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考试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0: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声乐考试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声乐考试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2-01

本人一直任教高三高考音乐班至今近二十年,在教学初期我并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经验性教学,大约经过十年后教学上才逐渐成熟并摸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针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高考音乐生声乐科的能力,在此谨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一:

首先,我所教学的音乐生都是由当时高一级或高二级时才组织并形成30人左右的音乐班。音乐生中没有特招人才,刚开始连音符和节奏、简谱和五线谱都不会。同时学生受港台流行音乐的影响,基本上不太喜欢视听与学唱民族或美声歌曲,会唱美声或掌握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很少,声乐基础普遍起点很低。

其次,学生由于文化科的学习压力,在高一、二年级真正能投入学习声乐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很是重要。

针对音乐生普遍声乐基础差,不会唱民歌与美声歌曲且时间紧的现象,我就每天上午以带唱形式让全班音乐生一起学唱大量的民族与美声歌曲,以余开基编著的《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为主,挑选一部分适合学生考试的歌曲,从易到难。每天最少学唱3至5首(泛唱形式,暂不要求背歌词旋律),在一个月时间里,音乐生基本上会演唱一百首以上的中外歌曲,这就大大开阔了音乐生的声乐视野,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声乐兴趣,也给予学生对声乐歌曲很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从学唱过众多的歌曲中选择自己喜欢演唱的、并且认为适合自己且有能力演唱的歌曲(当然,这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再开始精细练唱。

同时,在大量带唱教学中,对于每首歌曲的学习,我都会严格要求学生划着拍子先掌握好歌曲的旋律,把握歌曲的节奏,歌曲的表达情绪,熟悉歌曲的前奏与间奏。即通过学唱、练唱歌曲旋律来提高视唱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乐感与节奏感,实现了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视练等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二:

经过近一个月的泛学泛唱,让学生轮流在课堂上练唱表演,我逐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声乐特点与音乐能力,便开始以能力层次来分组进行精细教学。分优级、中级、弱级,因教学时间所限, 30多学生中我以3-5人为一组,采用小组课与单独课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小组上课时间约2小时。

首先小组一起做仰卧起坐或数数下蹲等加强肺活量的练习,大约十分钟后,学生整个状态会兴奋且心态放得很开。稍作放松后开始小组进行有声呼吸练习15分钟左右,练声曲初以常用且简单为准,基本如下:

其次分别逐个针对性地强化练声大约20分钟。在练声过程中对学生演唱嘴形、口腔与牙关、喉头的放松等要点逐步引导,并让小组成员相互比较交流,不给学生空洞的理论宣教。杜绝在教学中嘲笑打击学生,力求保持幽默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单独教学时间大约30分钟。老师要在教学上做严谨的示范带唱,即对歌曲分乐句、乐段甚至难度高的地方分一小节来反复带动学生学唱,直至达到歌曲的演唱要求为准。老师带唱学生跟随模唱,体会正确的演唱和技巧这一过程极其重要。经过大约半年的严格训练,学生是会有很明显进步的。

教学实践三:

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对于如何选择合适学生演唱的歌曲,我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如何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

1.大多数考生经常选择演唱的歌曲不宜再选。因为评委一天要听好多考生演唱同一首歌曲,心里会烦闷且感无新意的,同时评委很熟悉这些歌曲,容易在考生间比较,对考生打分很不利。譬如有5或6人连续演唱《我爱你中国》,之后有一考生演唱另一首作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数就容易打上去。

2.新创作推出的歌曲不宜选择。这些歌曲未能经过时间的考验,艺术性与欣赏性难于被认可;同时不要选择过于偏的歌曲,这些歌曲很少流唱,很少人听过,有陌生感,初听会让人有晦涩生硬感,或作品本身不足,学生如在考试中演唱这类作品是很难表现得好的,也不易被评委接受。

3.尽量选择名家名作。名家作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创作旋律符合声音演唱规律,作品结构自然,评委在心里上也比较容易接受,不要认为别人演唱得好听的歌曲自己也去跟着唱,因为先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你自己演唱。

4.尽量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声乐能力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声乐特点,老师要十分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嗓音特点,了解哪些歌曲能力适合哪些学生学习和演唱。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歌曲中要力求扬长避短,尽量选择能掩盖缺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声音优点的歌曲。

5.不选择超越自己声乐能力的歌曲。不要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声乐能力有一个极限,超过自己的极限演唱就会力不从心,破音、失声、高音上不去等问题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所以尽量不要盲目追求演唱大歌曲,当然大歌曲演唱得好肯定能获得好成绩,但高中音乐生学习声乐时间过短,很多声乐基础还未能打牢,考试中演唱大歌曲往往吃力不讨好。

