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商毕业设计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38: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磋商毕业设计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磋商毕业设计总结

篇1

作者简介:张丽芬(1978-),女,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08ZD011),主持人:张丽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64-06

一、导言

高校教学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让我们从网上广为流传的毕业设计答辩现场出现的三个镜头开始:

镜头一:

老师:你的电动机怎么没有保护啊?

学生:这个……这个不在设计范围内。

老师:那电动机电流过大,我们就任由它烧掉?

学生:嗯,很抱歉,看来只好任由它烧掉了。

镜头二:

在毕业设计答辩会上,老师问班里一牛人——请你说说XXX的主要原理。

那同学很惊诧地反问一句:老师,这您都不知道啊?

老师:?

镜头三:

XX职业技术学院各个专业都说进行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辨,但大部分说没有《毕业设计分析报告》,未对毕业设计进行统计分析和反思反馈。最后找到了一个,其分析如下——从参加答辩会的老师反映情况来看,学生答辩很不理想,完全答对的少,答非所问的多,一年不如一年,独立完成的少,抄袭、请的多。

二、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主观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就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应用能力差、认识不到位、就业压力大等影响因素。扩招之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职生熟■于死记硬背,应试能力有余,非应试能力(应用知识、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看得不重,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进度不以为然;高职生既不善于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寻找自己的设计项目,也不善于在企业实习时从自己的实习项目、工程环节中将带教人员的活生生的经验、信息中捕捉到毕业设计的选题。在毕业答辩前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多数同学在做毕业设计时,远离学校,住宿在校外,不仅作息时间不能正常,亦放松了对校纪校规的遵守,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不足。加上受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和找工作同时进行,导致不能集中精力来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空对空、重复、抄袭或请。本文呈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学生主观导致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教师方面,高职的大多数教师对知识灌输轻车熟路,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陌生。同时,由于生师比过高,导致指导力量不足,出现没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如助教)出现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名单上,因而基本上没有指导能力;大量教师因受到教学任务大、又要写文章的严重挤压,没有时间到企业、公司挂职;学校对教师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教师也就不愿意到企业、公司挂职,因而没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指导能力也十分缺乏。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少,结合实际的少。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成为“无源之水”,或止于“纸上谈兵”。

(二)来自客观条件的问题

一方面,毕业设计缺乏实战场所。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各个企业(公司)均是市场经济主体,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因接受实习生而影响自己的生产程序,不愿意承担因接受实习生而要承担的安全事故等法律责任,更不愿意看到由于接受开展毕业设计的毕业生而引发商务秘密外泄而引起的纠纷;加上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竞争,担心为对手培养了技术和管理骨干,因而普遍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开展毕业设计。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的硬件落后。高职院校购买或研制的毕业设计远程指导系统不能反映学生的需求,交互、即时性、人性化不够,反馈、控制不够,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一系列连锁反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有的对毕业设计的任务糊里糊涂,有的对选题有紧张感,有的感到困惑,有的对实际的设计过程不明,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改革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理论,是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石。

知识管理理论根据知识的获取方式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CD-ROM等介质中。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难以传播。就教师而言,尽管其隐性知识“难以得到清晰的陈述,但是却与教育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其本身就构成了教育实践的一个环节或要素[1]。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知识分享、知识传递、经验知识的收集、知识创新的统一管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也就是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模式一: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转化模式,各种显性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专业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道德等,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传递。“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2]。经过学习,显性知识会有意识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如本文开篇时叙述的第二个案例,就意味着学生应回答答辩专家关于显性知识的提问,因为此时答辩专家此时想考察学生掌握与他的毕业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应正面回答,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模式二: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体现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 就如同我们要求学生从掌握显性的“应知”、“应会”,到将其融入熟练的实践操作技术中,这时显性知识已经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本文章开篇时叙述的第一个案例,学生被答辩专家假定为对电动机保护知识的应知应会,而不是“只好任由它烧掉了”。

模式三: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经验交流、各种总结都构成隐性知识。在学校,竞赛、社团、科技文化以及三下乡活动,都有技能、经验“从隐性到隐性”的传递,良好的经验“潜移默化”培养人才,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成为“成功之母。

