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9: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震心得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灾难这面镜子前,有人看见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有人看见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人看见名利与权力的卑微;更多人选择及时行善,“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
我们的确需要一场心灵重建。它与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它决定了今后我们能否真正劫后重生。悲剧和血泪应该净化我们的灵魂,应该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8级地震不是人人都能经历,但是人人都处在“风险社会”当中:贫富分化;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败以及监控漏洞。等等。在这样的“风险社会”当中,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每个人都与另一个遥远的漠不相关的人紧紧关联着,“我”就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你会发现,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亲情、友情,莫过于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莫过于真、善、美,莫过于悲悯与大爱。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从世界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能为他人付出些什么。
爱要趁早,责任在当下。从美国到中国,慈善的趋势是:捐钱越来越早,往往刚富就捐,许多人在壮年就把大部分财产捐出去,以便更好地监督善款的使用。不要等年老时或者等财富万贯时才行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那么偶然,一些人也许等不到年老,一些人等到年老时已无力监督善款善用。
灾难往往猝不及防,但是地震中巍然矗立的“最牛希望小学”,却以铁一样的事实告诉人们:只要在平时坚守良心、爱、责任与专业精神,平时的“点滴之力”可赛过关键时刻的千军万马,赛过灾难面前倾国倾城的努力!“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八个字,经过灾难的擦拭,力拔千钧。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会出现异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树开了两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树也有开花的现象,说明植物对地震也有很强烈的反应。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断裂附近的树木,由于构造的应力和热量,温度升高使树开花,一般呈带状片状;(2)电磁效应与生物机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电磁效应能够促使植物生长;(3)由于暖冬现象,气候变暖,使树木二次开花,植物异常对应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属中长异常期。
四、防震减灾常识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会出现异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树开了两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树也有开花的现象,说明植物对地震也有很强烈的反应。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断裂附近的树木,由于构造的应力和热量,温度升高使树开花,一般呈带状片状;(2)电磁效应与生物机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电磁效应能够促使植物生长;(3)由于暖冬现象,气候变暖,使树木二次开花,植物异常对应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属中长异常期。
四、防震减灾常识
实际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动、地裂缝等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灾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倒塌造成有。根据科学家对世界上130次破坏性地震的调查表明,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各类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和地震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造成的,但由于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类建筑无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现阶段地震预报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人们希望的准确程度,因此灾害地震往往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令我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而错失躲避地震的良机,甚至可能会因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因此,掌握科学的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发生: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9级修正为里氏8.8级。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北京时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再次将震级修改为9.0级。 据权威人士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太平洋,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应该注意环太平洋地区由此引发的海啸。
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中国地震局网一开始的是里氏8.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是8.8级。该权威人士表示,中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这是关注地震波不同方面得出的不同数据,在物理上能够解释。中国距离震中距离较近,他认为测量数据应该更接近于准确。
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将西太平洋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修正为里氏9.0级。
