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37: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篇1

随着医保管理在新时期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医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关乎着医院的发展前景。因此,将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医保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在传统的医保模式的实行中,是按照人次进行医保付费以及特殊病种付费。这种付费方式不利于医疗费用的增长,同时不利于医保制度的合理实行。人次付费的方式难以有效的控制医疗成本,将医疗风险全部转移给医疗组织,一旦医保付费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医疗组织无法承担,因而会出现拒付的现象,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并且会影响医疗组织的声誉,从而使患者不再相信医保失业[1]。

人次付费的医保模式管理难度较大,并且政策保护性较强。由于管理制度的不严格,致使在医保付费中存在冒名住院和作假等现象,十分不利于医保事业的发展[2]。

2 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对策

2.1成立医保管理组织 将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除了按照医院的要求设定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和护理管理质量委员会等组织之外,还需要建立农合质量管理委员会,其主要保证农合医保的管理质量。具体工作包括对农合医保的计划、考核和改进等。成立农合医保委员会可以将医保体系建设成为全面的质量管理网格。

2.2建设管理队伍 在医保事业的发展中,将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建设完善的管理队伍[3]。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随着医保人员的不断增加,医保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医保事业的管理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并且逐渐调整人力资源配备,努力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提升医保管理的效率,还可以加强对医保流程的审核,进而可以确保医疗事业的顺利发展。

2.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将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传统的传力制度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医保管理需要。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医保支付制度等。只有完善了医疗保险制度,才可以保证医保失业的顺利进行,继而可以保证百姓参保的积极性。另外,医院要加强对流程的管理,以便方便缩减百姓的参保流程[4]。

2.4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 在医保体系的执行中,传统的评价标准是以医院的收益为准,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要对医院科室的医保组织、医保管理质量和医保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只有完善医疗评价标准,才可以更好的对实行过程中的缺陷进行改进,继而可以更好的完善医保管理制度。

2.5将管理与绩效挂钩 在新时期医保管理的实行中,将医保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将其和医院的绩效进行挂钩,传统的医保与医院的收益是分开进行的,难以促进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医保工作的顺利开展[5]。将其与绩效考核利益挂钩,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继而可以使工作人员积极的拓展业务,并且会严格按照执行标准进行工作。进而可以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患者积极的进行参保。

3 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成效

3.1限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随着我国医疗费用的增长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人均增长费用相比于以前有较大程度的减少,由此可见,医保管理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新时期将医保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6]。

3.2拒付金额逐年下降 根据卫生部最新调查显示,将医保纳入医院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可以逐渐的减少医院的拒付金额。根据资料显示,相比于去年,我国医疗保险的拒付金额下降0.3%。由此可见,医保事业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医保事业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保证患者的正常就诊[7-8]。

3.3自费的比例逐渐下降 在新时期的医保中,将医保管理纳入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增加患者的保证额度。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以逐步减少自费的指出,从而可以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9]。

4 结语

在传统医保的实行中,按照人次付费的方式难以保证拒付的概率,同时难以提升医保管理效率[10-11]。针对这种现象,将医保管理纳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同时可以逐渐降低拒付金额和自费比例。对于新时期的医保事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玲,王昌明,杨新艳,等.建立医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04(01):46-49.

[2]张群,张蘅.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医保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5,01(12):54-56.

[3]李中凯,姚晓叶,潘雯,等.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02(16):93-95.

[4]王昌明,彭玲,范乐勇.定额结算下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间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及成效分析[J].中国医院,2013,09:43-45.

[5]范雪琴.探索品管圈在病区质控护士医保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09:518-519.

[6]练坚贞,甘达强.深圳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成效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5,21,(12):1887-1889.

[7]侯,黄德弘,张友平,等.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122-2124.

[8]董懿珍.抗菌药物规范评价管理成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2):266-267.