模式四: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人们将工作经验转化为显性的专业知识,通过传播“产品化”的显性知识,让整个社会来学习、分享。如教师个人及教研室集体开展教育教学的个案集体探讨,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总结,并积极撰写成形的文字资料。

通过以上四种模式,“实现知识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3],是知识的螺旋上升。

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创新走向:嵌入知识管理的2T4L教学模式

本研究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依据,将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概括提练为“2T4L教学模式”。“2T4L“的含义分为两部分:

(一)2T策略

T是"体"的汉语拼音首字母。2T:教师、学生双主体;个体、群体两个主体。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

(二)4L策略

L是"两"的汉语拼音首字母。4个"L"即在毕业设计知识管理的4个“两”策略:

——两件(硬件、软件)策略,如完善远程指导系统,个人图书馆。

——两部(内部、外部)策略,如发挥校内教师的课题以及校外专家、讲座资源。

——两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策略,如制定一些鼓励知识管理应用的政策,将老师的教案、课件放在网上,把指导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实习感受、印象进行交流、共享。

——两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策略。如,对主动到企业进行工程能力提升,又关心学生,到实习现场指导学生的老师给予更多奖励鼓励。

通过创建上述模式,达到显性、隐性这两类知识的整理、传播、应用、创造,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三、嵌入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实现

(一)2T策略的实现路径

1.既重视发挥个体的作用,又重视发挥群体的作用。知识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不仅要管理编码化的信息,更要管理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非编码化知识。因此要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把人、知识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人们的智慧加快创新。在具体做法上,则要求高职院校既重视个体,更要注重群体。有两条路径可作探索和实施。

第一,在指导过程中探索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指导方式,把所有个体以及不同群体远程登录毕业设计指导系统时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充分表达出来。

第二,在指导队伍的组织方式上,既组织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又组织其他专业的专任教师,进行跨专业的指导(如分别指导工程规划、工艺流程、工程管理、成本分析);既有理论教师指导又有“双师”指导;还要考虑把校外的工程技术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艺术设计人员,以及学生实习单位、试用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纳入指导队伍。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把实习单位、试用单位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解决选题问题,又可以大幅度提高隐性知识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到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兼具的最高境界,又可能解决企业技术进步中实际问题,甚至产生专利,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第三,要求学生通过虚拟或现实方式,或者“虚拟+现实”的方式,组成项目小组,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众人拾柴火高”,发挥个体的作用,集中多人的智慧,既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培养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既重视教师主体的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关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长期以来存在何者主体、何者主导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育学最新理论流派建构主义跳出主体主导之争,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学习以及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来发现新知识并融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从而建构自己知识系统的过程,因而是学习的主体。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环节,是一个将所学知识集中和应用的过程,因而学生应该是主体。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从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终端环节来说,教师既是参与这个过程的主体(指导学生选题、实施等),更是终端环节质量保障(指导学生答辩,给定学生成绩等)的主体。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学会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学生要了解、掌握建构主义“参与者”教学观,即由“学生是知识旁观者理论”转向为“学生是知识参与者理论”。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与指导教师沟通、磋商,把一些独特的想法作为开发小软件的选题;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把自己在实习工作、顶岗工作的经验、见解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既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又把问题出现的情境、思考的过程,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显性知识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知识参与者、创造者的作用。

重视教师主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教学工作上。比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前期的课程教学安排方面,可以通过增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创新实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家庭财务管理系统、电话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来奠定毕业设计的基础。又如,在选题阶段,进行选题方式改革,改革以往“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的单一模式为“教师出题+学生出题”的复合模式。教师要按照双主体理论,把自己的科研思路与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填写科研申报书,把一些过去填报申请书的成功经验等隐性知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选题;或者把自己的在研项目切入一部分难度较小的内容(如程序开发、写作的容易程序),直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内容。再如,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应掌握校方已有及他人已有的资源,发挥教师拥有较多显性知识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为开展毕业设计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四L策略的实现路径

四L策略指的是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时采用两件(硬件、软件)策略、两部(内部、外部)策略、两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策略、两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策略

1.实施“两件策略”,对毕业设计所需要的两件(远程指导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充实和应用的策略,简言之,就是要增加硬件,完善软件。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硬件是基础。在毕业设计由信息化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的进程中,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硬件,如增加视频平台,提升硬件档次。

