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09:29: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有效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部分孩子受认知水平、思考问题的方式、表达能力、意志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所制订的学习计划几乎形同虚设,对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实质性的作用,几乎形同虚设。老师要求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很大程度上是期望借助制订计划这一形式让孩子了解计划的重要性,并养成制订计划、按计划行事的习惯。而孩子制订的学习计划是否合理可行,老师很难一一过问。于是,就出现了孩子的计划“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但孩子依旧随心所欲的情况。因此,要想制订出一份理想的学习计划,家长应该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能力偏弱、自制力偏差的孩子,这一点尤为重要。千万不要把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孩子和学校的事情,家长袖手旁观,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态度。
制订好学习计划的前提是准确给孩子定位。很多孩子的计划制订以后难以落实,主要症结就在于缺乏对自我的了解,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作为家长,要指导孩子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有的在文、理科学习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帮助孩子全面分析,找准薄弱点,对薄弱学科或薄弱环节加重学习分量,这样才能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并写进计划。
计划应主要解决好孩子的自由学习时间。学习时间可以分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常规学习时间,指的是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而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作业后,所剩下的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自由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有重大作用。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往往是因为忽略了自由学习时间中自我提高活动的安排,所以造成后进。一般说来说,个人的学习计划既包括常规学习活动,即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又包括自己安排的学习活动,即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补课还债,或提高深造。个人的学习计划不宜离开教师的教学进度另搞一套。即使是自己安排的学习活动,最好也要和老师当时教的内容相关。这样才能消化旧知识,吸收新知识。一旦孩子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并且体会到抓住自由学习时间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后,他就会努力去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自己掌握的学习主动权越来越大,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就会逐渐到来。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时,要特别注意摆布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逐步减少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适当增加自主安排学习任务的时间,让孩子在学会安排自由学习时间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信。
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是在学习之前拟定的,是设想,毕竟还不是现实。要想把计划变成现实,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而学习计划订得再实际,也难免会出现估计不到的情况。例如,某个阶段有的学科难度大,作业多,这样,计划中的学习任务就可能完不成。再如,有时集体活动比计划的多了,占用了较多的学习时间,这也会影响学习计划的实施。所以为了保持计划的实现,学习计划不要订得太满、太死、太紧,要留有机动时间。目标也不要订得太高,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冲击时,会因为没有办法调整而使计划落空。时间长了,就会对订计划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而不订计划了,成为无计划行事了。因此,制订学习计划不要过于“贪心”,要量力而行。计划订好之后,要贴在显眼的地方,并要求孩子对父母公布,以便于给孩子制造一种外在的约束力。父母要观察孩子,引导孩子经常对照、检查执行计划的情况。如果完成任务轻松,余地较大,可以考虑进度加快一点。如果没有按计划完成任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必要时可调整计划,降低标准,减慢速度,使计划切实可行,为学习服务。
计划通过实施才有意义和价值。在帮助孩子制订好学习计划后,家长还应经常督促孩子执行学习计划,定期检查孩子完成学习计划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孩子调整学习计划。有理由相信,一个不折不扣地执行着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的孩子,他的学习一定是卓有成效的,他的成绩一定是优良的,他的家长一定是轻松、快乐的!
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一门课题。当前由于新课改的推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理念,而小组学习便应运而生。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几大误区
1.小组学习仅流于形式
教师在安排小组时仅仅是将同桌或者前后桌分为临时性的一组,没有从多角度的因素考虑将学生合理分配,只是为了应付教学的硬性要求,对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无多大的帮助。
2.老师主导角色的延续
很多数学老师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依旧担任主讲人的职责,不敢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以致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较少,不符合新课改传达的新思想。
3.上课秩序混乱,难于管理
由于分小组学习与讨论,学生便有了扎堆的借口,因此课堂上经常出现纪律差、秩序紊乱的情况。有学生大讲特讲,而有部分浓生则不发言,自己做自己的事,这些都是小组合作中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优化策略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合理搭配。尽量保持4~6人一组,能够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日常的互补,以确保每个小组的竞争能力。
2.教师只做引导者和评价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在具体的学习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自己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而在学习末尾要注重评价总结,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秩序管理多下功夫
班内秩序良好是学习有效的前提,教师可以挑选每组自制力较好、组织能力不错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纪律维护,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还能有效保障学习的良好氛围。
2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对象,配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将教材中以文字描述的情境,转变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课程时,教师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教材,还需要为学生制定出正确的学习计划。由于学习诗歌时,学生无法直接了解文章的内涵,所以把握诗歌意境的难度较大,而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的《保卫黄河》歌曲,并且配合一些黄河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黄河的具体情况。通过壮美秀丽的壶口瀑布、黄土高坡、九曲连环等景观资料,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朗读文章,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时代背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逐步接受诗歌的意境,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拓展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需帮助学生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则是其中效果最佳的方法,重点加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兔运南瓜》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软件模拟出小兔子与南瓜的图片,当小兔子将南瓜运到家门口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问:“南瓜究竟是如何从田地运送到家门口的?”学生不了解运送的过程,所以就需要开动自己的大脑,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出现非常多的答案。一些学生说小兔子是将南瓜竖着滚回家的,也有人说是朋友帮忙的,还有人说是让大风吹回去的,更有甚者说是用气球让南瓜飘回家的。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与想象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使自身思维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4突破难点