篇2

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依赖于医院整体护理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有效[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的科学管理方法[2-3]。从过程质量控制到结果性质量控制,持续跟进,从体系中反映出患者在治疗、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用制度约束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4]。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分析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工作年限1年以上;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剔除护生、规培生。根据以上条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后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9名,女191名;年龄18~52岁,平均24.94±4.67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6.42±4.21年;职称:初级职称143名,中级职称54名,高级职称3名;学历:专科117名,本科83名;科室:外科57名,内科53名,妇科37名,产科31名,儿科22名。实验组:男11名,女189名;年龄:19~51岁,平均25.03±4.57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41±4.00年;职称:初级职称140名,中级职称56名,高级职称4名;学历:专科110名,本科90名;科室:外科60名,内科54名,妇科36名,产科27名,儿科23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照组有效考评人数195名,实验组有效考评人数192名。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每季度根据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环境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对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及整改。

1.2.2实验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及修订质量控制考评标准。①成立院护理质控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组成,负责全院护理质量标准修订及完善,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效果,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②各科成立护理质控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成员,根据医院护理管理总体要求,结合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区管理制度、措施、工作指引;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做好日常动态检查和全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于“护士长管理工作记录本”;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改进护理流程;对本科室的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每月一次报护理部。③个人质量管理。全体护士是护理质量的操作者,是自我管理责任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确保护理质量是整体质量基础。主要职责:按照医疗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按护理质量标准做好自我管理,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④科室质量管理。护理组长每班检查,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日常工作缺陷、安全隐患,并动态记录于“科室三级质控登记本”,及时改进,消除隐患。⑤院部质量管理。护理部、质控小组人员日常随机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⑥质量控制分析反馈。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质量分析,对科室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日常检查及季度全面护理质量考评完成后针对存在问题逐项提出整改意见,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落实整改。将各检查结果汇总,形成全院护理质量情况分析,对普遍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落实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包括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2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包括无菌物品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3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3)急救物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越高。(4)护理技术达标率:由护理部统一制定考核手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最后统计每名护士护理技术达标率,达标率越高护理技术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篇3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着医疗设备及相关技术不断更新,已经有更多的先进医疗设备在临床中得以应用,而这些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也成为医疗人员工作的内容之一。医疗设备属于医院治疗患者所需的重要器械,设备的使用质量会直接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造成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各级医护人员务必对医疗设备的质量加强维护和管理,提高其应用的安全性,为患者的安全治疗提供保障,进而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1保障医用设备质量与安全的三个手段

目前,人们对于医疗保健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温饱型,而是已经逐步转变为舒适型、安全型以及有效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与应用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医院在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应用合理的同时,还要求其具有最小的不良反应,能使患者感受舒适,在应用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最好的方式加以处理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追求高效、舒适、经济及小风险等需求。医院对自身医疗设备加强风险分析可以更好地将设备存在风险体现出来,以便于医院及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处理,以保障设备质量[1]。一般情况下,保障设备质量与安全有以下三个手段。(1)用前检查:这是临床日常使用医疗设备的一个操作规范,有设备相关管理人员完成,我院有分科责任到人管理,以设备科一个专业人员和本科设备维护护士2名组成。设备科每月一次例检,本科护士每日对仪器检查,例如麻醉机、高频电刀以及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均属应用前需要检查的设备,在确保设备功能完全正常后才能投入使用。(2)定期检测:这种方法是指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修养、维护以及功能检查、理化性能等等,需要在专业的检测仪器帮助下完成,通常情况下由医院的临床工程师进行操作,同时保存检测数据并贴上相关检测的标签。并建立设备仪器维护本,详细记录仪器维护情况,对有故障的仪器悬挂标识,并及早维修,以保障抢救仪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医疗安全。(3)计量检定:该项内容是由医院相关医学人员操作,属于完成质量确认的一种形式,周期计量检定的时间通常是1~2年,医疗设备的检测需要通过建标考核,检验人员需要相关资质,检验机构需要有认证与授权,这一检验方式需要消费一定的投资成本。

2医院设备质量的安全管理与维护控制

在应用对医院医疗设备的过程当中应当对下面两个问题给予重视,即:(1)设备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保障,有助于提供其治疗的安全性。(2)医疗设备性能务必可靠、稳定,其相关剂量参数与技术指标等务必达到最佳的使用标准。医院设备员每日到各科室检查医疗使用仪器不现实,应当由各科室专职护士每日检查并在设备仪器本上签字,有问题及时联系设备员维修。