软件是关键。本文所述软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及教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二是计算机程序软件。为了解决毕业班的学生一边承担毕业设计任务,一边又要在外找工作的矛盾,一些高职院校购买远程指导系统或研制了毕业设计在线指导软件,对毕业设计进行信息化管理,比较好解决了开展毕业设计与到校外找工作的时间、空间矛盾的同时,还比较好地克服了传统上毕业设计人工操作导致的出错度高、出错之后不易修改以及手工操作效率低等弊病,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各个阶段遇到或面临的压力感、紧张感、困惑感导致看不懂文件、听不懂指导,表达不出问题,写不好摘要都令学生郁闷、难堪。学校应改善对学生的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安排教师排班,远程指导毕业生开展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委派实习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实地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

在软件系统方面,高职院校的远程指导系统普遍实行的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侧重于表达记录型信息的管理,这是因为信息化管理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能力、诀窍和工作技巧等)的管理。如,在毕业设计指导中,信息化指导系统只是把学校的政策、规定以及选题指导放在信息系统上,学生的提问、在工作现场的感悟、互动的火花则没有地方表达,学生的一些活生生的隐性知识也没有办法固化、凝练为显性知识,也就更没有办法为教师所掌握并成为教师的显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4]。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重技术手段,轻人文关怀的现象,解决信息管理仅强调管理的技术和手段,交互、即时性、人性化不够,反馈、控制不够等难题,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打造毕业设计的“云服务平台”:

(1)搭建知识共享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可以上传、下载本专业优秀教师的讲课教案、授课视频、读书心得、教学心得等,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教案、授课视频、心得体会,供学生学习。还可以把存储在教育者和学生大脑中解答问题的技巧和经验、教学经验等纳入远程指导系统平台,使这些教育知识资源成为知识库。

(2)建设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数学图书馆为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最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分类上,这也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建设好、运用好个人数字图书馆,就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使用和创新,使知识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3)启用知识交流共享工具(包括BBS、QQ、blog、微博)。在知识管理模块中, 无论专家、教师、学生, 都既是知识学习者也是知识传播者, 专家、教师、学生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着知识的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 尤其是通过BBS论坛、blog、微博等交流工具, 巩固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刻、全面的理解, 特别是有利于学生从专家、教师的言行中获得丰富的隐性知识。

(4)将毕业设计远程指导系统链接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知识的搜索和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在平台上嵌入百度、google 等成熟搜索引擎,实现全文搜索,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取回需要的信息。

(5)离线状态下的实时通讯。添加短消息网关, 绑定手机, 使消息通讯更加迅捷及时。离线时平台能向手机发送短消息提醒其接收邮件。当有新的邮件,电子邮件系统也能以声音视觉等形式在收件人上线时对其进行提醒。

(6)构建选题测试子系统。即学生在设计选题前期,参加平台提供的测试,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便选题,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提供参考,确保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2.采用“两部策略”:对毕业设计所依托的两部(高校内部、外部)资源实行开发运用策略,发挥高校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的作用。

一是要扩大兼职指导队伍。根据管理学关于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反馈”这些基本环节所展开的活动理论,有必要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队伍进行扩大、重组和创新。在毕业设计指导队伍的“组织”环节,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吸引校外的工程师、程序员、律师、会计师、设计师作为兼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安排企业专家或名师在线答疑与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根据需要向专家学习,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要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形式,把高校教师那些拥有科研含金量的成果,或学生创新价值的毕业设计的产品推向市场,实施毕业设计知识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高教的发展,让企业从中获得收益,走多赢(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战略,实现经济建设和高职教育的共同繁荣。

3.应用“两性策略”,在毕业设计中促进两性(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相互转化。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中,若要实现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从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的转化,就应采取以下“四法”:

(1)内化法。主要是师生通过阅读、聆听、体验、操作、学习实践,把文档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比如,规定学生出题必须在阅读一定量文献、书籍等资料后,从中获得某种体验、体悟,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

(2)外化法。把每个人在头脑中的潜在能力通过教学中的情景化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转化为可用文档表述的显性知识。学生在与学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岗位上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之后,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或拟开发的程序,把它表达为研究问题,并申报毕业设计选题,以体现知识管理。

