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40: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油气勘探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红海盆地中新世中、晚期,南北通道关闭,海平面下降,导致蒸发岩快速沉积,全区内普遍沉积岩盐和石膏层。上新世以后,上覆地层不均衡导致盐流动,岩盐控制了沉积和构造。岩盐在该区不同构造带,盐层的发育特征明显不同,在盆地的浅水区为碎屑岩带,以滨岸带、滚动背斜带和盐刺穿构造带为特征,盐层呈层状展布,厚度约100~800m,是主要的勘探区带;深水区以大规模盐丘发育为特征,盐层呈丘状展布,地层厚度约1000~4500m,目前勘探程度低,但为本区潜在的勘探目标区(图2)。
盐不仅具有较强的致密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当具有足够的埋深和承受不均衡的巨大压力时就会发生可塑性流动,岩盐受上部地层改造明显。在近物源区以挤压外推盐体为主,在远物源区以充填沉积分割盐体为主。岩盐因构造变形可形成多种类型的盐构造,在盆地滨岸带,受多排滚动滑脱断裂的影响,主要盐构造类型为盐底辟和盐焊接;在盆地盐盆区,主要盐构造类型为盐墙和盐舌。
红海盆地生储盖特征
红海盆地已钻井地层及油气显示分析,盆地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为裂谷早期的盐下Rudeis组深海泥岩(表1),此外Be-layim和Dungunab组海相泥岩也是重要的生油岩(未证实);其次为盐上的Zeit组下部三角洲泥岩,泥岩(10~150m,TOC0.5~0.9,Ⅱ2~Ⅲ型)厚度与质量变化大,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生气为主,在浅水区达到早成熟阶段(Ro0.7%~1.0%),靠近深水区的地层才达到成熟,已得到钻井证实。红海盆地的主要储层为碳酸盐岩和砂岩。
盐下储层发育碳酸盐岩和砂岩,其碳酸盐岩地层分布范围有限,区域物源的发育,限制了生物礁的生长和分布范围,从部分已钻遇盐下地层井上综合分析认为,主要发育滨浅海相砂岩,储层厚度大、层系多,但单层厚度变化大(图4),有效孔隙度约为13%~17%,平均孔隙度约为15%;盐上储层以高能环境的三角洲相沉积为主,横向上岩性变化快,纵向上砂地比变化大,单砂层厚度一般为5~10m,砂地比为18%~38%,砂岩储层埋藏浅,有效孔隙度约为15%~25%,平均孔隙度大于18%。
本区砂岩含盐沉积是影响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盐以胶结物形式沉淀在砂岩孔隙中,从而影响砂岩的储集性能(表3),易使砂岩储层变得致密坚硬。红海盆地盐层广泛分布,盐丘主要沿断层分布,从滨浅海区已钻遇盐层井上岩性统计分析,盐层段通常为岩盐夹粉砂岩、泥岩和白云岩等薄层的互层特征,通常单层岩盐厚度从几米到几十米(图5),深水区目前暂无钻井,但从地震解释上看岩盐无论规模和厚度都普遍较大(图4)。
厚层岩盐为盐下地层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同时控制了本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的分布特征,盐体的构造运动为地下流体创造了可以运移的通道,同时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盐构造的周围可以形成大型圈闭和各种类型的油气藏。红海盆地盐下构造继承了基底裂谷构造特征,主要圈闭类型为地堑、地垒和断背斜,油气藏类型为下生上储;盐上地层与盐层相互改造作用明显,主要发育滚动背斜、盐构造相关圈闭,盐下油源很难通过厚层的盐层运移到盐上地层,盐构造之间的迷你盆地内泥岩能够达到成熟,在局部范围内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藏(图5)。
红海盆地勘探特点
1红海盆地具有高温高压特征
红海盆地为典型的高温高压盆地,这已从多口钻井中得到证实,从最新的钻井资料上显示,盆地最高井底温度(BHT)达160℃,盐下最大泥浆密度系数达2.1g/mL(图6),对钻井工程和钻井泥浆性能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异常高压和第三系的膏岩盐分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当膏岩盐的厚度大于400~500m时,其下面就可能存在高压。红海异常压力存在的主要原因为盐层及盐变形的控制,由于上覆地层的不均衡性,导致了盐层的流动,同时受盐层的良好的封堵性作用,形成了本区异常高压区,如图地震层速度剖面上可见异常高速度带(图7)。膏盐层下常形成超压带和各种盐构造,若是在盐层之下发育有砂岩等储层,则在同等深度,该储层的孔隙压力或者流体压力将会比其它的未被盐体覆盖的储层的孔隙压力或者流体压力大,这种异常高压难以得到释放,使得砂岩等储集层未能够进一步压实,进而使该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得以保持,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2断裂和盐层发育对勘探工程的影响
在盆地的浅水区,发育多排的滚动滑脱断裂,在钻探过程中,如果钻遇断裂发育区,特别是钻遇通天大断裂,由于泥浆的浸泡和冲刷,导致周围砂岩疏松,泥浆会沿着断裂发生漏失,因此在设计井位目标时,应尽量避开大断裂的影响;而在钻遇岩盐地层时,由于岩盐的特殊物理性质,会导致井筒缩径,因此在钻探岩盐过程中,适时控制钻探速度,及时进行地层划眼工作,避免钻杆卡钻或下套管遇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图8)。
3红海盆地盐下构造识别难度大
随着对含盐油气盆地的勘探深入,对盐构造的研究也由初期对盐上构造的研究转向对盐下深层构造的研究,重点是对盐下“假构造”的识别。岩盐在区域构造应力和上覆地层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容易与围岩混杂,给地震解释造成很大难度。盐上构造圈闭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但地震容易识别;盐下油气勘探中,盐层与围岩(砂泥互层)速度的差异性,在地震剖面上盐下地层会产生上拉效应,使其下伏地层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出现畸变,使得构造建模及圈闭落实非常困难,即盐下存在假构造。盐层和盐下地震成像技术已成为制约盐下油气勘探的关键,从研究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及二维地震资料局限性分析,针对红海盆地深水或超深水区二维地震资料可以满足油气地质条件分析及区带优选的需要,但难于解决盐丘复杂构造准确成像及井位目标优选等研究工作。
“我没想过会和地质科学打一辈子交道,上中学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好,高考的时候没有报这个专业,当时不了解地质科学,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谈不上喜欢。” 他对记者说。
“得服从国家分配……”虽然没有思想准备,但是张刘平还是在“国家需要”这个朴素的感召下,走上了一条后来他为之全心奋斗的油气勘探研究之路。
“我慢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了兴趣,一件事情等你做长了以后,就会有感情。开始我不喜欢学习地质,更不愿意看石头,后来看石头看出感情来了,越看越喜欢。”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张刘平博士,描述着他与地质结下不解之缘的那些最初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初,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与地球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在学校“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熏陶下,张刘平获得了精细的系统化训练。
1983年,大学毕业的张刘平被分配到华北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注重年青人的培养,他在26岁时便独立承担研究项目了。骨子里的那股子韧劲儿促使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1995年,他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这时的张刘平日趋成熟,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生活的磨砺,执着和坚韧成为他性格的一种特质。