2.1制定合理科学的设备质量管理控制流程

(1)科室申请购置可行性论证;(2)完善购前论证以及审批、采购制度;(3)设备采购后及时进行安装、调试和验收,设备各项参数、指标完全合格后再投入使用;(4)做好设备计量的检定以及出库、入库、建档等工作;(5)设备投入运行前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6)设备使用过程中,积极做好日常维护以及保养等工作,同时详细记录维护结果;(7)对医疗设备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和维修;(8)建立健全的设备应用年限及报废、淘汰制度。

2.2设备检验安装以及调试验收

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应当严格参照国际标准与设备具体的检验要求,同时根据我国安全卫生及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选择适宜的场所安装设备。安装完毕之后进行调试验收,结合相关采购合同及其附件、设备的技术要求实施设备现场检查,对其数量、品名、包装等信息进行核对,装箱单、配件、维修手册、商检证、操作手册进行逐一核对,确保一切信息准确无误之后接受设备[2]。

2.3对设备的操作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者需要针对医疗设备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管理质量,所有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后,务必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流程进行使用,此外,还应根据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同时注意相关事项。另外,在正式运营设备之前,科室设备管理人员还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一个系统的培训,将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及时教给医护人员,然后进行测试考核,结果合格之后医疗人员才能使用设备,同时加强专人专管、协作共用的原则,使医疗设备得到良好的应用与维护管理,以保障其质量与安全。

2.4制定定期维护与检修管理的制度

(1)定期对设备的相关参数、系统的稳定性等进行检查,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对检修设备进行分析,评估设备运用的安全性,并且对相关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检修与养护。(2)明确设备应用的责任制,将各设备管理制度落实到个人,督促其对设备加强检查、维护与管理。(3)如果经过多次维修养护后依旧出现故障,则考虑采取报废制度,及时采购新的设备,便于保障设备运用的安全性[3]。

3结语

医疗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其治疗与安全性广受关注,因此医院及时做好相关维护与管理,全面提高设备的应用安全性和质量,保障就诊人员的诊断与治疗。医疗设备质量及维护不仅是设备科设备员的职责,也是每个医疗人员应有参与维护保养的责任和意识,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叶淑华,石鑫,郑艳珠,等.探讨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2):108-109.

篇4

二、目标: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

⑵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及首诊责任制

⑶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

⑷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

⑸医嘱制度

⑹会诊制度

⑺值班及交班制度

⑻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⑼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

⑽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

⑾业务学习制度

⑿查对制度等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7、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陷档案。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各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药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主任联系会上通报。

篇5

据了解,迄今为止已有海南、上海、浙江、四川、北京、广东、新疆等20余个省市的医疗机构相继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品管圈大赛的举办,不仅增强了品管圈活动在大陆地区医疗机构中的影响力,还会使更多的医院体会到品管圈对医疗质量持续增进的功效。此外,多位台湾地区、大陆地区的品管圈专家在大赛中担任预赛、决赛评委。为了避免评分受到干扰,评委采取回避制。

黄洁夫在活动中指出,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最终还是医疗质量问题。但中国的医疗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从上而下的,不能和医疗实际情况完全联系在一起,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临床一线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上来。而品管圈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更能提高医疗质量。他期待通过大赛向全国广大医务人员推广品管圈活动,用品管圈活动激发医务人员参与管理的热情,主动发掘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提高。

刘庭芳教授表示,台湾较早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和大赛,有丰富的经验,而且与大陆医院的熟悉程度低,受到的影响小,评分更公平公正。我们的目标是在3年内将品管圈活动推广到2,4万家县级以上医院。第二届大赛时,将增设护理、医技、后勤专场,第三届将增设市县级品管圈专场,第四届将增设国际品管圈大赛专场。

试点家庭医生服务按年收费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北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支持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家庭医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此外,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共同负担,也就是意味着居民交纳的签约服务费部分可以报销。

统一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外部标志

日前,记者从河津市卫生局获悉,该局从今年6月份开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外部标志全部统一规范。据悉,目前已完成符合标准的医疗机构规范标志标牌制作,统—悬挂到本机构门口右侧,其他牌匾根据实际悬挂于适宜位置,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同时并配备X线机、台式B超、心电图机等,切实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

