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38: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点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活”的知识。在中学教学阶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助人、自助能力是其核心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全方位分析案例,给学生展示感性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其对该课程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主要是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此外,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贴近、鼓励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树立信心。

二、新课改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定位分析

1.以实际教学为基点,定位案例选择。在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从已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定位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利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原则,使看似毫无关联的三者巧妙地融入,相辅相成,不断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准确定位,使选择的教学案例更加客观、合理,符合教学任务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够使枯燥、乏味地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以学生角度为媒介,定位案例选择。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基点,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化的定位,使所选择的案例更具实践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比如,心理测试、团体训练,去了解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他们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和学生达到共情。在此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话题、感兴趣的方面,为准确定位案例选择作好铺垫。

3.以心理学角度为纽带,定位案例选择。教师想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去定位教学案例,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化的技能,需要整理一些经典的个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现教学目标的个案,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讲解。在选取个案的时候,如果选取的是以往咨询类型个案,必须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规避其中的私人信息,个案咨询的年限、时间、地点,甚至是个案的结果,这样才能对个案当事人起到保护作用。如果选取的是世界上著名的开放学经典案例,不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规避,但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意识到案例整理、分析的重要性,多收集一些不同类型的案例,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寻找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有更多的时间备好课,进行课堂教学。

三、案例教学定位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对相关方面引起重视。一是: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点,准确定位教学方法,确定案例教学法是否能够应用到相关教学中。二是: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学好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三是:在呈现案例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案例呈现方法,要避免各种暗示信息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要能够灵活掌握案例,一定要对那些个人倾向、导向性的暗示语言、情绪情感等予以规避。为此,在应用案例教学的时候,其定位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兴趣等方面出发,准确定位案例选择。总而言之,在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学好相关学科。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对案例选择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充分展现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篇3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案例法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案例法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案例法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

确保学生真切体验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

做好师生有效互动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

认真做好总结评价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

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

篇4

一、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第一步,我把他的家长请到了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家庭情况一切正常。第二步,访查了他要好的几位同学,得知该生近段时间爱上网,会不会是在网上看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呢?

二、和学生谈心

将该生叫到办公室很诚恳地和他谈心。他很害怕,也很羞涩,一直将头埋得很深,不敢看我。从他的表情上,我看出了他的自尊,看出了他强烈的道德意识,简单地询问后,我告诉他说:“要做一个健康的人就要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发育。网络像一把双刃剑,能帮人,也能伤人,关键是看你如何正确使用……”一席话,让该生认识到了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

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与生物老师沟通,特意上一堂人体结构与性的生理课,让他明白这是人生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没什么丢人的,不用有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四、教给学生正确调整的方法

先调整生活方式,要求他在校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课外活动;在家多做家务,多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再调整学习方式,要求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让他感觉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不空虚,这样,心态自然也就调整好了。身体健康了,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五、老师也应正确对待

要懂得尊重学生,不随意传播,以免伤及学生自尊;不能因此而歧视该生,应在感情上多与学生沟通,多与该生谈心,在学习多鼓励和支持他,在生活上多帮助他,帮他树立自信心,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我的,老师是喜欢我的,老师是相信我的,我能做得很好。”给予学生希望,切忌一棒子打死。

篇5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促成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1-6年级: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7-9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的独立人格以及对自我、对外界的评价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二)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在全套书1~9册中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安排到各年级,呈螺旋递进式分布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遵循心理特点,突出层次性。本模块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面临的典型问题来编排,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由浅入深。

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内容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本模块内容和活动形式从有利于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学习和活动获得增进自我认识和获得自我调适的能力,

3 教学目标具体,凸显体验性。本模块在编写上体现了教学内容、要求具体化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出发,采用活动、体验、探讨、分享等多种方式学习,促进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4 内容趣味可读,体现反思性。本模块的每一个课题均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激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5 课程资源丰富,强调拓展性。本模块在编写上合理利用了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丰富的信息。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将活动延伸,鼓励将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建议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十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本模块提倡活动型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互助、参与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作用,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照心理、思考问题、矫正行为。

4 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灵活选用和改编教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得经验。

5 关注学生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6 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控制坏脾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 看课件,听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要搬家,两只雁儿拿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俩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口一张开,乌龟摔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2 让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 故事结尾,(投影2)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呵!”