2000年,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又完成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的学习,其学位论文用英文撰写,顺利通过国际著名专家评审与答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与许多不断求学的人一样,张刘平没有满足,他把目光投向下一个目标,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后。在这两个阶段,他先后得到了阮天健、费琪和金之钧教授严谨治学的教育,“君子治学处事,立志高远却又基础扎实,胸襟开阔更能兼察微理”,导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为这种君子之风做了很好的诠释。
2002年博士后出站,他来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具有多年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他在中科院严谨的基础研究氛围中,更养成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术作风正派的良好素质。定格在脑海中为国献身的报国之志,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发亮眼。
张刘平的时间多是在实验室里,在计算机旁,在论文的字里行间。对于近乎“苦行”的求学历程,他其实是庆幸的,正是那些年辛苦的积累才成就了日后的厚积薄发。
30年间,张刘平从一个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再到知识渊博的博士,在他背后留下的则是一行行闪耀着智慧光芒和奉献精神的坚实脚印。他深邃的目光始终放眼未来,而那目光中的焦点,却始终落在祖国石油科技的发展。
突破性成果从基本概念开始
来到中国科学院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也是张刘平突破性成果越来越丰硕的开始。
他以流体为主线,从壳幔物质交换、壳内盆地流体活动以及地壳与大气圈的物质交换三方面,研究油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与散失及相应的评价、预测理论与方法。今年,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中国油气勘探技术再获重大进展――
在油气勘探技术系列中,地表油气地球化学是一种廉价、快速和直接的勘探手段,也是应用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要求以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所取得的数据去帮助寻找油气藏。其理论基础是埋藏于地下几千米的油气藏中渗漏出的微量烃组分在周围岩石和地表土壤及它们所含的流体中形成多种地球化学晕,造成其中的烃类和相关化合物及其元素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含油气盆地都会在地表或近地表呈现这种油气渗漏信号,这些油气信号在地表地球化学中被称为油气异常。
虽然经过80多年的发展,但地表油气地球化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地表干扰可造成“假异常”;二是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真异常消失”;三是油气异常的多样性造成预测的多解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地表油气地球化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正确地获取油气异常信号,若能成功获取并应用这些异常,则将会在油气勘探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张刘平团队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他们首先对油气异常开展研究,发现了多种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多种类型的油气异常,对于不同类型的油气异常,采用不同的预测方式。
“已有的理论与方法之所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在基本概念上存在问题,因此研究工作有时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张刘平在采访时如是说。张刘平团队发现,不区分异常类型的做法会造成异常解释具有多解性,同时也是导致预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减少多解性,他们建立了微渗逸(低强度、垂直)和渗逸(高强度、旁侧)两类油气异常的新概念和相应的预测方法。如果改了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就得对这个学科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重新进行系统的研究。张刘平团队勇敢地承担了这种艰难的任务。
提取油气异常信号的重要环节是异常下限的确定。传统的异常下限确定公式实际上仅仅是线性变换,需要人为确定异常下限值,更不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异常。
张刘平团队从油气异常新概念出发,重新对异常下限和不同类型异常间的界限进行了定义,并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异常下限和不同类型异常间界限的理论公式。进而,运用统计学、运筹学、分形几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并且创建和应用逻辑乘聚类分析这一新的数学方法,最终建立起分类识别油气异常的新方法。
针对地表干扰和地质条件对油气异常的影响造成预测成功率低甚至不能预测这一难题,张刘平团队通过研究机理,建立理论模型,采用小波分析等处理手段建立起消除干扰和影响的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件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10-03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multi-information database
Li Yang1, Feng Qianghan2, Chen Long2, Xu Xiaohong1, Shao Yanlin1
(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Yangzt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0, China; 2. The Third Gas Production Plant, PetroChina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nformation of multi-source and multi-sc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s integrated and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Net coding platform, a multi-information database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ulti-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real-time dynamic update are realized. In order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to the in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heterogeneous database structure is used to realize th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using of multi-information of heavy oil reservoir. The multi-information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are integrated and managed in the dynamic database, which provides departments with a support platform for the analysis and sharing of heavy oi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eterogeneous database;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net; dynamic integration
0 引言
