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8: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动画专业考察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缘起
陕西省境内的唐代十八座帝陵,坐落于渭河以北的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东西绵亘300余公里,是唐文化杰出的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存至今的集中典范。虽屡遭劫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旧时的风貌。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勘察、试掘、发掘和保护等工作,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就目前陕西省帝陵遗址的保存现状来看,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二)工作目标
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
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三)基本思路
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
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
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
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
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1.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
(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
(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2.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
(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
(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
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
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
二、对项目实践的思考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
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
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二)对唐陵田野调研后的反思
通过两年持续的调研,我们也不断呼吁对以唐陵遗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切实关注。唐陵遗址作为陕西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遗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只有旅游开发才能促进保护与管理。目前,只有乾陵和桥陵有较为完整的保护区,其他多数还处于开放式的状态。传统农业及其依赖的乡土社会不可挽回地凋敝着,破坏性工业蚕食着大片遗址保护区,造成陵区地貌的重大变化,不计后果地毁坏生态环境,牺牲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项目建立了一种持续对遗址的监控机制,留存每个时间段的历史影像,我们坚信,予以关注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文化艺术创作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那些“对传统的创新”等口号,任重道远。但那些具象的生活,给人以无限的温暖,永远成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传统应在艺术家个人切肤的记忆中才能被激活,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
现在一些学校对班级分了层次后,普通班的学生自暴自弃的、厌学的居多,很多学生就像是被父母逼迫坐在教室里熬日子,于是就凭兴趣学习,对哪门课程有兴趣就多翻一翻,喜欢哪个老师,上课就多学一点,因此很多学生等于就学一两门课程,大多数课程考试成绩是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你这门课程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以你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1.作为教师,必须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2.作为教师,要不断深入学习专业书籍,钻研业务,增加知识面,多做高考题,了解高考动向。学生最喜欢的是知识渊博、一问问题就能解答得清清楚楚的教师。
3.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学,了解学生心理;培养业余爱好特长,多接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不但喜欢你的课,还喜欢你这个老师,衷心地爱戴你。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图、表多,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内容又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直观的演示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抽象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现代教学手段还可以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再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四、到野外观察,使地理课堂多样化
一、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07、2008年石家庄和保定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后,动漫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蓬勃势头。动漫产业年产值、年制作能力、从业人数、动漫企业数量及规模等均有明显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省动漫企业218家,动漫制作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并接近世界水平;全省设置动漫及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51所,为本省及杭州、上海等地培养出一大批动漫人才。目前,河北省的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机遇,积极扶持动漫产业。在2011年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把动漫游戏业列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此外,业界和学界与港、澳、台、日、韩等地多次展开研讨和交流,为河北省的动漫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通过政策扶持、园区孵化、项目带动、展会交流、品牌创新等有效举措,河北省的动漫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2.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尽管动漫产业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不小差距,但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显著。首先,河北省可以依托京、津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发展动漫产业。其次,其相对低廉的经营成本、可以吸引动漫企业进驻,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河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无论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还是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经过策划和创意,完全可以活化为文化资本。《赵云和咔哒盒子》《赵州桥》等几部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动画片,就是取材于本土传统文化;以动漫作品演绎的西柏坡精神,在彰显地方特色外,对于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可谓一石三鸟。
河北省的动漫消费人群数量可观。截至201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约为7千万人,其中0~14岁儿童1千多万,15-64岁人口约为5千万人。此外,河北省动漫院校在校生1,6000人左右、加上分散于其它院校的动漫爱好者,河北省动漫产业潜在的消费人群应该不低于4千万人。其中,儿童、青少年和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属于核心人群,其他为延伸人群。
总之,河北省必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明确思路,科学谋划,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动漫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化。
二、河北省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动慢产业的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融资困难、高端复合型人才稀缺、营销策划乏力、产业链不健全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制约因素时,关键要从本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着眼,寻绎期间出现的弊病。
1.动漫文化培育机制不健全