4 教师小结:坏脾气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控制坏脾气》。

5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

1 了解情绪。

(1)了解情绪的类型。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喜、怒、哀、惧。(投影3)

(2)知识拓展。在我国,与情绪有关的词汇有近千个。你能说出哪些来呢?

(3)体验活动。(投影4、5、6,涵盖学习、生活、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①参加英语听力竞赛获得一等奖。你会――

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你会感到――

③亲爱的奶奶生病了,你会感到――

④自己被别人欺骗了――

⑤当我们看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顺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时,会――

(4)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出面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投影7)

(5)故事回顾。我们再来看“坏脾气的乌龟”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气的乌

龟”,它会摔死吗?(投影8)

(6)生活举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乌龟这样的事例,因为脾气不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危害?

2 调控情绪。

(1)问一问。如何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2)说一说。举出你在学习和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的例子。(注意引导正反两面的例子:积极的情绪,让人身心愉快;消极的情绪,容易引发事端)

(3)学一学。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学习课本上介绍的四种常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4)谈一谈。平时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调控情绪的方法中。哪些比较适合我们小学生?

(三)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 议议想想:(投影13出示课本的活动场主题图)你还知道哪些调控情绪的好方法?(开阔心胸、阿Q精神、压力化动力……)

2 读读演演:请学生生动地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情绪。

故事一 一次,富兰克林家中被盗,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答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并不悲伤,因为一是贼偷走的是我的东西而不是我,二是贼偷的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家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奥斯特瓦尔德说:“幸亏我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投影15)

(四)思维冲浪,享受快乐

1 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心灵小使者”。师: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倾听我们的诉说,理解我们的快乐和烦恼。把你每一件快乐和烦恼的事记在小纸条上悄悄交给它。

2 小小阅读王。请同学们阅读“望塔”部分的《钉钉子的故事》,再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荐。

(五)课堂总结,精彩奉送

1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

2 奉送警句:(投影16)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89-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的单一模式,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惑和问题。因此,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出发,正确、适当地选择案例是一个很重要的备课环节。

案例是指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更多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直觉、定势和刻板印象等内隐经验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内隐知识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景下的实际案例来获得。心理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预防各种心理疾患的发生和解决学生各种心理困惑。因此心理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积极性和正面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案例的选择必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并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的应尽量从正面来入手,比如人际交往的成功案例、正确处理恋爱问题的典型、正确处理情绪的事例等。像马加爵杀害室友、复旦研究生投毒室友等反面案例可以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做改造,使之更适合当前的教学情景。

2.典型性和代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环境。因此心理案例要围绕教学任务进行,符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对案例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让学生能与案例中的角色产生“知情意”上的共鸣,在“行”上受到启发、觉醒或认同。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同样或类似情景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真实性和丰富性。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真实”和“丰富”包括人物的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同时这些真实案例要源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采用学生相对熟悉的情景、人物和事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励志大师陈安之、尼克胡哲等杰出人物的优秀事迹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不能出动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和事距离我们太遥远,无法完成课堂任务,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心理案例的选择应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出发。

4.针对性和时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心理案例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状况和生活状态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比如每年的“两会”学生是不关注的,因为国家的政策、房价、物价、保障房等问题他们不关心,所以也不关注。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一定就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下功夫。在不改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微调和润色。

1.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案例。这是将案例变成一个典型的故事的方法,通过情景重现和角色模拟将一个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情景剧式的案例除了能避开隐私问题之外,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但毕竟是由演员表演,真实性和情绪感染力稍有欠缺。

2.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影视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这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这类已有的案例材料。

参考文献:

[1]李小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单相思,美丽的忧愁

案例一:一位中学生来信说,她爱上了一位学校的实习教师。她经常幻想和这位实习教师到公园开心游玩。后来,这位实习教师被分配到其他中学任教并结交了女朋友。从此她整日郁郁寡欢,上课也无心听讲,成绩一落千丈。

分析:“爱情”是一种纯洁的感情,渴望“爱情”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乃人之常情。在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青少年身上“单相思”时常会发生,这样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固执,富于幻想,并且误将对方的热情当作对自己的爱情。

“单相思”虽然看似纯洁,但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它是一种畸形的情感,是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给青春期的学生带来很多伤心和痛苦,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精神障碍。