油藏开发中,油气藏信息为重要研究对象 [1]。提高油气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各大石油企业的重要任务。油气藏开发管理正朝着油藏工程信息集成化、动态统计分析化等方向发展。当前国内石油企业在油藏开发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以下的难题[2-9]:①动态分析管理需查询各种资料;②多井区块开发分析所需资料急剧增加;③跟踪分析管理困难,影响动态调整效果;④油田信息资源共享困难;⑤异构系统逐渐增多、集成难度大成本高[3]。石油勘探开发涉及多工作环节、多类软件系统,以油藏描述为例,常见的相关软件平台有Discovery、petrel、GeoMap、Gxplorer等,这类软件的基础数据,都是单独建制,软件之间难以共享数据。异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信息交换,使得实现信息共享的技术难度较增大。各种系统、产品间的互操作性较差,相互间都难以配合[10],使得油田内的不同应用系统难以实现数据的沟通。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以及数字油藏建设目标的实现,阻碍着油田信息化的建设。本文针对数字油藏建设中的难点,油藏多维、多尺度、多源数据的集成,基于数据库技术与.net编码平台,开展热采稠油油气藏信息集成与开发分析运用方法的研究。建立油气藏多信息数据库,实现油气藏多信息的集成与动态开发分析,搭建稠油热采开发动态分析与评价平台,提高热采稠油油藏管理与开发动态分析的工作效率。
1 研究思路
在此基A上集成稠油热采多信息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现多个采油厂现行各数据库实时连接与访问的数据库服务软件,从其中导入数据到稠油所的热采稠油多源信息数据库服务器中,实现多采油厂数据集成。运用Oracle数据库触发器技术.net编码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针对稠油所各部门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信息的研究领域的各种需求,根据Oracle编程开发技术,.net编码平台、Access数据库技术,以XML和OleDb技术为数据传输媒介,建立双重异构数据库,实现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信息的分类统计,高效查询与动态开发分析。设计思路及核心技术如图1所示。
2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设计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是在国家油数据库数据表标准之上,基于稠油油藏多信息集成与热采开发动态分析系统的需求分析中的数据需求,同时参考各采油厂的数据库特征,对稠油油藏多信息数据库的属性特征逻辑库进行了数据库的设计。利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在服务器上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建立热采开发动态数据管理关系。针对稠油热采开发多信息开发数据库,创建了各类主外键及约束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还利用触发器实现用户定义的业务规则。同时,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完善数据库管理机制,运用数据库控制语言(DCL)管理用户关系表,包括用户ID、实例名以及访问用的用户名和密码/口令等关键信息。采用三级管理模式:DBA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进行修改),系统管理员(管理用户信息、添加删除用户,设置用户的访问、读取权限),用户(只有对数据库的读取权限)。
3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动态集成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的数据集成方法采用了数据的迁移与转换的方法,通过网络对各个采油厂数据库的访问,将各个分离的稠油热采“信息孤岛”连成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集成稠油热采数据库,并使之能够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数据的整体效益,达到稠油热采数据整体优化的目的。在.net平台基础上,面对稠油开发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开发自定义数据库服务软件,利用XML具有简单、开放、易于扩展、交互性好、语义性强等特点,建立主数据库与各个采油厂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消息捕获机制和部分视图机制,进行对各个采油厂数据库的稠油热采数据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动态w移与转换。该软件通过数据操作语言(DML)针对各采油厂的开发库特征,提供了对各采油厂开发库绑定和查询功能、数据的绑定列功能、数据信息统计功能。
4 双重异构数据库的建立
由于服务器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只能给稠油开发人员提供访问功能,因此为了实现开发人员根据部门的不同与研究方式的各异,动态集成的数据库并不能实现对区块、井组、劈分系数等研究信息的编辑。因此在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开发时,提供了Access用户数据库。用户数据库利用存储区块,井组,单井,劈分系数基本信息作为元数据,根据技术人员对井的多种分类统计研究需求调用相应的元数据,向Oracle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发送相应的指令进行查询。用户数据库如图2所示。
对于稠油热采数据的集成与调用,采用了三层架构的模式,通过本地用户数据库、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DataSet数据缓存区、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三者之间交互的方式。利用OleDb技术中的OleDbConnection、OleDbDataAdapter、OleDbCommand等类对Access数据库和Oracle数据库进行访问,实现对access用户数据库中的元数据进行增删改查,同时利用所检索的Access数据库中的元数据(如井号,区块等信息),查询Oracle数据库中相应的生产数据。由此建立了基于局域网内的双重异构关系数据库,以此来保证数据的流动性,实时性,安全性,查询分析方式的多样性。双重异构关系数据库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4.1 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与本地用户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通过结构中提供程序和表示数据的一种内存驻留表示形式的DataSet作为驻于内存的数据缓冲区,运用存储过程在前台应用程序中调用,访问用户数据库,提供用户所需井号的区块,劈分系数,所属井组等信息,并且可以根据研究区块和部门的差异,运用OleDbDataAdapter、OleDbCommand实现部分井组,劈分系数,区块信息元数据的自定义查询。
4.2 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与开发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软件通过用户数据库获取井相关元数据信息,存放在DataSet数据缓冲区,向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进行区块、井组采油曲线、注采曲线、周期曲线等多信息开发查询统计,实现对稠油热采动态统计分析。同时,利用DataSet数据缓存区,通过软件对用户数据库获取的井号信息,与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的井号信息进行匹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5 系统集成运行
稠油热采数据动态集成已经运用到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中,运行实例如图4所示。技术人员通过自定义井组,存储到本地用户数据库中,然后通过DataSet缓存在软件中的区块,井号信息进行选择,查询到井组中的所有号ID,劈分系数。由于查询特定时间内井组注采曲线需要用到油井日数据表中的产液、产油和注蒸汽井数据表中的注汽信息,因此在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开发时提前建立包含产油、产油、产液、日期、井号的多表视图信息。然后再通过对视图的查询并加入劈分系数计算得出改井组的注采曲线。
