自行妥善保管好自身物品,如有遗失,责任自负。活动结束后应主动清理场地,及时离开学校,不得逗留。
12.不遵守以上管理规定或者其他违规行为的健身人员将记入“失信”名单,,取消进入学校健身活动的权利。
三、实际成效
(一)顺应民意,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根据近期的统计,每天来学校健身的人流量可达100多人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公共体育设施是由政府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城市公园等体育活动场所。包含贵州北部遵义十四县区的黔北地区,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及体育活动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原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已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作为大众体育的基本载体之一,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建设也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现在,政府逐渐退出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市场,市区内公共健身设施大部分都由市场或者是私人开发商在掌控,市民的健身需求得不到保障。为此,对黔北地区市所辖十四县区进行调查,对当前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具体思路,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黔北地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怀仁市、赤水市,遵义县、凤岗、湄潭、桐梓、务川、绥阳、道真、余庆、正安、习水)三区九县二市,每一区或县针对性的各发放问卷60份,共计900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保证课题按时高质量完成,课题组成员先后参考了社会调查、社区体育等方面的书刊和著作、期刊、杂志,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详细的分类、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经反复论证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设计并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46份,有效率94%。
②问卷的效度
调查问卷设计完成后,送至相关10名专家进行审查和评价,评审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有效值为9.03(见表1),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效度。
③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在2015年3月份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群众20名进行测试――在复测中发检验问卷,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为两周,并对测试的结果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信度值为R=0.88,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调查时间:2013年2月至4月
④个案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基层个别社区与主管社区文化体育事业的领导、文化站负责人员进行了专门访谈。
(3)数理统计法。
课题组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所有数据利用EXCELL,SPSS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4)逻辑分析法。
在数理分析基础上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及社会学有关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被调查人员年龄的调查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36―45岁占被调查人员的60.28%.46―55岁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8.79%,这两者占被调查人员的近80%。36―55岁的人是事业与家庭处于稳定时期,所以此问卷能代表黔北地区的普遍情况,能支撑本研究的结论。
2.黔北地区居民经济收入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17.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9%的人月工资在1000―3000元,12.17%的人月工资在3000―6000元,1.49%的人月收入高于6000元,由此可见铜川市市民经济收入偏低(参考2014年贵州省个人年平均工资37929元),决定愿意花钱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较少。
3.对黔北地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黔北地区居民每周能保持3次及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的仅占25.4%,每周能保持2次的占10.1%,每周坚持锻炼一次的占29.7%,不固定锻炼的占52.6%,从来不锻炼的占8.1%,说明了铜川市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4.对黔北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场所的调查统计(见表2)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黔北地区居民愿意花钱参与锻炼的人很少,基本上都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周边公园(部分居民活动场所有所重复)。
5.黔北地区市民对社区健身器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经常会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市民只占14.89%,85%还多的人偶尔或从未使用过社区健身器材,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
6.关于社区健身设施对市民开展健身活动有无帮助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参加锻炼的市民有79%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是有帮助的,10.5%认为效果不明显,只有8.5%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没帮助。由此可见黔北地区居民主要的健身器材是靠社区提供的体育设施。
7.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室内(外)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75.40%为露天、22.82%露天有遮阳、1.77%为室内,说明室内体育健身设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
8.对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4.65%的市民表示满意、76.23%的市民表示一般、19.12%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不高,可见黔北地区居社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参加锻炼的需求。
9.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的调查统计(见表3)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大家锻炼的需求。
