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37: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

篇1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由于高校内审力量有限,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内审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以及学校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篇2

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指的是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董事会聘任管理层,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制衡机制的组成。一些学者在论述公司治理结构时,也讲到两权分离、三足鼎立的制衡格局。如吴敬琏在1994年提出的观点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者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及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高层执行官之间存在着性质不同的关系,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在这个公司治理结构中,把制衡机制简单地归结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将审计作为制衡的重要因素。

随着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粉饰业绩案件,日本雪印食品公司的舞弊案件及中国上市公司中名目繁多的关联方交易、“掏空”等案件的相继曝光,围绕着“公司的社会责任”、“企业信用”以及“董事会的战略参与”等问题,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反思。安然事件后,管理层财务造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著名的信贷评级机构魏斯公司2002年上半年对美国七千家上市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有篡改其盈利报告之嫌。美国《首席财务官》(《CFO》)杂志于2002年8月1日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发现过去5年中,美国大公司中17%的CFO们受到来自上司的压力,被迫出具虚假财务报告,18%的财务经理在编制预计账目时,没有遵循通用会计准则,27%的受调查的CFO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反映出所有的负债。事实表明,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遏制不住财务造假,审计失效弱化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李金华审计长于2003年11月5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目前,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各国在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时,都会涉及到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监督安排由外部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两方面的内容组成(李维安)。内部审计的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通过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要在公司治理领域发挥作用。2002年7月,IIA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别指出,健全的治理结构建立在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基本主体”的协同之上。IIA研究基金会在2003年先后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萨班斯法案的遵循》两份研究报告。这些研究表明了内部审计被推向最重要的企业发展趋势的前沿——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需要恢复投资者在市场上的信心;需要很好地控制企业目标,公司董事会、新闻媒体、投资者、分析师、管制者越来越认同内部审计在这些方面的重要性。

关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源于两个重要趋势:一是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质量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能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内部审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防财务报告的违规行为和员工的偷窃行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高,越可以改善控制环境、减少报告错误、提升报告质量;内部审计的参与也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二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不断地扩展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治理质量方面的职责。此外,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纽约证券交易所新的上市规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萨班斯法没有直接涉及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但对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人员及管理层治理要求的扩展,意味着内部审计作用也要扩展。200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些法律的颁布是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价值的认可,也提升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1999年6月,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业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等进行了全面修改,提出了能够适应当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定义,将以独立性为基础的保证活动和以决策有用性为基础的咨询活动并列起来,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工作范围,将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至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在新定义的基础上,IIA建立了新的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并特别强调内部审计应通过“参与式”审计活动以体现其“增值”功能。

“安然事件”后,2002年美国国会出台了《萨班斯法案》,从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对美国现行证券法、公司法和会计准则等进行了若干重大修改,加强了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特别要求公司管理当局要对其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做出承诺,并由独立审计师做出鉴证;对公司审计委员会做出了规范。随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的构成做出了规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建立内部审计职能部门。2002年IIA在给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协同是健全治理结构的基本条件,其中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报告关系上的独立性。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04年IIA对2001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进行了修订,新的标准增加了5条新准则,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原有的17条准则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内容主要涉及有关保证准则。新标准明确了保证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应由内部审计人员决定,而不是由委托方决定,以确保确认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这一改动体现了当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断强化的趋势。

经过以上法律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成为在美上市的公司年报的强制披露义务,内部审计职能通过内部控制这一领域再次得以强化,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在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健全的财务报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内部审计成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环境下,内部审计部门与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并列成为有效企业组织治理的四大基石。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做贡献,从而推动组织道德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内部审计在确保实现组织目标和维护组织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要树立风险管理与控制观念;要保证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因素在企业组织治理过程中的协调。这些建议和要求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内部审计活动涉及到整个业务与管理流程。“安然事件”后,内部审计的地位不仅仅表现在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提高,而且还表现内部活动开始涉及整个业务与管理流程。

这些变化将使以往由内部审计机构对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验证,发展为由企业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内部审计将从以前的消极的以发现和评价为主要的内部审计活动转向积极地防范和解决问题;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转向事前防范;从单纯强调内部控制转向积极关注、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