6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利用数据库技术与.NET平台实现数据库的动态集成。以DataSet数据缓存区为媒介,采用三层数据交互的架构模式,构建了双重异构数据库,使查询更为方便和灵活,满足了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数据的分类统计需求。此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便了稠油研究所对各个采油厂数据的动态集成和油气开发。但是集成后的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信息量非常庞大,在进行海量数据综合查询分析时效率有待提高,因此还需要对数据库的优化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权.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数字油田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吴东胜.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化研究[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 王宏琳.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及其应用[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4] 牛其恒.油田勘探开发数据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杨美芹.勘探开发图形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姜彬.油气藏综合信息集成与展示系统的研制和开发[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蔡丽萍.Web Service环境下油田应用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2009.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超级秘书网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一、前言
近年来,页岩气在非常规天然气中异军突起,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亮点。据预测,世界页岩气资源量为456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前苏联等地区,与常规天然气相当。世界上页岩气资源研究和勘探开发最早始于美国。2009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接近1000亿立方米,超过中国常规天然气的年产量。除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瑞典、波兰等国也开始了页岩气研究和勘探开发。
中国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优越,据专家估算,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26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与勘探开发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对其潜力进行全面估算,页岩气资源有利目标区有待进一步落实,勘探开发处于“空白”状态。
二、非常规页岩气的勘探现状
(一)中国页岩气的存储量
中国的页岩地层具有页岩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各地质历史时期页岩地层均十分发育,既有有机质丰度达很好一极好标准的南方海相页岩地层,也有得天独厚的北方湖相页岩地层,资源丰富,开发领域广阔。
(二)中国页岩气分布
从震旦纪到中三叠世,中国南方地区发育了广泛的海相沉积[10~12],分布面积达20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最大地层厚度超过10 km,形成了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泥盆统(罗富组)、下石炭统、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龙潭和大隆组)、下三叠统(青龙组)等8套以黑色页岩为主体特点的烃源岩层系。其中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二叠统、上二叠统等4套烃源岩是区域主力烃源岩。经研究认为,南方地区与美国东部页岩气产出地区(阿巴拉契亚等盆地)具有诸多的地质可比性(包括页岩地质时代、构造变动强度等),下寒武统、上奥陶一下志留统以及二叠系等地层分布广泛、厚度大,有机质丰富、成熟度高,是南方地区区域上的页岩气发育最有利层位,四川盆地、鄂东渝西及下扬子地区是平面上分布的有利区。在华北一东北地区,页岩气更可能发生在主力产油气层位的底部或下部,区域上的古生界、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一古生界、松辽盆地的中生界、渤海湾盆地埋藏较浅的古近系等,泥页岩累计厚度在50~2000 m,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0%~2.0%,局部平均值可达4.0%以上。
在西北地区,页岩气大部分分布在中生界和盆地边缘埋深较浅的古生界泥页岩中。其中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均有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局部有机碳含量在30%以上,发现了典型页岩层中局部的天然气富集。其中,暗色页岩发育的地区和层位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和目标。在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水西沟群地层广泛发育了暗色泥岩和炭质泥页岩(图3),炭质泥岩累积平均厚度在30 m以上,有机碳含量一般介于6%~30%;暗色泥页岩厚度更大,如八道湾组暗色泥页岩厚度一般大于100 m,盆地中北部达到200m以上,西山窑组暗色泥页岩最大厚度大于600 m,有机质的成熟度目前大都处于0.4%~1.5%之间,非常有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和发育。
三、非常规页岩气的勘探前景
(一)中国页岩气的开发前景
随着非常规气体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非常规气的产量在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将有所增加,有望从2000年的35%增加到2012年的54%。而中国作为页岩气储量大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
古生界海相页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海相沉积岩分布地区,地层时代较老,经历的构造活动期次多,热演化程度高,发育多套厚度大、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富的海相硅质页岩地层。其研究与勘探结果均已证实,这些页岩地层不仅是优质的烃源岩,而且已大量生成油气,尤其是在相对稳定的向斜区、隆起的底部位等处的页岩烃源岩里。
这些地区泥页岩地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平均值普遍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是页岩气发育很有前景的地区。此外,松辽盆地白垩系页岩,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二叠统、中一下侏罗统页岩,陕甘宁盆地上三叠统页岩以及吐哈盆地中一下侏罗统碳质页岩是有利的页岩气形成的层系和地区。
(二)我国油企针对非常规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在页岩气开发这场非常规油气能源竞赛中,三桶油再次显现出领跑架势。继中石化宣布国内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提前进入商业开发、中海油国内第一口页岩气探井顺利开钻后,昨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中石油了解到,该公司确定“川南成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主战场”,今明两年,威远区块和长宁区块钻井120多口、建成日产气700万立方米产能。