10.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共享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只有11.7%能够完全共享,69.6%的体育设施很少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共享,18.7%的体育设施完全没有共享。这说明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结论与建议
1.有计划发展体育设施规模,不断完善体育设施种类。有关部门应结合黔北当地的情况,不断增加公益性的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与周边公园的体育活动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不断降低或减免收费性的运动项目。
2.开展健身宣传,提倡文明生活,树立健康理念。从黔北地区居民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调查得出,当地居民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是参与人数不多、规律性差、缺乏科学指导等,建议相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精力,加大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3.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共享资源减少浪费。现有的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公园和体育场,社区内体育设施建设很少或地方过于狭小,不利于广大市民参与锻炼,现有较好的的体育设施很少共享,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建议黔北有关部门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出台现有特别是室内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政策方案。
4.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率。铜川市市民普遍经济收入偏低。有些体育场地收费是导致市民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建议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参与率。
5.加大室内活动场地建设,覆盖锻炼盲区,提高锻炼质量。社区体育场地室内外调查统计得出,室内体育健身场地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在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室内场地的建设.覆盖锻炼盲区并充分合理的运用,提高市民锻炼质量,满足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6.配备专业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科学指导群众健身活动。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器材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的调查统计得出,市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对使用方法的不了解,建议在社区配备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可以组织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质量。
7.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健身。根据调查社区内主干道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仅有的建设场地只有很小一片地方并有的已年久失修破坏严重。造成广大市民无处锻炼的现状。建议应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和环境治理,满足市民锻炼需求,使体育设施融人大自然。
参考文献
[1]降艳茹、卢耿华、郑文海等:《陕西省乡镇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四》,《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1期。
[3]刘战红、李阳福:《长沙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与对策》,《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李绕天:《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影响因素及模式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李钢、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第1期。
近几年,我国高校规模发展较快,招生人数更是快速增长,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也出现快速增长,比如2012年我国本科招生人数达到3566411人,可见我国招生数量之多,对此招生数量的增长高校的体育场所建设也要加快速度,提高体育场所品质。但目前在许多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招生人数与体育场馆建设不足二者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
一.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场地数量太少,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中,而在城市由于土地紧张等因素,使得高校的发展用地等出现紧张,尤其是高校的扩大,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使得周围的用地土地,导致它们没有相应空闲的土地,据我国有关的统计材料显示我国的高校招生数量与体育场所的数量二者的关系出现了矛盾,体育场所不能适应招生人数的增长。追究起原因主要是体育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于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教育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落实到对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几乎没有增长的趋势,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体育场所的盈利或者学校的自有资金,而体育场所的建设需要持久性,它需要财政不断的提供资金给与支持。
二.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
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提出,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分为两类,即基本配备类和发展配备类。其中基本配备类包括必配类和选配类。必配类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学校规模、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各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配备。选配类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围绕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自主选择配备。必配类和选配类共同组成某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配备目录。而发展配备类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要主动使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条件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高。
因此高等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使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赶上现代化的步伐。
(一)选择性与发展性