矫正: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给她介绍一些摆脱“单相思”的做法。学会转移,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生活内容上来。如。多参加体育锻炼、散步、看电影等;学会宣泄,不要把痛苦埋在心里独自品味,应找信任的亲人、朋友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和痛苦;学会升华自己的情感。拜伦、瓦特、契可夫、莫泊桑等人年轻时都曾有过“单相思”的经历。而正是情感挫折后的悲伤、沮丧和绝望,促成他们发奋图强,最终成为名人。青春期的“单相思”并不可怕,只要正确处理,就会逐渐走出这个阴影,迎接新生活。

背后的议论

案例二:一名高二男生A倾诉,一个同学当着别人的面说他的短处。使他很丢面子。之后,只要有人低声交谈,他总以为是在对自己指指点点。从此以后,他对人际交往失去了信心,整日胡思乱想。不愿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分析:处于青春期的独生子女,对于人际关系往往有恐惧的心理。男生A总有一种不能克服的对他人产生怀疑的念头,其实是他不自信的结果。同学一句逆耳的话给了他精神上的负担,引起了他的恐惧,再加上他性格内向,不能正确认识同学的批评。其实同学所说并无恶意,而是他自己的不良性格在朝着极端偏执的方向发展。

矫正:让他分析一下自己的优点。他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从来不做亏心事。他的优点决定了他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同学们即使在背后议论也是客观公正的。对别人的一句议论也承受不了,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同时让他回忆一下以前曾有过的辉煌经历,使他对自己恢复信心。

为他制定逐渐扩大交际范围的计划。告诉他在出现怀疑思想时,放松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怕别人的议论,或把类似的自我解脱的话写在纸上。

走出封闭的自我

案例三:一位高一男生诉说自己从小到大,父亲教育方式粗暴,经常打骂他,有时甚至当着其他人的面责骂他,对他的自尊心伤害很大;在学校,他对同学不信任,想和他们交往又不敢,惟恐别人伤害了自己。

分析:从该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简单、暴力,表现在他的性格上就是孤僻、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本例中,父亲的主观意愿是好的,即希望他将来有出息,但父亲的做法是不对的。而他因为父亲的做法,就错误的认为别人都会伤害他,为了避免伤害,他就不与同学交往。

矫正:首先要树立信心。从心底里去接受别人,感受别人的友谊,短时间内完全可以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交到知心朋友,逐步改变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习惯。例如每节课后至少主动和同桌说一句话,每天至少主动和宿舍同学说一句话。每天至少和其他同学共同活动一次,如一起讨论问题、吃饭或者聊天等,经过这样一段时期的交往习惯培养。便能够经常与其他同学交往,逐渐找到知心朋友。

独立,生活的阳光

案例四:高二的一名女生,她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母亲对她宠爱有加,从不让她独自做任何事。班主任重排坐位。把原来的同桌调走了,她感到无法接受。原同桌学习成绩比较好,与其在一起时,她感到学习效率很高,并制定了完整的学习计划,准备期末考出好成绩,但愿同桌调走,学习计划被打乱,她心中非常苦闷。

分析:依赖型性格的形成主要是童年时父母的过分溺爱,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心中逐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到了学校。博学的教师或学习优秀的学生就成了他们的依赖目标。这位女生没有主见,遇到问题如果没有外在的帮助很难独立地解决。依赖性较强。

矫正:首先。对她进行独立解决问题的训练。在没有外力帮助下,提高学习成绩。从烦恼中摆脱出来等。其次,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她学会运用他人的间接经验来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拟训练。使她认识到自己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

要让她知道只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拥有好的成绩。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采用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她的成绩就会有所提高。要让她知道只要自己能独立,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二、几点思考

这几个简单的案例仅仅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缩影。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又应该怎么做呢?