(三)目前国家已将页岩气正式列为独立矿种,这对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和评价,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制定页岩气产业政策,初步形成页岩气发展的资源、技术和产业基础,推进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
(四)发展定位高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从2004年开始,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起,跟踪调研中国页岩气资源状况和世界页岩气资源发展动态。2009年,国土资源部在重庆綦江县启动了中国首个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2010年,确定了黔北、川南、渝东南、渝东北等7个国家先导试验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积极调整结构和重点,将页岩气勘探开发列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首位。
四、结束语
能源安全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世界各国通过各种渠道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寻找替代能源。随着钻、完井等生产技术的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越来越多地得到有效利用,在全球能源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包括煤层气、页岩气、水溶气等。页岩气将成为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下天然气工业化勘探的重要领域和目标。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46-02
1 区域地质背景
准东地区位于帐北断褶带以东,北起克拉美丽山,南到博格达山,东西长150 km,南北宽120 km,面积约为2.5×104 km2,地理上横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吉木萨尔市、奇台市以及木垒市(图1)。
构造上,准东地区隶属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自西向东基底深度趋势面呈逐渐抬高之势,现今该区存在众多凸起与凹陷等次一级构造单元,具有凹凸相间的“棋盘式”构造格局。在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下,准东自晚石炭世以来经历了博格达裂谷、克拉美丽洋盆的关闭、博格达山与克拉美丽山褶皱回返等事件,此后准东在两山控制下逐渐进入自身演化阶段。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准东的构造演化进行分析,认为准东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演化阶段:晚石炭世博格达裂谷及克拉美丽洋关闭阶段、早二叠世-晚三叠世一体化沉积阶段、三叠纪末“棋盘式”构造格局形成阶段,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再次沉降阶段、侏罗纪末“棋盘式”构造格局加强并定型阶段、白垩纪抬升剥蚀阶段及古近纪-第四纪统一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奇台庄山前带位于准东地区西南博格达山前阜康断裂逆冲推覆带的东翼。阜康断裂带规模巨大,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展布百余公里,并且在附近的北三台地区冲断带下盘已发现三台油田和甘河油田,奇台庄山前带与北三台地区同位于博格达山逆冲推覆带,构造特征相似。
奇台庄山前带地层发育较全,结合邻区钻井以及野外露头情况,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二叠系(金沟组、将军庙组、平地泉组、梧桐沟组)、三叠系、侏罗系、古近系和新近系。阜康断裂带上盘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向东北方向快速抬升,部分出露地表,局部被新近系地层覆盖;阜康断裂带下盘主要发育二叠系金沟组和将军庙组地层,平地泉组发育可能比较局限,二叠系地层与上覆古近系呈削截接触关系。
2 成藏条件分析
2.1 烃源条件
通过对前人研究获得的油气田资料以及野外露头样品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认为奇台庄山前带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包括二叠系和石炭系烃源岩,其中又以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为主。从野外地化分析指标来看,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有机碳为1.71%~6.08%,氯仿沥青“A”为0.0367%~0.3091%,S1+S2为 0.205~39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个别为I-II1型,Ro为0.7%~1.67%。总体表现为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类型好,成熟的优质烃源岩。
2.2 储盖组合
奇台庄山前带储层相当发育,印支—燕山期,由于北天山山系逐步隆升,博格达山成为主要物源区。山前带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为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三台油田和露头显示二叠系平地泉组云质砂岩和白云岩较发育,云质岩为准东地区二叠系平地泉组致密油的主要储层,同时,在东泉东剖面梧桐沟组见中粗粒砂岩。
因此,奇台庄山前带二叠系主要发育两套储盖组合:(1)平地泉组云质岩、砂岩及其上覆平地泉组泥岩的储盖组合。(2)梧桐沟组砂岩、细砂岩与上覆泥岩储盖组合。
2.3 油气成藏模式
本区二叠系主要发育平地泉组烃源岩,该烃源岩三叠系早期进入生烃门限,三叠系为低熟油主生排烃期,侏罗纪为成熟-高熟油生排烃期。由于受到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的影响,博格达山向北逆冲推覆,区内大断裂主要出现在燕山中晚期,成为沟通了烃源岩与储层的通道;喜马拉雅期,断裂进一步活化沟通作用加强。与之对应的主要发育两种成藏组合(图2)。
(1)二叠系平地泉组生-二叠系梧桐沟组储的成藏组合。该类成藏组合主要以二叠系梧桐沟组砂岩、粉砂岩为主要储集层,下覆的平地泉组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短距离、近源的运移方式为主,在梧桐沟组的构造圈闭或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2)二叠系平地泉组生-二叠系平地泉组储的成藏组合。该类成藏组合主要以二叠系平地泉组内部的白云岩、砂岩等为储集层,主要为自生自储的岩性圈闭为主要的圈闭类型。
3 勘探潜力
该区构造背景有利,烃源岩及储层发育,油气藏类型多样,既有构造、岩性油气藏,也可以寻找非常规致密油。奇台庄山前带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以平地泉组为源,阜康断裂带上盘以寻找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次生调整油气藏为主,下盘有可能存在隐伏构造,对油气保存有利,以寻找原生油气藏为主。由于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烃源岩条件,有利的沉积构造背景导致该区圈闭可能较发育,周边油气勘探已见规模产能,可作为今后的重点区带进行勘探。
4 结论
(1)奇台庄山前带二叠系主要发育平地泉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2)该区主要发育平地泉组生-梧桐沟组储、平地泉组生-平地泉组储两种成藏组合。(3)奇台庄山前带具有较好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油气资源较为丰富,二叠系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下一步勘探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参考文献
[1] 曾军,陈世加,康素芳,等.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成藏地球化学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2):6-9.
[2] 时丕同.吉木萨尔凹陷油藏地球化学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3] 彭希龄.论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89,10(4):1-14.