一些教材上的知识并不常见,学生无法通过联想了解到知识具体的情况。而信息技术将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逻辑、抽象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例如在学生学习《》课文时,其中有一句“大渡桥上铁索寒”,单纯分析“寒”的意义,就无法表达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搭配的视频或图片,将以前战斗的画面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飞夺泸定桥时战斗的激烈程度,使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全部的感觉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的发展需要长期积淀、环境资源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其策略和途径需要思考、孕育,需要学习、借鉴,需要交流、共享,需要反思、共建……在不同理念引领下的发展思路会产生个性纷呈的课堂发展状态。
众所周知,活的课堂当以教师为设计者,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空中楼阁。对一堂课而言,备教材是必须的,而备学生是前提。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该提倡建立新型的“备课观”和“上课观”。
新课改背景下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与探索,就是要通过研究,引导教师从研究“施教”到研究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导学”。“学习设计”其实就是将教师原来上课光从教材、教法考虑如何教学,改变为从学生学情的实际出发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如何教学生学”,课堂问题意识的强化是转变教学理念的必然选择。一个人会思考的最主要表现,是看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中国的家长们评价孩子的智慧力时,主要问孩子在课堂上回答对了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而美国的家长则考察孩子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两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不同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理想的课堂,主要靠有价值的问题作支撑,没有问题的课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学习设计的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只是转变教学的第一步。因此,从外表看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利用学习设计提出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才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一环。因此,课堂不仅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
因此,在编制学习设计时,教师要坚持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明确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习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做到“吃透课程标准,吃透考试说明,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在教法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空间,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斗志,张扬学生的个性的目标中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加强学情的研究中,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广泛阅读中拓展视野,积累素材,不断总结反思,在智慧生成中获得教师个体生命的成长。
二、 学科学习设计的编创要求
通过行动研究,我们实施了教案改革,从编创学习设计开始,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求把学习设计的重点放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三大板块上。
学习过程是学习设计的主体部分,包括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情境的创设,逻辑思维的多维思考,学习活动的交往方式,以及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需要追问、启发、提示和拓展创新的有关问题等等。在此过程中,要引领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案课堂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而且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同时得到开掘,使教学生成智慧,使学生充满机智。
反思与点评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习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些对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差异研究表明,其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反思上的差异,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通过写反思与点评,教师可以充分提出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叙述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生活故事,剖析这些困惑和故事背后的教育哲学,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优秀教师的优秀课例,分析彼此的差距及原因等等。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为自己独特的信奉的理念。作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部门,要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强制;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疑虑;多一些自由,少一点“不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激发创造潜能,从经验和反思中迅速成长。
三、 学科学习设计的教学方式
学科学习设计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展示、主动练习。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方式上转变的程度,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的开放性上想对策,在价值操作上作文章。
2、初步学习投、掷、钻爬、攀登、平衡等动作。
3、知道冬季防寒保暖知识。
社会性领域:
1、学习并尝试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2、愿意和少量的小朋友一起游戏,游戏中少有争吵现象。
3、学习在家中接待邻里和亲戚。
语言领域:
能朗诵简短5—6首儿歌,复述一个简短的故事,知道看书的基本方法,知道一页一页地看书。
科学领域: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比较两三个物体间量(大小、长短、等)的显着差异。
2、知道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位置。
艺术领域:
1、引导幼儿体验泥土的可塑性,学习用搓、团圆、压扁、粘合等方法塑造简单的平面物及立体物。
2、能随简单的音乐节拍做拍手动作。
<一>保教工作:
1、保教结合,严格执行卫生保健制度,一日作息制度,注意加强病弱儿的照顾,减少疾病的传播,提高服务质量,让家长放心满意,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继续组织幼儿开展主题活动所延伸的小主题活动,收集相关的材料。
3、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
<二>家长工作:
1、寒假做好幼儿安全工作,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2、做好幼儿全面家访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研工作:
1、及时撰写月份反思。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通过创建特殊的学习情境,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令学生可以在游戏时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低年级教学非常有帮助。
二、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需求
