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8: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师:这一阵阵轰隆隆声,这一幅幅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可怕)
师:的确,可怕极了!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幅幅可怕的画面,请你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
一、感受可怕
生朗读。再出示: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1.请你自己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字词特别让你感到可怕?(请这个字词放到你体会的句子中去,请你读一读,谁也是体会这句中的字词的?你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从你的读中我感到了可怕)(从你的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可怕的景象)
A、一大块:体会到这个窟窿非常大。
B、黑黑的。为什么黑黑的会让你感到可怕呢?
C、一道道、震裂。为什么震裂/一道道会让你感到可怕。
D、熊熊大火。体会到了什么?熊熊大火会烧掉什么?
E、到处。说明洪水非常严重。洪水会冲走什么?(衣食住行)人们当时是多么恐慌,害怕。
F、围困。(团团围住、使处于困境)你觉得围困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E、挣扎。你从挣扎中体会到了什么?想到岸上却到不了。
2.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一起把可怕的场景读 出来。(齐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女娲补天》一起读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人类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却发生了一场大灾难,使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是啊,这是一场多么恐怖的灾难啊!让我们用朗读再次感受灾难的可怕。生读!
2.看到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难过)
3.你觉得她此时会想些什么?(怎么救人类,。。。。她一心想救人类,所以他立刻(一起读)。。。。。
4.(杨老师把这两件事为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此时,你体会到了女娲怎样的品质?(善良,一心为民。。。。。)是啊,正因为女娲善良……所一女娲看到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一起读……)
5.引读:不久,天火……所以女娲决定……引读。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女娲补天?(3和4)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话填空:
女娲补天,先 ,接着 ,最后 。
A.生自渎
B.交流。(女娲补天的经过可以概括为这三个词语: 先找五彩石一一接着炼五彩石一一最后补天空。)请在文中圈出这三个字,就是板书“找一一炼一一补”。
3.感受女娲补天过程的艰辛和神奇
(1)第三自然段——找
那女娲在找五彩石找得怎么样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艰辛,不容易……)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哪个字词特别让你体会到艰辛?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谁还从几天几夜中读懂了什么?(时间久……)
危险。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还说了什么危险?在找五彩石的过程中天还在喷火,你体会到了什么?可是女娲怕不怕?(不怕危险)而是她忙了(一起读)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找五彩石的艰辛?
从找 啊找啊中你读懂了什么?
他会到哪些地方找?你认为他找了多久?
请你用上面的句式,写一写,你认为女娲会来到哪里?是怎样找五彩石的?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只要写一个地方就可以了!
女娲在找纯青石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危险,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带着女娲找五彩石的艰辛和危险,一起读读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辛是用了什么方法?(体会重点词句)
请小朋友们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要求)
(3)
(机动)A ,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a 你从“零零星星”体会到什么?(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
b 读一读
B,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字词别感受到寻找五彩石的艰难?(几天几夜,说明时间长)
师:你很会读书思考,透过字面看到了里面的东西。
b 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也感受到了女娲的辛苦不容易。)
C,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a 指名读,为什么突出“找啊找啊,终于”这两个词?谁知道?
(我从“找啊找啊”“终于”这个词看出寻找五彩石很艰难。)
b 对呀!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齐读。
c 同学们,女娲为了寻找纯青石历尽千辛万苦,我们想象一下,女娲在寻找纯青石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d 同学们想象了女娲可能遇到的困难,现在再读这个句子,相信你肯定会读得更好 指名1-2人(个人读,齐读)
D.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炼和补的过程
3、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她是怎么炼石、补天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段,想想哪些句子在写“炼石”?哪些句子在写“补天”?用圆圈圈出描写女娲炼石、补天的动词。
2)交流,课件出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3)这段写了“炼石”“补天”两个部分,你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我喜欢“炼石”这部分,因为它表现了女娲炼五彩石的艰辛)
(4)还有喜欢别的部分吗?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因为我从这几个动词,体会出女娲很了不起,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却是常人不能做到的,这就体现了女娲具有神力。)
(5)谁来读描写女娲补天时的句子:“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6)女娲往上一泼,天空出现了什么变化?出示“金光四射”图
(7)太神奇了,谁来读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指名读、齐读)
4、女娲补天的地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天边有什么出现?