1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这些孩子天生有一些性格缺陷,如自私、偏执、不善与人交往等等。而在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的比率会更多些,如父母离异、单亲、有巨大变故的家庭以及家长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作为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一群体应给予更多特别的关爱。

2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水平,让家长适当了解心理知识对孩子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学校更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教师在这块阵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下教师与家长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往往集中在升学教育这一焦点上,家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心话题是“升学成绩”,而忽视了中学生最渴求的情感温暖,青少年在成长期遇到的种种困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使他们把情感积压在心中,伴随在成长的整个过程中,以致最终导致不良性格的形成。

另外,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大量是心理问题而非品德问题,把心理问题认定为品德问题是错误的、片面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各种成长问题,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3 青春期教育不容忽视。青春期问题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其健康发展,严重的甚至会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等。当前不少学校对青春期教育重视不够,方法不对,堵多而疏少。所以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样,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加脆弱,尊重的需要比成年人更强烈。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自尊心均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时刻防止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只有充分尊重其人格,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克服其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成长。

篇8

随着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现代设备的普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少年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越来越多,甚至比学习问题还要严重。根据北京市青少年咨询服务中心对6万多人次的调查,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占42%,而学习方面存在问题占27%。

在小学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生活在不被集体包容的感觉中,他们过分内向、依赖性强,社会交往能力差,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属于“人际交往障碍学生”。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个人情况:小王,男生,10岁,一直以来都是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没有朋友,情绪无常,总和同学打架。

(二)个案背景:小王一直是班中的问题学生,学生成绩很差,各科教师都反应他上课不认真听讲,总和别的同学说话,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等。除此之外,如果别的同学跟他的意见不一致,他就会出现争吵,打架等过分行为。有一次,上课时。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的答案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在课上就与该同学发生争吵,课后与该同学发生争执,幸好制止及时,不然就会出现打架的事端。

(三)本学期表现:工作方面:不积极,不主动。学习方面:上课走神,精力不集中,不懂的问题也不向教师和同学请教,经常做小动作,学习成绩差。生活方面:不愿与同学交往,交往方式就是争吵或者打架。思想方面:心理负担大,但不愿与老师及同学敞开心扉交流。

(四)家庭情况:经家访,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家境不错,父母自己经营小生意。小王上小学开始,父母带忙于生计,减轻生活的负担,因此无暇照顾小王。因为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小王父亲对小王经常是以打骂代替教育。小王最怕的就是他的父亲。小王母亲则是一味的骄纵儿子。

(五)与班主任沟通:小王是班级的特殊学生,一直让各科老师很头痛,是所谓的“问题学生”。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小王的父亲总是打骂自己的孩子,有时总是带着伤就上学来。让老师看起来都十分心疼。但小王个性倔强,一旦其他同学与他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一定与同学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打架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六)与他的同学沟通:我们都不喜欢小王,他成就很差,上课总捣乱,我们都上不好课。而且他脾气很不好,有的事情就和同学打架,我们都很讨厌他,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他在学校里也没有朋友。

二、问题分析

(一)初步分析:

小王应是心理上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上也出现了偏差。引起异常表现的原因可能是:1.学习方法没有找到,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下降,学习上遇到了困难。2.与同学发生严重摩擦,不会与同伴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差。3.自我认识不够清楚。4.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打骂代替教育。我曾对小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针对他的异常情况,多次询问他,但他不是回避就是根本沉默不语,但我觉得事情并非他表现出的那样。

(二)具体分析:

根据小王的表现:学生成绩很差,各科教师都反应他上课不认真听讲,总和别的同学说话,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等。除此之外,如果别的同学跟他的意见不一致,他就会出现争吵,打架等过分行为。有一次,上课时。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的答案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在课上就与该同学发生争吵,课后与该同学发生争执,幸好制止及时,不然就会出现打架的事端。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与不会与同伴交往和家庭教养的方式有关。

1.同伴关系: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某种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它反映了个人或者群体寻求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而同伴关系是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种。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童除父母、教师以及亲属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情绪发展、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社会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Bauinrind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而小王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

三、辅导策略:

加强与教师、家长的沟通,通过与任课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观察,我了解到小王不会与同学相处,他认为打架争吵就是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因此,由于小王自身以及他家庭的特殊性,对小王的心理辅导需要从多方面。

解决方法:

(一)改善父母与孩子的溺爱关系。

小王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小王的父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成绩较差,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不在惯他,什么都任由他。再慢慢往学习、习惯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二)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我还特意在班队会上为心心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首先他诚心诚意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不打骂同学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助和监督。当他不在因为小事而骂同学,不注意碰到人家,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有的同学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个曾经为同学们讨厌、老师头痛的心心能做出如此的举动,真的很意外。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希望心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他交朋友,帮助他学习,真是求之不得!相信这些同学一定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他,让他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地带。