9家市直医院对口帮扶55家乡镇卫生院

近日,记者从山东省临沂市卫生局召开的市直医疗机构结对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确定9家市直医院对口帮55家乡镇卫生院。据介绍,到2015年乡镇卫生院能全面提供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抢救能力明显提高,使优势专科达到二级医院服务水平,有效分担县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实现辖区内乡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50%左右的住院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提供。

探索“家庭医生”制

篇6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28-03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医疗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和重要手段,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危[1]。药品质量管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医院药事管理中常规的、永久性的中心工作。笔者从卫医政发〔2011〕11号《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2]出发,结合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和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实际,认为在医院内部,要保证药品使用安全、有效,就必须对药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应重点注重3大关键要素。

1 建全综合监管机制

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包括购进药品、静脉配制、自制药品、加工炮制、调剂、煎药等多方面质量管理与控制,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机制,它是实现全面药品质量管理的先决条件。

1.1 团队建设

各级医院应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定期对临床使用的药品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由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成立专门的药品质量验收小组,由分管质量的主任、质量验收员、采购员、保管员组成,聘请专家一同验收加以把关。

1.2 完善机制

随着《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等法规的贯彻实施,应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付诸实施,并定期考核和持续改进,不仅要制订医院药事综合管理、药品购销、加工炮制、制剂生产、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而且重点要完善各工作室组、各技术岗位、各技术单元的操作规程、工作制度。充分利用医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在科学分类、相关权限的控制、进销存管理、效期管理、处方审查等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管理流程。

1.3 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质量考核,落实岗位与职责

药品从采购进医院至发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很多环节,坚持应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执行,全面落实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不搞一言堂,敦促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参与质量监督,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保证质量管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2 加强环节质量管理[3-5]

药品质量体现在药品生产、流通、保管、使用的每个环节,环节质量是医院药品质量管理重中之重。

2.1 采购环节

中医医院用药有自己的特殊性,中药饮片的用量较大且政府未规定统一进货渠道,医院可自行采取招标采购,严格审核药品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的资质材料,优质优价者优先,并请纪检监察、审计等对招标、开标、评标、定标及分标进行全过程监督。西药、中成药必须从政府网采购。

药品采购遵循“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加快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既要保证临床用药又要防止积压。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合理编制采购计划,少量多批。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严防人情关系、个人主观武断,盲目进货。坚持质量为首、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价格合理的原则,做到“七不购”,即资质不全的医药经营单位的药品不采购;出厂时间过长的药品不采购;接近有效期的药品不采购;有严重违章的生产厂家所生产的药品不采购;疗效不确切的药品不采购;资质不全进口药品不采购;与治疗无关的营养保健品不采购。

对于新药引进和品种淘汰,应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并经院办公会批准,纳入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后,方可采购。

2.2 入库环节

入库验收是对药品品名、数量、等级规格、品质高低、产地来源的确证与认同,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性环节。需入库的药品(包括销后退回药品)应经质量验收小组逐批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外观质量、包装标签、说明书和有关要求的证明或文件(如《生物制品进口批件》《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药品检验报告书、合格证)等。特殊管理药品应双人按上述方法进行验收,并检查至最小包装单位。为了满足质量要求,可考察几家药品供应企业,做到宁缺勿滥。有疑问时送药检室或药检部门进行内在质量的检验,确证无质量问题后方准入库,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医院。