救援方面:随着地震的发生,海啸的接踵而来,日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海啸吞没了城市和农田,有的村庄甚至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迅速的被海啸淹没,全世界各个国家也在第一时间派遣医疗救援队伍参与搜救工作,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主席阁下致电我国天皇陛下,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中国政府向日方提供物资援助,并迅速派出国际救援队,积极开展救援活动。许多中国民众也向日方表示慰问。日本正在国际社会支援下开展救灾。日本政府将确保在日中国公民安全,全力以赴为他们提供支援和方便。日方愿与中方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最近两天,3月1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继续组织搜救行动,救援队在日方提供的一台挖掘机的配合下,对第一责任区的重点废墟进行挖掘搜寻。救援队采取机械挖掘和人工搜索与光学生命探测仪探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第一作业点的搜索排查工作,共搬移房屋损毁堆积物600余立方米,同时进行了重点废墟周边现场详细勘察工作。18日继续在日方重型机械的配合下组织搜掘,当天14时46分,日本举行全国默哀仪式,仪式期间暂停所有搜救工作,仪式之后,救援工作重点将开始转入废墟清理和遗体搜寻。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派出救援队伍参与对人员的搜救和核危机的治理等。
昨天下午两节课后回到寝室,习惯性地坐到电脑旁,想看看有没有新的校内外消息。突然,电脑上跳出了一条让人震惊的消息,我们的邻邦----日本东北部,在北京时间11日下午1点46分左右发生了里氏8.8级的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日本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啸,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到了晚上都还一直不自觉地关注着这次地震的发展情况。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严格地讲是吓坏了。从新闻报道的语言描述,特别是电视台在第一时间通过当地当时的监控摄像所采集到的那些令人颤趔的真实镜头,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强烈摇晃的高层建筑,大幅度摇摆的各种指示牌,纷纷散落的超市货物,还有来不及从惊愕中平静下来的人们,纷纷从办公室或住所中跑向大街,或是广场。特别是开列的地面,扭曲的公路,被冲断的桥梁,仿佛是哪部灾难片里的精彩镜头,但可惜这是真实的日本东北部。更可怕的是地震引起的海啸掀起了高达十米的巨浪,似无数头凶狮恶虎,向海边扑来,又像是一步巨大的推土机,所到之处几乎被夷为平地,平日里骄横无比的汽车甚至被轻轻地抛上了屋顶,甚至连在我们看来是庞然大物的万吨轮,在海啸的“推波助澜”中,全然没有了主动权,纷纷被卷入急流旋涡。截至我写这篇文章时,本次日本强地震和海啸已造成了600多人死亡,800多人失踪,1000多人受伤。地震和海啸同时造成了日本东北部福岛、岩石和茨城等多个县交通和供电供水中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在为人类遭受如此大的灾难感到惋惜和痛心的同时,也在心里升起几许的宽慰。下面是从这样的大灾中感悟到的几个关键词。
坦然地应对。这次地震,以及由地震引发的海啸,级别之高,强度之大,影响之广,可谓是人类历史之罕见,就连地处地震活跃带、频发区,每年要经历数千次大小地震的日本民众来说,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灾难。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震和海啸来临时,人们没有过分的慌张,有的只是有序的撤离和有效的自救,更没有出现哄抢等不法行为。这跟日本政府和民众历来重视应灾演练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教育的成功和日本民众的素质。
中国的反应。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国家对人民生活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重视。这样的意识和举动也同样体现在对待出门在外的华人,甚至华侨身上。但本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召开两会的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同样启动了应急机制,通过我驻日使领馆查找我在日人员的下落,确认他们的生命安全,并及时公布了求助电话,方便在日人员及其家属联系。这样的国家行为无疑是对我在外人员的最大安慰,也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巨大鼓舞。不光是这次日本大地震,其实在次前应对利比亚国内骚乱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同样迅速作出了反应,并动用了国家各方面的力量,乃至通过成功的外交行动,成功撤离了我在利比亚的所有公民,这样的举动在国际撤侨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声认可。这样的行为反映的是国家的实力,但更折射出国家对其子民的关心和爱护。
大国的责任。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尽一个大国的责任。这次日本的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除了关注在日华人华侨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外,也通过各种方式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表明了态度,中国愿意为日本的抗灾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援助。而且到今天下午为止,所有承诺的救灾人员和设备全部集结到位,只等日本方面的态度。这就是一个邻国,一个在上世纪初期曾经饱受日本侵略者欺凌的邻邦大国的态度。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没有理由纠结于过去的“爱恨情仇”,我们更不应该把过去的仇恨转嫁于今天的日本人民,我们应有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形象和气度,我们要尽到一个世人瞩目的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尽的责任。
今天,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能只在“黄金72小时”出色
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大地震灾害,猛然间发生在离我们似乎相当遥远的青海玉树。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几乎都是事情发生不到半个小时就得知消息了。汶川的一些伤痛犹在,我不禁一面祈祷,一面寻找着是否有学校的受灾情况。然而,心中纵有一千万个不愿意,我还是看到了孩子遇难的消息——“当地有一所小学倒塌,目前有5名小学生遇难。总体遇难人数还在不断上升。”(人民网4月14日报道)