教学实践四:

学生声乐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教学,从泛学泛唱到精学强化,就临近专业考试的检阅了。

在考前要尽量多准备应考歌曲。我的做法是首先在考试三个月前,精选好约12首歌,经过强化教学,找出学生的不足或不适合点,在考试前二个月,从12首歌曲中再精选出约6首歌曲;再强化,再找差距与演唱缺陷,最后在考试前一个月,确定好3首歌曲,在以往的能力与熟练的基础上,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强化教授学生演唱好最终选定的考试歌曲。

篇2

声乐考试是一项比较综合的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考前辅导的教师的考验更是严峻,考前辅导对于考生的备考非常重要,分析考试的特点及考生可能会遇见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考前强化辅导的几点思考。

一、演唱技巧

声乐高考对声音的本质有较高的要求,俗话说就是要求考生得有嗓子,要求考生有适合唱歌适合考声乐的嗓音条件。选择声乐的考生要具备圆润干净结实悦耳明亮有弹性的嗓音,即高条件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指的是歌唱发生的方法,能否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而唱出美妙的声音,以及声音的表现力和控制力,如音色的变化、声音的力度和连贯性、声音的强弱等。声乐考生在演唱技巧方面的训练有差别,不同院校的录取标准差异性也有。

二、艺术表现力

声乐歌唱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包括表演能力、语言表现、音乐表现和声音表现。音乐表现的基础是对相关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正确分析,并以艺术表现的几种方式体现。音乐表现力是为了进行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借助音乐的强弱、速度、节奏及力度等的变化来体现。声乐的艺术表现要求歌唱过程中要有甜美、圆润且明亮的声音,当然歌唱中的音色并不是没有变化的,也并不是任何情绪都是越亮越好,并且音色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亮的、暗的、刚的、柔的、强的、弱的等多种多样且多变的,且音色的变化是从歌曲内容中体现出来的。歌唱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的夸张程度是远高于生活语言的,歌唱的过程中不但要吐字清晰,还要保证正确的语气,特别是要将重点词突出。

三、歌唱表演及舞台形象

演员是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将来发展的方向,这就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的形象有一定的要求;教师是声乐教学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端正的形象,由此可见无论声乐相关的专业是什么,表演者在舞台上首先要重视自己的形体姿态和气质。其中,松弛站立,眼睛有神,双肩自然下垂,头端正,胸微挺等都是歌唱人员在演唱过程中的基本姿态,但是这种形体姿势也不是一直不变的,表演者的形体姿态也应该随着表演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作品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例如,在《拾彩贝》这一歌剧中,“又到了拾贝壳的时候”的内涵解读中,为什么要拾贝壳,其实拾贝壳是假,真正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童年的留恋与思念,表演者要充分了解其中内涵,并将其表演出来。表演的过程中还应该感受身处歌中设定的情景内,用心去表演,使表演丰富而有激情。

四、歌唱心理

考生的歌唱心理也是高考声乐考场评委考察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歌唱者要想充分发挥其才能就必须要把心理状态调节到较好的状态,相反,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舞台表演太紧张,就会大大影响演唱的效果,以至于影响考试成绩。例如,由于紧张出现声音发抖、走神、走调、声音哑、忘词等等。而歌唱心理的培养并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在平日的声乐训练中加强训练。在声乐高考的考场上心理状态是重要的竞争指标,考生尤其是在考场避免自我批评,要注意自己仅是一个考场而不是歌唱家,应该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艺术素质,实事求是的展现和评价自己。考生应该好好备考,尽可能的避免临场恐惧,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使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五、考试中歌唱的完整性

歌唱的完整性指的是准确的节奏和音准、熟练的歌词,可以准确的理解作品并将其正确的表现出来,这也并不是要求每个考生都做得尽善尽美,可能一部分考生的发声技巧和嗓音条件好一点,一部分考生在表演能力方面条件好一些,但都应该保证歌唱的完整性。如曲目《我的祖国妈妈》,通过分析发现,在《我的祖国妈妈》这一歌曲的第一小节,旋律的节奏律动和歌词的朗诵节奏十分吻合,所以这一节奏构成了整篇曲子的核心。继而在第二、第三小节的歌词节奏中出现了服从旋律发展的节奏。之后的几小节词曲的节奏也十分吻合,可以发现曲作者对词曲节奏的结合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另一方面,关于歌词吟诵声调与旋律音高之间的结合关系。在歌曲的前面七个小节,歌词的吟诵声调与旋律线的运动不太吻合,在之后的六小节里,尤其是“祖国妈妈呀”的歌词声韵与旋律音高结合十分密切。尽管有的地方存在着倒字的现象,例如“海角”的声韵极有可能让人误听成“海礁”,但是附点四分音符节奏与主题呈现时音高的连续上行运动的结合运用,瞬间把海外赤子的爱国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的情感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所以前面七个小结的矛盾音乐形象的整体安排,处理得十分得当。所以可以看出歌曲的完整性对于情感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曲目的选择