2.3 贮存环节

由于中药大多为天然物质,极易变异;西药、中成药药品均具有明确有效期规定,对贮存条件亦各有要求。一般来说,医院的药品库房品种多、数量少,药品周转或快或慢,储藏时间因时、因病、因医生用药习惯而不同,给药品的储藏、养护增加了难度,所以,药品在进入库房后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一要做到合理分区,定位存放,中药饮片按入药部位或其他方法实行划区和定位存放,并按药物特性选择不同贮存方法。西、成药根据剂型或功用并结合药品性质分库储存,定位存放,在库区内应设立醒目的货位牌并严格执行色标管理。第二要科学养护, 保管员定期检查药库内防虫、防鼠、防蚊蝇等设施是否完好,换气扇、冷柜、空调、除湿机等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检查避光设施、防火设施是否完好;定期检查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记录仓库的温度、湿度,如超标需进行温度、湿度调控。并根据药品的性质,确定好重点养护品种目录,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做好养护检查记录。对常规品种,按月进行质量循环检查,并做好保管养护检查记录。严格按“近效期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报警”原则,作好效期药品管理。对因异常原因或库存时间较长可能引起质量问题的药品,应报请质量管理部门复查处理。对于特殊药品,严格按相关管理办法实行。

2.4 临方炮制环节[6]

医院中药房配方使用的饮片,大都由中药饮片生产厂家直接供应,但个别炮制品种由于用量太小,饮片厂没有供应。在实际工作中,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常需要一些特殊的炮制品,而大多数单位并没有遵方调配,而是有什么发什么,违背了医院的处方应付原则,降低了临床疗效,贻误了患者的康复,这种现象不仅在规模小的药房或药店有所出现,甚至大部分大医院也时有发生,因此,要求临时加工的品种,调剂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炮制,绝不能该制的不制、该捣碎的不捣碎或以此品代他品、以生品代熟品,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

2.5 特色制剂生产环节

医院中药制剂是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体现。按理论,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生产和检验出来的。要保证自制制剂的质量,必须严把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关,制订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控制好每一个工序的质量,对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严格按照工艺参数进行成分提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提取效率与质量,不仅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控,还要对批次之间进行动态监控,制订完善的质量标准保证各批次之间的稳定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2.6 调剂环节

药房是把住药品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调配中有错误或调配的药品质量本身有问题,除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外,尚会造成医疗事故。首先,必须严格执行调配操作规程,坚持“四查十对”,由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复核,严格双签名制度。同时,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药剂人员可以拒绝调配。其次,对进入各调剂室药品除药库验收入库和出库把关外,各调剂室则按柜组落实质量管理责任,要求所有调剂人员调配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药品质量状况,还实行部门质量检查人员每日巡检和科室主任、药检室人员定期检查制度,发现变质或混用品种及时退回药库处理。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使用率最高的剂型,煎药的器具、火候的大小、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药物放入的先后等与与煎剂的质量有关,直接影响其疗效的发挥。质量再好的药品如果煎煮不合理,药效也难以体现,因此,煎药室应制订和执行煎药的操作规程,并配备专门的中药煎煮质检人员,负责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出药汁等的控制,药料应当充分煎透,做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等质量检查。同时,进行煎药知识的宣传,使更多患者掌握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使其发挥最大的疗效。

2.7 病区使用环节

病区药品是药品流通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病区药品管理工作由病区护理人员执行操作,但许多临床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对药品管理存在认识不足、管理不规范、管理不严等情况,药品未按要求储存保管、不同批号及不同规格的同一种药品混装、药品基数与实物不符、过期或变质失效药品未及时处理、药品未分类、对特殊药品未按规定管理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医院应组织由主管院长、药学部、医务部、护理部等科室组成的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对各病区的药品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协助病区药品保管、使用,使病区药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药品质量及医疗安全。

2.8 临床药学服务环节[7-8]

围绕国家医改政策,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合理用药为目的,临床用药为研究手段,解决临床用药问题为核心的临床研究队伍,并随时与临床联系,收集药品使用各种信息。各临床科室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卡”,一旦发现不良反应要如实填报,药剂部(科)协助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妥善处理,共同做好安全合理用药的工作,这样可使全院医护人员都直接参与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药品使用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同时,组织药学人员深入病区、社区,利用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用药知识小册子、讲座等,对患者开展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更好地保证用药安全。

3 重视药学人员素质[9]

药剂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是药品质量的保证和基础,提高药剂人员的职业操守、业务素养、技术水平是提高药品质量的又一关键要素。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经常开展新知识、新技术讲座,使队伍始终保持进取意识和执行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和质量道德水准,增强质量管理的自觉性。

积极开展药学人才团队和梯队的培养。根据医院药学部门的实际情况,可从4个方面的进行团队培养,即药品采购供应与药品管理团队、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团队、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研究团队、中药临方炮制与特色制剂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可有1~3个骨干力量。根据每个单位的特点和特色需要,制订培训、考核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内在潜能,给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形成学术团队或学术梯队,使多数人都能独当一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较强的质量控制管理能力,也可造就成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类治疗药物应用的专家,以期为药剂工作质量的不断振兴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总之,药品质量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医疗机构药品质量规范化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深刻领会其精髓和实质,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用法律、法规约束行为、规范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严把药品质量关,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席云生.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10):160-161.