无情的灾难总是在检验我们这个社会,考验党和国家,考验政府应急能力。在玉树地震之后,青海省领导同志迅速赶到了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已经奉命开进灾区解救人民,救援队陆续进入,各地的支援和志愿者也在集结之中,随时可以开赴灾区。而在信息方传播面,电视和互联网,电台滚动报道着这方面的消息,随时更新最新消息。面对已经发生的灾害,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稳定有序的指挥和人民对领导者的信任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镇定情绪、创造精神是我们面对灾难最强有力的武器。可以说,青海省的救灾是有效和迅速的,这是源自2008年抗震救灾的历史经验,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的体现。
但是救灾本来就是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减少损失更应该从在前做起。灾难在考验我们,也在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促成我们发现经济建设和抗灾防灾中的各种漏洞,防止以后类似的灾害。四川地震后,各地在防震以及救灾等方面都有大的作为。
汶川地震之后,中央就曾经下命令各地严格检查学校的安全状况,并要求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改善。这是在汶川之殇后带血的教训。学校的硬件不管是否现代,必须首先经得起考验,这是最大的前提,而能保证学生最基本的生命安全,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再不能无视切肤之痛,麻痹大意了,抱着侥幸的心理耍着小聪明,岂知,这会“聪明一时糊涂一世”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是时代要求、形势所逼、势在必行。是因为抓落实,能产生生产力、激发创造力、提升竞争力、增强凝聚力。之所以,全市防震减灾战线的全体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做到“五要”,在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上下功夫。
一是指导思想要明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做人做事、举止言行的具体表现。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党和政府赋予给我们的神圣责职,抓好本职工作的落实,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的检验,是讲政治的要求。坚持用党性,讲政治的要求端正抓落实的态度,约束抓落实的行为,衡量抓落实的效果,增强抓落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防震减灾事业是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根本任务是发展。发展才能破解难题,发展离不开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心一意抓落实。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抓不好落实就是不称职,不抓落实就是失职。因此,从高度认识抓好落实的必要性,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责任心要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可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就不可能高度负责的去抓落实。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固然重要,但是责任感、事业心更不可缺少,本事再大,如果缺乏责任感,不去抓工作的落实,就只是空谈误事。所以,作为领导干部工作水平的高低不是衡量其优劣的唯一标准,而衡量的尺度主要是看其对工作是否尽了力。水平高的人不去干事业、不去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等于没水平,能耐大的人,不去谋实事、不去干正事,等于没有能耐。防震减灾岗位两无“钱、权”清贫枯躁,难干出政绩。所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牢记务实、勤政廉政准测,时刻想到党多年的培养,组织把我们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拿着国家的奉禄、花着纳税人的钱、享受着应有的待遇、尽管自己有这样的那样的情况,或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干好工作是前提、是本分,必须把应尽的职责尽到、必须把该抓的工作抓好、切实做到“实干兴邦”、问心无愧。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7-02
第八版《诊断学》的修订正是全球医学教育百年反思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我们的教学必须反映当前和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并围绕着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这一目标,同时还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与毕业后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1]。
1.学生学习心电图所面临的困难:
1.1对心电图学课程认识的不足:在第八版《诊断学》心电图内容只占到“薄薄的”几页,课程设置时间短暂,但它却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临床工作中既是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又是执业医师考试技能操作的内容之一,心电图的学习是《诊断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我们的章节在《诊断学》相对靠后,课程一般安排在本学期将要结束的时候,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另一方面要面临重要基础学科考试的压力,往往忽视心电图的学习。所以,在心理上很难重视这“最后的小精彩”。
1.2学生精力有限、老师热情低沉:心电图教学处在基础课程最多、难度最大的学期,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内容繁多、难度极大、时间与精力有限,很难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最后的“小小的”章节。当老师看到疲惫不堪、面带倦容的学生们时,很难激发老师的授课热情;同时授课时间短暂,老师走马观花一路走过,师生之间不能建立一定的感情,很难激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也严重影响教师授课的质量。
1.3 心电图教材是“浓缩的精华”:《诊断学》中心电图学内容大部分为结论,原理及范例的内容很少,教学变成教师念书,学生记忆和背诵,所以学生只能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且心电图学很多是枯燥的数字,学生们在短期内很难理解其深奥的含义。当代的学生思想活跃,很难只接受“填鸭式”的教学。
1.4 心电图学科难学:首先心电图理论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各章节的内容联系性不大,教材大部分只给出结论。其次心电图复杂,图形变化多样,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份心电图,出现疾病时,心电图又变化万千,学生阅图能力差,只能简单的“纸上谈兵”,怎样在这千变万化中寻找规律呢?怎样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不再惧怕心电图呢?