(3)社会化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当徒弟,通过观察、模仿,从师傅、工程师、程序设计师那里学到经验,将他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不但是学生,指导教师也应到企业去,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岗位专业人员学习,掌握隐性知识。九江学院信息学院通过定期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让教师们深入公司、厂家一线了解企业实际,熟悉了产业前沿、行业规则,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获得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4)综合化法。综合化法指零散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综合,建成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实现增加、传递和共享知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高校,必须建设共享知识的校园文化,营造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沟通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的核心管理层应该把知识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通过制定制度来规范知识共享,并以此来建立共享机制和文化氛围。同时,注将显性知识通过文本的方式(如工作日志、研讨会资料、企业考察报告、科研项目、工程项目资料)或网络存储的形式进行积累和共享,避免出现因关键教师离职而产生的知识断裂或者专业建设倒退的情况。

4.使用“两励策略”:对在毕业设计中熟练地应用知识管理且产生成果的师生及管理者进行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在“社会分工细化,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只有彼此间交流、共享,才可能以较高的效率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达到的局面[4]。对于那些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智慧,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推进了知识的发展,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个体和集体,都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奖励鼓励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于认真学习和积极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来开展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者,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自觉、不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来积极、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高校应该广泛宣传其事迹,并且力争打破既往评职称只看论文、课题的陈腐做法,促使广大教师把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毕业设计远程指导指导中充分展示,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当念特征、扎实专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另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鼓励那些能够识别、获取、传播、扩散、创造知识的学生。可以举行课程设计比赛,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挂在网上,进行展览,还可以存档,给学生发一份学校、学院的存档证明(证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提高他们在今后毕业设计中的选题和完成能力。这份证书也许会成为学生求职、就业、创业的一块最重要的敲门砖)。对于两类知识共享的积极参与者(比如,经常参与毕业设计的讨论,共享实习期间、毕业设计完成期间提出隐性知识的学生),毕业设计给予加分。这样,便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积极性,提高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根,徐世浩.高校知识管理研究与实现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7):35-38.

篇2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既懂英语也懂业务的国际商务人才在社会上变得倍受青睐。顺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特殊用途英语之一,商务英语教学的传统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商务材料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教学,旨在通过典型的商务话语语料来学习特定的商务词汇、表达法、格式和规范等。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模式相类似,教师和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材料的学习和分析上,只注重语言教学,忽视了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特点。而在人才市场上,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正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因此,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而应该结合行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这样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在各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中突显优势。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已经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环节,也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实现突破的关键。笔者将总结本人在任职院校的实践实训教学经验,从学科理论、模式构建、基地建设、师资配备和效果测评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现状

各大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实践实训教学,但是,现有的实践实训教学研究和经验,都是基于实操性较强的理工学科基础之上,作为应用语言学科类别的商务英语专业,可以借鉴参考学习的资料非常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研究不足,实际教学活动缺乏理论指导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都得到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目前专家学者们对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各高职院校缺乏理论指导,只能参考甚至照搬理工类专业的实践实训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问题,不同学校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只有全部学生下企业顶岗才算实践;有的认为让学生走出课堂就是实训;有的片面追求实践实训的物质成果作品等等。这些做法不顾文科类专业的特色,并不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开展的实践实训教学也只能事倍功半。

2.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实训教学是从课堂理论到实际岗位的过渡,在设置上应该注重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衔接和综合。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年兴起的交叉学科,具有实务性、复合性的特征,而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商务英语很容易就被定义为“外贸英语”,侧重经贸实务而忽视涉外商务活动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交际礼仪,从而陷入“单项技能训练”的误区,未能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3.师资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人才缺乏

实践实训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需要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指导教师。商务英语在职教师多数是进修转型后的基础英语教师,语言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对商务行业的深入了解;有的商务英语教师虽然具有商务工作背景,但从事一定年限教学工作以后,对当下商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也有了距离。改变“理论型”的单一师资结构,充实“双师型”教师人才,尤其要促进指导教师的商务知识结构更新,才能保证商务英语实践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经验

1.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深化理论研究

要顺利开展实践实训教学,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实践和实训的总体目标都是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际的平稳过渡。虽然都强调实操能力,但是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实践重“践”,要求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独立完成任务,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实训重“训”,要求学生在模拟商务环境中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还能得到指导教师的点拨和辅导,其实质是一种高级专业培训。