曲目的正确选择,对于考场上考生演唱水平的发挥、艺术才能的展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的曲目可以有效增强考生的竞争力。在进行曲目的选择中,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考生选择的曲目应该与自己的程度相适合,不能比自己的演唱能力过低或者过高;第二,考生选择的曲目应该适合自己的声部,例如歌剧选曲会对人物及声部有特定的要求,应该按照其原调和声部来演唱;第三,考生选取的曲目应该适合自己的唱法类别,声乐包括民族和美声等,只有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唱法类别的曲目,才能更好的展示考生的演唱特点和才能。此外,选择合适的曲目在考试中还有扬长避短的作用,对于高音比较擅长的考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满江红》等是较好的选择;而对于中低音比较擅长的考生,《踏雪寻梅》、《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以中低音区为主的曲目是较好的选择;对于擅长舞蹈的考生,选择稍带舞姿的歌曲可以使自己更闪光。同时在曲目的选择上还要考虑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提升自己的演唱效果。由于声乐考试时间有限,考生在选歌曲是还应该充分考虑表演的时间,做到不同风格歌曲的搭配,在有限的时间中从不同角度展现自己的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七、总结

一年一次的高考对于每位考生都至关重要,对于所有从事考前辅导的老师来说也是最严峻的考验,希望本文浅说的几点高考声乐考前强化辅导的建议,能够进一步完善声乐考前辅导的教学质量,以帮助更多的考生在高考中去的好成绩,实现声乐梦想。

参考文献:

[1]关欣.关于音乐类考前生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34-136.

篇3

改革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作品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多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可喜成就,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本科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中具体化和合理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声乐课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调等曲目。据调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曲目基本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及后来多次修订的高师声乐曲选教材,内容上,少数民族音乐的曲目在数量和份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少数民族和地域性音乐特色的作品难以呈现。在声乐教学上依旧存在一些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区域性特色声乐作品使用偏少,国外声乐作品涵盖面很窄,更新缓慢。因此,声乐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大量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首先,在原有高师声乐教材基础上,以我国民族发声为基础,学习借鉴西方发声方法,撰写具有地域和民族的声乐特点的一整套从演唱方法到曲目内容的辅助声乐教材,把本地域少数民族的民歌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按类别、内容、曲调、难易程度等编写为声乐教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精髓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民族音乐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切实体现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地域特点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和有效方法。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应有计划地加强区域特色声乐教学,要把声乐教学当成培养正确审美观、开阔学生视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工作,不能将声乐课变成声乐技巧课,要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增加声乐课程的宽度和厚度,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要调整头脑中既有的声音概念,不要总是以一个固化的标准看待声音,不要轻易认定某种声音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因为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要大胆鼓励学生多唱新作品、尝试新唱法,排练新形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应用型的特点。