2.临床医生在应用心电图中遇到的困惑:
2.1 学生时代没有重视心电图的学习,只是背诵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不知其由来,只是应付考试。在工作中才发现它的重要性,可是工作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很难静下心来,再系统学习心电图,所以,心电图的诊断一直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来应付日常的工作。
2.2 很难看懂心电图专业书籍:一方面在学校学习心电图的内容很难与工作中实际情况相衔接,另一方面心电图的原理深奥,涉及基础学科的内容很多,很难看懂心电图专业书籍,特别是原理及复杂心律失常。这就存在着学生在学校学习与毕业后教育不能相对接。只是停留在结论的“背诵”阶段,疑难复杂的心电图很难看懂讲清,心电图的学习一直处在惶恐的阶段。
2.3 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心电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内容必须与阅读心电图相结合,而心电图的分析和正确诊断又常常需要与临床知识相结合。而学生们通常只会死背心电图的诊断依据及一些典型的现象,面对实际病例常不知所措,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诊断。
3.心电图教学体会与展望:
3.1 我国大学教学方法基本一成不变:要说有变化,增加多媒体技术可能是最明显的变化。现在仍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跟几十年前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教学体,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学生充当看客或听众所谓知识也好、信息也好,都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就是所谓的灌入式、注入式方法[2],这对心电图的教学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课堂上教师是中心、教材是中心,在整个教学中课堂又是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心电图教学很难有所突破;同时教室的桌椅大都是固定的,不能移动,教师无法组织有利于心电图教学的场地。
3.2 医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别是心电图教学,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它是应用的学科,服务的对象是一群特殊的人――患者,其教育方法有别于其他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不断地加强实践训练[3],否则学生面对患者时将有巨大的恐惧感。心电图是一门特殊的医学学科,一方面它的原理复杂涉及基础学科的内容很多,所以讲透、学透原理十分重要,它能很好理解心电图的由来,不在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不在惧怕心电图,能在变化中的心电图找到共同点。另一方面学习心电图必须反复看图,重视图形教学,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电图知识。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首先我们借助多媒体设施,在课堂上将心电图教学讲解与图形显示同步进行,适当配以动画;其次充分利用板书,反复画图强化;再则课下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反复画图强化所学的内容。对同一种疾病的心电图特征结合图形反复讲解、画图和描述,学生看图听讲一目了然,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3 引导学生由学习教材转向学习学科:使学校学习与毕业后教育更好的衔接,这在心电图教学别重要。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医生,《诊断学》中心电图学内容只是浓缩的精华,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在工作中能灵活应用,心电图要学的内容很多,要阅读的书籍很多。所以,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阅读更多的心电图教材,学生们接受的知识越多,掌握得越具体、越细致,才能使教学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的火花,激发师生的学术灵感,为以后工作打下更好地基础。所以,让学生超越教材进行学习,是心电图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心电图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
3.4 使学生初步建立良好的心电图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结合教学要求的内容,收集大量典型的心电图,建立心电图图谱,学生每人一册。通过反复阅读心电图图谱,强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强调分析心电图的基本方法和规律,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这将大大地提高同学对心电图的学习热情。是心电图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随着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必将更新一些心电图的传统概念和出现一些新的诊断标准,在第八版中有很多细节的改动,如心肌梗塞诊断标准与最新的国际诊断相接轨;在心律失常中给出了原理内容,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图形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跟上年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主编.诊断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83-527.