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起步较晚,本人任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建设的初期主要考察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将实训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在企业(校外实践基地)接受职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随着实训教学的开展,教研室设立了相关的校内课题研究,对比了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和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总结出本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目标:在统一的实训理论指导下,采用多元化的实训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与课堂教学灵活结合,实现从课内到校内,从校内到校外的顺利过渡。目前本院的商务英语实践实训教学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肯定,这与教研室坚持理论研究,坚持用理论来推动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

2.构建循序渐进的渗透型实训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是遵循“课堂――实训――实践”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系统的实训模式是课堂理论和顶岗实践之间的过渡桥梁,如果将实训与课堂教学“一刀切”,将其安排到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最后,并不能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只有构建循序渐进的渗透型实训模式,才能让后期的生产实践获得最佳效果。目前,本教研室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将社会见习、单项强化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安排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形成以点带面,逐级递进的实训模式:

(1)社会见习

社会见习是商务英语专业新生的入学培训内容之一,其内容是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短期(半天或1天)参观学习,以便学生能对未来三年中将要学习的专业情况、行业背景、发展现状和职业素质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习目标。

(2)单项强化实训

单项强化实训是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而设置的模块化实训环节,也是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最紧密的实训模式,安排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第二至第四学期。根据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每完成一个项目的理论学习,学生就要进行相关的强化实训。如《外贸函电与单证》课程就安排了《报盘与还盘》、《订立贸易合同》、《信用证审证》、《生产管理》、《出入境报检》等模块的强化训练;《商务谈判》课程安排了《接待与介绍》、《合同条款磋商》、《申请权》、《索赔协商(货物生产)》、《索赔协商(货物运输)》等模块的强化训练。各个强化实训项目都建立了相应的实训题库,保证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量。单项强化实训安排在课内完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任课教师也能在指导中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个课题的讲授做好准备。此外,部分单项强化实训也安排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作为集训。例如,本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广交会的顶岗实习,在上岗前,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先参加校内的《商务礼仪》、《商务英语对话》两项强化实训,以便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岗位对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

(3)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是在学生完成了各个单项强化训练,初步掌握了商务英语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在高仿真的模拟国际商务环境中布置综合性实训任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校内实训环节。综合实训不是单项实训的简单相加,它要求实训内容具有仿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涵盖单项实训中未能体现的商务文化、管理艺术等方面。目前,教研室采用的是德国F+U学院的模式,要求学生分组并组成模拟公司,完成模拟交易会和模拟招聘会的任务。

(4)顶岗实习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学习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参加广交会的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进行会务接待、前台接待、客户服务等环节的校外实习。顶岗实习采用带队教师跟踪辅导和实习企业负责人现场指导的形式,是学生从校内实训迈向校外实习的重要一步。大部分参加过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5)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校外实习活动,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还要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课题研究,实习结束后要递交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作为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结束,毕业实习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周期。

3.建设现代化的模拟实训室,优化实践基地管理

校内实训项目是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准备和过渡,具备高仿真度的商务模拟实训室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很多院校都认识到仿真度的重要性,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来营造模拟商务办公环境。但是,实训室的商务氛围除了形式上的硬件建设外,软件配备也很重要。配套的模拟教学软件、与实训环节相一致的模拟公司结构、可供分析参考的典型案例、真实的商务(外贸)资料,甚至往届的优秀实训作业(成果)等,都是提高仿真度的重要条件。相较之下,商务英语实训室更注重软件建设,特别是经典案例的积累和真实案例的更新。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是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理工类专业的校外实习以生产实习为主,一般只需要3到5个实习工厂就可以满足需求。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实习岗位的特殊性,大型企业也只能安排20人左右参加实习,要满足整个年级的顶岗实习需求,需要数量众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对分散各地的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如何与实习单位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都关系到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本教研室总结出四点经验:第一:重点发展大型企业为顶岗实习单位,发展中小型企业为见习单位;第二:重视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整改,尽量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安排优秀学生顶岗实习,树立本专业的良好形象;第四:逐步完善实践基地的管理,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

4.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要改变商务英语单一的理论型教师结构,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第一:要处理好在职教师从课堂教师(teacher)到实训指导教师(facilitator)的角色转变,包括教学方式、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方面;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选方向钻研商务实务,如取得国际商务师、经济师、翻译等资格证;鼓励在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下企业调研,接触行业的第一线,充实技能。第二:招纳有商务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和经贸专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充实实践实训指导教师的队伍,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严格可行的测评体系,推动实践实训教学改革