(板书:五彩云霞)出示课件五彩云霞图片
本课的识字内容为8个词语,包括4个神话故事词语和4个科技成果词语。就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虽然喜欢神话故事,但不一定了解本文中的4个神话故事;虽然惊叹科技的伟大,但不一定了解本文中的4个科技成果。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桥梁、铺平台。上课前布置学生广泛地搜集有关的神话故事和科技成果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积极地用眼看、动嘴问、动手找、动脑记。这样不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而且在更大的空间中学词识字,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而文本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自然知识、科技知识,需要师生去挖掘它的内涵,丰富它的内容。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喜爱神话、热爱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学词识字能力,从而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活动二:在趣讲故事中读词识字
爱讲神话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而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表现自己的讲演才能又是每个学生的内心渴望。让学生在交
流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学词识字,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如下: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小朋友们在课外搜集了哪些神话故事?谁能讲一讲"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的故事?讲得好的同学将被评为"故事大王"。
2、播放课件,补充内容。学生每看完一个故事,齐读该故事名字,教师贴故事图片,板书故事词语。
3、多种形式,朗读词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词,如手拿图片读词、去掉拼音读词、打乱顺序读词、有节奏地拍手读词以及根据故事内容做动作读词等。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读出它的节奏感。
4、赏读句子,拓展说话。仅停留在认识字词、了解词义的水平上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词语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首先引导学生读句子"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活动三:在感知科技中读词识字
1、激趣过渡。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怀着对太空的美好向往,研制了运载火箭。它能成功地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送上太空,把人们飞向天空的梦想变成现实。同学们搜集了哪些科技成果资料?能介绍给大家吗?
2、介绍资料,感知科技。教师在让学生自豪地展示科技图片,介绍科技资料后,适时播放"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的音像资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与伟大。
3、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4、赏读句子,拓展说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身心发展缺乏持久性、稳定性,读词遍数过少会识记不牢,读词形式单调会感觉枯燥。这一环节围绕一个"趣"字,把讲故事、识生字、读词语、练说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识字。
活动四:在快乐游戏中巩固识字
二年级学生已经识记了不少汉字,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因此在识记字形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识字。
实施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更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怎样做我们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呢?新语文主题阅读“单元主题教学法”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开展主题鲜明的单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单元教学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1.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促使学生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在“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继续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了解掌握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以及汉字中的成语、谐音、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正在形成的人格之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的竞争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2.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阐释主题内涵的语言魅力,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文本中获得异样的感受。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输入法阅读,形成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的圆。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本组教材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在学习《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问:“你学过的古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哪些?”以旧有的知识引领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思考;在学习《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时,又问:“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课外的时间,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量的积累,能让学生逐渐达到研究主题、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轻松的课堂
新课改中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在“主题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轻松地学语文?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堂上井然有序地学习,这和教师循循善诱的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之初,就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要大力发扬那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认知和探究实践的“自主”精神,以此感染、激发那些沉默、被动听课的学生主动地进行质疑、讨论、探究。我们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不要为了追求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不管什么知识、什么内容就轻易让学生进行合作,要让学生带着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这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劳动”。教师必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全面调控合作过程,提高合作质量。其实,“合作探究”不仅体现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上,还体现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互帮互学、轻松学习的目的。
三、单元主题学法优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天崩地裂之后大地的惨状与人们遇到的困难。我们是从“围困”、“熊熊大火”着手进行设计的:
师(卡片出示“围困”):小朋友请看,“围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的偏旁都是方框。
生:它们都是全包围结构。
师:看着这两个偏旁是方框的全包围结构的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闷。
生:四周都围住了,走不出去。
生:没有出路。被关住了。
师:对,像大家说的被团团围住,没有出路就叫围困。
学生齐读“围困”一词。
师:课文里人们被什么围困了?
生:熊熊大火。
师(卡片出示“熊熊大火”):请注意看“熊熊”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四点底。
师:在古代,四点底还被称为火字底,懂得了这一点,你从熊熊两个字里明白了什么?
生:这场火很大。
生:很猛的火叫熊熊大火。
生:火烧得旺。
师:对,明白了意思,谁能把“熊熊大火”的气势读出来?
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熊熊大火”。
师:“围困”住人们的除了熊熊大火还有什么?
生:天塌下来了,地震裂了,洪水……
被“围困”是身处天崩地裂、水深火热中的人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从这两个字的偏旁、结构出发,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引领下很形象地感知这个词语的意思:四面团团围住,没有出路,从而体会人们的深重苦难,有了这“围困”的统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方向,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寻找、概括、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更集中,真正做到了“简约”但不“简单”。
2 从字形入手
语文课外阅读拓展:《地球爷爷的手》中“俩”字的教学:
师(卡片出示“俩”):这个字很容易读错,请小朋友看着拼音读准它。
师生反复读,正音。
师:请大家看“俩”这个字,左边是单立人,右边是个两,所以它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两个人”。课文里写到了哪两个角色?