动漫文化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动漫文化可以培养动漫消费意识和消费人群,有了消费需求才能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外,浓厚的动漫文化氛围,可以孕育出大批的爱好者、激发灵感和创意,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设计。总之,没有动漫文化的源头活水,动漫产业发展的长河势必枯竭。究其实质,动慢不仅是一项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因为长期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群众文化活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限;70、80后追逐时尚文化的欲望不够强烈,文化消费水平低靡。本已缺失动漫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在动漫产业移植本土且有初步发展后,却不见有建立动漫文化培育机制的动作。
2.发展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产业发展规划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制定出的关于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拟定产业发展规划既要具备全局视野,又要关注微小细节。只有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时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跳过摸底排查中的大量功课,在缺少关键指标、数据的情况下草率从事,致使发展规划不但流于形式,而且遗害无穷。河北省就多多少少地存在这种情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现在基本上是重复发达省份前几年的做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自相残杀。所以,发展动漫产业一定要明确思路,以竞争优势,创产业特色。
3.动漫产业园区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借鉴国外和省外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的经验,河北省把动漫产业园区看作培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了:亚洲影像IT文化观光都市、保定动漫产业园(新一代动漫产业园)、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园区、石家庄动漫产业园(东方美院园区)、唐山国际动漫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影视动漫等七大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少则10多亿元,多则几十亿。对于这些能否成功运作,来自于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考察报告已经表示了“担忧和疑虑”。从这些项目的创意策划上看,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首先,园区产业布局偏重战略规划,关注地区发展条件不足。政府以过度规划的方式调控文化经济活动及其空间布局,忽视市场环境、企业、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园区即使有战略定位也难以促成集群形成。其次,园区内产业结构松散,未能充分发挥集聚的经济效应。综观园区的产业规划,不少园区提出引进相关企业,企图打造多层次的产业链,但园区内不少企业事实上都是各自为政,并不构成绵密的关联贸易。所以,集聚效应不明显。再次,园区向地产项目倾斜,支持产业整体发展的措施却嫌不足。
三、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策
1.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拉动社会动漫欣赏和消费需求
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省内业界、学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是,培育动漫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需要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运作,需要建立制度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的体制。现在,河北省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首先,全省动漫文化管理、教育、传播机构齐全,它们以不同的渠道和形式传播动漫知识,对受众实施教育。其次,河北省2006年成立了石家庄动漫协会,新近又组建了文广新局。我们可以考虑由其中一家单位牵头,协调和筹划上述管理、教育、传播部门的活动,形成联动机制,普及推广动漫文化,培育市场环境,增强动漫产业的发展后劲。
2.明确定位,形成区域特色
政府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政策法规制定、重大战略规划这些关乎宏观调控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共同解决。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善于把握时机,通过科学、严密地论证确立动漫产业发展思路,克服当前的盲目倾向。首先,政府应对本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予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其次,还要制定出详细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严格执行和落实。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竞争优势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是“低成本竞争优势”;高层次是“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经过4、5年的探索,到2011年,河北省动漫产业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区域优势和竞争优势渐露端倪,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等从动漫产业的链条上脱颖而出。所以,牢牢抓住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项目,打造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围绕集聚效应,建设和经营管理动漫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收益,可以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构价值。但是,正如波特所言:“国家环境形成的产业集群同时具有正反两面效果。应用得当,它会成为经济升级的动力,产业集群也会扩大和加深,应用不当的效果则刚好相反”。因此,政府应该确定动漫产业集聚的现实机会,发掘和凸显本省动漫产业的积聚和成长能力。
打破预设发展纲要的习惯做法,首先考察动漫产业园区的可发展条件,针对动漫产业的市场状况、市场结构和市场潜力,分析相关数据,制定产业和商业运营方案,采取谨慎态度审批设园的立项申请,使各种措施有利于评审公共资源的合理运用,减少错误配置投资的风险。
另外,园区应制定清晰的落户条件,并区分不同性质和状况的企业制定若干扶持政策。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具辐射效能的核心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及急需扶持的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纳入园区。并根据它们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支持。定期就园区整体效益和企业效益进行评估,借此评估园区产业布局的实效。
总之,动漫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一种孵化器,在区内提供有利于开发创意、有利于创新的技术和商业环境。同时,落户园区的企业经过发展后能够产生辐射效益和溢出效益,对全省动漫产业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在高等学校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活动”资助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何坦野.解读杭州动漫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冯文、孙立军编.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特殊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点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点
(1)教学形式新颖,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每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点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训练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安全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安全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转贴于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训练;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与大学联办)和一年制研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与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与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商量对策、分头准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 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现行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多以通过讲授、练习、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在机械零件设计中,确定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的基本知识,并受到几何量测量技术的基础综合训练。由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内容抽象、单调,在应用上又有较大的灵活性,牵涉的问题多,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十分有限,教学过程也显得困难,且只能使学生了解基本原则与方法。要达到学生完全的理解、接受的程度,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应用,为生产实际服务,还需要我们在架构课程体系上下工夫,并不断的学习、交流和探讨。