三、内部审计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规范的不断健全,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有了很大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大型企业都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计活动。但总体来说内部审计工作还是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不能很好地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1)审计职能以查错纠弊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2)审计范围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没有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3)审计方式主要是事后审计,没有拓宽到事前和事中审计。

目前,我国存在以下三种形式的内部审计模式:

1、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的职权主要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将内审设在监事会,使内部审计完全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与管理阶层脱钩,有助于审计机构的独立、公正审计,不受行政干预,其缺点是:不利于促进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为监事会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没有经营管理权。因此,这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也就难于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总经理是公司的最高经营管理人员,对董事会负责。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有利于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这种设置方式既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还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层次的地位。使内审机构与财会等部门相对独立,便于内部审计对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监督。然而,这种设置不利于内审机构对总经理的责任、业绩等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总经理下属部门的很多活动是在其授意下进行的,内审机构对这些部门的检查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受到阻碍。因此,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难于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

3、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任免总经理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较高的地位。同时也使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便于其为委托人服务,又便于其与经营管理层联系;既便于其对管理层进行独立的评价与监督,又便于其为管理层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企业在董事会内设置审计委员会,并将其做为董事会内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一般由非行政董事及具有管理、财务、技术、营销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它是董事会与内部、外部审计师沟通的桥梁,分担了行政董事在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方面的部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为这种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管理当局,总经理及公司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都要接受审计,审计结果直接向委员会报告,使内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外,也有利于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职能的发挥。

通过对2001年至2004年沪市246家IP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的分析,可以发现在2001年上市的55家公司中仅有31%的公司单独设立了内审部门,2002年上市的67家公司中有43%的公司单独设立了内审部门,2003年上市的66家公司中有44%的公司单独设立了内审部门,2004年上市的58家公司中有60%的公司设立了单独的内审部门。四年来,设立内审部门的公司比例翻了一倍,从中可以看出内审的作用在近几年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内部审计在加强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在单独设立内审部门的110家公司中,有22%公司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2%公司的内审部门隶属于监事会,76%公司的内审部门隶属于总经理。这暗示了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作为普通职能部门存在的,更多的进行的是管理工作,尽管有的企业名义上规定内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但由于企业本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实质上内审机构主要接受经理层管理,远没有上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

面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治理方面作用的显现,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来加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南》,其中就对内部审计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并规定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其中规定了上市公司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并且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招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到日前为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二十四项具体准则和两个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对中国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内部审计的目标、宗旨、范围、性质与功能等基本规范作了全面界定,为中国内部审计活动和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套权威性的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象美国证监会那样强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审部门。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内部审计的治理职能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公司治理本身可能就处于一个初期的发展阶段,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还缺乏法律基础,要让它发挥作用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在法律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内审部门的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改善公司的治理效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保证企业资产增值与合理配置、抑制管理腐败、合理控制决策风险等重大课题引起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从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经验来看,要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我国的企业组织既要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与外部审计、董事会及高管层互为补充,成为企业组织治理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就为我国内部审计真正介入企业组织的治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提供了足够空间,也使得内部审计将为促进有效的公司治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著,《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2004

篇3

1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和现代内部审计组织定位

(1)内部审计起源和发展历程。内部审计源于企业管理者为了验证用以决策的(会计)信息而产生了对分离的内部确认职能的迫切需要。刚开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经营职能主要集中在防止工资欺诈、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很快地,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对几乎所有财务事项的验证。1947年,IIA的《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里指出,尽管内部审计主要处理会计和财务事务,业务性质的事务也属于它的活动范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内部审计主要工作还是进行业务信息真实性和业务工作合规性审计,1993年IIA的《内部审计责任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主要是对业务遵循法规、制度、程序和组织目标计划的情况以及各种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合规性地审查。进入新世纪,IIA在《职业实务框架》(2002版)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新的定位:“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2)组织治理中的内部审计。较早的治理研究将治理定义为“指导和控制公司的系统”。而IIA准则将治理程序定义为“组织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的代表所使用的各种程序,旨在对管理层所管理的风险和控制过程进行监督。”这其中将组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从组织治理别单列出来,说明这两项是内部审计改善组织治理的重点领域。其次,就组织治理的其他内容而言,内部审计还包括了对政策、程序和法律的遵循情况进行确认,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组织经营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就是为组织治理提供三种确认和一种咨询,即:风险评估、控制确认和遵循性确认和提供咨询或经营导向的工作。