[2]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Z].

[3] 张建良.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216.

[4] 高继红.医院药库的管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590.

[5] 赵瑞玲.贯彻国家药事法律法规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J].中国药事,2008,5(22):355-356,377.

[6] 艾伟霞,郑虹,冯晶.医院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185-186.

[7] 汝玲.我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2011,22(1):85-87.

篇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25-02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作用是诊断、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更多保障,而门诊药房药品管理工作是否得到有效开展,则直接影响着医院临床治疗的整体水平与用药安全程度[1]。我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与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其目的就是希望实现门诊药房药品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2],为此,本次研究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强化医院门诊药房药品质量管理,更好的保障人体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 强化门诊药房的药品领入管理

门诊药房的药品摆放应根据药理作用和剂型采用分类编号的方式进行,确定摆放位置后,还要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降低了调剂的复杂性,药品的养护管理也会更加简便易行。在药品上架时,工作人员务必坚持“发陈储新”的摆放原则,并尽可能先发放旧批号或领入时间较早的药品。为了避免出现批号混乱的现象,可以使用分隔牌将不同批号的药品分隔开来。

2 提高对门诊药房药品储存管理的重视程度

不同的药品对于储存的要求也往往具有差异性,工作人员应在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前提下,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储存条件,使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门诊药房应配备冷藏柜、中央空调、除湿防潮等设备,每天至少对冷藏柜温度与环境温度湿度进行两次检查并形成记录,使药品的储存需求能够得到持续满足。对于那些需要避光存放的药品,除保证全部入柜储存外,还必须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

3 积极构建药品有效期管理制度

首先是退药管理制度。部分医院的门诊药房同时肩负着供应日常治疗用药、班外时间全部病区用药的工作任务,退药频率相对较高,容易引起药品批号混乱问题。为此,院方应制定执行退药管理制度,并为药房配备专门的退药柜,将各病区退回的药物置于退药柜中,并优先对其进行配发。

其次是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主管负责人在月底盘点前,需要开展相应的近效期(指药品的有效期不足6个月)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查看药品是否发生混批问题。(2)药品是否存在标签破损、脱落、变色问题。(3)对有效期不足半年药品的名称、规格、生产厂商、失效期、数目等内容进行登记,并在货位卡槽使用黄色、粉红、大红色的警示卡进行标记(分别对应3~6个月后失效、1~3个月后失效、1个月后失效)。对于存在混批问题的药品,应立即进行整理并使用分隔牌进行分隔。若药品的标签出现破损、脱落或变色问题,则应将其置入报损箱当中。

最后是近效期药品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主管负责人的工作结束后,门诊药房的负责人还需要进行近效期二级质控,即通过调剂、退回库房等方式对近效期药品进行处理,并形成与之对应的统计数据表,一份本部门留存,一份交予库房,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用药动态。质控专员负责定期检查主管负责人与门诊药房负责人的工作开展情况,检查结果与个人考核成绩挂钩,以此确保质控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 做好对特殊药品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所谓特殊药品,主要是指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品等,其中,品与是管理的重点[4]。由于二者在连续使用后会产生身体依赖,所以管理工作必须要由专人负责,无论是储存柜、账册,还是处方与登记,都应当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并保存处方3年以备检查。一旦发现账物不符等异常情况,负责人应立即上报给本地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便及时查处,避免药品通过非法途径流入市场。