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架构科学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切实明确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高素质操作者所必需的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几何量测量的基本理论、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机械零件设计中掌握如何确定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精度,接受大量的几何测量技术的综合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在机械制造中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的学习达到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 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种类、应用范围和检测方法;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识图、标注、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正确选用现场计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具有运用电脑获取、处理和表达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信息的初步能力。初步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的学习目的。
2 理清“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由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涉及的问题较多,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等课程知识的配套,因此,应当注重和巩固相关学科知识,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巩固,使学生对机械原理和设计初步具备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受力分析以及强度与刚度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机械产品的精度分析,从而合理地确定公差与配合,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如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介绍尺寸公差标注在图样上,能够使图样更具有表达能力,便于制造和检验;而图样标注又必须与使用要求、加工及测量要求等相联系。但是,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时对这些知识是无法完全掌握的,然而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中也因为只有具备一定工艺知识以后,才能正确选择公差,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在各教学环节中得到多次领悟和应用的机会,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标注尺寸能力的同时,逐步巩固和强化,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该技能,为实际操作提供帮助。
3 在教学大纲基础上丰富相关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分为绪论、孔轴的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基础、形状与位置的公差及检测等十几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如果仅采用教条的教与学的方法,只能让学生感到是一些抽象的基本概念和枯燥的理论知识,为了让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当结合不断发展的工艺技术实际,添加相关“有血有肉”的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具体故事、实际操作等,深入浅出的将每一个概念、知识点感性化、形象化,使学生用到某个概念或知识点时就想起某个案例、故事,就能够完整的掌握教授时所学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自治教学工具,利用一切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分析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将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进行2~3次社会实践,到工厂、生产现场、计量室参观机械零件的加工及检测,收集资料,调查生产实际问题,并写出考察报告;开设综合实践课程,选择具有各种典型的表面(如:圆柱面、锥面、键槽、螺纹、齿轮等) 和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要求的零件作为检测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确定检测方案,选择计量器具,绘制检测记录表格,独立进行操作并作出检测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4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方式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体系更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等技术教授本课程,以达到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目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动画为一体,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材中的一些零件图形上的尺寸变化,孔与轴配合性质的分析等,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化静为动,更能够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从直观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迅速地理解知识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寓教与乐为一体,既丰富学习内容又能提高大家的学习乐趣,切实掌握所学知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引用更多的实际知识,包括操作现场、劳动成果、误差后果以及学生的常见误区等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和工作生活中不断积累,将各类资料综合分解利用,制作出更为适合所教授学生的优质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包含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等课程,是地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为师范生更好地从师任教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因课时有限和课堂教学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系列课程的深入研讨和开放学习。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可突破时空限制,为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深入研讨地理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便利的条件。
2.对于关注中学地理教改具有现实意义
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立足教学,思考教改,深化教研,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然而,地理师范生对于新课程的推进和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关注不多、了解甚少,难以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现状。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注重大学学习与中学实际的结合,为地理师范生了解教学、教改、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是师范生关注中学教学改革动态的“窗口”。
3.对于地理师范生专业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经历师范生、新教师、有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实践教育家的发展过程,不仅要胜任地理课堂教学,也要积极进行地理教改,坚持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才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强化地理教师教育培养,为展示地理教师风采、交流地理教研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重要的阵地。
二、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研平台”围绕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教与学,针对地理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以理论窗口、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三个模块为基础,下设观点集萃、教研动态、研究成果等九个栏目。
1.理论窗口模块