当我们以上述内部审计的定位来审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时,可以发现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与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存在很大距离。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局限于对业务工作遵循性的确认,尤其是对业务工作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规程的合规性确认。对组织内部控制评估的探索也还是以业务合规性为主要评价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的责任审计也没有落实工作效率、效果评价,至于风险管理的评价也还没有真正开展。总之,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还仅仅是业务工作的检查工具。

2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未来的新定位

(1)开展绩效审计,改进人民银行工作绩效管理。人民银行目前未将绩效审计纳入正式审计项目,也没有将绩效审计纳入审计规范,绩效审计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中还处于实践探索和欠缺规范的阶段,但是人民银行对于绩效审计却有着日益强烈的实际需求。这种需求源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银行不断进行职能调整,承担起诸如开展征信业务和征信业务管理、反洗钱管理等新业务;二是随着人们对政府行政效率的关注,人民银行面临着提高行政效率的压力,表现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上受到刚性约束。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人民银行分支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人民银行分支行采用多种措施开展内部挖潜,来保障履行日益增长的法定职能,比如加快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流程自动化程度,比如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业务外包尝试,还有探索合理兼岗,协调有限人力与岗位需求增加的矛盾。以上措施要想取得预期效果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科学评估:一是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绩效评估,尤其是评估特定资源的使用效率,确定亟待改进的业务流程;二是对备选的改进方案进行安全、质量和预期效果方面的评估,因为在很多时候安全性和业务质量的提高是资源投入的结果,此时需要在二者间进行平衡与取舍;三是对改进措施实施后效果的评估,也是对组织决策进行信息反馈,确证改进方案是否达到了提高效率预期效果,是否产生预料之外的副作用。

(2)风险导向审计,开展组织风险管理。近年来,人民银行除一般的合规性审计外逐步开展内控评估工作,但是,人民银行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估多数没有摆脱合规性审计的框架,也就是说对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组织面临的潜在风险的认定仅以人民银行的规章制度为准绳,得出审计结论的方法和审查的角度与合规性审计如出一辙。这其中除了旧有审计模式的惯性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原有行政体系的封闭性,各分支行主要是对上级负责,完成上级部署的工作,只要遵循上级规章制度,即使对外管理、服务出现问题,也能够将内部规章做盾牌;二是原有业务模式相对固定,因此针对原定业务流程制定的各种制度能够全面地涵盖固有潜在风险。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内外环境的变化,日益需要将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估转变为以风险为导向。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各界对人民银行的行政服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越来越善于利用法律、社会舆论等工具就人民银行服务和管理中的缺陷向人民银行问责,各种外部风险不是仅遵循部门规章就能够化解的。其次,中国金融的发展使人民银行职能与业务在不断调整,新职能、新业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规范,这一过程就是在对业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建章立制的过程。再次,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人民银行对现有业务工作也在不断改革,从业务岗位的合理调整,到信息系统替代手工操作,都意味着对原有业务流程的改造,其规范与完善同样要建立在对业务工作风险的重新识别评估的基础上

3向新的组织定位转变的必要条件

重新进行职能定位不会仅因组织需求就能水到渠成般地自然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满足组织环境、知识结构、工作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约束条件:

(1)领导层观念的转变和有力支持。虽然人民银行对内部审计职能转变有了强烈需求,但是这一过程却依赖于领导层的支持和推动。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结论不再是以规章制度为唯一的判断依据,更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银行领导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仍旧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阶段,就会认为缺乏规章制度明确支持的审计结论缺乏客观性,得不到领导层的认可,所引发的质疑和反对将阻断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转型之路。反之,当银行领导认可了内部审计作为新时期人民银行变革转型中的有效管理工具这一地位,领导层就会主动要求内审部门担负起为组织全面风险管理进行评估、规划和建议的职责,也会主动要求内部审计就领导层决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进行独立、客观地确认。此时,决策层希望得到内审部门提出自主独立的专业判断,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转变得到领导层的有力支持。