在小学课程中,一方面,数学属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较差,可集中精神学习的时间相对有限,而数学学习对集中注意力要求很高。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能效有限,亟须游戏化学习这种能够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体制。
三、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措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游戏化学习通常是通过实物来实现的,将数字反映为现实中实际物体的数量,然后利用这些物体进行数学游戏。例如,准备一定数量的盒子和小球,规定分配要求,让学生自行选择分配方法,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概念,又作为一种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训了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
在课程改革实践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生成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这里的学习活动就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那么,目前我们农村学校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如何,其能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呢?我们在全校各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语文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现状”的调查,我们在全校各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语文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现状”的调查(部分问题):
1、你觉得学习语文辛苦吗? A苦 B不苦 C还可以
2、你喜欢语文课吗? A喜欢 B不喜欢 C还可以
3、你们语文课开展实践活动吗? A经常开展 B有时开展 C从不开展
4、你一般是如何完成学习活动的? A自己独立完成 B和同学一起完成 C不完成
5、每次学习活动,你都能认真完成吗? A能 B不能 C大多数能
6、你觉得老师设计的活动或是问题难吗?A难 B一点不难 C还可以
7、你觉得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谁? A老师 B自己 C同学
从上问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现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活动效率低下;
2、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地体现,学生的热情不高;
3、学习活动设计的难度不是最合理;
4、学生学得辛苦,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整改、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于是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方式等都不尽相同,而且从认知角度说,人都是在已有的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概念的,所以,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活动设计要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学生如果没有兴趣,活动将成为一种枯燥的、被动的指令,更不要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想获得认可与欣赏,都想有成功的体验。太难或太易的活动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就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且难度适中,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果”。比如说,在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时,我们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材料。全班同学都热情高涨,上网、翻阅书籍或请教朋友、同学,找来了很多资料,课堂交流时连平时较为内向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上课那天,我们都沉浸在喜悦与幸福之中,为祖国的腾飞,为自己的突破与成功,为学习的快乐与轻松。
3、活动设计要有一定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进行热闹的讨论。这种方法值得提倡,但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这个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要有讨论的价值。一些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是否人人都参与其中,还是仅仅流于形式。所以,在安排小组活动时,就要尽量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成绩、能力、性别等方面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异质小组,使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活动时,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使大家都能得到锻炼。
4、活动设计要形式多样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改写成小诗,更直接、更形象的体会那如诗的话语。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日积月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总之,在学生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老师决不越俎代庖;学生自己深入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试着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共同完成。作为教师,也应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有效教学的条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让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自主式”教学设计荟萃》 叶昂龙 宁波出版社
1.烯烃的物理性质实验,观察一些烯烃类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相对密度等。
2.烯烃的化学性质实验,观察乙烯分别通入到溴水、高锰酸钾溶液中颜色的变化,来验证烯烃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3.烯烃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实验,观察在乙醇中通入浓硫酸在170℃高温下是否有乙烯气体产生,并收集气体。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乙烯气体制取出来怎么样验证?在制取过程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反应是什么反应?等等这类的问题。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是什么原因呢?说来也怪,课堂上学生听得头头是道,跟着老师的思路,好像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知道,可是做练习题时,却思绪混乱,不知道如何下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造成的,学生没有亲身参与体验,对知识重难点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其本质,导致遇见问题似像非像、似是而非,不能准确作出判断、加以解决。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玩中学”历来是基础教育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阐明:新课程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显然高中化学学习是需要过程体验的,课堂小游戏的引入,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又能创设课堂情境,准确掌握和理解化学概念、原理及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催化剂,毕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远比在郁闷中学习来得有效。
1.课堂小游戏,创设化学课堂情境
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化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小游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化学活动机会,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譬如,“关注营养平衡”新课开始前教师用一只新毛笔,蘸取酚酞溶液,挥笔写在白纸上,出现“化学游戏开始”六个红色字迹,然后大声宣布:有请表演者上台鸣炮(即用火柴点燃小铁罐里的氢气)。在同学们惊奇的欢笑声中,表演游戏的同学快步走上台。
甲:(指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缸)我们日常喝的豆浆、牛奶是营养丰富的饮料,现在向大家展示我高超的创造力,在几分钟内无条件地把清水变成豆浆。
乙:吹牛!
甲:牛,我是不能把它吹飞到天上,但我能把这杯清水吹成豆浆。(随后便鼓起腮帮子通过玻璃管向杯里吹气,吹气……)
乙:哈哈哈,看来“豆浆专家”真的要请我们大家喝豆浆啦!
丙(接过杯子):要是大家给我弄点白砂糖,那“豆浆”就更可口啦(欲喝)!