[2]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2009,30(8):95-100.
中图分类号:B845.67,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4-030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017
Individual resili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of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in Wenchuan earthquake
WU Sheng-Tao1,2,LI Juan1,ZHU Zhuo-Hong3
1Center on Aging Psychology,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3Crisis Intervention Center(Chengdu),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Juan,E-mail:lijuan@psych.省略;ZHU Zhuo-Hong,E-mail:zhuzh@psych.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in Wenchuan earthquake,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support,life satisfaction,depression,and somatization.Methods:Totally 166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and 180 survivors without family member lost from earthquake sites were screened out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The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Scale(IRS),Social Support Scale,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and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At the same time,133 participants from normal area were assessed with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Scale.Results:(1)The scores of IRS in survivors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survivors without family member lost and participants from normal area[(2.41±0.74)vs.(2.74±0.71),(2.76±0.72);P
【Key words】 individual resilience;social support;life satisfaction;depression;somatization;survivor with family members lost;cross-sectional study
韧性是人类面对逆境时的一种良好适应[1-3],是诸多环境因素及个人、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4],因此广义的韧性既包含内部的个体因素(如积极、乐观等品质,即个体韧性),又包含外部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5]。由于过程的系统复杂性,片面强调某一方的韧性必然会造成简单化的倾向[2],但以往的实证研究误以为韧性是一种个人品质,甚至在逆境给人带来心理压力时指责个体未能按环境要求行事,应该为他们自己的心理问题负责[6];尤其韧性一词被引入中国以来,由于被认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不谋而合,而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个人技能或品质[7],是中国青少年面对逆境时最显著的特点[8]和中国工人最重要的心理资本之一[9]。
然而,一些研究证实仅有个体的韧性对于整个逆境复原过程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如,关于9.11灾难的研究表明个体身上的韧性品质并非普遍流行,在高暴露环境下,韧性会相对较少[10];对地震灾区老人的研究发现,个体韧性只能帮助脆弱的老人在认知层面上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调节,但是还不足以强大到缓解他们的抑郁和躯体症状,因此在极端条件下个体韧性的逆境复原作用是有限的[11]。
灾难是一种逆境,家人遇难更是极端创伤条件下的逆境。以往的研究者主要关注青少年的复原机制与心理健康 [12],很少有人针对遇难者家属的创伤复原做专门的研究。本研究以广义韧性为基础,同时从个体韧性与社会支持两个维度考察遇难者家属的逆境复原机制,并以生活满意度、抑郁、躯体化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来验证个体韧性的有限性[11]。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5.12地震后8个月,研究者在重灾区(绵竹、什邡、北川)的居民安置点开展了为期1周的春节前慰问活动。民众在领取礼品后参加一个个体访谈,期间谈及家人在地震中的伤亡情况,并自愿参加后续的研究。
灾区遇难者家属:共有272人报告其在地震中有亲友遇难,研究者排除遇难者为受试者的亲戚、朋友等家属关系不明确的情况,最终获取确有家人(即父母、爱人、儿女)遇难的有效受试166名,其中女性97名;年龄21~70岁,平均(42±10)岁。
灾区家庭完好无损者:共有401人报告其在地震中无任何亲友伤亡,但样本量是遇难者家属的近2.5倍。为减少随机误差,研究者对401个样本进行随机分半,最终获取180名家庭完好无损的受试作为灾区遇难者家属的对照组,其中女性77名;年龄18~80岁,平均(40±12)岁。
非灾区受试:研究者在非灾区(北京、四川射洪)的社区开展了类似的节前调研,共有150名当地居民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户籍信息不清和中途退出的情况,最终获取有效受试133名,其中女性70名;年龄18~64岁,平均(38±10)岁。
1.2 工具
1.2.1 个体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3]
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从不)~4(总是)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韧性越强。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S)[14]
共10个条目,采用1~4点或0~8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高。