(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小王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成绩差,所以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以为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心里产生孤立,缺乏自信。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或太高都是很危险的。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呢?首先对孩子表示信任和喜欢,告诉孩子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差就不喜欢你,老师非常愿意帮助你。其次,把孩子的优点罗列一下,让孩子看到原来自己不是一无是处。如:数学特别优秀,说明你很聪明,其他学科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赶上其他同学的。第三,生活中和学习上需要什么东西,跟家长讲明,家长一定会满足你,不能再拿别人的东西。

四、个案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学期的具体辅导工作,他各方面都有了一些转变。1.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明显改善。小王的父亲没有再打骂过孩子,而是与他多多沟通,小王对父亲也不再是过分的害怕,现在很愿意与父亲在一起。2.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的也不错。最近,小王正忙着向目标冲刺呢,再也没有时间去想打骂同学了。3.同伴关系有了改善,交到了新朋友,班里的同学也不再那么讨厌小王了,而且愿意和小王一起玩。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学生不可能齐步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学校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问题学生”。理论家们研究的多是带有普遍性规律的东西,但对实践者――教师来说,最棘手的却是“特殊性”。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因为他也是未来社会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入了解“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又要针对原因找准突围策略。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04-02

2008年9月,我开始担任一个由48名新生组成的一年级班主任,其中有11人是来自外省的民工子女。像所有带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一样,在孩子们未形成良好的学校行为规范之前,我经历了一段嘴巴不得消停的日子,几乎所有课间都在听“小报告”、调查分析、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中度过。渐渐地,孩子们的行为常规走上正轨了,“小报告”少了,矛盾冲突也少了。但同时,一个男孩却越发引人注意了――关于他的小报告未见减少,且每次都同出一辙,不是用拳头打人就是用脚踢人。我教给他的与同学相处之道不起任何作用。

他是外来民工子女,来自广西,现与父母同住。他平时话很少,眉头时常皱着,表情冷漠,性格孤僻。课间他基本不外出活动,就坐在位子上。当有同学经过,不小心碰落他的书本时,他一声不吭,出手就是给对方一拳;当有人不小心碰到他手肘或踩到他脚时,他依然一声不吭,但脚已经使劲地踢出去了。我每一次与他谈话时,他都气冲冲地争辩:“谁叫他(她)先碰(撞、踩等)我的!”每一次,我都耐心地引导他:对方不是故意的,同学间交往要大度,别斤斤计较,更何况对方已向你道歉了;我们要学会宽于待人,自己才会快乐。但每次听完我的劝导,他总是冷冷地回一句“知道了”,转身就走。最初,我当他的暴力冲动是由于性格内向、孤僻、自卑造成的。因此,我就经常找机会鼓励他,有时还特意安排活动开导他。

他的暴力冲动、蛮横无理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为了能尽快解决他的问题,我多次找他父母了解情况。但其父母也一样认为他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平时他与父母都不愿意多交流。从与父母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父母也经常针对他的这一特殊问题教导他,对他的各方面都挺关心的,可是依然没效果。我就提议其父母平时多与他聊天,周末多带他参加户外活动、集体活动。但是,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别人都已学会避着他了,他还是“本性不改”,真是一个铁打的人啊!虽然因为同学们的“小心”关于他的这类冲突事件少了一些,但是每当看到他那孤冷的身影,充满敌意的眼神,就感觉他好可怜,快乐的童年与他无关,我总忍不住想帮他。

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四年级的一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有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最想对某人说的话。他写道:“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就把我一个人丢在老家,你们不爱我,我恨你们!”读完这句话,我心头一震,马上去看姓名――是他!我心头又瞬间转亮,终于找到打开他心结的钥匙了。随即,我就约他妈妈来了解具体情况。