改革声乐课程的设置,做好大课小课的合理安排

据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多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由于扩招,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的声乐教学采用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众等大小课并存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通常学生人数在6人以上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声乐大课;学生人数约2-5人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之为声乐小组课;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的则称之为声乐小课。传统的声乐小课虽然教学过程中针对性比较强,利于声乐技能的练习,但却存在着缺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向的整体流,不利于声乐表演的学习,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场地或情景中心理过度紧张、过度的依赖教师的指导而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将声乐大课与声乐小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小课的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在特定的阶段融合大课教学,合理安排大小课,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大课以理论为主,小课以技能为主,大课小课紧密结合”。声乐大课主要讲授具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是对传统声乐小课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声乐大课是含技能技巧在内涉及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关注学生素质提高的人文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将大课合理地安排于学生学习声乐小课的四年之中,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演唱程度安排学生两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相应地开设声乐基础理论与名作赏析和声乐发展简史两门大课,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始技能训练。第二学期仍然上两个人一节的小课,同步开设意大利语音拼读与嗓音保健两门大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第三学期开始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相应开设正音课,开始严格系统的指导与训练。第四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教学法,为学生上中小学音乐教法课程做准备。第五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开设歌剧名作赏析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第六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美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第七、八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不定期开设声乐讲座,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小课的结合不仅减少了课时量、降低了教学成本,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授课方式既保持了师范性的特点,又打破了传统单一授课的形式,提倡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改革声乐考核方法,突出实践性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通过几代声乐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音乐专业的部分课程在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这些改革将考试变得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让学生在考试中不但得到检验还能得到锻炼,使学生成为既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又能够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课程的考试形式及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声乐考试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往传统的考试中,考试内容太单一,不是注重技能训练就是注重理论基础,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也没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今声乐课程的考试改革为了加强教学成果的实用性,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更新,在考试规定曲目中更多地、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及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要求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五个学期开始,考试内容中添加音乐会实践成绩,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音乐会形式不限,可以是同一个老师的专业学生合开一场;可以是同年级的几个同学合开一场;也可以是个人独唱音乐会。同时,规定毕业生在毕业考试时演唱曲目中必须含一首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作品或中小学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既能促使学生重视实践练习,又培养了学生声乐教学教唱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大量有特色的、实用性较强的歌曲,使其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己迈出了可喜的脚步,但有许多方面还要靠时间和实践去总结与检验,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于调整和不断完善。我们坚信,只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全发展的人才。

作者:薛蕾

篇4

声乐实践教学与基础技能、心理素质、社会实践创新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基础技能上,声乐基础课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具备高超的表演性质。学习声乐课程之前,我们首先要对音乐理论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通过具体而认真的演唱,掌握其中的精华。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程应该从舞台表演、声乐教学法等方面入手,针对学生们参差不齐的能力从而进行因材施教,大多采用一对一授课的形式,小部分也有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并在期末开展各类形式的基本功大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目前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常都是需要可以进行声乐演唱的优秀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来说,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应该博览群书,了解在音乐史上各个不同时期音乐家的作品风格,这样才能准确的表达出作品折射出来的意蕴。在心理素质方面上,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但是声乐是一个表演欲望极强的一门学科,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一种舍我其谁的意念。有些学生在没有了解作品内涵的情况下,一味的追求歌唱技法,忽略了乐曲的情感,这样的练习是盲目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够沉浸其中的表达乐曲,从而达到音乐和人的完美统一。同时对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也应该多鼓励,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在不断的进步,定期举办各类形式的音乐会,逐渐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养。

(二)在社会实践创新方面的表现

在社会实践创新方面,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有些学习内容是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要出去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寻找,这就需要学生们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去进行实践,到学校指定的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聆听优秀教师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针对于声乐学科的特点,学生可以去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进行代课,这不但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还会提高学生与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学生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在声乐演唱的二次创作中加入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并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感。创新因素的核心是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声乐实践教学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性因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然演变为创新因素的重头戏。

二、如何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声乐实践过程中,付出精力和运用科学的练习方法同等重要,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应该保持良好的站姿、端正的学习态度、灵活的触键技巧,还要熟练的掌握调式规律,坚持每天进行发声练习。另外,不要盲目的追求演唱的进度,要扎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练习,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最后的成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有丝毫懈怠的情绪。“书山有路勤为径,琴海无涯练作舟”,基本功每天都要练习,终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应以视唱练耳教材为主,中国优秀艺术歌曲和外国优秀歌剧作品为主,相辅相成的配合练习。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声乐实践课基本以个别授课为主,也就是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的好处就是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可以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生效率。但是这种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可以根据演唱水平的高低,将学生分组进行集体授课,这样可以增进学生间彼此学习的动力。再者,声乐实践课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目标,因材施教,从而进行详略得当的学习。同时也应该重视课后的辅导练习,课后辅导练习也是对声乐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学习心得,阐释各自对作品的理解,这些有益的行为都能促进声乐实践教学的发展。总结考试的成败得失也是声乐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束后老师应该告知学生考试的评分标准,让学生知道自己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并写出一份考试总结,这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尤为重要的。

篇5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转贴于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篇6

普通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师资,音乐学专业中声乐学科历来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即歌唱教学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立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歌唱教学型人才,明确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始终是高师声乐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高师声乐个别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历经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种集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位于一体的新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已经形成。根据高师声乐学科自身特点建立的声乐学科新体系,特别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设立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增加了大量的声乐基础知识、声乐艺术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等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歌唱教学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体现出高师声乐学科所应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音乐院校培养歌唱人才的特征。