甲:等我们给你取白糖,再……(三人下)
课堂小游戏有利于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有效地建构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化学课堂教学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十分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2.课堂小游戏,强化化学原理的理解
化学原理,一般用语言文字来叙述,即用一段话把某一原理的化学意义表达出来。对于化学原理的认识,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结果谈起某个原理说得是绘声绘色、头头是道,但遇见具体问题,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本质含义,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同时受一些前概念的误导,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化学原理的本质相悖。这些错误的观点对化学原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科学概念、规律的建立,是化学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之一。为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引入课堂小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自身的观察体验出发,通过分析实验,强化对原理的理解。譬如,在讲解“原电池原理”时,我让学生玩起柠檬制作电池的游戏:先将柠檬一切两半,备用;用剪刀剪出相同尺寸的铝片和铜片,用砂纸把其表面的污垢及锈迹清理干净后,把导线缠绕在铜片、铝片上,用胶带粘好,再放在对切的柠檬中间,注意铜片与铝片的顺序错开;最后用导线接上小灯泡,小灯泡居然亮了起来。面对难以让人置信的事实,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明白:柠檬汁是电解质溶液,将铜片及铝片插入柠檬汁中,由于铝比铜活泼,铝片失电子做电池负极而铜片得电子做电池正极。所以连上导线,小灯泡发光了。但因柠檬汁的电流极弱,故要并连数个柠檬以增强电流。
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是从本质加以理解。
3.课堂小游戏,加深化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化学课程有两大特点: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形成与发展既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②化学的“琐”。这个“琐”反映了化学课程知识点既多又散,许多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既快又准地记住化学知识要点?实践教学就是多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是个体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获得认识,形成感悟的过程。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引入小游戏,引导学生进行游戏体验,透过游戏体验,亲历某一化学过程带来的感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化学游戏,既能作为技能培养手段,又能作为检测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轻轻松松得到提高。譬如,在“垃圾”的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演示游戏――“垃圾分类游戏”Flas,检测学生能否根据所学知识分辨电子白板画面中罗列出的各种垃圾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垃圾箱种类:“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垃圾:一次性饭盒(可降解)、果皮、电池、塑料袋、纸文件夹、报纸、剩饭菜、废旧文具、金属易拉罐、炭粉墨盒和用过的茶叶袋。学生拖动鼠标拉着某种垃圾放入相关的垃圾箱。若学生做错了,垃圾箱就会给出哭脸加以提示,直到学生完成所有正确的操作,方可获取笑脸,游戏结束。再比如,《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之间的规律多且碎,学生不好记忆,学习效率低,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游戏卡片的形式开展教学,利用不同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卡片,让学生回顾门捷列夫的发展历程,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好好地“玩一玩”。
课堂游戏活动无论是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还是不断探索微观世界的神秘现象;无论是探究化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创造层出不穷的新物质,无一不是趣味盎然,能激发学生学化学、爱化学的热情。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应结合化学课程特点,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在不同信息渠道中获取的知识吸收比例是不一样的,仅从视觉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吸收70%,仅从听觉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吸收60%,如果把视觉、听觉和身体感受的信息综合起来,那么大脑吸收感知信息量将高达的86%。课堂小游戏能够和学生大脑中已储存感知信息发生“共振”,使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获取最大化知识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化学学习中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
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
下必要的基础,已成为每位教师关注的问题。我认为,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
不仅应该有活跃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还要充分
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那么,如何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呢
?下面谈几点切身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1.感官刺激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
动画等,并且内容尽量
与学生的生活贴近,让学生感兴趣。
2.游戏激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勇于探索,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让他们学习
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和重复地操作一些计算机技能,会减少他们学习的积极
性,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小部分时间介绍
些益智游戏,如“推箱子”“扫雷”等既要动脑筋、又要灵活运用鼠标的游戏,
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掌握电脑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3.语言激励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
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你想成为魔术师吗?你能像魔术师一样在Word中随意改变文字的字体、字
号、颜色吗?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都已经坐在教室里上课了,可是电脑这个大
懒虫还没起床,现在让我们来叫醒它吧!
二、以人为本,融洽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与师生情感密切相关,师生间融洽的感情对信息技
术教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自
然就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并努力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师生之间应该是
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
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
学环境。此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事实证明,赞扬比批评更有
效、鼓励比指责更有效。一则情理交融、充满激励性的评语,一段肯定的言辞,
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激励的方法,以赏识的
眼光去看待学生、肯定学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就会越来越自信,对学习
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三、分组教学,扬长避短
在课堂上,常常会听到一些窃窃私语声,经过留心观察,原来是有的学生家里有
电脑,学会了教材中一部分知识,他们在教别的同学呢!我想,何不提供给他们
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我把他们分在不同的组里来帮助其他同学。这样,既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发挥了他们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
担,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更具体、更细致地辅导其他学生。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源泉
。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材施教,转变过去“填
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把机械学习转变成意义
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
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从中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五、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
息技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
习和生活之中”。因此,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
“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