午饭后没多久,他妈妈来了。我带她到教室外私下问她,孩子是否小时候没跟他们一起生活。她沉默了一下,红着眼告诉我:孩子两岁时,因为经济拮据,他们就外出打工了,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直到可以上小学了才接来一起生活。她还告诉我,因为这事,孩子一直有怨言,说父母不爱他,丢下他不管。了解这些事后,我心中更加肯定了,孩子的冷漠与敌意就是因为心中的这个阴影造成的。我马上安慰他:“别担心,我帮你们解开心结。”于是,我让她到教室后面的餐厅等我,自己走回教室,叫这位孩子出来。当我边走边搭上他肩膀,对他说:“妈妈有话要对你讲。”他满脸敌意,加快脚步,肩膀使劲一甩,挣脱了。我又马上搭回去,俯耳轻声对他说:“老师叫你妈妈来,不是要说你的坏话,是想帮你,这几年来,老师发现你总闷闷不乐的,心里也不开心,老师想让你快乐一点。”这时,他脚步缓慢了,肩膀也不甩了。

宽敞的食堂里,静悄悄的,就我们三人,我让他们母子紧挨着坐一起,我坐他们对面。我先开口:“XX,妈妈是爱你的,爸爸也是爱你的。小时候,他们丢下你外出打工,他们也是迫不得已。那时家里穷,买菜买衣服都没钱。他们为了你有更好的生活,才外出打工的。你还小,带上你就只能一人工作,爸爸妈妈才狠心把你留在老家的。离开你,他们也心疼,也不舍得呀,孩子。你看,后来他们工作稳定了,就把你接过来了。还有,为了让你过得更好,他们就只要生一个你,不再生第二个了。XX,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呀!”

在我说这些话时,他妈妈已泣不成声,抱着孩子,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此刻,这个孩子也终于伸出手抱住了妈妈,哭了。看着这一幕,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只是自己也没控制住,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下午课后,几个学生正排着队改作业。一个学生有一题做错了,我问他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不懂,他摇摇头表示不懂。这时,一个欢快的声音响起:“老师!这题我会,我教他!”我猛一抬头,看到的是上扬的眉头,上扬的嘴角,这是一张写满快乐的、自信的笑脸。是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主动帮助同学,第一次看到他活泼的笑,也是我见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笑脸。就是他,他终于卸下了戴了三年多的冷漠面具。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好幸福,感到当老师好幸福。

如今,他六年级了,这两年来,他再没打过同学,相反,还交到了几个很要好的朋友。相遇时,他总是带着丝腼腆的微笑主动向我问好。课后,也时常能看到他与同学一起玩耍的快乐的身影。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个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外来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并且总结出了如何进行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尊重对方,给对方安全的空间

良好的沟通要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当谈论内容涉及到对方面子、隐私方面的问题时,不要选择有他人在场的场合,即使办公室也不适合,要给对方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这样,对方才可能会打开心扉,才会有真情表露,才会达到有效的沟通。在该案例中,午饭后空无一人的食堂就是个“安全”空间,不会有他人闯入,而办公室,随时都有人进出,缺乏安全性。

二、要让对方体会到自己是真心要帮助他

首先,自己的态度要诚恳,轻轻地指出对方哪个地方有待改善,直接告诉对方希望他拥有怎样美好的结果,让对方明白自己是真心的,将大大提高对方对意见的接受程度。如该案例中,我的“搭肩”、“俯身贴耳”及直接告诉对方我的目的,就让他明白了我的心意,态度发生了大转变。

三、建立和谐关系,耐心引导

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一般在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相对弱一些,也许还有明显的抗拒、抵触心理。因此,在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耐心,语气亲和,要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不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

四、坚持不懈,相信未来

篇10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在美国首次提出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自此,叙事正式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麦克・怀特夫妇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叙事是指通过倾听、探讨来访者的故事,理解故事的起源,然后通过重构新故事来重塑来访者的生命经验。叙事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外化技术将问题与人分开,让来访者能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重新燃起面对问题的勇气、力量和能力,从而减少问题对人的困扰,提高人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一、叙事技术概述

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Y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问题故事,然后通过教师的询问,澄清问题故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问题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说故事不仅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还可以让学生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人生目标与意义。

在咨询实践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叙事往往由学生自己主观建构。那么教师需关注两类故事的相互作用:一类是学生个人经验故事,一类是人类文化中的故事。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个体叙事及问题是其主观意向的表达和被其主观文化认可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发现被忽略的隐藏在叙事背后有意义的故事,以引导学生达到新故事重建的目的。

当人们处于叙事中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工具或技术,而是叙述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叙述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内容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二、叙事案例及分析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

1.辅导过程

小鑫是会计专业高一学生,有些懒惰,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小鑫:老师,我对学习没有兴趣。

辅导老师:没兴趣?说来听听。

小鑫: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辅导老师: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小鑫:在高三时不去实习,而是进高考班。(注:职业高中高三时学生会分流,一部分去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继续留校学习,参加高考。)

辅导老师:那你进高考班的目的是什么呢?