1.2.3心理健康指标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15],共5个条目,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0 多个国家应用过 。原量表采用Likert式1~7点计分[16],为避免东方人在量表选项上的中间作答偏差,本研究在施测时将计分方式由奇数点改为偶数点(1=非常不赞同,6=非常赞同),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6。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17],共90个项目,采用1~5点(1=从无,5=严重)计分。本研究选用抑郁(13个条目)和躯体化(12个条目)2个分量表,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 0.94和0.91。
地震8个月后,经过培训的志愿者采用入户访谈的形式对灾区受试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另一项调研也在非灾区进行,但实测工具只包含上述调研的个体韧性量表和基本的人口学信息。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和Lisrel8.72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 果
2.1个体韧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组间差异
3组受试间的个体韧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事后检验表明,遇难者家属的个体韧性低于家庭完好无损者和非灾区受试。独立t检验表明,遇难者家属的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得分低于家庭完好无损者,而其抑郁、躯体化得分高于家庭完好无损者(表1)。
2.2个体韧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对灾区受试各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个体韧性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0.24,0.33;均P
按照差异检验及相关分析的结果,以受灾程度为自变量(0=家庭完好无损,1=家人遇难),以个体韧性、社会支持以及生活满意度、抑郁、躯体化为因变量,并将躯体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路径系数设定为0,其余变量间路径系数设定为自由估计,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所得模型的拟合指标(χ2=10.12,P= 0.001,df = 1, RMSEA = 0.16,NFI = 0.98,NNFI = 0.72,CFI = 0.98,IFI = 0.98,AGFI = 0.80)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18],个体韧性与抑郁(β= -0.04,P>0.05)、个体韧性与躯体化(β= -0.09,P>0.05)之间的路径系数未达到统计显著性,于是删除上述路径,新的模型拟合良好(χ2=12.85,P = 0.005,df = 3,RMSEA = 0.098,NFI = 0.97,NNFI = 0.90,CFI = 0.98,IFI = 0.98,AGFI = 0.91)。个体韧性较高者,其社会支持也较高(β=0.23,P
为进一步验证个体韧性的有限性模型的特异性,恢复个体韧性到抑郁、躯体化的路径,删除社会支持到抑郁、躯体化的路径,得到的社会支持有限性模型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χ2=32.64,P< 0.001,df = 3,RMSEA = 0.17,NFI = 0.93,NNFI = 0.69,CFI = 0.94,IFI = 0.94,AGFI = 0.79)。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完好无损的灾区受试与非灾区受试的个体韧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一般灾难环境下人们自身的良好个人品质依然能够保留完好。但是,遇难者家属的个体韧性低于灾区家庭完好无损者与非灾区受试,并且其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低于家庭完好无损者,抑郁、躯体化得分高于家庭完好无损者,表明遇难者家属的复原状况较差,验证了高暴露环境下韧性不足这一结论[10]。
在相关分析中,个体韧性和社会支持均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与抑郁、躯体化负相关,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3,19]。这提示,在韧性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者一般都能得出韧性与积极心理状态的简单相关,但忽视社会支持及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逆境复原机制显然是不科学的[6]。同时考虑个体韧性与社会支持的路径分析发现,虽然个体韧性较高者的生活满意度较高,但个体韧性与抑郁、躯体化之间的直接关系却并不显著,再次验证了个体韧性的有限性[11];同时,社会支持与个体韧性这两个维度的相关,以及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关联、与抑郁、躯体化的负向关联,支持了广义的韧性模型,即韧性、复原不仅意味着自身具有较高的个体韧性,更意味着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9]。也就是说,一些学者所谓的普遍存在的个体韧性,并不同于创伤后的复原,因而对于那些在极端创伤条件下表现出严重心理症状的个体(如遇难者家属)未必适用[1]。
本研究中的路径分析发现了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抑郁、躯体化的稳定关联,而删除社会支持与抑郁、躯体化之间路径的社会支持有限性模型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这表明,相对于个体韧性,社会支持在灾后复原机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再次验证了从外部保护性因素的角度来探讨韧性复原机制的重要性[4-5]。这提示,灾区的创伤心理辅导工作尤其要重视受灾群众社会支持系统的重建,而不应片面强调个体自身的内部调节。然而,鉴于个体韧性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7-9],以及中国文化强烈的个体指责的倾向[20],本研究对灾难条件下个体韧性有限性的探讨,对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系统时如何尊重个体的脆弱,以及面对创伤(或灾难)时如何更有效的复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6]。
致谢:中科学院心理所危机干预中心、四川团省委12355心灵驿站、什邡市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对本研究的取样给予了大力支持;余云红、郭卿、陈柳、杨晓婷、聂润秋、周婵、陈曦、王宁等同学,为本研究的受试取样、数据分析给予了帮助;中科院心理所吴振云研究员给予了指导!