高师声乐个别课是占整个学科体系中课时量最大、最传统、最基础的课程,是声乐学科的主要授课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核心课程。然而多年来,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改革却始终没有突破原有的模式,在教学思想上过多重视歌唱技能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过多看重曲目难度的深延,在教学形式依然是“一对一”教师弹、学生唱的传统教学模式,考试成绩“一曲定分数”依然左右着对学生的评价。这些不但导致许多教师把教学科研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如何提高演唱技术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关注甚少,而且使学生迷失声乐学习的正确方向,过于追求歌唱技巧,而忽视对自身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会唱不会弹,会唱不会讲,会唱不会排”的现象严重,脱离了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音乐师资轨道。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论在课堂歌唱教学还是在辅导课外歌唱活动中,除了要具有基本的歌唱能力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就是其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时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自弹自唱能力、创新能力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引导学生对自己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关注,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其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中,就难以具有新时期对中小学歌唱教师必备要求的――教会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1]的教学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的歌唱教学的要求,具有“既能唱又能教”的双重能力,是当前高师声乐个别课教学改革首要任务,也是声乐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探究的方向。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声乐个别课教学要改变那种传统的对歌唱技术因素要求过高、技术至上的教学思想,改变发声技术占据课堂左右师生的局面,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的歌唱教学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突破和跳出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途径入手。

(一)建立多容量的立体课堂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所谓多容量的立体课堂教学空间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是指课堂教学要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内容,改变以往声乐个别课单纯的“声音声音还是声音”的“技能第一”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使声乐课堂呈现出涵盖技能、判断、知识、审美、表现等多容量的教学内容;纵向是指根据不同学年不同层次的学生,依照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科学合理地设计好学生在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周的教学进度及应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哪里出问题,老师就抠哪里”,因为一个技巧问题不能解决,学习就止步不前。要像声乐集体课或其他理论课一样,依照教学进度精心备课题写教案,有意识地增强课堂内容的知识量及连续性和完整性,按时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或许这节课学生的声音在某个技能上或音乐表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但不会影响学生整个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建立多容量的立体课堂教学,教师有层次、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条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较为规范的课堂教学,会耳熏目染地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的课堂教学思维,为他未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是一种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与中小学歌唱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声乐教学不再仅仅是技术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一种课型规范的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所谓“一对二”声乐个别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改变以往声乐个别课“一位教师教,一位学生唱”的教学模式,探索“一位教师教,一位学生弹,一位学生唱”的三人课堂教学模式。如:甲学生唱,乙学生弹,在甲学生唱完以后可以先由乙学生指出该学生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接着乙学生唱,甲学生伴奏,甲学生点评,再由教师引导点评讲授。“一对二”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两个学生要为对方弹奏练声曲和声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听出并评判对方声音和歌唱中的问题,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师生双方对加强对未来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第一,“一对二”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钢伴能力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最为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也是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毕业时依然达不到在各种调式上自弹自唱能力和即兴伴奏的能力。通过“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为对方弹奏练声曲和声乐作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钢伴的积极性,同时长期大量弹奏曲目的累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弹奏能力这一薄弱环节;第二,课堂上两位学生相互的评判及教师的引导的点评,不仅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能力和审美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歌唱教学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教学能力;第三,通过“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拉长学生课堂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接触了更多的知识和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第四,通过“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更加重视对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能脱离单纯的追求歌唱技术的困扰。

(三)改革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重心。

声乐考试评价是引导师生对自己教学成果和学习水准的评价,因此考试的内容和评判标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因而声乐课程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一定要和我们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声乐课程考试内容应由原来的单一的曲目考试变革为多重内容的考试,声乐考试内容包括应是指定曲目和自弹自唱曲目大项,再加上平时课堂成绩。这样,学生声乐学科的成绩不再是单指他歌唱技能的成绩,而是指他的歌唱能力的综合成绩。曲目考试标准的打分标准要以音乐表达和基本的技能掌握为评分标准,自弹自唱和伴奏打分标准以即兴能力和钢伴水平为主。通过考试内容的扩展,促进学生的学习钢伴的积极性,把师生学习的目标从追求歌唱的难度高度心理,摆正到真正培养自己去如何做一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上来。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立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歌唱教学型人才,不断提升高师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中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现出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学科与其他专业声乐学科不同培养目标与人才特色的差异,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J616-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29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70-02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声乐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体系中举足轻重。