5 及时处理包装破损药品与失效药品

如果药品仅仅是外包装出现破损,负责人应将其及时退回库房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退帐手续,通过药房与生产商或供货商联系调换。由于门诊药房的日常工作量较大,病区申请的药品往往不能够通过最小包装进行发放,即便是存在包装破损问题,也大多在护理人员拆包时才被发现,为了对原包装破损、误操作破损进行有效区分,门诊药房应编制相应的破损原因说明与审核意见表,由护士长、药剂科、门诊药房共同签字确认。

如果近效期药品无法使用完毕,则至少应提前半个月报损,以免药房工作人员误将其发放给患者。若药品已经过期,那么院方应严格遵守销毁制度的相关要求,在由药房负责人填写过期失效报损清单并经药剂科主管领导、院分管领导的签字确认后,将其交与库房进行集中销毁,以免过期药品经过非法渠道流入患者手中。

6 结语

总的来说,想要强化医院门诊药房药品的质量管理工作,就必须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统筹兼顾,并形成责任到人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质管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避免因药物失效或经非法渠道流入市场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小红、陈曦.加强门诊药房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新疆医学,2012,42(5):118-120.

篇8

“医院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团体价值观、态度、观念、能力及行为模式的结果,这些内容确定了医院的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方式、水平及承诺。”医院安全文化自被提出以来,其概念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而在JCI第5版中,医院的安全文化建设情况作为衡量要素被纳入了JCI评鉴。

篇9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nitoring system monito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life cycle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safe use of medical devices in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Key word: Medical Devices Quality control The operating room

无数经验证明,医院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手术室作为医院的核心组成部门,在医院职能中承担了艰巨的任务。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诊断、治疗和紧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场所,是直接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部门。手术室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作用于患者身体之上,对患者的医疗风险很高。手术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决定患者的康复甚至性命的存亡。手术医疗器械越来越高科技化、复杂化,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安全,是安全、成功、高质量完成手术的基本保证。

近年来,我国医院手术室在规模、技术能力、装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许多大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方面的配置已非常的先进和完善。但我们同时也认看到,目前国内对于临床环境下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管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医疗机构只重医疗仪器设备数量不重质量,缺乏对临床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质量监管。为此,本文以探讨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为目的,提出建立一套手术室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监控体系,以实现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的规范管理与安全使用。

一、管理体系

2010年1月18日卫生部正式 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提到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质量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以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安全。

(一)管理体系的构成

1.管理目标

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在手术室中可以安全和有效地运行和维护,保证手术质量,以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2.管理结构

设立三级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质控技术中心――临床使用科室。

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领导组成,成员由来自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等相关人员组成。其职责是总体指导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进行监督与审核。

质控技术中心主要由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员、本专业研究生组成。负责对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和对具体方法与方案的研究与改进。制定工作计划、作业流程、技术规范、技术培训和具体实施技术方案。

临床科室―手术室,由护士长负责,规范手术室医生、护士对医疗器械的操作、使用和简单的维护。

3.规章制度

建立涵盖医疗器械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等环节的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它的核心是安全,以实现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全程控制。

4.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的采购论证、安装验收、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检测评价等环节中的有关具体指标、参数、性能描述和程序要求,它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二)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借助过程管理方法,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PDCA循环,PDCA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简称。PDCA循环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适用质量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通过风险分析手段,首先分析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危害,针对各种风险研究措施,制定PM\检查\培训等对策和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认真执行;通过检查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要素,检查执行的效果,分析评估结果,重新调整改进措施,以达到新的安全管理目标。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持续改进。

(三)管理体系的监控与审核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通过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内部审核:检查、确认体系各要素的实施过程是否按计划有效实现,是对体系运行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所做的系统地、独立地检查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致力于改进。

管理评审:是对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地适应安全管理体系目标的要求,以及体系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是否适宜等所做的综合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都是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要素,与检查监督构成了体系的三级监控。

二、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的对象是过程,即从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对象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为使监控对象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包括技术和方法(见P67  手术室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表)。

对手术室医疗设备、高值耗材、环境体系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手术室整体硬件的安全状态(见图1、图2)。

三、数字化平台

篇10

现阶段公众对医疗知识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身层次的认知,这就让医疗质量安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并且,医疗的安全隐患也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医疗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医疗救助的过程中保证患者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一种管理手段,故而,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理念对医院管理中医疗安全的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1]。