参考文献
[1]Bonanno G.Loss,trauma,and human resilience[J].Am Psychol,2004,59(1):20-28.
[2]Fiksel J.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toward a systems approach[J].Sustainabil Sci Pract Policy,2006,2(2):14-21.
[3]Hamel G,Valikangas L.The quest for resili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2003,81(9):52-65.
[4]Agaibi C,Wilson J.Trauma,PTSD,and resilie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rauma Violence Abuse,2005,6(3):195.
[5]Mandleco B,Peery J.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0,13(3):99-112.
[6]Luthar S,Cicchetti D.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J].Dev Psychopathol,2000,12(4):857-885.
[7]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8]Shek D.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adversity: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Childhood,2004,11(1):63.
[9]Luthans F,Avey J,Clapp-Smith R,et al.More evidence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workers'psychological capital:A potentially unlimited competitive resource?[J]Int J Human Resource Manage,2008,19(5):818-827.
[10]Bonanno G,Galea S,Bucciarelli A,et 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disaster.New York 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J].Psychol Sci,2006,17(3):181-186.
[11]Hamamura T,Heine S,Paulhus D.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styles:The rol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J].Pers Individ Differ,2008.44(4):932-942.
[12]张姝,王芳,许燕,等.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56-561.
[13]Yu Xiaonan,Zhang Jianxin.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J].Soc behave Pers,2007,35(1):19-30.
[1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15]Pavot W,Diener E.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Psychol Assess,1993,5(2):164-164.
[16]Chen C,Lee S,Stevenson H.Response style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rating scales among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students[J].Psychol Sci,1995:6(3):170-175.
[17]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0,2(1):68-69.
[18]温忠麟,侯杰泰.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演练心得体会1
今天上午两节课后,我们在班级、操场上举行了一次严肃的防震防火逃生演练。
首先是在教室里进行地震自救。突然一阵警报声响“呼呼呼……”’!同学们都躲在教室的课桌底下,把板凳靠住自己的身体,双手抱头。同学们非常入戏,有的把身体缩的紧紧的,怕被上面庞大的物体砸到身子,有的双手抱着自己的脑袋,躲在那里一动不动,还有的同学跟其他人得板凳合在一起,拿着文件夹靠着手臂,恨不得把自己周围全都封起来。尤其是李泽同,他那肥胖的身体塞了进去,就着急的用肥厚的手抱住头,全身都在发抖。郑老师躲在课桌底下,脸上表情十分严肃。我心里情不自禁的说:“原来四川的大地震是这么可怕呀!难怪人们都要敬那位校长啊!”
接下来是防火灾逃生。全校师生都捂住鼻子,头也不回地往操场跑,我们班的同学们就像机器人失了控一样。“啊!救命呀!”什么乱七八糟的声音都有。虽然我们大吼大叫,但是郑老师时时刻刻都提醒我们捂住鼻子.