声乐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演唱技能,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因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合理的学生发展评价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发展评价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必须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制度,除了应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查明和发展他们的多层面潜力,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了解情况和自我肯定。《国家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对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反映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应用标准的基本概念,注重以评价为基础的教育,激励和提高成绩,通过对科学课程的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教师进步,改善教育管理,并促进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声乐技巧的理解和掌握,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将重点放在学习成果以及学习过程的演变和发展上。声乐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这能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的音乐学习情况,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找准学习的方向,从而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己的声乐技能。

二、内容与指标的评价

笔者通过对《国家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相关概念的理解,认为对学生在专门从事音乐学前教育中的发展情况的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声乐学习的情感态度评价

情感态度评价是指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态度以及学习声乐时的情感反应。声乐是情感艺术,声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倾听、演唱歌曲,充分感受歌曲的美和歌曲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内涵。

学习音乐的学生的情绪态度与音乐本身和音乐知识没有直接关系,一些缺乏良好的嗓音条件和音乐知识的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因此,对学生声乐学习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声乐学习的知识技能評价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声乐知识与声乐技能的评价应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相区别。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的评价应符合该专业声乐教育的特点。首先,该专业大部分学生在进校前,尚未经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对声乐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具备声乐技能了,即便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也仅处于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评价就不能是单纯地对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考核,还应当对他们的歌唱状态、音准、节奏、歌曲感情处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声乐学习的创造性活动评价

近年来,随着音乐课的发展,音乐创作教学开始进入中学的音乐课,成为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声乐知识,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容及情感,也透过歌曲的学习把握了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基本元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有目的地进行幼儿歌曲的创编、幼儿歌曲表演的创编等创造性活动,教师通过对这一类创造性活动的评价可促使学生积极拓展音乐思路,提高自身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针对以上评价内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以便使教师能够改进教学活动。鉴于音乐图像教学时间很长,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估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评价法、微格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和鼓励评价法,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小组评价法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学生按一定人数分组,第一,在分配给学生音乐学习的任务时,让他们明确规定合唱、声乐等活动的目标。

第二,根据既定目标对小组报告进行评价,这些目标是全日制的,包括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人评价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第三,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能力,包括歌唱技能。

2.微格评价法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还可采用微格评价法,即师生共同对录音或录像中的教学情景进行评估,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回看自己的演唱,找出问题,而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3.参与评价法

笔者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改进了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更能够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最终的分数”转移到“学习的过程”上。“参与评价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作为视听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1)自我评价。参与评价法的主要形式和最终目标是自我评价。学生很难准确和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声乐学习中的不足,并在之后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改进。从声音的训练开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演唱的情况,如“音高是否准确”“声音状态是否正确”“气息是否流畅”等。

(2)互相评价。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被经常使用。比如,在学生唱了一首歌后,教师总会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孰优孰劣,各自发表观点。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别人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对照自身,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不仅利于被评价者的提高,也促进了评价者自身的提高。

4.“激励评价法”

“激励评价法”的载体是教师。它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创造出各种生动、贴切的语言、姿态,对学生在声乐水平上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声乐教学结束阶段进行的比较重要的一种评价形式。为教师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测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性,以及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达标性考核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通过声乐达标性考核进行终结性评价的。考查曲目一般是指定教材中学过的内容。在考查过程中,教师从学生演唱的音高、节奏,演唱是否有感情等方面入手,对学生在考核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学生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的总体情况。

2.“活动评价法”

“活动评价法”就是评价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音乐能力,以及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态度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活动来实现。

3.“汇报型评价法”

“汇报型评价法”则是学生把某一阶段学习内容整理后向家长或学校进行汇报演出,以独唱、合唱等表演形式为主。

另外,学生在幼儿园进行音乐教学实习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课,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来评价学生的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情况。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评价结果的解释主要为分数解释和描述解释,分数解释主要体现在达标考核中,该分数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平时成绩:每一学期的课时为18周。根据上课、练习、考试成绩等,最后得出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

期末考试以全年级公开考核的形式进行,由所有任教教师监考,教师给学生打分(每个教师要回避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取出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

篇8

2010年第14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时增加了“表演素质”考试题,全国一片哗然,除舆论所说“增加看点”的同时,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增加表演素质考试题?什么是表演?表演在声乐演唱中重要吗?这些演员是否学习过表演课程呢?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开设了表演课程吗?