(2)更广泛的人才储备和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储备。向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转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审计结论的得出的方式和程序。在合规性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将业务工作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对比,不符之处即是审计发现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只需要对业务工作流程有大致了解,最重要的是对规章制度的把握与认识,把握好规章制度,其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是扎实有效的。然而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对审计指向的业务工作流程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绩效审计是在对业务流程中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判断;而风险导向审计是在确认业务流程各控制环节和措施对工作行为、重要人员、重要资产、工作记录资料等各种业务要素进行控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判断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完整性和适应性。同时这种变革对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熟练性和职业谨慎要求:一是要了解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以便独立判断被审计业务流程中重要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二是要了解基本的组织管理理论或组织伦理知识,以便独立判断业务流程中的权力分配、岗位牵制等控制环节有效性或者业务流程改造对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的可能性;三是要了解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或者信息系统知识,以便独立判断业务系统自动控制环节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四是了解一定的行政法律基础知识,以便独立判断对外进行金融服务和依法行政的业务流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

(3)对独立性、客观性更审慎的把握。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向现代审计模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是由合规性审计为主向全面融入组织管理的绩效和风险管理审计转变,这一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担忧既来源于新型审计活动自身,也来源于行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和赋予的任务。在新审计类型方面,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不再通过将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对比来得出审计结论,而是通过独立、客观地专业判断来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效果,于是,在向领导层报告和建议的过程中,前者主要围绕着改正违规问题提出建议,最多是提示如何做才合规,而绩效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建议可能会就提高工作绩效和有效控制风险提出管理建议或者工作措施,这些可能会涉及对组织治理行为的具体指导,进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行领导在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专业性判断的同时,往往会对内审部门产生更多的期望,赋予更多的任务。他们希望内部审计师不仅人民银行治理中履行各种确认职能,而且还应该成为各种风险治理、内部控制的顾问和推动者,甚至希望内审部门直接介入组织运营的控制行为或者设计运营程序。尽管在保持审计工作独立性、客观性与内部审计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组织治理间保持平衡是困难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循:首先,无论是内审人员还是单位里其他成员,都应该明白“审计建议是一种忠告,而不是强制执行性的当然审计人员也不对采纳审计建议后所出现的后果负责”这是避免审计建议影响审计人员客观性的前提。其次,审计人员不应当参与人民银行业务运行的直接控制,也不应该参与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体系的设计工作,更不应该参与业务工作或承担运营职责。再次,如果内审工作人员被指示参加运营工作,或者参与业务运行控制活动等不利于审计工作客观性的工作,在对以上业务工作进行审计时相应审计人员应该回避。最后,开展的非审计工作时,内审工作人员和单位里其他成员都应该明白,他不是以审计人员的身份发挥作用,并且可能有损于客观性的非审计工作应该得到全面披露。

篇4

一.发挥审计评价作用,推进公路企业改制进程

内部审计应该提前介入改制企业,加大监控力度,把各种违规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减少改革阻力。

1.扎实作好资产清查,为职工解惑。公路企业改制是真正触及根本机制的转换,肯定会引起职工巨大的恐慌:置换经费哪里来?变卖资产能填补空缺吗?企业价值还有多少?在缺乏客观的数据进行评价之前,职工选择的往往是拒绝和抵制,此时,内审部门要集中精力对这些改制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对房产、设备等一一造册登记,核实盘点实物,分清不良资产项目和数额,确认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并对债权债务全面清理,查实损益情况,及时公布相关数据资料,解开职工思想疙瘩,使企业改制取得职工的支持与参与。

2.多方筹集转换资金,为企业解困。由于公路行业管理受到行政干预大,不时无偿承接工程任务,挤占公路资金,加之人员庞大,行政事业费安排较少,养人养路矛盾尖锐,造成资金缺口大,不能一时为改制企业筹集充足的转换资金。因此,内部审计要在摸清家底,了解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为企业筹集转换资金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通过盘活资产,置换资本金,转让经营权,把小钱盘大、死钱盘活,以存量求增量,推进资本运作。二是对分布在各级公路部门、直属企业的土地、设备、房屋等有量资源,进行整合拍卖,筹集改制发展资金。三是根据自愿原则,将职工获得的补偿或其他资产相应转变为股份,依法重组公路企业,减少筹集难度,达到减员减负增效目的,加快企业改制步伐。