各类不同规模的学校,在基本配备类,室外场地设施在选配类都有规定的内容可供选择,一般都是结合学校人力、财力及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其它设施内容。室内场地设施有跆拳道室、健美操房、乒乓球房、羽毛球房。同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的配置应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态势相适应,因此,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从项目上看,发展室外场地设施有轮滑、滑雪场、体操、武术、散打、健身器械区、野外活动(登山、野营、滑冰、帆板、自行车、冲浪等)基地、攀岩场、棒(垒)球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区。室内场地设施有风雨操场、乒乓球(羽毛球)室、手球场、拳击、防身术、形体场地、壁球、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
(二)全面性与实用性
1.“第三部门”服务器体系
“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者提供公益"的NPO或NGO。从范围上讲是不属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第三部门是一个与传统模式相异的全新组织形式,美国学者萨拉蒙称之为现代民族国家之后的“全球社团革命”。
“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Levitt于1973年提出的。与其相近的有: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社团、志愿组织、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等。所以目前来看第三部门的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和互益性,但不一定要完全满足前面几项要求,还需要对这些组织进行客观而动态的观察。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三大类别,它们分别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代表行使。第三部门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它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部门组织,都有着千丝万搂的联系。
第三部门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esterM.Salam on 教授认为第三部门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具有以下七个属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我国学者王绍光从十个方面归纳了第三部门的特性:非营利性、中立性、自立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开创性、参与性、低成本。
根据资料发现,我国到2009年底我国共有体育社会团体11780个,体育基金会30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5951个。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群众体育组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体育社团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但是实体性的民间群众体育组织比起社会团体的数量相对较少。
2.长沙市体育第三部门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2.1、长沙市体育第三部门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从1992到至今,长沙市共有体育社会团体21个,分别是:长沙市体育总会、长沙市信鸽协会、长沙市足球协会、长沙市篮球协会、长沙市乒乓球协会、长沙市网球协会、长沙市桥牌协会、长沙市田径协会、长沙市体操协会、长沙市老年人体育协会、长沙市棋类协会、长沙市健身健美协会、长沙市模型运动协会、长沙市门球协会、长沙市木兰拳协会、长沙市跆拳道协会、长沙市冬泳协会、长沙市极限运动协会、长沙市体育产业协会、长沙市羽毛球协会、长沙市国际标准舞蹈对外交流协会。社区体育组织大概已经有一千多个。长沙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其中在调查的110个体育非营利组织中,平均每个月开展活动16~20天的有51个,占46%;开展活动在20天以上的有32个,占29%。即开展活动在16天以上的占75%。但是主要是以民间草根组织为主,其次才是社区体育组织,而正是组织中,平均每月开展活动在5天以下的占了73%。从结果来看,社区组织和民间草根组织规模虽然小,但是组织形式自由,几乎每天都可以开展体育活动,这样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一个正常持续性。
据资料分析,虽然社区组织可以顺利开展活动,但是不像正式组织有单独的自己的场地,而超过80%以上的社区体育组织必须由当地的部门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有将近50%的组织开展活动的场地紧张,甚至比较缺乏,这个无疑是给组织人员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开展体育活动的开展。
2.2、长沙市体育第三部门服务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长沙市第三部门服务体系已获得较好的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群众体育锻炼的需,目前它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2.2.1、物质保障体系:场地的供应不足
体育锻炼必须要依靠场地才能进行体育锻炼,这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目前长沙市群众活动场所,一般主要选择小区的花园空地、河边、公园,说明体育场地设施少,质量差,虽然提供的健身器材比较多,但是使用率比较低。活动场所的缺乏,阻碍了长沙市体育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如岳麓区岳王亭前的健身操协会,活动开展的最鼎盛的时期,有150多个个人会员,由于活动场地有限,不少会员不得不退到旁边的水泥路进行锻炼,影响了组织会员的正常锻炼。
2.2.2、资金保障体系:经费来源有限,单一
在经济体制下,资金尤其重要,在发展体育事业,没有资金是行不通的。在社区组织体育活动中,虽然是群众性组织活动,资金来源都依靠会员交的会费,或者是带具有表演性体育活动,参加一些活动得到的经费外,在也没有其他的企业一些赞助,或者得到拨款。所以普遍缺乏造血功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还是比较难以生存和发展。
2.2.3、管理服务体系:缺乏体育指导人才以及管理人才
目前社区的体育组织活动,一般都是退休以及在小区有点威望的人所组织活动,带领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参与,其形式都是单一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力度相当缺乏。所以要有具备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和体育专业素质的人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社区体育组织,提供组织高素质的毕业生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来知道工作,是改善社区体育组织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
2.2.4、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1986年,我国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写入文件,提出要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以便促进体育活动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的一些条例已经不在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1998年,国务院虽然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形成了初步的法规、政策、规章,但是这些法规,对于目前社会的需求,已经是缺乏了可操作性。尽管社区街道已经最大化支持和帮助,但是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是严重滞后了社区体育的管理。