先来看看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声乐演唱属于表演艺术,它的完整内涵包括“演”与“唱”两个方面,即通过歌声(唱)和表演来创造鲜明的音乐作品形象,所以应该说内心情感与外在动作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的最高境界。而且,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总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欣赏的,所以说声乐演唱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其实电视大奖赛早已把声乐溶入到了“视”与“听”的双重要求之中,全国观众也早已从“视”与“听”两个方面来要求它的审美对象。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2010年青歌赛第二现场已有多位嘉宾多次从服饰、声音技巧到情感表现等方面提及演唱者所表达的音乐(声音)形象与作曲家的意图相去甚远,而这些选手却是全国的优秀选手。由此可知其他广大的声乐歌唱群体的表演水平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与我国的声乐教学重心很大程度上偏向技法,比较局限在声音的开发与利用上,找位置、找共鸣等。这也是大部分演唱者拥有比较好的声音的原因。

另外,从课程设置上看,国内9大音乐学院与声乐演唱紧密相连的非声乐系(声歌系)莫属,而即便是9大音乐学院的声乐系,也并非都开设了与表演相关的表演课程。

最后,从9大音乐学院近10年的学报来看,也未找到对声乐演唱专业从事关于表演理论的专门、系统的研究。一般提及声乐表演多数的研究仅以形体表演研究为主,而形体表演虽然能对声乐舞台表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代替专门的表演课。也有一些提及到关于表演某些理论对声乐演唱的作用的,如《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4期 张锦华的《关于声乐表演的几点思考——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等。

可见我国目前无论从对表演的重视程度、对表演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关的表演理论在声乐中的借鉴与运用上,都发现表演在歌唱表演中尚处在未受重视的阶段。而正是这种表演设置与理论研究缺乏,加之重视程度不够,促使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对表演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在现实情况中歌唱演员表演能力的缺乏。笔者认为,重视、加强舞台表演实践已成为声乐教学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表演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歌唱表现力

篇9

高考艺考生是近年来高校招生的重要群体,而声乐专业的考生则占据着主要地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竞争激烈的考试现实,高考培训班开始遍地开花,艺术类高考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很多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也加入到了艺考的队伍中,他们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首先,他们音乐基础薄,几乎未进行过专业学习,仅是凭借自己的喜好演唱。其次,学习周期短,阶段性强。他们都是上了高中后才选择学习声乐,只有一两年的时间,更有一些学生只学几个月就参加高考,而且平时学习压力很大,几乎没有课后练习的时间。最后,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声乐高考。而高考培训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正确的声乐教学方法和理念,加之学生的现状,教学中就会出现各种难题,事倍功半,有的甚至会出现嗓音疾病。

声乐教师面临着如何对基础浅、底子薄的考生进行高效、科学的声乐教学。如何使学生顺利应对考试,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基础,还需要从练习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多思考,多总结。具体包括以下三点:其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与发声理念。其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我练习能力。其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音乐审美,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

练习方法与发声理念

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正确的发声理念则是指导大脑和发声肌体的思想动力。在一开始的学习中首先要知道,歌唱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呼吸、什么是真正地打开喉咙、如何让声音有共鸣、如何做到歌唱中全身的协调与放松等,然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计划有步骤地练习与训练。

对于初学者进行声乐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多以自然声区的发声练习为主,根据情况逐步扩展音域。初学者发声状态不稳定,或者不正确,如长时间采用错误的方法练习、盲目飙高音、盲目勤奋练习的情况下,都有可能造成声带过度疲劳、充血,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声带疾病,所以,初学者尽量要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练习。

培养学生自我练习能力

每个声乐学生都有不同的音色、声部、性格。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进步与成长。学习声乐首先要科学鉴定声部,不能单凭教师的经验确定。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声部以及性格来塑造学生的声音形象,选择适合的歌曲,不能用一种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学习声乐是一个复杂、抽象的过程,它要求把人体做成乐器,用人声来诠释整个音乐的全部。由于每个学生生理、心理及个性上的差异,声音音色、演唱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在演唱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尽量让自己的器乐发出最好的、有自己特色的声音。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学会自我练习、自我修正。这就需要学生有很敏锐的辨别能力,知道自己最美的音色和最好状态时的感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获得最佳状态的声音;听觉感觉应当怎样;身体感觉应当如何;什么样的感觉下会有什么样的声音;自己要怎样科学地训练、记忆这些感觉。这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将所学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其在演唱技术方面得到真正提高。