小鑫:考大学啊。

辅导老师:读大学可以给你带来的是?

小鑫:我也不知道,就是我妈妈想要我读。

辅导老师:噢,那你妈妈对你的期望是什么呀,可不可以多说一些啊?

小鑫情绪有些波动:我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从小生病,为了给我治病,妈妈带我去了很多地方求医,妈妈对我的期望其实也不高,只是希望我健健康康的,能够开心一些,和正常人一样就好。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我想好好报答妈妈,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进高考班,考上一所大学,让妈妈不再替心。

辅导老师:嗯,想要让妈妈开心,我觉得你也是可以的,那你觉得妈妈给了你哪些支持啊?

小鑫:妈妈总是在细心地照顾我,在我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也会鼓励我。

辅导老师:如果你考上大学你觉得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说来听听。

小鑫:如果我考上大学,妈妈会很高兴。她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虽然有病,但是也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和工作,我不是妈妈的负担,我是妈妈的骄傲。我还可以在毕业之后挣钱给妈妈买礼物,妈妈在收到我的礼物之后,也会很开心。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比如上班做会计,我妈妈也是会计,我和妈妈还可就会计上的一些事情进行讨论……

2.案例分析

小鑫的叙事咨询,主要涉及的是学习方面的内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当小鑫说出“学习没有兴趣”时,辅导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与小鑫面谈,而是进行关于学习目标的追问。在小鑫谈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因为妈妈时,辅导老师没有问“你觉自己是什么想的?”而是顺着问题去问“妈妈对你的期待是什么?”这有利于学生从重视他人对于自己的期望来考虑问题。通过过老师的追问,小鑫进行了一定分析和探索。尤其当小鑫将未来的故事说出来时,其实她自己已经找到了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说,小鑫学习“没有兴趣”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兴趣,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她觉察到。当与妈妈的事件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这种故事的描述有如打开另外一个空间,即将小鑫经验里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二)在人际关系中理解自我

1.辅导过程

小鑫因为有皮肤病,身上有不少皮屑,皮肤白一块,红一块,没事的时候喜欢拨下手臂、腿上的皮屑。在宿舍里,有两个女生特别爱干净,虽然知道小鑫的病不会传染,但还是向小鑫表达了不满,有时候会表现出挑衅的态度。小鑫对此感到很委屈。

辅导老师:看来这个皮肤病还是给你带来的不少困扰啊。

小鑫:嗯。

辅导老师:能不能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它对你的影响会少一些呢?

小鑫:平时我不吃刺激性的、油炸的食物会好一些,我生活有规律的时候,不熬夜也会好一些。

辅导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事情,老师有糖尿病,我这个病还看不见症状,每天验血才知道血糖是不是高了。

小鑫:老师,我感觉皮肤病还是好过糖尿病,我不用扎针验血。老师,你也要注意啊。

辅导老师:小鑫,听你这么说,我感觉你是一个会体贴他人的好姑娘,在宿舍里,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啊?

小鑫:老师,其实我也不对,有事没事就到处抠身上,我也知道同学们看到皮屑会有想法,但是觉得他们太过分了,这个病也不是我想要的啊。她越说,我就抠得越夸张。

辅导老师:如果我好好理解我们的病症,好好地照顾它,就控制下自己少抠一点,让它情况好一些,同时也理解一下宿舍的同学,不要因为她们的讽刺就心怀不善,可以吗?

小鑫:嗯。

2.案例分析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小鑫的病症看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这是将小鑫与病症分开,让小鑫可以看到病症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小鑫可以控制病症的能力,让小鑫具备更多的面对病症的勇气和自信。老师的自我暴露,是为了让小鑫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也引导小鑫思考宿舍里的故事,强化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善意。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带着故事进行咨询,这些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一些界定与预设,还包括他们内心的困惑和问题等。叙事的意义在于让当事人有自我反思和重构故事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探索经验故事中获取更多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Del Corso, MC Rehfuss.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1, 79(02): 33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