3.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为廉政服务。公路企业直接隶属于公路管理机构,企业领导由之任命或兼任,对企业的控制权力大,而内审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兼任,监督控制职能得不到很好地履行,缺少对企业领导行之有效的约束,造成企业监督的“空位”。因此,内审部门在对改制企业进行全面审计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客观界定经济责任,防止个别领导操纵改制,或利用改制、隐匿、转移、非法处置和浪费国有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提高改制企业的透明度。

二.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引导改制企业市场运作

现代内部审计已不象传统的内审停留在一般的帐务审计上,而应站在管理者的高度,用管理者的目光分析问题,从专业部门的角度提出方案,通过管理层的决策,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根据公路行业具体情况,内部审计要在改制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用力气下功夫,提高服务水平。

1.利用政策优惠,扶持公路改制企业。公路内审部门要利用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公路企业内部经营情况这两大优势,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参与改制分流方案研究,建议主管单位与有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部门协商,利用改制分流税收优惠政策、资产评估处置变现、债权债务清偿等有关规定,针对改制企业的实际困难进行必要扶持。例如,可以将除工区、道班房等非经营性资产外的所有经营性优良资产,全部无偿划归公路企业改制;对行政指令性投资形成的债务,明确由当地政府解决,不能转嫁给养护工程企业4争取给与养护项目的免税照顾或者适当调整养护经费定额,对企业资质与市场份额予以适当照顾。

2.通过评估审查,引导公路改制企业。传统的公路管理实行县局一级财务核算,公路养建企业模拟法人身份进行运作,很少单独注册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财务核算没有独立,没有与市场真正直接沟通,管理手段难以创新;加之内控制度不严,材料报价、采购等方面没有遵循合理有效的控制程序,造成物资虚耗、资金积压、企业流动资金利用率低下。内审部门要通过对改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评估和审查,针对缺陷和漏洞进行分析,并提供其他改制企业成功经验,揭示差异,引导改制企业未雨绸缪,完善管理制度,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新的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养建分离,使之成为独立的、专业的市场主体,快速形成规模,抢占公路市场制高点。超级秘书网

3.运用公路资源,发展公路改制企业。依托公路、整合资源,对施工企业抓好图纸会审,参入工程决算审计关,为企业争取合法收入,建立质量档案,提高工程质量,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对施工现场进行跟踪审计,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成本预算,努力节约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对养护企业主要在经费控制上减少水份、堵塞漏洞,降低施工成本,使工、料、机费用比例更趋合理。

三.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公路企业改制实际上重点是落实出资人制度,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完善企业法人结构,通过公开拍卖、内部转让、国退民进、实行公有资产民营化,将职工转为股东或社会人,但无论实行哪一种方式,都必须做到产权清晰、责权利结合、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日常审计发现,部分直属企业对固定资产帐务处理不够重视,固定资产帐帐不符,新增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帐,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没有通过正常手续,已报废资产没有进行核销,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设立固定资产明细帐。为此,在改制中必须强化审计监督。首先要审查改制企业现有资产,有无隐匿、转移和非法处置4是否存在部门和个人坐支、挪用国有资产收益4国有资产收益是否及时足额入帐4有无抽逃资金、虚列债权债务、编制假帐或私设帐外帐4有无假借各种名义私分、挪用公款以及巧立名目突击发钱和滥发奖金、补贴实物。其次要审核所有需要提供给外部审计和评估机构的资料,保证这些资料作为外部审计评估工作依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避免各类舞弊行为的发生。再次要对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依据发表内部审计建议,就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是否客观、公正、可信。尤其应对企业生产经营设备、厂房设备以及所拥有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调查,认真分析评估资产的增减值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时仅以企业帐面资产净值作股,低估国有资产、忽视无形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并对公开拍卖、招标、变卖、转让国有资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审查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参考文献:

篇5

2018年,**县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不断强化对全县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努力拓展审计监督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了全县内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单位荣获全省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优胜单位。

一、协同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推进审计全覆盖。组织各乡镇(街道、园区)内审机构同步开展2018年度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调查;与城投集团、交投集团等四大县国有平台公司内审力量联合开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专项调查,发挥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各自的优势,加大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推进审计全覆盖。

二、以审代训,创新指导监督方式加强内审工作指导。积极选派局审计业务骨干,主动深入内审单位一线,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现场审计、指导档案整理等,“手把手”指导内审单位开展项目审计,强化内审指导监督,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推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成效明显。县***内审机构在对下属国企的专项审计中,力促下属企业追回借款6400万元等。