1在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加强的理念

1.1增强医护人员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权威性以及其执行的能力 医疗安全管理必须具有权威性。管理层形成的任何"指示、决议和布置的工作",就是铁的纪律,执行层必须无条件执行。在确诊诊断和执行医嘱时等级观念更应严明,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上级医师的决定有原则性错误时,住院医师必须服从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必须服从病区主任,病区主任必须服从科主任。

1.2提高对医疗安全质量过程中问题的克服

1.2.1无谓的心理 有些医护人员认为即使一些医疗行为有一些缺陷,但是由于没有给患者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就在思想上没有对其进行重视,这种心理是不对的,在医疗安全的管理思想中,事无大小,竭尽心力,力求最好。

1.2.2侥幸的心理 在医疗的活动中,因抱着侥幸的心理而进行违章的操作,这不仅会为医疗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还是一种对患者的不负责任[2]。

1.2.3过于追求工作数量 还有些医护人员片面的追求工作的数量以及工作的速度,只追求工作的效率,求快不求稳同样也是现阶段医护人员容易犯的问题之一。

1.2.4过于自信 盲目的自信导致的医疗活动中安全意识薄弱的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提高相关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是解决医疗安全管理中医护人员安全管理理念薄弱的重要环节。

1.2.5不够谨慎、认真 医疗行为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马虎轻率,稍有闪失、疏忽、延误、怠慢等,就可能会对病情甚至生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容易遭到他人尤其是患者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甚至人品的轻视[3]。

1.2.6寻找借口 有时某个病房发生医疗差错时,某些医务人员总是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作为管理者这时候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做那些无谓的解释,应认真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

1.2.7吹毛求疵 有些人总爱抱怨,总喜欢说医院管理到处是问题,殊不知这也往往说明你自己也有问题。管理者抱怨更会影响员工的士气和情绪。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发掘他人的优点。

1.2.8带情绪的进行工作 积极的心境可产生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可产生减力作用。医务人员只有保持乐观、开朗、愉快的心境,自觉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干扰,才能在工作中保证医疗安全。

1.2.9沟通不良 沟通不良也是导致医疗安全管理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这不仅包括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包含各个环节之间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吗,只有拥有统一的目标,劲往一处使才能够保障医疗安全管理的准确和及时[4]。

2在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更新的几点理念

2.1正确认识错误 社会往往认为医护人员不能够出现错误,但是这是不对的,医护人员也会容易出错,而各种规定以及条例的制定也是在医护人员容易犯错的前提上的,以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医护人员产生错误的概率,故而,相关的医护人员要重视错误产生的原因,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错误。

2.2加强预防管理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严重的损害过失的背后是数十个过错的偶然积累,所以,预防是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医疗安全管理的新目标,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安全管理,不仅能够将医疗中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的阶段,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医疗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2.3良好的结合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 只强调医疗的质量指标以及医疗技术的水平,从而忽视医疗安全的管理,必将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只有将医疗的安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才能够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换句话说,以医疗安全管理的质量为基础,以安全管理的措施为实施对策,有层次、科学的、合理的对两者进行结合,才能真正把握医疗安全管理理念的含义[5]。

2.4通过沟通交流以及动静态结合的方式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沟通是安全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有效的管理更是离不开沟通和制度的管理,静态的管理主要是制度的规定以及相关的规范。动态的管理就是建立合适的考评档案,更具人员的表现进行奖惩,做到明确责任。

2.5以患者为中心 医护人员的工作应该是以患者做为工作的重心,以患者的合理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患者的健康作为医疗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做到零距离、零缺陷、零投诉。此外还要尊重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医疗方式的知情权。

3结论

本文主要对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加强的理念进行一个简要的阐述,主要有医护人员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权威性以及其执行的能力以及医护人员在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更新的几点理念;除此之外,还要对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更新的几点理念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有正确认识错误、加强对患者的预防管理、将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通过沟通交流以及动静态结合的方式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进行医疗活动、以及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知情权等。

参考文献:

[1]王冬.新时期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03:189-190.

[2]计永军.医院医疗安全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380-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