生:小猴和小兔。
师:小猴和小兔两个小动物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它俩”。(出示词语卡片“他俩”)学生读它俩。
师:课文里说他俩是——
生:它俩是好朋友。
师走到一位小朋友身边,揽着他的肩膀,问:那如果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说——
生:我俩。
师:请你用“我俩”说一句话。
生:我俩在上课。
生:我俩一起学习。
师走到一对同桌旁边,指着他们问:如果你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说——
生:你俩。
师:也请你用“你俩”说一句话。
生:你俩是同桌。
生:你俩一起上语文课。
师出示“他俩”、“我俩……你俩”卡片,学生认读。
诗人郑敏曾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诉说着生活的脸。”的确,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像这个“俩”字一样,找出这种汉字结构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适时地进行解义、说话、应用,就达到了黄亢美这位字理研究专家说的“儿童识字,学习之始;字理为本,多元识记;因义记形,析形索义;教学高效,根基厚实”的境界了。
3 从字义入手
语文课外阅读引导:《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体会花的美,这种美就是通过一些美的词语展现出来的,比如两个“点睛之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师(卡片出示“花团锦簇”):请大家仔细看这个词语,把每个宇看在眼里,想想从这几个字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个写花的词语。
生:“簇”让我想到簇拥这个词语,感觉花很多。
生:我感觉花开得很大,因为有个“团”字,一团一团的。
师:花开得大,说标准些就是花开得“猛”。
师:还有个“锦”字,你读懂了什么?老师可以提示你:想想“锦”是什么东西?
生:绸缎。
师:对,“锦”是我们我们中国一种彩色的丝织品,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锦缎,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说说锦缎给你的感觉。
生:很漂亮。
生:有光泽的。
生:颜色很鲜艳。
师:现在,你再读着“花团锦簇”这个词语,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花?
学生读,想象说话。
师:还有哪个词语也让你感觉到花的美丽?引出“姹紫嫣红”。
学生读词语。
师:“紫”和“红”都是写什么的?
生:颜色。
师: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生:热烈、比较艳丽。
师:说明这儿的花——
生:颜色都很鲜艳。
师:不光是这样;再请大家看“姹”和“嫣”这两个字,从它们的偏旁猜猜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生:女人。
师:怎么样的女子?
生:漂亮的。
师:是的,美丽的、微笑的女子咱们才能用这两个字形容她们,不是有个成语叫“嫣然一笑”吗?再读“姹紫嫣红”,你眼前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花?
生:像小姑娘一样美丽。
一、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高中生的情感依然处在可塑阶段,而语文学科可以充分起到丰富学生情感,端正其学习及人生态度,引导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等作用,紧靠课本及教师的文字叙述,很难达成最佳教学效果,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创设情境,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可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1]。比如在讲授《边城》一文时,由于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可能并不会真正体会到作者沈从文对自己悲惨的人生与对个人及民族的隐痛的这种心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为切入点,通过演员生动的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对人性以及心灵上美好而纯净的描写。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语文科的一大优势,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案例呈现以及语文再现等方式更直观的表达出文中作者与教师的意图,等方面也有着其独到的优势。
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改善我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力不足的现象。比如,在讲授《兰亭集序》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王羲之等数位东晋文人在兰亭聚会的场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清新俊逸的文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中优美语言及整个作品的内涵的理解。同时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东晋在其文学作品与文人的风骨上都十分有特点,其作品中的亲近自然等风格与特征很难仅靠文学作品来做呈现[2],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与联想东晋文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深入认识到《兰亭集序》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意境,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培养更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三、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
以《红楼梦》为例,其虽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难点便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甚至也没看过电视剧,加之不少学校都是封闭式教学。因此,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在第一课可先给学生讲解其前五回的内容,并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女娲补天”与“木石前萌”等故事,使学生对文中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时,因贾府人物众多,教师可通过课件制作贾府人物一览表,更直观的展示各人物的关系。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直接给学生播放影视的相关片段,通过镜头使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歌曲,《枉凝眉》可以加深学生课文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能为学生创设出优美的情景,使其能更快融入课堂。另外,教师还可将电视剧中第三集的《林黛玉进贾府》与大结局中的《贾府破败结局》剪辑在一起,形成大约三十分钟的教学视频,并配以图片与文字,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贾府由最初的繁盛到最后的衰落这种强烈对比,使其获得初步审美感受,并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红楼梦》这本书的兴趣。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而现代教学技术集结了文字、图片、音像与动画为一体,能通过多媒体的功效摆脱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实现声像的有机结合,使其能更好服务于语文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雷雨》时,传统的教师方式是让学生分组朗读,而学生也多半是机械化朗读,很难深入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导致其失去兴趣。不过通过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学生可以直接观看到视频资料,通过演员的表演,使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兴趣。
同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大量古文,教师以往都是采用读一句、翻译一句的形式做讲解,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内容与情感,不利于学生立理解,更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多让学生听古文朗诵的音频资料,又或是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依据该文改编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体会文章的意境及其氛围,体会作者的创作时的心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现代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2
有位名家曾经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情感。语文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形式精彩多样,最富有想象空间。它本应该成为学生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学科,但事实上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学科也失去了原先应有的生机与灵性。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我的体会有几方面:
1.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儿童感觉的情绪和无意性很明显,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先前的活动中转到当前的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授课的导入部分,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根据教学任务转移注意力。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的出发,导入新课可采取不同的方式。(1)音乐导入《月光曲》(2)谜语导入《燕子》(3)图画导入《鲸》(4)故事导入《女娲补天》(5)对话导入,如《陶罐和铁罐》(6)实物导入,如《画杨桃》(7)影片导入,如《飞夺泸定桥》。另外,还有游戏、情景表演、提问、讨论等方式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教学作好铺垫。
2.美感启迪,激励学生的爱美心和求美情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事实上,美的东西不仅给人以,而且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美的东西感化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教育,这是解决学生乐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非常多,不管是识字、阅读,还是作文,都包含着美的迁移过程。教学要善于揭示课文的内在美,创造教学设计的形式美,塑造教师主体的形象美,用美感带领学生穿越知识的丛林,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爱美之心和求美之情。有了这种感情,学生就会把学生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乐学的情绪也就自然的产生了。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美的感受,以激励他们爱美心和求美情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领略到课文的内在美。比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彩色摄影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照片中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色彩纷呈的云天,直接进入海上日出的情景。接着,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日出的过程,让学生随着我的描绘,想象那种绮丽的景色,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和色彩美。这样通过美感的启迪,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既收到了美育的效果,又使他们准确、深刻地了解了文章,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快乐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
3.1提倡教师微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 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4.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图画再现能化繁为简,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课文的事理凭口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清楚的,如能简单地画上几笔,思路和脉络就清晰可见。如《詹天佑》,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为了让学生能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可画图讲解,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又如《草船借箭》,可根据课文情节,即"精心准备"――"全力奋战"――"大获全胜"三个部分,画出情节示意图,让学生既感兴趣,而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多媒体的利用
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快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上《再见吧,亲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制作了苏州园林的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快乐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总之,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并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不辜负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一、质疑促思,自主探究
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由传统的教师组织学习内容向设计学习经历变化,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学习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而非居高临下的概括灌输。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思考、对话、自主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智力,解放他们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让他们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合作交流,变“学会”为“会学”。而主问题的设计和板块思路不失为一种质疑促思,自主探究,生成课堂感悟的好手段。
主问题的设计。美国Merrill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教师可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激疑性、探究性、发散性的主问题,激发高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促使人们进行对比的问题:“同样写水清澈,柳宗元和吴均有何不同?”要求人们综合性思考的问题,如教学《最后一课》呈现:我不喜欢小弗郎士——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贪玩、总迟到、不爱学习,还不关心自己的国家……我也不喜欢韩麦尔先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体罚学生,拿戒尺打学生;还叫学生替他浇花;甚至他干脆给学生放假,自己去钓鱼,还不认真讲课。这是我的看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小组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要求做出评价的问题,如《蚊子与狮子》的课尾设计:假设你是一只老虎,是森林公司的老板,因公司发展的需要,要招聘一些公司职员,正好有蚊子、狮子、蜘蛛来应聘,请问作为老板的你,你会招聘谁呢?你又会放弃谁呢?说出理由。学生回答会异彩纷呈(招聘蜘蛛:技术性人才;招聘狮子,狮子有绝对的实力,有正义感,可做公司的形象大使;招聘蚊子,因为社会需要敢于挑战的人;三个都招聘,它们各有所长。绝对不会招聘狮子,会威胁老虎的地位;不会招聘蚊子,因为会捉弄老虎;不会招聘蜘蛛,它只会等待,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巧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思维火花,使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当然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产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信息。所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式问题,要求经过一番深层思考后才能回答。在教学中,也要教给学生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技巧,鼓励质疑文本,并引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合理解读。这些质疑的过程,就是按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推进生命的过程。
板块式设计。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教师既要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伙伴、或者自主选择他们所习惯的方式呈现阅读体验,如朗读、表演、表述……也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和自己的风格选择恰当形式引领他们阅读体验。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沁园春·雪》的板块式思路设计,精简、优化教学环节,精妙的分层朗读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竞技者、表达者、展示者,是以“学”为中心的生动的课中活动:1.读出字词句的力度。(上阕)2.读出若干字的长度,如“望”、“惜”、“须”、“妖娆”、“俱”、“数”。3.读出几个句子的高度(学生找出并齐读下阕)。层次简练,美轮美奂,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学生在吟咏之间领略到“吐纳珠玉之声”,在展示之时体验“舒展风云之志”。又如《女娲补天》,以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沟联西方《圣经》上帝用土造亚当。使学生能够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和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充分时间思考。李希贵老师曾告诫过:“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的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教师提问必须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中途不要有任何插话或干扰。不要因为暂时的沉默而慌了手脚,教师的喋喋不休、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带来的只能是学生的失语、人文的失落,也就听不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教”不仅仅意味着“先声夺人”的积极介入,还意味着“欲擒故纵”的延迟介入,甚至“放虎归山”的不作介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时要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对话互动,悟意审美