在油气勘探初期阶段,钻前准确预测地层压力对于合理优化井身结构、确定钻井泥浆密度,钻井过程中准确监测地层压力对于保证钻井安全、提高钻探效率,钻后正确检测、实测地层压力对于合理选择完井及试油方式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分析地层压力,对于评价储集层性能、油气藏类型,研究油气藏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1 求取地层压力的地质基础
油气勘探阶段,地层压力的“求取”实际上包括四个方面,即预测、监测、检测和实测。预测、监测与检测主要针对异常高压地层,而实测则涵盖了所有渗透性地层。那么,地层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异常高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是求取地层压力的地质基础。
1.1 地层压力的形成
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的流体(油、气、水)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等于地表到某一地层深度的静水压力,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为超压,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为低压[1]。
Terzaghi于1948年基于实验模型提出了饱含水粘土压实理论,Hubbert于1959年将其模型应用于地下很好地解释了地层压力的形成过程。Hubbert将上覆地层的负荷压力分解成传递给固体颗粒格(骨)架的压力(即有效应力)和传递给孔隙流体的压力两部分[2-4](图1),亦即
S=σ+P
其中,S为负荷压力,或称总地压力,它代表全部上覆沉积物的负荷;σ为有效压力或称岩石静压力,代表岩石格(骨)架颗粒之间的支撑力;P为地层压力。
负荷压力可以通过已钻井的视密度测井资料等多种途径求得。地层压力与有效应力的总和不变,它们之间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只要求出有效应力就可以确定地层压力。有效应力是地层压实成岩的主要因素,但无法直接测量,只有通过测量其产生的结果来间接地计算其值,所以求取地层压力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地求取有效应力[5]。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根据由有效应力的变化及与地层孔隙度关系来求取有效应力。
1.2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
产生异常高压的本质是岩石孔隙中的流体不能够及时地排出从而承担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形成超压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是岩石的渗透率[6-10]。产生超压的机制除了“不均衡压实外”,还有很多种,但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与应力有关的机制,一类为与流体体积变化相关的机制,一类为与浮力和流体运动有关的机制(图2)。
2 求取地层压力方法
地层压力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油气井的生命与钻井工作者的安全,因此,油气勘探者一直在寻求如何更好地求取地层压力。目前,国内外求取地层压力的方法有很多种[11-19],基本涵盖了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根据一口井的钻探过程,本文将求取地层压力方法划分为五种:钻前地震资料预测、随钻监测、钻后测井资料检测、钻后电缆式地层测试器实测与钻后试油气过程中实测地层压力。
2.1 钻前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图2 超压形成控制因素与产生机制图
(据Richard E. Swarbrick and Mark J. Osborne,1998,略修改)
2.1.1 方法发展历程
自Pennebaker于1968年在《world oil》上发表"Seismic data depth magnitude of abnormal pressures" 论文以来,钻前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21];20世纪70年代,Eaton(1972,1975),Fi11ippone(1979)总结出了一套用地震层速度直接计算地层压力的经验公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Chevron与Amoco公司分别提出了利用邻井资料与基于岩石物理学理论依据预测地层压力的新方法[14]。近年来,AVO[22] 和4D 地震[23]等技术也用于预测地层压力。而且,该方法更趋于向综合方向发展,利用测井[24]或测试资料[25]对地震预测进行约束。
2.1.2 方法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2
Data Organization Mode Research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Web-Gis
Bian Fami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of Shengli Oilfield of Sinopec,Dongying257015,China)
Abstract:The field of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involves a hu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the range of information types,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ccumulating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maps,engineering drawings and other pieces of ground data,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sult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nd GI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discusses the Web-GIS based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ta organization,thus contributing to relational databases using Web technology to handl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Keywords:WEB-GIS,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ata organization.
Keywords:WEB-GIS;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ata organization
一、Web-GIS的理论基础
Web-GIS指的是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系统,属于GIS技术和Web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是一项基于Web技术来使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的新技术。由于超文本传输协议采用请求应答机制,基于C/S的架构拥有比较好的用户交互能力,因此适用于在浏览器上显示和传输多媒体数据,而传统GIS主要是以图形、图像方式进行空间信息的表现,用户对空间数据通过交互操作来查询分析。以上的特点令使用者能够结合网络技术获取和操作所需数据。
二、Web-GIS在石油勘探开发的应用
Web-GIS在石油勘探开发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基于Web-GIS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系统包括两个大的模块,分别是可视化系统和勘探开发信息维护系统。下图所示为其基本结构。
基于Web-GIS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系统基本结构
在可视化系统建设中,对所需的报表功能和曲线趋势绘制功能进行封装,转化为标准模块,由Active DLL来实现,为了能够被上层调用,一些内部调用接口必须对外显露出来。系统将MIP视为中间件,直接独立的集成到系统里,实现空间信息的查询和显示,同时,为供上层调用,提供一系列调用接口。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基于Web-GIS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三个,(1)应用层,居于系统最上层,功能是用户界面的构建、参数的采集,以接口调用形式将参数传递到下层,并还原显示下层传递来的结果。(2)中间层由各自独立的三个模块构成,MIP中间件的功能是接收上层操作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图操作参数,为地理信息查询显示服务,以标准文本流形式将查询结果返回上层应用层。应用层传递来的参数由曲线和报表模块接受,通过业务信息数据库查询,进行曲线报表的构造,也可以提供内部属性方法模板的存储及定义,以自定义形式返回客户端ActiveX控件或直接以约定形式将结果传给应用层。(3)数据库层,属于最下层,负责地理信息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独立存储。