“理论窗口”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视点、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展现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包括专著摘言、观点集萃、名人访谈等栏目。“专著摘言”来源于地理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名师、教研员等所编教育专著中的理论思想、创新成果的摘取撷英。例如,“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新思想”、“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新成果”等,为指导师范生深化地理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提供帮助。“观点集萃”呈现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地理教师等对地理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同见解。例如,“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等,为引导师范生深入思考地理焦点问题、热点话题提供支撑。“名人访谈”简介地理教育大师大家、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教育经历、成长历程、教学经验等。例如,“风采犹存树常青——访地理教育学专家褚亚平教授”、“教海求索五十年——王树声先生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等,为激励师范生更好地进步和成长提供榜样的力量。
2.信息荟萃模块
“信息荟萃”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信息、新资料、新动态,及时反映地理教育探索的现实状况和教研信息,包括报刊摘编、教研动态、相关链接等栏目。“报刊摘编”剪辑地理教师教育类、中学地理教学类等报刊的名篇佳作或经典文章,通过收录整理汇编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研资料。例如,“关于如何进行地理高效教学”、“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等,便于师范生广泛获取报刊杂志的有效信息。“教研动态”采集大学、中学及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研活动的学术交流或讲座报告,通过加工处理集合成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研情报。例如,“全国、省、市级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全国、省、市级中学地理教学观摩比赛”等,利于师范生及时把握地理教研动态。“相关链接”链接高师院校、中等学校、各类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育教学的网站,通过比较筛选提取出有效、适用的网络信息。例如,“高等院校、中学的地理教学精品课程”、“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等,益于师范生快捷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3.行动研究模块
“行动研究”主要提供地理师生参与教学研究的新体验、新感受、新风貌,全面交流地理教学改革经验和教研成果,包括动手实践、参与体验、研究成果等栏目。“动手实践”反映地理师范生及教师参与地理教育相关活动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历。例如,“地理师范生讲课交流、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的生动画面”、“地理教师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评比的活动场景”等,带动师范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实践。“参与体验”反映地理师生参与教研活动的所思所想和收获体会。例如,“与国培班地理骨干教师互动交流——感受中学地理教师的风采”、“走进中学地理课堂——体验中学地理教学的魅力”等,促进地理师范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研究成果”展现地理师生研究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做法和改革成果。例如,“我们从这里起航——地理实结汇报、‘三下乡’活动推广”、“问题是创新之母——地理创新团队科研获奖、地理兴趣小组成果展示”等,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注意事项
1.主题选择注意结合学生实际
地理“教研平台”主要结合师范生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深化学习、促进地理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而构建,因此,分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师范生的现实状况,掌握师范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明确师范生在地理教研方面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对于“教研平台”的主题确定、专题选择很有必要。
2.信息筛选注重便捷有效
1.现代社会的技术化
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就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甚至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发展最终以技术的形式得以实现并改变着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术教育。国外从杜威的做中学开始,到现在很多国家将基本的机械、电工、木工、家政和信息技术知识列入高中课程。这些课程通常由专业科目教师来担任教学。但同时,各个国家都普遍强调不同学科之间、技术和社会之间的整合。
2.现代社会的信息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并且仍在不断发展着社会的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撑技术。世界发展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的不断交换变化为基础。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经济、军事、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3.现代社会技术化与信息化的结合
有人将管理、技术与信息列为现代工商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传统的工业发展到今天,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反应,提高工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是各个企业争先恐后必争的制高点。技术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割,技术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现代工商业的特征。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化与信息化时代中,遵循旧有的模式已被时代所遗弃,因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即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尤其是在迈入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以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被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所取代。为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就需要至少跟上社会的发展,甚至要有超前的策略,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复杂变化的现代社会。在当今的工程技术领域,几乎没有人再用绘图木板来绘制工程图了,取而代之的是AutoCAD、Pro-E、UG等方便交流和修改的信息化软件。
二、AutoCAD软件介绍
AutoCAD(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美国Autodesk公司首次于1982年生产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制、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dwg文件格式成为二维绘图事实上的标准格式。
AutoCAD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通过交互菜单或命令行方式便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它的多文档设计环境,让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很快地学会使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它的各种应用和开发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高版本的AutoCAD软件(2006年后推出)更加强化了网络协同设计和三维设计。AutoCAD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可以在各种操作系统支持的微型计算机和工作站上运行,并支持分辨率由320×200到2048×1024的各种图形显示设备40多种,以及数字仪和鼠标器30多种,绘图仪和打印机数十种,这就为AutoCAD的普及创造了条件。现在最新的版本为:AutoCAD 2011,如图1所示。如今,AutoCAD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电子、纺织、园林、装饰与设计等各个领域,如图2所示。
三、基于AutoCAD的通用技术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案例的来源及意义
在高中开展通用技术的教育,不仅包含技术素养及技术在社会中应用情况的认知,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本身的训练。但是现在的通用技术教材实用性较差,重点论述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很多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几乎脱离技术课实践教学的需要。不少通用技术教师也缺乏专业素养,很多是从物理学科等转过来的非专业教师,对于技术的把握比较困难。也有的教师把握了技术方面,但是对于当前技术信息化的水平不够了解。该教学案例将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向同学们展示当前企业真正应用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情况。真正实现通用技术课的实践性,达到提高学生适应技术社会能力的目标。该案例具有普适性,只要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即可进行教学。
2.教学案例设计
(1)学习者分析
通用技术课一般都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这个时期的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可以接受较为专业的内容。另一方面,高中学生都把学习重点放在高考的科目上,受到时间和精力方面,以及条件的限制,不会对通用技术课程投入过多,因此也不必要求学生了解更多专业性的内容。了解AutoCAD软件的最基本的使用,了解AutoCAD软件在行业中的应用状况以及使用AutoCAD可以做哪些事情即可。