新课改迫切要求教师改变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向交往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转变。“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应把它看作一种阅读态度,一种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余映潮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就是“美”的发现,“美”的感悟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如何把孩子们眼中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还原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让他们在拥有险境跋涉的艰难之后,终于看到风景。“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对话,贵在引导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悟意审美,继而发现世界,通达自我的过程,而非结论。
文本细读,深度挖掘内涵。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王君说:“文本的细读,是一种在混沌中出生入死冲杀突击,历经了脱胎换骨的灵魂历练的生命之旅,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不能开掘出语言的通途。”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从体验语言入手,由一个字的推敲、斟琢、熏陶、感染,引导学生体悟到一个字背后的情感容量,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灵里去。如《那树》,树被砍倒下时人们“只知”马路上的路灯变得更宽阔了,却“不知”什么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出人类的盲目、愚昧、无知、妄为,感悟到语句意味深长,感情凝重,揭示了作者深深的忧患。再如的《我的母亲》一文,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但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深情,副词的运用更是平中见奇。除了仔细体味母亲三次催人泪下的“哭”的细节,更要在“刚、就、真、实在、悄悄、最”和六个“从不”(从来没有)等副词表达效果上重锤敲打,体会作者强烈涌现的至真至纯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意。微言之处有大意,寻常之处见匠心。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文本探宝、寻宝的对话感悟过程,从而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于无声处听惊雷。教师挑战的不仅仅是文本,不仅仅是课堂,更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还有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砥砺和修炼。
互文解读,体味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让课文里的人文精神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例如杨聪执教《杨修之死》,当课堂上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认识倾向于杨修本身的恃才自傲,自取灭亡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看杨修,屏幕出示李敖说的一句话。又四次展现相关资料,与课文进行了互文解读,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罗贯中在杨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悲,人才遭弃之痛,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文化心态: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杨聪老师提供与文本相匹配的学习材料,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步步推进对话与“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探、自己重新修正观点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就像是站在那塞林格笔下的“麦田”的悬崖边,不让学生迷失方向的守望者。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是从教学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成长,是依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感悟生命,浸润生命的历程。
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批判或倡导)。教师在对话中引领学生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其方式有文本角色体验、角色内省、角色评价等。如全国一等奖的课例《小石潭记》: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在文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文句,与柳宗元对话。教师深情示范后学生思维活跃:伐竹取道——寄寓与世隔绝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忧伤;空游无所依——寄寓贬官永州报国无门的苦闷;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寄寓一生坎坷,前路渺茫;犬牙差互——寄寓仕途艰险......再如《春》,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用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气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独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读懂文中富有江南气息、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春之情趣美。教学《故乡》: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哪位小朋友交友呢?再如教学《老王》:你认为,在与老王交往中,“我”怎么做,日后才不会愧疚?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更高的热情和意愿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个体生命在对话中绽放出五彩光芒。
三、建构体验,蕴情感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于漪言,“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新课程强调情景建构,注重孩子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独特感悟,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学为中心的感悟课堂,通过诵读体验、品味涵泳、联想与想象、咀嚼与回味,从而拨动心弦,形成追求充满人文情怀的、闪烁智慧光芒、荡漾融融爱意的美的教育境界。
美读、演读,体验情感的醇厚。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诵读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文学作品是生命张力的载体,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根基乃至生命基因。教师只需督促诵读,“放牧南山”,非诵读不足以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非诵读不足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些美文本身情感的温度、深邃之意。有些散文如《那树》的第八段:“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美文本身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再如王君教授《老王》时认为《老王》其实是很难读懂的,那压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闪闪,那缠绵在语言深处的欲说还休。为此,她针对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1.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2.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3.饰看客,“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富有探究、充满乐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理解、震憾。引领学生在演读中体悟到最浅淡的文字,却承载着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感性唤醒,建构人文情怀。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有位老师教学《归园田居》,导入时播放了羽泉演唱的《归园田居》歌曲,并展示歌词,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情感走向,激发了下文的深入探究。在课快结束时,此老师又展示了一系列材料:“‘开心农场’的游戏”、“农家采摘游图片”、“英国女王的‘后菜园’”、“美国奥巴马‘有点田’”、“北京现实版的‘开心园’”,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田园生活别样的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了陶渊明的情怀。又如《聊斋志异》设计结语:尝尽世间辛酸,识遍人间艰辛,阵阵风霜化神奇,片片丹心寄聊斋。狐仙花妖亦懂情,一哭一笑皆醉人,最是书香能致远,痴心浩荡铸经典,人鬼情未了,《聊斋》成了我们的、也是世界的《聊斋》。同学们抽空到“聊斋”坐坐!这样的一些教学语言,不但能显现出一种教学艺术,营造情感氛围,还能促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此种种,诗意的课堂,精神的沉淀,情感的语文,才能培养出有思想高度,语言深度的文化人,真正实现语文的终极目标。