2.2.5、信息服务体系: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群众对社区体育一些体育活动,很多人还是只是上班工作,忽视了很多体育锻炼,缺乏一个有效宣传力度,很多社区体育宣传工作是具有被动性的,并没有真正的把体育宣传活动持续下去,没有真正将国家的社区体育活动正式展开,思想方针落实到位。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社区体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长沙市体育第三部门服务体系理论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3.1、强化长沙市体育第三部门的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体育是公益事业,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体育第三部门,是当前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第三部门的重要性、制约因素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理应起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带头作用,应该把第三部门划为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总规划之中,使体育第三部门的体育工作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逐步使体育活动和一些群众比赛形成制度,加强宣传的力度,转变和引导群众体育价值观念。
3.2、利用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体育第三部门服务体系
08年奥运会后,大力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和群众体育,这是一个难得机遇。应该有效利用奥运会,加大群众健身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告、加大对体育健身理论、体育思想、体育政策、体育活动,形成一个有法制化、制度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
3.3、大力发展群众特色体育项目,完善体育体育第三部门内容形式体系
每个体育组织都有一个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当前一些跳舞、秧歌、家庭体育大挑战一些组织性活动已经形成特色,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抓住群众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刺激的心理,我们还必须依靠在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附近进行攀岩、登山、野外生存、素质拓展项目,利用这些项目开展体育活动,会引起群众乐于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使群众体育组织更加具有特色,增强群众体育意识,锻炼的观念,积极推动体育第三部门的发展,形成体育特色的发展模式。
3.4、加强体育第三部门健身工程,提高物质保障体系
开展体育第三部门是建设全民健身体系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每一个社区,争取普及的基础上扩大组织的形式。多开展部门的活动宣传,健身咨询、体制测试、器材演示等活动,举办组织的比赛,使群众对体育第三部门的认识,进行规范、科学、有效的开展组织活动。让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科普工作,都能顺利的进入体育第三部门,提高体育组织的发展。
3.5、多方筹集资金,促使体育第三部门经费来源多元化,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加强政府资助的力度,这是发展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渠道,政府可以采取直接与间接的形式来资助体育第三部门,在国外已经证明了事实,因为政府的政策是在很大程度上反应资金的支持力度,也能保证其他企业的一些捐款和资助。还要加强鼓励会员的收费状况,会费是体育组织活动中,资金的主要来源,这种适当的收取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员与组织之间正常的利益,进而可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吸取其他社会资金和资源投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多样化,以便促进第三部门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3.6、加强第三部门的基层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每个组织中都要有一个领导管理者,才能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才能带领群众组织活动,这是一个关键作用。充分发挥一些由社区领导牵头,发挥体育组织小集体的作用,让一些骨干力量,走到群众生活中去,并制度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运行规范,推动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
四、长沙市体育第三部门服务体系的新探索―“高校与社区结合“模式
长沙市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高校已经逐渐加强了学校社团活动,也逐渐的和社会体育活动接轨,所以让高校学生走出去校园进入社会,让社会进入校园,这是一个给一个体育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平台。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社会性的知识,社会也可以进入学校得到管理和场地的需求,两者是互相可以产生互动的,都是第三部门体育事业的主导和核心。
4.1、“高校与社区结合“模式的实施形式
高校可以利用其资源利用业余时间主动走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体育健康知识以及关于体育锻炼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分析,高校教育为社区管理者可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并对社区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可以为社区体育组织进行献策。例如95年起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共青团等组织了暑期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岗位,让他们走进社区,利用其自身所学,为社区的体育社团开展专题讲座。
社区组织也可以利用校园的体育场馆以及设施进行有效的体育组织活动以及进行投资。目前已经有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不过主要有三种形式:学校体育场馆完全开放;学校体育常光部分开放,开放的部分主要是室外的场地设施,,有的是没有完全开放,其怕影响学生与社会成员过多接触,造成学生的安全问题。但是目前来已经有很多学校正在努力解决开放的问题,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而且辅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情况下适当开放。体育活动需要资金的投资,解决资金问题尤其重要,利用政府资助,以及向社会开放,整体情况比较乐观。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更多的了解社会动态,比如长沙市河西2所大学通过“无围墙式大学”跟社会高度接轨。
4.2、高校与社区结合“模式的理论意义
高校与社区的结合发展是对人才培养手段多样化,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提供体育组织活动。高校也有自己体育社团,通过体育社团和社会组织团体,可以更好的解决体育组织的形式、管理、资金问题。学生社团可以为社会体育组织提供信息支持、知识宣讲、等一些对口支援活动;而社会体育组织可以积极帮助高校学生适应并开展一些基层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可以让学生有对学习知识更加的灵活运用,即“实践―认识―再实―再认识“的原理,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已经在上海有三区联动,人才共有共用,促进了社区文化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加以对体育组织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社团的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作用。