(2)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能读懂基本几何体和简单零件的三视图;能够对AutoCAD的工程图环境进行设置,具备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平面图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体三视图到利用AutoCAD制图的学习,了解工程技术的应用,感受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统制图到AutoCAD软件的学习,感受技术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培养创新精神和热爱技术勇于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及其相互关系。
②让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的常用命令,能够利用该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4)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准确快速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及其相互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
(5)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基本几何体模型,简单零件模型。如果能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教学效果会更好。
(6) 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
2课时:上机练习与作业设计,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安排。
(7)教学过程
第1课时:
①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向同学们介绍当前工程领域正在进行的信息化革命。
②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工程作品的照片,如上海东方明珠大厦、长江大桥、工程机械、火箭卫星等图片。引导学生考虑这些工程是怎样完成的。
③再展示AutoCAD软件绘制的典型工程图纸。介绍其应用。
④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绘制工程图,根据什么原理。引出三视图的概念,明确视图之间的关系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⑤引导学生徒手完成几个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评价与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
第2课时:
①展示用AutoCAD绘制的典型的机械零件图。
②向同学们讲授AutoCAD的基本命令和操作。
③向同学们演示如何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④向同学们演示绘制简单二维机械零件工程图的过程。
⑤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AutoCAD绘制简单二维图形,并进行指导。
(8)扩展练习与评价
依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列出如下3种扩展练习供学生和教师选择。同学们完成后,可以选出优秀作品或作业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
①请学生写一份几百字的报告,谈谈利用AutoCAD可以做什么。
②请同学选择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AutoCAD完成其三视图。(没有电脑的同学可以徒手完成三视图)
③请同学设计一件小作品,并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机械工程图。
(9)参考资料网站
Autodesk中国主页:省略
Autodesk学生设计联盟网站:students.省略,从该网站可获得用于教育教学用的免费软件。
(10)备选2课时安排
如果课时和上机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2课时的上机实践,教师进行指导。
五、结束语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于技术与实践的比较灵活的课程,新课程标准里面也列举了一些选修模块,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开展特定模块。通用技术课程由于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也常常需要特定的工具设备和软件,所以其开展情况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技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以及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广,相信在将来各种实用性的技术教育会在高中得到发展。同时,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应该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出一些校本课程,比如剪纸艺术、木板画、模型制作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再结合高新技术,可以开发出诸如将工业设计与3Dmax软件相结合、将视频短片制作与Premiere、Maya相结合、动画制作与Flash相结合的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课程。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技术的热爱。相信在教育专家、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将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承认,我国目前在生命科学学生教育方面,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与国外学生的教育国家化发展模式和效果还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以国外生命科学学生的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为参考,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对于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学生的教育水平和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世界科学前沿最活跃的学科,是代表科学发展方向的学科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人类正在进入生物学时代,生物学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解决医药领域问题、科技制造业、绿色能源以及农业和环境保护等很多重大方面。而美国白宫也在2012年了“国家生物经济”蓝图,提出未来美国政府在生物经济方面的战略性使命。在这一新形势下,把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以及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生命科学学生培养的目标,并在构建生命科学学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将变得异常重要。有很多学者发表关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如乔敏等的《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袁力的《中美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及启示》、于歆杰的《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教学考察报告(二)――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篇》、蒋景华《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特色做法的分析研究》等,但关于国外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很少,只检索到肖尊安的《浅析国外大学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夏薇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等。近年来我国的高等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已加快了改革和调整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已经考试启动,其总目标是: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简称改革试点),两个中心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统一实施和管理,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了明确的改革措施。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已经纷纷开始进行生命科学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分子生物学做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发展异常迅猛,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探索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试点非常必要。因此,我们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以中英双语教学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探索生命科学本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及具体改革内容
以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国际化实践为试点,为进行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参考。