三、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属性数据管理的能力方面,Web-GIS技术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由于涉及到众多的数据种类和海量的数据信息,因此只是在数据表现形式上有优势,而在数据的分析查询等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需要采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来有效管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数据库技术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的优势简述如下:首先,能够对勘探开发数据集中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数据可被不同用户和应用共享;此外,数据库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勘探开发数据的冗余度,能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具有高效的分析查询能力,同时数据存储及维护的成本也降低了。
四、石油勘探开发信息数据组织研究
(一)信息管理的特点分析。石油勘探开发信息涉及丰富的数据格式和多样的信息类型,其资源环境信息、地理空间要素和油气田开发单位属性以及社会经济信息均涉及到广泛而复杂的内容。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勘探开发信息数据量大。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的管理一方面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大领域,另一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战略有重要非同寻常的意义,由此可知,信息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油气勘探开发信息分为地理信息、人文信息、勘探信息和开发信息4个方面,这些信息数据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关系复杂。举例来讲:审批一个新油田,一方面需要考虑地下油藏和钻井等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顾及油田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变化,因此必然涉及到的海量的信息数据,提升了数据管理的复杂度。
2.数据的多样性与多源性。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数据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数据格式和各类来源渠道,造成了石油勘探开发信息既包含现实统计数据,又有常规的文本数据,此外还包括不少图形、图像格式的数据以及地震、测井等大数据体。从数据的表现形式来看,有的是以文本形式,有的是以数据文件形式。只有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才能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与操作。
3.数据的共享性特征。石油勘探信息管理涉及到诸多领域,通过多个部门来共同管理,因此,这些数据有显著的共享性特征。首先,作为油田发展的重要资源,石油勘探开发与管理是很多部门共同配合关注的系统性工程,其次,油气田信息管理的职能必须是相互约束才能实现整个信息管理过程,这同样需要数据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二)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的内容。可以将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的内容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基础地理人文信息、勘探管理以及开发信息管理。下面进行简述:
1.基础信息:基础信息是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地面测量高程点、控制点、行政区划、主要道路以及某些属性等,基础信息的作用体现在表示油田的基本状态,并为各综合信息提供基准。
2.勘探信息:勘探信息主要包括地震数据、钻井资料、测井数据、录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试油试采数据等。勘探信息专业性较强。
3.开发信息:开发信息主要包括油藏工程、油田监测等信息。开发信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强。
(三)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信息流分析。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的信息流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的业务有生产运行业务、油气藏静态动态业务以及油气储量管理等。油田勘探开发的信息层次关系图如下所示。
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信息层次关系图
生产运行业务:对油气勘探开发的进行信息管理,包括油藏生产、勘探开发、分析统计汇总。
油气藏静态业务:包括的基础数据有单井基础数据、油藏基础数据等,覆盖了从钻井到试油等工序和所有与油气田有关的静态参数。
油气藏动态业务:包括日常生产分析和管理,油气田动态分析等。
储量管理业务:包括储量统计等管理工作。
(四)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数据组织研究。在分析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信息流的基础上,下面探讨合理地组织与表达这些信息的模式。
1.空间数据组织。在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中引入web-gis技术,能够发挥其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加强勘探开发信息的管理能力,也有助于实现基于图形的可视化操作。web-gis技术的基础是勘探开发空间信息的数据组织。
web-gis技术主要组织和管理的是涉及勘探开发空间信息的属性数据和拓扑关系,数据量和数据模型均很复杂。
本文经过对勘探开发空间信息的数据抽象,来构建web-gis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
在概念数据模型中,主要采用基于几何表示的栅格数据模型和矢量数据模型。
在逻辑数据模型中,确定概念数据模型中的具体数据实体以及数据之间关系。
在物理模型中,主要涉及到勘探开发空间数据的组织,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
本文对石油勘探开发数据组织采用混合数据模型,采用拓扑数据模型来构建图形数据,图形数之间的联系通过一个唯一的标识符来建立,对空间数据采用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将地图根据不同专题进行分层,将不同的图层分别存储为数个基本文件。从整体上,将石油勘探开发空间数据层分为两层:地理层和地质层,其中,地理层包括地表特征、地貌、城镇、森林以及居民地等;地质层包括盆地、一级、二级、三级构造分区、二维、三维地震工区、油气田、断层等。
2.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设计原则。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数据库设计时,采取的是数据规范化理论的设计思路,目的是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与减少数据冗余,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在系统总体目标下,为其管理目标提供有效服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定义标准的对象命名规范。设计系统的表名、查询名时,严格遵循所规定的命名规范。②了解系统具体业务。通过与最终用户进行系统的详细交流。尽力向客户表达出易于理解的系统关系基数。③创建数据字典。系统开发者在创建的过程中至少要包含在每个表内的主外键和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④保证数据完整性。可以增加触发器来在写数据的时候保证数据的正确性。这不但包括数据的功能性,而且还包括通过标准化实现的完整性,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实现应尽量采用数据库系统本身的功能。⑤视图的采用。应该在有条件时为应用程序建立专门的视图,来代替应用程序对数据表进行直接访问。
在以上的原则下,设计系统的实体关系图,在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及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的数据库实体关系图进行转换,使之成为逻辑结构。
(2)数据库物理结构。数据库物理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在实际的物理存储设备上体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从而构建性能优良的物理数据库。从上文构建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流流程图可知,数据库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油田数据库、二级单位数据库、作业区数据库以及基层小队数据库。此外,下级要向相应的上级进行数据的及时上报,将传统的纸质表改为电子表,只需进行数据导入即可实现上报。篇幅所限,本文以基层小队数据库为例,阐述整体数据库的构建。主要包括的数据有:本岗位录入的数据,来自下级的上报数据,需要向上级上报的数据以及本级机构的数据,每类数据均列出了周期类型、数据来源和数据的具体用途。
六、结论
本论文结合当前GIS研究与应用成果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探讨了基于Web-GIS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数据组织模式,从而有助于利用Web技术的关系数据库来处理基层管理机构提交的勘探开发信息,对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具有比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健雅,袁相儒,陈莉丽.跨平台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组织与处理[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9,25(7):365-369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064X