没有严格执行的测评反馈作为约束,实践实训就容易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学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近年的教学中,本教研室逐步建立起严格可行的实践实训测评方案:

(1)实践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和学时,实践教学正式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与理论教学、职业技能考证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2)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制定了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严抓考勤、查岗,不允许任意缺勤、脱岗。考勤查岗情况与学生的成绩及教师的工作考评挂钩,以确保实践实训教学的开展。

(3)对不同的实践实训项目采用灵活的考察方式和测评标准:

①见习:考勤纪录及见习参观感想

②单项强化实训:考勤纪录及各模块实训作业的平均分

③综合实训:考勤纪录、学生互评及指导教师评分

④顶岗实习:考勤纪录、学生实结、实习单位负责人评语及指导教师评分

⑤毕业实习:考勤纪录、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负责人评语及指导教师评分

(4)分析研究实践实训教学取得的效果,分析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听取实习单位意见,了解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变化,把握人才市场的动向;以测评反馈信息作为今后教研教改的重要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具有本身的学科特性,实践实训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灵活的,多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构建渗透型的实践实训模式,完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性教学效果,实现高职教育应用性、技能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学校文化意谓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传统的价值观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创业者的与时俱进,渐渐产生了学校文化的新内涵、新特质,体现了学校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普通高等学校与非财政性社会资本相结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在短短的九年中,独立学院已发展到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民办学历教育在校生的53.4%,其中本科生165.7万,比例已占民办本科教育的88.7%。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独立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影响日益广泛,并将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它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其文化底蕴明显不足,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特色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独立学院的学校文化建设也必须走有特色的个性化之路。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科技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氛围交融是独立学院学校文化个性之所在。独立学院的学校文化发展可从其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稳步推进,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我国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专业调动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专业口径狭窄,人文教育薄弱,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培养规格统一等,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全面发展,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向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层次的定位,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和学院类型的定位。

关于培养层次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本科二批和专科之间,即本科三批,这就将独立学院的培养层次定位在本科层次上。

关于培养规格和学院类型定位问题,这是由高等学校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新创举,根据其产生的北京、运行机制、培养层次、招生批次、受教育对象等特点,其培养规格应定为在市场为导向,贴近社会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既有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高职生操作技能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本科应用性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属于教学型的高等学校。

3.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高人才的培养。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能力为中心;二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导向;三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培养方案。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在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平衡等实际情况,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加强基础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满足每个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

2.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核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全面发展”就是在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第一,在教育目标上,看重成人和成才。我们要关注受教育者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淡化分数界限,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力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的人走向社会才会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第二,在教学活动上,要重过程轻结果。以养成素质和培养习惯为中心,以启发、引导为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智能的生成。第三,在教育的途径上,要拓宽学生知识来源的途径,让教育走向日常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使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与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3.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一方面,独立学院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特别注意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身学习的本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才华。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受教育影响的不同,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差异很大,独立学院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还必须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点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应用性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在国内,众多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企业需求的倾向。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合作教育主持人查建中先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可借鉴高职教育做法》一文中指出:“目前多数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这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借鉴高职教育所采取的求职导向,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否则无法满足社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我院自办学之初就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特色、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07年,我院认真研究教育部[2007]2号文(简称本科教育质量工程),该文第九条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试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课程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立了“3+0.5+0.5”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学院办学和学生就业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

1.“3+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3+0.5+0.5”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充分体现文理渗透,艺体兼备,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大学前三年在校园修完大学本科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验课程,第四学年,即第七学期进行校外分散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做”“学”结合,在“做”中学,以“做”为主,目标是进一步培训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与提升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及就业能力。第八个学年以专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2.“3+0.5+0.5”应用型培养人才方案的课程结构。

课程共分为两类,即必修课(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构成)和选修课(由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四大模块:

(1)综合素质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33%左右。由“两课”课程(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科学素质);人文学科类课程(培养人文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培养身心素质),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就业指导教育课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构成。

(2)专业知识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39%左右。由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教育、业务专长培养所必须开设的各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必修课(含校内实训环节)构成。