篇6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对内部审计作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拓展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空间,突显了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领域的巨大潜力,明确了内部审计是增加商业银行价值的工作目标。

就国内外对于内部审计增值研究的成果来看,大致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内部审计增值的涵义研究、内部审计增值的途径研究及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方法研究。与以往对于内部审计增值问题的研究思路不同,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建模思想,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利益相关者应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产生影响的,或是受内部审计活动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本文所使用的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1997)提出来的,该方法要求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及紧迫性。通过利用米切尔评分法对内部审计的利益向相关者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应包含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被审计单位、金融监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六大部分。

对于不同的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其对于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决定了内部审计增值内容及形式上的多样性。董事会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银行经营决策的可行性和决策执行的效益性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监事会关注于内部审计对全行的财务活动、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高管层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业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提供的确认和咨询服务;被审计单位关注于内部审计在揭示经营行主要业务的风险状况和重大风险事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提供的确认和咨询服务;金融监管机构关注于内部审计在监督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等方面提供确认服务;外部审计机构则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降低外部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减少重复性工作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

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平衡记分卡是管理者衡量企业职能部门能否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同样可以使用平衡记分卡来评价内部审计部能否增值。然而,图3中示的平衡计分卡基本评价模型并不能够全面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效果,必须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才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作用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本文第二部分所建立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模型,参考平衡计分卡的基础评价模型,结合现代内部审计发展和现实需求,提出了六位一体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中各部分对应的具体指标包括:

(1)董事会/监事会。具体指标有:董事会/监事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履职满意度、上报董事会/监事会的内部审计报告数量和报告质量、审计计划完成率等。

(2)高管层。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建议的采纳率;内部审计建议新增或完善规章制度的数量、对内审部门投诉的数量、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履职满意度等。

(3)被审计单位。具体指标有:揭示风险金额、揭示风险问题数量、整改建议数量、揭示问题属实率、审计时间及频次等。

(4)金融监管机构。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完成监管要求项目次数、对完成监管要求项目审计成果的满意度等。

(5)外部审计。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率、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所减少的外部审计时间和成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满意度等。

(6)创新与学习。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内部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职业认证数量、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和频次等。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问题,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结合了平衡计分卡的建模思想,最终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由于时间及个人能力所限,本文提出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模型以及对应指标还有待完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审计实践中不断的修正改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西安分局)

参考文献:

[1]孙丽.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篇7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公司治理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大趋势。良好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业绩、提高投资回报的重点。加强内部计、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理念,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 

一、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受传统人文因素和传统理念的影响,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很不容易,特别是民营企业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不乐观,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加大力度予以引导。 

1.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财务工作重视,没有设置内部审计职能或没有开展实质性内部审计工作的企业大量存在,有些内部审计机构的日常工作履行财务职能,或者只限于费用控制业务的审批。 

2.内部审计工作一般是从财务会计工作中分离出来,审计队伍全是财会人员,缺乏经营管理复合人才,很难独立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工作难度大。 

3.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方法简单,审计风险大;内部审计工作只有财务稽查,分析、确认、咨询、评价能力不足,跟不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 

4.一些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老板、老板娘及其亲属的控制,成为维护“家族集团”利益的工具,往往使审计工作抓小放大,失去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很难独立地、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5.对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监督和服务积极作用的认识不足,对如何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更好地改善企业管理,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缺乏统一的组织定位。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工作,充分发挥作用。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确立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增值服务。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确定的政策认真履行其职责,正确处理好与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关系,力争将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限和职责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章程,得到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认可,及时将审计中发现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普遍问题向领导汇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赢得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和信赖,以保障审计权利和职责的有效执行。

2.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在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另外,在审计方式上,变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做到事前科学预测与决策,事中、事后跟踪监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系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需求。 

3.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组成,加强业务培训,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上,关键是注重审计人员的构成,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要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4.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规范与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责,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促进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要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对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有关部门或所属单位认真进行整改。 