国内刊号:61-1435/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钻井工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钻井工程的规模实力和钻井工程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未来国内外钻井技术将遇到哪些难点及发展趋势?钻井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龙头”,钻井的投资实际上占整个勘探开发投资的50%以上。钻井工程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石油勘探开发的成败,决定着石油上游业务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目前,钻井工程已开始成为寻找油气藏、高效开发油气田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欠平衡、水平井等技术已成为现代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对增储上产和提高采收率十分重要。
1.国内钻井技术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石油钻井科研工作一直处于跟随状态,学习和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并努力实现先进技术的国产化。总体来看,我国石油钻井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有5年~10年的差距。近几年,我国钻井工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钻井工程的规模实力和钻井工程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在自动垂直钻井、可膨胀管钻井、深海钻井、陆上深井超深井钻井等高端钻井技术领域,以及综合钻井实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旋转导向技术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无论是今后钻大位移井、分支井,还是煤层气鱼骨井,都非常需要这项技术。国内自2000年开始膨胀管技术研究,2003年首次在大庆油田进行了两口井的套管补贴,获得了成功,目前成功补贴已超过200口井。从国际上看,地质导向钻井已是成熟技术,自动垂直钻井系统国外已投入商业应用,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国外已是常规生产技术,我们还处在研究推广阶段。但国内中石油钻井院苏义脑院士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研制出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
2.现代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综合当今国际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钻井技术的发展,不难看出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以提高勘探开发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向有利于发现新油气藏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方向发展。
(2)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点,向自动化钻井方向发展。
2.1发展方向-发现新油气藏和提高油田采收率
20 世纪末,国际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即寻找新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困难,加之主要产油国家,油田开发多进入中后期,产量迅速递减,而石油需求量却越来越大,且油价攀升,突破60 美元/桶。在此背景下,各大石油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对寻找新油气藏和提高采收率给予了格外关注。石油钻井界和相关服务公司在发展信息化、智能化钻井技术基础上又开发了有利于发现新油气藏和提高采收率的新钻井技术。如欠平衡压力钻井、水平井及分支水平井钻井、大位移井钻井和多分支井钻井技术,对原有的老井重钻技术、小井眼钻井技术和连续油管钻井技术也给予了新的技术内涵,这些技术最显著的技术目标是以最直接的钻井方式沟通油气藏,以最原始的状态打开和保持油气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开采油气藏,获得最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信息化、智能化为特点,向自动化钻井方向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石油钻井中使用随钻测量、随钻测井、随钻地震、随钻地层评价、钻井动态信息实时采集处理、地质导向和井下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等先进技术以来,钻井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变化特征为:
(1)钻井信息数字化。在钻井过程中,井下地质参数、钻井参数、流体参数和导向工具位置及状态的实时测试、传输、分析、执行、反馈及修正, 钻井信息向完全数字化方向发展。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经验影响和控制,钻井过程逐步成为可用数字描述的确定性过程。
(2)工具和作业智能化、集成化。当前的导向钻具、测试工具和作业控制都日趋智能化。一项由国际数家公司组成,1990 年开始,历时5 年,耗资950 万美元开发的集成钻井系统(IDS)和集成钻井作业系统(IDO)获得成功,是钻井系统及操作智能化的体现。而近年地面自动控制的导向钻井工具和随钻地层评价测试系统(FEMWD)开发成功,更体现了工具和作业智能化趋势。
3.钻井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国内外钻井技术发展趋势如何,为人类石油勘探开发带来什么影响?汪海阁认为,钻井是石油工业的龙头。钻井发展总的趋势就是,不断满足勘探开发需要。钻井工程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种主要手段,具有资金、技术密集,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他还说:“近年来,国际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已经由传统的建立油气通道发展到采用钻井手段,来实现勘探开发地质目的,提高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
我国石油钻井50多年的实践证明,走技术引进与自立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是技术落后国家走向先进的一条必由之路、正确之道。走完全自主创新的路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但是完全靠技术引进也走不通,因为先进的生产作业线及其产品,发达国家在未充分占领市场前是不会出卖的,引进二流三流产品的作业线,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其结果只能是绑在别人的战车上跟着跑,走上“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另外,像我们这样钻井规模的国家,先进技术是买不起的,买别人的产品或请外国公司来服务,在几口井上可以,但几百口井、上千口井如何来应用是经济上承受不了的。日本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值得我们借鉴。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则绝对不能忽视自主开发与自主创新。
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背景,汪海阁在分析今后钻井技术发展趋势时说,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引起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热潮,对钻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钻井工作量也将大幅上升。“目前,勘探对钻井提出的要求是,深井超深井需要提高钻速;开发对钻井的要求则是提高采收率,提高单井产量,改变增长方式。管理上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扩大欠平衡钻井应用,如何降低气体钻井的成本,如何广泛使用高压喷射技术”。在勘探上,欠平衡钻井提高了低压、复杂岩性、水敏性、裂缝性等储层的油气发现和保护水平,拓宽了勘探领域。在开发上,欠平衡钻井通过有效地保护储层,提高了单井产量,降低了开发综合成本。在工程方面,欠平衡钻井解决了低压地层漏失问题,提高了机械钻速,减少了压差卡钻,缩短了钻井周期。2007年中石油完成155口欠平衡井,取得了勘探上的重大发现,实现了吐哈三塘湖油田的高效开采,并大幅度提高了研磨性地层的钻速。
“预计今后3年到5年内,需求最突出的钻井技术仍然以水平井、欠平衡井、超深井三大技术为主,重点是要求保护发现油气藏。三种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不断互补,优化发展,并朝着纵深方向快速发展。”汪海阁还透露。未来高度需求、重点发展的钻井技术包括降低每米钻井进尺费用、降低地质旋转导向费用以及提高钻井速度等方面的技术,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目标的实现加油添力。
4.结语
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住机遇,坚持创新,锐意进取,刻苦攻关,我国的钻井技术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就会从钻井大国逐步成为钻井强国。 [科]
【参考文献】