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

篇10

事实上我国声乐的表面繁荣还是难掩实质上的不足。历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沧桑之后,我国的声乐教育还是停步不前,虽然经过了一些所谓的改革措施,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均是传承前人的经验进行适当改变,缺乏根本性的创新。大部分的声乐学校都是在进行经验式的教学,教材单一单调,缺乏自主创新和个性,甚至有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混乱,导致所教授的学生也根本无法自清。他们往往忽视了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作为前缀。我国现有的声乐教学体系想要实现真的革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就需要彻底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力的进行创新,革除陈旧的思想理念,增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递积极向上的思维理念。如果没有这种想法和理念,就无法实现根本上的声乐体系的变革,甚至还会在行为意识上造成混乱和盲目性。树立明确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变革理念是成功的前提。作为一门感知方面的艺术,声乐教学需要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同于其他理论性为主的学科,声乐教学有着一套严格的体系,并遵循着所有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我国的声乐教师要以这个为出发点, 着重的体现出教学中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等。

二、声乐教学教案部分的撰写

声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的不同, 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会拘束在理论课本和理论知识上,要更加注重实践练习。例如:教师会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进行对口训练和教学。教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对于教学的方法则有待商榷。因为在如今的声乐教学中所构建的传统教学体系和理念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往往局限在了这个框架之中而欠缺应有的自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声乐课没有其他学科那么严肃, 教师也没有其他理论课教师那么多的要求,有的教师课程很多,要负担很多的学生,所以难免会力不从心。对于教师而言,往往疲于奔命,而导致忽视了重要的课前备课环节, 变相的加剧了声乐课程的随意性。其实声乐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一样,教师的备课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想一堂声乐课拥有其真正的价值,并让学生真的能够把知识点融会贯通, 提升自身的声乐水平,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十足的准备。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考,因人施教,对于不同类型的声乐课程进行不同的备课。当在练习声乐基础技能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的练习,如哼鸣练习、吹唇练习、顿音练习、连音练习等。声乐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重视。要科学、合理的构建有着自身特性的声乐模式体系,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在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之下,声乐教学也要首当其冲。各个高校的声乐专业要逐步的系统规范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为声乐的体系变革做出贡献。例如在一所音乐职业学校中, 学校可以安排每一名声乐方面的教师都填写一份教案, 让教师在学期的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自身在这一个学期中所要进行的课程分类、名称、性质等相关信息,明确自身的目标。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辅助教学手段,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因材施教,以及要借助什么多媒体技术来教等等。教师在详细的填写完教案后, 学校便会对教案进行整体的整理,并印发后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于自己教师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于不足和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进行及时反馈, 提出建议与意见让教师虚心接受意见,做出正确的调整,以便达到最终的全面提升。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利好, 更是对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提高。如今有很多声乐学校都采取了此种办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有的教师会在教案中写到自己着重加强呼吸和力度控制练习。那么就会有很多学生提出质疑,声称自己的气度已经很足了,自己的体质很好,从小锻炼体育等,肺活量很大,不需要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于是教师便会采纳学生的意见,认真的修改教案。这既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声等的情况记录下来, 这对于教师来说工作量可能会比较大,但出于一颗心灵工程师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是值得的。毕竟只要能提升学生的自身音乐素养,就是可以试行的。

教师需要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要从制定的教案上入手,总结平时的点点滴滴,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增加自己的教学体会和能力。教案的书写和设计一定要走心,不能流于形式,这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对于一名教师是否具有师德和责任感的一种宏观的体现。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 他们还处在一个需要引导和进步的阶段,教师在总结一般性规律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细致教案,针对每一个人的差异性来相应的设计不同的方案。这无论是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长远大计而言, 都是非常具有促进作用的。

三、声乐教学的合理科学的教材选择

声乐教学科目区别于其他理论专业性学科,它具有的教材是以练声曲目、感观训练、相关歌曲作品为基础进行编写的。教师想要让学生的综合声乐素养有一个质的飞跃,则需要从原来的量变到质变,转换成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过程。

对于现阶段的教材选择,教师要着重的注意学生的基础部分的训练。打好根基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授。考虑到教材的不用风格、类型以及内容上进行多样化的选择。

练声曲作为声乐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对于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最为基础的训练诸如连音、音程、跳音等的练习;另外在完成了基础的训练后,就可以针对技巧性练习进行训练,不再单一的清唱,而是加以简单的伴奏,同时添加歌词进行针对性的演唱。在声乐课中《斯皮格高级练声曲》就是一个常见的训练曲目。

基本功的练习永远是一个主题性的话题。在如今的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体系下, 对于练声这一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一些地域性所造成的方言严重的学生而言,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发声练习。例如《歌唱咬字练声曲》《晨声一声字结合练声曲》等,就可以让口语不准的学生先进行咬字的训练,加强字准的调整。而对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 就可以进行更加高难度和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在对作品有一定的自己的认识,在原有的作品上添加自我的发挥,演绎出自我的风格。

四、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