5.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拓展内部审计作业领域。内部审计不仅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要重要的是实现内部工作上的突破。凡是加强企业科学管理,防范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和事项,都应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如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审计等。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的逐步完善,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离不开内部审计,同时也给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机遇。内部审计通过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为优化公司治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内部审计监督是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举措。各内审机构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全县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各镇、各单位内审机构更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依法履行职责,及时解决好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发挥内审机构在促进规范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提高管理绩效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促进内审转型升级,倡导内审工作新理念

各内审机构要紧紧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揭示问题和防范风险并举,逐步实现从财务卫士向经济谋士的转变。切实履行内部审计职责,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促进单位加强内部管理;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基本建设项目审计规范项目管理和造价;通过专项资金审计和调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通过效益审计和内控制度审计,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创新。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防范决策风险的建议,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内部审计要关注省市“十项规定”、县“八项规定”的执行和“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以其特有的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

三、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努力提升内部审计效能

(一)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各单位要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为契机,从强化内部监管的目标出发,继续加强机构建设,充实专职内审力量,提高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各镇、县属机构要在现有机构编制条件下,大胆创新,尝试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逐步将审计工作独立于财务工作之外,同时还要重视兼职内审队伍建设,有条件的要充分调动基层单位财务审计专业力量,建立特约审计员队伍,确保内审工作开展的需要。

(二)健全内审工作机制。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内审工作主要领导直接分管制度,健全和完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合力,共同推进审计实施,监督审计整改,促进成果利用。在审计工作组织方面,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轮审制度,确保审计覆盖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审计制度,将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内审监督范围。在审计形式上,要注重整合内外审计资源,探索开展对基层单位的集中会审、交叉审计,努力提升审计监督成果。

(三)提升内审业务水平。一是要规范审计工作程序。要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规范,规范审计取证和记录,严格执行征求意见、内部复核等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二是要提升审计项目质量。从项目计划着手,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审计项目;深化审计实施,突出审计重点,注重分析研究,力求将问题查深查透;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技术方法,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充分发挥审计效益。要特别关注审计整改工作,及时向领导汇报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建立审计整改督查工作机制,组织定期回访活动,促进审计整改切实到位;要注重业务研究,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和提炼,提出可操作的建议,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果。

四、拓展平台、优化考核,推动内审工作科学发展

(一)拓展内审工作交流平台。一是继续加大内审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和支持内审人员参加中内协、省内协的专业培训,促使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提升内审人员依法审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加强内审业务交流。以全县同步实施的“一条鞭”项目为契机,进行审计项目质量交流和评比,通过看档案、问情况、听汇报,比质量、比效果、比规范,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今年各镇的“一条鞭”项目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县各部门(单位)是对内管干部的经济责任实施审计。三是通过建立内审信息员队伍,强化内审宣传,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影响,放大内审工作效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上报内审工作动态,挖掘典型性的经验和做法,更好地宣传我县内部审计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以点带面,促进我县内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内审工作考核。根据《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市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县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办法》,增加对审计项目质量和特色工作的考核内容,其中审计项目质量考核主要结合项目评优工作实施,在项目质量考核、特色工作考核中,将采取内审人员互评方式,提高内审人员参与度,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允。

篇9

现代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是包含许多方面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对会计审计工作认真对待、考虑细致、加强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大大提高,确保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目前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会计审计制度的制订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制度很不完整,老的制度一用就是好多年,比较陈旧落后、不科学,在实际的工作存在很多的弊病、不切实际,无法很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基本形同虚设。制度的不完善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非常巨大。

 

(二)会计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

 

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这一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领导的不闻不问,对会计工作队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十分匮乏,对健全会计审计相关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的会计审计工作基本没有,会计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罢了。大多数企业还把会计审计部门与企业的其他一些职能部门合在一起,使会计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工作中无法有效的开展职能工作,其应有的作用就更加无从发挥。

 

(三)会计审计人员缺乏诚信、综合素质低

 

我们许多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现象非常普遍,职业会计技能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不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企业财务的审计工作,对工作认知度不够,工作太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主观意识就是一己方便,一切方便的原则工作,心态不收法律约束,想当然的工作状态。这样的心态就无法提高身的职业技能,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现象。

 

(四)会计审计方法及手段不合理

 

目前我们的企业从整体来看,会计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查错防补”阶段,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还未达到预订的效果目的,对企业领导的责任审计也未有作用。会计审计并未实现合理性、有效性。由于又受到审计水平局限,审计方法缺乏集管理、技术评价为一体等新方法,仍沿用以往的查账方法。