这一次逃生演练过程中,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是只有一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演练心得体会2
x月9日,我们海小全体师生开展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防灾逃生演练(地震、火灾),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火警火灾、地震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逃生,对这次演练,我是有点紧张,有点期待,还有点好奇。
两节课后,我们开始了自救演练,首先开始的是地震自救演练。紧急铃响起了,我们迅速地躲到了最近的桌子下面,如果真的有地震的话,就可以不被石头砸到了,有的躲在下面一动不动,好像一只冬眠的北极熊。而我缩成一团,心一直“扑通扑通”的跳着,铃声停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
地震自救演练结束后,火灾逃生演练又开始了,紧急铃声响起后,我们飞快地跑出教室,操场上井然有序的排好队,刚开始有点乱,大家你推我,我推你,经过老师的指点跑到操场上。
通过这次演练,使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灾难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安全意识与自护自救技能,从中我也体会到不管遇到任何紧急事情,一定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演练心得体会3
x月9日,是安全消防日。全校师生在学校进行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逃生演练。
上午九点半,我们演练了地震逃生。当时,我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写着数学作业,突然广播里传来了“呜呜”的警报声,并向同学们发出了发生地震的消息。听着刺耳的警报声和发生地震的消息,我心里十分紧张,只觉得天在动地在摇,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的悲惨镜头一幕一幕掠过我的脑海。同学们个个神情紧张,手足无措。这时,我们听见了班主任老师急切又洪亮的喊声:“同学们,地震了,大家不要慌!快抱好后脑勺躲到课桌底下去。”我们听从老师的指挥,象一只只机灵的小猴,迅速就躲到了桌子底下。
接着,我们又进行了火灾逃生演练。校园里又一次响起来刺耳的警报声。老师指挥我们捂住口鼻,迅速排队,有序地往楼下撤离,把我们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远离危险地区。
经过这次逃生演练,不但加强了我的自我保护意识,学到了逃生的基本知识,而且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灾难面前不能慌张,要沉着冷静地去面对,尽可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演练心得体会4
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在平常工作中大家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有句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作为饲料行业的我们,安全更应作为重中之中,安全才是第一生产力。
7月13日下午丰厚集团分公司思茅厚普饲料公司召开了一次消防演练,在演练前公司生产部领导谭明勇给员工讲解了灭火器的用法并实际操作以及火灾现场逃生演练知识的讲解。多位同事亲身体验了对灭火器的性能的了解和现场操作灭火。
当警报声响起,车间迷漫着浓浓烟雾,员工们在安全小组成员的带领下,迅速从车间各角落有秩序的从安全通道向安全地点撤离,并在一定时间内全部撤离到安全区域。
演练结束后,公司副总经理鲁江萍又组织大家一起对当天的安全演练作了总结,让员工们分享观后感,同时倡导全体员工时刻将安全牢记于心,不要去触碰安全的红线。
通过这次消防演练,让我们了解和知道了许多的火灾来临时自救的方法,也懂得了火的可怕。安全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生命诚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让我们每时每刻把安全牢记于心。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演练心得体会5
我们先进行了地震逃生演练。警报声一响起,同学们就纷纷躲到了课桌下,用手抱住头,嘴里还发出了求救的声音,不过,有些人以为这只是玩玩的,所以脸上还挂着笑容。
接着我们又进行了防火演练。一开始,警报声“呼呼”地响起来,听起来有一种不祥感。同学们大步流星跑出教室,个个脸上焦急万分,开始跑了,同学们三步并两步地跑向操场跑的时候,有的人脸色慌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的人非常镇定,跑得稳稳当当,还有的人幸灾乐祸,不重视这场演练。其中,有一个低年级同学跑步时摔了一跤,被落在了队伍后面,但他不肯放弃,爬起来继续跑,终于跑到了操场上。这时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到了操场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如何逃生的方法。
这次演习让我知道了:防灾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正的地震、火灾发生的话,我们就可以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