再如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蕴意,课件出示琦君其他文学作品资料。这些文学作品的植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归到文化的大背景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之中。这是借助感性材料,建构情景,巧妙无痕地帮助了学生深切体悟到琦君特殊的乡情。
语文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自己,感悟人生。关注学生感悟是新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教师应以“学为中心”,努力呈现感悟的课堂,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就像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教授所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知识的“纤夫”。当然,这并非是对我们当前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阅读教学作出的必要调整、完善和发展。几点粗鄙看法,惭愧贻笑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通过纵向(例如归纳古埃及的文字、历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横向(例如归纳整理古代亚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两方面的学习,掌握古代亚非文化的成就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化的成就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通过对古代亚非文字、天文、建筑等方面的成就的讲述,使学生懂得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亚非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些成就产生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也充分说明亚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地位:
亚非文化是古代奴隶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重点:
古代东方文字及影响: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东方文字的产生是亚洲文明的标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种历法以后几经修改,成为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
教法建议
关于文字:
教师在授课中要突出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特点,明确古代文字对后来世界文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腓尼基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关于历法:
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应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上的历法可以分为三种: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授时历,分析它属于哪一种历法。
关于中国文化:
要明确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同时期的各项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中西比较的能力。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中去观察,进一步加深理解。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
教法指导
基于第4课内容生动、有趣、史料丰富,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兴致高、效果好)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完成“古代亚非文化成就简表”。以此提高学生的速读和速记能力;因教材对文化的介绍是按类划分的(横向划分),所以教师要求学生按同家(或地区)的顺序(纵向归纳)回答在各个领域中的成就,以此训练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在学生答出一个国家成就的前提下,教师对每一项成就适当进行补充、说明,解释或进一步提问,以此加强重点,解决难点在简表完成之后,依类别(横向)提出一系列问题或要求以此检查学生阅读的深度、观察力,培养其表达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使“古代亚非文化”内容趋于完整同时也达到锻炼学生横向联系、比较(就中国史与世界史而言)能力的目的;最后进行课堂小结、通过以上步骤,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重点印象深,难点理解得透),也培养他们综合归纳、比较、分析,纵横联系的能力,再做课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就会迎刃而解,实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的目标。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太阳历;阿拉伯数字。
难点:阿拉伯数字的优点;古埃及木乃伊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灿烂辉煌的古代亚非文化
前面两节课我们介绍了亚非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既然称之为文明古国,它们在文化上有哪些成就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灿烂的亚非文化。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
提问。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因为它用图形表示事物)、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的概念.还具有表音作用并出现音节字,在此基础上音节字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说明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2、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提问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它是什么人创造的?(学生答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象楔子、)教师指导学生看图片《楔形文字》,说明;换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方便,人们逐渐对一个物体不全部画出,而是画出最能表现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渐变为直线的图形。
3、腓尼基人: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前面我讲过,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章,但后来出现了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引导学生回忆腓尼基人居住的地理位置(地中海东岸,离古埃及较近),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两亚文字的影响下创立了22个拼音字母。古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使用的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此外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也由腓尼基字母辗转发展而成。
二、天文和历法
1.古代埃及:太阳历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水开始上涨的这一天恰巧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出现在地平线的日子,而天狼星出现的周期约365天,因此他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种历法也称为太阳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后来太阳历传入欧洲,经过不断改进,演变成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历。