 

二、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会计审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

 

1)制约作用:会计审计人员按照国家实施颁布的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及企业的有关制度。就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所使用的财务资金情况进行核查与检测,能进一步制约相关的违法违章行为,有效维护企业的经济发展秩序,从而保证了企业各项资金的使用途径合法化。

 

2)促进&用:S过加强企业的会计审计,对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收支等的审计,能及时察觉企业相关制度的缺陷以及会计方面的漏洞,有利于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解决有关责任归属的问题,促进企业对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善。

 

三、加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加快完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各项制度制度是管理的基本,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好的制度才会有好的管理。会计审计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目前会计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规范会计核算,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我们要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制定适合会计审计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的目的,细化会计信息化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审核、校队等工作,提髙财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进而提高财务的监控质量。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坚决贯彻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以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会计的每一项工作的展开均依赖人的力量,因而,组建一支业务技能好、责任心强以及职业道德良好的复合型会计审计人才队伍,以适应会计审计工作创新的需求。

 

1)通过聘请高水平的财务会计讲师,结合事例对本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使企业的会计人员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支持和督促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利。同时迅速的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技能、实际经验,使他们成为适合会计审计工作优秀人才。

 

2)设立独立的企业会计审计部门。企业会计审计部门是目前企业的管理机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会计审计人员行使权利的手段,会计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应独立于其他的管理机构,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会计审计委员会。

 

审计部门要根据财务部门的分析报告,认真准确的做出一个评价。内部审计通过将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以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深人到企业管理的极细微的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人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从而做出最终的报价,让整个企业的战略有一个最完美的体现。

 

四、结束语

 

企业会计审计体制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我调控体系,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会计审计工作是我们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者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自我调整,在工作中积极努力、认真贯彻执行会计审计的各项制度,确保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何红.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期刊论文)[J].投资与合作,2011(01).

 

[2]舒安奇.浅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问题(期刊论文)[J].现代商贸工业,2007(07).

 

篇10

政府审计是受人民委托对公共财产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公共性等特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它对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权力制衡,健全民主与法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所实施的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它具有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审查的经常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防止、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错误与舞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健全我国审计体系,明确各种审计主体的责任,提高各种审计的效率,充分发挥各种审计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

政府审计机关应对公营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是大多数国家的一种通行做法。例如美国《预算和审计法》就规定,GAO有指导联邦各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等非审计监督职责。《瑞典国家审计法》也规定,国家审计署的职责包括:“监督政府经办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监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审计、会计和有关方面帮助中央政府培训有关人才。”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西方国家中,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且,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职权都逐步转让给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只保留了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以强化公营单位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保证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

我国现行《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部门单位依据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推广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宣传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制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帮助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审计人员;指导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内部审计协会的工作;指导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等。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

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的理由是: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公营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又直接影响着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权益维护。作为公共财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享有权益的监控者,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在对公营单位进行有关审计时通过评审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其质量,纠正其错误与不当做法,促进其提高工作质量,强化内部控制,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放弃对内部审计业务指导的理由是:内部审计职业化是一种国际趋势。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而且内部审计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是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基本职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能够有社会和市场办的事要尽量让社会和市场去办,而且,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属于“私人领域”,不宜由政府部门干涉。因此,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应当由内部审计师协会来进行。这样做,可以使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效率,可以统一不同性质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可以使政府审计机关专注于公共领域的外部审计监督。

至于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理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出发,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甚至可以进行直接领导。这与政府审计机关从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出发,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是不矛盾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审计机关仍然对国有单位内部审计进行基于所有权的指导和监督,就与政府审计机关的身份不符,因为政府审计机关不是国有单位的所有者或其代表。

二、政府审计应当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这是由于: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需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与外部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同,所依据的标准都为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控制度,检查凭证、账册,核对账表一致性等。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任何一种现代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据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程序与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同时,针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为以后的外部审计提供更好的基础。此外,外部审计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审成果和对下属单位审计的结果,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之前,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审核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只有在审核评价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质量控制严格,审计工作成果比较可靠时,才能对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利用。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也不能推卸政府审计责任和损害内部审计及其所在单位的声誉与其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