4.3、“高校与社区结合“模式的实践意义
让高校走进社会,让社会进入高校,为发展体育事业和组织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高校与社区结合“模式是指立足于本土发展,通过长沙市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和其他体育协会、团委,共建活动,大学生可以积极为社区提供信息支持,提供体育器材,开展体育科普知识宣传,进行体育比赛等活动来扭转社区体育的知识缺乏、健身意识淡薄等问题。都可以对社区进行一个补充,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为社会做贡献。在开展体育活动同时,也能推动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志愿服务中增长见识、历练品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感受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在实践中长才干、长经验、学知识。
体育第三部门的建立不仅需要一方努力,还需要八方支援,通过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杰出和勘察,寻求一个高校与社区建设社区的未来道路,对身体健康的渴望,树立高校对社会负责的责任的迫切要求,但毕竟发展的过程都是困难重重。
五、 结语
长沙市有着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为“高校与社区结合“的模式构建新的体育第三部门服务体系,发展体育组织,学校体育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根据地区文化和体育项目,充分发挥高校支持、鼓励当代大学生到社区去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与社区的交流亲身接触,让更多的大学生体会到在基层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大有可为的,也为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才能的空间。体育第三部门的发展是标示了群众体育的一个良性的发展,也为全民健身做出有效的途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公共服务中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商务印书馆.2008.
[2]杨伟林.长沙市市区体育非营利组织现状调查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5.
1.1农村经济状况
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相比较,无论是人均纯收入还是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都有很大的差距。
1.2农村体育人口
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且随年龄的增长,参加体育活动者比例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约占全国
80%农业人口体育活动者比例变化所引起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少、比例低是农民体育的基本状况。
1.3农村体育场地设施
目前农村体育的发展十分落后,场地设施缺乏是制约农民参
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仅有8.18%分布在乡(镇)村,而中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江西省,据统计,75.90%的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的居住地附近(特别是山区)根本没有锻炼场
所;60.54%的农民家庭没有健身器材。
1.4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由此可见,农民对开展体育活动热情不高,并且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有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由于受季节因素的制约又不能经常开展,所以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极为缺乏。
2.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
2.1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体育的认识也在提高。但由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不足和利用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也不能满足体育
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总体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2.2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原则
2.2.1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要依据本地的地
理特点和风俗习惯进行规划。
2.2.2切实可行原则
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要遵循切实可行原则,既要考虑到农村
人口规模,又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2.2.3长效原则
实施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长效原则,是解决农村体育资源短
缺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矛盾的关键所在。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长效原则,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
规划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需
要,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长远发展。
3.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广大农民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既是一个传统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新领域。笔者认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资金来源
3.2人力、物力的调动
3.3建设过程的监控
4.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4.1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
努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法制上给予保障;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让体育管理人员有自主的管理权利;要尽快建立“群众体育健身的监督、评估体系”。
4.2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
发展社区体育场地建设,缓解场地短缺现象;挖掘学校所具有的健身设施,将其转变为群众公共所有,增加其使用率,这也是改变当前健身场所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
5.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5.1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5.2农村体育活动要根据地域和时令特征开展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