1.教学理念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发展异常迅猛。这就要求分子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要符合其发展特点。在教学理念上破除陈旧的照本宣科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学术科研实践出发,把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同教材内容相结合,拓宽专业教育范围,把培养国际型实用人才做为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的前沿发展非常深入和迅速,这就要求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设置的最重要的标准必须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先进性,这样才能保证所传授的内容不落伍。改变之前所用传统分子生物学的中文教材,通过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科学出版社,J.D.,沃森等编著,杨焕明等译),以及自制的以该教材英文版为参考的全英文PPT课件,使教学的内容始终保持与学科的前沿发展契合(图1)。同时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合理并及时运用该教材编撰者在冷泉港实验室随时更新的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动画及其他教学材料(图2),以及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的教学辅助参考资料,这样做到随时进行知识更新,以跟进教材更新和修订周期中的学科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教学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从具体的实验数据得来,而学术和实验能力是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实践中理论部分利用研究式、讨论式(如第三四五章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重要性的讨论,为分子生物学相关化学基础知识,由讨论课形式完成)、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将某些相关的理论形成过程分析出来,并就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精神。另外,开展多彩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小型研究课题、实验技术训练和知识拓展讲座等。同时,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学生参与任课教师的学术科研实践,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标。
4.考核标准改革:改变原考试只重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做法,分子生物学考试改革改为出勤率、平时学术小论文报告、课堂讨论及发表并结合期末卷面成绩的做法,监督和培养学生平时夯实学习基础知识的好习惯,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国际化的教学队伍与科学、公正的评价制度: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分子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通过开展广泛的讨论与监督,评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成果。
2.寓教于研,建立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以辽宁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依托,吸引优秀的本科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的学术实践中。通过课题中子课题任务的承担和参与,强化其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解,提高其兴趣。
3.制定国际化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方案。构建国际化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将为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借鉴国外高水平生命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
4.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承担分子生物学及相关课程如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专业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有海外工作或者留学经历,并且与国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些教师资源,利用辽宁大学的“暑假小学期”制度,定期邀请国内外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学者来院讲学及交流,为学生开设各种形式的前沿讲座和报告。这些措施使学生能够与外籍专家近距离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感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领略国际一流学者的风度和学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渴望增加了助力。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课堂出勤率显著增加,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通过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引导,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以及其他生命科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提振生命科学本科学生的学习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到了拓展,用英语讨论分子生物学学术研究热点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国际学术环境有了较为整体的了解,而这些也使得本院本科生在联系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求学深造的过程中竞争力大大提高,并且陆续获得了美国和日本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录取。通过以上实践,希望我们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所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6-02
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是各大学里设置的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二级教学单位。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成人教育有其群体特殊性,交流中发现,好多学员对目前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抱怨:想学的没学到,不想学的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常规概念却一直在重复。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员受众面广。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考核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着重于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试验让学生学会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验方案设计,为学生从事材料检测及新材料研发工作奠定基础。实验部分与理论知识相互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改进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的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以建筑方向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内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绝热、吸声材料等。如果每个章节都有所涉及,讲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个学时。但继续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通常仅为30个学时,甚至更少。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想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获知,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讲授范围比较宽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讲授内容较浅显,有的章节仅停留在相关概念的认识上;另一种是压缩讲授范围,通常只讲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课相对深入。两种做法各有优劣,前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后者能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基于学员群体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后者更具实际意义。如前所述,继续教育学员为成人群体,都是基于职称或专业技术需要等原因来校接受再教育。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获取职称的占绝大部分(90%以上)。该部分人群本就抱着混学位的思想来上课的,想通过课程授课让其专业领域开拓视野基本上等于痴人说梦。如果将授课范围压缩,授课中能够引入该群体工作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展开,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评价。以2014年某班级为例,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共有17人。开学之初,调查发现17位学员中有11人在土建行业一线从事专业工作,其余6人与土木专业根本不相干。了解学员情况后根据土建专业11人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将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列为教学重点,累计占用26学时(其中24学时为教材理论知识讲授,2学时用于讲授施工方案的撰写),其余章节占4学时,制订教学计划。