3)发展方向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16%左右。由专业特色课程、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等学科基础、学科专业选修课构成。

(4)实践能力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22%左右。由军训(含入学教育)、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工学结合”专业见习、“工学结合”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构成。

3.“3+0.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1)“两课”、人文和科技素质课程的设置注重事实环节和教学效果。在教学形式上才去基本理论罗列、重点难点详解、热点前沿专题讲座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两年,在课时分配上进行改革,增加口语训练,听力、口语、精度周学时各2。大学英语结束后,开设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和全员性外语方面的任选课,为学生提高外语水平提供条件。

(3)强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增加课外上机操作训练课时,理论课与课外上机操作训练按1:1设置,锻炼和提高计算机应用与操作水平。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基础理论够用”的情况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设置素质拓展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新发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能力训练需要。

(5)以学生为本,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行学生跨学科选修、辅修制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结语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口联姻,双方“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是落实就业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就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但是,处于文化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在构筑学校文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巨大的问题及挑战。一方面,作为私立的独立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正如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指出的也在构建文化建设中出现“五重五轻”的倾向:重外化轻内化;重变化轻进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在完成校容、校貌(现代建筑及花园式环境)等外在形象的传播后,由于缺乏文化(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的积累与沉淀,以及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收到的冲击,尚不能构筑有效的工薪体系、激励机制等制度文化来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缺乏强烈的归属感,缺乏崇高的教育信念,缺乏明确的教学理念,导致在推行“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阻力重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目前尚处于浅层次水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受到诸如经济环境、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利益因素等因素的制约。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停留在“点”上,尚未能普及到“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还有赖于学校与企业进一步的深层次磋商。共同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具有可操作性激励、调控、保障和评价机制。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的产物,2008年9月26日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到我院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独立学院重点是落实‘质量工程’,打造强是本科,‘质量工程’核心是创新人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0.5+0.5’模式方向正确,要坚持下去,认真总结,提高质量,走一条民办教育优质之路”。从现实意义上讲,在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发生变化的状况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也得到不断增强,从市场导向及特色课程设置构筑学校文化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基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将迎难而上,以创建百年老校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创新,跃上新的办学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5,5.15.

[2]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

篇4

一 评价关注点

(1)职业能力

装饰设计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是指自主学习能力,即离开课堂,也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能够根据这些问题,主动创设学习条件,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取得进步。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装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将来发展尤其重要,这是由装饰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的。其次是创新能力,设计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到何种程度,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要想设计出新的东西,必须依靠独特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典型意义的案例问题,通过一些课程作业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学会与人合作,对于装饰设计专业从业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以团队形式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工协作,发挥出各自所长,并以团队的形式提交完成后的作业,这种形式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如何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方式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难点。

此外,专业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现场教学、工作室教学、真实案例训练等一些列的教学手段是重要的保证。

(2)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品质培养是从学生心理情感意志的层面施加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付诸实施的。主要的影响来自以下方面因素,一是教师本身,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教育影响是巨大的,其言行举止都将被学生模仿效法,这种影响甚至是终生的。二是来自课堂教学内容,科学的课堂内容设计,严谨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让学生从中体察到一种职业精神。教者严谨认真的态度,科学有序的设计,严密组织的教学内容,熏陶感染了学生的情感心理。三是作业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和情感态度的锤炼。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饱满的感情去投入,坚定的意志去克服一系列困难,也只有这样,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才会得到保证。在此过程中,个人的情感意志品质又一次得到了提升和陶冶。

专业学习效果评价不单单反映出专业本身的进步和提高,更应该反映个人心理情感的发展成长的过程,健康的成长过程必将影响合格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也是本专业学生学习评价关注的重要因素。

二 评价内容

(1)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是衡量本专业学生学习最主要指标,其衡量的重要标准是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专业知识掌握主要反映在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方面,活学活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所在。高职院校装饰设计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多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专业知识在比重、课时量、训练频度上都应该有所侧重,突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性作用。装饰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装饰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没有专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学生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

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课堂的科学合理引导是关键。因此,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显出其重要性。同时,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学习态度也是起到重要作用。进行考核评价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识记程度和理解深度,以及拓展应用程度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2)专业技术熟练程度