2.两河流域: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注意区别大阴历和太阳历内容的异同和产生地区的不同,不要混为一谈。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即七个星种各主管一天.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三、古代建筑的奇迹
1.古代埃及:金字塔和卡尔那克神庙
关于金字塔,我们已在第2课介绍了,这里主要来看一下卡尔纳克神庙。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位于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也就是大阳神。埃及国王认为目已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太神保佑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批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一组庞大的古庙建筑群。
2.两河流域:"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图画《巴比伦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我们学过的是古巴比伦王国。后人称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可惜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了新巴比伦,空中花园也随之被毁,变为废墟,因此这里只是一幅想象图。
四、阿拉伯数字和古埃“木乃伊”
1.数学成就
恩格斯曾说“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劳动生产的需要.古埃及人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圆的面积的方法,当时他们还推找出圆周率为3.16。
古代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阿拉伯数字”。
提问;"阿拉伯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学生答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印度人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十进位法?quot;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既然这些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
这些数字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教师进一步说明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笔划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很快流传世界各地成为今天通用的数字。这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也算是历史上的一种误会吧。当然阿拉伯人为这种数字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阿拉伯人的确是东西方交流的使者。
2.古埃及"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译含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代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中生活.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坏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要受到审判和惩罚,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最好的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切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浸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布紧裹,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防腐技术相当高超。
五、史诗和神话
1.古代印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长约20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最后化战争和平,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生动描绘了广阔的古代战争场面和社会生活,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印度在国家形成时期雅利安人之间进行战争和向南亚次大陆东、南发展的历史情况。史诗中既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的颂歌,也保存了古印度的丰富的宗教和哲学、科学知识。
2.两河领域:;"诺亚方舟"的故事。
通过阅读,同学们已了解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而这个故事则被收入基督教的《圣经》之,。广为流传。现在联合国徽记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在以上各领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文字:甲骨文
天文和历法:夏历,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数学:已经知道勾股定理
医学:已经有医学分科:扁鹊的"四诊法"沿用至今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课堂总结:
通过了解亚非古代文化的过程,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诗史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援疑质理”语出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意思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疑质理”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即教师“缘疑而教”;教师再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即让学生“缘疑而学”。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中,学生阅读时产生的一些疑惑,特别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往往会被教师忽视,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援疑质理”教学可以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教师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作为衡量教学内容的重要标尺,避免在内容选择上“过分强势”及“霸权主义”,教师教的应是学生想要知道的,也是学生应该懂的。
“援疑质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2011年7月“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第一名的浙江李明老师的《泥人张》一课,可以作为成熟运用“援疑质理”教学策略的一个范例。他的主要教学流程是:①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提出疑问,教师现场板书疑问。②师生共同释疑(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问,按一定顺序释疑)。③课堂总结,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这个课例中,教师转疑为问,使课堂更加灵动,多了一些“学生立场”,少了许多“牵”的痕迹。
但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不少课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学生的提问和文本核心问题关联度不大;二是教师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的问题,一堂课林林总总,满满当当,几乎全让学生的问题占据,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学生的收获很小;三是教师虽能适时加以解答或评价,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但缺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和提升,教学没有高度,存在着平庸化现象。
因此,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疑”和教师的“疑”整合为新的教学问题是关键所在,“疑”从哪里来和“理”从哪里来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一、“疑”从哪里来
1.鼓励质疑。要想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首先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提问。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课文,学生初读后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应该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机会,或者在课前预习中请他们提出疑问,或者在上课之始让他们提出疑问,这样可以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学生的疑问主要有:鲁迅眼中的阿长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作者对她是赞美还是批判?文章第19段才写到“阿长与《山海经》”,前面的1—18段能否删去?题目能不能改成“我的保姆阿长”或者“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作者一会儿称其为“阿长”,一会儿又称其为“长妈妈”?