教学中根据本人现场经验及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还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相比据学员背景划分教学重点,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项根本措施。教师应积极着手教材建设,根据专业方向合理选择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跟踪最新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及材料发展趋势,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还应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简明适用[4]。针对继续教育学员这一特殊群体,本人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材改革还应做到实用至上,教材中应大量引入工程实例。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那些内容多、课时短的课程,多媒体教学更是备受青睐。多媒体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运用动画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声图并茂,可提高学生注意力;尤其针对一些较泛、较杂的学科,可以链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同样显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动,课件“统治”了课堂,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件上,使师生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教师因此消极备课,认为讲课就是对着课件念,反正不会出现“挂在黑板上”的现象。这无疑将从根本上降低教学效果。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教学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因为它既克服了板书教学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体信息量过大、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课程进度的缺点[5]。然而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应对继续教育人员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只关注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与其工作的相关性,除采用上述教学手段之外学员更倾向于将部分授课内容搬至现场或者实验室,即他们对现场教学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针对性地将部分课时设置成实验课时或现场教学。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比如,混凝土章节可取3—4学时根据学员情况可联系拌合站或施工现场或实验室进行试配,根据材料学原理解决试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工作性测试与评价,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办法
同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该课程考核仍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历来备受诟病。并不是学生觉得题目太难,而是因为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为主要题型的试卷闭卷考核方式,与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几乎毫无关系。比如:设定情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常考的重点,计算中如果某个环节出错或者某个公式没有记清楚,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从而大幅影响考试成绩。但实际工程当中,配合比设计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在规范指导下进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记忆的问题。只要结构服役环境、强度及耐久性设计指标明确根本不会出现考试中无法进行的情况。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词解释”的时候又有多少呢?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能的唯一标准。结课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实用,注重实践。为此,该门课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北京国家美术馆钢筋锈蚀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结合美术馆所处环境特点及钢筋锈蚀产生的原因从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点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两侧护栏顺筋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则要从高速公路的服役环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离子对钢筋侵蚀破坏的原理等着重分析冻融循环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或者与他人讨论完成。这样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做到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独立解决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现场问题的积累。
(四)端正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学员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课堂纪律有时难以把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同时,授课中应摒弃说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学校的口碑。
三、结语
继续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大土木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继续教育中受众面广。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划分授课班级、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尤其做到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专家进行技术交流等手段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任课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2]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访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艳,张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经验,以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场所。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联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情景或问题,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有机结合。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为传授地理知识而讲,而应把地理知识与学生周围相关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讲,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之有用、所需,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地理备课要做到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了解学生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大多没什么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浅显的可以从书本上了解了,稍微难点的以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把地理知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觉得学习意义不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应该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把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些特长等等,这些都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养等。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负担,而使课堂缺少生机活力。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它们通过网络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开展“启发引导式”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备课时将整节课的内容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看书、思考,找出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教师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本课题的知识点。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4)地理课堂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