装饰设计专业技术主要体现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笔头描绘能力、手头操作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内容上,则为专业语言表述,方案草图手绘表现,设计软件操作三方面。具体到内容上则为“交际与口才,手绘效果图表现,CAD、3DMAX”等相关课程。以上方面技术能力熟练程度可用以下几个字来总结,即“快、准、巧”。快速表达表现是衡量装饰设计专业技术熟练程度的重要外在表现。准确表达是技术表达的质量要求,不能只有速度,而没有质量。快速而准确才是技术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表现。在快和准的基础上,还能做到熟能生巧,找出更为便捷高效的方法和途径来进行技术操作。在技术操作的考核评价上,“快、准、巧”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以往的考核评价中,很少被量化为具体内容指标,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鲜有采用。但此项内容往往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与职业素质,此两方面内容对学生专业学习,包括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不可忽视。

(4)工勤情况

工勤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操作方法。主要从缺席、迟到、早退、事假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可以按频次计量,也可以按总量计量,执行评价时,可以灵活机动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工勤情况分值比重不一样,须区别对待。

(5)合作沟通

合作沟通是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具备合作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包括了在具体的作业训练中,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与教师的合作,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其他企业人员的合作。顺利愉快地与他人友好合作,才能把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并达到预期目标。合作沟通能力评价,主要通过自评、他人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根据具体的事情来确定评价的内容,并对每一方面内容给出具体分值,最后合计出总得分即可。

三 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参与评价是很有意义的。主要原因有其三,其一,学生对于自己的作业过程最为了解。其二,学生自我评价更能检点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三,自我评价也是自我改进和增强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业或者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把好审核关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首要保证,自我评价结束以后,再由相应的专业小组来审核,确保自我评价的客观。其次是评价内容必须量化,量化到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不能含糊不清。

(2)教师评价

教师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因而教师在学习评价中有决定性作用。教师评价主要从知识点、技能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得来的数据,不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本身有促进作用,对教师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教师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规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此两方面内容是容易量化的,关键是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根据企业标准制定出与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制定评价标准,不是对企业标准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对企业标准进行消化理解,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吸收企业标准中可以实施的部分,与原有评价标准组合成具有企业性质的专业学习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考试,通过课题练习,现场演练等等不一而足。这要根据专业课程本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

(3)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是有民主意义的。学生互相之间的了解,比教师或其他人对他们的了解要更为清楚。同学之间朝夕相处,非常清楚对方的爱好、脾性、态度、学习方式,甚至对作业或者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是有所把握的。学生互评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出分数等第,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学生互评主要在于可操作性,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利用电脑网络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建立一个互评平台,即可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其数据收集整理也将变的十分容易。

(4)答辩式评价

答辩式评价通常由专业教研组来实施。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答辩小组,以现场答辩的形式对学生作业和工作进行讨论和评议,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辩述。就其形式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不但于此获得锻炼,并可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也通过这样的形式,因为互相启发,专业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这种形式在组织上有难度,不可能每门课程都采用这样的形式,只有一些重要的核心课程或者毕业设计采用。

(5)企业方评价

企业方参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评价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方的参与,不但为教学方向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而且对学生本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企业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评价,在操作中,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来执行。因为人才培养不等于企业带学徒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准员工,不等于真实员工。从学校到企业之间有一个过度阶段,在此过度阶段中,实施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实施的形式如何构建,实施后如何评价,这需要校企双方就具体的问题进行磋商。校企合作,不单单是学校与企业的简单用人合作,更多应该是育人的合作。校企双方如何结合实际,共同开发教材,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筹措经费,添置教学设备,共同实现人才培养。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方参与的评价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其他任何参与方式都只是形式上,表层的、也是肤浅的。

四 评价分值

(1)分值比重

对专业课程学习评价形式最终会体现为可计量的分数等第,每一项评价内容都会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分值比例。分值大小主要依据每一项内容的重要性来确定,评价内容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越具有重要意义,其评价分值占比就越多,这在评价之前是需要提前设定的。

装饰设计专业各项评价具体内容如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术熟练程度,学习态度评价,工勤情况,合作沟通。专业知识与技术在评价占据较大比重,因为这将决定专业学习的导向性,大分值的评价内容明示了此项内容的重要程度。在进行分值比设定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发挥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如以百分制进行设计,具体设计分值比见下表:

(2)评分标准的制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