2.引导质疑。语文是母语学科,很多文章学生自己就能读懂,似乎不会有什么疑问。这时就很需要教师示范质疑,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像《丑小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女娲补天》这类浅文,很多学生小时候就读过,中学再读不易生疑。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示范提问。如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某教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一个银元到底贵不贵?为什么?如何理解赫尔墨斯的笑?他是怎么笑的?可能是笑几声?雕像者的话是为了讽刺赫尔墨斯吗?最后一节揭示寓意的话能否删去?为什么?这几个问题来源于文章的细处(一个银元和笑)和关键部位(结尾),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于无疑处生疑。
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引导学生质疑,还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懂得质疑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审读标题。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伟大的悲剧》《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可以通过仔细审读标题来发问: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为什么称为仙湖?悲剧为什么是伟大的?为什么称贝多芬为巨人?
②关注细节。文章的细节包括一些细小事物和词句标点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发现问题,如关键词句。
《谈生命》开头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可以问:为什么不敢说“是什么”只能说“像什么”?《老王》结尾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以问: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为什么愧怍?
又如,《台阶》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可以问:“怎么了呢”后面为什么是逗号而不是问号?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书信”这个细节反复出现了4次,《故乡》中闰土的“银项圈”反复出现了4次,可以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反复写?
③借助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书后“研讨与练习”“评价手册”“补充练习”等助读资料来学会质疑。因为这些助读资料会给学生提供生疑的角度和方法。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研讨练习”,第一题是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题是揣摩课文中四个写景的精彩语句;第三道是课外搜集几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花木的例子,并展开交流。这些研讨习题,既有对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它们可以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方法和角度。
3.互动激疑。在教师示范和引导探究的基础上,还可加入学生的前期交流这一环节,在小组内先解决一些低层次、低难度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在师生互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思路大开,产生了新的疑问:①作者在题目“消逝的仙湖”中用的是“消逝”,而在第9、14、24段用的却是“消失”,那么题目能不能换成“消失的仙湖”?②题目中的逗号能否改为破折号?③本文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什么要写青海湖和月牙泉?④既然第2、3段写的是现在的罗布泊,第15—24段写的也是今天的罗布泊,这两部分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呢?这些疑问很有价值,能引发学生思考更为深刻的问题。
4.化疑为疑。鉴于学生质疑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援疑质理”要求教师能灵活地驾驭教学,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重组,相机调整、拓展,化学生的疑问为课堂教学的问题,寻找教师与学生问题的最佳结合点,追求具有学生立场的更加灵动的课堂。如李明老师教《泥人张》,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问现场板书、思维归类、分类解决,把学生的疑问变成自己的教学问题:用学生不解的词“架式、怵、找乐子、贱卖”概括本文情节,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领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细节的品味,用学生的问题“众人有什么作用”分析小说的环境。课堂灵动多姿,获得一致好评。
归纳起来看,化疑为疑的主要方法有:
①寻找学生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切合点。海安教育局颜敏老师上《老王》时就是找到了学生疑问与自己教学设计的切合点,他的课堂根据学生问题,聚焦讨论的核心话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②整合学生问题与教师问题的相交点。如笔者教《月迹》一文时,学生与我的问题的相交点在“月迹”二字上:本文的题目为什么用“月迹”而不用“月亮”或“追月”?课堂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③思考学生问题与教学重难点的相关度。如一教师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就是关注了学生问题与教学难点,从“揣摩语言,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入手的。
二、“理”从哪里来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亟待解答。有些疑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得以解决;有些疑问,可以通过同伴互助解决;有些疑问,则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才能解决。
1.同伴互助。同桌或左右前后的同学成为自然学习小组,互相提出自己课前学习中的疑问,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尽量在小组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再在全班提出来;小组派代表提出暂时不能解决的疑问,相同问题不重复提出;能够由学生解答的疑问尽量由学生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由教师引导学生解答。
2.教师设阶。对有些特别难的问题,教师可以铺设解决问题的台阶,引导学生释疑。如,《苦恼》一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是:“主人公姚纳既然那么苦恼为什么老是笑呢?”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为学生铺设了以下三个“台阶”:①请同学画出文中描写姚纳笑的句子。②这些句子主要集中在姚纳与三位乘车人的相处过程中,这三位年轻人对他好吗?③既然这三个人对他这么不好,姚纳为什么还要对他们笑呢?
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迂回一下,采用搭台阶的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问题化成一个一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这样可以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笔者所提出的“援疑质理”阅读教学策略,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与当前流行的教学策略没有冲突,但是在教学实施上强调以下三点:
1.强调教学基于学生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教师要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问题的解决最好靠学生自己或同伴帮助。用“问题”解决问题与用“答案”解决问题是不同的,前者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后者则在于问题解决。
3.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适时进行整合和引导。本策略强调教师对动态教学资源的整合,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自主建构。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树元.质疑: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04).
[3]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